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服务业调研报告

来源:各类报告 时间:2016-06-07 09:45:2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各类报告】

第一篇:《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区域规划明确要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也是我市“调结构、转方式”的内在要求,是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是促就业、富财政的迫切所在。根据市领导的指示,我办就全市服务业发展开展了调研,现汇报如下:

一、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服务业从组织、政策、考核、统计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呈现出提速发展的态势。

(一)主要指标情况:201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3.5亿元,增长14.9%,占GDP比重35.7%,人均增加值1.63万元,在苏中13个县(市)分别位列第一、第三、第三、第二,在扬州7个县(市、区)分别位列第一、第四、第四、第四;服务业税收12.08亿元,增长48.5%,占税收总额28.92%,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其中,国税3.8亿元,地税8.2亿元;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72.6亿元,增长47%,占固定资产投资23.3%,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20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21万人,增长6 %,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36%。

附:1、2010年苏中13个县市服务业增加值基本情况

2、2010年扬州7个县(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基本情况

3、2010年江都市服务业增加值主要行业构成

4、2010年江都市服务业税收主要行业构成

(二)行业发展情况:

1、商贸流通业:全市现有各类商贸网点2万多个,其中限上企业36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20个,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16家,拥有大型超市4个(华润苏果2家、世纪联华、乐天玛特),电器卖场4个(五星电器、汇银家电、苏宁电器、国美电器),专业市场12个(阿波罗花木、保盛钢材、万德隆、苏中商贸城、国际五金城等)。宏信商贸年销售额近10亿元,拥有连锁门店213家,成为扬州地区本土龙头商贸企业。米米农资拥有连锁店174家。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5亿元,同比增长19.7%。

2、交通物流业:2010年实现物流增加值37.01亿元,同比增长12.9%,公路货运量548万吨,水上货运量1539万吨,沿江港口吞吐量830万吨,内河港口吞吐量570万吨。初步形成了沿江港口物流园区(中远万吨级公用泊位2座,海昌、海螺在建码头6座)、7家货运场站(亚皇、世纪星、恒亿、阿波罗、龙腾、中苏农、苏远)。截止去年底,各类运输车辆5731辆水运船舶612艘,3条“江苏快货”品牌线路。江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初稿形成。

3、科技信息业:2010年,我市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诚德、恒远、江淮、长青、中惠、车宝、英泰、雷雨、华农双顺、

中材、奔宇车身、金鑫电器、一重数控),扬州市级44家;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中惠),各类科技服务机构160多家。300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去年专利申请1926件(其中发明476、实用新型493、外观957),获得授权458(其中发明31)。扬州(江都)软件园批准为省级软件园,落户惠普等软件企业6家。

4、文化旅游业:金银细工制作技艺、毛笔制作技艺、邵伯锣鼓小牌子被批准为国家级文化非遗项目,时代影城、世纪影城先后开业。建成A级景区3家,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引江水利工程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现代花木产业园),四星级乡村旅游点(绿洋湖生态度假村),旅行社12家,星级酒店8家,其中,四星级1家(京江大酒店),三星级4家。成功举办八届花卉节和十届邵伯龙虾节,扩建郭村红色旅游基地。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3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亿元。【关于市服务业调研报告】

5、房地产业:目前共有90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其中二级资质共35家,三级资质共43家,四级12家。2010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6.98亿元,同比增长19.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2.3%,商品房销售面积114.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0.5%,二手房交易面积57.66万平方米,同比上涨3.8%,房地产税收占服务业税收44%。近几年,房地产开发档次明显提高,涌现了中远欧洲城、世纪花园、春江花都等一批品质楼盘。

6、金融保险业:到去年末,全市共有银行机构12家,担保公司15家。成功创成省级金融生态达标市,新建3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吉银村镇银行开业运营。2010年,各类存款余额491.7亿元,增长15.7%,各项贷款余额251.3亿元,增长24.1%,存贷比49.1%,比年初提高1.4个百分点,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0.52亿元,同比上涨13.2%,占服务业增加值6.06%;实现保费收入15.19亿元,增长21%,其中中国人寿江都支公司实现保费7.45亿元,在全省县级市排名第2位。长青农化、亚威成功上市。

7、公共服务业:全市共有学校43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普通中学38所,小学56所,幼儿园58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成人技术培训学校279所),卫生机构509个,床位数3551个,卫生技术人员5102人,建成残疾人康复中心。民资进入社会事业服务领域,建成仙城中学、双语小学、洪泉医院。职教集团创成四星级职业学校。

(三)主要措施落实情况:

1、组织架构:建立服务业管理体系,调整服务业领导小组,并成立物流、文化及旅游、软件及服务外包、总部及楼宇经济、商贸及专业市场等5个重点产业推进组,明确牵头负责部门工作职责。市服务业办公室作为服务业管理部门,负责协调、推进全市服务业发展。各镇有分管领导,有服务业助理。

2、政策规划:先后出台《2010年-2012年江都市服务业工作意见》、《江都市服务业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奖励办法》、《江都市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2010年江都市服务业发展推进奖励办法》。去年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200万元,加大对服务业项目的引导和扶持。目前委托南京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编制市服务业规划,预计9月份可完成。

3、工作推进:2006年、2008年、2010年分别召开三次服务业大会,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出席,各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今年举办江都现代服务业发展论坛,邀请原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等专家现场讲座。专门召开服务业统计工作会议,强化服务业统计工作。把服务业考核纳入市三个文明考核。

二、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判断

近年来,我市服务业总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对照科学发展要求和先进地区仍有差距。

(一)从发展规律看:我市服务业总量在苏中位列第一,占比位列第三,说明工业比重较大,究其原因,我市仍处在工业发展的加速期。在这个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表现出工业比重上升,服务业比重保持相对稳定乃至缓慢下降的特点。根据产业发展规律,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的过程中,工业比重上升,服务业比重下降;从中等收入

第二篇:《关于XX市服务业发展调查报告》

关于XX市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市委办公室 (2011年7月)

为进一步了解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更好地促进我市服务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王书记的有关批示要求,市委办公室组成了专题调研小组,深入到我市商业局、发改局、旅游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和城北物流等企业,以实地考察、走访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作了一些分析论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是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之外的其它所有产业的统称。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十五个产业部门。

近年来,我市的服务业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对GDP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1、从发展速度看,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保持高速增长(详见附图1),2010年已达108亿元,是2006年服务业增加值的4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3.6%,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22.9%的速度。

2、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所占比例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贡献明显增强(详见附图2)。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39.6%(详见附图3),而2006年仅占27%。

【关于市服务业调研报告】

从2000年以来,全市三产结构进入了有序良性调整轨道,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主体地位不断巩固,服务业份额明显提升。2008——2010年,全市三产比例变化分别为10.64: 59.66:29.70—9.47:56.45:34.08—7.80:52.61:39.54。

(三)服务业内部结构稳步调整,支柱行业逐步显现 1、内部结构趋于稳定。以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多年来在我市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中都占据较大比重,2010年这一数值达到51.27%;以房地产业、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小(详见附图4)。

2、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成为我市服务业支柱行业。2006年,行业增加值为85581万元,占服务业比重为31.3%;2010年,行业总增加值达到553770万元,占服务业比重为51.3%,产值年均增长率达52.9%,是我市服务业中增速最快、比重最大的行业。2010年,批发和零售业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5.2%,纳税额达19333万元,占服务业税收总额28.39%,是我市服务业中的另一关键行业。

3、房地产业开发规模放缓,对财政支撑作用加强。2006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亿元,总开发总面积34万平方米,201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4.5亿元,总开发面积27.7万平方米。5年来房地产总投资达到43.2亿元,开发面积在2008年达到峰值41.2万平方米。2010年,我市房地产行业实现税收总额12768万元,占整个服务业税收总额的18.75%,尤其是地税上缴额占全年地方税收总额的15.3%,成为支撑我市财政的一个重要基础。

4、旅游业各项指标增长迅速,对服务业整体带动作用明显。近年来,我市各旅游景区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宣传合作,打造特色品牌,旅游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10年,我市各景区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亿元。今年上半年,我市各景区就已接待游客203万人次,总收入突破15亿元,特别是五一小长假三天,仅凤凰山和大梨树两个景区就接待游客6.93万人次,同比增长7.5%,门票收入实现108万元,同比增长20%,对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其他服务行业的拉动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四)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

我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服务业领域的进一步拓宽,使其吸纳劳动力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为全市劳动力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市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50%以上,但大量集中在低端、传统服务业领域和公共事业部门,金融、信

息、科技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少。

二、XX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层原因 (一)我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增加值比重偏低。近年来,我市把工业经济摆在首要位置来抓,服务业的发展相比快速发展的工业显得步伐较慢。2010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9.6%,距服务业发达地区尚存在6—8个百分点的差距,而近年来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50%以上(见附图5),服务业牵动力不足。去年我市的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业的比重较小,仅占GDP的3.5%,影响了城市整体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提升。【关于市服务业调研报告】

2、发展层次偏低。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仍以传统的消费性服务业为主,且缺乏大型骨干龙头企业,经济效益普遍不高,实力不强;新兴行业比重偏低,发展滞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2010年,我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三大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高达74%,而与现代制造业配套的金融、科技、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不到20%。

第三篇:《关于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 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关于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市作为一个典型的重化工业城市,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推进“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市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深入分析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把握发展规律,找准突破口,最大限度发挥财政部门的职能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群众的期待。

一、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规模不断扩大,贡献不断增强。

“十一五”末,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77.54亿元,是2005年的2.7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2.5%,比2005年提高6.9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8%,拉动GDP增长3.8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达到104.32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6.9%,比2005年提高5.6个百分点;服务业实现税收达到18.51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28.1%,比2005年提高12.2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

到32.6%,比2005年提高4.4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地方税收、劳动力就业的贡献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发展情况如下:【关于市服务业调研报告】

(数据来源:莱芜统计年鉴(2005-2009)、2010年莱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

(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时间,银座、信誉楼、十八乐、大润发等大型商场纷纷入驻莱芜,名嘉广场、豪德现代商贸物流城等现代商贸设施相继开工建设,商贸流通业档次和水平大幅提升;担保、拍卖、典当等新型融资方式以及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融资机构不断涌现,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航空节、钢博会、姜博会连年举办,糖酒会、科技展、书画展及各种时尚展演轮番登场,节会经济方兴未艾;乡村游、生态游、工业游、自驾游等旅游方式花样繁多,旅游市场逐步升温;专业配送、大型仓储、第三方物流等现代物流业态应运而生,物流业专业化水平大大提升;婚

庆、礼仪、影视制作、文化传媒等各种文化形式层出不穷,文化创意基地、影视文化产业园相继开工建设,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景象;研发、设计、策划、评估、咨询等各类专业公司不断涌现,商务服务业呈现勃勃生机;银座佳驿、馨百等高档酒店相继建成营业,福莱佳苑、博宇佳苑、金鼎花园等高端社区相继建成入住,恒大北岸特色旅游小镇、山东高速雪野国际度假区、雪野左岸水都等星级酒店相继开工建设,商业地产的开发有效提升了莱芜城市化水平。

(图为 银座商城莱芜店)

(三)重点行业发展迅速,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十一五”末,全市交通运输业公路货运周转量达到52亿吨公里,是2005年的6.6倍;商贸流通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亿元,是

2005年的2.2倍;旅游业接待国内外游客22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1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4倍和3.5倍;金融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86亿元、465亿元,分别是2005年2.3倍和2.1倍,保费收入达到13.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金融等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3.8%,支撑作用日益明显。

(图为房干旅游风景区)

(四)载体培育成效显著,集聚带动作用明显。省级载体中,我市市区(莱城区、钢城区)被列为全省重点服务业城区,齐鲁钢铁物流园、雪野旅游区、农高区“三辣一麻”集散园、莱城工业园商贸物流园4个园区被列为全省重点服务业园区,鲁中钢铁物流有限公司、莱商银行、市农村信用联社3家企业被列为全省重点服务业企业。市级载体中,重点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

载能力不断增强,至2010年底,6个重点园区入园企业达到158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5亿元、缴纳税金1.1亿元;重点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20家重点企业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8.05亿元、利润9.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79%和45.75%;3年来每年筛选30个项目重点推进,累计实施了鲁中钢铁物流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家家悦配送中心、金茂广场、雪野农业科技示范园、游艇俱乐部、航空节工程等90个大项目完成投资近100亿元,对服务业投资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图为科技示范园小品 一片大好姜山)

第四篇:《关于我市三产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一稿)》

关于我市三产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我市三产服务业发展情况,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意见和建议,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机关人员,围绕我市三产服务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实地走访、集中座谈、下发调研问卷相结合的形式,走访有关部门和镇(办)12个,市场和企业10多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关于市服务业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促进三产服务业发展放到“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位置,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力度,先后下发了《关于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商业街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定向招商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2009年开始拿出GDP的万分之零点五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加强对三产服务业的引导和扶持,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经济总量来看,服务业呈逐年上升趋势

衡量服务业发展程度的主要指标有两个,一个是动态指标即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反映的是服务业发展的快慢;一个是静态指标即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反映的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发展速度来看,近五年来,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呈逐年增长态势(见图一)。

2005年我市服务业增加值为 亿元,到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是2005年的 倍。从增长规模来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逐年提高(见表一)。

2009年我市服务业实现税收 亿元,增长 %,占全部税收的比重 %,同比提高 个百分点。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 万人,占全市就业人数的 %,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二)从行业发展来看,服务业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优势服务业逐渐凸显,逐步形成了“1+4”产业体系,即以商贸流通业为主的传统服务业和以物流、金融、房产、旅游为主的新兴服务业产业体系。

传统服务业不断壮大。商贸服务业方面,商业网点的业态不断提升,购物中心、大中型超市、专卖店、专业店、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逐步取代传统的商贸流通业态,目前,全市商贸企业中有规模企业86家,营业总额达20.3亿元,同比增长28%;各种连锁店、加盟店、直营店 家,销售收入 亿元。建设农家店1174家,其中日用品店 家,农资店 家,镇级覆盖面实现100%,村级覆盖面达75%。规划建设22条特色商业街,近期重点推出6条商业街,目前泉州路海鲜美食街、韩国风情街已打造完毕。市场建设方面,基本上形成了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并存,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为主的多层次、多门类市场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市场120处,涉及专业

市场、要素市场和综合市场等多个门类,其中封闭和半封闭式市场60处,占市场总数的47%,全市年交易额过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有15处,过5亿元的市场有4处。其中,丁家庄蔬菜果品批发市场被商务部确定为“双百市场”。

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物流业方面,截止2009年末,全市物流企业共170多家,其中注册资本过千万元的9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有2家物流企业获国家4A级物流企业认证,1家获3A认证,4家企业列入青岛市重点物流企业。2009年物流业增加值实现 亿元,增长 %,占服务业增加值的 %。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全完善了市、镇、村三级物流网络,形成了以胶州湾国际物流园和香港路生活资料物流区为核心,以胶州湾配载中心等中转配货为补充的,生产资料物流与生活资料物流联动发展的格局。金融业方面,2009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 亿元,占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金融机构39家,存款余额达213.5亿元,贷款余额达128.8亿元,存贷比60.3%,其中新增贷款达47.1亿元。房地产业方面,2009年,房地产业完成投资21.5亿元,增长22.6%,商品房销售面积136.7万平方米,增长63.1%。旅游业方面,积极开发旅游业项目,成功举办中国秧歌文化节,形成了胶北桃花节、三里河赏花会、洋河采摘节、大沽河生态游等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不断推动旅游业发展。2009年,全市旅游业共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7亿元。

(三)从空间布局来看,服务业聚集区日趋形成【关于市服务业调研报告】

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形成了中心对称、错位发展的六大服务业聚集区:市级商业区。以商贸业为主,形成了以财富中心至青岛国货片区、向阳市场至利群商厦片区为两极,以兰州路、广州路、郑州路、杭州路为框架,商贸、商务、休闲、娱乐功能完善的商业发展格局。胶州湾国际物流园。主要发展生产资料物流业,规划占地6平方公里,主要有中铁联集青岛集装箱中转站、船东协会分拨中心、中国物流、中储物流、润东物流已达成投资协议,立晨物流和惠州物流项目正在洽谈。少海新城。以旅游业为主,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6.28平方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少海南湖已初步向市民开放,成为我市亲水景观旅游的新景点。中国第二届秧歌节在板桥镇秧歌城成功举办。其他景观建设工作正在全力推进。生活资料物流区。主要发展商贸和生活资料物流,主要有利群购物广场、银座购物中心、华鲁御龙广场等商业中心。同时,依托丁家庄市场、春明物流、福兴祥物流等重点物流企业和周边丰富的农产品生产资源,打造半岛地区农产品运输港和家电等生活资料物流中心。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已开发0.47平方公里。西部商贸区。以商贸为主,着力打造半岛地区最大的家装建材和生产资料交易市场,目前已完成投资15亿元,开发3.62平方公里,形成了八大市场体系。主要有南方家园、金胶州钢材市场、大桓九机电市场、木材市场、凯凯香港城、兴峰配货城、九九佳商业广场、西客站商贸城、原商贸城九大商品交易市场。南部教育文化区。

以教育文化为主,主要有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职教中心、胶州市实验初中等学校。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已开发0.9平方公里,计划投资8.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6亿多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一是总量不高。近年来,我市服务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但与先进区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国际通行惯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时,服务业的比重应达到37.8%以上。2009年我市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城市化率达 %,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36.8%,低于青岛平均水平8.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服务业经济总量仅占江阴市1/3。在青岛五市中低于即墨的38%和莱西的40%(见图二)。

二是发展速度不快。服务业增速落后于第二产业。从近五年来服务业发展速度来看,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2005年以来,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递增 %,比工业低 %。(见图三)

三是贡献率不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2009年,我市服务业企业 家,个体工商业户 家,实现税收 亿元,占全市税收的 %,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 万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

第五篇:《关于做大做强市区服务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做大做强市区服务业的调研报告

中心城市一般都是一定区域范围内金融、贸易、文化、信息等服务功能的集聚中心,发达的服务业是中心城市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市正在致力于做大做强做优做美苏州中心城市,加快城市化步伐,带动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市区服务业,是调整优化中心城市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根据委里的统一部署,我们就做大做强市区服务业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还分别就旅游、物流、文化、信息、商贸四大板块邀请20多个部门和业界知名人士进行了座谈。通过座谈和调研,引发出我们对市区服务业发展的许多思考,并力图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措施。现将有关情况和分析建议整理汇报如下。

一、市区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现状和特点。

“九五”以来,市区虽然历经了“东园西区”的崛起和吴县撤市建区等重大历史性转变,产业布局和行政区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市区服务业始终在调整中不断提高,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仍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规模逐年扩大,素质明显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市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01年,市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35.6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3.3倍,年均递增27.8%,同口径比较,年均递增19.3%。

2、吸纳劳动力作用日显突出。在近几年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基本持平的情况下,2001年市区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44 万人,比1995年增加了4万多人,其中“十五”头两年增加了 2.5万人。

3、壮大了地方财力。作为地方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 2001年市区服务业共完成地方税收13.5亿元,占市区全部地方税收的59.81%,比全市服务业完成地税占全部地税的51.01%高出8.8个百分点。

4、扩大了经济增量。市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整体推动作用也越来越强。“九五”以来,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量的贡献份额年平均为39%。【关于市服务业调研报告】

虽然近年来市区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无论是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还是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相比,中心城市的地位还不突出,与市内各县区的产业同构性十分明显,在规模、结构以及集聚辐射功能的发挥等方面都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1、规模偏小、比重偏低。市区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与南京、无锡、杭州、宁波、青岛等城市相比(见表一),不仅绝对值不高,而且占比也大大落后于其它城市,服务业增加值还不到南京和杭州的一半,比重的差距高更达10-34个百分点。2001年市区的人均GDP已经达到3577美元,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服务业比重应达到50%以上,而目前市区的服务业比重仅为38.1%,比全市服务业比重只高出0.1个百分点,中心城市的集聚带动作用远未充分发挥,特大城市的战略取向因综合服务功能的弱势将受到钳制,长此以往,将在很大程度上形成“瓶颈效应”,制约经济社会更高层次上的持续快速发展。【关于市服务业调研报告】

2、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基本上都经历了从以商贸餐饮、交通邮电、仓储运输等传统的流通类行业为主向以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旅游等新兴服务业为主的结构升级过程。20世纪末新兴服务业已成为发达国家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目前,市区服务业内部结构还处于中等水平,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的流通类行业所占比重较高,而包含中介服务业在内的社会服务业和涵盖文教科卫体等社会事业在内的其它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处于一种传统服务业不强,新兴服务业不快的状态,市区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落后于其它沿海城市(见表二)。

表二:苏州市区与沿海部分城市市区服务业各行业比重比较表(截止2001年)

3、对外开放相对滞后。苏州作为国内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颇具规模的现代制造业加工基地,但是,这不是我们这个城市的最终目标,建设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现代化的“人间天堂”才是我们的追求,而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全面提升的重要渠道就是服务业的全面对外开放。目前,市区在这一领域与其它沿海城市相比,没有领先优势,去年,市区服务业引进外资只有2.96亿美元,占市区引进外资总额的1.46%,截止2001年,市区累计合同利用外资占市区全部合同外资的16.29%,就比重而言,落后于南京、无锡、杭州、青岛等城市,这一情况与我市利用外资领域在全国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市区服务业与其它城市形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市场化程度低,服务业发展缺乏动力;二是产业化进程慢,服务业发展缺乏活力;三是优势龙头企业少,服务业发展缺乏带动辐射效应;四是国际化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缺乏竞争力;五是城市化进程不快,服务业发展缺乏广阔载体。

(三) 发展优势

尽管存在以上差距和问题,我市市区服务业发展的前景还是十分看好的,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这个历史悠久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心城区不仅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城市要素,而且还具有其它城市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一是工业高度化优势。市区的工业已率先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高新技术产业多,产业集中度高,社会分工更趋细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明显增加。二是城乡一体化优势。苏州市区的经济已逐步向都市经济发展,城乡差别淡化,城乡居民在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上的区别不大,各类消费性服务需求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经济人文化优势。苏州市区有着响亮的名城品牌和鲜明的文化特色,经济发展带有明显的人文特征,经济与文化的有机融合,使市区的服务业发展具有巨大的亲和力。四是交通地利优势。苏州市区位于“丰”字加“O”形高速网的中心,拥有东“太”西“鸡”两大极具开发价值的城市湖泊,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市区服务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

二、市区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现状分析和对策

要做大做强市区服务业、繁荣都市经济,有必要在打造“东园西区”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的同时,加快形成现代服务业中心地位。由于服务产业具有一定服务半径和服务对象本地化的特征,必须未雨绸缪,适度超前发展,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形成与制造业相得益彰的现代城市格局,铸就苏州中心城市的独特个性和美丽形象。市区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近期目标在苏州市服务业“十五”发展计划纲要中已有明确表述,要实现“十五”规划的各项要求,根据我市市区特点和周边环境,着重在商务商贸、旅游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和文化教育等五大服务业领域寻求突破性发展,以此带动市区服务业的全面快速发展,并形成规模效应。

(一)旅游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大旅游联动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市区旅游资源丰富,古城、古镇、古典园林和太湖风光交相辉映。自从1998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来,各级各部门加大了旅游业的发展力度,促进了旅游业快速发展,去年市区接待境内外旅游者898.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2.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9%,旅游业已发展成

为市区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市区旅游业对都市经济和城市繁荣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但目前市区旅游业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总体上仍属于观光型旅游,过夜、购物、休闲、度假的游客较少,与桂林相比,我市的旅游带动系数为1.8,桂林的旅游带动系数则为2.5。2001年,市区旅游接待境外游客平均逗留天数只有1.53天,而五县(市)平均逗留天数达到2.64天,与周边城市相比,我市的国内外游客逗留天数也较低(见表三)

表三:苏州市与部分沿海城市游客逗留天数比较表(截止2001年)

而且市区旅游产业的规模与杭州的差距也正在拉大。需要指出的是,造成市区游客在苏时间少、消费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旅游的姐妹产业会展业不发达,同为旅游城市的大连,2001年举办大型会展55个,实现交易额302亿元,总展出面积39.2万平方米,共有64个国家和地区的1.4万家企业单位参会参展,而我市的会展业还没有充分利用本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和上海会展业的延伸优势加以大力开发和培育,缺少规模效应和连续性。

要尽快把苏州建设成为旅游强市、做大做强旅游业,有几个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

一是扩大旅游外延问题。近年来,苏州的游客人数逐年增加,但来苏游客大多只是冲着苏州的古典园林观光而来,游览内容较为单一,使得游客在苏州逗留的时间不长。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休闲度假旅游将成为一种趋势。苏州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旅游强市,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但“三古一湖”的旅游格局与周边城市相比,特别是与杭州的“长三角组合牌”大旅游格局相比,旅游思路还“大”得不够,“三古一湖”中的“三古”概念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对“一湖”的宣传和开发力度就显得相对薄弱。苏州拥有太湖总水域面积的三分之二 ,优美的湖泊桥岛风光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休闲度假旅游创造了绝佳的条件。但我们对此重视不够、开发力度不大,外地90%的游客一说起太湖风光,首先想到的就是无锡,很少有人知道苏州还拥有美丽的太湖风光。要丰富旅游产品、延长游客在苏逗留时间,就要进一步扩大旅游外延,重点是要加快环太湖旅游区的建设。以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龙头,大力发展集国际会展、休闲度假、绿色生态、水上运动、观光游览于一体的环太湖旅游经济产业带,不断丰富市区旅游的外延。其次,要采取果断措施,严格控制和规划好著名园林周边的地块和建筑用途,积极引导发展相关业态,实现园林从景点到景区的转变,从单一观光到综合消费的转变。再次,要研究改善市区夜生活的问题,除了正在积极筹建“一台戏”的问题,还应本着少“堵”多“疏”的原则,采取积极规范的措施,逐一解决和放开诸如大排档、夜花园、旅游定点餐饮、定点商店、汽车泊位、娱乐场所等问题,最近,市公安局就如何丰富市区夜生活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各有关部门都要积极参与这件事,解放思想,加强监管,进一步落实王珉书记提出的让游客“游上海,住苏州”的要求,尽快实现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商务旅游的转变。

二是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问题。苏州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相对分散,要做大做强旅游业,特别需要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运作的大旅游格局。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苏州的旅游管理体制不顺,仍是部

门林立、条块分割,园林、寺院、旅游饭店等分别属于园林局、宗教局、旅游局等部门管理,条块分割现象十分严重,影响了大旅游格局的形成。苏州虽然成立了旅游管理委员会,但至今仍是个空壳。在这个问题上杭州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应尽快强化旅委的实质性领导作用,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引导,这是做大做强苏州旅游业的重要组织保障。同时,要继续抓好景区统一管理的试点和推广工作,在利益兼顾、市场运作条件下,坚持走景区一体化管理的路子。再次,要加强旅游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散客自助旅游的日益增多,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

三是加大民资开发力度问题。与浙江旅游市场活跃的民资相比,我市旅游市场的民资仅是尝试性地进入,而且范围小、资本少,尚未形成真正的亮点。应借鉴学习浙江的成功经验,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政府加快从旅游之类的一般性竞争领域中退出。同时,要加大资本市场筹措资金的力度。苏州旅游业在国内外虽然名气较响,但目前还没有一家旅游上市公司。像桂林市,通过组建旅游上市集团公司,到资本市场大量募集资金,对旅游环境和城市面貌进行大规模改造,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不仅对旅游景点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开发、美化了城市环境,吸引大量游客前去休闲度假,而且吸纳了近75%的当地家庭从事旅游行业,“两江四湖”游览度假区项目的成功运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资参与旅游小商品的开发和销售,把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的工艺品、纪念品、小食品推向旅游市场的各个角落。

(二)现代物流业快速起步,但提供综合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尚不成熟。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发挥市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散功能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经济总量的逐步扩大、工业园区和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IT产业制造基地的初具规模,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对此,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十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加大培育扶植力度,促进了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市区共有规模以上物流企业45家、实现物流增加值95亿元、完成货运量3077万吨公里,发展了一批以开发区为依托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交通、商贸、邮政等行业也出现了一批以配载、配送为核心业务的具有现代物流雏形的企业。新区高新物流中心、园区苏州物流中心等现代物流企业的业务量名列全省前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多中外物流企业对在苏州发展物流服务业务表现出了很大的关注和热情,广州宝供物流企业集团把在本部之外的第一个物流基地建在苏州,总投资4.3个亿,目前一期工程即将完工,二期项目正在积极申报中。但由于政策尚不配套,加上物流市场竞争秩序不够规范,一部分企业仍持观望态度。本地物流企业数量虽然增长较快,但企业规模普遍不大,总体实力较弱,服务功能比较单一,特别是依托港口的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的发展不快,其原因不仅有推动和引导不够的问题,更有港口本身集中度不高的问题。九十年代初,苏州港(包括张家港、太仓港、常熟港)与宁波港的经济规模差距并不是很大,但如今,宁波港通过港口整合和发展,已成为辟有59条航线,年货物吞吐量1.3亿吨,集装箱吞吐180万标箱的大型港口,苏州三港总量只有宁波港的四分之一,集装箱不到宁波的八分之一。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就目前市区物流业的现状来看,要促进其加快发展,应着重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1、加快物流园区的建设步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苏州现代物流规划》确定全市规划建设十个物流园区,其中市区规划建设唯亭、高新、白洋湾、相城等四个物流园区。目前,工业园区现代物流园、新区高新物流中心业务发展迅速,并正在进行扩建,但这两个物流园区的业务范围仍然有限,主要是为本开发区内的外资企业从事原材料和产品的保管、分拣、储运、配送以及进出口代理等物流业务,基本未辐射到区外企业,也基本未涉及国内业务和流通加工业务。白洋湾物流园区目前虽建有货运配载中心,但占地只有

第六篇:《关于市矿区服务业调研报告》

服务业,即通常所说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与农业、工业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服务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省委书记袁纯清在阳泉调研时的讲话精神,实现我市“千亿百万”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第三调研组对我区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应该说未来五年矿区服务业发展的蓝图,也是矿区实现“五年千亿争先锋,富民强区做保证”的重要一环。本报告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提出我区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为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一、矿区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矿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出台一系列扶持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使全区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新兴服务业迅速成长,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技术水平逐渐提高,服务业市场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程度正在推进。

(一)矿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

2015年全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7亿元,预计全区到2015年可实现12.8亿元。2015年全社会服务业从业人员达1.1亿多人,占当年社会从业人数的14.86%,相比2015年增加5340人,增长38.9%,增速远远高于第二产业16.4%的增速,为稳定我区就业发挥着日渐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传统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和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区现代服务业层次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如房地产、社区服务、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网络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从服务业产值的内部构成来看,传统的服务行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仍占主导地位,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的比重偏大。

3、服务业投资成为热点,成为拉动投资的重要力量

“十一五”以来,我区以市场化、产业化为方向,破除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服务业发展,以危旧厂房和棚户区改造为着力点,从优化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入手,致力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服务业投入,先后建设改造了一批商贸设施和城市道路,城市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使服务业发展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如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太行国际新城等。

4、服务业发展不断规范化和市场化

近几年来,政府加强了对服务业市场的依法监管,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建立健全了一些行业协会组织,协调行业经济活动。规范了审批程序、各种收费、各类市场,尤其房地产交易和有形建筑等要素市场行为,建立和完善了项目建设的公开招投标制度,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社会保险制度得到深化和完善,现已建立起养老保险个人帐户,逐步建立了职工医疗、工伤、失业保险制度,推进了劳动力市场服务网络的建设。

(二)矿区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服务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服务业的发展仍难以适应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需要,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比重偏低、规模偏小、水平不高、产业素质较低、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落后

目前,许多人仍然把服务业看作是不能增加财富的非生产部门。认为只有发展工业、基础设施才能发展经济、增加就业,仍然把一些适宜产业化、社会化运作的领域当作公益性、社会性的事业办,缺乏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思路,由于市场化改革的滞后,使得我区服务业的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2、比重偏低,行业发展不平衡

2015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10.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7%,作为没有农业人口和第一产业的县区,服务业的发展严重滞后。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行业发展不平衡,传统的商贸餐饮占全部服务业比重偏大;新兴的旅游、创意、金融、保险、信息通信、房地产、公用事业、文体教育、社会福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产业所占比重过低甚至空白,层次结构不合理。

3、吸纳劳动就业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服务体系尚需积极培育和进一步完善

2015年,全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仅14.86%。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缺乏集中统一的管理,就业信息网络不健全。一方面,求职者得不到及时安置,大量就业岗位闲置而得不到及时补充;另一方面,由于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登记制度不完善,全区总体就业情况、就业充分度等政府都难于掌握,也难于把脉,因而难以确保政府有效地实施宏观指导与统筹服务。同时信息网络、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人才培训、业务培训和法律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和成熟,致使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4、城市化进程滞后,发展空间不足

矿区国土面积在城市区区域内部分不足10平方公里,“有天无地”的局面更是制约着矿区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底,我区年末人口总数为22.8万人,常住人员不足30万人,仅处在中等城市人口标准的中下线,人口比重偏低,没有形成中心消费群体,严重制约了服务需求的扩大,影响了服务业的加速发展。

二、“十二五”我区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大思路决定大发展。省委书记袁纯清要求全省人民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跨越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我区要立足实际,在原有服务业发展基础上,对全区服务业进行整合、提升,努力做到深化发展、创新发展,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关于市矿区服务业调研报告】关于市矿区服务业调研报告

(一)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

我区现有商贸服务业缺乏大、精、专特色,在精品服务与便民服务的布局上尚需下功夫。“十二五”期间应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为契机,以发展特色、增强功能为重点,以建设现代化大型商贸中心为目标,以发展业态多样为依托,加快新型业态发展,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加快形成大型综合性商场、大中小型超市、精品专卖店、专业店、便民店等经营业态相结合的合理、多样的业态结构和高、中、低端产业相衔接的服务业立体发展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加强商业设施建设总体规划,深化对各类专业市场、大型商场、超市、零售批发网点布局的指导和协调,使之有效地改善目前基础设施不够配套完善,市场经营环境不够理想的状况,从而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多样、主体多元、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流通格局,以提高现代物流业的辐射、带动、聚集功能作用。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领域广,吸纳就业人数多,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率的“第三源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仅是促进物流业自身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增加消费和扩大就业的需要,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期间,我区首先要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积极参与阳煤运输处改组,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逐步整合和重组新泉和阳煤运输处,提高我区交通运输业整体竞争力。其次要结合华越和阳煤供应处的搬迁以及赛鱼物流园区的建设,在“十二五”末,做好XX市西客站的选址筹建工作。第三要充分利用物联网的发展,整合改善矿区企业供应链,促进全区现代物流业的优化升级。

3、融合催生现代制造服务业

矿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一直以来面临如何转型、如何跨越,如何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困境。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必须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即催生了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家安全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及现代工业核心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国务院原则通过《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也就是说要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服务化,以服务化带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矿区正在规划建设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高起点、高标准、超现代规划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从而在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装备制造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矿区能否更好地实施赶超战略,实现转型跨越,关键在于能否走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全产业链之路。“微笑曲线”告诉我们,制造、加工、装配环节始终是利润率最低的环节,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服务环节则处于价值链曲线的高端。欧美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始终掌控制造链上的高额利润,主要是他们凭借资本和技术优势抢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通过实施制造业服务化,转移传统制造业,掌握着关键性的核心技术,实现高端垄断、低端转移。矿区必须利用自身发展特点,在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上做好文章,才能高起点建设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

4、高度重视发展社区服务业

民生为本是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社区服务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有利于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有利于强化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卫生服务等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区服务有着广阔的前景。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首先要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方式并存,设备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其次,要加快社区服务业从福利型向经营型,分散型向规模型,政府行为向市场行为的转变,完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搞好面向老年人、残疾人、儿童、贫困户、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第三,要重点发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家政家教、医疗保健、物业管理、保安保洁、绿化美化、文化娱乐等便民利民服务。第四是要重视发展面向下岗职工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化的服务。具体可从以下方式入手:

(1)发展便民商业。即全面规划社区商业建设,继续做好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建设和申报工作。“十二五”期间,争取再培育1~2个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和 5~10个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围绕社区商业建设工作,继续加强标准化菜市场和绿色回收亭建设,到“十二五”末,力争标准化菜市场和绿色回收亭社区全覆盖。

(2)扶持发展救助服务业。按照“便民利民、吸纳就业、政策支持、多管齐下”的原则,鼓励社区成员开展养老、托幼、家教、保健、维修、中介等利民服务业。到“十二五”末,因此吸纳就业人员达10000人,全面实现小伤小病、求助救助、文化娱乐、休闲健身、托老托幼、家政洗理、日常维修、便利购物、职业介绍、咨询调解“十个不出社区”的目标。【关于市矿区服务业调研报告文章关于市矿区服务业调研报告出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199258/

推荐访问:商贸服务业调研报告 家政服务业调研报告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