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8-25 11:04:2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一)
构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构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摘 要】为促进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文以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外延为依据,结合贵州省经济增长方式及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经济增长方式;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1.引言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它标志着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都为贵州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我省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级人民政府一直致力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10年贵州gdp增速很快,从2000年的993.53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912.68亿元,10年增长了近4倍,gdp年均增长率为11%左右。但是,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十分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据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二)
浅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方针。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是贵州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后发优势,从“生态立省”到“环境立省”,贵州立足实际,建设生态文明的思路越来越清晰。

关键词 贵州;生态;建设

1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2 贵州的生态现状及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论文】【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贵州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东毗湖南省、南邻广西自治区、西连云南省、北接四川省和重庆市,贵州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素以“西南煤海”著称。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省内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09 084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 %,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布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叶裕惠等在《绿色珠江建设方略》中提出在愈来愈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下,使珠江中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已遭到严重的破坏,其不良后果正在显露出来。针对这些情况,为实现整个珠江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全球有限的水资源和生物资源,贵州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009年7月至今年春季,贵州遭遇了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干旱。地处贵州西部和南部的黔西南、六盘水、安顺和毕节等几个石漠化最为集中的区域是此次大旱的重旱区,由此可以看到,贵州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问题,不仅说明生态环境本身更加脆弱,而且会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已迫在眉睫。

3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论文(三)
生态文明论文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校园

辽阳县三新学校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样的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深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如何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构建生态文明校园、美丽校园以成为当前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内涵,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含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达到的文明程度。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教育思想的发展,涉及到培养什么素质的人的问题,是教育本身的应有之义,意义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教育十分重要的使命,一是培养具有现代文明观念、文明意识的人,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文明行为;二是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然和生态环境,

为孙子后代负责、为民族的未来发展负责,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良好意识和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

1、要倡导绿色文化,践行绿色行为,绿色校园文化是以“绿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要通过一系列、全方位的措施,将“绿色”理念贯穿于学校的办学、管理、育人等各项工作中。坚持绿色办公,实行绿色消费,开展绿色行动。

2、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要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的工作。保护自然生态,加强绿化美化工作。要对学校的污水、废气、实验室废物排放和垃圾处理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校园卫生工作,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的校园。

3、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学校,增强节约意识。要建立全校性的资源节约管理目标,从加强教育、强化管理、完善设施等方面入手,开展节电、节水、节约办公用品、废物回收利用工作,这不仅是一种资源的节约问题,更是一种文明意识和节约意识的培养。

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实施策略

从生态文明学校建设的实践中,经过认真思考,我们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实施: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1保障机制。一是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有专人负责生态文明学校创建工作。二是建立相关制度,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节能减排等相关制度。三是经费保障,

有相应的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项经费。

2教育活动。一是开展学科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管理和学校教育中,提高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率和行为行成率。二是开展教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运用固定宣传阵地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三是开展校本研修和专题研究,形成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课题研究成果。

3环境整治。一是加强校园生态环境整治,加强校园卫生工作,加强绿化美化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功能齐备的校园。二是开展资源节约工作,建立全校性的资源(水、电、纸、粮食等)节约管理目标,增强节约意识,提高节约效果。三是开展污染治理工作,及时处理生活垃圾和实验室废物,提高师生对生态文明学校创建的知晓率和环境状况满意率。

4长效机制。一是对生态文明学校建设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二是抓好安全工作、安全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安全管理责任化、规范化,使校内治安状况良好,工作纪律严明。三是开展风尚教育活动,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使干群、师师、师生、生生之间关系融洽,精神面貌良好,促进校园文明建设。

以美的环境、美的教育、美的行动实现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打造适宜学生学习、生活的“美丽校园”,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我校今后发展的特色之路,并将不断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论文(四)
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研究

  摘要:指出了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校级领导分管,有专门机构负责建设工作,要求教师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研活动,让生态文明课程进课堂,组建生态文明社团,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氛围,开展相关活动,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在校园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要遵循节约和再利用的原则并制定相关制度,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生态文明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015-03
  1生态文明研究历程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1],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应对生态危机的唯一正确选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2]。20世纪中后期,人们已经开始用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的发展。世界上最早用生态史观研究人类文明史的是日本学者梅棹忠夫,1957年他以生态学方法探讨世界文明史的规律,发表了《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1967年出版的《文明的生态史观:梅棹忠夫文集》中提出的生态史观,重视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对文明史进程的重要作用[3]。
  1991年刘宗超、刘粤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中提出要确立“全球生态意识和全球生态文明观”[4],199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将《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信息增殖基础》正式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开启了中国系统研究生态文明理论的先河;1997年《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首次提出“21世纪是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文明形态”[5]。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六届六中全会也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重要治国理念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现状和问题
   生态文明校园建设是以校园为载体,从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四个基本维度,使生态文明融入其中,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校园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校园建设和日常教育管理中,从美化环境、绿色环保、和谐自然各个方面出发,不断强化师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的宣传者、实践者和监督者。贵阳市作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示范带头作用,贵阳学院作为贵阳市唯一的本科高校,拥有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肩负着为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因而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贵阳学院位于贵阳东出口,与图云关国家级森林公园毗邻,贵阳学院的用地版图为平面蝴蝶形状,中长期规划面积1200亩,现实际使用面积810亩,规划建设以“园式林、生态型、数字化”为基本范式,拥有博信楼、博雅楼、博远楼、博艺楼、博新楼、博技楼、博达楼、九思楼、逸夫楼、咏籁楼、荟素楼、图书馆、田径场、行健馆、阳明文化广场、学生公寓楼群以及鱼梁桥等建筑单体,建筑单体色泽一致,风格雅致,特征鲜明,品质精良,在绿化、净化、美化和文明化建设上达到较高水准,是贵州省“优美校园”。贵阳学院在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校园创建上与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相适应,全面践行永续发展理念,确立了“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精心打造出“馨园”、“梨园”、“桃园”、“竹园”、“桂园”、“生态园”,以及“峡谷飞桥”等“七园七景”。生态校园一年常绿,四季有花,景致如画,是贵州省“绿色大学”[6]。在优美校园和绿色大学的建设过程中,贵阳学院秉承“办绿色大学、建生态家园”的环境治校方略,在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建设中都开展了多方位的工作,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针对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设计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问卷调查,旨在了解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和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更好地分析和总结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中值得借鉴的方法。
   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共20题,每题可选择一个答案,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理解和认识。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大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程度。随机抽取了星期一下午在贵阳学院第三教学楼二楼上课的班级共10个发放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涵盖了2011级、2012级、2013级三个年级学生(2010级学生均外出实习),共发放10个班级,每个班级30份。发放班级及收回份数为:2011级应用化学专业收回30份,2011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2011级国际贸易专业收回30份,2012级生物工程专业收回30份,2012级园林专业收回30份,2012级旅游英语专业收回30份,2012级美术专业收回30份(有10份没有填写),2013级城乡规划专业收回30份,2013级电子商务专业收回30份,2013级制药工程专业收回30份(其中有的问卷有的同学仅仅填写一面,故统计实际数量与预计数量有一定偏差,见表1)。   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调查问卷”的20个题目中,1~14题的内容为生态文明具体行为体现,15~20题内容为生态文明观念内涵。在1~14题中,按照行为主体来分可分为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两类。其中1、2、4、5、6、7、8、9、10、11、12、13为个体行为,其主要表现同学们个人对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主观意见及行为;3、14为群体行为,其主要体现大学生对于周围环境的看法、意见。按照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是否分离来分,其中1、3、4、14题是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相分离的题型;2、5、6、7、8、9、10、11、12、13题是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同为一体的题型。15~20题中,16题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内涵理念的认识,15、17、18、19、20题则考查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担当认识。
   从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分离的1、3、4、14题调查情况看,行为主题和责任主体相分离时,责任意识相对淡泊,缺乏主动担当的勇气的决心。如第一题:当你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你会如何做?其中选择A的占36%选B的占31%选C的占33%,A、B、C大约各占1/3,这说明在大学生中还有在看到周边环境建设遭破坏时漠不关心的现象。如第四题:你对学生在学校践踏草坪的看法是?其中选择A的占22%选B的占63%选C的占15%,从B选项所占的百分比为63%,这说明了学生还缺乏担当的意识和勇气。当然,从其他题目,如14题:你们寝室打扫卫生的情况如何?其中选择A的占62%,选B的占31%,选C的占7%,从这些数据可以说明当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学生还是比较关注的,但还缺乏把生态文明作为自己的一种追求和目标去努力践行的决心。
  从环境问题与个人经济关系来看,与个人经济关联性大的问题,学生关注度相对较高,如第7题、第10题、第12题、第13题,说明在个人环境行为方面,适当地采取一些措施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处罚或奖励,如对垃圾的分类处理恰当地给予一定奖励,对排污的收取一定费用,以此促进环境方面好行为习惯的逐渐养成。
  从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和内涵的理解上,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理解都比较正确,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与大学生的关系是紧密的,绝大部分大学生愿意深入地学习和传播生态文明,保护生态,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积极地参与相关工作。
  3对策与措施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的考察分析来看,贵阳学院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的理解和认识比较好,学校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所做的工作还是有所体现,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有校级领导分管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起到决策和指导作用。同时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
   (2)学校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牵头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贵阳学院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由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牵头完成,后勤管理处、基建处、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等行政教学部门协同配合完成相关工作。
   (3)学校要求教师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研活动,有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及学术方面的专题研究课题并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
   (4)除了学校行政教学部门教师参与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工作外,贵阳学院还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具体情况,组建不同的宣传和推崇生态文明理念的社团,组织落实建设工作。如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等成立了贵阳学院生态文明普及与促进协会、贵阳学院环境协会等社团,围绕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环保主题,结合学校实际,在学校和社会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带动了一批学生踊跃地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各种活动中来。
   (5)让生态文明课程进课堂,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贵阳学院的生态文明相关课程不仅是在相关专业开设,而且也作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在所有专业中开设,如开设“环境学”、“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环保类校级公共选修课程。由贵阳学院组织编写的《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教程》经过两次改版后更加符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该课程也在全校所有专业中开设,使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和实施路径有了初步的认识,为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奠定了知识基础。
   (6)在全校范围内,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关活动,推进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学校积极倡导开展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相关活动,如开展“我为校园添一点绿”,“关爱一小家、幸福一大家”签字活动,环保展示活动,绿化校园活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植树节等主题活动;制作宣传栏等进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在生态文明校园建设过程中,对原有的绿化进行保护和充分利用,同时扩充新的绿化地带,并对校园内的130余种植物进行了命名挂牌,增进大家对校园植物的认识了解和热爱。
   (7)在学校规划建设中,尽量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氛围,激发学生建设校园生态文明的激情。在校园规划建设中,一方面,注重校园自然环境的生态性,努力营造一个绿色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着重体现了校园人文生态素养的展现,如校园的路标指示、教学楼的命名、学校的徽标等都应尽量展现生态和谐的理念。
   (8)在校园资源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过程中,要遵循节约和再利用的原则,尽量减少由于资源浪费而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针对食堂浪费现象,通过“光盘行动”等活动减少浪费;教室灯光、路灯等设置了智能装置,最大限度地减少用电量。
   (9)制定了明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绿化养护、卫生保洁、节能减排等相关制度并由学校相关部门监督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
  4结语
   总之,在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中要不断地强化生态文明意识,以创建环境优美、文明和谐、资源节约的校园为目标,以生态文明校园为辐射源,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潘岳.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J].中国国情国力,2006(10):20~22.
  [2]刘思华.论生态文明、绿色经济、和谐社会发展关系[J].经济师,2011(1):6~9.
  [3]杨宁一,郑丽平.评梅棹忠夫“文明的生态史观”[J].史学月刊,2005(8):92~94.
  [4]刘宗超,刘粤生.地球表层系统的信息增殖[J].自然杂志,1991(6):413~416.
  [5]刘宗超.生态文明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走向[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6]佚名.优美校园.http://www.gyu.cn/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57201/

推荐访问:生态文明建设论文1500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