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增长征18章概括

来源:各类报告 时间:2018-10-19 08: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各类报告】

王树增长征18章概括(共9篇)

王树增长征18章概括(一)

王树增的书《长征》梗概,咋写
1到200字左右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巨著《长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树增的《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7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书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和资料都是首次披露;在书中,作者弘扬了长征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此外,作者还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许多感人小事,让我们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王树增长征18章概括(二)

《长征》一书读感想【王树增长征18章概括】

近读了作家王树增的宏篇巨著《长征》,心潮起伏,久久难平.该书历时六年,作家呕心沥血,精心打造,可谓当代文学精品力作,也是所有长征文学当中最为厚重的一部.在当下充满物欲的生活里,《长征》的讲述和独到解读,令人领悟到弥足珍贵的精神内涵.本书堪为我们民族和当代青年的一座文字灯塔.
因为长征,我们完全领略了红军高度乐观的革命精神和英雄豪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充分领会了红军战士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以及藐视艰辛的雄劲、豪迈的革命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深刻理解了红军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长征》是一幅细致入微的工笔画,非常真实客观地再现了长征当中许多历史事件,首次披露了许多读者从未领略的历史真相和大量资料,不忘洞察构成历史内容本质的所有令人惊心动魄的细节、鲜活的人物和危机.本书力求还原历史生活本身的奇妙生动.书中哪怕是瞬间的人物、事件,也是有案可查的.即使细微的一封电报等,都凸显出作者的心血.该书叙事生动活泼,细节精彩纷呈,长征壮举中的许多跌宕起伏的故事、感人小事纷至沓来,引人入胜,酣畅淋漓的笔触令人欲罢不能.本书使得读者对长征的艰苦卓绝,有非常真切地感触.眼帘下,似乎映入了红军攀爬的坚毅身影,绝处逢生的胜利旗帜;耳畔,似乎响起了大渡河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湘江东去撕心裂肺含悲忍痛的呜咽声.该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字里行间弘扬了长征所体现出的信念力量,细节里充盈着旺盛的精神气脉与生命激情,情操高尚,鼓舞人心.
该书是一幅立体的、全景式的长征宏壮交响史诗.《长征》相对客观地还原了长征的原貌,采用了多层次、多视角来审视历史.作品第一次把四个方面军置于同一时空下齐头并进,以中央红军长征为主线,同时挥墨如泼地讲述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的战史,从中可以非常圆满深刻地看出许多纠结在一起的历史问题,对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有透彻的了解.该书严谨细致,内容博大深邃,观点辩证、朴实公允,史料繁复,新中求实,文气深沉激越、豪迈雄强,仿佛一支雄壮的交响乐.该书视角独特、感情炽热、分析精辟,为我们再现了一幅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革命历史中最雄浑壮丽的一幕,给我们描绘了红军绝地突围历经磨难挫折的历史全景画,实在是一部有无尽韵味的山水雄文、铁血雄文.阅后掩卷长思,让人感触良多,心绪难平.
作品描绘了一幅幅深沉凝重的历史画面、场景、事件:残酷无情的党内斗争,独断专行的左倾作风,惊心动魄的高层内耗,叫人心惊肉跳的凶兆,刀光剑影的白刃格斗,你死我活的厮杀,令人遗憾的指挥失误,雄关漫道的艰难,雪山草地的跋涉,九死一生的逃亡,惨绝人寰的西路军失败,令人振奋的红军会师,日夜兼程的行军,腊子口天险的险胜,大渡河强渡的雄壮,泸定桥飞夺的惊险,四渡赤水反反复复的较量,各派军阀勾心斗角的诡诈,红军智谋勇力的运筹,征途前赴后继的牺牲,视死如归的悲壮,伤亡惨重的湘江血战,激流滚滚的乌江天险,意义深远的遵义会议,悲凉如血的残阳,风云变幻的气候……该书还生动再现了过去许多作品轻描淡写和忽视的许多事情和场景:不惜一切代价抢占九峰山之战,几千人不顾一切地雨中狂跑,噩梦般的羊东坳之战,异常顽强的六军团突围,山高谷深的茫茫密林消散的身影,艰苦异常的红军生活,异常惨烈的甘溪之战,险象环生的局势,高层军事会议上的激烈交锋……无数红军战士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形同乞丐,风餐露宿,卧冰爬雪,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继续前进,互相搀扶,互相依靠支持,凭借理想之光照耀前程,依靠钢铁般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坚如磐石的革命信念,最终突破重围.这些读来叫人异常心酸、滞涩、感动.我们为这些血肉之躯的沉重付出,为这些特殊材料制成的勇士的果敢和坚韧而热泪盈眶,辗转反侧,心绪难平.
作品内容浩瀚,人物稠密,线索繁复,对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坚毅不屈、百折不挠、坚持真理;朱德的宽容大度、忠厚朴实、平易近人、身先士卒;周恩来的精明干练、忠诚缜密、严谨通融、敬业认真;董必武的不惧艰险、积极进取、高度乐观、忠诚革命;张闻天的顾全大局、谦虚忍让、深谋远虑;彭德怀的刚烈勇武;邓小平的坚韧不拔、耿飚的虎胆雄风以及王稼祥、徐向前、罗荣桓、黄克诚等革命前辈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坚贞,作者都作了细腻的书写,吴焕先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怕牺牲;贺龙对党和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威武不屈、不畏艰难;徐海东倔犟豪爽、勇武过人.对许多红军高级将领,例如耿飚、杨成武、肖克、陈光、董振堂,陈树湘、张宗逊、李天佑、程翠霖等,都做了非常生动的叙写,对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红军战士及默默无闻的下级军官也作了生动的记述,例如:周仁杰、刘转连、樊晓洲、陈坊仁、黄古文、杜中美、黄冕昌、易荡平……对蒋介石、陈济棠、薛岳、王家烈、龙云等反面人物也刻画得血肉饱满,而不是简单的脸谱化处理.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细腻情感和瞬息万变的心理活动,使得此书取得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该书生动再现了长征的艰苦卓绝.对长征途中牺牲的许多将领和战士,都做了大写意,给他们竖起了巍巍丰碑.长征的胜利确实是以无数红军将士的牺牲做代价换来的.看到那么多曾经鲜活如花怒放的年轻生命瞬间就如烟散去彻底消弭,只留下“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只留下一座座雪山白茫茫真干净,只留下一片片草地绿茵茵真茂盛,只留下一条条江河流哗哗真澎湃,我们心灵震颤不已.
70多年漫漫岁月流水的冲刷,似乎已经淹没了当年参加长征的那些鲜活生动的面孔,长征当中那些清晰的往事已经消失在历史的漫天尘埃之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长征孕育的火种蓬勃燃烧,让这个政党和这支军队在随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中一路凯歌高奏,让这个政党带领他的十亿人民在日后的社会主义新长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里阔步前进,不断走向辉煌.当年的中共和红军战士是靠什么绝地突围,战胜旷世罕见的千难万险,夺取最后的胜利?通读此书,我豁然开朗:中共是英明伟大的,能从挫折失败当中及时发现自身错误,勇于纠偏,不断否定自己,修正自己,逐步走向成熟,实现正确领导;领袖毛泽东等人始终是笃志丹心,坚毅不屈,任劳任怨,顾全大局,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全党全军众志成城,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坚强团结;党和红军正确的政策,人民群众广泛支持拥戴;红军战士由高于天的革命理想、信念所培植出的压倒一切敌人、征服一切困难的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正是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以及这种精神力量,使这个政党和这支军队绝地突围,死里求生,再现辉煌.
长征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民族和地域,成为人类历史的一大奇迹和全人类挖掘不尽的精神财富.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人类千秋万代奋斗者永恒的精神路标.红军在长征中的围困、囚禁里、临刑前、生死抉择前,瞬间迸发出来的壮怀激烈的豪情、赴汤蹈火的激情、舍生取义的勇气、坚如磐石的信念、宁死不屈的气节,仿佛沉沉暗夜中熠熠闪烁的灯塔,照亮后继者前行的脚步.
长征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起点,今天我们行进在中华民族崛起的新长征路上,在我国目前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和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我们前面是险关重重,激流道道,荆棘片片,我们唯有高擎红军长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火炬,刻苦奋斗,顽强拼搏,才能不辱使命,不断走向胜利和辉煌.
长征不朽!英魂不朽!红军不朽!

王树增长征18章概括(三)

朝花夕拾章节概括

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4、《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橱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7、《父亲的病》——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10、《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王树增长征18章概括(四)

童年第七、八、九章的内容概括!
略.

第七章   也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两个上帝.外婆的上帝慈悲为怀,赐福人类,主宰一切,洞察万物,外祖父的上帝专横跋扈,法力无边,严厉残酷,人人害怕.这种对比通过生动的文学描写展现出来,丝毫没有概念化的说教,写得十分精彩,耐人寻味.下篇主要写街上的所见所闻后的痛苦感受,顺便也重提留在家里的苦恼.“我”就是在这种家庭和社会环境下生活和成长的.上篇是写“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环境,下篇是写“我”家里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都是明显影响我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客观因素.这显然是上、下两篇合成一章的主要理由.   第八章   也可分为上、下篇.上篇描绘了外婆讲童话的情景、本领和记录下来《隐士和勇士》这篇优美迷人的童话;下篇介绍了“我”的第一个知识分子朋友,一个不知真名实姓、只知外号“好事情”的“外人”和“怪人”,并且着重叙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上、下篇之间的内容通过“怪人”听外婆讲童话的场面联系起来.小说故意用若明若暗的手法,巧妙地让读者心领神会“好事情”和外婆的某种尴尬关系.   第九章   也可以分成上、下篇.上篇写“我的好朋友彼得大伯”;小说很重视大人讲故事对儿童的影响.马车夫就常给“我”讲故事,虽然他的讲故事本领比外婆、外公差多了.本章最精彩的情节是“我”与三兄弟的友谊.下篇写“我”和 “三个小少爷”的友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对一个人“心灵面貌“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小说如实地写了“我”对三个小少爷的好感和羡慕.外婆支持“我”和三兄弟的友谊,但外祖父、三兄弟的父亲上校奥夫相尼科夫禁止他们交往,甚至马车夫彼得也坚决反对.马车夫跟“我”因此发生了争吵,这次“争吵”成了联结上、下两篇的纽带.

王树增长征18章概括(五)

谁知道水浒传每一章概括【王树增长征18章概括】

如果是每一章章名还可以给你弄弄,
要每一章概括.这工程量之巨大.我实在无能为力.你的悬赏还是0
我相信没人会打那么多字给你.

王树增长征18章概括(六)

红军长征的过程

  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王树增长征18章概括(七)

怎样概括中心

概括中心思想十四法
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说出来,稍加分析,即可得出.有的文章中心
思想暗含在文章之中,没有明确说出来,需要读者深刻体会.掌握概括文章
中心思想的方法,就能根据文章的特点.较为熟练地概括出课文的中心思想,
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1.分析题目概括法

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之眼目,是文章中心思想的体现、起到统领全文的作
用.有些文章的作者往往把中心思想集中体现在题目上,使读者一见便知.
这类文章的中心思想容易概括.

例如,《伟大的友谊》一课,就可运用分析课题找中心的方法概括出体
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奋斗中建立了伟大友谊的中心思想.

2.从文章的开头找出中心

文章的开头是全篇的序幕.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的作者恰好把中心
思想放在文章的开头表达,使读者一进入文章便知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加
深对文章的理解.针对这一特点,要学会从文章的开头找中心的方法.

例如:《詹天佑》一课,就能从开头“詹天佑是我国一位杰出的爱国工
程师”一句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从过渡句段找

有些课文,特别是介绍科学常识性的课文,内容涉及事件或项目较多,
这类课文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往往是中心句出现的地方.如《太
阳》这篇课文的过渡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
常密切”,又如《灰尘的旅行》中间有一句“灰尘的旅行,对于人类的生活
有什么危害性呢”?这些过渡句即文章的中心句.

4.从文章的结尾找出中心

文章的结尾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有的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
文章的最后来表达.根据这一特点,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尾、概括中心思想
的方法.

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就能根据课文的最后一句“我们的心跟你
们永远在一起”的内容概括出体现中朝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中心思想.

5.在文章主人翁的语言描写中找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在于描写人物形象,而人物的语言则是人物
内心世界的主要标志.作者把中心思想放在人物的语言中表达.因此要注意
在分析人物语言中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例如,《登山》一文就能从列宁的语言描写”我们应该每时每刻处处锻
炼自己的意志”一句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所在.

6.从抒情部分找

一些记人叙事的课文,记叙中的抒情句常常就是文章的中心句.如《一
夜的工作》,作者记叙了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的工作后写道:“这就是我们
中国的总理,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又如《海上日出》中:“这不是
伟大的奇观吗?”这些抒情句就是课文的中心句了.

7.从作者的议论部分找

有的作者时常把中心思想放在自己的议论部分来表达.这就是要注意从
作者的议论部分找中心.

例如,《白杨》一课,我们就可以从课文的“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

白杨吗?不是,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的一段议论部分概括出课文的中心
思想.

8.从课文的反复部分找

一些课文为了表示强调,往往使某个句子在课文中出现好几次.如《难
忘的一课》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小英雄雨来》中:“我们是
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些句子在课文中均出现了三次.这个反复
部分一般就是中心句.

9.从重点句段找

一般课文中,总有表现文章中心的重点句段,这些重点句就是文章的中
心句.如《落花生》中:“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
有好处的人.”又如《大森林的主人》一课中猎人的话:“在大森林里,你
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只要肯动脑筋,一切东西都可以拿来用.”能
找出这样的重点句,中心句也就找出来了.

10.套路法

做法是分两部分表述.一部分是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一部分是分析作
者的写作意图.首先通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从
内容中仔细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具体来说,写人的文章,一般是反映这个
人或他所代表的一类人的品德、品质、特点、思想、精神等.写事的文章,
一般是说明某个道理(或问题).状物的文章,一般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但究竟反映了什么,应以文章的主要内容上细心琢磨、领会和思考,然后用
正确的词语表达出来.其语言组织形式因文体不一,其表现形式也不一.如:
记叙文的文字表达的写法是“本文记叙了……表现了(赞扬了)……特点、
品质、精神等”.童话、寓言、故事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故
事……告诉(说明)……道理.”说明文的表达格式是“本文通过……说明
(揭露、批评)……”散文的文字表达格式是“本文描写了……表达了……
感情”.另外,有的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揭示了中心思想,如《为人民服务》、
《别了,可爱的祖国》等.有的只要找准中心句,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便水
到渠成,如《詹天佑》、《养花》等.

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表述中心思想,就能感到有思路,有头绪,并能掌握
一定的规律,解决了望而生畏的问题,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11.写作背景法

要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不了解它的背景,是无法抓准的.例如读高尔
基的《海燕》,如果不了解 19 世纪末 29 世纪初世界革命的中心转移到俄国,
俄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的情况,不了解 1903 年高尔基在彼得堡目击沙皇军警
镇压、屠杀游行示威的学生后,立即愤怒地起草《控诉政府抗议书》这些史
实,就很难理解高尔基在《海燕》中抒发的感情、也很难理解这篇散文诗所
表达的深刻的中心思想.

12.归结段意,理清文章逻辑结构法

中心思想是从文章中归纳出来的,文章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不理清文
章的逻辑结构,就难以找到贯穿全文的思想主线,也就难以归纳出文章的中
心思想.

13.从“文眼”上寻找

例如唐弢的《琐忆》,它的文眼就是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
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文章的中心正是在表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

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文眼是“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这篇文章的中心,正是在写作者”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4.从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出发去归纳

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归纳中心思想应从不同特点出发.议论文的中心
论点,往往与中心思想有密切关系;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往往与文中的主要
人物和事件密切相关;诗歌和抒情散文的中心思想,往往与作品的写作对象
和作者抒发的感情相关.

王树增长征18章概括(八)

帮我写一篇读后感.
红色经典书籍读后感

读红色经典巨著《长征》有感
自幼就与红色经典名著有着不解的情结,利用再次拜读了由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呕心沥血精心打造的红色经典巨著《长征》,书中以50多万字的篇幅,描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艰难卓绝的各个细节.
一滴一滴的泪,像蒙蒙细雨一样,洒落大地,眼前闪过的画面让我永无难忘,那是一场奇迹的话剧,那是一篇难以忘怀的历史纪录,那更是一段辛福而痛苦的记忆!当我合上《长征》的一瞬间,那一幅幅惊天动地的画面,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萦饶在我的眼前挥之不去,原来它已经深深震撼了我的灵魂,根植于我的心里.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令人神往,最能影响世界前途”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迹,是人类战争史上一部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在历时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胜利到达陕北.雄关漫道、险象环生,红军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是终年积雪履盖的,渡过24条河流,经过14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敌人派来追击的中央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放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但他们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带充饥,他们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同心同德、众志成诚征服了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是的,纵使装备极其简陋,给养严重匮乏,环境殿堂艰苦,数十倍敌军前堵后追,但中国……人却没有屈服和害怕;没有埋怨和叹息;没有懦弱和退缩.他们把个人命运与党的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一起,义无反顾肩负起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这中的历史重任,他们用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抒写了一首荡气回肠、感动世界、震惊历史的英雄史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历史虽已过去,但在国际形式日益紧张、天下尚未太平的现状下,我们依旧更需要虔诚的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继承光荣革命传统,发扬先辈长征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道上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列宁说过:庆祝伟大革命的纪念日,最好的办法是注意力集中在还没有完成的革命任务上.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就应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在学校我们应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孜孜不倦的学好每一科知识,用科技来强国,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永远巨人般屹立于世界强林之列.
毕竟,任何辉煌的业绩都需用努力去创造,我们应从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皮带”、“嚼草根”的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挑战命运的精神中学习他们那种艰苦奋斗精神,无怨无悔的气概,为理想而奋斗的勇气.而知识就像满目琳琅的大宝库,探寻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只有经过磨练的人,才会不停地与困难做斗争,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如徐霞客历经千辛万苦终完成千古奇书《徐霞客游记》;就像司马迁饱受屈辱终著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像梵高孤独贫穷一生却为后人留下价值连城的作品;就像贝多芬双耳失聪却抚着琴键谱出优美的惊世曲调.
身处太平盛事,想想那些为了后来者的幸福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的长征英雄们,我们还有任何理由和资格去埋怨周围的一切吗?
历史的身影渐渐远去,此刻重新聆听《长征》的故事,感受长征先驱们创造的辉煌,体验他们那种以天下为己任为使命不惜一切的精神,感动之余无不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和崇敬,同时也对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到更神圣和光荣.
当我真正静下心来,双手虔诚的捧着《长征》这部卷帙浩繁的经典名著时,才恍然体悟到那段血风腥雨史告诉我们,其实生命是一条美丽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的丽蝶,也有荆棘丛生,要想人生美丽辉煌,就应该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一路虔诚地走过,一路播撒希望的种子.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弯,布满了荆棘,但成功者总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坚强忍韧的毅力开辟通向辉煌的康庄大道.

王树增长征18章概括(九)

长征知识知多少

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是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之后,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也先后进行了长征,最后,红军三个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会宁胜利会师,结束长征,完成北上抗日的战略部署.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
七律·长征(毛泽东1935年10月作)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1935年10月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925273/

推荐访问:王树增长征第一章概括 王树增长征每章概括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