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与临床

来源:女性创业 时间:2018-12-06 08:00: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女性创业】

中药药理与临床(共10篇)

中药药理与临床(一):

药剂师一般要学什么?

药剂师分中药师和西药师,对应的课程不同.
西药师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临床药学,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理学,药物分析.专业相关的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实验动物学,高等数学,天然药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等.
中药师的主要专业课程:中药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临床中药学.专业相关课程:药用植物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实验动物学等.

中药药理与临床(二):

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
田松
在我们的大众语境中,“科学的”东西,就相当于“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东西。照此理解,中医要有科学依据,就等于说中医要有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依据。
中医有科学依据吗?提出这种质问的理由无非是中医的理论与来自西方的解剖学、生理学不能对接,比如中医的经络至今找不到解剖学的依据,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至今写不出分子式,中药药理不能用来自西方的药理学予以解释……言下之意就是:中医没有西医的科学依据!但是,中医为什么要有西医的科学依据呢?
我们在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具有合理性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科学依据是不是唯一的依据?在科学依据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别的“依据”?比如“经验的依据”或“历史的依据”?人们的生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依靠科学的?
实际上,在我们绝大多数的日常生活中,科学的重要性是很小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需要了解科学;你能否骑好自行车,并不取决于你是否学好了牛顿力学;中国工匠李春没有学过科学,也能造出赵州桥。对于我们的生活起直接作用的是技术,而技术并不需要有科学在先,完全可以凭借经验的累积而不断发展和完善。
人体是一个接受刺激反应的生物体,一个正常的人在他的生长过程中,会逐渐获得足够的对外界刺激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一个人是否心怀恶意,我们能够一望而知或三思而知,不需要包括科学在内的任何理论的依据就可以根据我们的“经验依据”做出判断,而科学在这些问题上常常是无能为力的。
最直接的判断依据是经验依据,而历史依据则可以看作是长时段的集体的经验依据。毫无疑问,这个依据是与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比如刀耕火种,从最直观的想象和缺省配置出发,我们觉得它会破坏环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如此,从长时段来看,刀耕火种的民族所生活过的地方应该留下一片片荒山秃丘才对。然而实际上,人类学家看到的却是“一面刀耕火种,一面青山常绿”。也就是说,“刀耕火种破坏环境”这种说法是没有“历史依据”的。
中医也是这样
在中华文明的语境之内考虑,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在理论上,中医有着自己完备的有足够生长能力的思想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套体系与西方现代医学目前所基于的还原论、机械论、决定论的“科学方法”是水火不容的。在实践上,中医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和经验依据,这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远在西方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就已经完善成熟了。为什么要等西医出现、在获得了西医的证据之后,中医才能获得价值、获得意义、获得生存的权利呢?
相反,按照刘易斯·托马斯的说法,现代西医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现代西医虽然有科学依据,却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比如四环素,相信上市的时候也经过了临床实验,获得了科学依据,但是十年之后发现,小时候有幸享用这种科学产品的孩子长出了一嘴四环素牙。还有那个著名的“反应停”,只用了几年功夫,就导致了上万名婴儿畸形。当然,科学卫士们会说:“反应停”之所以酿成悲剧,恰恰是因为它上市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如果我们把“充分”理解成足够的时间长度,那么,又有哪一种医术比两千年的中医更加充分呢!
说到这儿,我已经获得了二个诡异的结论: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理解科学,中医已经具有了科学依据;如果从狭义的具体的意义上理解科学,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
(选自《社会科学家茶座》2006第1期,有删改)
【注】①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3)美国杰出医学家。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对生活起直接作用的更多是由经验积累而不断发展、完善的技术,并不是科学。
B.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一定都要依靠相关的科学才能从事某项工作或生存发展。
C.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和仅一百年历史的西医,因历史的巨大差距而势成水火。
D.受着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医无需采用目前西方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
E.集体的经验在长期的沿用中所形成的历史依据,就足以证明中医存在的合理性。
F.“反应停”导致上万名婴儿畸形的事实,说明这种西药的历史依据仍然不够充分。
小题2:作者认为,判断事物是否合理,未必要有“科学依据”。据此,以下事实运用了“科学依据”的一项是 (   )(3分)
A.李春造出了赵州桥 B.西药四环素的发明
C.判断一个人是否心怀恶意 D.刀耕火种并没有破坏环境
小题3:文中画线句子“中医也是这样”中的“这样”具体指什么?(4分)
答:                                                                         
小题4:作者为什么既说“中医已经具有了科学依据”,又说“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                                                                         



小题1:CD

小题2:B

小题3:凭借经验依据和历史依据就可以判断其是否合理,并不需要所谓的(西医的)“科学依据”。

小题4:①在我们的大众语境中,所谓“科学的”东西,是“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东西。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因此,从宽泛的意义上说,中医已经具有科学依据。②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是水火不相容的,仅以西医理论作为科学依据来判断中医是不恰当的,因此,从狭义的意义上说,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




小题1:



点评:首先要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小题3:

试题分析:从结构上来说,这句话起承接上文的作用,因此,“这样”所指代内容应从上文去找。前五个自然段注意讲的是经验依据,第六段讲的是历史依据,因此,综上所述,“这样”是指凭借经验依据和历史依据就可以判断其是否合理,并不需要所谓的(西医的)“科学依据”。

点评:论述类文本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小题4:

试题分析:“中医已经具有科学依据” 是从宽泛的意义上说的;“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 是从狭义的意义上说的。“中医已经具有科学依据” 是指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是指仅以西医理论作为科学依据来判断中医是不恰当的。

点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的分析概括。

中药药理与临床(三):

何为血浆半衰期?有何临床意义?
药理学上的....

血浆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临床意义:
1.反应药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
2.确定最适的给要间隔时间
3.估计停药后药物从体内完全消除的时间
4.预计连续给药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中药药理与临床(四):

当一个人遇到腹泻时,下列药物中的首选是(  )

A.硝酸甘油
B.牛黄解毒片
C.黄连素
D.感冒冲剂

A、硝酸甘油是一种黄色的油状透明液体,这种液体可因震动而爆炸,属化学危险品.同时硝化甘油也可用做心绞痛的缓解药物.
B、牛黄解毒片用于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C、黄连素(berberine)  黄连素在临床中一直作为非处方药用于治疗腹泻,但是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连素具有显著的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降低胆固醇、抗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改善胰岛素抵抗、抗血小板、抗炎等作用.
D、感冒清热冲剂是治疗风寒感冒的常用药物,是由中药荆芥穗、桔梗、柴胡、苦杏仁等药物共同配伍加工提炼而成的,方剂中的荆芥是治疗感冒的良药,具有散风、解表、透疹等多种功能.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头痛、咽喉肿痛及麻疹初起等症.
可见C符合题意.
故选:C

中药药理与临床(五):

有关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另有同名电影(赵丹主演)、电视连续剧、小说等.
  为了写好这部书,李时珍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走遍了产药材的名山.白天,他踏青山,攀峻岭,采集草药,制作标本;晚上,他对标本进行分类,整理笔记.几年里,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对好多药材,他都信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
  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来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可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后来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么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就这样,又一种可以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巧试药性
  李时珍特别注重实践,他聪颖博达,常常创造出一些奇特方法来验证中药功效.一次,李时珍发现一本书上说野芋麻叶可以治疗瘀血症.于是,他找了两杯生猪血来做实验.第一杯生猪血中放了野芋麻叶的粉末,另一杯则什么都没有放.过了一会儿,放了野芋麻叶粉末的生猪血没有凝固,而作为对照比较的那杯生猪血却很快凝固了,芋麻叶治疗瘀血的功效得到初步证实.李时珍又深入思索:上面的实验只是证实野芋麻叶能够防凝,那么,对已经形成了的瘀血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于是,他又把芋麻叶粉末和入刚刚凝固的血块中,血块竟慢慢地溶化成血水!这进一步证实芋麻叶还具有化瘀的作用.这个药理学试验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是有一定水平的. 李时珍这方面的故事还很多.为了检验中药凤仙子是否具有“透骨软坚”的功效,他将数十粒凤仙子放入煮的鱼沸汤中,很快将鱼捞起,发现鱼骨变得酥烂,证实了凤仙子具有软坚功效.他还有意识地用捣烂的银杏去清洗沾满油腻的器皿,发现它有清除油腻的功效,由此类推证实银杏入肺可除痰浊.
  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   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在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朝时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李时珍穿上草鞋,背起药筐,在徒弟庞宪、儿子建元的伴随下,远涉深山旷野,遍访名医宿儒,搜求民间验方,观察和收集药物标本.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解释出来了.   中国画《李时珍采药图》
  不论是在四处采访中,还是在自己的药圃里,李时珍都非常注意观察药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   蕲蛇,即蕲州产的白花蛇,这种药有医治风痹、惊搐、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研究它,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兴国州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那么真正蕲蛇的样子又是怎么样的呢?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那人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述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是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那里有个狻猊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石南藤,举目皆是.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所以生活在这一带.李时珍置危险于度外,到处寻找.在捕蛇人的帮助下,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由于这样深入实际调查过,后来他在《本草纲目》写到白花蛇时,就得心应手,说得简明准确.说蕲蛇的形态是:“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二十四个方胜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长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长一二分,肠形如连珠”;说蕲蛇的捕捉和制作过程是:“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叶,人以此寻获.先撒沙土一把,则蟠而不动,以叉取之.用绳悬起,刀破腹以去肠物,则反尾洗涤其腹,盖护创尔,乃以竹支定,屈曲盘起,扎缚炕干.”同时,也搞清了蕲蛇与外地白花蛇的不同地方:“出蕲地者,虽干枯而眼光不陷,他处者则否矣.”这样清楚地叙述蕲蛇各种情况,当然是得力于实地调查的细致. 李时珍了解药物,并不满足于走马看花式的调查,而是一一采视,对着实物进行比较核对.这样弄清了不少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药物.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一采视,颇得其真”,“罗列诸品,反复谛视”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调查,搞清了药物的许多疑难问题,于万历戊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编写工作.   全书约有200万字,52卷,载药1892种,新增药物374种,载方10000多个,附图1000多幅,成了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其中纠正前人错误甚多,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对其他有关的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等)也做出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于1593年逝世,享年75岁;他逝世后遗体被安葬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竹林湖村,李时珍一生著述颇丰,除代表作《本草纲目》外,还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五脏图论》等十种著作;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将永远被世界人民所怀念.
  人物列传
  本文摘自《明史》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出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1]
  太医生涯
  李时珍人物造像(程十发绘制)
  1551—1557年这段时间内,封建皇帝征如医官,下令各地选拔医技精湛的人到太医院就职,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时珍,也被推荐到了北京.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正八品).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他创造《本草纲目》埋下很好的伏笔.   这期间,李时珍非常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全国各地的药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他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与此同时他也可能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领域.谈到这一点,就必须联系到明代宫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书籍——《本草品汇精要》 .   2002年,中国文化研究会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汇精要》,该书是明孝宗于弘治16年(1503)8月下诏太医院编修的一部国家药典.在司设监太监刘文泰的组织下,一个设有总督、提调、总裁、副总裁、篡修、验药等9种职位的修撰班子组成,包括誊录、绘画人员在内共49人.在经历一年半修订后,药典编纂完成.编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旧例顺序,把入药之物分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为上、中、下三品编写,全书共收药物1815种,正文用朱墨两色分写.正文之前绘有精美的彩色写生图达1358幅之多,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绘图书.   同时编撰者还舍弃了当时已比较成熟的雕版印刷技术,而由14位工匠分色缮写文字,8位宫廷画师负责绘图.全书完成后,由明孝宗亲自撰写序言,并仿照《永乐大典》格式装帧成36册,装入楠木盒中保存,是为明代宫廷的正统抄本.但是,此书完稿后仅两个月,明孝宗却意外“驾崩”,其死因成为天大疑案.而原书编纂人员中的49人中有12人涉嫌谋害孝宗皇帝,遭到查办,于是这部明代药典《本草品汇精要》一直封藏在宫中内库里.后不知通过何种途径(传教士或英法联军)于1877年藏入罗马国家图书馆.   李时珍是在距此事约50年左右进入太医院任职的,他不可能前朝旧事一无所知.而此时孝宗后继位的明武宗已逝,明世宗也已出任皇帝30余年,对故去的疑案未必再加关心,所以封藏在宫中的《本草品汇精要》有可能在不公开的情况下得以窥见,因此不能排除李时珍在太医院工作期间很幸运地看到了此书.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促使他意欲编著一部能超出此书的新本草专著,而在太医院的工作环境是不可能满足他的想法、实现愿望的,因为李时珍淡于功名荣禄,所以在太医院任职没有太长时间,就托病辞职归家了.
  本草纲目
  李时珍采药图(王明明绘制)
  在李时珍任职太医院前后的一段时期,经长时间准备之后,李时珍开始了《本草纲目》的写作.在编写过程中,他脚穿草鞋,身背药篓,带着学生和儿子建元,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摄山(古称摄山,今栖霞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历时27年,终于在他61岁那年(1578年)写成.   《本草纲目》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家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的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我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面对浩瀚的本草宝库,如何驾驭、操纵它便成为最关键的问题.可以说这是李时珍最大的贡献之一.他不仅解决了药物的方式、检索等问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对植物分类学方面的新见解,以及可贵的生物进化发展思想.李时珍打破了自《神农本草经》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方剂等,叙述甚详.尤其是“发明”这项,主要是李时珍对药物观察、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新发现、新经验,这就更加丰富了本草学的知识.   根据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时珍在植物学方面所创造的人为分类方法,是一种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并按层次逐级分类的科方法.李时珍将一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大同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如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他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本草纲目》封面 人民卫生出版社
  总之,李时珍采用以纲挈目的方法,将《本草经》以下历代本草的各种药物资料,重新进行剖析整理,使近200万字的本草巨著体例严谨,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详备.实乃“博而不繁,详面有要”.   虽然《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专著,但它同时还记载了与临床关系十分密切的许多内容.原书第三、第四卷为“百病主治药”,记有113种病症的主治药物,其中第三卷外感和内伤杂病中,就包括有专门治疗伤寒热病、咳嗽、喘逆类的药物,第四卷则主要为五官、外科、妇、儿科诸病.原书中明确提出能治疗瘟疫的药物有:升麻、艾叶、腊雪、丹砂、阳起石、火药、大青、麻黄、威灵仙、葎草、大麻、大豆豉、葫、竹笋、梨、松、猪苓、竹、石燕、犀、桃蠹虫等20余种.   此外,《本草纲目》中收载各类附方11096首,涉及临床各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中2900多首为旧方,其余皆为新方.治疗范围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所用剂型亦是丸散膏丹俱全,且许多方剂既具科学科,又有简便廉验之特点,极具实用性.如治疗咳嗽病的方剂,即在多种药物附方中出现,举例如下:   肺气喘急:马兜铃二两(去壳及膜),酥半两(入碗内拌匀,慢火炒干),甘草(炙)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噙之.   哮喘痰嗽:鸭掌散:用银杏五个,麻黄二钱半,甘草(炙)二钱.水一钟半,煎八分,卧时服.又金陵一铺治哮喘,白果定喘汤,服之无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其方:用白果二十一个(炒黄),麻黄三钱,苏子二钱,款冬花、法制半夏、桑白皮(蜜炙)各二钱,杏仁(去皮尖)、黄芩(微炒)各一钱半,甘草一钱.水三钟,煎二钟,随时分作二服.不用姜.   肺热痰咳,胸膈塞满:用栝蒌仁、半夏(汤泡七次,焙研)各一两.姜汁打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因此,《本草纲目》在临床治疗方面亦有伋高的参考价值.   《本草纲目》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很快就传到日本,以后又流传到欧美各国,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传遍五大洲.早在1951年,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上,李时珍即被列为古代世界名人;他的大理石雕象屹立在莫斯科大学的长廊上.不仅对中医药学具有极大贡献,而且对世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1505年)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1595年)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本草纲目》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百多种药物,每一种都有图,是中药书籍中一部伟大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几国文字,在全世界流传.明李时珍著.   五十二卷.书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   全书共分为十六部、六十类.   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   对每种药物,以“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等;“辩疑”、“正误”考订药物品种真伪和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修治”说明炮炙法;“气味”、“主治”、“发明”分析药物的性味与功用;“附方”搜集古代医家和民间流传的方剂共一万一千余首.   并附有一千一百余幅药物形态图.内容极为丰富,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十六世纪以前药物学的经验,是我国药物学、植物学等的宝贵遗产,对我国药物学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刊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复刻甚多,并有多种外文译本在国外流传,为世界药物学者、植物学者所重视.

中药药理与临床(六):

青蒿素是什么?
如题

药理学: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是高效、速效、低毒抗疟药.对疟原虫红内期有强大且快速的杀灭作用,能迅速控制临床发作及症状.青蒿素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是干扰疟原虫的表膜一线粒体功能.青蒿素通过影响疟原虫红内期的超微结构,使其膜系结构发生变化.由于对食物泡膜的作用,阻断了疟原虫的营养摄取,当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和营养物质,而又得不到补充,因而很快死亡.其作用方式是通过其内过氧化物(双氧)桥,经血红蛋白分解后产生的游离铁所介导,产生不稳定的有机自由基及/或其他亲电子的中介物,然后与疟原虫的蛋白质形成共价加合物,而使疟原虫死亡.蒿甲醚的抗疟活性较青蒿素大6倍.毒理学:本药有一定的胚胎毒性,表现为胚胎吸收.

中药药理与临床(七):

课文连翘中翘的读音
翘是四声还是二声啊?

读音:lián qiào(语文中读:qiáo)
连翘是中国临床常用传统中药之一,又名黄花条、连壳、青翘、落翘、黄奇丹等 连翘有抗菌、强心、利尿、镇吐等药理作用.

中药药理与临床(八):

英语翻译
本文通过对菊花及桑叶两味中药的药理作用的讨论和研究,归纳以往的菊花桑叶的相关研究进展.介绍桑叶菊花对光污染所致眼损伤的治疗作用.(汉语)
The paper conclud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ulberry leaf and chrysanthemum,which based on their pharmacologic effects.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mulberry leaf and chrysanthemum to the eyes damage caused by light pollution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我翻译的英文)
两个the paper 比较繁复,想要通顺一下,否则显得有点啰嗦似的,
【中药药理与临床】

This paper discusses previous research regarding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medicinal usage of mulberry leaf and chrysanthemum.It also describes the protective values of mulberry leaf and chrysanthemum in relation to their capacity in alleviating eye and vision damages caused by light pollution.
今后你要是还需要翻译或者有不懂的就继续求助哈,我只要在线就一定尽快解答.
在写中英双语论文么?加油哦~

中药药理与临床(九):

中药药理实验总黄酮剂量
总黄酮小鼠降糖试验 查阅文献 剂量分别为高、中、低 800mg/kg 400mg/kg 200mg/kg 请问这是制备物的浸膏量还是 换算后总黄酮的量啊

既然考察的是中药中总黄酮降血糖效果,故剂量应该是总黄酮的量

中药药理与临床(十):

化学药属于现代中药么

不是
现代中药指的是中成药(中药成分的包装药品),是以现代科学观念(以化学,药理,生物化学等角度)认证和确认有效的验方,民间药方,或中医师处方制成的可以用于现代医学角度的药品.
中药
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西药
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西医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包括阿司匹林、青霉素、止痛片等.西药即为有机化学药品,无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看其说明书则有化学名、结构式,剂量上比中药精确,通常以毫克计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63635/

推荐访问:中药药理与临床杂志 中药药理与临床官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