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地名的变迁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8-19 08:41:4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地方地名的变迁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论文(一)
地方传统文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地方传统文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内容提要:现有研究很少考察一个镇域范围内传统文化底蕴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以象山县爵溪镇为例,剖析了爵溪镇传统的渔商文化和移民文化对当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的影响。爵溪的经济社会的现代进程,又促进了传统文化在更高层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升华。

关键词:传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象山县爵溪镇

一、引 言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有不少研究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青岛模式、东莞模式。但是,现有文献还没有将区域范围界定在县域(或县域以下),来讨论当地的区域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将突破这一局限,在对文化与经济关系进行一般性论述的基础上,考察一个镇域范围内鲜明的传统文化对该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县爵溪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进行理论分析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爵溪,一个方园32平方公里的小镇,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总是能走着改革的前沿,每一次在遇到经济发展的挑战时,总能“柳暗花明”。而其周边的几个乡镇,工业起步时,在物质基础与爵溪镇相差无几(严格地说,当时,爵溪镇的条件最差),面对的宏观经济发展政策也相同,但是,发展到今天,其工业化、现代化程度不能与爵溪同日而语。这一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去审视爵溪镇的文化底蕴。而审视的结果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在这样一个小镇上,居然有着与周围地区非常显著差异的文化底蕴。相当多的证据表明,爵溪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

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质因素的总和。一个地区的区域文化与当地历史、民风、民俗、地域紧密联系,对内具有共性,对外具有个性,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与经济发展共生互动,当一个地方的文化个性形成之后,就会对这个地方的经济活动产生隐性,却深刻的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总是可以从当地区域文化的某些特征得到诠释。不少研究表明,有些区域的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有些区域的传统文化却制约着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前者通常被称为区域优性文化,具体指区域文化中的强调独立性反对依附性,重视现实、弘扬创造性和奋斗精神,反对墨守成规和不求进取性等区域性价值观念(陈佛松,2002),比如,创业精神,创新精神、不安土重迁、合作精神、信用意识。这些文化因子通过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激励、导向等作用,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资源、润滑剂,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一个地区的优性文化突出,就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讲,今天的区域经济发展来源于对区域优性文化的弘扬,经济腾飞蕴藏着文化的重大作用。

当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且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一个地方与外部世界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其他

优秀的文化引进,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升华。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促使经济与文化的共生互动。

三、天祝县经济社会现状与发展历程

(一)现状

(二)发展历程

,爵溪镇都抓住了时代机遇,克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成为每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典范。爵溪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创造了经济奇迹。这种奇迹是体制优势、产业集群优势、政府开明等合力的产物。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长期积淀下来的爵溪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地方地名的变迁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论文】

四、天祝传统文化的特征

爵溪与周围乡镇具有不一样的传统文化。爵溪文化是渔商文化与移民文化的长期积淀交融的产物。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历史是孕育这些传统文化精神的母体。

五、传统文化在爵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当地的传统文化促进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六、文化与经济发展共同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当地工业经济勃兴,更加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缤纷的文化活动陶冶了爵溪人民,升华了爵溪精神,宣传了爵溪形象。从1987年5月1日,爵溪第一届文化艺术节拉开序幕到今天,爵溪人已经成功地举办了18届文化艺术节,爵溪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成为爵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盛宴,而且也成为爵溪向世人亮相的一张精美名片。如今,爵溪文化艺术节已经紧密地与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以及传统渔文化合在一起,与当地的产业经济互为促进,相得益彰。在举办第十四届文化艺术节时,爵溪街道还把弘扬“爵溪精神”融入了活动主体之中,活动评选出“十大创业功臣”、“十大创业带头人”“十大青年创业先锋”。从文化层面上,充分展示爵溪人开放、文明、进取的精神风貌。闻名全国的开渔节就是在这里举行,体现了爵溪人、象山人的创新精神。每年九月的开渔节既是象山文化、爵溪文化活动的盛会,又是开发商机的促销会。当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东海区域实行伏季休渔制度,沿海渔民正为每年少了三个月的作业时间而愁眉不展的时候,象山人创造了开渔节。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的中国开渔节给象山带来了滚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人文化理念的升华,爵溪、象山渔民最先倡导“善待海洋就是善待人类自己”的理念,成立了国内首个蓝色保护者志愿行动组织,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地的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这里发达的专门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职业教育—针织服装学校,设施齐全、先进的从小学到高中的素质教育体系,还有专门服务于外来人员子女就学的子女学校。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优性文化底蕴的支撑。和谐的区域的发展更需要强大的文化支撑。爵溪传统优性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共生互动对对其他地方的启示意义在于,发展经济必须与弘扬地方的优性文化结合起来,“勇于创新、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养份,必须对不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观念进行扬弃,吸收与现代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内在一致的文化

【地方地名的变迁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论文】

观念。

加强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拉萨市不断加强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合理利用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在旅游、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其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中国拉萨雪顿节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是拉萨市文化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切实加强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既有利于拉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做好这些工作,仅仅有政府部门前期的引导和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我们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用创新的思路和手段,切实加大对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真正把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制度和体系。

只有尽可能地保护好,传承的内容才能一脉相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更有价值。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我们应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除保留本土民俗民风、文化根脉外,还应服务于和谐文化建设,制定出传统文化的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和保护重点,并认真付诸实施。

创新发展要因地制宜,因项目内容而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和传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自觉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不断开辟传承和弘扬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持续不断地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统文化、凝结文化成果,使其更好地转化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从而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陈闰娥)

浅谈如何 发展特色经济

目前 , 我市总体上经济技术基础较为薄弱 , 综合竞争优势不强 , 能否赶上全省平均水平,取决于我们的特色经济发展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 所以,发展我市的特色经济 无疑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 对 特色经济 的几点理解

所谓特色经济,就是根植于一个地方固有的地理、人文、历史、资源斌赋等独特优势,经过长期孕育而逐步发展壮大的特色产业集群。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发展特色经济其实就以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特色产品为核心,以特色技术为支撑,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循差异发展、比较优势原则 , 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通过市场竞争确立优势,从而造就区域特色经济。

特色资源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基础。 **相对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 、 沿海沿江临港资源和旅游资源等,是发展特色经济得天独厚的基础 。特色经济是建立在特色资源基础上的,是特色资源物质形态的加工和转化。

特色产品是特色经济的核心。 工业 空调 等产品,经过长期的市场竞争,占据了一定的 市场份额, 取得较好的 赢利率和经济效益 。

特色技术是发展特色经济的支撑。 特色经济能否具有竞争优势,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特色技术。同样的资源 , 同样的产品 , 技术含量不同 , 经济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会截然不同。用适用的特色技术开发资源 , 用特色工艺生产产品 , 是特色经济的发展方...

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天祝县发展县域经济具有一些优势和潜力:一是区位优势潜力。我县地处二是发展空间潜力。近年来,全县的综合经济实力有所上升。三是自身发展潜力。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富裕县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近年来,我县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全县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农作物有 „„等品种,资源丰富,工业以轻食品型为主,主要产品有 „„多个品种工业经济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大力实施“工业立县、牧业强县、招商兴县”战略,依托自身优势,实现规模经济有突破、奶牛产业提档次、工业经济增效益、招商项目上水平,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1要加强推进工业经济科学跨越发展我们富裕县的优势在于工业,潜力也在于工业。因而,必须扶强龙头企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壮大民营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1.1要扶强龙头带动裂变.重点支持骨干企业扩张,加快企业裂变,增大存量,提升质量,推进产业集群.按照把乳食品开发做宽、把牛周身效益做足、把产业配套做细的思路,乳品企业要重点调整结构,提档升级,带动牛的皮毛骨血等相关产业,做大乳业链;要支持老窖上生产线,做强酒业链;要服务晨鸣公司,拓宽领域引领国内纸业市场,做精纸业链;按照突出绿色、提升档次、统一品牌的原则,扶持绿源米业启动生产,加快宁波慈溪米业开工建设,做大水稻产业链;按照扩大规模、基地养殖、精深加工相结合的原则,扶持引进深加工企业,做大猪鹅产业链尤其要把水貂养殖美国甜玉米种植与加工,作为特色产业,广泛宣传,强化引导,搞好服务,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其成为一项新的富民强县产业

1.2要搞好技改争创名牌。技改是企业发展的后劲,名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重点,引导企业搞好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 强化内部管理和节能减排,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1.3要扶持民营破解难题按照中型企业升级小企业壮大的思路,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促进优化升级要引导企业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供创业培训,引进管理人才,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要鼓励乡镇招商建企业,发展各类立乡(镇)型民营企业,提高工业经济比重。要继续鼓励和扶持农村发展小作坊。要继续创新融资理念,拓宽融资渠道,探索上市融资,力争年内完成老窖上市前的准备工作。要完善企业诚信体系,协调商业银行,增加企业信用额度。1.4要优化环境服务企业。加强政务中心管理,完善“一个窗口”收费制度,严格执行挂牌护企制度, 凡是需要政企双方共同向国家和省市争取支持的项目,都要全力配合;凡是我县能够自行解决的问题,都要克服一切困难和阻力,及时彻底解决;凡是国家、省市和我县出台的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都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

地方地名的变迁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论文(二)
地方传统文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地方传统文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地方地名的变迁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论文】

2006年11月03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进入讨论区 》》

—以象山县爵溪镇为例

内容提要:现有研究很少考察一个镇域范围内传统文化底蕴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以象山县爵溪镇为例,剖析了爵溪镇传统的渔商文化和移民文化对当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的影响。爵溪的经济社会的现代进程,又促进了传统文化在更高层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升华。

关键词:传统文化;经济社会发展;象山县爵溪镇

作者:唐丰收,1974年生,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讲师。

一、引 言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中,有不少研究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青岛模式、东莞模式。但是,现有文献还没有将区域范围界定在县域(或县域以下),来讨论当地的区域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将突破这一局限,在对文化与经济关系进行一般性论述的基础上,考察一个镇域范围内鲜明的传统文化对该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2005年6月至2006年7月,我们在对宁波市象山县爵溪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进行理论分析时,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爵溪,一个方园32平方公里的小镇,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总是能走着改革的前沿,每一次在遇到经济发展的挑战时,总能“柳暗花明”。而其周边的几个乡镇,工业起步时,在物质基础与爵溪镇相差无几(严格地说,当时,爵溪镇的条件最差),面对的宏观经济发展政策也相同,但是,发展到今天,其工业化、现代化程度不能与爵溪同日而语。这一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去审视爵溪镇的文化底蕴。而审视的结果的确令人耳目一新。在这样一个小镇上,居然有着与周围地区非常显著差异的文化底蕴。相当多的证据表明,爵溪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

区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管理方法等非物质因素的总和。一个地区的区域文化与当地历史、民风、民俗、地域紧密联系,对内具有共性,对外具有个性,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与经济发展共生互动,当一个地方的文化个性形成之后,就会对这个地方的经济活动产生隐性,却深刻的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总是可以从当地区域文化的某些特征得到诠释。不少研究表明,有些区域的传统文化具有天然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有些区域的传统文化却制约着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前者通常被称为区域优性文化,具体指区域文化中的强调独立性反对依附性,重视现实、弘扬创造性和奋斗精神,反对墨守成规和不求进取性等区域性价值观念(陈佛松,2002),比如,创业精神,创新精神、不安土重迁、合作精神、信用意识。这些文化因子通过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激励、导向等作用,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资源、润滑剂,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一个地区的优性文化突出,就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讲,今天的区域经济发展来源于对区域优性文化的弘扬,经济腾飞蕴藏着文化的重大作用。

当然,区域经济的发展又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且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一个地方与外部世界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其他优秀的文化引进,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升华。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促使经济与文化的共生互动。

三、爵溪镇经济社会现状与发展历程

(一)现状

爵溪是宁波市象山县的一个镇,地处浙江中部沿海,总面积32平方公里,人口1.3万。改革开放以来,爵溪镇从一个传统的渔村,发展为目前享誉全国的“中国针织名城”。二十多年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镇,浙江出口创汇第一镇,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镇,连续3届被评为宁波市综合经济实力廿强镇,连续两届获得“中国乡镇之星”殊荣。2004年,象山县被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针织名城”称号,而实际上,象山县针织工业的90%以上的产值都来自该镇。在这个城区仅有3万平方公里的小镇,却集聚着500家针织企业,占街道企业总数的80%,中外合资企业40多家,拥有自营出口权企业40余家,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企业多达110家。世界针织市场上,每十件针织服装中,就有一件是爵溪生产的。最近续几年,爵溪镇的近十家针织企业跻身全国针织行业50强。目前,爵溪经济形成了三大鲜明的特点: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针织产业特色鲜明的集群经济;层次多元的外向型经济。爵溪基本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成为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二)发展历程

爵溪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60、70年代的工业起步阶段,从传统的渔业走向工业的发展道路;第二阶段是80年代走向针织产业集群经济的道路;第三阶段,90年代后到现在,走向集群经济升级、国际化发展道路。在这几个阶段中,爵溪镇都抓住了时代机遇,克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成为每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典范。爵溪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创造了经济奇迹。这种奇迹是体制优势、产业集群优势、政府开明等合力的产物。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长期积淀下来的爵溪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四、爵溪传统文化的特征

爵溪与周围乡镇具有不一样的传统文化。爵溪文化是渔商文化与移民文化的长期积淀交融的产物。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发展历史是孕育这些传统文化精神的母体。

(一) 渔商文化形成背景与特点

爵溪具有鲜明的海商文化底蕴。爵溪是一个古老的渔村,直到20世纪60年代,海洋捕捞还是这里主要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决定人们的生产关系,决定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世世代代以海为家,以渔为生的爵溪人形成了一种与内地人不同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等。这就是一种与大陆文化迥异的渔商文化。

渔商文化一种敢于冒险、勇于开拓的文化。一般认为它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精髓。

一是奋力协作,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是与海洋渔业特有的协作性和群体性的生产方式分不开的。俗话说:“一人难以背船过海”。渔船出海,每船总有一定人数,并有明确的分工,如“四大员”:老大、多人、出网、伙桨囝,这四员分工不可少。在生产过程中,抬船要群体行动,拔蓬要群体行动,起网要群体行动。可以说,从古到今,集群互助、团结协作是渔民的生存必需,也是生产必需。离开了集体作业、团结协作的精神,任何一个渔民都没法在海上作业。因此,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是渔商文化精髓的第一元素

二是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以讨海为生的渔民,无疑比农民、比山民从生存方式到劳作方式更

要来得艰苦。捕鱼比耕作通常更辛苦、更充满风险。渔谣中唱到“打鱼郎,真悲伤,困的活眠床,吃的卤汁汤,回到家里爹娘泪汪汪,老婆见了肝裂肠伤”。《东海渔谚》中云:“上山靠健,下海靠勤”、“千网万网,侯着一网”、“早出晚归勤下网。”反映了渔民只有通过勤劳来改善生活的信念。

三是不畏艰险,坚忍不拔。在大海中作业,风险处处时时存在,暗礁漩涡随处都有可能碰到,狂风暴雨时时都有可能不期而来。有道是“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可爵溪渔家俗话说:“倒船好老大”,他们知道危险,可他们总是坚忍不拔,不畏艰险。

四是敢闯、敢冒的创新精神。要向大海讨生活,没有敢闯、敢冒的精神是没办法生存下去。因此,与农民不一样的是,几乎每一个渔民骨子里都透露者这股劲儿。渔民中广为流传的一些谚语,如“不到外海洋,难识大风流”、“不入深海,难捕大鱼”、“柯鱼没有大胆子,难吃外洋黄鱼籽”,生动地体现了渔民的胆识和勇敢。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42153/

推荐访问:文化变迁带来的影响 宁夏地名变迁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