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论文网,,教育从“心”开始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8-31 10:33:2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中国论文网,,教育从“心”开始(一)
教育从心开始论文

教育从心开始——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叶老的话从一个侧面阐述了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一句名言,深刻又形象地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不可不重视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正如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要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及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对学生养成教育抓好了,学生成绩的提高也会自然在我们教师汗水的滋润下,慢慢地提高的,那么怎样才能抓好我们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我谈一谈自己的实践和看法。

一、从点滴抓起 ,抓好养成教育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为什么不少学生知道《守则》、《规范》,却随地吐痰、随手乱扔纸屑;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内及社区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着眼细节,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小学生因知识浅簿,经验欠缺,经历短浅,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应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习惯抓起,从学习用品的摆放、坐立姿势、作业、书写的规范到升旗、进出门的礼仪,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进行训练,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上学衣帽整

齐,佩戴好红领巾,放学站路队„„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

二、积极组织培训,促进养成教育

【中国论文网,,教育从“心”开始】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们可以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的国旗下讲话、、班队会、晨夕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培训,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法律常识教育,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使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人民,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乐于帮助别人,自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通过培训,让学生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向困难低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加强家校合作,强化养成教育【中国论文网,,教育从“心”开始】

可以说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在养成教育工作中,学校一家庭相结合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使家校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

我们的小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出身在文化层次居中的城市居民,望子成龙心切,但由于自己的文化修养所限或由于生活习惯

的不良影响,或由于周围环境不够适应孩子成长之故,或多或少给我们的小学生的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从不同程度上受到特殊的影响。养成教育必须以家庭教育为依托。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任何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而重点却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品格的培养。从事教育的人都十分清楚,任何学生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家庭教育的程度与效果,每个孩子都会有家长的影子或特征。

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人们接受教育、德育最长久的场所。家庭德育是一个人接受品德教育的开端,它可为个体人的个性和品德发展奠定必要的基础。学校的德育必须要以家庭教育为依托,让家庭德育成为学校德育好的助手与补充。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在学校规规矩矩的好学生,回到家却是一个无规无矩,甚至是蛮不讲理的孩子,听不得别人的意见与教育。也有这样的现象:学校要求的某些行为被孩子说成是在学校才能做的事情,而脱离了学校这一要求就不存在了。所以,出现了手拿红领巾上学,出校门随手扔废纸,甚至出口成脏的情形,都是由于家庭德育与学校德育的脱节造成的。因此,我们要想使养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多方面、多渠道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每学年至少上课两次家教培训课,共同研讨教育子女的方法,以提高家长的科学文化、行为习惯、道德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素质。一方面提高家长对于学生养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的教育具有一致性,形成合力,这样就十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其以后学习与生活打好基础。

四、 教师以身作则,引领养成教育。【中国论文网,,教育从“心”开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永远是教师的主题。 树立师表,蜡炬不成灰。 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另外教师要关心体贴生活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找原因,从源头上下功夫。 现在, 许多学生卫生习惯差, 果皮纸屑随手乱扔、教室里随处可见垃圾,可同学们却视而不见。 有人往垃圾筒里扔垃圾,也是很少一部分。我们严厉地批评、惩罚也只能改变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又会重犯,因为他们意识上还得不到改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组织班队会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认识上有所转变,但许

多学生道理都懂,行动上却难以改变。于是我们应从自身出发,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平时,我们教师走进学校、教室,一发现地面有烂纸就随手把它拣起来,有了垃圾、废纸总是亲自扔到垃圾筒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感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有时老师一个眼神,学生就会马上意识到错误并很快改正。

五、 开展评价活动,落实养成教育

【中国论文网,,教育从“心”开始】

评价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及时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进行评价是我们做好养成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它能促进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誉感,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我们要在养成教育的评价中树立典型,以奖励为主,平时尽可能经常使用口头和体态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暗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周我们都要进行优秀小组的评比,流动红旗的评比和发放,每学期我们都要进行“优秀队员”的评比,树立典型;通过评比和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使学生的养成教育的评价具有强烈的激励性。 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帮助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最有效的方式。养成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十分具体的工作。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习行为惯,都需要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作为教师责无旁贷。

中国论文网,,教育从“心”开始(二)
教育,从心开始

【中国论文网,,教育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

——“顺应天性发展,提升数学素养”推介会心得体会

10月11日,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我作为一名新教师非常荣幸的参加了潍坊市安丘实验小学“顺应天性发展,提升数学素养”成果推介会,通过这次难能可贵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不仅欣赏到实小优秀老师的优质课,更让我了解到了他们成绩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徐校长的介绍中我了解到,学校上至领导下至老师通过几十年的呕心沥血,他们用耐心、细心、恒心不断调查不断总结不断实践,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提高,顺应孩子们的天性发展,给他们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课堂文化,为他们提供操作、实践、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能够真正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让孩子们思维得到拓展,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幸福和快乐。听完徐校长的介绍,自己觉得很受感动,很佩服老师们对教育问题做追问、做研究、做改革的这股勇气和不懈的努力,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知识和教育的尊重。

在课堂展示方面,下午听取了赵瑞丽老师“深度探究教学法”分数的意义,这节课相对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但是听了赵老师的课,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教学内容充实准确,针对性强,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讲课开始,赵老师伸出一根手指,让学生说出他们看到了什么,通过这样的方法引入课题,在教学过程中,她强调分数的分母就是平均分成的份数,分数的分子就是取得的份数,并且结合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的使学生明确了分数的意义。然后安排小组活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进一步强化

理解分数的意义。一节课下来,时间合理,内容充实而且充分。通过这堂课,我看到了老师知识的全面,看到了她用心的与孩子去交流沟通,带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数学神圣的殿堂。

曾经有一位老教师跟我说过:“当老师,这是个良心活啊!”话不多,但却深深的触动了我。每当我站在那三尺讲台上,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我感到是自豪的,同时感觉肩上的任务是艰巨的。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觉得教学不仅仅要凭自己的良心,面对学生的疑问还要有耐心,更要细心的观察课堂和每一个孩子,用爱心去感化每一个孩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策之能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能通其意”,真正让孩子顺应天性的发展,彰显出自己的个性,走向健康的人生轨道。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和唤醒,作为教师,我们要相信,孩子都是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那就看自己如何去精心的打磨,如何去用心的雕刻了。我相信,只要我们拿出我们心中那份最无私的爱,让我们从“心”开始,我们就一定能带着我们的孩子一起飞向成功的殿堂!【中国论文网,,教育从“心”开始】

卜庄小学 王勇强

2013年10月12日

中国论文网,,教育从“心”开始(三)
教育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

——德育心得

时光匆匆,做班主任已经一年了。回头想想这一年来的日子,有彷徨,有激动,有焦急,有感动,有生气,有欣慰,有疲倦,有执着,有难过,有开心,真是各种滋味都有,但点点滴滴都是幸福!这些幸福来源于心灵的沟通,心灵的回馈!而我认为教育也应该是从心开始。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相对的,人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多。但往往很多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特别是学生。尤其是职校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以及贫富差距,使得很多学生家长离开家乡到外地打工。所以很多学生身边只有妈妈,甚至只有爷爷奶奶。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父母的教育。其实父母都是爱他们的,家长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但他们忽视了孩子的精神需要,也就是心灵的需求,并且给孩子留下了父母重视钱比重视我多的坏印象。比如有一次一为学生生病了,作为班主任肯定要通知父母,希望他们来带孩子去医院看看。可是家长却拒绝了,原因是工作很忙,没有时间,让我带小孩去医院。大家可以想像这个学生的心里感受会是什么样的。爱是需要表现出来的,是需要让对方感受到了。

职校的学生不光缺少父母的关爱和管教,也缺少社会的认可和关爱。他们来职校之前,已因成绩不好或多或少的受到父母、亲戚、老师、同学、邻居等多方面的指责,甚至是轻视、蔑视和侮辱。他们的心灵已经非常脆弱和敏感。来职校之后,因社会各界对职教的不了解而导致的偏见,他们的心灵再次受到了伤害,所以很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

缺少父母理解、关爱和社会肯定的他们,心灵上是多么空洞啊!在心灵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他们在面对外界各种诱惑时就没有了判断力和自制力。甚至主动寻找各种发泄的方法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很多家长不理解,为什么孩子离不开网吧,离不开那些游戏,离不开溜冰场,离不开迪厅。

他们有的是为了吸引家长的关注,有的是因为在虚幻的世界里找到自己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认可和自身价值,有的只是为了填补自己心灵的空虚。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班主任该如何做呢?一味地讲道理有用吗?显然没有用。这些道理他们并不是不懂,而是无法克制自己。既然我们知道他们这样也是有原因的,我们就应该从原因出发去解决问题。所以我说教育应该从心开始。

让一颗受伤的心打开心扉接受你并不是一件易事。首先,你必须要真诚的去爱他。平时多关心他,多与他沟通,多鼓励表扬他。要让他真切感受到你的爱。慢慢地经过一段时,他会被你的真心打动。当他打开心扉,接受你时,你就可以通过沟通,通过你的人格魅力改变他。当然,他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的尊重和关爱,同时需要父母的关注以及对生活对学习的兴趣。我们需要和学生家长好好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的需要,让他们明白孩子需要他们的关爱。当孩子们感受到大家的关爱,得到周围人的肯定,他会越来越自信,他会重拾对生活的希望。这时我们再共同努力提高他学习的兴趣。他的心灵将不在空虚,他会远离那些不良的诱惑。

教育不是道理的强硬灌输,它需要施教者的一片真心,也需要受教育者的一片诚心,只有当两者建立起心的桥梁,才能得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从心开始,让我们关爱每一位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用一颗挚热的爱心,换取学生心灵的平和。

中国论文网,,教育从“心”开始(四)
转化学困生 要从“心”开始

  摘 要:学困生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普遍存在,其形成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学困生转化工作最主要的是研究学困生的心理,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76-01
  学困生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普遍存在,其形成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教师个人来说,学困生转化工作最主要的是研究学困生的心理,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应学会宽容和理解学困生,要有一颗包容万象的心,引导学困生“无形”转变。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笔者认为,转化学困生,要从“心”开始。
  一、用“信心”为转化激发强大动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对于学困生更是如此,学困生只有体验到成功,有了自信心,才可产生强大的动力。因此,帮助学困生树立信心,激发学困生潜在的强大动力,是学困生成功转化的关键。
  陶行知研究会赏识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周弘说:“把孩子看圆了,孩子就像打足了气的轮胎,一跃千里,把孩子看扁了,孩子就泄了气,无力硅步。”的确,大多数学困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饱受冷嘲热讽,感受不到爱的温暖,融入不了集体的怀抱,他们可怜的一点自尊、自信在这种冷漠的环境中早已荡然无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老师就要选择有利时机,适当加以表扬、鼓励,循循善诱,唤起其积极向上的心灵火花。教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次表扬,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尤其是学困生,他们特别依赖于教师的鼓励,哪怕是点一下头或是微笑一下,所以时时刻刻注意为学困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机会体面的表现自己,使学困生在“表扬→努力→成功→自信→再努力→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样的过程中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不断蒙发上进的心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来。
  二、用“爱心”为转化营造和谐氛围
  教育的真谛就是一个字——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有爱心,有爱心才能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才能对学生全身心的付出,特别是对“学困生”的关爱。学困生承受着很多的心理压力,往往被同学取笑,他们很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关爱,因此他们更加需要教师的爱护。
  记得当年我班里有一位令所有老师感到头痛的学生,有一次竟在班上当着我的面把语文测验试卷揉成一团。我笑着对他说:“从我对你的观察以及了解,我发现你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孩子,将来一定大有出息。你当着老师的面把测验试卷揉成一团并不是对老师的不满,而是对自己考试成绩不满作此举动,对吗?”他默然无声,点点头。我接着说:“这说明你有很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如果你不用这种方式表达对自己成绩的不满,而是冷静下来,找出考试失误的原因或向老师请教,这样不是更好些吗?”他若有所思地说:“老师,我会努力的。”此后,他在学习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也经常听到任课老师对他的称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尤其是学困生,当他们学习赶不上队时,热情给他们辅导;当他们犯错误时,批评教育要讲究方法尺度,要压得下心头上“恨铁不成钢”的火气。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有开始也就结束了。”
  三、用“耐心”为转化奠定坚实基础
  耐心是教师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坚实基础,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和学困生相处。学困生与一般学生相比往往有很多缺点,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差,知识贫乏,学习成绩不尽人意、厌学、压抑,学习方法不正确,基础薄弱,成绩落后,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有些还精神倦怠,邋邋遢遢,毫无进取之心,甚至以早退、旷课、扰乱班级纪律为光荣,令老师头痛同学厌恶,很多都是软硬不吃,我行我素,如果对学困生的一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闹出一些乱子来。因此教师要常常把自己放在学困生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用足够的耐心去思考和处理与他们有关的一些问题,不能轻率急躁。在自己情急之时,不妨冷静一下想:××犯错,我有责任吗?咋样教育效果好呢?如果能心平气和地对发生的情况给予正确地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方法。另外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个人的不愉快、烦恼带进教室、课堂,别把学生当成“出气筒”。为了学生,忘了自己。
  四、用“恒心”为转化提供有力保障
  学困生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所以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认为通过一次两次的谈心就能让他们彻底改好,而是要用恒久的耐心期待他们转化。古人云:“持之以恒,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因而我们不能指望一次批评,一次谈话,一次关心,一次苦口婆心的教育能奏效。学困生在前进过程中出现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我们不能把这种反复看作是过去错误的简单重复,更不能看作是屡教不改,要善于捕捉反复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促其转化,鼓励学生前进。实践证明,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则适得其反。凡事都要有个过程,要给学困生一个再认识,再改正的机会,有针对性地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引导,使学困生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改正缺点,由此可见,对学困生的转化必须有恒心,恒心是转化学困生的有力保障。
  总之,在面对学困生成因复杂化当前教育领域中,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要从“心”开始。教师不但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帮助其树立责任意识,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使学困生早日走出困境,学习成绩才会不断上升,也使学困生转化工作真正具有成效。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72820/

推荐访问:中国免费论文网 中国论文网官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