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故事

来源:模板 时间:2017-05-09 12:22:3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模板】

【篇一】:周总理的故事

1.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2.外国记者不怀好意问周恩来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3.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4.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周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介绍我国建设成就。这位记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嘲笑中国穷,实力差,国库空虚;一个是想刺探中国的经济情报。周总理在高级外交场合,同样显示出机智过人的幽默风度,让人折服。你说这样的问题事先怎么准备,没有雄辩的口才和飞速的思维怎么可能做到?

--------这位记者的用意是把中国人比作牛马,和牲口走一样的路。如果你真的从“马路”这种叫法的来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确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周总理把“马路”的“马”解释成马克思主义,恐怕是这位记者始料不及的。

-------美国官员的话里显然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但囿于外交场合难以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周总理的回答让美国人领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带刚,最终尴尬、窘迫的是美国人自己。

-------什么叫自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这就是一个典型事例。这位记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总理:你们中国人怎么连好一点的钢笔都不能生产,还要从我们美国进口。结果周总理说这是朝鲜战场的战利品,反而使这位记者丢尽颜面。也是,想和周总理较劲,门都没有。

俩字——好人。

1.人民的好总理。

为人民,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做人民的公仆,中南海办公室夜以继日,代表毛主席亲临灾区。

2.伟大的外交家。

他处事细心,外交才能令人赞叹不已,国际赞誉极高,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而在战前,他为西安事件的和平解决所做的努力也让中外各界非常惊叹。

3.杰出的革命者。

南昌起义打响第一枪,长征途中艰苦奋战,延安窑洞里和老毛一起指挥战争,尼克松写的一书《伟人们》赞叹他:“周是中国式伟大的革命家。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就可能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

为我们有这样一个好总理而骄傲吧!!!

礼让仁慈,善解人意,在大事上冷眉相对,在小事上却温情脉脉

【篇二】:周总理理发的故事阅读答案

周总理理发的故事

北京饭店理发部,有个李师傅。李师傅经常给周总理理发。

有一次,由于总理有外事活动,需要去迎接外宾,所以打电话让李师傅来家理发。

李师傅给总理理完发后,就开始刮脸了,可是,刮到下颏(k5)时,总理突然咳嗽,一下子碰在刀刃上,脸给划出了一个大口子。李师傅见此情况,很着急,脸都红了,忙说:总理&&我,真对不起您!

周总理笑了笑,扯住李师傅的胳膊说:老李啊,这怎么能怪你呢?都怪我咳嗽没跟你打招呼嘛!

说着,总理和李师傅都笑了。

又过了一个月,总理亲自到理发部理发了。这天,李师傅见总理眼睛里挂着红丝,知道他为国家大事日夜操劳,实在太疲劳了,赶忙把躺椅放平,让总理躺下,一边理发,一边让总理休息。李师傅心里想:就是睡上一小会也好啊!

李师傅轻轻地、慢慢地理呀理呀,突然,总理醒了。总理看了一下挂钟,催促李师傅说:快点,该收摊子了!

李师傅以为总理有急事,就问:怎么,总理还有外事活动吗?

不,不!总理笑了笑,却用手指着李师傅的肚子说:你该去吃饭了,你看,时间不是到了吗?

总理的话,说得李师傅心里热乎乎的。

李师傅一直给总理理发,他没想到这1976年竟是自己最难忘的一年。

又有一段时间总理没有理发了,李师傅找到总理的秘书,对他说:请你告诉总理,再忙,也得理个发呀!秘书把信捎走了。李师傅耐心地等啊等啊,谁知等来的竟然是总理去世的噩耗。

李师傅哽咽着为总理修整遗容。他哭着说:总理啊总理,我在你身边待了27年,可惜临终前没有来得及给您理理发、刮刮脸呀!

总理秘书说:年前,你的信捎到了。可总理讲:老李给我理了二十多年发,看到我病成这个样子,也一准会难过的,就不必了。请转告老李,我谢谢他&&

周总理为人民操劳一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别人。

阅读题:

1.先排列下面几句话的顺序然后根据这些意思把文章分成五段,在每段最后画上||。

()李师傅为总理修整遗容。

()李师傅给总理理发,总理的脸给划了一个大口子,总理不怪李师傅反而责怪自己。

()北京饭店理发部的李师傅经常给周总理理发。

()周总理为人民操劳一生,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别人。

()李师傅见总理太疲劳,想在理发时让总理躺下休息一会儿,总理醒来催李师傅收摊去吃饭。

2.从文章中找出三处写周总理时时处处想着别人说的话,在下面画上曲线。

3.在正确答案后面的括号里画上√。

(1)这天,李师傅见总理眼睛里挂着红丝,知道他为国家大事日夜操劳,实在太疲劳了,赶忙把躺椅放平,让总理躺下,一边理发,一边让总理休息。这句话的含义是:

①说明总理工作十分劳苦。()

②说明李师傅有心计,考虑问题很周到。()

③说明李师傅十分关心、爱戴周总理。()

(2)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

①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无比关心和爱戴的思想感情。()

②赞扬周总理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别人的崇高品德,同时表达人民群众对周总理无比爱戴的思想感情。()

③表现周总理为国操劳的伟大精神和平易近人的高尚品德。()

4.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在括号里画上√,不对的画上×。

(1)最后一自然段在文章中起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

(2)容的音序字母是R,部首是宀,在遗容’中的意思是脸上的神情和气色。()周总理故事。

(3)这篇文章是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4)这篇文章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5)文中的两处省略号表示的意思是不相同的。()

参考答案:

1.排列顺序是:4、2、1、5、3

第一段(1)

第二段(2—5)

第三段(6—10)

第四段(11—14)

第五段(15)

3.(1)③(√)(2)②(√)

4.1.(√)2.(×)3(√)4.(×)5.(√)

本文来源于查字典语文网yuwen.chazidian.com,查字典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如有什么问题或建议请加查字典语文网的QQ群315357333沟通交流。

【篇三】:周总理励志故事篇

周总理励志故事篇

周恩来(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来同志的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

故事(一)周总理故事。

周总理十九岁赴日本留学行前,曾题“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并赋诗言救国之大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提起周恩来这个光辉的名字,亿万人民都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敬意。他的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人格风范更是中外称颂。周恩来是彻底的“无产者”,没有留下儿女,也没有留下遗骨,却在无数后人心中

留下了应永远效法的崇高榜样。

四十年代在延安,周恩来就因坚韧耐劳被党内同志称为“革命队伍里的一头骆驼”。他自己却说:“不,我只是一只小毛驴。”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时的周公旦。史称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意思是吃一顿饭和洗一次澡时都要中断几次接待来访者。毛泽东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亚子时讲到周总理,也引此典故说:“周公确有吐握之劳。”到了“文革”期间,周恩来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留法时结识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于1968年到北京时,向周恩来提出的一个要求便是,希望他能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两小时。回答却是———“我做不到。”

其实周恩来何尝不需要休息,他曾说过:“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面对纷繁的国事和别人无法代劳的难事,他又事必躬亲。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症已开始扩散,但是据办公记录统计,仍有半数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时以上。

故事(二)

一九一一年的一天,沈阳东关模范学堂一个教室的讲台前,站着魏校长。他在向学生提问:“你们说说看,为什么要上学读书啊?”一个小同学站起来回答说: “家里穷,上了学,将来好找事做。”另一个小同学说:“现在读书将来能过好日子。”这时,只见一个浓眉大眼、红润脸庞的学生,笔直地站起来说:“读书是为了中华之崛起!”魏校长先是没听清楚,又问一遍,只见这个学生不慌不忙地说:“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英俊的少年人是谁呢?他就是只有十三岁的周恩来同志啊!

周恩来同志说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其意思就是上学读书,是为了让祖国富强起来。那时,腐败的清朝政府,投降卖国,出卖民族利益,我们的祖国贫穷落后,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

周恩来曾在一个同学的爷爷带领下,到日本鬼子和俄国沙皇军队在魏家楼村打仗和屠杀中国人的地方参观过。同学的老爷爷是个爱国的老人,他激愤地向孩子们讲了日本鬼子和俄国兵犯下的罪行,并讲了中国人民进行反抗斗争的故事。周恩来看到、听到这些,恨透了日本鬼子和俄国沙皇,恨透了反动的清朝政府。这些,更加激发了他好好读书,长大救中国的志气。

不久, 周恩来在学校写了一篇作文。文中写道: 学生上学读书正是为了将来肩负国家重任!作文里还谈到希望学校要为国家造就人材。

一九一三年八月,周恩来离开沈阳,又进入天津南开学校学习。

后来,他为了寻找救国的真理,还去日本留学。在去日本之前,他又回到沈阳的母校,看望老师和同学。他留下的临别赠言是:“志在四方”,“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再一次表达了他献身给亲爱的祖国的宏伟志愿。

周恩来同志一生都在实践着少年时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志愿。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勤勤恳恳工作,为建立和建设新中国,无私地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他是多么值得我们崇敬与学习的啊!

【篇四】:关于周恩来的小故事

关于周恩来的小故事

1.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

2.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

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去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子里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

3.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周总理故事。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

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4. 周恩来的故事-总理的午餐

“周总理来了!”

这消息像春风一样吹遍了天津南开大学。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八日上午,周总理到南开大学来参观了。

午饭已经开过了。食堂里,炊事员正在议论这个消息,想不到周总理突然出现在食堂门口,微笑地向大家点头致意。

“你们的工作很忙吧?又在做下顿饭了。”说着,总理走进了厨房。 总理走到菜桶边,俯身望着:“中午的菜没有卖完?多少钱一份?” 炊事员说:“这是萝卜,五分钱。”总理走到另一个菜桶旁边,问:“这个呢?”“小白菜粉条,也是五分。” 总理看到笼屉里还有窝窝头(玉米面做的干粮),走过去拿了一个,用手掂了掂,问:“窝窝头多少钱一个?”“两分。”“我买两个。”总理说着拿了两个窝窝头走出厨房,在食堂中找了一个座位,笑着说:“就在这儿吃饭吧,吃饱了好参观。”他招呼着随行人员和新闻记者们:“你们忙了半天,肚子也一定饿了,坐下来一起吃饭吧!”炊事员急坏了。周总理这么忙,这么累,回到母校来参观,让他吃凉窝窝头、剩菜?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呀!

周总理故事。

周总理微笑着说:“我买一盘五分钱的萝卜,再加两分钱的咸菜。”

炊事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可一时又拿不出什么好东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714599/

推荐访问:周总理故事模板 有关周总理的故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