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8-09-10 18:00:1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多媒体教学论文(共10篇)

多媒体教学论文(一):

对狭义/广义数字媒体的理解

我来回答;由绥化市教育学院电化教育部主持的“绥化市中小学、幼儿园多媒体教学研讨会”于2006年5月9日至5月11日在绥化市教育学院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各县(市)、区电化教育研究部门的领导和研究人员及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负责多媒体教学的教师和领导共计100余人.会上,市教育学院副院长田永海同志就本次多媒体教学研讨会的目的、意义作了重要的讲话;市教育学院电化教育部主任王乃宏同志作了《关于多媒体教学》的专题讲座;会议还展评了全市部分教师自己研制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评比,有12名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师及6名中学教师研制的多媒体课件获得一等奖,安达市和海伦市获团体一等奖.
通过这次研讨会,使与会者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各种理论问题,提高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的整体水平,也为今后开展和普及多媒体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多媒体教学
王乃宏同志在全市多媒体教学研讨会上的讲话
2006年5月11日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进入学校课堂教学环节,从而使多媒体教学成了学校教育教学领域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
然而,在实际教学使用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认识上的差异,甚至有一些错误的认识,致使多媒体教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优势,甚至起到负面的作用.我们召开这次多媒体教学研讨会就是想解决部分教师的认识问题.为此,我想就多媒体教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阐述.
一、教学媒体简述
所谓教学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媒体是指承载和传递教学内容的介质.包括教师、黑板、教科书、教具和模型等传统教学媒体,同时也包括幻灯、电影、广播、教育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即一切可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人、物和技术都属于教学媒体;狭义的教学媒体是指可承载传递教学信息的现代电子媒介和技术,主要包括幻灯、电影、广播、教育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即现代教学媒体.
1、教学媒体的本质特征
尽管各类教学媒体有各种各样的特点与功能,不同的人可能对它们有不同的理解与看法,但就其本质特征来讲,还是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归纳起来,教学媒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本质特征.
(1)各种教学媒体各具优势与局限
在现代教育媒体中的任何一种媒体,它既有自己的特点与优势,在教学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时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与缺陷.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与局限,才能恰当地运用它来为教学服务.
(2)不同的学科内容需要不同的媒体来呈现
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它们的特点不同,比如文科性的教学内容多属于陈述性知识,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联系相对比较松散,学习时不一定要按某个顺序来进行,可心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理科知识点之间有比较严密的逻辑关系,学习时要按一定的顺序或程序来进行,一般不可跳跃进行.
所以,当我们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进行有效的传授时,就要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教学媒体的特长,选择最能有效表达这些知识内容的教学媒体来进行教学.做到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相协调,这样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应用多种媒体进行组合教学,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或者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往往由众多不同类型的学习内容所组成,而不同的学习内容又需要不同的、恰当的教学媒体来表达.这样,在客观上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多种不同类型的媒体来进行组合教学,做到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合适的、经济的教学媒体来进行有效地呈现和表达,取得相对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采用多种媒体进行组合教学,而不是从头到尾只用一种教学媒体.
(4)没有万能的教学媒体
每一种教学媒体有它自身的一些优点,同时也有它难以克服的一些缺陷,即使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或将来出现的功能更强大的某种教学媒体,它们同样在传播策略性知识、传递情感、塑造学生品格等方面也会感到无能为力.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够解决所有教学问题的万能教学媒体.
2、教学媒体的发展与应用
从语言媒体出现到教科书的出现大概间隔了至少2万多年,从教科书到投影、幻灯经历了约400年.19世纪末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教学媒体进入教学领域的时间越来越短,多媒体、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几乎是同时在教学中被使用,教学媒体在发展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新旧教学媒体更替的时间来越来越短的规律.在近100年的时间里,大量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在教学中应用,它们的功能能越来越强,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使用越来越复杂,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作用和影响也日益重要.
教学媒体从进入教学领域到普遍有效地应用,对教学有重要作用和影响,主要与三个因素有关:
(1)与教学媒体的结构和使用的复杂程度有关.
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教学媒体易于普及,但在教学中解决问题也比较简单或单一;结构复杂使用技术含量较高的教学媒体,要求教师要熟练掌握,不便于普及,但能解决教学中的更多问题.
(2)与教师在技术上和心理上的接受程度有关
教师和学生熟练地使用教学媒体,在技术上能够接受这种媒体的应用,但要在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娴熟的应用还有一个心理上的接受过程,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可能要比技术上接受这种教学媒体所花费的时间还要长.
(3)与教学媒体在整个教育领域的普及程度有关
一种教学媒体要对整个教育教学产生影响与作用,只有个别或少数教师和学生在使用这种教学媒体是不行的,必须是当大多数或全部教师和学生能熟练地使用该教学媒体来进行教学和学习时,这种教学媒体才能表现出它的潜在教学功能,才能对教学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整个教育教学中要达到这个要求和水平,其所需要的时间肯定比前两个因素所需要的时间还要长.
二、多媒体的产生
在当今以数字化、信息化为特征的时代,“多媒体”可算得上久盛未衰的时髦名词之一,它的问世引起了专业界及至普通百姓的普遍关注.无论通信网络、广播电视或者计算机领域等,都可以在前面冠以“多媒体”名词,如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通信网络等.但是,迄今止,“多媒体”还仍然是一个没被严格定义的专有名词.
1、信息、媒体、媒介、的概念界定
信息是人们常用的一个名词,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理解为消息或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从认识论的广义上讲,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及方式的表现形式.
媒体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只有通过某一种或几种媒体形式才能表达出来,如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是通过文字、图形、表格等形式表达出来的,这些文字、图形、表格便是表示知识内容的载体,即媒体.媒体又分感觉媒体和再生媒体.
感觉媒体是指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感觉的媒体,如声音、图形、静止图像、动画、活动图像、文本、数据等.
再生媒体是指为有效地传输、存储感觉媒体而研究开发的处理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如图像编码、声音编码等.这些经加工、处理后的感觉媒体叫做再生媒体.
媒介是用于存储、呈现或传输媒体的设备和物理介质.如书本等,媒介又分为存储媒介、传输媒介和呈现媒介.
存储再生媒体的物理介质称为存储媒介.如磁盘、磁带、内存、光盘等.
传输再生媒体的物理介质称为传输媒介.如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缆、微波等.
呈现和转换感觉媒体的一些设备称为呈现媒介.如显示器、扬声器、打印机、鼠标、键盘等.
2、多媒体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背景
多媒体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国内外流行的一个专业术语“交互式视频”指的是具有声像并茂、形象生动呈现优势的录像视频技术与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技术两大分支正在相互渗透、趋于融合.这一时期的多媒体技术已日趋成熟,计算机与视频设备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两个领域的媒体已被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就形成了多媒体技术.
最近几年,分布式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又成为一个新的热点.人们希望进一步将计算机的交互性、电视的真实感和通讯或广播的分布性结合起来,即所谓“3g(computer、consumer communication)一体化.”以便向社会提供全新的信息服务.
多媒体一词中的“多”并非指媒体的“多”,而是指计算机、通讯和家电的“多”,所谓多媒体,是指多个领域中的媒体有机结合,或指计算机、电视机和通讯的媒介组成的一个系统.

三、多媒体教学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我国的多媒体教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普及.有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在学校的课堂教学方面,将视听教学媒体、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结合在一起的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成为多媒体教学的主要阵地.然而,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一些教师对多媒体教学存在认识上的差异,致使多媒体教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1、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完全自助
借助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学生通过检索资料、在线讨论等方式自己完成教学过程,教师对教学过程控制过少甚至失去控制.
(2)板书搬家
把传统课堂上板书的内容全部搬到电脑屏幕上,再用投影设备投射到大屏幕上来代替黑板,其他教学方法照旧,以为这就是多媒体教学.
(3)喧宾夺主
为了增加花样,在多媒体课件中滥用音响.动画及特技效果,不是无关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是眼花缭乱的闪烁和噪声淹没了主题.
(4)滥用媒体
以为多媒体教学就应使用尽可能多的媒体,凡是现场有的教学设备,一个也不放过,把教学过程变成了设备的展示.
(5)信息海洋
和黑板相比,电脑屏幕能更容易显示大量的与教学有关的停息,于是,大屏幕成了信息的海洋,不管学生能否来得及阅读和消化.
(6)忘记学生
有些教师只低头盯着电脑屏幕念,或者操控电脑显示多媒体课件、完全不顾学生的反应.
(7)抛弃传统
有的教师认为有了多媒体教学,那些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也都抛弃了.
以上现象说明,一此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的确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没能使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甚至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尽早克服以上弊端.
2、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对策
要解决好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们应从以下三方面寻求解决多媒体教学问题的对策.
(1)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树立正确的多媒体教学观.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开展多媒体教学也要在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20世纪90年代,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流行.在它的支持下,多媒体教学一度开始升温.
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实践证明,该理论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不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为此,何克抗教授倡导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西方的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结合起来,“既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理论.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就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多媒体教学理论.
(2)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传统教学是以粉笔和黑板为主要工具的,而多媒体教学运用了能将文字、图形、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机的组合并加工处理的多媒体技术.从这一点来讲,多媒体教学比传统教学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然而,无论采用任何工具和手段,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任何一种媒体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特殊功能,不存在一种“全能媒体”,多媒体也不例外,例如,对于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的教学内容则适合用多媒体演示,而抽象的概念、逻辑推理演绎过程则更适合于教师的口头讲解及粉笔加黑板的展示方式,如果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更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强化教学设计意识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学设计,也就是说,要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诸多教学要素进行分析,并事先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进行规划和安排.对于做为新事物的多媒体教学来说,这一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要强调的是,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意识,不能仅仅把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来辅助教学,而要用它来营造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们除了能像在传统课堂上一样耳听手写获取知识之外,还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
四、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要求
国家对出版物的标准与规范作了尽可能详细的规定,要求所有的出版物必须严格执行.课件设计虽然不是正式出版物,但它也是提供给人们视觉观看的,公开的,享有著作版权的文本.如果忽视了国家的相关规定,就会给学习者、使用者造成混乱,有时还会引起不良后果.因此,所有的课件制作作者必须重视标准化和规范化问题.
1、课件设计中的不规范、不标准的内容
目前,课件设计中还存在很多不规范,不标准的内容大致表现如下:
(1)版面格式随意性很强;
(2)标题层次不清;
(3)量和单位使用不当;
(4)插图、表格设计不规范;
(5)不书写文献或不规范书写文献;
以上仅列出了课件设计中存在的部分不标准、不规范的问题.应该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2、应该注意的规范化内容
(1)格式的规范化
一般课件可看作是发布在一定范围内的论文,因此它的格式规范应与科研报告或学术论文大致相同.内容包括:题名、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正文、文后参考文献和附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①摘要概括直述课件研究的问题,采取的方法,达到的目的和效果结论,不必涉及其它方面的问题;②关键词必须抓住要害词、不少于三个,也不要多于8个;③文中层次标题与顺序号应统一,即有层次序号必须要有标题,有标题必须顺序编号.
(2)使用的量和单位要规范
课件中使用的各种量的单位应尽量采用国际单位制中规定的量和单位.
(3)插图的规范化
图是课件中经常见到的内容之一.插图的设计不仅必要、简明、合理.而且要规范.不论是哪一种图(线条图、照片图),共同规范要求是:有图序和图题,布局合理、线条美观,图中符号使用正确,虚实线清晰.特别应指出的是,函数图的设计,构成要素缺一不可,横竖标目项一定要左右或上下居中,且竖标目无论在左或在右都有,一律“顶左底右”置放.
(4)表格的规范化
表格在课件设计中的使用屡见不鲜,且设计的方式五花八门,但达到规范的确实不多.表格的规范要求是:有表序、表题、线条粗细(顶底线粗)合理.项目栏表达简明清楚.单位使用与文字叙述统一、正确,且量名称和单位之间用斜线隔开如:长度/m.
总之,标准、规范的课件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完美的必然要求.我们设计课件时也尽量要达到标准化与规范化.
五、多媒体课件的评价
多媒体课件的评价可以从课件内容、呈现方式及组织结构、技术支持与升级和学习的评价四个方面进行.
1、评价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教育性.
课件设计的理论根据要科学、要正确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课件中采用的公式、图表及画面要精确;课件中所反映的科学道理要具独特性并且与客观规律相适应;一个课件所反映的知识范围要与教材相对应;课件选题在教材中要占有一定的地位要考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解决教学难点;在学生智力开发、能力培养方面最好要起到一定的突破作用.
2、课件的呈现方式和组织结构要新颖
在课件的呈现方式上要同时满足教者和学习者的操作问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件要设计成教者便于操作,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件要设计成学习者便于操作;课件的结构设计要注意界面因素设计,交互性要强,要设计良好的导航系统和知识反馈系统;框面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记忆负担,知觉感受程度及注意力集中等问题.
3、技术支持和升级要便捷
课件设计所应用的技术要内容持久、功能齐全;研制的课件要考虑升级、修改、添加的方便;同时课件还要注意便携性,不用过繁技术表现,越简洁越能反应问题的课件才是越受欢迎的课件.
4、课件要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灵活
课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体现出学习者易于学习,操作方便、灵活、使用有效、易于记忆,少出错误,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7174

多媒体教学论文(二):

语文课题研究该咋写?

课题研究计划一般包括如下几部分: 1. 课题基本情况 简要介绍课题的来源、研究类型、实验时间等. 2.课题的提出(或研究的目的) 为什么要研究这项课题,目的是什么. 3.课题研究的假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解决什么问题,预期会有什么结果. 4.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这一部分要尽可能具体化,越具体越便于操作. 5.预期的研究成果 举例: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 课题研究计划 一、课题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验 2.课题来源: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KES016) 3.课题研究类型:应用研究 4. 课题负责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敏勤 5. 实验时间:2002年至2004年 二、为什么要进行这项实验(课题的提出)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基本概念和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性略) 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人们对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论研究日渐增多,但怎样把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步骤,使基层中小学教师便于操作和评价,真正引导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不仅需要理论的研讨,更需要具体的实验.本课题计划在理论研究的同时,调查中小学生的现有学习方式,并进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课题研究假设 本课题研究的二年的时间里,也正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市逐步推广的时间,本课题主要达到如下目标: 1. 通过理论方面的研究,发表一些有价值的关于学习方式的论文和实验报告,以此来指导实验的进行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推广; 2. 通过实验,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3. 通过以上的研究和实验,使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明显提高,为新课程在我市的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和实验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理论方面进行学习方式的系统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搞清学习方式的概念、范畴、作用,把传统的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调查法了解天津市中小学生现有学习方式及存在问题,提出转变学习方式的目标、步骤和预期效果. 2. 进行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 课堂学习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场所和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讲,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自主探究学习.所以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我们计划在实验学校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使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其次在课堂教学中限定教师讲授的时间,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第三,在研究教师教学方式的同时,同时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到教师少教,而学生能够多学. 3.进行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的实验 随着我市办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已经有了校园网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育的技术化趋势,成为近年来教与学改革的热点.随着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思考活动.我们计划在有条件的实验学校中进行计算机环境中学习的实验,探索这方面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为其他学校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五、实验的组织形式 本课题组由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验教师组成,理论研究部分由课题组负责人王敏勤负责,问卷的调查和组织由津南区教科室诸金英和大港二中刘志奇负责,实验部分由大港二中刘志奇具体负责.我们计划在大港二中进行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验,因为大港二中(初中)已经进行了课程改革. 六、实验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一)实验的步骤 1. 撰写研究和实验方案(2003年1—2月) 课题研究方案由王敏勤负责撰写,课题实验方案由刘志奇负责撰写.每个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写出本学科具体的实验方案. 2. 实验的实施和总结(2002年3月——2004年10月) (1)实验教师根据本学校的实验方案开始实施(包括理论的学习),实验老师可边学习边实践.从2003年春季学期开始到2004年暑假,各实验小组每学期末都要写出阶段实验报告,总结一学期来的实验成果,研讨存在的问题,写出下学期的具体实验方案. (2)2004年10—12月,各实验小组撰写实验报告,课题组汇总各实验小组的成果,撰写本课题的研究报告,接受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鉴定. (二)实验的方法 严格的教育实验应采取对照实验法,即在平行年级中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观察实验的效果.这样能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说服力强. 七、预期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计划在两年的时间发表和出版相关的论文和著作,指导实验老师的实验工作.2004年底撰写《研究报告》,准备接受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鉴定. (摘自网络)

多媒体教学论文(三):

怎样将多媒体技术与高中英语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论文【多媒体教学论文】

,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英语教学模式.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两大弊病.①教学模式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呆板方式.由于英语教学中语法知识非常多,这就使得板书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使讲解、讨论的时间不够充足....

多媒体教学论文(四):

文章的“中图分类号”指的是什么
我的论文题目是《多媒体技术与中学历史教学》,请问“中图分类号”是什么?

中图分类号 是图书中的分类,一般是指在图书领域中的,图书分为25大类,每类分有更加详细的分类号 像是文学I264.7 教育G643.5 等等 每本书的版权页 上标有分类号

多媒体教学论文(五):

苏教版认识分数的知识编排在教学中如何借鉴?

1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三上数学,第10章《认识分数》例1和例2,教科书第98—100页,试一试,想想做做. 二、教学目标:
1、能结合直观图示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难点: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四、设计理念:
从整数认识,进入到分数的认识,学生由形象思维进入到抽象思维,认知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因此,借助直观形象,认识和理解分数,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自己的话表达操作过程,从而理解分数的含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是教育的主旨,教学中,安排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就是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到分数形成中的认知和交流的平台,凸显学习主体的地位. 五、教学具:
教具:一个苹果,一把水果刀,多媒体,实物投影,同样大的圆形纸片2张,水彩笔等.
学具:水彩笔,圆形纸片2张,长方形纸片一张,正方形纸片2张等.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


2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老师这有?个苹果?
2、请观察:老师把苹果平均切成2半,拿起其中的一半,问:这是几个苹果?【学生可能答:半个.】
3、老师又切了一小块,问:这是几个苹果? 4.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5. 老师启发谈话:老师刚才在干什么?【学生可能说:分苹果,老师立即板书:分.】
老师是怎样分的呢?【学生可能说:平均分.】
老师顺着说:是呀,老师把1个苹果平均分成了两半,就得到半个苹果,再把半个苹果平均分成了两半,就得到更小的苹果,离1个越来越小了.那么,在老师平均分苹果的过程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老师说: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 齐读课题:认识分数. (二)、初步认识分数.
1. 半个苹果,就是把整数1平均分成2份,半个是2份中的1份,因此,半个不能用整数来表示,就要用一个比1小的数来表示.前面说,分苹果,就是分数,于是,人们就把这2份之中1份的数叫做分数,写作1/2.
2. 半个的半个的数,怎样表示呢?人们就把4份之中1份的数叫做分数,写作1/4.
3. 现在,你能说出一个分数了吗?试着说一说. (三)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 看书中98页的内容,看完后,说说你知道了分数的哪些知识? 2. 班级交流学到的数学知识. 3. 哪位同学有学习疑问,请提出来.


3
【学生也许会提:怎样写分数呢?教师讲解分数的写法.】 (四)试一试,折出分数.
1. 平均切苹果,能得到1/2,1/4,平均切蛋糕,能得到1/2,这些都是老师切的和书上早就分好的.现在,你能自己创造出1/2吗?请从资料袋中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按照98页试一试的要求,折出一个1/2.
2.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说明你的1/2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3. 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说说各自小组怎样得到1/2的. (五)比较分数的大小.
1. 从资料袋中,拿出两张圆形的纸,你发现了什么?【圆形纸同样大】 2. 先在一张纸上折出1/2,在另一张纸上,折出1/4. 3. 观察1/2,和1/4,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1/2大,1/4小,】
4. 你能证明1/2大于1/4吗?
5. 你能折出1/8吗?你能用1/8和上面的分数比大小吗? (六)、想想做做,应用分数. 1.学生读题目.
学生写出分数,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独立完成后几题. 2、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选择.
交流:你是怎么选的?为什么?
小结:只有把一个图形或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3、想想做做3
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
问: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用“1”表示,估一估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吗?

4
指名说出填写的分数,教师板书.
问:谁能根据这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一下这三个数的大小? 指名回答. 4、想想做做5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要求. 学生动手涂一涂并比较大小. 小组内交流. 4、想想做做6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5、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分数有哪些认识?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
生活中的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看到这些东西你联想到几分之一? 用什么分数表示想到几分之一?
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课本100页的第4题 板书设计:认识分数 平均分
二分之一 写作:1/2 四分之一 写作:1/4
分子是一的分数,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多媒体教学论文(六):

反思一篇!
1.如何不让别人托班级后腿;2.如何帮助想完成作业却没办法完成的人;3.如何做好自己,不拖班级后腿

《远行靠什么》教学反思
《远行靠什么》是一篇简介交通工具发展史的说明文.文章围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这一中心句,叙述了交通工具的发展,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
横跨几千年的历史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个大致的了解呢?而且有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相距较远,很多专业术语都是首次接触,这都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节课里,我重点是让学生能在预习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初步认识本课的新字生词,理解好词潜移默化中积累,懂得“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的”含义.围绕目标,在教学中我做了一下几点努力:
一、善于整合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由于本课的内容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很多交通工具学生都从来没见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因此,我结合二年级的孩子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恰当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抓住重点词句,把文字变成直观形象的图片,让学生体验情境的同时,更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二、自主合作,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先让学生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特点.接着让学生小组学习1——6自然段,画出各个时间段里的交通工具的名字,并说说交通工具有什么变化,用“越()越()”说一说.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找到答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一目了然.
三、深化文本,放飞想象.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给学生观看神舟七号飞天的录像,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对未来的向往,再让学生想象未来的交通工具,当一回“小小设计师”,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加深论文思维的纵深发展,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内化以及情感的升华.这项作业学生很感兴趣,透过他们的作品,我感觉到了未来世界的主人们那种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极限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无限热爱.
本文来源于枫叶教育网(www.fyeedu.net)

多媒体教学论文(七):

描写涵江第二实验小学的作文!

  涵江第二实验小学坐落于相对繁华的涵江新区,东毗新涵大街,西临工业路,南抵湖园路,北与住宅区接壤.
  校园占地面积22011平方米,居全市小学校园面积之首.绿化面积5096平方米,拥有建筑面积4704平方米的教学楼壹幢,2194平方米的宿舍楼两幢,2094平方米的综合楼壹幢,1925平方米的礼堂壹幢.学校教学设施日臻现代化,配有40部电脑的信息技术教室,省一级配套的自然实验室,可容纳150多人听课的多媒体教室,藏书2万多册的图书馆,80平方米的舞蹈练功房,200米长的六跑道运动场,还有设施齐全的跳高、跳远、体操、篮球、投掷等场地.
  学校是在2001年8月由涵东中心小学升格搬迁,教师经过分流、竞聘、重组而建立的一所新校.现有教职工200余人,平均年龄35岁,其中大专毕业68人,高级教师58人,一级教师27人,综合实力之雄厚在全区绝无仅有.学校教研活动蔚然成风,现有省级研究课题两个,语文科《关爱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和数学科的《问题解决》,青年教师踊跃参与,发表在国家级刊物的论文有18篇,获省教育学会入选的论文有23篇.教学能手比比皆是,受到省、市、区、各类表彰的先进达26人次.
  学校现有学生3000多人,设有教学班40个,建校虽不足五年,却已迸发出勃勃生机:“六一”联欢会上,校小艺星们技压群芳,赢得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被评为市“校园文化艺术先进集体”;校运动队的小健将们顽强拼搏,力挫群雄,摘取涵江区小学生男篮桂冠,在区田径运动会上也跻身于六强之列;在莆六中选拔考试中更是成绩斐然,去年学校以20.7%的优秀率独占鳌头,今年仍以19.6%雄居第二,被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一届莆田市素质教育优秀学校”的殊荣,成为倍受涵江区人民瞩目公认的一颗新星.
  机遇与挑战并存,汗水与光荣同在.全校师生正以昂扬的斗志,铭记“爱国、守纪、求实、创新”的校训,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争创省级示范学校而努力奋斗!

多媒体教学论文(八):

初中物理如何围绕主题教研进行备课

 一 、活动背景、目的
   所谓教研,通俗地可以理解为教学研究,也就是围绕学科的特点及学校的具体教学工作,开展一些有关教学、教育的讨论或是课堂实践课,以期提高课堂的45min效率和教师的个人素养.但在课改的不断深入过程中,教研活动唯有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变化,才有可能使教研工作有所突破,教师才有可能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走上专业化的道路.我们开展主题教学研究活动,就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形式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学行为,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活动过程
   教研主题是在教学存在的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确定的,围绕主题,每个教师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必须有一个系统的分析、认识过程.
  1 活动的准备、启动阶段——提出主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感到困惑、疑难的问题.因此,在期末总结时,要求组内每位教师在总结教学工作的成绩、经验、方法、体会时,把教学工作中的失误,困惑,疑难的问题也总结出来.在寒暑假中布置作业:要求教研组内每位教师把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进行系统整理,把普遍性的问题,制约教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列出来,经过提炼,提出下学期的教研主题.
  2 活动的实施阶段
  (1) 交流和确定主题
  学期初,在第一次备课组内活动中呈现自己的主题.这学期教研组内收集到的主题有:如何写好教学反思,课堂提问的艺术,以怎样的方式去评价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的实践与探索,课外探究活动课的实践与探索,如何设计有创意的引入,用研究的视角梳理课堂,如何创设物理课堂的教学情景…….每位教师对自己提出的教研主题在备课组内进行交流时,要求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确定主题的理由或背景;二是主题的来源及涉及的研究范围,围绕主题应该学习和查阅的相关资料指引;三是该主题在我校实行的可行性等.在主题交流的过程中,每个教师也将自己的经验体会与困惑在会上进行了说明,互相启发思考.在备课组交流的基础上,根据主题选择的几个原则(需要解决的,需要及时解决的,我们可以解决的)进行选择,在每个备课组选择两个主题后,然后在教研组内交流,再确定我们本学期的活动主题是:物理课堂的导入.
 (2 )收集资料
  在主题确定后,要求每位教师收集有关“物理课堂导入”的资料.一星期后,每个备课组再把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交流.交流的时候发现不同的版本对“什么叫导入?”,“什么叫课堂导入?”,“课堂导入的几种模式及每种模式的要求”
  都有所不同,并且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导入模式和导入要求.于是,教研组内又进行了讨论,先对“什么叫导入?”,“什么叫课堂导入?”,“课堂导入的几种模式及每种模式的要求”进行了界定.所谓导入,即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承担着酝酿情绪,诱发学生的注意力,切入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任务.而“课堂导入”是指在课堂教学伊始的3~5min内,教师和学生所有教学活动的通称.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开门见山导入法(直接导入);承前启后导入法(以旧拓新导入);温故知新导入法(作业导入、提问导入、知识类比导入);创设悬疑导入法(悬念导入、设疑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法……有了明确的主题后,再推荐开课教师,推荐结果是对此问题有一定研究能力的黄老师担任.主题教研课教师确定后,课的内容和导入的方法由开课老师决定,组内老师共同协助.
  (3 )二度实践反思
  黄老师第一次上课时,采用的是提问导入.课程结束后,先是黄老师首先对这节课进行反思:该主题在本节课中的落实情况,哪些内容、方法落实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哪些内容、方法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原因是什么,要怎样改进.然后全组老师进行评课,评课只是对主题教研课相对应的主题进行评课.在评课过程中有以下几点要求:一是把创新的设计,创新的方法总结出来;二是把不可取的一些做法罗列出来;三是把主题涉及到的尚未解决的疑惑指出来;四是提出你的建议.第一次评课后,黄老师接受大家的建议,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调整.第二次上课采用多媒体导入.第二次上课后,又进行了反思和评课,主要是比较两种不同的导入法对这节课产生的效果.然后再讨论不同类型课的导入方法.
 (4 )活动后续
  这次主题研究,从时间上看,集中的讨论有四次:主题交流、确定会,资料收集交流会,评课小结会(两次).集中的活动有两次:主题研究课活动.而其他事情都是分小组的,或个对个的,或单个的备课、上课、思考整理活动.整个主题教研活动结束后,由主题责任人将整个主题教研过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包括主题交流的资料记录,备课笔记,说课稿,教案,反思,课件,评课记录,主题小结等),同时由主题责任人和其他相关人员根据开展的活动情况写出总结和感想.  
  三、活动收获
  1 促进了主题教研活动经验的积累;促进了教师的学习、思考和提高.
  通过这次主题教研活动,教师们对“课堂导入”这一基本环节,既有理论的认识,又有实践的感悟,为在今后开展其他主题教研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
  主题教研促进了教师有目的地学习,为解决教学中的某个问题去找资料,去采纳各种意见.主题教研促进了教师去分析思考:备课过程中要思考,不是凭经验,不是照搬别人的东西;上课过程中要思考,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课后要思考,成功与不足的地方在哪里.通过主题教研,使教师们初步掌握了寻求解决平时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的途径,从而最终实现教学策略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
  2 促进了教师教研成果的积累和教学研究的创新.
  活动是围绕“课堂导入”这一主题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的研究活动,各种资料都是围着一个中心,对教师来说有深切的体会,做小课题研究或写论文则是水到渠成.并且通过主题教研,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教师体会到自己不是在重复过去的工作,而是在不断创新.在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克服了职业倦怠,推动着全体教研组内教师齐头并进向前发展.
   四、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在活动的准备、启动阶段,应让老师们先理解几个问题:什么是主题教研?为什么要开展主题教研?怎样开展主题教研?主题教研会不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
  主题选择时,要注意主题应该是在目前所处的教学环境中能够解决的,不宜过大,过难.研究的主题一般一个学期确定一至两个,这样具有实效性.当然,研究周期视研究主题的不同可灵活安排,并根据实践过程,不断改进策略,从而实现解决问题、提升教学效益的终极目标.【多媒体教学论文】

多媒体教学论文(九):

德育的实质是什么

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没有一种学科,它本身自然地或者不顾及学习者的发展阶段,就具有固有的教育价值."因此,在选择道德教育内容时要注意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相匹配,然后再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使教学具有新鲜感,这是唤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前提.因此,这种新鲜感、积极性的产生必然要通研究学习者心理得来——"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始终是一位顾问,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 但教师绝不是真理的代言人.同样,在课堂上没有不可以怀疑的真理,而真理也是不怕怀疑的.对于真理的认识,只有通过其独立的、自由的判断后,才能使学习者真正认识到真理的含义.相反,越是伪真理,越怕怀疑,才越需要灌输.教师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寻找矛盾所在,通过一个又一个具有启发生的设问引导和影响讨论的进程.教师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便是在这个引导过程中完成的,而不是通过最后?quot;总结"来宣布正确"答案",来灌输教师自己的思想.这一切对于教师作用的限定是为了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讨论中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分析,形成自己的道德认识.这种道德认识的形成不要期望一步到位.正常情况应是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个发展过程,服从这个规律.其中任何人为的干预、拔苗助长的行为都将影响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道德意识形成的过程可能会很慢,会有反复,但它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认识,便会具有持久性和自律的特点.因此,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这样说?quot;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石,也是学生心理的要求.教材固然重要,但学生生活现实却是最好的教材.其中最新鲜的事例,有丰富多彩的德育素质.因此,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煜ぃ械角浊校哂泻芮康乃捣ΑO喾矗萄谌菸蘼凼撬婕暗目占浠故鞘奔洌嗬胙皆叮淇尚哦仍叫 R虼耍淌σ浞滞诰蜓纳睿罢揖哂械赖陆逃壑档哪谌荨U庋牡赖陆逃拍芏匝ザS捎诳翁蒙掀浪档摹⑻致鄣木褪茄纳钍导剩虼耍欣诙运堑纳畈跋臁U馐"导行"的最好方法.但这个观点并不排斥对古今中外人物事例的吸收和补充,这是道德教育资源之一,适时适度地加以介绍,会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综上所述,道德教育方法的"心理学化",是对学校道德教育中的"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否定,它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道德教育认识的深化,其实质是对道德教育中学生主体性认识的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带来学校道德教育崭新的局
当前,我国德育实效代写论文性比较差,严重偏离现代德育的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学生形成主体 意识和自觉主动的精神”〔1〕,不能不说与德育方法不当有很大关系.当前的德育方 法存在 明显的缺陷.可以说,传统的德育方法已严重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现实强烈呼唤德育方法体系的新构建.构建新的德育方法体系,必须了解德育方法的特征.下面就德育方法的基本特征作些探讨. 

一、德育方法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的整体性问题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综合、整体效果,而应科学、合理地 处理好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 内部关系).
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 理和德育评价横向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整体.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如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锻炼法、考察参观法则是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发展.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 ,开辟了网络德育途径”〔2〕.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 分.
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统内部的关系,即各种方法的关系问题.国内有学者指出:“德育过程的复杂性和德育对象的多样性与变动性,以及制约德育方法的诸多因素,决定了德育方法既是多种多样又是紧密相连的.不同的方法各有侧重,要各种方法巧妙的变换和组合是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将使德育方法的整体效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出色地完成德育任务.”〔3〕因此,方法的整体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众所周知,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是可以适用于每个人及各种情形的 .一种方法,可能完成多种任务,实现多个目标,适合多类内容.同样,多种方法可能完成同样的任务,实现同样的目标,适合同样的内容;而且,多种方法优选组合可能更好地作用于目标、任务及内容.因此,要根据不同主体、不同时空、不同情形,合理选择最合适的一种方法或多种方法,进而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整体作用,以便到达良好的德育效果 .

二、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1.德育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育实践中,德育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4类18法: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辩论法、演讲法等;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典型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影视音像法,小品表演法等;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如社会实践法、调查访问法、参观考察法、常规训练法、大型活动法等;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如奖惩激励法、表扬鼓励法、评比选优法、操行评定法等〔2〕.除此之外,还有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自我修养法等 .需要指出的是,多样化的德育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有所侧重.
2.德育方法的选择问题
方法的根本问题也是选择问题.要想取得德育的良好效果,必须学会在丰富多样的方法体系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因此,科学而艺术地选择德育方法必然引起每一位教育者的重视,也是作为一位合格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依据工作的出发点及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选择.具体到某种原则,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列举出许许多多,比如,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时代性、开放性、实效性等等,这些原则都有 其合理性,对实际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但由于上述原则提出及排列的依据不是很清楚或一致,致使人们可以列举无数有关原则,从而使原则的指导价值打了折扣.鉴于此,我们试着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演绎出如下德育方法选择的原则,使德育原则既有限,又有效,解 决了前述问题.
笔者认为,原则的提出和排列要明确几个前提条件, 第一,为谁的问题.方法不是目的,它要服务于目的,因此合目的性是根本.第二,如何为的问题.要想实现德育目的,必须按照事物发展的轨迹或者规律运 作.第三,何时的问题.而规律的作用是在实际情形下发生的,这又离不开社会发展历史状况及时代特色的制约.第四,谁用 的问题.方法毕竟是通过教师的选择才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的自身特点往往影响方法的选择,即教师应该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方法.我们可以把上述层次的原则视为一级原则,它还可以分别划分出二级、三级原则等.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德育方法的选择原则(一级原则)问题可以表述为以人为本(促进入的发展)的原则、合乎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历史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和教师主导性原则.这些原则都可以具体到某一级教育,比如,对于当代初中学段的 学生而言,则可具体为充分促进初中生品德提升的原则和遵循初中生品德发展规律的原则、紧 密结合时代要求的原则和适切教师风格特点的原则等.

三、德育方法的实践性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陷入机械的、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生活实际与脱离时代发展的窠臼之中.因此,学生也无法有自己的真实的体验和感受,缺乏情感性.基于此,笔者认为,德育方法必须强调实践性,即重视德育与实践的结合,使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及引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并在实践和生活中,强调学生的情感和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 育实效.
1.要重视德育的实践性——在实践中形成美好品德,在实践中展现美好言行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4〕,这已是古今中外人们的共识.据此, 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根本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应凸显实践性,应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德育的起点,是与学生的已有体会和经验密不可分的;德育的实效,是通过实践来加以提升、检验和展现的.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道理与已有经验相结合,然后内化为自觉的要求,随之产生高尚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外显为良好的精神面貌、优秀的意志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具体而言,学校除了强调德育与已有感受和体会相结合外,还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诸如社会调查、社会 服务、生产劳动、科学考察、远足等各项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吸纳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力发展他们的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在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中不断提高.同时,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的责 任心、组织能力等等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2.德育方法的生活性——德育回归学生真实生活,并引领学生的未来生活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方法已成基本定式,模式为“约束—压服—控制”,容易导致学 生产生病态的压抑心理和专横型的品质,给师生制造心灵上的隔阂,甚至情绪上的对立,以至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作用.因此,传统的“管、卡、压”等 措施不能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以及尊重学生的自主道德选择.所以,必须将生硬的道德灌输教育还 原成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进行生活德育.
在生活德育中,德育首先要源于生活,即一定要寻求学生的最普遍的生活,要善于在普遍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充分挖掘教育价值,从而使德育工作可亲、可近、可信,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德育还应高于生活,要考虑到生活的未来性和发展性,积极引导学生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他人及成人的生活,再从这种感性发展到 理性,形成道德的知、情、意,以便为未来生活中的角色及承担的任务和应具有的品性做储备.

多媒体教学论文(十):

电磁铁的作用?

学生相互议论:假设通过电磁铁的电流由1A增加到2A,电磁铁的磁性会怎样?是否可以这样推测:导线中的2A电流是两股1A电流汇合而成的,每股电流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如果电磁铁的电流不变,线圈由100匝增加到200匝,它的磁性又会怎样?是否可以这样推测:200匝线圈是由两组100匝线圈组合而成的,每组线圈都产生一个磁场,两个相同磁场合在一起,电磁铁的磁性增强了.
通过以上推测可以想到: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通过怎样的实验来检验以上猜想呢?这个实验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同学们讨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法:
(1)怎样测量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学生A:看它能吸起多少根大头针或小铁钉.
学生B:看它能吸起多少铁屑(用天平称).
学生C:看它对某一铁块的吸引力(用弹簧测力计把被电磁铁吸住的铁块拉开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有多大.
(2)怎样改变和测量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
学生D: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
学生E:用增减电池来改变线圈中的电流,用串联小灯泡的亮度来比较电流的大小.
(3)怎样改变电磁铁线圈的匝数?
学生F:使用中间有抽头、能改变线圈匝数的现成电磁铁产品.
学生G:临时制作电磁铁线圈,边实验、边绕制.
教师建议:用学生C,D,F提出的方法来组成探究实验的方案.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教师的建议,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把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电磁铁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当滑动变阻器取不同值时测量电流和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把测量数据填入下表(表1).
电流/A
电磁铁对铁块的引力/N
改变线圈匝数,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保持不变,测量不同匝数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把实验数据填入下表(表2).
匝数
电磁铁对铁块的引力/N
●分析与论证
各个小组从本组实验的表1数据看到,当电磁铁线圈匝数不变、电流逐渐增大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是同步增大的;从表2数据看到,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磁铁线圈的匝数增加时,电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是同步增大的.由此可以证实: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和电磁铁线圈的匝数、通过电磁铁线圈的电流有关,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多、电流越大,磁性越强.
●评估
回顾以上操作,看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当改变线圈匝数的时候,是否确实做到了线圈中电流和线圈的形状都不变?当测量电磁铁的吸引力时,是否用的是同一个铁块?有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了实验结果?如果这些因素在实验中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的结果应该是可靠的.
●交流与合作
各个小组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并分别在班上报告本组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交流.
二、科学内容
本标准的科学内容分为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以及能量三大部分.下表为科学内容标准的一级主题与二级主题.这种主题式的呈现形式不代表教材的结构或教学的顺序.教材的编写者可以根据内容标准组织编写不同特色的教材.
内容标准中的活动建议不是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中选用,也可以结合当地情况开展其他活动.
物理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构建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一级主题
二 级主题
物质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新材料及其应用
运动和相互作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和力
声和光
电和磁
能量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机械能
内能
电磁能
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主题一 物 质
各种物体、微粒和场,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物质.“物质”所涉及的科学内容,多数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新材料的发展前沿相联系.学习这些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在3~6年级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而且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这部分内容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于身边物质的初步认识,学习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第二类是对于物质结构和物体尺度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由于尺度太小或太大,人类缺少直接经验,因此应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第三类是和当前蓬勃发展的材料科学相联系的,学习中应该注意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物质”划分为以下四个二级主题: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新材料及其应用
(一)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内容标准
(1)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例1调查自然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列表归纳这些物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不同物质在物理性质(形态、弹性、颜色)和用途上的差异进行分类.
(2)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
例2讨论塑料、化肥、清洁剂、灭蚊片和农药等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3)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例3观察周围的物质,根据形状和体积的稳定性和流动性,说明固体、液体、气体的不同特征.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
(4)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4调查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了解这些温度计的工作原理,解释为什么液体温度计中的液体会有不同. 例5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
(5)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例6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了解高压锅的原理.
注意: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物理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在课程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是《标准》提倡的基本理念之一.
(6)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2.活动建议
(1)调查学校和家庭的用水状况,设计一个学校或家庭的节水方案.
(2)观察并探究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例如:放进冰箱的新鲜蔬菜过几天为什么会失去水分?冰箱内壁的水珠到哪里去了?写出探究报告.
注意:电冰箱中的物态变化有典型特点,电冰箱内既有熔化和凝固,也有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让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成就感.这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的具体体现.
(3)通过观察,探究自然界中的霜、雪、雨、露等天气现象.
注意:探究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另一种基本方法.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是比较复杂的,学习物理应尽可能联系各种自然现象,突出基本的物理原理,但不要求学生做出完美的解释.这是从自然到物理的基本理念的体现.
(4)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并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
(5)调查本地农田灌溉(或污水处理)的主要方式,了解先进的灌溉技术.
(二)物质的属性
1.内容标准
(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例1通过实验,探究几种金属和塑料的弹性、硬度.说明生活中是怎样应用物质的这些属性的.
例2通过磁铁等磁性物质,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调查磁性材料在生活中的用途.
例3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导电性,讨论是否任何物体都具有导电性.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不同.
(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例4分别说出质量为几千克、几克的一些物品.
注意:应该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以便使其认识到感觉是不可靠的.还应 该让学生对物理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认识,发展其估测能力.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例5用密度知识鉴别体育课用的铅球是否是纯铅制的.
(4)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例6从学校数据库或因特网上收集有关物质属性的信息.
注意:《标准》提倡尽可能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过程.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视野.条件受限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以便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例7调查市场上的服装面料或炊具,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物理属性.
注意: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是《标准》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应尽可能让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
2.活动建议
(1)利用一块磁铁和几根缝衣针,制作指南针,并验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现象.
(2)测量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如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方案,测量酱油、食用油、醋、盐、塑料制品、肥皂和牛奶等日用品的密度.教师应向学生进行安全和保护环境方面的指导.
(三)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
1.内容标准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例1用图形、文字和语言描述原子、分子模型.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
例2观看介绍物质微观世界的音像资料.
注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以便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并感受探索的乐趣.
(3)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例3用望远镜观察天体.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例4设计图表.根据物体尺度的大小,按电子—原子核—原子—分子—生物体—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的顺序排列.
注意:图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展示.
2.活动建议
(1)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从图书馆、因特网和学校的数据库中收集有关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资料.
(3)观看《宇宙与人》等科普电影.
(四)新材料及其应用
1.内容标准
(1)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例1阅读有关的科普资料,了解超导现象以及超导体在磁悬浮列车、超导输电等方面可能的应用.
(3)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例2收集有关信息,了解纳米材料的有关知识.
(4)有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例3参观生产某种材料(如建材、塑料等)的工厂,了解这些材料的生产过程和应用情况,调查生产这些材料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提出治理这些污染的设想. 2.活动建议
(1)让学生从资料室、因特网上收集有关新材料研究和开发的信息,并写出一篇小论文.
(2)调查生活、生产中应用的一些新材料,弄清它们的名称、用途、特点和属性等,并列表显示调查结果.
主题二 运动和相互作用
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不同的物质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又发生着相互作用.了解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是认识物理现象所必需的.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对它的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应该让学生经历对知识探究和领悟的过程,发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动和相互作用”划分为以下四个二级主题: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和力
·声和光
·电和磁
(一)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1.内容标准
(1)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2)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
例1用自己的语言或图形描绘分子的热运动.
(3)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2通过磁铁插入线圈时电流表指针运动的实例,说明不同运动形式之间有联系.
(4)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例3通过氯化钠在水中溶解、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等现象,证明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运动的,运动形式是多样的. 2.活动建议
(1)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对有关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解释.
(2)从自然现象或实验事实中举出事例,说明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停地运动.
(二)机械运动和力
1.内容标准
(1)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例1利用步长估测学校教学楼的长度.
例2调查市场上出售的成品服装和鞋子尺码的国家标准.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测量,搞清自己应购买哪种规格的上衣、裤子和鞋子.
(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例3实验探究磁铁可以改变钢球运动的方向.
例4观察体育运动中的射箭,弓对箭的弹力使箭由静止到运动.
(4)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例5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速度减小、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5)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6)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例6估测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
(7)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例7知道潜水艇浮沉的原理.
(8)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例8简单解释飞机的升力.
2.活动建议
(1)测量自己的脉搏,再测出正常走路时一步的长度.
注意:以上做法相当于在自己的身体上设置了一个“时钟”和一把“尺子”,可以在没有钟表和皮尺的情况下估算走路的平均速度.这有利于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学读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
(3)讨论测量火车(汽车)速度的各种方案(注意安全,不能靠近被测车辆),进行实测.学读《旅客列车时刻表》.
(4)查阅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在运输、安装时对倾斜程度的要求.设计一种方法检查这些机器的倾斜程度.
(5)用弹簧或橡皮筋制作简易测力计,探究弹簧的弹力与橡皮筋伸长量的关系.
(6)用饮料软管制作口吹喷雾器.
(三)声和光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例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击鼓面,使其发声,观察纸屑的运动.敲击音叉,观察与其轻触的乒乓球的运动.
例2将闹钟放到玻璃罩中,抽去空气,这时几乎听不到声音.慢慢放入空气,声音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例3收集超声波的应用实例.
例4举例说明建筑物中是如何防治噪声的.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例5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在平面镜上的反射(用玩具激光器产生激光,用烟雾显示激光,注意不能直射眼睛),入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增大时,反射光束与平面镜的夹角也增大.
例6演示激光束(或太阳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发生偏折.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例7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例8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例9观察两只手电分别射出的红光与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观察红、绿颜料混合后的颜色.
(5)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了解波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
例10知道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活动建议
(1)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提出进一步防治噪声的建议.
(2)阅读投影仪或照相机的说明书,通过说明书学习使用投影仪或照相机.
(3)用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制作望远镜.
(四)电和磁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2)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例1了解动圈式扬声器的结构和原理.
例2探究直流电动机换向器的原理.
(3)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例3收集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4)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例4举例说明电磁波的存在.
例5根据广播电台的发射频率计算波长.
(5)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6了解微波炉的原理.
例7了解移动通信中基地台的作用.
例8了解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的基本区别.
例9简单介绍光缆通信和卫星通信.
2.活动建议
(1)在教师指导下研究动圈式扬声器是否可以当做动圈式话筒使用.
(2)用绝缘导线、铁钉、铁片等自制有线电报机.
(3)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使用电磁继电器.
(4)调查电磁波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主题三 能量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它广泛渗透在各门学科中,并和各种产业及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该注意和本课程其他部分的联系,注意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注意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体现.
“能量”划分为以下六个二级主题: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机械能
·内能
·电磁能
·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一)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1.内容标准
(1)通过实例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简单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2)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例 实验:试管中的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实验时注意安全),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成了橡胶塞的动能,这时,水蒸气做了功;电流流过电炉丝,电能转化成了物体的内能,这时,电流做了功.
(4)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
2.活动建议
(1)讨论:太阳能在地球上怎样转化成各种形式的能?
(2)调查常见机械和电器的铭牌,比较它们的功率.
(二)机械能
1.内容标准
(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例1说明荡秋千游戏中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
例2说明公园中小孩玩蹦蹦床时机械能的转化情况.
(2)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机械效率.
例3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4)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活动建议
通过阅读了解人类利用机械的历史,写一篇小论文.
(三)内能
1.内容标准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
例1观察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例2了解蒸气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及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
(5)了解热量的概念.
(6)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例3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2.活动建议
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节能措施.
(四)电磁能
1.内容标准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5)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6)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例1解释:家庭电路中导线连接处如果接触不好,往往会在那里发热,出现危险.
(7)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例2了我国电网用交流供电,频率是50 Hz,电压是220 V.
2.活动建议
(1)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金属导体电阻的因素.
(2)测量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画出电阻随电压变化的图线,并进行讨论.
(3)学读家用电能表,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
(4)调查当地近年来人均用电量的变化,讨论它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能量守恒
1.内容标准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2)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
(3)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例分析:火炉的温度高,可以利用它散发的热量取暖.但是,散失的能量虽然还存在于自然界,却不能全部自动聚集起来再利用.
2.活动建议
(1)讨论和分析两个具体的永动机设计方案,说明永动机是不可能的.
(2)访问农机或汽车维修人员,了解内燃机中燃料释放热量的去向,讨论提高效率的可能途径.
(3)调查当地几种炉灶的能量利用效率,写出调查报告.
(六)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内容标准
(1)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例1介绍不同历史时代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
(2)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
(3)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例2了解当前处理核废料的常用办法.
例3了解我国和世界上核能利用的最新进展.
(4)了解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活动建议
(1)收集资料,举办小型报告会,讨论能源的利用带来的环境影响,如大气污染、酸雨、温室效应等,探讨应该采取的对策.
(2)收集当地一段时间空气质量的数据,分析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
(3)分别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4)调查当地使用的能源,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燃料的化学能或核能等,及其对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872238/

推荐访问:小学多媒体教学论文 幼儿园多媒体教学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