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招考网登录

来源:女性创业 时间:2018-12-07 08:00:0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女性创业】

临汾招考网登录(共7篇)

临汾招考网登录(一):

给我一篇《壶口瀑布》的文章【临汾招考网登录】

壶口瀑布
空中悬壶
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和陕西省宜川县之间,在山西吉县城西南25公里黄河之中.壶口瀑布景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为山西省著名风景名胜区,1988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现为国家4A级景区.
此地两岸夹山,河底石岩上冲刷成一巨沟,宽达30米,深约50米,滚滚黄水奔流至此,倒悬倾注,若奔马直入河沟,波浪翻滚,惊涛怒吼,震声数里可闻.其形如巨壶沸腾,故名壶口.春秋季节水清之时,阳光直射,彩虹随波涛飞舞,景色奇丽.明陈维藩《壶口秋风》诗有“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句,可谓真实写照.
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到达吉县境内,水面一下子从400多米宽收缩为50余米,《书·禹贡》中只用八个字:“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瀑布的形象跃然纸上.
冰瀑奇观
平日里“湍势吼千牛”的壶口瀑布,在“冷静”中呈现出别样风情:黄河水从两岸形状各异的冰凌、层层叠叠的冰块中飞流直下,激起的水雾在阳光下映射出美丽的彩虹,瀑布下搭起美丽的冰桥,令人不禁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位于黄河中游,晋陕陕谷中段,山西省吉县龙王?.地理位置为北纬36度8分10秒,东经110度26分40秒,海拔448.1米.以壶口瀑布为中心,北至马粪滩,南至小船窝,西至峡谷地域,东至人祖山,总面积100公里.东距吉县县城45公里,距尧都临汾市169公里;西距陕西宜川县城49公里;距革命圣地延安170公里;北距山西省省会太原387公里;南距陕西省省会西安449公里.
走过宽阔的河滩,人可以与壶口瀑布非常近距离地接触.非汛期时节,稍有胆量的人可以沿着凹进石崖的一道被水冲刷的石槽绕到瀑布内,领略铺天盖地的洪流从头顶越过,那种惊涛骇浪的视觉体验,与《黄河大合唱》给人的精神洗礼一样荡气回肠.
黄河壶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壮观气势著称于世.
滔滔黄河到此被两岸苍山挟持,束缚在狭窄的石谷中,300米余宽的洪流骤然收束为50米余,这时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从20米余高的断层石崖飞泻直下,跌入30米余宽的石槽之中,听之如万马奔腾,视之如巨龙鼓浪,形成壶口大瀑布中的“雷首雨穴”、“万丈龙槽”、“彩桥通天”等种种奇观.明陈维藩《壶口秋风》诗有“秋风卷起千层浪,晚日迎来万丈红”句,可谓真实写照.
名胜区内还有孟门夜月、壶口冰桥等著名景点.在壶口瀑布往下3000米的河道中有一块巨大的奇石,人们称它为“孟门山”,河水至此就分成两路,从巨石两侧飞泻而过,然后又合流为一.这里又是人们观赏“孟门夜月”的地方.每当农历月半,夜临孟门,可见河底明月高悬.站北南观,水中明月分为两排飞舞而下;立南北望,水里明月合二而一迎面而来.每到冬季,黄河上游的水夹杂着大大小小的冰块涌至壶口,叠摞堆积起来,和石岸相平,形成了连接陕西、山西两省的天然通道.“壶口冰桥”亦为一景.
景区内还有明代码头、同治长城、四铭碑亭、龙门飞渡等人文景观,有唐太宗李世民带兵征战的挂甲山,宋元年间的坤柔圣母殿等.
  壶口瀑布不仅有“水中冒烟”奇景,更有“旱地行船”之说.上游船只到此,必须离水登陆,经人抬或车运绕过壶口(即所谓“旱地行船”)方可入水续航,千百年来,概莫能变.
春秋风采
由于四季气候和水量的差异,壶口景色也时有所变.壶口瀑布最佳观赏期分为两段,一是春季4~5月份,正值农历三月间,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开,岸边冻结的冰崖消融,称为“三月桃花汛”;二是秋季9——11月份雨季刚过去时,河边众多山泉小溪,汇集大量清流,阵阵秋风吹过,常有彩虹出现,叫做“壶口秋风”.这两个时期,水大而稳,瀑布宽度可达千米左右.主瀑难以接近,但远远望去,烟波浩淼,威武雄壮.大浪卷着水泡,奔腾咆哮,以翻江倒海之势,飞流而下.真是“水底有龙掀巨浪,岸旁无雨挂彩虹.”此情此景,实非笔墨所能形容.数九寒冬,壶口瀑布又换上了一派银装玉砌的景象,在那瑰丽的冰瀑面上,涌下清凉的河水,瀑布周围的石壁上,挂满了长短粗细不一的冰滴溜,配上河中翻滚的碧浪,更显示出一幅北国特有的自然风光.
古河名胜
粗犷、深厚、庄严、豪放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千姿百态,壮观无比的壶口瀑布则是黄河的代表.在这里,古今诗人和音乐家们奏出了一曲曲“黄河大合唱”,唱出了炎黄子孙们的心声!从这里往南不远,是龙门上口——孟门.在那里有“孟门夜月”奇景和大禹治水的“镇河石牛”.游人先壶口、次孟门、后龙门,来一次“黄河三绝一线游”,领略大禹治水的遗迹,是非常有趣的.1991年,壶口瀑布被评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壶口瀑布景区开发大有可为,景区内景点星罗棋布,有孟门月夜、镇河神牛、旱地行船、清代长城、明清码头、梳妆台、古炮台、克难坡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从1994年起,每年举办一次壶口瀑布漂流月,亚洲飞人柯受良和吉县飞人朱朝晖先后驾驶汽车和摩托车成功飞越黄河,壶口景区已成为令人瞩目的旅游热点.

临汾招考网登录(二):

谈迁写《国榷》的故事谁知道?写新的《国榷》一共用了几年?
有条件的人可以去看一下)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 ·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算是泄愤吧.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谈迁在书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临汾招考网登录】

临汾招考网登录(三):

谈迁是不是?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算是泄愤吧.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谈迁在书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临汾招考网登录(四):

谈迁的介绍
急用!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算是泄愤吧.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谈迁在书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临汾招考网登录(五):

关于“谈迁”与《国榷》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算是泄愤吧.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谈迁在书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临汾招考网登录(六):

谈迁是怎样写成《国榷》的?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 ·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算是泄愤吧.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谈迁在书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临汾招考网登录(七):

谈迁是谁

谈迁(1594~1658).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居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今海宁马桥).远祖即生活在这种国破之时,自己也是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你,马桥人.明诸生.明亡后改名为迁,字孺木,号观若.改名“迁”,寄托了对历史、对自己的一种境遇,当然也有可能是追寻大历史家司马迁的意思.当代就有一个外国研究中国历史的人取汉名叫“史景迁”.(耶鲁大学历史学家乔纳珊·D·斯本瑟).自幼刻苦好学,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维持生活.一生未曾做官,靠替人抄写、代笔或作记室(秘书)来维护生活.用我现在的话说,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自学成才,然后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的很有骨气、很有节气、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谈迁博鉴群书,善诸子百家,精研历史,尤重明代典故.他立志编撰翔实可信的明史.从天启元年(1621)27岁开始,历时20余年,"六易其稿,汇至百卷",始完成这部编年体明史,全书500万言,取名《国榷》.清顺治四年(1647)手稿被窃,时已53岁,他发愤重写,经四年努力,完成新稿.顺治十年携稿北上,在北京走访降臣、皇室、宦官和公侯门客,搜集明朝遗闻,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之痛.十四年,去山西平阳(今临汾)祭奠先师张慎言,病逝于客地.谈迁祖籍汴梁(今开封),随宋室南渡,定剧场于盐官西南枣林村,后江沙坍落,迁至马桥麻泾港西.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
《国榷》以《明实录》为本,参阅诸家史书,考证订补,取材广博,选择谨严,为研究明史的重要著作.书中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无法流传.直至建国后,里人张宗祥着手整理校订,编为108卷,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谈迁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年中,他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饥梨渴枣,市阅户录,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书成后,署名“江左遗民”,以寄托亡国
之痛.,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这个小偷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可恶的小偷!小偷无非时盗些银钱衣物,然而这个贫寒的家没有给小偷惊喜,于是他顺手拿走了谈迁的书稿,算是泄愤吧.这是一个“史家”二十六年的呕心沥血啊,这个小偷,改杀!如果我有历史的审判权,我就去捉了这个小偷,让他偿还谈迁的“心血”,这是无价的心血啊!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谈迁在书稿被盗后的痛苦,一个贫寒一生,终其所能才完成书稿的53岁的老文人,这个打击无疑是天大的!谈迁发出这样的感叹:噫,吾力殚矣!文人的坚韧这个时候起了作用,谈迁迅速从沉沦终走出,说道:吾手尚在,宁已乎!
命运对这个老人,何其不公也!呜呼!
这个小偷的“盗品”还不如纵横江湖的大盗,那个小偷是卑劣的!何其卑劣的小偷啊!顺治十四年,谈迁逝世前不久,他应同乡友人沈仲嘉之邀,和友人钱大球去山西平阳,路过山东聊城一带,碰见两个强盗持刀打劫.谈迁镇定自若说道:“我们都是读书人,箱子里都是破书,那里来的钱财?”强盗见状抱拳说“惊动”而去.
可见,这两个强盗比起那个卑劣的小偷,可爱多了!
二,谈迁的节操,作文和拒文:
谈迁一直是考给别人抄写谋生的,这是很艰苦的.尽管艰苦,他也从不为钱财和骨气而放弃自己的原则.
崇祯十五年冬,有商船从日本走私人参,价值十万金.在海宁登陆,前往嘉兴.邑令刘宪模抓了私贩,但不上报,企图侵吞这批人参,肯托谈迁写信给浙江巡抚,买通关节.谈迁认为此时重大,隐瞒不住,拒绝写信,后果然事情败露,刘宪模被罢官.
顺治十二年,谈迁在北京.自己的同乡,新科的进士杨雍建托谈迁的老友沈仲嘉,转求谈迁代拟两份信稿.谈迁很不情愿的答应了.后来杨雍建又派人来找他,谈迁一口拒绝了.在日记中写道:我年纪老了,不受年轻人的侮辱.姓杨的虽然是海宁同乡,却让我干着干哪.无非是仗着自己的进士头衔,你做你的高官,我当我的穷书生,我们毫不相干.(大意如此)
但是他却肯为一些人写东西,不计报酬.史可法在扬州督师的时候,那篇《史相国誓师文》就出自谈迁之手.此外,还为史可法拟过一篇《乞援文》.
南明弘光元年(1645)为阁臣高弘图的记室,出谋划策,力图恢复.颇受高弘图、张慎言等赏识.后拟荐为中书舍人及礼部司务.他感到“时事日非,不足与有为”,坚辞不就,引退回家隐居.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64698/

推荐访问:临汾招考网中考 山西临汾招考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