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税改革什么时候开始

来源:创业测试 时间:2018-11-25 08: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测试】

个税改革什么时候开始(共9篇)

个税改革什么时候开始(一):

个税自行申报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中国,这绝对称得上一件新鲜事.虽说它牵涉的只是一部分人,只有年收入超过12万,或者在两处或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收入、在境外取得收入以及取得应税收入但无扣缴义务人的纳税人才有自行申报的义务.但是它在经济社会中生活中激起的波澜,却非同小可,值得我们仔细考究. 从表面看,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的实施,只不过是纳税人向税务部门报送所得信息或税务部门采集纳税人所得信息的渠道增加了一条:由以往代扣代缴的“单一”渠道变为代扣代缴加自行申报的“双重”渠道.它既不会由此改变纳税人的税负,也不会因此改变纳税人的纳税方式.这是因为个人所得税的税制规定未变,分类所得税的征管格局未变.只要应税所得的范围未作调整,适用税率的水平未作改动,你该缴多少税,还缴多少税.并不会因为你自行申报了,你就要比以往缴纳更多的税,你就要在已经代扣代缴的税额之外另行缴纳一部分税;只要仍实行收入分项计税、源泉扣缴的办法,你该缴的税,还是要由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并不会因为你自行申报了,扣缴义务人就不再代你报税了,你就要抛开代扣代缴而自行纳税了.惟一可能的例外是,你在过去的一年当中有漏税的收入项目.不管是出于何种缘故,你都要通过自行申报而补缴上那部分应缴未缴的税款. 不过,透过表面现象而深入到它的实质内容便会发现,个人所得税的自行申报,起码有如下三个层面的深刻意义.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功能,除了为政府取得收入之外,就是充当调节居民之间收入分配水平的手段.而且相对而言,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后一方面的功能更趋重要.要调节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水平,就要让高收入者比低收入者缴纳更多的税.而这只有在实行综合所得税制(加总求和纳税人所有来源、所有项目的收入,并据此计税)的条件下,才可能办到.以此对照,现行的分类所得税制(将个人收入划分为若干类别、分别就不同类别计税)的格局,固然有着便于征管、不易跑冒滴漏的显著优点,但存在着因缺乏综合所得概念而使调节收入分配功能被打折扣的“硬伤”.正因为如此,在当今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中,实行的大都是综合所得税制或综合制与分类制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在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方案中,也已经将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定位于“实行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然而,实行建立在个人申报基础上的综合所得税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让一部分高收入者先行一步,将各种应纳税的收入合并计算并自行申报,既开启了中国个人所得税迈向综合制的大门,也是未来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个人所得税制的“试验”或“预演”.此其一. 在现行分类所得税制的格局下,纳税人的申报义务和法律责任是由扣缴义务人代为履行的.既然是源泉扣税,纳税人拿到的自然是完税的或税后的收入;既然实行代扣代缴,纳税人也就没有申报纳税的必要.在纳税人与其应履行的纳税义务之间,事实上形成了一个隔离层.扮演这个隔离层角色的,便是扣缴义务人.于是,围绕个人所得税纳税义务而出现的种种偏差,其责任的主体,往往是扣缴义务人而非纳税义务人.每当发生个人所得税偷漏税案件的时候,税务部门可以追究的对象,也常常是扣缴义务人而非纳税义务人.让一部分纳税人自行申报,并在其纳税申报表上写上诸如“我确信,它是真实的、可靠的、完整的”的字样,实质是将纳税人放进了依法治税的制度框架,确立并强化了纳税人的申报义务和法律责任.此其二. 从总体说来,中国现行税制体系的功能并不齐全:收入功能的色彩浓重,而调节的功能淡薄.不仅整个税制体系的布局以间接税为主体——来自间接税的收入占到了全部税收收入的70%以上,而且即便列在直接税项下的个人所得税,也实行的是主要着眼于取得收入的分类所得税制.在以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取向下,这可能是必要的,或者说不是必须调整的.但是,在现实中的贫富差距日趋扩大、可用于调节贫富差距的手段又极其缺失的背景下,加强税收的调节功能,建设一个融收入与调节功能于一身的“功能齐全”的现代税制体系,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实行个人所得税的自行申报并逐步逼近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目标,从而让个人所得税担负起以所谓“劫富济贫”为特征的拉近贫富差距的重任,正是为此而走出的一步棋.此其三.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个税改革什么时候开始】

个税改革什么时候开始(二):

问:今年是什么30周年.
我认为是改革开放.可是答案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题目中写的开大会的时间是12.18要么就是12.19.
这两个怎么区别啊

改革开放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从安徽凤阳县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开始改革了, 而十一届三种全会是1978年开的, 要很确切的话是要选十一届三中全会.【个税改革什么时候开始】

个税改革什么时候开始(三):

结构性减税减什么(组图)

  从2009年的保增长到2012年的稳增长,我国经济走到了一个微妙的阶段.
  2012年经济放缓,实体经济疲软是目前的现实情况.要刺激经济、调整结构,除了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也是必不可少的行政手段.美国的历次经济危机的缓解都伴随着华盛顿当局上千亿美元的减税措施,共和党籍的里根总统的减税政策帮助美国走出了当时的经济危机,民主党籍的肯尼迪总统、克林顿总统都是大力减税的总统.而美国另一位总统罗斯福由于在经济大萧条期间提高税率,从而延长了大萧条持续的时间.可见走出经济危机和大萧条,与总统是民主党人还是共和党人无关,减税是更为关键的因素.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减税措施.给予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虽然让境外资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享受了超国民待遇,但其对中国经济整体的向上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各级经济开发区、经济城、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税收优惠、出口退税,行业性、地域性的减免税政策,都对我国经济起到了非常明显的刺激作用.
  2012年上海率先试点的营改增就是结构性减税的重拳之一,8万多户试点行业中年服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成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从原来缴纳5%的营业税改为缴纳3%的增值税,税率下降40%.年服务收入超过500万元的试点企业,成为一般纳税人后,成本中承担的增值税可以抵扣,降低了重复交税,对行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虽然由于行业特点,导致一些交通运输业企业的税负率上升,但是随着下一步试点行业的扩大,扩大成本中可抵扣的范围,企业的税负率会进一步下降.
  上海市营改增试点尚不足半年,但已经有五省、五市提出申请希望能在2012年内开始试点营改增,看上去,地方政府给试点行业的企业减税,比给自己争取试点房产税后增加税收收入的心情,要迫切得多.
  同时,财政部发文上调了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对于符合规定的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延长到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给予向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一定的税收优惠,等等.这一系列具体的税收减免措施的出台,对于左边是经济下滑、右边是通货膨胀,前面是成本压力,背后是内需疲软,资金普遍紧张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黑暗中的一点光明.同时上调了个人所得税免征额,使大批中低收入者税负明显下降,给了众多普通百姓喘息的机会.
  结构性减税并不是一味减税,不符合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方向的行业,就享受不到这样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2011年初在上海和重庆试点的房产税,在2012年倾向于采取“上海模式”扩大试点范围,这无疑代表了政府调控房地产的决心.虽然这部分房产税的收入很少,但这对于建立我国不动产税收体制、增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一种积极措施.
  1984年开征的资源税,开始是按照销售数量或自用数量为单位、乘以适用税率缴纳.当时的目的是,从量征收的资源税收入不受资源价格的影响,能够稳定税收收入,同时有利于促进资源开采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但随着经济发展,到了资源日益紧缺、价格涨幅迅猛的今天,资源税从量征收明显不合时宜.从新疆开始的试点改革,将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将资源销售价格纳入征税考虑的范围.下一步还将扩大改革范围,将其他的资源类产品纳入征税范围.
  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与环境保护税不同,前二者是已经开征的税种,只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需要对这两个已有税种的征税范围、税基、税率做适当的调整.自然资源的保护、清洁的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继单纯发展经济之后,我国公众追求的新目标,因此在未来,无论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还是从完善我国税制的角度,抑或是弥补结构性减税中政府因给企业和个人降低税负而导致的财政收入下降的角度,环境保护税都会成为未来我国税收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结构调整中,一些新行业、新经济业态成为我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行业和业态的税负应该适当降低.而那些高污染、高能耗、重复建设集中的行业,以及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的税负应该增加,笔者认为,这才符合结构性减税的初衷.
  无论是美国的历史,还是我国的历史,都可以证明,经济情况不好的时候,企业和老百姓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政府尤其应该削减开支,出台减税措施以稳定和刺激经济增长,帮助企业尽快渡过难关,这才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正道.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个税改革什么时候开始(四):

我国现阶段行政环境的主要特点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产业结构逐步摆脱了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发展不均衡、第三产业水平低下的现状,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逐渐趋于合理,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合理化阶段的任务,并向优化和升级的方向发展,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主要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长开始转变为由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比重自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基本呈上升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呈下降趋势,到2001年已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15.2%,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农业发展的单一生产结构逐渐转变为多种经营.第二产业比重自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基本呈下降趋势,1992年开始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相对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建成,制造业能力大大增强.第三产业比重自1978年至1992年基本呈上升趋势,自1985年开始超过第一产业,长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得到基本缓解,现代服务业体系正在兴起.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非均衡性特征较为突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仍然很多.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纠偏”.当前,中国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仍显不足.中国现阶段的人均收入水平略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第二产业收入比重要高出这些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就就业结构看,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过低而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过高乃至过剩的问题仍然存在,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向高级化升级,只有调整所有制结构,向适应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方向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二是地区产业结构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从东到西逐步递减,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状况较为明显,地区产业结构很不平衡.根据各省市产业结构综合分析,东部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第一产业.西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一般在40%以上,一直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第二产业比重一直低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比重低于东部地区,略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慢于东部地区,其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东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则相应地呈上升趋势,表明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拉大.1978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为16.8%,分别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低35.7和13.9个百分点;2001年,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下降到13.6%,分别比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低45.9和13.3个百分点.三是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当前,由于中国第三产业的一些领域尚未向非国有资本开放,而第二产业的开放度较高,使工业品的过剩表现相对明显,导致工业品价格一再下降,而服务项目的价格却一再攀升,经济结构性过剩特征明显,成为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原因.四是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防止城市人口过度膨胀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中国采取了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政策,使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能实质性地从事第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税收政策分析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新税制,逐步确立了以流转税类(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为主体税类,所得税类(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类(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特定目的税类(城市维护建设税、耕地占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土地增值税、车辆购置税),财产税类(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行为税类(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船舶吨税、印花税、契税、屠宰税、筵席税),农牧业税类(农业税、牧业税)为辅助税类的税制结构.新税制的运行,基本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增强了税收的调控职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优化,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一是税收收入大幅度地稳定增长,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创造了条件.新税制实施以来,我国税收收入年均增收1000亿元,1999年税收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二是新税制的灵活性加强了,进一步增强了税收调控功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在调节资源流动方面,所得税发挥着重要作用,增值税和消费税的调控功能也不可忽视,特别是新税制确立了增值税在流转税中的主体地位以后,“两税”更是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尽管如此,现行税收制度仍存在一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步伐,主要表现在:一是现行分税方法不利于资源的自由流动.1994年税改实行的分税制,中央与地方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共享税,而共享方法又由于受到财政分配关系的制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显得很不规范.二是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所负担税款不予抵扣,这产生了重复征税现象,既不利于鼓励投资,又不利于市场竞争,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大,原材料耗用少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能源、原材料产业的实际税负.这种情况与我国的产业政策相背离,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三是个别税种,如社会保障税等还未开征;已开征的税种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实行内外资企业两套所得税并行的做法,不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技术创新机制;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设置不合理,内资企业优惠税率有27%和18%两档,外资企业优惠税率有24%、15%、10%三档,税率偏高、级次偏多,加上实行的是全额累进税率,造成临界点附近税负异常跳跃现象,不利于扶持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制结构中的地位还比较低,影响了所得税应有的调节作用;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档次还比较少,使个人所得税实际效果不甚理想;居民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也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四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区域导向突出,而产业导向薄弱.我国现有的税收优惠政策有着明显的区域导向特点,也就是由沿海到内地,税收优惠程度由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开放区——其他地区依次递减,其政策效应是诱导资源向东南沿海和经济特区及开发区流动.与区域导向强化形成反差的是税收优惠的产业导向还比较薄弱.表现在对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企业“一刀切”地实行从低税率优惠,没有体现出行业或产业差别. 升级的税收政策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中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稳步实现产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转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生产领域的不断创新,创造出适合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新产品,改变过去以生产规模的快速膨胀来促进经济发展的短期行为.二是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提高第一产业的产品质量,真正形成高产、高效、优质的农业.在切实保护、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体制创新与组织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水平;三是抓住国际上生产制造基地向中国转移的契机,推动工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一方面应加快发展新兴制造业,另一方面应改造原有的制造业,提升其发展水平,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以推动中国制造工业发展上一个大的台阶.四是加大经济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开第三产业的资本准入限制.将目前仍具有国有资本垄断性质的某些第三产业领域真正向民间资本放开,扩大民间资本在这些行业的获利空间,激活民间资本在这些行业的资本投入.五是大力发展服务业.在继续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同时,着力培植旅游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等新的产业,壮大地方经济的实力.六是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步伐.除了国家相关政策扶持外,东部地区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技术支持.西部地区应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本地区能源储备丰富、农牧业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特点突出、劳动力成本较低、产业发展具备一定基础的优势,加大开放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治理生态环境,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二)深化产业税收政策改革的基本内容实行轻重有别的产业税收政策.对第一产业实行低税或免税政策,减轻农民、牧民以及渔民的实际负担,稳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是政府首先应考虑的问题;在税收政策上,政府应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的各种经济负担.治理对农民的各种乱收费,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从制度上解决问题,真正取诸如乡镇统筹款、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逐步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改革村提留征收和使用办法,全面调整农业税收政策以及农业特产税征收办法,适量减免部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制定合理的税负标准;其次,各级政府应切实负起改革重任,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对于基层政府变相加重农民税费负担的做法,上级政府应采取包括法律、行政在内的相关措施,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真正让广大农民得以休养生息.
求采纳

个税改革什么时候开始(五):

英语翻译
During the transition period,the composition of incomes was affected by the
following measures:abolishment of the previous confiscated profit transfer tax in
1990 and its replacement with a profit tax,which was reformed in 1991 and again in
August 1994 (currently,the rate is 38 percent); replacement of the inefficient
turnover tax with VAT in July 1993,initially with a single rate of 18 percent,
followed by introduction of a minimum level of 9 percent in 1994 for certain food
items and medicines,and its readjustment in February 1998 by increasing this level
from 9 to 11%,and from 18 to 22%,replaced in 1999 by a unique level of 18%;
replacement of the former wage tax based on the economy-wide gross average wage
with an individual wage tax; broadening of the tax base by substantially reducing the
number of exemptions; delay in enforcement during 1999 of some regulations on the uncheon vouchers and of the tax incentives to strategic investors.Tax reforms,
which have started in 1998,changed the structure of the taxes,the indirect taxes
becoming majoritary.The top priority for the year 2000 will be to enforce the
personal income tax that will encompass all sources of personal income.
On the expenditures’ side,in the first years of transition a few major
decisions were taken to formulate a public expenditure strategy.They included the
increased routing of expenditures through newly-established extra-budgetary funds
and accounts; improved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since 1993,when these
special extra-budgetary fund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annual Budget Law;
establishment of the Treasury Directorate and of a Public-Debt Directorate; control
over expenditures in 1993-95 by freezing or approving some of them depending on
the resources available,save expenditures on wages and salaries,pensions,benefits,
welfare payments; the sharp cut in subsidies and transfers and their transparent
incorporation into the government budget.
Therefore,during 1990-98,the revenues and expenditures as a percentage of
GDP fluctuated within a margin of as much as 32% to 42%.The composition of
expenditures shows the swift pace of self-sustaining public debt through ever-
increasing costs incurred by public debt service,reaching 6.25% share-to-GDP ratio
in the first half of 1999 from 0.2% in 1992.Transparent subsidies granted from the
government budget to state-owned enterprises undergoing restructuring,and with the
abolition of the window for financing the quasi-fiscal deficit through direct credits
and interest-rate subsidies in 1992 to 1996,enabled the policy-makers to assess the
real size of the economic imbalances and to implement several corrective measures.

在过渡时期,收入的组成是受以下措施:在1990年以前被没收的利润转移税,并取消其与利润税,这是改革在1991年和1994年8月再次更换(现率百分之三十八),与增值税的低效营业税取代1993年7月,最初的百分之十八,单一税率,由1百分之九,1994年的最低水平,一些食品和药品引进后,其1998年2月调整增加这9级至11%,和18日至22%,取代1999年的18%独特的水平,前工资税对经济的替代全总与个人工资税平均工资为基础;扩大税基的大幅减少豁免的数目;在一些对uncheon券条例和1999年的税收优惠,在执行上的延误向战略投资者.税收改革,在1998年开始,改变了税收结构,间接税成为majoritary.在2000年的首要任务将是执行个人所得税,将包括所有的个人收入来源的支出"的一面.,在过渡期的头几年一些重大决策被带到制订公共开支策略.这些措施包括通过新成立的预算外资金和帐户的支出增加了路由;提高透明度,并自1993年以来,当这些特殊的预算外资金被纳入年度预算法内的责任;设立局和财政部的公债务局;控制支出1993-95冻结或批准现有的资源,其中一些具体节省工资和薪金,退休金,福利支出,福利支出,在补贴和转移支付和透明纳入大幅削减到政府预算.因此,在1990年至1998年,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支出的波动范围内高达32%至42%的保证金.支出结构表明在1999年上半年的0.2%在1992年迅速步伐自我维持的,通过不断的公共债务,公共债务增加的成本支出,达到6.25%的市场份额,占GDP的比重.透明的补助金从政府预算中的国有企业正在进行重组,并在经费筹措准通过直接贷款和利率补贴率在1992年至1996年的财政赤字窗口取消,使决策者评估实际规模的经济失衡,并实施了若干纠正措施.

个税改革什么时候开始(六):

2007年我国有什么大事发生
写10件最重要的

2007年的八件国家大事
1、党的十七大下半年在京召开
党的十七大将于200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代表选举工作,从2006年11月开始,到2007年6月底前结束.中组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七大代表名额为2220名.
2、奥运会筹办进入"冲刺"阶段
2007年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筹办的最后一年,奥运会筹办进入"冲刺"阶段,一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梦想的体育盛会正向我们走来.
据北京奥组委负责人介绍,2007年将加快奥运场馆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所有场馆都将如期在年底前完工;加快推进火炬接力和开闭幕式创意方案.
3、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
2007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纪念日,4月至9月间,香港特区政府将连续举办系列庆祝活动."我们希望庆祝活动能展现香港的活力和朝气."香港特区政府庆典筹备办公室主任杨立门说.
4、人民解放军建军八十周年
2007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将迎来建军八十周年.最新发表的《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指出,中国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军队规模现保持230万人.
5、国民经济将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增长
中国经济已连续四年保持10%的高位增长.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安排,2007年将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对经济工作沿袭多年的"又快又好"要求,这次调整为"又好又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认为,这意味着2007年中国经济将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更加重视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6、全国人代会将审议物权法和企业所得税法草案
2007年3月召开的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审议物权法草案、企业所得税法草案.
物权法草案以宪法为依据,体现了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遵循了平等保护的市场法则,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沿用十多年的内外资企业执行不同税率的时代将结束.
7、现代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
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安排,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目前中国仍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推进现代农业的任务相当繁重.
8、"嫦娥一号"计划将实现绕月探测
根据探月工程实施计划,2007年中国将实现绕月探测.中国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整装待发,将奔向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

个税改革什么时候开始(七):

就近采访一位人大代表,请他谈谈担任人大代表的感受
100字

一位全国人大代表的五年履职感受:民主 透明 管用
五年前,戴仲川当选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今天,他又以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说起担任五年全国人大代表的感受,来自福建代表团、作为华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的戴仲川用了六个字总结:民主、透明、管用.
“表决物权法,我投下神圣一票”
2007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物权法,戴仲川投下了自己神圣的一票.
“这部法律历时四年多,经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八次审议,还向社会全文公布法律草案,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最终获得高票通过.这部法律堪称精品;这部法律的制定过程也堪称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的典范.”戴仲川说.
在立法方面,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积极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给戴仲川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
说起十届全国人大实行开门立法、广开言路、广集民智的举措,作为法学专家的戴仲川如数家珍:
——制定物权法时,全国人大法律委、常委会法工委先后召开了100多次座谈会听取各方意见;
——修改个人所得税法、调整个税起征点时,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举行立法听证会;
——制定劳动合同法时,将草案全文公布,从社会各界征求到近20万件立法意见和建议;
——修改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时,专门召开了4个座谈会,分别听取普通居民、司机、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意见……
“列席常委会会议,我把基层意见带到最高立法机关”
“过去五年,我三次接到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邀请.”戴仲川说,“在会上,我不光是听,也发言,发言内容还上简报,发给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所有代表.”
目前,应邀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的代表已经从原来的每次10名左右增加到40名左右.“来自基层的代表参加常委会会议,可以把基层意见直接带到最高立法机关,这肯定有利于提高立法质量、反映百姓声音.”戴仲川说.
五年来,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断采取措施,提高普通全国人大代表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活动的参与程度,给戴仲川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说:“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特别注意用制度、用机制来保障代表行使职权.”
2005年,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出台系列文件,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安排.比如,邀请更多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进一步保障代表履职时间,增加代表活动经费,并在各地普遍建立为全国人大代表服务的联络处.
戴仲川从一个小事看出了代表参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的改进轨迹:“就拿信息服务来说,现在我两天不看个人邮箱,邮箱就塞得满满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给我们的资料非常多,代表的知情权有保障.”
“我提一个建议,手机漫游费降低了”
提出议案和建议,是代表履职的重要形式.“我的亲身体会,让我觉得代表的议案和建议很管用.”戴仲川说.
担任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他曾提出过制定城乡规划法的议案.不久,他就从简报中得知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审议城乡规划法草案.随后,他还应邀参加过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的全体会议,对城乡规划法草案提出修改意见.
“2006年,我提了一个建议:取消手机漫游费、降低手机通话费;2007年,我又提了一个建议: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结果表明,代表建议很管用.”戴仲川说.
据他介绍,手机漫游费的建议提出后,信息产业部等多次与他沟通,打电话来解释,还寄来许多材料.“不久前,我还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了有关部门举行的手机漫游费调整方案的听论会,不久前国家降低了手机漫游费.”
“关于食品安全的建议提出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门派人到泉州与我当面沟通,后来还邀请我跟他们一起到贵州、山东等地进行实地调研.”戴仲川说.
回顾五年的履职经历,面对新的五年任期,戴仲川感到自己责任更重,信心更足.

个税改革什么时候开始(八):

梁启超关于中国经济史研究内容的论述,也就是,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 经济为立国之本
在梁启超的笔下,经济问题被提到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今天的世界只有在经济占优胜者,才能安定繁荣.所以,“国家之荣悴消长,惟于国民生计竞争之胜败决之”.梁启超认为,经济与政治常常是密切相关的,经济上的侵略和经济上的防卫,是全球政治家所必须时刻考虑的最大问题.当经济侵略开始的时候,从表面上看,是个人行动,与国家无关,是经济现象,与政治武官.其实,立夫个人之后者,莫不有国家,个人先登,国家必从之.而生计现象与政治现象,常刻不可离.凡是在经济上被奴役的国家,不久就会在政治上被奴役.
梁启超不仅看到经济和政治的关系,而且还看到经济和军事的关系.他引用宾斯塞的话说:“古代为军政社会,凡一切产业上设施,皆以为发达军事之补助;今世为产业社会,反一切军事上设施,皆为保护产业之补助.”宾斯塞的话并不完全正确,但他点出了在近代社会,军事行动最后是为经济利益服务这一特点,还是很有道理的.
梁启超还指出,无论在生活上,税权上,企业竞争上,举借外债上或是在外交上,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问题上,“其动机起于生计,而影响必及政治”所以,经济问题是立国的根本问题.
上面这些话,是他在民国元年讲的,不仅比较新颖,而且比较深刻.那时候,封建顽固派迷信政权,以为有了政权就会有一切,而封建军阀迷信武力,以为有了枪杆子就会有一切.特别是袁世凯,可以说是两者的典型.当他蛮横霸道,不可一世,正通过施展各种压力,取代孙中山当上大总统的时候,梁启超却从爱国的立场出发,提出经济为立国之本的论断.虽然,他后来在袁氏政府中当了官,但是和袁世凯唱反调.袁世凯想以大总统位为台阶,再登上中华帝国皇帝的宝座,把中国占为己有;而梁启超的却是如何才能救中国,他总结西方各国经验,认为搞好经济是使国家走向富强的根本途径.
民国初年,面对由于封建主义长期统治和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所造成的经济破产和财政危机,梁启超一方面感到十分棘手,另方面有为争取财政情况的好转而提出与治标并行的方针:“治标策,与捂平昔所言治本策,绝非不能相容,非不能相容,而实乃必当并行也”
他认为,要整理当时中国的财政,若只进行小修补漏的方法是不能成功的,必须采取根本的措施,其治本的“纲领旨趣,则在将货币政策,银行政策,公债政策,租税政策治为一炉”又说:“治本之策,一曰改正税制,而曰整顿金融,三曰改良国库”而听他说的治标的办法,则主要是指改革财政,奖励公债,裁减军费和行政费用等.
他强调治本的重要性:“吾固深信吾国实行被治本政策,则财政基础,终无巩固之日也”.但也不否认治标的必要,“此治本指标两策,实当同时并举.今既未能,但使能先行此治标策,则做裨已多, 而将来续行治本策,亦可以省却无数障碍”
梁启超提出这种治本与治标“同时并举”的方针,是有一定见地的,但他所说的治本之策,并没有真正抓住当时经济和财政问题的根本,因此,不可能发挥什么具体的影响和作用.连他自己所担任的币制局总裁和财政部总长的官职,干了几个月也都干不下去,不得不呈请辞职,就说明了这一点.
此外,梁启超还认为,国家的财政,应该为一国的人半事情.若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所取虽然多,“未有以为病者也”“吾所出者知其所用在何处,则群焉信之,欣然而输之.”“凡人之情,出其财而知其所用,虽巨万而不辞,出其财而不知其所用,虽一文必吝.故民政之国,其民为国家担任经费,洒血汗以报国,曾无怨词,虽有重费之事,苟属当办者,无不举焉”.也就是说,以民财政民事,就会得到人民的支持,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否则,这种财政是怎么也理不好的.早在辛亥革命以前,他就指出过,中国当时的理财者,不是对人民进行搜刮,就是对应该发的俸饷加以克扣,催促人民交纳公债,比催交田赋来得更凶.人民的困难他们一概不管,但是国库的空虚仍然如故.难道中国真的缺乏钱财?难道中国人民较之西方各国人民更为吝惜钱财?不!而是由于以往的理财者没有“以民财治民之所致也.此吾所以虽理而无所得者也”梁启超的这些化,对清朝统治者的腐败统治和压榨行经的揭露和抨击.
梁启超又认为,了解财政学,并不只是一国之最高财政机关才需要.国家办一切事业,都需要钱财.无论承担什么职务,若对财政的常识一无所知,便很难把事情办理好.或者不考虑国家的财力所能及,而妄时兴作,就很可能会半途而废,或者国家要举办刻不容缓的政务,又由于无法求得相当的财源,被迫而不举.而“财政设施之得失,其利害之及于国民生计者,如影之斯随.”所以“各地方大小管理,于财政学之原则,皆不可以不粗知其概”.就是一般国民,对于财政的普通常识,也应该有所了解,这样,选举理财的人才就能选得恰当.监督财政的事情才能做好.梁启超这些建议的本身虽然无可非议,但是在当时劳动人民连饭也吃不饱,文盲占人口大多数的情况下,要求人人都应该有财政的普通常识,是脱离实际而无法实现的.
当然,在距今七八十年以前,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任务梁启超,嫩够比较明确的看到经济为立国之本,经济决定政治和军事,政治,军事是为经济服务的,也就很不容易.这种看法,比较接近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应该加以肯定.
二、 鼓励农工业生产,开源节流
在经济问题上,梁启超非常重视发展生产.他说,现在有些谈论治理国家的人,研究如何使国家强盛声起来的较多,而研究如何是国家致富起来的比较少,这是一种不好的倾向.没有富,何来强?真是一语中的.
怎样才能致富?他认为“实业,交通二政为富国之本”他所说的实业,是工业和农业,说明他是看到了发展生产的重要性,抓住了富国的根本.
他特别强调农业生产,认为是最根本的.有的人以为中国是农业立国,而欧美则是商业立国.梁启超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当时,欧洲每年的总产值是三十一万二千二百亿两,其中,农业产值为适宜万九千三百亿两.而商务仅为一万一千二百亿两.这说明,欧洲的上午虽然很繁荣,其利不过是农政的1/10,而欧美研究农学的,国家有农政院,民间有农学会,有关研究农业的言论,真是汗牛充栋.而中国只有农业新法一书.不及三千言.中国所患的是没有研究农业和发展农业,若真能发展农业,就不用担心贫困了.
对于交通事业,也很重视.他年轻时候就主张要修铁路.他说,当时学多中国认识孤陋寡闻,数百年来如坐在暗室中,对新事物没有一点认识.所以遇见心学,变不遗余力阻挠.看到维新人士,如同寇仇加以诋毁排斥.若兴修铁路,与外界交往多了,见识广了,就会明白使国家走向独立富强的道理.这样变革起来就容易多了,就不会遇到诋毁和阻挠.否则,坐而论道,将一事无成.
梁启超认定实业和交通为富国之本,那么应该如何去发展实业呢?在农业方面,他认为要垦辟荒地,改良农业.等到财政基础稳定,就要学习德国,法国普及农业银行,并以国力兴修水利.
在工业方面,他认为棉,铁,丝,茶,糖的生产最需要保护,普通的矿业则宜采取开放.外商在我国境内投资,所生之力,他们得三四成,我们得六七成.这样,政府和国民都会欢迎外商来投资.从这些具体措施来看,梁启超对于发展农业工业生产,是有他的见解和方法.并且能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应该加以保护的就采取保护政策,可以对外开放的就开放.从他对外商投资所提出的观点看,在执行开放政策的时候,他是注意到要维护中国的独立和主权的,这充分表达了他的爱国思想.在半个多世纪以前,他能有这种见解,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从财政的角度看,发展农工生产是开源,此外,还必须注意节流.他把节流看成是财政上的治标方法之一.
对于节流,他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想:一是裁兵,削减军费.二是削减行政费用.这是有胆识的.
三 财政改革
早在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其略和清朝政府的腐败,造成的中国经济颓废和财政危机,梁启超就曾从爱国立场出发,表示了关心.他不仅研究了西方各国发展农工业生产的经验,举办公债的经验,还研究过货币的职能和历史.考证过中国古代货币材料.并且提出过改革财政的方案,辛亥革命以后,他进一步研究了货币制度和金融政策,研究了银行制度和纸币发行工作.提出了不少改革财政的建议.主要有整顿赋税,改革货币制度,建立银行制度以及举办与利用公债和改革财务行政几个方面.目的是想用西方资产阶级的财政制度来取代中国封建的财政制度.
整顿赋税
梁启超认为,国家越是发展,所需要的经费就越多,而国家的财源以赋税为大,但是旧是赋税制度非常混乱,有的地方交纳过多,有的地方隐瞒很严重,形成赋税不均.全国不分宅地,耕地,税率相同,很不合理.官吏中饱私囊.必须整顿.
首先要改正田赋.对土地要进行调查,重新登记.要区分宅地和耕地.实行不同税率.这样,全国七万万余田,加上城镇宅地升税,可常年国库收入三万万两以上.
然后要整顿盐课.收全国之盐归政府专卖,设提盐使和各级盐务官.分管十盐区.制盐人必须登记,经批准才能开业.
再次要裁减旧税目.增加新税目.如茶税,为了保护茶的生产贸易,可以不抽税.赌博应该禁止,不再抽赌博税.其他杂税也不合理.都应该裁减.
在裁减旧税同时,增加新税目.根据各国通行税目,我国应该采取的除了田赋,盐税,海关税和酒烟糖印花税外,还应该设遗产税,通行税,登录税.家屋税和营业税为地方税,将来条件许可,还应该开征所得税.梁启超认为,开设税目的原则以不妨人民经济之发达,而负担均平者为贵,故选择税目最当加慎.
在改革货币制度方面,要救亡图存,必须整理货币流通金融,他是财政枢机,关系到国民生计命脉.
民国初年,中国货币制度不统一.所以他认为中国仍然是没有货币的国家.这种情况下他要提出执行新货币政策,建立新货币制度.他人文应该首先明确,货币之所以需要,是因为它能成为一切物价的尺度.法律不能强顶金银的时价,但是应该强定金币,银币的比价.他还批评有的人以为改革货币制度必须准备一笔巨款才行,是多余的顾虑.按照他的分析,当改革开始时候,只要有一千万的铸本费就可行.
具体方案如下:
第一:中国货币适宜采用金本位.但是在过度阶段采用银本位.
第二:新的比适宜铸一种主币,九种辅币.并且对主币和辅币的大小重量都做了规定.主币为实价,辅币为名价,即法价.
第三:主币允许自由铸造,但是要收取铸造费用六厘.
第四:从前官局铸造的一元银币,暂士作为国币使用,旧铸币允许暂时按市价流通.
第五:钞票的发行数量,限定在不超过一年的赋税收入范围内,这样才不至于出问题.
在建立银行制度方面
建立银行制度和普及银行,在梁启超看来是十分必要的.银行关系到财政,利国便民.
因此,在民国初年,他认为设立中央银行为不便政策,奖励发展私立银行为当务之急.建立的办法是给予银行发行权.单一的银行发行和多数银行发行都不适用我国,只有这种.中央银行与国民银行制并行.最后过度到单一制.
后来他的调子多少有点变化,提出五项主张.
1反对银行停止市民以钞票兑换银币.
2要求发行权同意,即钞票的发行权应该统一于中央银行.
3将银行的准备金集中,每天公布准备金树木,并按比例发行钞票,单队滥发钞票
4划清银行的发行职务和普通营业界限.
5责成各个银行不许滥借钱给政府.
梁启超还提出举办和利用公债,他认为举办公债为财政伸缩的一大秒用.无论什么国家都应该举办,并不只是为了补国库临时之缺,而国家得借以为理财妙用.国家举办公债,一是减轻租税负担保护税源,一是吸收游资,不浪费.
中国内债之所以难推行,是因为没有把公债看做有价证券,不准买卖流通.以后的公债除了要看成有价证券外,还要采取低假廉息发行.
由于公债必须偿还本息,因此举债必须择时择事.经常开支不能举债,只有关系到国家长远利益,费用又不是一两年所能筹集的,比如铁路,工厂兴建.敌我交战,但也要看是否急需.
梁启超的改革财政的意见有的比较正确,比如整顿赋税,他认为开设税目要以不妨碍人民经济发展为原则.并要裁减不合理税目.在改革货币制度方面,认为货币能成价格尺度.在建立银行制度方面,重视银行作用,反对滥发钞票.要求限制钞票发行数量.在发行公债方面,认为举债要选择时间和事件.这都是很好的意见.
但是有不好的主张,比如他认为可以允许自由铸造货币,奖励发展私立银行并给他们发行权,当时中国没有完全统一,还没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具体条件下,按此防范办事,可能带来更大紊乱.对于当时财政危机,他只是从赋税,货币,银行,公债等具体财政制度上寻找原因和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没有真正认识到造成财政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因此他的意见再好也没有办法实行.实行了也无法有预期效果.
梁启超的改革财政意见,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发展遭到帝国主义与北洋军阀的障碍,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要求摆脱压迫,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可是由于阶级局限性,使他不能看更远.比如银行,他不能看到当时中国银行从事公债投机,实质是以资本主义方式变相充实封建高利贷活动的表现.又如公债.北洋政府发行公债的目的是用资本主义手段来为其筹措战争经费.而筹措的资金没有转化为生产性的产业资本,不能发生增殖财富作用,反而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产业的发展使国民经济受到破坏.梁启超就事论事,单纯从财政角度考虑改革,使他的理论无法实现而不能不陷于空想.照搬照抄资本主义经济财政模式是不会成功的.
四.关于外债、
梁启超认为借外债是危险的.但是不能绝对否定.必须要有个先决条件:要有一个完善的国家、国会、统一的责任内阁、政府能够得人.他认为政府借外债是可以的,但是现政府借外债是不可以的.
其次他还认为借外债要看如何使用.若不用于生产发展,危害很严重.若用于生产发展,那么利处也多.
宣统二年,清朝政府向美国借一万万外债.对此,梁启超写了《评一万万元之新外债》《论政府违法借债之罪》等文章加以揭露抨击.他说这次借外债,供何种用途和用如得当与否,是政治问题,借外债没有经过资政院决议是违法的,而求助美国,会导致美国要求机会均等,总之,政府非人,无论如何外债都要反对.
辛亥革命以后,据统计,1912-1914年间,北洋军阀政府先后借外债达四亿元,对此梁启超评论不多.总之他反对随便街外债,坚持要从改革国内财政入手,去挽救财政危机.他倡导依靠自己努力去解决国内的财政问题,不要以来外国,否则很危险.
在外债问题上梁启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有些论述还很精辟.他抓住政府是否得人,外债是否该借,外债的使用是否得当等问题进行分析,是入木三分的.

个税改革什么时候开始(九):

五年级分数除法应用题练习题

五、应用题
1.小明买了2千克梨,共22个;小莉买了3千克梨,共24个,两个人买的梨平均每个
重各是多少千克?哪个人买的梨大些?
1、 光明小学有学生1200人,其中男生有576人,男生占全校人数几分之几?
2、一种半导体收音机,现在售价165元,比去年降低了85元,降低了百分之几?
3、某工厂共有工人1280人,其中女工有620人,女工人数比男工人数少百分之几?
4、光华小学有学生500人,今天病假4人,求今天的出勤率?
5、一个工人由于改革生产技术,生产一个零件的时间由12分钟减少到8分钟,以前每天生产40个零件,现在生产率比以前提高了百分之几?
6、 学校运来34吨煤,已经烧了18吨,烧掉的比剩下的多百分之几?
7、 用400粒种子做发芽试验,结果有32粒没有发芽,求这批种子的发芽率是多少?
8、 红旗纺织厂共有女工640人,其中女工占总人数的5/8,女工有多少人?
9、 一本书共有240页,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4,第二天看了全书的3/8,两天共看了多少页?
10、建筑工地需要水泥120吨,第一天运来总量德1/4,第二天运来总量的2/5,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云多少吨?
11、青草晒干后要失去原重量的80%,现有青草6.2吨,能晒干草多少吨?
12、从A地到B地,甲走完全程需8小时,乙走全程比甲多用1/4时间,求乙走完全程的时间?
13、一根铁丝全长4.8米,第一次用去全长的1/3,第二次用去余下的60%,最后还剩多少米?
14、某工厂有女工128人,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40%,全厂有多少工人?
15、从甲地到乙地走了全长的5/8,走了350米,甲地到乙地的全长多少米?
16、有两根钢材,第一根长4––米,第一根比第二根段2/9,第二根长多少米?
17、一个储蓄所第三季度额占全年储蓄额的1/4,第四季度储蓄额占全年储蓄额的3/10,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多62.8万元,全年储蓄多少?
18、拖拉机8天可以耕完一块地,耕了5天后,还有75亩没耕,这块地有多少亩?
19、一根电线截成三段,第一段占全长的1/3,第二段占全长的2/5,第三段长6.4米,这根电线长多少米?
1.新华书店运来一批儿童读物,第一天迈出1800本,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卖1/9,余下的是总数的3/7,第三天卖完.求这批儿童读物共多少本?
2.小名看一本故事书,每天看15页,看了4天,后来又看了全书的1/5,这时还剩下全书的1/5没看,这本故事书共有多少页?
3.有一天磨面机,2—小时加工一批小麦的2/5,按同样的效率加工这批小麦剩余部分,还需几时?
4.某校买来一批图书,放在两个书柜中,其中第一柜的本数占这批图书的58%,如果从第一柜取出32本,放到第二柜中,这时两个书柜的书各占这批图书的1/2.这批图书共多少本?
5.六一班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5/8,女生比男生少10人,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6.煤矿六月份(按30天计算)计划采煤36000吨,实际上前四天完成计划的1/6,照这样计算,可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7.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0千米.当两车还相距全程的25%时,已经用了1—小时.求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8.为了测量桥的高度,在桥上将绳子4折垂至水面,尚余3米,把绳子剪去6米,3折后再垂至水面,尚余4米,求绳长和桥高各多少米?
9.从东城到西城去,走了全路3/8后,距离全路的中点还有4—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10、工程队预计30天完成一项工程,先由18人做了12天完成工程的1/3,如果按时完成还要增加多少人?
11、五年级共有3个班,一班人数占全年级的10/33,三班人数比二班人数多1/11,如果从三班调走4人后,三班和二班的人数同样多.求五年级东有多少人?
12.某采煤队已经采煤4800吨,完成全月计划的80%,按这个效率,再采多少吨煤可以超额完成计划的1/4?
13.有一工程,甲队独做24天完成,乙队独做30天完成.甲、乙同时做8天后余下的丙队做,又做了6天才完成,这个工程由丙队做需要多少天完成?
14.一堆苹果,收下全部的3/8时,装满了3箱还多24千克,收完其余部分时,又刚好装满6箱,求这堆苹果共有多少千克?
15.甲、乙、丙三个数的和时320,甲数的1/2相当于乙数的5/6,丙数等于甲、乙两数的总和,求这三个数个是多少?
1.加工一批零件,张师傅每小时加工20个,7—小时可以完成,李师傅的工作效率是张师傅的80%.李师傅完成这批任务要几小时?
2.甲、乙两人到书店去卖书,共带了54元钱.甲用了自己钱的3/4,乙用了自己钱的4/5,两人剩下的钱数正好相等.求甲、乙原来各带了多少钱?
3.甲、乙两人在银行共存款若干元,已知甲存款的1/4等于乙存款的1/5,又知乙比甲多存24元.求甲、乙两人各存款多少元?
4.某工厂需要运进冬煤300吨,第一天运进全部的1/4,第二天运进余下的2/5,第三天运完.求第三天运了多少吨?
5.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20%,第一天与第二天所修路程的比是4:5还剩下440米没修.求这条路全长多少米?
6.化肥厂要生产一批化肥,原计划每天生产75吨,计划2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的吨数比计划每天产的吨数多1/3,求完成这批任务用了多少天?
7.汽车从甲城到乙城,原计划用5—小时.由于途中有36米的道路不平,走这段路时速度相当于原来的3/4,因此晚到1/5小时.求甲、乙两城的距离?
1.粮店运来30袋大米和40袋面粉,一共是2500千克,大米每袋50千克.每袋面粉多少千克?
2.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860千米,比一列火车每小时飞行的6倍还多20千米.这列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3.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48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经过3.2小时两车相遇.已知乙车每小时行72千米,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甲乙两艘轮船同时从上海开往武汉,甲船每小时行24千米,经过8. 5小时甲船超过乙船5 1千米.乙船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5.学校里的柏树和杨树一共有126棵,柏树的棵数是杨树的6倍.柏树和杨树各有多少棵?
6.一台空调的价钱的一台电视机的3倍,学校买了一台空调和4台电视机一共用了8400元钱.一台空调和一台电视机各多少元?
7.8筐苹果比8筐梨重40千克,已知一筐梨重20千克,一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8.修一条长1960米的路,先是每天修80米,修了8天以后为了尽快完成,以后打算每天修120米,还要多少天才能修完?
9.今年爸爸比小芳大36岁,已知爸爸今年的岁数是小芳的4倍,爸爸和小芳今年各是多少岁?
10.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420千米的来两地相对开出,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 5倍,经过2. 4小时相遇.甲车和乙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1、一根钢材长 米,做了5个同样的零件后还剩 米.每个零件用钢材多少米?
2、某工厂第一车间有工人160人,第二车间的人数是第一车间的75%,第二车间有多少人?
3、运一批货5吨,已经运走了 ,还剩多少吨没有运走?
4、小明看一本175页的书,读了一部分后还剩下70页.剩下全书的百分之几?
5、一种树苗经试验成活率为90%,为保证种活450棵,至少应栽多少棵
树苗?
6、一种车轮外直径约是0.8米,如果车轮每分转500圈,这辆车子每分能行多少米?
7、王平暑假共收入2150元,扣除800元后按5%的税率缴个人所得税,王平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8、一项工程,甲队独做10天完成,乙队独做15天完成.甲乙合做几天完成这项工程的一半?
9、挖一条长 千米的水渠,第一周挖了全长的 ,第二周挖了 千米,两周一共挖了多少千米?
10、学校微机小组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女生比男生少百分之几?
1、饲养场去年养鸡2000只,比今年少 ,今年养鸡多少只?
2、食堂九、十两个月用煤量的比是
7:8,两个月共用煤15吨,十月用煤多少吨?
3、某乡去年收小麦2800吨,今年收3080吨,今年比去年增产几成?
4、用200粒种子作发芽试验,有4粒未发芽,求发芽率.
5、科技小组中男生占总人数的 ,又来了16个女生后,男生占总人数的25%,科技组有男生多少人?
6、下图中,正方形的顶点都在圆上.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7、生产一批零件,甲独做要6小时,乙每小时可做30个.现甲乙两人合做,完成任务时,甲乙两人生产零件数量的比是3:2.这批零件一共有几个?
8、动物王国举行运动会,有三种动物参加赛跑.已知狐狸与兔子的速度比是2:3,兔子的速度是松鼠的2倍,又知道1分钟松鼠比狐狸少跑15米,松鼠1分钟跑多少米?
9、一项工程甲队独做10天完成,乙队独做30天完成.现在两队合作,在这期间,甲队休息了2天,乙队休息了8天(不存在两队同一天休息),求开始到完工共用了多少天的时间?
10、甲乙丙丁四人去赶集,甲先走了一段时间,乙、丙、丁三人同时出发追赶前面的甲,分别用了10分钟、15分钟、20分钟追上甲,已知甲每分行60米,乙每分行80米,求丁的速度.
1.一头牛重850千克,一头大象的重量比这头牛的5倍还多500千克.这头大象重多少千克?
2.新光小学的人数比宏扬中学少1260人,已知宏扬中学的人数是新光小学的2. 5倍.宏扬中学和新光小学各有多少人?
3.小兰和小芳同时从环形跑道上的一点向相反方向走去,小兰每分走65米,小芳每分走75米,经过2. 5分相遇.这个环形跑道全长是多少米?
4.植树节同学们植了12行杨树和8行杉树,一共是300棵,杉树每行有15棵,杨树每行有多少棵?
5.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64厘米,已知长是宽的3倍,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
6.一块三角形的地,它面积是60平方米,已知底是15米.高是多少米?
7.服装厂要生产6500套西服,已经生产了15天,平均每天生产200套 .余下的每天多生产50套,还有多少天才能完成?
8.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665千米的两地相对出发,甲车平均每小时行82千米,乙车平均每
小时行73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还相距45千米?
9.少先队员到果园里摘苹果,上午摘了14筐,每筐装25千克;下午又摘了18筐,这一天一共摘了890千克.下午摘的苹果每筐装多少千克?
10.一支钢笔与一支圆珠笔一共是8. 3元,一支钢笔的价钱比一支圆珠笔的2倍还多0. 8元.一支钢笔和一支圆珠笔各是多少元?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49992/

推荐访问:个税什么时候改革 个税什么时候开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