关于加强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调研报告

来源:各类报告 时间:2016-05-01 09:54:3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各类报告】

第一篇:《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中专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更好地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城市转型技术人才,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近日,我和我的同学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到部分区、职业学校和企业,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查阅有关资料等形式,对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全面了解了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市共有市属职业学院3所,中等职业学校14所,在校学生10万人。全市有技工学校9所,乡镇(街)职成教中心59所,各类培训机构300余家,年实施各类职业技能培训40万多人次。

(一)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有效地促进了劳动力转移。我市职业教育共开设66个专业,特别是结合地方产业发展设置的数控机床、煤化工、机械加工、旅游等专业,为转方式、调结构培养了大量实用技术人才。每年职业学校培养输出的毕业生达3万人,其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占近95%,有99%以上的人员实现了城镇就业。另外,通过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每年转移城乡劳动力近4万人。目前,职业教育和培训已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合肥市还被确定为全国新型农民培训联系点。

(二)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显著提升,有力地拉动了社会就业。职业教育以质量为核心,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半工半读、订单培养、冠名培训”等教学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和就业岗位的零对接,提高了育人质量和就业率。近三年来,在我市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有大约200名分别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五年来,全市累计有7000多名中职毕业生被录取到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在市内外推荐就业近15万人,毕业生推介就业率达98%以上,有些重点专业学生就业率高达100%。

(三)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集团化、特色化取得新突破。通过“挂靠、联合、撤销、转型”等方式进行整合、调整,先后调减中等职业学校30多所,校均规模由以前的500人扩大到现在的4500人。合肥市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设立的职业教育中心,办学规模达到15000人。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跃上新台阶。

(四)职业教育的基础建设不断增强,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一是重点职业院校建设不断加强。近年来全市职业院校累计投入9亿多元,新征土地1600多亩,新建校舍40多万平方米。安徽新华学院、万博科技职业学院、三联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飞速发展。目前,全市有4所学校被确定为全省骨干示范性职业学校。二是实训基地建设明显加快。市、区职业技术学校先后通过国家拨款、财政帮扶、地方配套、世行“农民工培训与旅游业”贷款等方式,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共建成实训厂房8万平方米、实训中心60多个。三是师资队伍力量不断壮大。近年来,共组织选派近2000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各类专业进修和培训,提升了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同时,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从企业单位选聘兼职教师等方式,切实壮大了“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职业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职业教育资源不足,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是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职业教育法》和省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的经费投入和教育培训经费的提取落实不完全到位,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的要求,有的地方还没达到。因资金不足,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设备购置受到制约,难以保证学生的实训需要。二是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困难。由于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比较严重,再加上我市初中毕业生每年不同程度的自然减少,以及学校间的激烈竞争等因素,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出现困难。三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按规定“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70%左右”,目前,我市

专业技术老师仅占41 %,因受学历、身份等报考条件的限制,一些专业技术老师进不了职业学校。专业技术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结构性缺乏,使实训操作和开发课程受到很大影响。

(二)校企合作渠道不畅,办学方式单一。《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目前,因缺乏引导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再加上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缺乏长远战略,不愿做人才战略储备等因素,职业技术教育在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方面,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够高。目前,在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在学校实习,缺少进入企业实训的渠道和机会,有些单位虽然勉强接收了,但也收取了较高的实习费用。

(三)办学体制不完善,统筹发展力度不够。我市职业教育有普通中专、职业中专和职业高中,也有技工学校和短期技能培训学校,分别由教育、人保等部门管理,同一区域、同一层次,既有省属学校,也有市属学校,还有区(市)属学校;体制各异,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各学校培养目标、投入、招生、收费、教学管理和评价标准、毕业生待遇等不能协调统一,以致造成专业设置重复、资源浪费。省里安排的技能扶贫招生工作因渠道单一,也不能很好地组织实施。

(四)企业用工不规范,影响了职业教育毕业生就业。市内的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劳动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大量招收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员工,致使一些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能在本市内实现顺利就业,有60%的学生毕业后流向了外地。另外,一些企业在实际用工中,职业学校毕业生与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一样待遇,体现不出专业技术人才的优势,有的不按规定要求兑现技术人员技术职称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上职业技术学校的积极性。

三、发展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转移就业培训”。近几年来,国务院、省、市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市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时期,城市转型成果已经显现,一大批转型项目相继建设运行,经济发展保持着高速强劲态势。据测算,今后五年,我市每年需要产业技术工人约8000人,农村每年需要转移劳动力约10万人。下一步,应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加强引导,加大投入。

(一)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推进职业教育科学有序发展。将全市现有的职业学校、技术培训、阳光工程等资源进行整合,实行一校多牌,集中办学,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源优势,实现师资、实训基地等职教资源的共享。在专业设置上,应突出优势,错位发展,强化品牌,重点培养在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专业技术品牌,同时,应统筹规划好实训基地建设,做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加强对社会办学的指导和监管,对现有的培训机构,进行合理整合,突出质量,减少数量。理顺高中、中职、技校招生管理体制,将职业技术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实行中考一体化管理,促进高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平衡发展。新闻媒体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和引导,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观念和舆论环境。

(二)完善机制,提高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一是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发展的激励机制。积极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将“校企合作”纳入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价的指标,表彰鼓励先进。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财政可制定出台相应的专项补贴政策,也可利用减税政策,鼓励其在“校企合作中”发挥骨干示范作用。二是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启动“双师型教师”培训工程,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轮训,到骨干企业或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定期选拔和组织

相关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和骨干校长出国深造。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或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担任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三是建立社会联动支持机制。切实发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规划指导。加强对全市职业教育的检查督导,把督导情况与考核挂钩,制定切实的职业教育评估办法,对办学成绩突出的应予以大力表彰、扶持。对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在开发新产品、对外承接实习加工产品、出据对外加工票据等方面,给予资金扶持、税费减免,并提供便利条件。【关于加强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调研报告】

(三)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环境。世界银行统计资料表明,职业教育是同级普通教育成本的2.53倍。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加大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将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和相关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学生人数拨款给职业学校,职业学校建设的实训基地列入计划,更新实习设备,改善教学设施。企业单位要严格按《职业教育法》规定的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的比例标准提取职工教育经费,对自身没有能力或不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由政府统筹该项经费,职业中专统一组织培训。二是争取项目和资金。抢抓目前我市被列入资源枯竭试点城市和国家重视支持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利时机,积极向国家和省争取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投入、实训场地等方面的项目和资金。三是建立完善多元的经费投入机制。应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经费由政府、学习者、企事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切实保障职业教育预算内经费、财政性经费和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四)加强指导,严格准入,畅通职业教育“出口”渠道。一是加强技术人才供需平台建设。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内外技术人才需求状况,通过供需信息平台,引导职业教育合理设置专业,明确学生培养方向,实现人才需求与职业培养的科学对接。二是严格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用人单位招录职工应严格按照“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要求,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机关和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可拿出适宜岗位和一定比例,用于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三是加强劳动用工执法督察。人保以及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和劳动就业市场的监督检查,规范职业介绍和劳动用工行为,督促落实技能人才技术补贴政策,严格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审批和发放。

第二篇:《关于全州职业技术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州职业技术教育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加强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州职业技术教育情况,为州委、州政府整合资源,推动我州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根据州政协工作安排,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由部分教育界、卫生界委员和州教育局负责人参加的调研组,在分管副主席带领下,从5月中旬开始对全州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州农校、州民族学校、州卫校、临夏师范、临夏市、康乐、广河、临夏县,通过实地察看、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形式,对近三年来我州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三年来,全州各级党委、政府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契机,结合实际,采取措施,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全州职业技术教育逐步走出低谷,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据调查,目前,全州共有普通中专和职业学校12所(普通中专3所,县市职业学校7所,民办学校2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州卫校占地17亩,其中建筑面积20740平方米,现有办公楼、图书电教教学综合楼、实验实训楼、学生公寓、体操馆、形体训练室。州民族学校占地12亩,其中建筑面积5565平方米,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各1栋,教学设施主要有2个计算机教室和1个多媒体教室。州农校占地65亩,其中校内实习基地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现有教学楼、办公楼、实训室等,三所中专学校总资产2872万元。教师结构情况,全州从事职教的教职工共有985名。(州直3所中专397名)。专任教师672名(州直3所中专234名),其中:本科学历教师322名,高级职称教师67名,中级职称教师179名,"双师型"教师88名(州直3所中专52名)。生源情况,主要是 "两后生"(即初、高中毕业后没有进入高中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

城乡劳动力和复(退)军人、大中专毕业未就业的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现有在校学生8552人(州直3所中专3446人),学制为两年,第一年学习基础性的文化课、理论课,第二年进行实训、实习。专业开设情况,主要有经贸阿语、畜牧兽医、园艺、民用建筑、护理、汽修、数控、电子电工等27个专业。其中州民校、农校、卫校3所州直学校共设9个专业,分别是:农学、园艺、畜牧兽医、机械加工、数控技术、医疗护理、经贸阿语、计算机应用与维修、财会。培训情况,州上职校除承担学历培训外,各县市职校目前重点承担劳务培训,以短期培训为主,主要开展了牛肉拉面、烹饪、焊接、电子电工、计算机应用、宾馆服务、家电维修、养殖、温棚栽培等专业的培训,三年共投入职教、劳务培训经费3045万元,分别来自扶贫、科普、农机、人事劳动、乡企等几个部门,培养农村劳动力31277人。国家助学金发放情况,从2006开始,国家对中职生每生每年补助1500元,这一惠民政策在我州及时得到了落实,并严格按规定发放到学生手中。截至目前,共下拨助学金1363万元,共资助18446人次。就业情况,近三年,各职校普遍采取甘肃和天津及山东联合办学的机遇,主动与"长江三角区"和"珠江三角区"职业院校协商,进行校校、校企联合办学,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据统计,全州各职业学校联合办学招生数已达3500多人,就业率连续三年在80%以上。

具体做法:一是积极宣传引导,扩大招生。面对社会上对职业技术学校能否学到真本事,就业能否保证等种种疑虑,各县(市)通过对职业技术教育优惠政策、人才需求形势、就业信息和劳务需求信息方面的宣传,使一部分群众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同时,部分职校还组织教职工深入各县市,动员职教对象参加职业教育,千方百计增加生源。临夏市通过召开职业学校招生协商会,对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指导,2006年,市上为职校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并为每生每年补助500元,给每位赴青岛就业的学生补助1000元,扭转了职校生源不足的问题。临夏县通过加强领导协调机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等方式,由乡、村、校配合,在摸清"两后生"底数的基础上,县教育局与全县各中学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全力动员"两后生"进入职业技术学校,使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加,仅去年就招收新生457人。二是面向市场办学,拓宽发展空间。为了使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各职业学校停办就业不【关于加强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调研报告】

畅的专业,新开设具有市场空间、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州卫校的护理、助产和口腔工艺专业。州农校的畜牧兽医、数控技术、钳焊技术。州民族学校的经贸阿语等专业就业率高,市场前景广阔。三是培训师资队伍,提升教学水平。各职业学校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选派具有奉献精神、精明强干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学质量和业务技能。州农校共派出50人参加了全国或省上组织的中职教师培训,先后有28名教师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一名教师取得研究生学历,还有十余名教师取得双学历。

二、存在的问题

1、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滞后,政府职能作用发挥不够。从我州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看,虽然州县市政府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整体而言,职业教育成为整个教育大系统的薄弱环节,处在较滞后的状态。虽然近几年毕业的职校生就业率较高,但普遍存在就业层次低,经济收入不高的问题,对社会、家长和学生吸引力不大,职业教育还停留在较低层次上,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政府在政策支持、招生计划、资金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基本上由学校自筹资金、自定专业、自主招生,步履艰难的支撑着学校的生存。

2、教育内部发展不平衡,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差距较大。近年来,我州现有的一些职校虽然通过教学改革、设置新专业等措施,有了明显的起色,但规模小、层次低,尤其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近几年企业用工要求的提高,州内的职业技术教育无论从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等方面,都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据调查,全州现有职校12所,在校生8552人,与全省其他地区相比,职普生比仅为2:8,与全省4.2:

5.8的平均水平和全国职普生5:5的要求差距较大,与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相差甚远。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的培养规模呈倒金字塔,这和就业岗位的金字塔分布规模正好相反。导致许多劳动者找不到工作,而许多技能岗位找不到合适员工的现象。

3、对职业教育认识不足,招生难度较大。一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普高、轻职高的思想观念。从发放调查问卷表的情况看,学生愿意上普高的占82%,家长希望孩子上普高的占90%,普遍对职业学校心存鄙视,致使职校招生困难。二是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职业教育存有偏见,有些中学甚至将职校招生人员拒之门外。三是个别县

(市)在招生上只允许本县(市)中学向本县(市)职校输送学生,并将招生任务与学校年终考核挂钩,用政策限制其他县(市)学校在本县招生。四是对国家的优惠政策了解不够。从2006年起,国家对中等职校生每生每年补助1500元。从调查问卷看,学生不了解的占71%,家长不了解的占85%,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职业学校的招生。

4、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花钱的教育"(普高和职业教育投入比例大体为1:3),需要一定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和场地,而且所设专业还要适应市场变化随时调整,随之相关设备也需要不断更新,这些都需要比较多的投入。多年来,我州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各级财政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不足。根据省上要求的城市附加费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县(市)不低于20%,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不低于30%的政策没有得到落实,职业学校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办学条件普遍简陋,缺乏实验实训基地和设备,专业技能的培训受到很大限制,所学的操作知识和技能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企业的岗位需要不对接,培养的人才得不到企业的认可,造成了社会对学校的偏见和误解,认为送到职业学校学不到专业技能,上职校不如上普高或直接外出打工。

5、专业设置不合理,难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专业。近几年,州直中专学校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新开设了康复技术、口腔工艺、经贸阿语、数控技术等专业,已成为我州的优势专业。但各县(市)职业学校与市场结合不紧密,专业设置重复、雷同、陈旧、缺乏特色。多集中在宾馆餐饮、牛肉拉面、汽车和家电维修、电气焊接等"门槛"较低的专业上,对社会、家长、学生无吸引力。

6、专业课教师严重缺乏,教学质量难以提高。一是数量少。从师资结构看,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不尽合理,文化课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一般占到40%,专业课教师明显不足,"双师型"教师更缺,一般只占10%左右。二是质量差。我州职校部分教师是从普教战线调入或转行从事职业教育的,难于胜任专业课教学工作。三是缺乏培训经费。州、县两级财政没有安排培训经费,使教师培训无法开展。近三年内通过国家和省上安排、学校自主联系等办法,参加培训的专业课教师只有80多名。

7、现有职校规模小,层次低。我州职业教育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在校学生,都比较分散,没有一定的办学规模,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民

族特色、产业特色的品牌,毕业的职校生就业不稳定、质量不高,走向州外、省外的人员不多,自主创业的能力较差。

三、意见和建议

目前我州每年大约有"两后生"2.5万多人,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有

1.5万多人,为他们提供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就业、创业的能力,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特长的人才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重大任务。但是我州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规模、结构和水平上来看,都不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加强适应并服务于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新建一所综合性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时候。为此,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一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充分认识到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实施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的必然要求,是拓宽就业渠道、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多年来对办高等教育政府喊的多,做的少,没有付诸行动,错失良机,令人痛惜,今年,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形势下,一定要紧抓机遇,坚定信心,突出快字,举全州之力新办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为临夏人民造福。二是要广泛运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全社会大力宣传国家、省州发展职业教育的有关优惠政策,宣传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突出贡献,使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择业观。并通过各职校展板、招生简章、就业人员现身说法等方式,广泛宣传职校生创业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鼓励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对中小学学生和家长的职业教育观教育,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都培养人才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共识。

2、加大政府统筹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一是整合州民族学校、州卫校、州农校及有关县(市)的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建立一所规模比较大、师资力量强、实训设施全、教育质量高、辐射带动强的综合性职业技术学校,为我州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资源。二是州上应尽快制定出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具体实施意见或《条例》,使我州职业教育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州

第三篇:《关于我市支柱产业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支柱产业

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报告

执笔 石狮鹏山工贸学校 李志鸿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国务院召开了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2003年底党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把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2004年6月,国务院又建立了“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且联合7部委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7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如何借全国职教会议的东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职业教育在现有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是职业教育战线面临的新任务。

旺盛的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这其中大约有很大部分要由中等职业教育来承担培养任务,这为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世界制造业中心加速向我国转移,进一步促进了对技能人才的需求。2002年以来,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连续几年超过500亿美元,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电子、机械、汽车、化工等先进制造业的国内外企业增长迅速,对劳动者的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此外,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又一个重要机遇,这必将带动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的巨大需求。

如何推动我市的职业教育更好的发展,把握市场需求是第一位。通过走出去与企业进行交谈,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现状,沟通企业用

人渠道;搜集企业人才需求信息,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的针对性;调查集群产业发展态势,为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泉州企业技能人才需求,提出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措施和政策,为企业和职业学校发展服务,为市委、市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基于上述目的,从2007年4月开始,我们采用走访座谈与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福建溪石集团有限公司市、泉州南星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泉州海天轻纺有限公司、泉州北峰模具厂、泉州华旭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泉州双塔汽车零件有限公司、闽南建筑集团公司、泉州光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调查,被调研的大部分企业是所在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按行业产业分有:机械制造、模具、服装面料、汽车销售、汽车零件制造、建筑、建材生产、光电科技等行业。以下是各行业产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二、我市企业技能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分析

我们调查了8家企业,“蓝领层”在企业技术岗位中占70%以上,是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技术人才,且人才供给的缺口大,大多数企业面临招工难、工人素质差的困难,影响到企业规模的进行扩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与提高。企业现有技术人才中,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提高的占60%左右,从学校招收的学生占20%左右,从社会招聘占20%左右。这说明:

1.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大有可为。

2.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培养的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具有不同程度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3.职业学校要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加强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人“订单”培养人才,也要为企业职工提供在岗、转岗技术培训。

三、我市支柱产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发展态势

我市企业人才需求有以下特点:

(一)低位用工现象。普遍存在低位用工现象,表现为:(1)工资待遇低。普工(未作技术要求使用)工资月薪600-800元人民币,技能人才月薪1000—1200元人民币。(2)降低使用标准。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实行计件工资,不作技术要求。(3)劳保福利不到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4)就业意识的偏颇。

(二)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是企业的首选。企业聘用人才最先考虑的因素是:职业道德(忠于职守、服从调动、遵守制度),工作态度(积极、主动、踏实、有责任心),适应能力(钻研业务、胜任岗位、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文化基础(计算机、英语、其他),专业知识(了解职责、了解产品、熟悉动作、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具使用、实践操作、业务问题发现及解决)。

(三)就业准入制度贯彻不够理想,企业招工用人自主性强,随意性大,缺乏行政调控。由于企业对员工的劳动技能重视程度不够,我市的就业准入制度在实施执行中还存在差距,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上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并不高,未达到国家规定

1.5%的最低比例。企业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甚至只使用不培训。企业招收新劳动力,没有很好地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视自主用工为自由用工,这直接影响了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企业对职校生期望值过高,不主张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再提高,毕业生走上岗位后,怕吃苦,跳糟快,流动快,造成职业学校很难与企业合作,影响学校的整体社会效益学校和企业之间供需关系不协调。

四、我市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社会心理重视普通高中轻视职业教育。

学生专业特点不突出,就业难度大,社会就业管理体制不健全,

【关于加强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调研报告】

致使社会心理对职业教育疑虑重重,优秀初中毕业生及其家长不主张上职业学校,学校招生困难,所招学生思想素质普遍不佳,厌学情绪浓,学校管理难度大,社会轻视职业学校,恶性循环,不利于学校发展。

(2) 培训工作和技能鉴定工作得不到社会认可。

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性强,随意性大,面对全社会招工,不看专业技术和技能鉴定证件,职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大。

(3)我市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滞后。

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学校原有的专业过于宽泛,落后于社会需求;课程设置的滞后性,教材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同步,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所掌握的专业技术往往不太符合企业单位的设岗要求,学生就业后只有边干边学,这在某种意义上已造成教育重复和资源浪费;设施设备的滞后性,多年以来,我市职业学校专业课实验实习和鉴定设施数量不足,功能不全,技能训练和实习、鉴定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专业设置地域特色的滞后性,削弱了职业学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不利于学校的招生、就业、培训等工作,客观上限制了学校的规模发展;校企信息流通滞后性,企业不了解学校的专业技能特点,学校摸不请企事业单位用人的岗位要求,致使毕业生专业特点不明显,动手能力不足,就业意识不强;专业师资建设的滞后性,市职业学校中专业师资,在课堂教学方面优势较强,但在职业实践经验方面都较为欠缺,他们较少能够得到最新的前沿技术训练,技术更新滞后,影响了教学质量。

五、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要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依法兴教、依法治教的认识,增强对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紧迫感的认识;要认真制定【关于加强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画廊、板报、橱窗等各种媒体和各种场合,对全社会干部、群众进行宣传,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大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择业观,促使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成立职业教育发展委员会,统筹协调

针对当前管理制度不顺的状况,建议成立由市委、市府分管领导挂帅,由人事、教育、劳动、科委、财政、农委、工商、税务、用人单位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职业教育专门委员会,进行统筹、协调、研究,分析人才需求,确定和实施近期和远期的职教发展规则,总体安排设点布局,使各部门信息通畅,配合密切,并组织督导评估。从而真正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形成综合优势和整体合力。政府要将职业教育纳入教育富民工程系列,加大实施力度,建立由当地党政领导挂帅、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教育富民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教育富民工程的实施。

(三)拓宽投资渠道,加大职业教育投资力度

采取政府主导,多渠道投资,多种形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法,确保国家规定的城市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比例不低于30%的资金落实到位;调整教育经费结构,充分发挥政府人才开发专项基金的作用;用好再就业教育培训资金;设立专用账户,建立按月统一征收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年底根据企业完成职工培训的实际状况进行报销补贴的制度,切实落实国家对企业培训技能型人才所需经费允许按比例税前列支的相关政策;建议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销售收入的合理比例提取,逐步增大职业教育资金的积累速度和积累量,完善职业教育筹资新体制。

第四篇:《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关于加强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调研报告】

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年工作安排,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报告。为配合常委会审议报告,市人大常委会组成由分管副主任那音太为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市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政府相关工作汇报,实地查看了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卫生学校、市八职高、市城建技校的发展情况;分别召开了由市教育局、市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市财经学校、市轻工业学校、市育才职业中专、市四职高、土右旗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负责人和市技工学校、北重技校、矿山技校、包钢技校、电力技校、机械技校负责人参加的两次座谈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开始兴起,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加强,初等职业教育得到普及,成人职业教育培训全面深化,全市职业教育规模正在逐步扩大。截止20**年底,全市拥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6所,有专任教师1621人,在校生23767人;中等职业学校38所,有教职工3372人,在校生4.6万人(包括普通中专、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全市职业教育共开设35个专业大类209个专业,其中精品专业和重点专业 38个,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实训基地7个。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普遍实行了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逐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中、初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调研情况分析,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政府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加强组织和领导,克服普通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跨地区招生等措施,指导职业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由20**年的9777人扩大到20**年的18125 人,职普比例由20**年的1:1.97变化为20**年的1:1.03,基本达到了国务院提出的职普比例大体相当的要求。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市工业化城市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重点院校建设进一步加强。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方式,从资金和政策上逐步加大对重点院校的扶持力度。从调研组对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市卫生学校、市八职高等重点院校的实地调研情况看,这些院校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紧紧抓住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机遇,进一步转变办学观念,明确做优、做强、做大的发展方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结合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合理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打造具有特色的精品专业和重点专业。同时,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和教学设备的投入。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已建成的5所国家级重点院校和6所自治区级重点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能力显著提高,基础设施和教学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结构和布局与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适应,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的示范作用更加突出,带动了我市职业

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关于加强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的调研报告】

(三)办学形式灵活多样。我市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创新办学模式。职业教育由过去单一的全日制学历教育、封闭式办学及依靠政府的办学模式,逐步转变为全日制学历教育和社会职业培训并重、开放办学及依靠市场的办学模式,基本实现了校校联合、校企联合,形成了多证书、订单培养、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委托代培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打破多年的地区限制,建立多元化办学机制,逐步形成了上靠高职院校、中联用人单位、下辐射周边地区的公办、民办及企业办的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格局。

(四)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的联系更加紧密。各类职业院校把毕业生就业安置作为促进自身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积极采取措施,广泛与区内外各类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根据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年一次性就业率达8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8%,其中一些重点专业就业率达100%。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成绩显著。市政府根据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制定了包头市职业培训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积极引导和支持职业院校发挥现有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办学功能,扩大为经济建设的服务领域。依托重点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初中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建立多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创业培训基地,积极开展面向全体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年培训4万人次,促进了就业再就业,为我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良好,为全市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均衡发展、资金投入、管理体制、资源共享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一)管理体制不顺。目前,我市职业院校的隶属关系较为复杂。高职院校中有的直属市政府管理,有的隶属企业管理;中职学校中有的隶属教育主管部门管理,有的隶属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有的隶属企业管理,其中技工学校又隶属劳动部门管理,职业高中隶属各旗县区管理。这种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体制,影响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

(二)资金投入不足。按照国家规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30%用于职业教育。由于我市基础教育历史欠帐较多,目前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基础教育建设,对于教育成本较高的职业教育相对投入不足。各级政府的投入主要用于支付教职工工资和办公经费。隶属于企业管理的职业院校的经费投入,只能视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重视程度而定。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教学设施装备水平的提升,基本依靠院校自筹资金解决。这种经费投入现状,使部分院校实习实训场地短缺、设施设备落后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得到改变,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三)专业教师短缺,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市职业教育尚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教师的调入和聘任没有充分考虑职业教育对教师专业结构的要求。多数院校在编制空缺的情况下,专业教师的调入和聘任仍然受到很大限制,专业教师不能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专任教师中基础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倒挂(国家规定二者比例为4:6,目前我市的现状为6:4)。由于

结构不合理,一专多能或“双师型”教师较少,无法满足职业院校教学的需求。

(四)职业教育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部分发展较快、急需扩大规模的职业院校,受教育设施用地、实训基地、教学设施设备及师资等资源因素的制约,发展空间有限;而有的职业院校由于管理、投入、生源和基础薄弱等多种原因,发展后劲不足,只能维持现状,造成资源闲置。原有的18所技工学校中,因主办企业破产、改制和学校合并、撤销等原因,停止办学的有9所,无生源改为企业培训机构的有2所,现在仍在办学的7所技校也同样由于体制、机制、经费、生源及师资等原因,发展受到限制,急需进行资源整合。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事业的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各级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制定和完善鼓励、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逐步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按照相关法律规定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和国家资助项目的配套资金,研究制定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投资职业教育事业的政策,督促企业落实相关法律规定的职工培训教育经费,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三)积极探索和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要根据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坚持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相结合,充分发挥有效资源效能的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学校界限,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探索和推动各类职业教育资源联合重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优质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实现职业教育的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形成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强对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优化教师的学科结构,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继续深化职业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职业院校教师聘任制度,形成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流动机制。首页12尾页

第五篇:《调研报告》

职业教育园区专业规划考察调研报告

潜江市技工学校 刘继明 2016年3月21日

2016年3月16日—18日,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园区

规划建设工作专班“一办五组”组织市域内各职业教育机构主要负责人赴麻城、罗田、宜昌三地考察学习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过实地参观、听取介绍、走访等形式,目睹了麻城、罗田、宜昌三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看到了我市与上述三地在开展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的差异和不足。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开阔了眼界,创新了思想,收获了理念,学到了知识。现将赴麻城、罗田、宜昌三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麻城、罗田、宜昌三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基本情况 麻城市职业技术教育集团8所中职学校整合而成集团实训楼使用面积1.2万平方米,设备总价值约2000万元。学校设置专业16个,涉及机械制造类、信息技术类、教育类、财贸类、管理类、服务类、农学类七大类,已形成了湖北省特色专业1个,即学前教育专业。品牌专业4个,即学前教育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专业;湖北省重点专业5个,即学前教育、电子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一般专业1个。

集团依托市场加强骨干专业建设,学校有长期合作、稳定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3个,通过实施实训项目过关制,强化专业建设。

罗田县现有17所职业教育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其中

罗田理工中专为龙头。

罗田理工中专以实训基础能力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锐意进行专业配置改革。学校建有导游、机电、农学、医护等各类实训室26间,2009年投资2600万元建成罗田理工中专实训园。2012年投资1700万元建成新实训大楼一栋,通过校企合作办成民办医院,作为我校医护专业实训基地。学校是国家数控实训基地、国家计算机实用人才培训基地。

罗田理工中专坚持“做强品牌专业,发展新兴专业”的专业建设理念,通过市场调研,结合县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实际,依托实训基地,开设有汽修、数控、电工、电子、计算机、旅游、幼师、建筑、农学、医护、财会等12个专业,其中数控、计算机专业是湖北省首批品牌专业;数控、计算机、旅游、电子等专业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专业。2014年起学校与武汉江南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设高铁乘服订单班,2016年学校与黄冈职院联合开办建筑专业“3+2”联合培训班。

宜昌市现有高职学院3所,在校学生2.4万人,教师1600余人,共开设专业76个。中职学校15所,其中市直中专3

所,县市职教中心8所,民办中职3所,市直技工学校1所。中职学校共有在校学生近3.3万人、教师近3000人,共开设专业60个。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涵盖了18个专业大类,基本形成了以旅游服务、加工制造、信息技术、财经商贸、农林牧渔5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结构。

宜昌市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服务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成效

1.统筹专业设置,积极推动学校依据区域产业结构调

整优化产业结构。依据《宜昌市“十三五”工业转型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引导职业院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市职业教育主要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点91个,主要服务第二产业的专业点27个,服务第一个产业的专业点18个,基本适应了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2.主动对接企业,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每年定期开展“职业院校企业行”活动,由全市职业教育发挥指导委员会牵头,组织行业主管部门、职业院校开展“遍访企业、推进合作、服务发展”活动,每年走访本地大中型企业近200家,努力构建政府推进、学校主动、企业积极地校企合作新格局。同时,坚持每年定期举办校企合作恳谈会。对接宜昌六大千亿产业,每年定期举办旅游服务类、机械制造类、农副产品加

工类、土木建筑类等专场校企合作恳谈会,在恳谈会期间邀请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本地企业的负责人观摩学生技能大赛现场,洽谈校企深度合作事宜,使校企合作逐年深化发展。

3.统筹师资队伍建设,助推职教内涵发展。一是及时补充教师,并主要向专业教师倾斜,市直3所中职学校近二年公开招录71名专业教师。二是在开展各类评先表彰及职称评聘时,均按教师人数比例给予职业学校教师同等待遇或向职业教育倾斜。三是启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工程,建立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体系,分层次、大规模开展培训,加快建设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教育名师队伍。

二、关于麻城、罗田、宜昌三地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感受

为确保这次考察学习活动收到实效,考察之前,我们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工作,反复斟酌,最终选择了麻城市职业技术教育集团、罗田理工中专、宜昌市职教园等几个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实地考察。这三家机构大体可分为三个类型,有龙头带动作用的罗田理工中专,有教育资源全面整合,集中力量办职教的麻城市职业技术教育集团,有拼盘式整合资源有限共享的宜昌市职教园。我们选择的三家职业教育机构自身条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虽然各有千秋,不尽相同,但都是结合自己的优势和特点,独具匠心,倾力打

造,形成了拳头专业,品牌专业。通过考察学习,我们深切感受到,浙江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好经验和好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结合自身特点,注重规划引导。三地都非常注重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在规划时都要充分考虑自身特点,契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能够从自身实际和优势出发,“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职业教育专业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

2.契合市场需求,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无论是麻城市职业技术教育集团的走出去主动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还是罗田理工中专的走出去请进来建立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办医院,拟或是宜昌的产教结合,无不都是契合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用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基点,契合市场需求,不断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3.加大专业建设投入,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三地发展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投入不可谓不大,这也正是在职业教育荒漠上开出璀璨花朵的前提,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之基石,三地职业教育机构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采取“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策略淘汰一批,引进一

第六篇:《市人大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增加劳动者收入,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友忠带领教科文卫委员会成员于近日对市直及兰山、河东、费县、临沭4县区的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本文出自-] 调研组认为,近年来,在市委的领导下,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规定,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加大投入,深化改革,职业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和智力支持,发展势头良好。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工作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建立了专业基本配套、结构大体合理、面向市场办学并与其他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多元化投资兴办职业教育的格局初步形成,呈现出以公办学校为龙头、民办学校为主体、企事业单位办学为补充的市场化、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格局;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就;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成效明显,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职业技能人才就业安置形势良好,收入明显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调研组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市人大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调研报告】市人大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调研报告。主要是:有的地方对职业教育工作重视不够高,认识不到位,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个别地方对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政策贯彻落实不够好,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的体制不够健全;有的地方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模式单一,规模较小,实验实习设施落后,教学方法陈旧,质量不高,特色不突出,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第七篇:《关于加快我县职业教育的对策思考》

关于发展我县职业教育的对策思考按照县委的安排,近一段时间,我们围绕我县职业教育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如何为县域经济服务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也进行了一些理性思考。现将调查与思考的结果报告如下:一、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通过调研,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到: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经济的一个重要结合点,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是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的基础和动力。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1、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据预测,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将出现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从我县实际看,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已经受到人才短缺的严重制约,特别是今后随着我县食品加工、医药化工、机械加工、矿产建材、服装包装工业体系的逐步形成,必将出现相关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立足现实情况,着眼长远发展,可以肯定地说,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抓职教就是抓经济,抓经济必须抓职教。因此,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首先从职业教育抓起,从培养人才入手,特别是从培养门类齐全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入手,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进而提高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2、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农业人口非农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我县农村有40多万劳动力,按照目前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只能容纳15万左右的劳动力。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现实和立足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人口的非农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我县每年输出劳动力近10万人,靠技能打工的不足10%,其中近70%的外出打工人员在打工前未接受系统培训。由于劳动力素质低,技能差,制约了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层次,使我县的劳务输出形成了靠体能打工的多,靠技能打工的少,临时性打工的多,常年性打工的少,招工报名应聘的多,录用合格的少的“三多、三少”局面。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已经成为推进农业人口非农化进程的必然选择。3、发展职业教育,是优化教育结构,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两大支柱,必须协调发展。在我县,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很快,但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满足不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全县每年初中毕业生1万人,升入普通高中7000人,没有升入高中的约3000多人,初中段流失的学生3600人;高中毕业生7000人,升入大专院校5000人,没有升入大专院校且放弃回读的800人;转业兵200人,这样,每年新增流入社会的青年约计7600人。这些青年都应该接受职业教育,但目前只有10%左右的青年能够到职教中心学习。没有接受职业教育的青年流入社会后,致富无技术,就业无门路。目前,我县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上,只有26个教学班,1028名学生,职普比例为1:20,与国家要求的1:1相比差距很大;在整体布局上,全县只有一所职教中心,没有形成职业教育网络和体系;在办学条件上,校舍严重不足,教学设施落后,机床、缝纫机等实训设备还是七、八十年代生产的;在师资力量上,专业教师短缺,难以满足办学的需要;在自身功能上,职教中心的辐射功能、示范功能和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问题,与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极不相称,迫切要求我们迅速改变这一状况,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诸多的有利条件。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增加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必须把增强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部署、来落实”。今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今后20年是职业教育发展不可错失的机遇期”。今年9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劳动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制订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了“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今后将逐年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省、市政府也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在我县,发展职业教育的氛围正在形成,县委主要领导同志明确指示,要把我县职业教育办好。这些都足以表明,我县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2、外地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经验。近一段时间,县里派出职业教育调研组赴山东、天津、湖南、浙江四省市,重点考察学习了县、区一级职业教育的模式和经验。四省市的职业教育各具特色,都创造了不同类型的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如:山东平度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是“产教结合,校企合一”,即“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天津天钢技校的基本模式是“打造品牌,出口拉动”,以品牌专业作为学校立足根本,开辟通畅的学生就业出口。湖南安化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是:“就业和创业并重”,依托当地产业资源设专业,实行“订单”培训保就业,积极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在本乡本土创业。浙江宁波鄞州区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是:“校企挂钩,联合办学”,在与高校、企业协作的基础上,组建了职业教育集团,通过打造职教平台,实现双赢。【关于加快我县职业教育的对策思考】关于加快我县职业教育的对策思考。这些地方,职业教育、普通高中的学校数量大体相当,职普在校学生比例已接近6:4,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很旺。四省市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追求,找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出路,也为我们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经验。3、国内外人才市场对实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目前我国技工、技师仅占工人总量的3.5%,而在发达国家通常占20-40%。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直接影响了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例如在数控技术应用领域,全国每年需要新增几十万操作人员、编程人员和维修人员;在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中,全国每年需要新增上百万计算机操作人员;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加,全国汽车维修行业每年需要新增近30万从业人员;在医疗服务领域,对护理人员特别是高级护理人员的需求日益旺盛;现代服务业也需要大量通信、金融、保险、物流、批发、采购、中介和专业咨询服务等技能型人才。大量的实用技能型人才需求,为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4、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我县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家庭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全县11所普通高中已经满负荷运转,这为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留有足够的空间。相对于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又有着特殊的优势,有相当数量的需求群体。在收费上,职业教育的收费明显低于普通高中,更适合那些低收入家庭子女求学的需要。在学制上,职业教育的学制更加灵活,周转期短,就业率高,有利于减轻学生家长的负担。在新生录取条件上,职业教育招生的范围更广,条件也不是很严格,这有利于文化课成绩差一些的学生继续求学。职业教育的特殊优势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总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国家有政策,上级有部署,外地有经验,市场有需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全力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劳动者生存、就业和创业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需求,构筑起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人才高地,打造出农民新的“致富链”,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以此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二、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思路、目标和模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快发展、大发展,关键在于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突出重点,带动全局。1、工作思路: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政府为主导,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县域经济为宗旨,以岗位职业资格培训为重点,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办学机制的创新,构建辐射全县的职业教育网络和体系,为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2、工作目标:2015年,将****高级中学和****职业成人教育中心合并,组建****职业技术学院分院,实行一校二牌:即“****职业技术学院分院”、“****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015人;创办2所****职业成人教育中心分校,招生200人;在30所农村普通初中创办职业教育预科班,招生1050人;依托****职业技术学院分院和30所农村普通初中、390所村级小学创办劳动力输出基地。2015年,****职业技术学院分院的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500人;****职业成人教育中心分校达到3所,在校生达到500人;全县普通初中预科班招生达到1800人。2015年,****职业技术学院分院在校生达到3000人;****职业成人教育中心分校达到4所,在校生达到700人;全县普通初中职教预科班招生达到2100人。3、基本模式:办学理念市场化。坚持转变三个观念:一是转变职业教育的价值观念,树立“职业教育必须姓‘职’,学生必须有一技之长”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抓好品牌专业的建设;二是转变职业教育就业观念,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是民生之本”的职业教育就业观,搜集、分析、预测人才市场需求信息,抓好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三是转变职业教育服务观念,树立“职业教育培养‘落地式’、‘永久牌’的实用人才,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向外地甚至国外输送人才,同样也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职业教育服务观,面向外埠人才市场,根据本地创业需求,抓好劳务输出培训和创业思想建设。办学体制多元化。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办学,统筹资源,实现师资、基地、信息等资源共享,构建起以政府办学为主体,以行业(部门)办学为支撑,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多元化职业教育投入机制和办学体制。政府办学。主要集中力量办好****职业技术学院分院、****职业成人教育中心分校和普通初中职教预科班。行业办学。调动各行业(部门)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部门)的各自优势。农机、卫生、农业、劳动、人事和科技等部门要继续办好农机校、卫校、农广校和其它培训机构,承担各自的培训任务。其它行业(部门),只要有条件也要开办与本行业(部门)相关的职业学校或职业技能培训班。社会力量办学。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兴办职业学校,吸引社会资金注入职业教育,提倡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办学。职教格局层次化。一是遵循“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自主发展”的原则,构建全县职业教育主体框架:以****职业技术学院分院为龙头,辐射和带动****职业成人教育中心分校、普通初中职教预科班、劳动力输出培训基地,形成职业教育四层梯次推进格局。二是采取“上联和外合”的办法,开辟和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渠道。“上联”,在创办****职业技术学院分院的同时,与****机械工业学校、****艺术学校、****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117947/

推荐访问:职业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