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阶段

来源:各类报告 时间:2016-08-22 09:20:4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各类报告】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阶段(一)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问题(2014满分卷)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是哪个国家出台的?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加拿大

2. 《说卦传》有言:立天之道曰()

A.阴与阳

B.柔与刚

C.仁与义

D.善与恶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阶段】

A.改革开放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五位一体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

A.改革开放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五位一体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陈天林副教授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难点,归根到底是()与()之间的矛盾。

A.生态环境的保护

B.经济发展

C.民生发展

D.政治发展

2. 陈天林副教授指出,以气侯危机为依据,当今世界格局可以划分为三个利益集团,分别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阶段】

A.保生存

B.保发展

C.保主导

D.保促进

三、判断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太极图说》有言: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正确

错误

2. 《孟子》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正确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阶段】

错误

3. 陈天林副教授指出,现代化就是流动的现代化,现代性就是流动的现代性。

正确

错误

4. 陈天林副教授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视野。

正确

错误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阶段(二)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生态文明;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

[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简单说:生态城市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生态健康的城市。

生态城市是通过倡导生态理念,采用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从而达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人文生态和谐的城乡统一体。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论述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强调只有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两手抓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鉴于此,本文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成了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对于治理环境污染,这一市场无力解决的外部性问题,必须由强有力的政府来全面处置。制定循环经济战略、依法规约政府、升格目前的国务院直属的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为超正部级的环境资源部——国务院组成部门,授予其更大的权力才是彻底遏制各地环境恶化趋势的根本措施。

第一章、生态文明背景与意义

(一)宏观背景:我国目前生态问题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

虽然我国政府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的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主要表现如

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阶段】

(1)水资源污染。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据统计, 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中,属4类和5类水体的占3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并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一些地区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人民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城市污染。城市垃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与日俱增,工业废弃物累计堆积量已超过66亿吨,占地超过5万公顷,使200多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

(3)海水污染。我国近岸海域海水污染严重,近海环境状况总体较差,海洋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4)大气污染。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足1%。

(5)酸雨污染。酸雨污染程度居高不下,酸雨污染区遍布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广大地区,最严重的长沙、南昌等测得的PH值曾达到2.9。

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之后,人类文明目前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因为从西方工业文明形成起,以征服、索取和统治自然为核心思想的人类中心主义,就一直受到许多思想家的反思和批评。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全球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能源危机出现,于是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寻求新的发展模式。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均衡发展的概念,以大量事实系统分析说明了传统工业文明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催生了联合国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关注。同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报告,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鲜明地提出了“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等三个观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确定了可持续发展指导原则和战略目标。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

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政治宣言》,确定发展仍是人类共同的主题,提出经济、社会、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从此,可持续发展观念、生态社会建设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比较突出,资源使用效率偏低,环境污染较为普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不切实搞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我们的发展将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因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1994年,率先制定出台了《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6年,“九五”计划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

(二)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全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深刻领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创建生态文明城市和全面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精神都具有重大意义,

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较集中的体现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的整体,构成了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因此,人必须以自然界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人通过实践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但“我们不要过分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只会带来灾难”。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博大精深,是我们党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源泉。建国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改变因长期战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提出要大力植树造林以消灭荒地荒山、改变自然面貌的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多年来粗放型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一些生态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引起了很多社会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逐渐从毛泽东最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强调,发展到侧重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在十六大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要求和措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可以看出,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创新,不断与时俱进,并将成果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和升华。

在改革开放以前,对于生态环境的理解仅仅局限在简单的“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层面。从1978年开始,党和国家领导人逐渐意识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这一思路反映在从“十二大”开始直至“十五大”的党代会报告中,先后出现人口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关键词。同时,随着我国经济起飞和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能力持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曾一度面临较为严重的“生态危机”。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奋斗目标之一。同时,新修改的党章中,也加入了“人与自然和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内容。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正式确立了“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和提高执政

能力的重要举措。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的地位进一步凸显,第一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并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对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基本路线是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现实路径,就是“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从无到有,从提出到付诸实践,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对社会主义事业顶层设计的科学完善,对执政兴国理念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顺应自然、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然和途径。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延续人类社会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历史血脉,承载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成果,贯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是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在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则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和深远战略意义。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幅员大国,在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能造福于13亿人口,又将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了百年的工业革命,借助其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先走一步,生态文明已具雏形,其成果惠及约10亿人口。但全球尚有50多亿人口处在工业文明初期或中期,生态文明建设才刚刚起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罕见的奇迹。同时,经济高速发展也带来了深刻教训,如在资源、环境等方面付出代价过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收益分配差别进一步扩大;生态退化、环境污染加重;民生问题凸显以及道德文化领域里的消极现象等,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这些矛盾和问题可以说直接或间接由传统工业化造成的,若靠工业文明理念和思路应对,不但于事无补,还会使困境日益深化。而生态文明作为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阶段(三)
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

院系: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 专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 姓名:刘海凤 学号:2014932009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阶段】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与实践

摘要:自从生态文明提出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本文简介了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生态文明提出的过程,生态文明的内涵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重点介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以及人们相应的实践。

在我国突出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十八大报告在第八部分强调:“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即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约束趋紧,二是环境污染严重,三是生态系统退化。因此,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论对于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实践充分证明,物质文明建设,不仅同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而且同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依存、互为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曾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此后,在十八大报告在第二部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从提出到该理论的的提出、完善与确立,人们逐渐将其与实践相结合,而且效果越来越来明显,成绩也越来越显著。

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这里简介一下生态文明的目标、思想理念、本质特征、途经方式、政策方针、战略任务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念即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方式,十八大报告强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方针即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最后,提出了优、节、保、建四大战略任务。

人们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四大任务,逐渐展开实践。一是优,即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

强国。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十年九旱,缺林少绿,水土流失严重,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生态产品已成为全省人民群众的最高渴望。山西之长在于煤,山西之短在于水,山西之基在于林,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近几年,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把林业生态建设作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几年,山西省按照“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林业增效”的思路,全方位推进造林绿化工作。在山上治本方面,高标准实施了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工程等一批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努力增加森林植被,仅“十一五”期间,全省即完成荒山造林1649万亩。此外,以民生为本,大力发展林业产业。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把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山西与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增加收入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相结合。以兴林富民为目的,大力发展民生林业。2013年,全省要发展以核桃、红枣、仁用杏为主的干果经济林100万亩以上,新育苗35万亩。同时,大力发展花卉、森林旅游、工业原料林培育、林下资源开发等产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力争到2020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600亿元以上,使涉林农民收入大幅提高。二是节,就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以“节能减排、科学发展”为主题的2007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于6月10日启动。全国各地举行了不同形式的宣传展示、教育咨询、创建节能企业、节约学校、我为节约做贡献等活动。中央国家机关和全国各地政府,高度重视今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44415/

推荐访问: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报告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