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作品欣赏图片大全

来源:格言大全 时间:2018-08-25 11:00:0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格言大全】

楷书作品欣赏图片大全(共9篇)

楷书作品欣赏图片大全(一)

欣赏下面书法作品,并指出它是哪种字体
[     ]
A.楷书
B.行书
C.草书
D.隶书

B

楷书作品欣赏图片大全(二)

  书法,是中华艺术园地的一朵奇葩,传承祖国优秀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某班开展与书法有关的一系列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以下内容。
(1)欣赏下面三幅书法作品,请用楷书把作品内容准确地抄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2)某同学的书法笔力遒劲、大气磅礴,你会用下面的哪一幅对联赞美他?
[     ]
A、劲竹真君子,幽兰绝美人
B、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
C、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竞鲜
D、池墨泼飞云,紫毫挥广宇
(3)班级决定征集一幅赞美老师的书法作品,要求四个字。你拟定的书法内容是:
                                                           。(不能抄袭以上书法作品)

(1)“略”
(2)D
(3)示例:诲人不倦、德才兼备、良师益友、桃李芬芳。春风化雨,春华秋实、厚德载物、淡泊明志(可引用成语、俗语等,也可自创,符合主题即可。) (答案不唯一)

楷书作品欣赏图片大全(三)

教师节快到了,我想送给老师一幅书法作品,写什么好?(楷书)

看看你们老师的欣赏口味,如果不清楚的话,可以找一首名诗或者词歌,再或者是你自己对于你们老师的赞扬之词,还有就是与老师有关的诗词,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楷书作品欣赏图片大全(四)

如何写行书?行书的写法有哪些?行书书法欣赏

行书是一种字体.它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不想楷书那样要求很多,也不像草书一项潦草得没有章法.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应该如何写呢?行书的写法有没有要求?写行书的时候,[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2]以欤侧代替平整;[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5]以圆转代替方折; 写行书要注重文字的大小错落有致,让文章整体看起来平衡,汉字的撇捺,要向左右挥洒,保持文章的和谐.(商都文化频道配图) 商都文化小编推荐:康有为书法 康有为行书轴欣赏 中国书法史上的三大行书 毛泽东的书法:行书、行草、草书【楷书作品欣赏图片大全】

楷书作品欣赏图片大全(五)

求甲骨文、金文、楷书、隶书的历史【楷书作品欣赏图片大全】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金文
  中国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 .商 、西周、 春秋、 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清代吴式芬把商周铜器铭文编成《捃古录金文》一书,收集的资料多,考释严谨,影响颇大 , 金文一词遂有了界说 . 这时所谓金文皆指整篇的铭文,不称单字.1925年容庚编《金文编》把商周铜器铭文中的字按照《说文解字》的顺序编为字典,从此金文成为一种书体名称.金文出现在商代中期,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金文下限断在秦灭六国,也就是秦用小篆统一中国文字时.宋代人收藏铜器极重视铭文,如吕大临《考古图》等;也有专门摹刻铭文的,如王俅《啸堂集古录》等;把铭文中的字编为字典则有王楚和薛尚功《钟鼎篆韵》.清代由于《说文》之学兴盛、声韵训诂研讨日深,在这种学风的影响下,铭文研究进步较快 , 不断出现专家 ,如吴大《 字说》、《说文古籀补》,孙诒让《 古籀拾遗 》、《 古籀馀论》、《名原》等,皆有创见, 突过前人 .金文的年代长,使用区域广,材料如果不整理清理,则研究工作会收效不大.过去学者已理解这一点.王国维《两周金石文韵读·序》对时间地点观念很清楚.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序文》说:“当以年代与国别为之条贯,……余于西周文字得其年代可征或近是者凡一百六十又二器.……其依据国别者,于国别之中亦贯以年代,得列国之文凡一百六十又一器.”这在金文研究中是划时代的创举.1985年容庚《金文编》修订第四版采用铭文3902件,收正文(可识的字)2420字,附录( 还不能确定的字 )1352字,共计3772字.这是今日可见金文的总数.先秦文字资料不限于金文,而金文终究是主要的,它反映秦用小篆统一文字前1000多年间中国文字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隶书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
  初为隶书,以趋约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楷书作品欣赏图片大全(六)

中国文字是哪位祖先创作的,从古到今,我国汉字已经修改了多少次?

汉字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1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 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3 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文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 小篆
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5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6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7 草书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8 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楷书作品欣赏图片大全(七)

求毛笔字鉴赏的作文啊

兰亭序: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书法是一种艺术,赏析书法要靠欣赏者的眼力来挖掘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书法的精神气质,格调风韵是指书法的神采.优秀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美兼备,形美神足.欣赏者就是要领会体势,捕捉神采.哦!原来欣赏书法也有这么多讲究.
我仔细欣赏书法,发现它的艺术风格首先表现在作品独特的整体风貌以及造成的独特境界.表现手法诸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兰亭序》的特点既不像草书潦草,也不像楷书工整.汉字的线条就像小鸟飞翔那么快活,向小草那样奔放.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字体严谨;瘦劲俊丽.它们的美是不需要装饰而创造出来的自然美.这种美表现在线条的微妙之处.仔细赏析,给人无限的遐想.那些书法的字体结构结合优美动人的句子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实我真动情这些风趣而像一朵朵美丽多姿的鲜花一样的汉字.就像书上所说一样它们自身就有一种智慧的力量,一个想象的天地,任你尽情的飞翔与驰骋.汉字的演变历史沉载着人类的发展.那些书法家对汉字有很深喜好并而发明创造的人们是他们为汉字增添奇特的魅力、美丽的风采.
虽然我不想大文学家会欣赏书法,但我欣赏出了自己对这些书法美的感受.使我懂得书法艺术不但要靠书法家来增添它的神采,也要靠欣赏者去感触它的魅力所在.

楷书作品欣赏图片大全(八)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关于汉字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 大汶口文化陶文
五千年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汉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大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开始进入字符积累阶段,商代时期已形成相当系统的文字体系.
汉字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众多分歧.新中国成立,在20世纪50年代,组织专门机构对汉字的形音义进行了规范,俗称“简体字”(50年代以前的汉字俗称“繁体字”),并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普及推广,在这些工具书上并列简化汉字和繁(异)体字.目前,简体字在中国大陆、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地区使用,港澳台等地区仍使用“繁体字”.
汉字的演变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汉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
战国文字:“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秦国文字,汉字发展的主流.
六国文字,地域差异大,不反映汉字发展轨迹,是支流.
1、甲骨文
汉字的鼻祖——甲骨文(40张)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较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时代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及在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铜器上的铭文,字数多少不等.所记内容也很不相同.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3、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5、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 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 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 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逐步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思想统一下,是汉代隶书逐步发展定型,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 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6、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狂草出现于唐代,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从此草书只是书法家临摹章草、今草、狂草的书法作品.代表作如张旭《肚痛》帖、怀素《自叙帖》.草书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7、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唐-欧阳询)、“虞体”(唐-虞世南)、“颜体”(唐-颜真卿)、“柳体”(唐-柳公权)、“赵体”(宋元-赵孟頫)等.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正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8、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代表人物:“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楷书作品欣赏图片大全(九)

从古至今文字的发展演化过程

中国文字的发展与演变 ╱紫荆
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表达情意的工具,中国在黄帝时代已经有了文字,这种说法,由于殷墟甲骨文的出现,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与证明,所以,中国文字的创造至少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了.
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用来表达情意、帮助记忆的工具,大致是表情、结绳与语言.但是,人类复杂精密的思想,绝不是表情及结绳所能全部表达,而语言也有时空的限制,因此才有了文字的制作.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老者,长相非常奇特,他的眉骨隆起,眉下却有四只眼睛,每只眼都炯炯有神,目光直射前方,他可以画出许多的图形符号,各种的图形符号代表了各不相同的意义,他聚精会神、认真的绘制,忘情的工作直到深夜,忽然天崩地裂般的轰隆巨响,天空哗啦哗啦的下起大雨,但是落下的不是水滴,却是一颗颗的小米,四面八方满是天地鬼神的哭号之声¨¨.
他就是仓颉,也就是传说中的「文字神」.《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描写了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人类的智能将会因为有了「文字」而突飞猛进,这使得一向掌控人类的鬼神也为之惊惧不已,所以才产生了这样的奇景.
后来,中国人普遍敬畏文字,乃至于写着字的纸张不敢随意毁坏、丢弃,进而读书识字的士大夫也受到社会大众的敬重.在古代,官府中许多管理文书的官吏,每至秋季就集体祭祀仓颉,尊之为「文字神」,其渊源也就是仓颉传说,这也就是后人说初造文字的是仓颉之由来.
但是,文字的体系庞大,造字也绝不是一时一地一人就能完成的.史书上说,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发源时代,仓颉则是传说中黄帝的史官,其实,早在仓颉以前,各部落就已经有了许多表意的符号,但不相一致,仓颉加以统一与整理,因此,人们就把初造文字的功劳加在他头上了.
中国文字虽已有五千年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经不可得见.迄今为止,已知流传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金文,是铸刻在铜器上的铭文.根据考古资料证明,我国在夏朝就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在出土的青铜器物中,有很多在其上铸刻了文字,因为周朝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又因为这类文字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又叫「钟鼎文」.
籀文,又称大篆,专家学者大都认为是战国晚期的秦国文字.籀文笔道匀称,字体整齐,也说明了它是官定的标准文字.
「篆」本是大篆、小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作大篆,故后世则用「篆文」专指小篆.战国未期,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统一文字,丞相李斯主持了这一工作.他废除了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籀文进行简省删改,同时也吸收民间的字体加以规范,便形成了一种新的正式字体「小篆」了.
整齐又长方形的小篆,结构是由均匀圆转的线条所组成,写起来并不方便.因此,民间很快的又出现了一种较为草率的新字体,它破坏了小篆的端庄工整,把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字形.据说这种新字体在下层小官吏、差役(皂隶)、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文字学所指的「草书」,是一种特定的字体,它是民间从隶书发端萌芽的.在西汉初期用隶书书写的帛书和简牍中,可以看到有些字已经有连笔书写的现象,到西汉晚期,就出现了具有后世草书风格的字体.进入东汉以后,这些在民间流行的草书,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草书不但笔画勾连、字间勾连,而且形体高度简化,后来又出现了草书的变体,就是所谓的「狂草」,把汉字的形体简省得太过分了,而且还带有随意性,一般人难以辩认,因此逐渐失去了实用的价值,只能做为一种书法艺术品供人欣赏.
楷书,也是直接脱胎于隶书,它把隶书的扁形改为方形,人们常把汉字称为「方块字」,就是针对楷书而言.楷书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变迁,到隋唐之际才基本成熟.做为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作为印书的主要字体,在宋代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和美观,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它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得让人不易看懂,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果写得端正一点,就叫「行楷」;如果向草书靠拢,写得放纵一点,就叫「行草」.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他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更是备受后人珍藏宝爱的艺术精品.
在诸多的书体中,行书变化最多,写法最不一致,但是也最容易辨认,书写便利而活泼多姿,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艺术形式的多重展现,因此,直到现在仍然是最流行与应用最广的字体.
参考书籍:
《中国文字》,国立空中大学用书,作者:卢国屏、黄复山.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haoci847638/

推荐访问:楷书书法作品欣赏图片 楷书书法作品欣赏大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