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起源

来源:创业政策 时间:2018-10-31 11: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政策】

对联起源(共10篇)

对联起源(一):

有关对联的起源,特点,作用和著名的对联,急啊!

  对联的起源: 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具体起源于何时,这个问题至今在我国楹联学术界依然没有定论,造成研究和定论困难一方面是历史上中国的文化界对其重视不足,很少记载收录,专门研究对联的学者和著述就更加是凤毛麟角了,另一方面历史文献资料的缺失,更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所以要准确定论对联起源的具体时间是相当困难的. 学者大多认为对联(更确切说应该是春联)起源与桃符.
  特点继续保持对句的灵活形式,并更多地付诸于文字,对联的种类开始增多.五代春联无疑是重要品种.此外,宋代出现了挽联、题赠联、书院联、名胜联、喜庆联、谐趣联以及灯联等. (2)、继续保持从律诗借鉴过来的艺术特点,而且有所突破.主要表现为吸收词曲语言变化的特点,打破五七言联的固有模式;句法上以长短句相互交叉组合;字数上不在局限于短联;用字上不避同位重复字,如松溪县明伦堂联: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 (3)、开始与书法艺术结合,进一步丰富了对联独特的审美功能.
  作用
  (1)、教育文化作用 对句起到教育启蒙的作用
  (2)、社会交际作用 社会交际方面,对句经常作为文人仕宦的社交聚会的游戏方法和娱乐手段,既起了一定
  (3)、丰富和反映民俗,调节民众精神生活作用的交际作用,又能锻炼才智,提高修养.(4)、宣传、斗争、广告的作用
  (5)、充实对联,增加传统文化积累的作用
  名联拟月亮岛、望江楼、嵌名长联》 作者:蔡干军
  赏风烟喜上楼台.岳麓云消,南架彩虹低卧;嶷衡雨注,北游巨蟒横飞.岸阔潮平,泛漪涟频摇客棹;灯明夜彻,陵霄汉远见晶宫.接巫峡之浪头,走百舸帆张戏蝶;系星沙以锦缆,集千樯幔绕轻鸥.绣阁如鳞,藏芳甸绿杨窠里;浴群似鹭,嬉兰皋白雪滩边.霜夕放歌,娟月柔情荡漾;寒更起舞,冰床倩影联翩.鸣春[户鸟],动冬灰.岛峙景常移,楚望年年看草长.
  观湄涘纵谈今古.舜巡迹渺,二妃竹泪斑斑;禹凿书留,四载舟乘漠漠.握瑜怀瑾,屈大夫愤蹈鱼乡;隐爚潜龙,贾太傅自疏浊世.怨弹琴而制律,杜少陵伏枕吟诗;习画铁与钩银,欧阳询临地洗笔.三秋独立,毛泽东筹策乾坤;八表同营,蔡和森忧纳天下.无家无国,郭亮节烈长存;亦楷亦模,雷锋精神永驻.思旧贤,颂时哲,水流人不竟,湘江日日送涛来.

对联起源(二):

春联起源

  春联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起源(三):

对联的由来和意义的文章100字

对联,俗称对子.贴对子,已是京西乃至全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民风民俗,迄今,经久不衰.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甚至不同村落,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唯有贴对子,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崇尚文明、最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对联起源(四):

对联的起源?对联的别称?对联的特点?对联在生活中的使用范围?

  对联,也叫“楹联”、“对子”、 “门对”、新年贴的也叫“春联”、“春贴”,它由来已久,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相传在古代有“荼”和 “郁垒”两兄弟善於捉鬼,所以五代以前,人们们在除夕之夜,为避邪、御鬼,就把他俩名字,写成“神荼”、“郁垒”(为了对称,在荼之前加一神字),刻在桃木上,挂在门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记载:“元日施桃板著户上,谓之仙木,以郁垒山桃百鬼畏之故也”.第二年,再以新换旧.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名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此景的写照.
  第一副春联起源于何时呢?贴春联之风又昌盛於何代呢?说法不一,有八、九种之多.现在介绍两种: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认为第一副春联是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所作.这位眼看要被赵匡胤灭掉的皇帝,有一爱好,每年除夕,他召集大学士们来寝宫,让他们在寝宫的桃符上题词.这一年他对大学士们的题词很不满意,于是自己动笔写了两句话: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这便是后人认为的第一副春联.这位皇当时是写者无心,只是为了吉祥喜庆,写出了这么两句话,不想有两件事被他无意中说中了.这就是,新年过后,北宋大将吕余庆率领大军把他这个后蜀灭掉了.赵匡胤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宋王朝.这位皇帝登基后,要把他的生日定为全国的一个节日,起名为长春节.你看,这不是“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吗?
  有人说不对,对联的起源还要早几百年,应算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孝绰和他的妹妹刘令娴的门联.根据《谭嗣同全集 • 石菊影芦笔记》中记载:刘孝绰被罢官,躲在家中不出,在家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闲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刘先生妹妹刘令娴女士也贴了一副对联是:“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人们说这才是对联的鼻祖.我们从诗律发展中看到,南朝梁代时,已出现了讲究对仗工整和平仄声韵的“永明体”新诗了,把这样贴在门上的对偶句子,看作是春联之始,也是不无道理的.
  春联真正昌盛起来是到了明、清时代.这里不能不提到另一个皇帝,那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皇帝酷爱春联,被后人称作“对联天子 ”.清人陈云瞻在他《簪玉楼杂记》中就记载了这位皇帝曾下了一道圣旨,令首都金陵,不管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除夕家家都要贴春联,而且这位皇帝还微服出宫,到大街上亲自观赏各种春联.据说,他来到一家门前,发现这家没贴春联,仔细一问,原来这家主人是阉猪的,因为不识字,又请不到人写,故此未贴.皇帝一时雅兴大发,挥笔替这家写了一副春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过去贴春联是有许多讲究的.在北京,内廷、王公府第,一律用白宣纸镶红边,平民百姓一律用红纸,守制者(即有父丧或母丧)要用蓝纸,庙宇则要用黄纸.
  写对联必须符合对对子的各种要求:(1)上下联字数要一样;(2)词性要一致﹐名词对名词,数词对数次,形容词对形容词等;(3)句法要相同﹐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定语对定语;(4)平仄声要反对,上联平声字要对下联仄声字,有些字可以通融时,也要符合韵律规则;这样读起来才能琅琅上口;(5)对联上联最后一字要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是平声.
  对联在生活中运用极其广阔,除了过年时人们贴春联,表达吉祥喜庆,歌颂美好春天外,还广泛运用在其他各种活动中,如:(1)祝贺寿诞时的祝寿联;(2)结婚时的新婚联;(3)生子、生女时的贺喜联;(4)筑屋乔迁时的喜庆联;(5)宅第装饰的大门联,厅堂联,重门联,楼阁联等;(6)各种名园,名阁,名楼等楹联;(7)各种行业店铺用的门联;(8)哀悼逝者的挽辞、墓辞联;(9)艺苑戏台、剧场、庙宇等楹联,真是随处可见.
  对联是汉语汉字一支奇葩,它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深受人们的喜爱.【对联起源】

对联起源(五):

名人写的对联,要有典故的,说出这个对联的来历,告诉了你什么,有什么启发?

对联的典故出自苏东坡;郑板桥后补横批:客分三等.
宋代大文豪苏东城平生喜欢访僧问禅,有一次脱掉官服,换上便衣到某座寺庙中去游玩拜会.
这座庙的方丈看到来人貌不出众,穿戴寻常,坐在自己位子上没有动,只是懒洋洋地抬手让小和尚给他看座,算是打了个招呼:“坐,茶.”
苏东城看到方丈如此慢待自己,有些不高兴,便想戏弄一下这个以衣冠取人的僧人,于是吩咐站在一边的小和尚:“取善簿来.”意思是要布施一些香火钱.
善簿取来以后,苏东坡当着方丈的面,提笔写道:香火钱100两.方丈在旁边伸着脖子看到,心中一喜,热情地站了起来:“请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
苏东城一笑,又在善簿上落款:东城居士苏轼.那方丈一看吓了一跳,他没想到眼前这个看似寻常的人居然是名动天下的大学士苏轼,急忙向他深施一礼,满脸堆笑地说:“请上坐.”又急忙吩咐:“快,上好茶.”
两人落座以后,方丈素闻苏东城诗词书画冠绝天下,千金难求,于是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请他为庙里题字.苏东城爽快地答应了,信笔在备好的纸上写下了一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上茶,上好茶.
这副对联生动的表现了和尚的势力心
启发就是不能以衣帽取人

对联起源(六):

有关《苏州园林》的对联
还有对联的来源哦!

【对联起源】

风景自清嘉,有画舫补秋,奇峰环秀;
园枉占幽胜,看寒泉飞雪,高阁涵云.
——汪惟韵题环秀山庄,在苏州景德路,是保存较好的一座园林,亦是苏州湖石假山中代表之作,它形态逼真,结构严密,有主有从,层次分明.假山虽仅占地半亩,却辟有六十余米山径,洞壑、涧谷、危道,悬崖等遍布其间,誉为“山形面面看,景色步步移”.俞樾曾称它为“天然画本”.画舫补秋:即“补秋舫”.寒泉飞雪:即“飞雪泉”.高阁涵云:即“涵云阁”.
丘壑在胸中,看叠石疏泉,有天然画本;
园林甲吴下,愿携琴载酒,作人外清游.
——俞樾题环秀山庄
幽栖此日重建,看峭壁垂云,闲扶短策,明波洗月,净濯兰缨,水边楼观先登,更将秋共远;
俯仰十年前事,乍扫苔寻径,伛偻穿岩,拨叶通池,虚空倒影,眼底烟霞无数,都是昔曾游.
——顾文彬题环秀山庄.短策:短杖
云树远涵青,偏教十二阑凭,波平如镜;
山窗浓叠翠,恰受两三人坐,屋小于舟.
——汪惟韵题环秀山庄补秋舫,形如画船,舫前种植芍药.
隔陀听黄鹂,最宜婪尾花开,四壁凝香廉半卷;
新醅浮绿蚁,恰好醒心泉澈,一炉飞雪酒初温.
——汪惟韵题环秀山庄补秋舫.婪尾:花名.飞雪:环秀山庄有“飞雪泉”.
曲径通幽处;
园林无伤情.
——俞樾题曲园,园址在苏州马医科(巷名),是晚清朴学大师俞樾的故居,题名曲园,自号曲园老人.
东土尊崇忠义,庄严汉寿亭侯,白衣大士,宽厚慈祥,端庄凝重,活画出婆心苦口,别裁千手观音,装璜刻镂,超神斧艺,只愿祛邪扶正;
西园供奉佛阇,苦行释迦王子,疯僧行者,嘻笑怒骂,热讽冷嘲,更写尽万态千姿,排列五百罗汉,雕塑造型,巧夺天工,无非嫉恶如仇.
——王也六题西园,在苏州阊门外,隔虎丘路与留园东西相望,西园始建于元代,是戒幢律寺和西放生池的总称,园内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五百罗汉堂等建筑,规模宏大,西园寺以雄伟著称.
宝相瞻大雄,像瀍禅机垂正觉;
劳生来小息,鱼音梵呗涤尘烦.
——西园大雄宝殿,供三尊木雕大佛,中为佛祖释迦牟尼,左为药师佛,右为阿弥陀佛,西园寺主要建筑.
佛日增辉,重开阊阖;
宗风振律,大启丛林.
——汪洵题西园石牌坊.阊阖:传说中的天门.
圣教名言,独乐何如同乐;
佛家宗旨,杀生不若放生.
——西园湖心亭.独乐句:出自《孟子·梁惠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小有园亭山水,种树养鱼,得少佳趣;
虽无管弦丝竹,论文把酒,足叙幽情.
——史伟堂题半园草堂.半园,在苏州有两座,一在城南人民路的仓米巷内,称南半园,另一在城北白塔东路上,称北半园.南半园为清同治间史杰堂所建,取知足不求全之义;北半园为清乾隆间沈其奕始建,初名止园,改建后名半园,修筑多以半为特点,十分精美典雅,为苏州园林中少见.
乱红迷紫曲;
浓绿涨瑞窗.
——陈从周题半园三曲桥.瑞窗:瑞玉制的信物,这里作精妙别致解.
池荷出水清于我;
庭草当风瘦可人.
——李根源题半园君子居.可人:使人满意的人、能干的人.
如乘宝筏何须楫;
虽有长风不挂帆.
——史伟堂题半园石船.宝筏:佛之教法.
卧石听涛,满衫松色;
开门看雨,一片蕉声.
——郑定忠题耦园,又名涉园,在苏州小新桥巷,因住宅东西各有一园,耦连成对,故名.假山为耦园突出的景点,用黄石叠成的假山,气势雄浑,匠心独运,可与明朝张南阳所叠上海豫园黄石假山媲美.
松似高贤迎客笑;
山径兴复满亭春.
——雪相题灵岩山迎笑亭.灵岩山,座落在苏州城西南30里的木渎镇,四面山峰环绕,北为焦山、天平山;西北为银顶山;西是穹窿山;西南为香山;以及东、南横山、狮子山、清明山、高峰山等,古人有“灵岩秀绝冠江南”之美称,并有“吴中第一峰”的美誉.灵岩的特色为吴宫遗迹多,夫差曾为越国美女西施在此建馆娃宫,是灵岩的重要名胜.
香水濯云根,奇石惯延携砚客;
画廊垂月地,幽花曾照浣纱人.
——刘墉题灵岩山西子池.香水:灵岩山前有采香泾,又名香水溪.

对联起源(七):

春节贴春联的起源【对联起源】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

对联起源(八):

有关对联的知识
我要做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想知道一些知识:
1.对联是什么
2.对联是怎样出现的(发源)
3.对联在生活中的运用
4.请推荐一些好对联(最好能加一些对联的背景图,我做PPT)

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错误.传统对联的对仗要比所谓的诗对联工整.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
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下联以异物对之,或和其意,或驳其意.意义及深之对句,散文对联亦不可说不行.
春联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关介绍和评定文字如下:
楹联习俗源于我国古代汉语的对偶现象,西晋时期(290年左右),出现合律讲究的对句,可视为其形成的重要标志.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衍过程中,楹联与骈赋、律诗等传统文体形式互相影响、借鉴,历北宋、明、清三次重要发展时期,形式日益多样,文化积淀逐渐丰厚.楹联有偶语、俪辞、联语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楹联以“副”为量词,一般以两行文句为一副,并列竖排展示,自上而下读,先右后左,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楹联属格律文学,有种种讲究,但无字数和句数的限制,少则一字,多至千言.上下对举、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对、辞法相应、节律对拍、形对义联是其文体特性,其中尤以声律的平仄与词性的对仗为关捩.楹联言简意赅,雅俗共赏,人称“诗中之诗”.
楹联以文字为内容、以书法为载体,制品种类繁多,包括纸裱、镜框、木刻、石刻、竹刻等.在楹联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著述,各类楹联典籍数以万计.
楹联应用广泛,除名胜宫殿、亭台楼阁、厅堂书屋悬挂外,还广泛应用于节庆、题赠、祝贺、哀挽、陵墓等场合.依据功用之不同,它可分为春联、寿联、风景名胜联、自题联及各种技巧联等.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对联起源(九):

春联的意思和起源
说能告诉我几个春联并说出此春联意思,且说出春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起源(十):

对联是我国的国粹.下面两副对联,来源于某商场出售货物的货架上.请写出货物名称.
(1)配之如意形悬日月,用之则明洞察乾坤.货物:
(2)右军五字抬身价,诸葛三军仗指挥.货物:

眼镜,扇子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36182/

推荐访问:对联起源发展 对联的起源简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