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好词好句摘抄(2)

来源:剧情 时间:2016-07-07 09:13:3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剧情】

第一篇:《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读后感》

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读后感

二〇一四年六月

想到要看《陆犯焉识》这本书,源自于张艺谋5月16日公映的电影《归来》,当时一部国产文艺片票房却不输同档期的进口大片,在惊讶的同时也随老谋子的粉丝们在万达影城围观了一次,剧情唏嘘感叹、心酸催泪。在得知影片由于审查等原因对原著删减较多,接近于再创作时,让人忍不住立即去拜读严歌苓的原著《陆犯焉识》。

百度了一下作者严歌苓,她生于上海,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常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是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其代表作《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分别于2011年和2014年被张艺谋拍成电影,此外还有多部作品被拍成电视剧。

《陆犯焉识》以作者爷爷的故事为原型,进行了艺术创作,书名就是主角名,不禁让人浮想…“陆犯,焉识?”是不是在说,这个犯人老陆,你能识得几分呢?而陆焉识这个名字,是否可理解为“路,焉识?”是作者想表达叙事主人公归路难寻的悲凉吗?阅读这本书再一次让我领略了这位悲情英雄的一生,脑海里挥之不去那个逐渐不再高大但足够伟大的悲壮形象。

《陆犯焉识》封底有一句“本书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我很是喜欢。这部长篇小说从1921年(陆焉识父亲去世留下恩娘)到1990年(年已九旬的陆焉识离家出走),横跨大半个世纪的琐碎人情、世事变迁,正因为投放在中国20世纪几番历史性巨变的大底布上,方才具备深远的意境和厚重的质感。

【《陆犯焉识》好词好句摘抄(2)】

除主人公陆焉识之外,小说中其他人物皆未能逃离这段残酷历史的迫害。战后,恩娘在陆家房产濒临没收的时刻凄惨离世;冯婉喻失贞;冯子烨在“陆犯儿子”的名头下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1954年抓陆焉识入狱的伪连长,和陆焉识一样做了囚犯进了大荒草漠;为陆焉识量刑的公安局长江帆因涉嫌军统被抓;拉陆焉识下水的“资产阶级代表”凌博士、诬陷陆焉识反革命的“无产阶级代表”大卫也先后死于文革劳改之中。作者本意就是要展现这一段起伏动荡的大历史给我们看,只是巧妙地将它隐于屏后,而将陆焉识连同他生命中一系列人际关系,浮华的、温情的、残酷的,统统推至我们眼前,看他们如同蝼蚁一样忙碌挣扎在无论如何也翻覆不了的政治土壤上。

时代真是个可怕的名词,一不小心就会翻江倒海,天翻地覆,于是乎你看见时代换了一茬又一茬,白的成了红的,红的成了黑的,把英雄扔进这漩涡中,当小丑一样耍,甚至当牲口一样活,任你无出去抱怨申冤,棱角被磨平,小心翼翼的伪装自己,苟且偷生,死乞白赖的活着。审视陆焉识的一生,我能想像的就是这么消极,但这消极里透着悲壮,悲壮里又透出一股力量,不由让人心生感慨。罗曼罗兰曾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冯婉喻和陆焉识的爱情是小说的主线,陆焉识花了一辈子,非得倾国倾城,非得淌进政治浩劫,非得流放荒草大漠经历残酷的优胜劣汰,才迸发出此生真爱的火焰。我想陆焉识觉悟的那一刻内心独白一定很适合一句电影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可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如此”然而陆焉识没有失去,也从未失去一个傻女子对他遥遥无期的等待。曾经误以为的不自由在此刻成了支撑一个囚犯活下去的唯一动力,逃跑、自首、离婚,目睹了政治浩劫下世间亲情的荒诞与荒谬,更目睹了一个老浪子为爱悔改的自尊与怜惜。

故事伤感的结局昭示了陆焉识虽躲过一场场曲直是非后风尘仆仆的活者回来,却面对了一个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妪时的造化弄人,爱情终其一生,就是给自己心爱的女人留下留下一个伤心的背影,任其独自等待。浪子回头金不换,却发现那个被他亏欠了一辈子的人根本不需要他一丝一毫的忏悔。如果结局换成陆焉识一直陪在冯婉喻身边,一遍遍的回忆和寻找回忆,最终换回她短短几分钟的记忆,最终一同幸福的终老,这该是多么美满。可结局偏偏是冯婉喻在弥留之际只记得自己在等一个人,却忘了这个人是谁,更忘了这个人就在他身边。

也就是这个冯婉喻,成了我读后最大的感慨。她是最幸运的人,无论陆焉识是否爱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顺的,平安的。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她与生俱来的那种平静,静的让人佩服。她又是我所喜欢的上海女人,委婉雅致却不失力量。陆焉识由死刑变成无期,是她毅然出卖了自己换回来的结果。当然,这也成为陆焉识一辈子都不知道的现实。

作者让我们我们目睹了那个农场的黑暗和不堪,却又让我们在最后邓指的三儿子放弃外面的世界回到农场时,恍然。在那个时代的农场之外的世界,是否有更多的不堪入目,有更多的蛇龙混杂,有更多的无法面对?陆犯焉识也回去了,带着婉喻的骨灰。

也许,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算是一种幸运。

第二篇:《陆犯焉识》【《陆犯焉识》好词好句摘抄(2)】【《陆犯焉识》好词好句摘抄(2)】【《陆犯焉识》好词好句摘抄(2)】

第三篇:《陆犯焉识 解读》

《陆犯焉识》解读 这是正式的读严歌苓的第一本书《陆犯焉识》,用来介绍他祖父的一生。 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很是费力的搞清楚“焉”与“识”的顺序,也不明白用意究竟在哪里。一个晚上读下来四分之三,才明白了,是她祖父的名字陆焉识,之所以加个“犯”,是因为祖父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在大西北做了二十年的政治犯。 读完这本书,突然觉得“犯”字或许是严歌苓这个人的智慧与精明所在,或许写这本书也是对中国那个特殊年代的控诉与嘲讽,也是对祖父那样一个无论从智力、从家世、从个性、甚至连容颜都无以伦比的自尊与高尚的人,却不得不在政治的风暴下沦落为最卑微最猥琐的在大西北的荒漠里只为了活着的人。上海女人总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张爱玲,如王安忆,又如严歌苓。总有着一种自甘低到尘埃里也无法抹杀的自尊与优雅,让人沉迷,让人窒息。 有人用“翻手为苍凉,覆手为繁华”来形容严歌苓,起初觉得有些烟火气,后来愈发的觉得形象。是的,这就是最为贴切的严歌苓,最为贴切的严歌苓式的才华与特色。没有人可以如此热闹而烟火的入世,没有人可以如此冷静而干净的离世,而这一进一出之间, 严歌苓挥洒自若。 还是说说她的祖父和这本书吧。 可以看出, 严歌苓是极爱和尊敬她的祖父的。那样一个高尚而高贵的人,出生赶在了最多彩的民国时期,家世优渥,个性纯良而高尚,一头卷发,身材挺拔,能过目不忘,在美国读一流的大学,在国内一流的大学任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或许在世人眼里,这不过是理想化的文学幻想吧,然而我相信严歌苓,相信这样一个人的存在。 因为紧接着,就会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人,怎样在大西北九死一生的挣扎了二十年。口若悬河的人装了二十年的口吃,为了在口吃这个缓冲里分析判断劳改干部们的表情,以千辛万苦的求得一次机会去几十里外的电影礼堂去看最贴心的小女儿拍摄的科教片;长了二十年的虱子;没有指甲刀剪指甲,而那污黑的长指甲用来吃石头一样的硬窝头,用来抠自己严重干燥的大便;因着前生唯一无法被现实和政治改造的一点,不习惯大家一起在中国物色的一溜敞开式毫无隐私的公厕里大解,一度千方百计的寻找空隙把全部珍贵的归自己所有的那一点休息时间用来躲开众人,却依然无法解决,以至于要大便在裤子里,以至于这成了他生活中的一个要主要攻克的难题;学会了贿赂,把妻子用祖母绿换来的欧米茄送给了邓指导;随时可以被人用枪指着找个小事由就可以一命呜呼;那个十六岁的小亡【《陆犯焉识》好词好句摘抄(2)】

命徒可以随时钻进他的被窝自顾自的寻找温暖,只要他想;没有名字,被用来使唤的是那个代号“老几”,被唤一声“老陆”就可以预知为数不多的好事要来了;时隔二十年,回来妻儿身边,却甘愿沦为儿子和孙辈的老佣时......。我无法如严歌苓一般,能自如的使用河北、山东或是东北的方言来赋予她作品里的人物灵魂,甚至是摘录,我也无法如她一样让人那样切肤的感知那个环境的极度恶劣与人性被践踏得一文不值。 从这里,其实我还没体会到命运弄人的造化。直到陆焉识在大西北的二十年里,逐渐的意识他原来是深爱继母强加给他的那个安静、秀丽、优雅、视他为神的妻子冯婉喻的,而他曾经那样的摒弃这个在他面前没有自我那样从未领略妻子的美丽;直到他活着的目的和他成功出逃又甘愿自首只为了妻子活得更好一些;直到他回味妻子那个无比安静的心灵与身体中瞬间无意流露的对他那种炽热、妩媚而野性的眼神的时候;直到他古稀之年返回妻子身边,妻子却患了老年痴呆,无法感知他是她心里一辈子的陆焉识时。我突然感喟于命运的弄人与公平,真的,欠下了终归要还的,高尚的它会让你饱受卑微,而卑微的人却是永远无法感知高尚的,因为就是有了,也没有感知的能力。 还有冯婉喻,一辈子的美丽只为陆焉识一人独守,目无旁人心无旁意的。遗世的安静与专注,在她老年的时候,在陆焉识可以真爱的守着她的时候,她以老年痴呆的形式回归到了最无矩的只属于她一个人把陆焉识埋在心里的状态中。她最后甚至喜欢全裸着生活,而年轻的时候,孟浪的陆焉识不屑于她美丽的胴体,而传统又卑微的她也那样层层包裹自己;她的一生中,只守着对陆焉识的爱而活,年轻的时候有那个姑母兼婆婆的厉害的恩娘夹在中间分享她的爱,中年以后独自一人养活三个孩子;为了将陆焉识的刑期由死缓变为无期,手无缚鸡之力的她屈辱的出卖了自己的肉体。 陆焉识后来意识到,妻子实际上是没有他这个丈夫的,只是守着心里的那个陆焉识活了一辈子。结果到最后,他来还妻子了,她不认识他了。 真正高尚的人是无法被磨灭的,无论政治还是生活。在严歌苓的笔下,祖父始终波澜不惊,始终博学文雅。 外表有多随和,内心就有多坚持与坚强。

第四篇:《《陆犯焉识》书评》

《陆犯焉识》书评

这个时代的躁动,确实是我的错觉,在庞大的人文背景覆盖下,我已参不透最初,或者说,始终。没有来时路回首,却又怎么理解这来日方长?

严歌苓的《陆犯焉识》着实沉重,也引起各路读者争相热议,大胆笔触直逼人类精神的灰色地带;温情回眸抚摸岁月带给爱情的伤痕。我的认知总是肤浅的,却也能从其中看得些许。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故事没有结尾,也许这样,才更使人悲伤,而其背后的人性光环,却具有穿透一切的力量。

你说这过往可悲,却又如何总有踏遍繁华?你说这爱情可泣,却还是“反正”也归不来的悲剧。如此来说,这历程似乎是显得不紧要,而我最新的定义是沉淀,这是保留了它原本所有的点滴。如今的身份是新一代的执笔人,却我又为何执笔?把所有的冠冕堂皇过滤过,也许也就只是简单的记叙,让那份真实不足以湮灭,即使自己也想去掩盖,社会如是任何能动的生命都必须往前,亘古不变的法则。时刻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同时存在的,埋葬一切情绪。

【《陆犯焉识》好词好句摘抄(2)】

个人而言,时刻存在着负面,你一定也曾迷茫消极,似乎一瞬间所有的委屈袭来,而拼命地抓住那根藤却被现实噎住发不出一丝声音。早已忘了如今经历的是当下,也不愿再去思考任何重要性,明显所有已被抛开,一身的所谓责任早已不存在。

可是?你说这叫归本吗?溺于往昔,摒弃道义,私欲行事,我该说是褒义还是恶魔?我如今将它记录,也决定将它放在心底,抹不去的映迹,而暴露在阳光下的现实,也必将映射着它时刻标识。

然而我会学习到更多,也许无所差别,可完全不同的,是处于此的心境,这叫素养,却还谈不上价值,词的本身无所挑剔,也从没有类似“原本”之言将它修饰,一切平等。我们服从现实,也能凌驾于之上,各展身手,抛开杂念,喻意传承,承我之责,传我之德,在此基础上的创造出新,随而构造一个全新的时代。

当然它不属于我,这份责任重于山,包围在一个叫社会的圈子中。我们了解,进而适应,最后深入,无数多个同样的轨迹描画出了这一幅美丽的随笔。你说它复杂,可却只有信念二字;你说它浑浊,可却总会归于清宁。

这是一个我们无法选择的结果,也被动的去适应,在时间的巨大熔炉中,我们如此不堪一击,就像无边沙漠中的沙砾,可最重要的,是沙砾虽小,却也能迷乱世人的眼,带来折磨。我也不清楚这是一种什么价值,衍生出的一切能动的因素关乎个人,营造局势。

没有人发起,也未见组织,只是相约归于沉寂,一同往前,而铺垫的正是那曾不忍的往昔,你心中可有颤动。必然,这样才能不拘泥于其身,而在此基础上安定的发展下去,从而带动整个人群,推陈出闪亮。

我所能回首的历史,也只局限于课本的记录,中华上下五千年,我永远无法将其看通透,却也清楚明白抗日解放、改革创新的力量。【《陆犯焉识》好词好句摘抄(2)】

“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柴尽火依留,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将它根植于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当然空柱也必断,这样的崩溃似乎很遥远,却也须时时警醒,我愿是一颗露珠,渺小也能折射五颜六色。

英雄,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说不上惊天动地,也确实怎样还是本来的面目,一些无知的人们只会膜拜,这与崇敬可不同,它显示出的是至上的象征,无意中却早已改变了他原来的就事本质,极其容易把这些推入另外一层空间,像是把一些珍贵的东西束之高阁,而不再产生该有的影响,知识无穷,智慧无尽,从不缺少耳濡目染的人,他们的方式无差,却能有实质的效果,当拾起了往昔的一刻,所有的画面席卷而来时,走进的是一颗颗炙热的心,在同一个地方,凝聚发亮。

民族繁荣,万众归一,你说这是当下的团结吗?在我看来,它同时还包括前辈的经验,更早的流血与牺牲,还有拼命的力量,我认为这才是民族珍贵的财富,是这个大家庭的核心,才有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搏击的坚持,蓄势待发,然后延续。

我们未曾体验过得太多,再多的暗示也还是不如走一遭,可已经无法再来,一去不复还,也是命里的该与不该,总是不能成为借口的,小说《陆犯焉识》令人扼腕,叹息如何,同情如何,真真实实在脚下这片土地上存在过,也一直延绵到今天,这就是价值,所以我们的责任,再不应该是关乎固执以前,老一辈的人将他指出为迂腐,然后必然导致失败。【《陆犯焉识》好词好句摘抄(2)】

我如今只是一个校园的执笔青年,也许我永远也无法登上那巨人之巅,也许我也无法真正把大义深入心中,另外的也只是平凡,我也甘愿,并且努力跟随所有我认为对的,那其中我也得到成长,重新审视认知眼前,珍惜所有,静静地在一角写下属于我的繁华。

第五篇:《镜花水月,人去楼空————《陆犯焉识》读书笔记》

镜花水月,人去楼空————《陆犯焉识》读书笔记

从小少爷到老犯人

陆焉识自幼家境殷实,十四岁便做主留下了要被退回娘家的继母恩娘,十六岁念完高中,十八岁念完大学,会几国语言,且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后又漂洋过海,深造也好,追寻自由也罢,享受的都是上流社会的少爷待遇,当然,陆焉识配得起这样的待遇。 外界环境的异变能为人带来多大的影响?人在环境中为求生存又能做出多大的改变? 首先是身份的改变。战乱中时局动荡,焉识归国前的陆家已经逐步显现出没落的迹象。报纸上也附和着水深火热、暗流涌动,讽刺、批判、回击、斗争„„焉识不理这些,继续他学术的探讨,时而自以为高明的暗嘲终究是被好事之人拿来断章取义,招来了麻烦。陆家不保,焉识不再是少爷,与凌博士的误会也辩不清。最终被带走的时候,甚至连罪名都不是那么确切。百无一用是书生,恩娘口中“最没用场的人”,确是此时的焉识无误了。 其次是焉识性情的改变。西北服刑期间,是陆焉识转变最大的时候,为了生存下来,为了能再见到婉喻,他丢弃了清高,放弃了尊严,曾经最不屑的伪装狡猾正是他现在的嘴脸。多年严酷的打磨,在他身上留下了肌肉记忆,到被释放回家后,还会偶然的唯唯怯怯,胆战心惊。 陆焉识转变最大的一点要数对冯婉喻的感情变化了。这是他所有思想转变的根源,是他有在严苛条件下求生存意识的根本原因。从抗拒到接受再到深刻的思恋,当他以“无期犯”的身份感悟到这些的时候,似乎一切都来不及了,但又暗暗地为这一切赋予了它的可能性。望达、韩念痕与冯婉喻 望达是陆焉识连名字都不曾提起的“初恋”,是他挣脱恩娘和婉喻的束缚,不远万里追求自由解放、抛下作为儿子丈夫的所有责任后,第一段偶然邂逅。但他无论再怎样逃避冯婉喻,也始终不会与望达结婚,更没有在一开始就告诉望达,他有妇之夫的身份。望达在与离开间或,陆焉识的“红粉后备役”从来没有停止过动作。或许在陆焉识看来,这一年的恋爱时光不过是弥补自己被包办婚姻而缺失的生活经历,或是一场没有任何责任人的游戏。 相比望达,韩念痕是在战乱中与陆焉识共同经营过两年生活的人。这个重庆女子虽没有高贵的出身,她的聪慧、美艳足以使他着魔。念痕是很爱陆焉识的,那些试探的谎言不过是她自卑的武器。焉识不承认她的孩子的时候,她也无任何辩解,任他把她看作不忠的女人,默默忍痛把孩子打掉。可她还是那么爱他。不顾外界的闲言碎语,搬去照顾焉识起居,做了名分上的“外室”,与他共同生活,对一个柔弱的女子来说,做这样的决定需要付出多大的决心。焉识入狱,她为焉识寄了两年的家书,终于在这过程之中死心放弃,她明白了无论外界变成什么样子,他对家庭的责任永远不会改变,他是无法与家人分开的。焉识出狱后,念痕潇洒地离开,留给焉识的是她最美好的年华与他共同生活的回忆。陆焉识是否爱这个女子呢?我想他是爱的,只是怕承认,借口他爱的是自由而不是念痕,怕真离不开她。男人的爱不像女人,可以这么轻描淡写、不着痕迹。可焉识本质还是个有责任感的人,他的责任只属于他的家庭,属于他名正言顺的妻子,虽然他还不是那么喜欢他。 冯婉喻则是一个很典型的传统中国女子形象,一直为爱默默坚守着她作为妻子、儿媳、母亲的责任,替她丈夫承受着整个家庭的重担,对焉识言听计从,甚至为他牺牲自身清白,从无半分怨言。同样一件事在她与焉识眼中有着天差地别的境况,焉识那些过分的尊重、敷衍、甚至厌恶与嫌弃,在婉喻心中竟成了沉默无声的爱。婉喻是可怜的,在她清醒的那些年岁里,并没有得到多少来自焉识的爱,这对一个以情感作为精神支撑而竭全力守护家庭的人来说有多么可悲。同时,婉喻又是幸运的,一次要了无数人性命的长囚,终于使得焉识迷途知返,浪子回头,念起婉喻的好,仿若天下女子都不如婉喻,她成了他此后半生的唯一念想。婉喻失忆后,焉识衷情陪伴,虽然她再未忆起他是谁。陆焉识与冯婉喻就像千百年来的夫妻相处模式,经历沧海桑田之后,爱情转变成亲情而永恒,每个人都为他的身份角色而坚守着自己的责任,陆焉识虽是洋派留学生,却也未能免俗。他抵抗过,逃避过这桩非自主选择婚姻,可能是恩娘的为难让他可怜婉喻,可能是婉喻的始终如一让他内心涌起一丝被掩盖的感动,也可能是二十年的流放囚徒生涯让他后悔

当初为何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论是怎样,他还是爱她的,不然一个人怎么可能成为另一个人生存下去的信念?人已归,心何安 书中描写了两处陆焉识被带走后回到上海。第一次是他周详计划后冒着生病危险进行逃亡,看到婉喻祖孙三人宁静的生活后不忍连累他们而回去自首。逃亡这个举动已经为她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儿女对焉识的怨怼又一次加深。直到后来焉识被释放回家,他的儿女也不愿父母重新在一起,唯恐后面再有什么政治运动受其牵连。他们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表现实则反映出惶恐不安、十分畏惧的心理状态,既可怜又可悲。与父亲“划清界线”似乎是他们为了寻求自保而建立起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没有生长在那样一个年代,所以很难体会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陆焉识服刑期间,他的家人们是“敌属”,他在坐“有形的牢”与世隔绝,他们却在坐“无形的监”,时时被人盯在眼里,不可有丝毫行差踏错。常年经受着这样的压抑苟延残喘,日子不是那么好过的。焉识归来,婉喻已不认得他,他与儿女之间也有隔阂,婉喻离开后,此处再无他容身之地,他也毫无留恋,终随心而行,寻找许他容身的一片广陌。结 很早就听说过作家严歌苓,之前一直没有读过她的书,这次是前一段时间看了张艺谋的《归来》,一时好奇心起,看看《陆犯焉识》。看完之后最直观的感受是惊奇,与其说她是个厉害的作家,更不如说她是个实力超群的编剧。整本书看不到任何空虚的浮饰,语言从头到尾朴实平易、生活化,即使如此也不会给人枯燥及疲倦感。每句话都衔接紧密,画面感十足,看的时候能脑补出许多具体的场面,而非虚幻的联想,真实与细节是她功力深厚的一个体现。还有一点是当代许多自称作家的人(青年尤甚)很难企及的,她的作品时间与空间的推移是同步的,很多人容易忽略其中一个而过分强调一些看似重要,实则可有可无的细节,往往使故事的连续性减弱,出现停滞。另外,她对整个故事的总体把握、布局及深度的安排都拿捏得很准确,是个有实力的剧作家,值得学习的地方挺多的。 与同是上海女作家的张爱玲相比,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张爱玲孤傲、华贵,作品中带着一种大气,本意埋得更深,需要读者用心体会思考,恍然大悟后有另一种收获。而严歌苓是将所有都写在了读者眼下,给你营造出什么样的感觉,你感受到的就不会相差太大。各有各的高明之处,虽然我更喜欢张爱玲的风格,但却是从这本书得到不少的收获。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juqing250759/

推荐访问:好词好句摘抄大全 《家》好词好句摘抄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