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电死的弟弟词怎么写

来源:女性创业 时间:2018-12-08 08:00:0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女性创业】

为电死的弟弟词怎么写(共9篇)

为电死的弟弟词怎么写(一):

明月几时有里的词怎么解释?
.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词上片写望月寄思,幻想游仙于月宫.下片写赏月后的体会与希望.词人视月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观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领略人情之爱,达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体现了极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从月亮的转移变化,盈亏圆缺,联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从而得出不应事事都求完美无缺的结论.全词构思奇幻,豪放隽秀,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格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优美,富于哲理,情感动人,而绝唱至今.

为电死的弟弟词怎么写(二):

安全事故后的感想
昨天我们厂里电死了一名电工,根据这事我想写一篇文章不知道怎么写.

着重学习用电安全知识,从接线装到电器插头,各种电器要有效接地,一闻二看三听,告诉员工以安全为重点,多看有关用电安全书籍,减少不必要发生事故.

为电死的弟弟词怎么写(三):

阅读分级训练1.2.3.题怎么写(拐弯处的回头)

1.本文记叙的主人公应该是:( )
  A.弟弟 B.同学 C."我" D.爸爸
  2.能表明弟弟伤得不轻的文字有两处,即:
  3.在文中,"我"对爸爸的感情是通过弟弟的心情变化而逐渐升华的.试找出表现弟弟心情变化的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弟弟碰见爸爸时
  ②爸爸自己走了后
  ③爸爸在拐弯处回头时
  4.本文写父爱抓住爸爸回头的动作,真切感人.阅读该段文字并回答:
  ①这一动作发生的时间:
  ②这一动作发生的地点:
  ③最能表现爸爸此时神态的词是:
  ④最能表现爸爸对弟弟关心的动词是:
  ⑤这一动作体现了爸爸的性格是:
  ⑥爸爸回头时的心理会是怎样的呢?请揣摩一下写在下面.
  5.能代表父爱的动作有很多,请从你身边找出一、二例写在下面.
  参考答案:
  1.D
  2.①几个同学送他 ②扎了绷带
  3.①哭丧……与怜爱 ②弟弟很伤心……生气 ③弟弟的……泪光
  4.①父亲侧身左拐的刹那 ②巷口拐弯处 ③悄悄 ④瞟 ⑤慈爱而含蓄 ⑥总不会有什么问题吧?【为电死的弟弟词怎么写】

为电死的弟弟词怎么写(四):

杨修之死 课后词
读一读 写一写的词!求拼音及翻译!急

庖(páo)官:厨师
主簿:文书之类的官
号令:处刑后示众
恃才放旷:仪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讫(qì):完毕
麓(lù):竹器
谮:诬陷,中伤
麾(huī):指挥
绰(chāo):抓取
敦:dūn

为电死的弟弟词怎么写(五):

留在记忆中的那灿烂的微笑 作文【为电死的弟弟词怎么写】

今天一早,我朦胧的睡意还没消除,就被一个无情的怪声吵醒了!

睁开眼睛一看,原来是妈妈在喊我!“妈,你干嘛呀?今天又不用上学,让我多睡一会吧!”但是妈妈不变脸色,依旧是喜笑颜开,她说“快起床吧,马上会有重要的客人来!”无奈之下,只好动作麻利的穿好衣服,洗漱完之后,坐在门口静静等待着那“特殊的客人”。

今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小鸟在枝头愉悦的歌唱,柳树在微风中摇摆着那纤秀的身姿,一切生物似乎都在等待这个客人。我不禁疑惑了,到底是谁呢?竟然有这么大的“排场”。大约等了半小时之后,一辆华贵的轿车依稀身影,那不是我可爱的弟弟家的车子吗?难道是他们来了!

两分钟后,那辆车便停在了我家门前。果然是他们!妈妈反应最快,连说“欢迎--欢迎”。车上的小弟弟朝我拥过来,“姐姐!”由于他才三岁,吐词不清,但我能猜出那是什么意思。“弟弟,我想死你了!让姐姐抱抱!“”他很高兴的让我抱了抱。

“小洁,我要和你二姨做饭,你带弟弟到书房去玩!”妈妈说道。“ok!”

“弟弟,咱们走吧!”

“好的,姐姐你抱我去吧!”他撒娇道。

“好吧!”

到了书房之后,我那漫画书给他看,可他只能看着图画傻笑,没办法,只能讲给他听了。过了一会儿,弟弟说“姐姐你教我写字吧!”这很让我吃惊,一个正在牙牙学语的孩子,竟然想要步入知识的殿堂。我被这强烈的求知欲甚为一惊,“好吧!”面对想要学习的孩子,总不能拒绝,是吧!

我拿了一支笔,先教他怎样拿笔,没想到,这个小机灵,一学就会,接着我手把手的教他写“一”,他却说,这字太简单了,不用我教,他也会写,说着,在纸上写了一个大大的”一”,我看了之后,强忍住没笑出来,不能打击他的自尊心呀!为什么呢?因为他写的“一”写的弯弯曲曲,活像一条小蛇。

“过来吃饭了!”二姨在楼下叫着。这已是我期盼的时间,因为小弟弟吃饭的样子让人百看不厌。只见他左手拿勺(奇怪吧),右手拿鸡腿,在那啃着,他不一会儿就吃完了饭,但他的饭一半在他的肚子里,一半在桌子上。

吃完饭得知,弟弟他们要回去了。“再玩两天吧!不了,明天我要上班呢,暑假我们再见吧!”

走之前,弟弟那灿烂的微笑不禁打动了我,一直刻在我的心上,他没有分离的痛苦,并不代表他无情。他在我耳边说了一句话:姐姐,别伤心了,今年暑假我们再见,说完之后,给了我一个灿烂的微笑。

这微笑,让夏天变得清凉,冬天变得温暖;让黑暗变成了光明,理想变成了现实。这力量竟是如此的大!

他们上了车,我连喊了三声“再见!”我站在马路旁,知道他们的身影消失在那夕阳之中,我才默默的离开。那天真无邪的微笑,使我不由得呼吁“弟弟,我们暑假时再见!”

初一:慕妍雪儿

为电死的弟弟词怎么写(六):

人琴俱亡文言文及带点字

人琴俱亡
刘义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徐州) 人, 南朝宋的文学家.
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4、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
[答]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5、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
[答]一往情深 口若悬河望梅止渴等.
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
[答]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心和痛失弟弟的悲伤.
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掷.
9、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11、收集写手足之情的诗句和谚语:
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谚语: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难之中兄弟真.千金难买兄弟情.
二:
1.体会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赏析词语为:掷)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赏析词语为:恸绝)
2.子猷去看望子敬,为何“取子敬琴弹”,而当“弦既不调”时,乃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你怎样理解子猷的行为?
3.子猷为弟弟之死“恸绝良久”,令人感动.如果你是子敬的家人,你将如何规劝子猷?
4.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死?这反映了什么?
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6.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7.子猷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8.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
9.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
10.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你能写出其他表现手足之情的诗句吗?
答案:
1.(1)“掷”这一动作,表明子猷睹物思人,突出他内心的悲痛.
(2)“恸绝”一词强烈地表达了兄弟间的手足深情.
2、“取子敬琴弹”是为了痛悼和纪念已经死去的兄弟,而说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则
是写出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所以弹不成曲调,体现兄弟情深.也包含着人琴俱亡的悲凉.
3、子猷叔叔,人死不能复生,您有重病在身,身体要紧,请节哀顺便吧!
4.由“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一定已经死了.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5.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6.“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
7.略
8.围绕“生病和悲痛”谈.
9. 略《管宁割席》
10.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
1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____________ (2)何以都不闻消息___________
(3)弦既不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恸绝良久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1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否矛盾呢?请说说你的看法.(4分)
                            
参考答案:
13.(1)都 (2) 总,竟 (3) 协调 (4) 痛哭,极度悲哀
14.
(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15.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此时子猷想以一种独特的悼念方式来表达痛苦与思念,等到”弦既不调”时,内心的悲痛无法排遣,所以”恸绝良久”.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了.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呀?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于是子猷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主旨:
本文是一篇笔记小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按排序事,篇幅很短,却写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王氏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

为电死的弟弟词怎么写(七):

成长中的困惑 作文

在岁月的迷宫里闯荡了十五年,蓦然回首,成长的困惑无所不在。人们都说:“青春是美丽的,是多姿的,”那么。又为什么有这么多困惑的事呢?我思索着……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孩提时代,我一直渴望长大,渴望成熟、独立。直到有一天,第一次被别人称呼“同志”时,我才仿佛感觉出,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

我不再与弟弟一起玩游戏,而是故作深沉地对弟弟说:“再不做作业,看我怎么揍你!”弟弟转过头来,用十二分惊诧的目光打量着我。“你,你,你没事吧?”弟弟一边语无伦次地问我,一边过来摸我的额头。我再也忍不住了,“噗嗤”一笑,又变回了孩子。

为什么成熟就那么难呢?

曾几何时,我脱下童装,换上了大人的衣服,走在大街上,人们向我投来的除了异样的月光还是异样的目光,成熟的服饰终究掩饰不了不成熟的脸,我只好狠狈地往家跑……

曾几何时,被烈士们不怕牺牲的精神所感动,于是我决心做个坚强的人,却又为打球跌破了腿偷偷地落泪……

曾几何时……

我刻意现察父母,他们的行动给了我“成熟”的诠释。成熟并非只表现在脸上和衣着上,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速成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一个夏天的夜晚,我独自走在乡间的小道上,仰望苍弯,繁星点点。突然,一道银亮而美丽的弧线在我眼前划过。哦,是流星!我还没来得及惊一喜,它就已隐身匿迹了,天空又恢复了原有的平静。

不知怎的,看着那转瞬即逝的流星,我不禁突然感到悲凉起来。

我由此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庄子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的确,人生在世短短敌十年,与地球的“年龄’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了。既然这样,人活在世上有多大意义呢?我又一次困惑了。

我想起了刚才的流星,同样,它也只有一次生命。但它没有选择在宇宙中平平庸庸地度过千年,而是义无反顾地将生命化作瞬间的辉煌,虽然短暂,但很精彩

我若有所悟,人也可以像流星,同样,铸就生命的伟大!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曾经,为老师请自己做事而欣喜,宁可“开夜车”也得让老师满意;曾经,为了扳手劲赢过别人而练肿了手臂,脸上依旧挂着笑,泪水却流进了心里;曾经,为了一道难题而废寝忘食,为了一句别人的嘲笑,带着“包羞忍耻是男儿”的壮志豪情,子夜挑灯后又“闻鸡起舞”……

可大人们总对此不屑一顾,还劝我们“难得糊涂”……

不,正是这份执若,这火一样的执着,这火一样的热情,使我们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我想,大人们的不理解或许是因为我们有时“火力过猛”,有点太任性了吧!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我自命不凡,孤芳自赏,总喜爱评头论足,从“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曹操,到“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毛泽东;从海湾战争中曾名震一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到俄罗斯前任总统叶利钦……

当然,我还是最喜欢评论一些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比如,李清照曾写诗赞美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杜牧却认为“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我比较赞同杜牧的观点,对项羽生活的那个时代,我常会摇头叹气,无奈地说:“时无英格,使竖子成名。”每每评论得口干舌燥,可我还是个普普通通的我,还得“一心只读圣贤书”。

我总喜欢以一个“理论家”的身份教育人,可自己从来就没教育好自己;我总对别人取得的成绩嗤之以鼻,可在一次次竞争中败北后,我才发现自己以前是多么骄傲和自满。老舍说:“骄傲自满是一座可怕的陷阱,而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的”过去,我喜欢争论,可不料争论滋长了我骄傲的情绪。爸爸常对我说:“要学会做一个倾听者,厚积薄发,沉默才是金。”现在想想,爸爸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有时,我真不理解,为什么少年周恩来的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会招来有些同学的嘲笑;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写道:“朋友!你是这么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

有的同学读了,却认为这是做作,唱高调;你若说你最关心的是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保证有人给你抛白眼,或是发出不堪入耳的声音。这是为什么?难道一定得讲假话、讲随大流的话不成?

不,只管走好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一个个困惑已解开,心中自然舒服了许多。其实,静下心来想,人人都害怕困惑,然而没有困惑,就没有彻悟时的痛快。生活也就像一杯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孟子曰:“困干心,衡于虑,而后作。”困惑并不可怕,就看你怎样去面对它。

成长中不能没有困惑——没有困惑,又怎么能有成长呢?

为电死的弟弟词怎么写(八):

牛顿卖菜的答案
牛顿卖菜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十一岁就死了父亲,由母亲带着他和四个弟弟回到农村.为生活所迫,牛顿停了学,和母亲一起下地种菜.每逢赶集,就由牛顿挑着满满的一担菜到集上去卖.
一天,集市上人群熙(xi)熙攘攘(rang),有卖杂货的,有售土产的,有摆地摊的,人们讨价还价,十分热闹.可是,在远离集市的街尾一家药铺门口的篱笆(li ba)外,放着一副菜担子.菜担子为什么要放在这样冷落的地方?菜担子里装满新鲜蔬菜,却不见卖菜人.顾客们自选自挑,临到付款(kuan)时,有人大喊一声:“这是谁卖的菜?”这时从篱笆侧面走过来一位少年,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书.他接过菜款数也不数,就往兜(dou)里一塞,又走开看他的书去了.这担菜就连三分之一的钱也没收到.
有一次卖菜时,挑到半路上,突然刮起大风,牛顿兴致大发,张开双臂,一会儿顺着风走,一会儿逆着风跑,嘴里还不停地数,仔细测量走过的距离.原来他在计算风速,等他想起菜担时,已经只剩下一根扁担了.
有人说科学家都是怪人,其实不怪.他们读书、想科学、学科学往往入了迷,其它事情都不放在心里.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熙熙攘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冷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自然段第1句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3、4句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牛顿为什么把这担菜放在冷落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第三自然段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致大发”中的“兴致”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填序号)
A、 牛顿对突然而来的大风感到好奇、兴奋,因而很有兴趣.
B、 牛顿觉得这是一个计算风速的好机会,因而很有兴趣.
4、用“ ”画出文章的中心句.

1 人稀少 不注意
2 写了牛顿生活困难 写了牛顿上集市卖菜场 因为牛顿看书要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
3 b
4 最后一句

为电死的弟弟词怎么写(九):

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要事例,简洁一点)!
人品怎样

以下是《细说三国》中对诸葛亮的记载,评价
这本书很好,如果你想了解三国人物,建议你买《细说三国》看看
诸葛亮在出山以前,是很普通的一个文士,对曹操并无恩
怨,和孙权这一边也没有什么联络,虽则他的胞兄诸葛瑾已经由
于孙权姐夫弘咨的介绍,在孙权身旁当了一名左参议之类的官.
诸葛亮究竟是那一省的人?我倘若说他不是河南省人,就
难免为万千的河南乡亲所不能宽恕.实际上,依照今日户籍办
法的规定,他应该是一位在河南省设有户籍的中国国民.
倘若严格地按照生在什么地方,才算是什么地方的人,那
末,他应该是山东人了.他的出生地,是(今日沂水县附近的)琅
邪郡阳都县.
更严格的算法,是算他的“近代祖先”,与“远代祖父”.他的
近代祖先,是诸城县的葛家.这诸城县的葛家,迁居到别的郡
县,喜欢自称“诸葛”.
他的最古的祖先,是河南东部的葛国的国君,曾经与商朝的
成汤作邻居,被成汤讨伐过.
所以,说来说去,他还是敝省河南的人.
也许,湖北省的朋友们会抗议.理由是,诸葛亮所住的“隆
中”不在别处,在湖北襄阳的西边郊外.
河南人的答复是:襄阳在当时离开我们的南阳太近.而且,
诸葛亮自己说过:“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诸葛亮从来不曾说过
“躬耕襄阳”啊!
然而,像诸葛亮这样我们都喜欢的人,就让他多兼几个省
籍,有什么不好呢?古希腊的大诗人荷马,不是曾经有过七个国
家声称荷马是它们的国民么?
诸葛亮之所以获得一千七百多年以来这么多人的喜欢,第
一大概是由于他既忠且勇且智.忠臣很多,勇将也不少,忠勇而
兼有计谋的,便没有几个人比得上他了.
他而且颇有文才.<隆中对>与<出师表>均足以确定他在中
国散文史上的地位.
依我个人的愚见,他最感动我们的地方,是他对刘备的一份
死生不渝的义气.他明知由于荆州南郡之失与关羽之死,消灭
曹魏已不可能.然而他依然出兵六次(所谓“六出祁山”),知其
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报
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
他另有一点十分可爱的地方,是长得漂亮,一表人才(他所
娶的太太传说极丑,倘若真是如此,那就更足以显出他的“伟
大”.我的父亲曾经告诉我:“诸葛亮娶一个丑太太,是十分聪明
的举动.否则,他就不能专心办公了.抗战期间我在重庆,有一
位热心的朋友向我建议,公开演讲时,说诸葛夫人是“三心牌”:
见面的时候恶心,摆在家里放心,想起来伤心.其实,诸葛夫人
并不难看,“难看”的谣言的主要来源,是黄承彦老太爷自己一封
信.黄老太爷在信中向诸葛亮说:“我有一个女儿,虽然长得难
看一些,却可以帮你做一些扫地煮饭之类的粗事.”谣言的另一
来源,可能是南阳的女孩子们或襄阳的女孩子们“同行相嫉”,见
到诸葛夫人嫁得了那么漂亮的小伙子,就妒火中烧,纷纷想象诸
葛夫人的毛病,例如太高了,太矮了;眼睛大得像驴子,或小得像
一条线;耳朵肥大像猪,或长长的像兔子;脸是马脸,又麻;或脸
是扁得像饼,鼻孔朝天,等等……这虽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
辞”,却可以说得上是“仇人心中出无盐”了).
我应该把文章写得略为平淡一些.诸葛亮与他的夫人,未
必是一对堪比于孙策与桥大小姐,或周瑜与桥二小姐之“一对璧
人”;也未必是“郎才女貌”.至少是,郎才而女不太丑罢.
一般老百姓另有他们喜欢诸葛亮的原因:诸葛亮会呼风唤
雨(借东风),会制造自动的木牛流马,也会把周瑜气死,把王朗
骂死.这些,都是上了<三国演义>作者的当.
诸葛亮哪里会有什么呼风唤雨的能力呢?他也不曾制造出
不需人力推动的木牛流马;妙计他诚然有,而且很多,却未必每
一次都能胜利.总之,只是比起一般的文臣武将,较有能力而
已:不是天才,更不是“妖道”.
他生平不曾穿过那八卦袍,也没有不分寒暑,手摇鹅毛扇子
一柄.他头上戴的是不是有青丝带的帽子(纶巾),也大有问题.
最先说诸葛亮“尝服纶巾,执羽扇,指挥军事”的,是<三才图
会>的著者王圻.王圻是明朝人.
宋朝的苏轼,认为“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是周瑜.苏轼
在他的“赤壁怀古”一首<念奴娇>词里写了:“遥想公瑾(周瑜)当
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比王圻早了好几百年,离开三国时代较近,似乎他说的
话要比王圻的“可靠”.却也未必.苏大先生的诗词好,文章好,
字也写得好.考据与考证的学问却常常有毛病.<赤壁赋>中的
赤壁,并不是当年周瑜对曹操打仗之时的赤壁.赋中有“东望夏
口,西望武昌”的话,把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也说得很不精确.
他在“赤壁怀古”的这一首词之中,说周瑜刚刚娶了“小乔”
不久.事实是,已经娶了她九年以上.
苏轼不曾注意到“赤壁之战”发生之时,并不是夏天,而是冬
天.周瑜不需要挥动他的“羽扇”.
那末,究竟是谁有“羽扇纶巾”?是宋朝苏轼所说的周瑜呢?
还是明朝王圻所说的诸葛亮呢?是不是王圻确有所本,而苏轼
并无所本?是不是王圻与苏轼都不过是“说说罢了”,没有下过
什么考据与考证的功夫?
倘若我们去请教京剧专家,他们的答复就很容易叫我们立
刻有“无可奈何的满意”.专家说:“历史是历史,戏是戏.”“羽扇
纶巾,诸葛亮在戏台上已经用了;就让他用下去罢.周瑜,有两
根野鸡毛插在头上,就不必也用羽扇纶巾了.”
京剧之中的诸葛亮是老生,而周瑜是小生.历史上的诸葛
亮却比周瑜小上七岁.当时,建安十三年,诸葛亮二十七岁,周
瑜三十四岁.
京剧之中的诸葛亮,嘴唇上挂了很长很多的黑颜色的胡子.
这个我当然反对,但是还可以容忍.周瑜呢了,一位盖世英雄,被
专家们插野鸡毛在他的头上,披了粉红色的袍子在他的身上,而
且逼着他用娘娘腔说“小生”式的湖北话,真正岂有此理!
诚然,“历史是历史,戏是戏”.但是,我们学历史的人从来
不敢糟蹋京剧家们的戏;为什么京剧家们老是喜欢歪曲我们的
历史呢?
乘此机会,我代表敝同行若于人对三家电视台的某一些历
史连续剧的制作人、编剧人、导播人、登广告的提倡人,同时附带
地提出相当严重的抗议.抗议什么呢?抗议你们把吕四娘送进
了少林寺,和许多和尚混在—起!也抗议你们把雍正皇帝也写
得年轻英俊,一度迷惑了吕四娘.对不起.
话归本题,我们还是谈谈诸葛亮罢.他家原姓葛,老家在徐
州琅邪郡诸县(山东诸城),迁居到阳都县(沂水).他本人流落
到荆州南阳郡的邓县.汉朝的邓县故城一名“隆中”,不在今天
的河南,而在今天的湖北,襄阳县之西二十里.
他之所以流落,由于父亲诸葛珪早死,随了叔父诸葛玄到
(江西南昌)豫章郡.诸葛玄受刘表之任命,当过很短时间的豫
章太守;被曹操派来的朱皓赶走,去了襄阳闲住;不久,病死.诸
葛亮与弟弟诸葛均,失了依靠,就作了农夫,在“隆中”长住下来.
请葛亮住在隆中,所过的生活是地地道道、半耕半读的生
活.他不能不耕,因为叔父诸葛玄已死,他自己在刘表的衙门里
并无一官半职.他不能不读,因为志趣很远很大.
他读书的方法,是注重大的问题及其解决方略,而不肯浪费
时间与精力在琐碎的、咬文嚼宇的“小题目”上.
几十年前,笔者曾经在巴黎请教过袁世斌(冠新>先生:“什
么样的人,才可以办大事?”袁先生说:“脑筋清楚,就可以办大
事.”我又问;“怎么样的脑筋,才算得是清楚?”袁先生说;“清楚,
就是有条理:懂得提纲挈领,把事情分出一个大小先后.”
诸葛亮读书“观其大略”,可能便是如袁先生所说:研究出事
情的大小先后,及其处理的方法.
他的三位同学,都和他不同,喜欢把书上的字句完全记住,
完全背得.这三位的姓名是:石韬、徐庶、孟建(他们的宇,是广
元、元直、公威.诸葛亮自己的字,是孔明).
诸葛亮曾经看出这三位同学的志愿与能力,说他们将来可
以做官,做到刺史、大守(后来石韬果然做到太守、“守典农校
尉”.汉朝的“守”字等于民国初年的“署理”二字.如徐庶在长
坂坡之役以后,因老母留在樊城,落入曹军之手,而回到北方投
了曹操,在曹操下边做到了“右中郎将”与御史中丞.孟建做到
了凉州刺史、镇东将军).
三位同学在当时问诸葛亮:“你自己的志愿与能力呢?”诸葛
亮不肯答复,只是笑而不言.
他们三人,尤其是徐庶,其实也并不是不知道诸葛亮的志愿
与能力.因为,他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管仲辅助齐桓
公尊王攘夷;乐毅把亡掉了一大半的燕国,完全恢复,而且占领
了齐国的十分之九.诸葛亮有志于使得汉朝中兴,于此可见).
当时的一般人都认为诸葛亮太狂妄.徐庶却深信诸葛亮确
有比得上管仲、乐毅的能力.
还有两个人,也很深信诸葛亮是天才.其中的一位姓崔,号
州平(名叫什么,现存的史料没有记载),是(河北省蠡县南边的)
博陵县人,避乱住在荆州.父亲崔烈是名士,可惜花了钱买司徒
与太尉的官位,声誉一落干丈.其后,因为大儿子崔钧参加了袁
绍的讨伐董卓运动,崔烈被董卓关在牢里;董卓死后,被释放;李
催来到长安,崔烈死于李催之手.崔州平是崔烈的小儿子.
诸葛亮的另一位知己,是长他一辈的亲戚、襄阳人庞德公.
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是诸葛亮的姐夫.庞德公说:“诸葛亮好
比是一条卧龙”(睡着的龙,还不曾醒,醒了就会飞走).
庞德公对于自己的侄儿庞统也很称许.说庞统是一只凤
雏.凤雏,就是雏凤,出生了不久的凤凰,将来前途无量.
庞德公的一个朋友司马徽,是颍川郡阳翟县人,也流寓在襄
阳,带了家眷与庞家同住在洄湖之中的一个小岛之上.这个岛,
叫做鱼梁岛.这位司马徽颇有知人之明,庞德公称他为“冰镜”
(<三国演义>的作者误写为“水镜”).所谓冰镜,意思是:司马徽
极冷静,能够冷眼观人,冷得像冰,而看人看得准,像镜子一样.
司马徽的经学、史学、子学,都有相当深的造诣.远方青年
走来跟他念书的颇有几位.知名的有向朗、尹默、李仁.这三人
都在刘备取得益州以后,做了重要的官:向朗当了几任太守,做
过诸葛亮下面的“丞相长史”,及光禄勋、左将军;尹默作过“劝学
从事”、太子仆射(教刘禅读<左传>;李仁的儿子李撰了尚书令
史、太子庶子、太子仆射(教刘禅的儿子).
司马徽似乎不曾做过诸葛亮的老师,他与诸葛亮的关系,是
师友之间;在年龄上比诸葛亮长半辈.
习凿齿在<襄阳耆旧记>里面说:把诸葛亮介绍给刘备的,是
司马徽.刘备走到了司马徽家,专诚拜访,向司马徽请教对当时
的局势看法如何.司马徽说:“我不过是一个儒生,俗士,根本不
识时务.识得时务的,这里有卧龙与凤雏二人.”刘备进一步再
问:“谁是卧龙?谁是凤雏?”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姓诸葛,名亮.
凤雏姓庞,名统.”
<三国志·诸葛亮传>所记载的与此不同:刘备驻屯在南阳郡
新野县,遇到徐庶,对徐庶十分器重.徐庶向刘备说:“有一位诸
葛亮,是睡在家里的一条龙.将军想不想见他?”刘备说:“你就
带他来见我罢.”徐庶说:“诸葛亮这个人,不是可以被我带来见
你的.你应该屈尊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便去拜访,前后拜访了三次(这三次,未必如<三
国演义>的作者所说,第一次诸葛亮不在家,刘备遇到了崔州平;
第二次诸葛亮又不在家,刘备在途中遇到了石广元与孟公威;到
了诸葛家.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离开诸葛家,遇到了诸
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最后,刘备在第三次拜访之时,才见到了诸
葛亮,畅谈“时务”.也许.刘备拜访了诸葛亮三次,三次都见到
了,而且也都畅谈了.第一次谈得就很“投机”,所以第二次再
来,第三次又来,前后谈了三次以后,诸葛亮完全说服了刘备,刘
备也说服了诸葛亮.刘备答应诸葛亮,采纳他所建议的政略与
战略;诸葛亮也答应了刘备,离开隆中的草庐,跟刘备去新野,从
此为他效劳,到死为止).
《三国演义》关于三顾“茅庐”的描写,虽然极不正确而文笔
十分精彩,也连带地似乎不太费力而给读者一一介绍了请葛亮
的几位好友与岳父黄承彦、弟弟诸葛均.
《三国演义》中的“茅庐”,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称为“草
庐”.《出师表》中有这么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
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卑微,学识
鄙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
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有了这《出师表》里的几句话作为证据,鱼豢在《魏略》之中
所说,就不攻自破.《魏略》说,不是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而是诸
葛亮到了刘备那里去“求见”.见了以后,刘备因为从来不认识
这个年轻的书生,对他不甚理睬.诸葛亮偏要留在客厅,到了别
的客人走了以后,他还不走.刘备仍旧不太睬他,而拿起一只刚
刚有人送来的髦牛尾巴,编结这尾巴上的毛作消遣.诸葛亮忍
耐不住,就很冒失地说:“将军有没有别的远大志愿,还是就这样
以编结髦牛尾巴为满足?”于是,刘备才丢下髦牛尾巴,向请葛亮
说;“这是什么话?我哪里会以编结髦牛尾巴为满足呢?我不过
是弄着玩,解解闷而已.”诸葛亮说:“将军,你看镇南(镇南将军
刘表)比得上曹公吗?”刘备说:“不如.”诸葛亮又问:“您自己比
得上曹公吗?”刘备只得承认:“也不如.”
《魏略》的这一段对话,很像是《战国策》上策士的口气.很
容易叫人倍以为真.事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自古以来,像刘备那样以一个爵为亭侯,官拜左将军,作过
徐州牧,年纪有了一大把的人,肯去拜访—个二十七岁,姓名“不
见经传”,毫无资历的年轻人诸葛亮,虽不能说绝对没有,至少是
很不常有.这就是刘备非常人所及的地方.
诸葛亮在隆中,他在草庐里对刘备所说的一番话,已经被陈
寿浓缩在《诸葛亮传》之中.
他向刘备说:“自从有人发起讨伐董卓以来,豪杰并起,各据
一方,‘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其中,最厉害的是曹操.比起袁
绍来,曹操的名气小,兵少;他却终于以弱胜强,打败了袁绍.这
不仅是天意,或时机,人谋也有关系.曹操到了今天,兵有了一
百万;地位呢,掌握了朝廷,挟天于以令诸侯.刘将军,您是不可
以在这个时候和曹操较量短长的.”
诸葛亮继续说:“另一位不可以和他较量的人,是孙权.孙
家的人割据江东,已经有了‘三世’(陈寿所指的三世,是孙坚、孙
策、孙权.陈寿弄错.孙坚虽则是江东吴郡富春县人,却并不曾
有机会回到家乡,实行割据).孙权这个人不仅有易于防守的地
盘(有长江之险),而且很得江东的民心.刘将军,您只可以和孙
权做朋友,不可以打他的主意.”
那末,该打谁的主意呢?该打刘表的主意.刘表有了这大
好的荆州,北有汉水、沔水;南有南海;向东,顺长江而下,通到吴
郡一带;向西,通到巴郡、蜀郡.刘表有了这可攻可守的荆州,却
毫无用武的能力.“刘将军,这似乎是老天爷安排好,给您做本
钱的.您是不是有兴趣呢?”
荆州以外,另有一个州,也是好地方,而主持该州的州牧比
刘表更无能力.这另外一州,是包括四川、云南、贵州与陕西南
部的益州;州牧刘璋是一个既糊涂而又懦弱的人.益州的土地
很肥沃,人民很殷实,刘璋却不懂得如何保存这一大片土地,照
顾那么殷实的人民.在益州的北部,汉中郡一带,有居心叵测的
张鲁,而刘璋不加防备.益州的才俊之士,早就想换掉刘璋,欢
迎一个配得上作他们的州牧的人了.
“刘将军,您不仅是汉室(景皇帝)的苗裔,而且信著于四海,
声望极高.您本人又喜欢交结英雄,思贤若渴.您便是一个配
得上到益州去作州牧的人.”
诸葛亮的结论是:倘若刘备能先取荆州,再占益州,便有了
立足点.然后把荆、益两州的内政办好,把边界的要害守好,西
和诸戎,南抚夷越(夷,指云南、贵州的各种夷人与苗族;越,指广
东、广西与越南的越人),同时“结好孙权”(与孙权结盟,建立友
好关系).这样,便把脚跟站稳,可守可攻.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
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
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诸葛亮的这一番话,把当时中国的整个局势分析得明白透
彻;也把刘备所应该采取的步骤,设计得有条不紊.
其后,刘备得到他的帮助,完全按照这个计划去进行,先取
荆州,后取益州,然后荆、益两州的兵同时出动,用钳形攻势对曹
操作战.
可惜,一则是曹操来得太快,没有等到刘备拿下荆州就来;
二则是刘备依靠了孙权的力量才抵住了曹操,因此而不得不把
荆州的最好部分(武汉一带的)江夏郡与(江陵宜昌一带的)南
郡,让给了孙权;三则是虽然在周瑜死后,经过一番磨擦而向孙
权用长沙换得了南郡,命令关羽由南郡攻取襄阳樊城,吓得曹操
想放弃许县,刘备自己也攻占了汉中,对长安形成威胁.却不料
因此而引起孙权的嫉妒与害怕,背弃了同盟的誓言,出兵偷袭关
羽的后方,杀害关羽,酿成孙权、刘备二人在猇亭拼得你死我活!
诸葛亮的隆中方案,终成泡影.
这些,留待以后细说.
现在,我们应该说一说,诸葛亮参加了刘备的阵营之后,有
过什么表现?他在赤壁之役,所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他参加了刘备阵营.起先并没有立即获得什么重要的职位,
如所谓军师之类,因此也就不曾能够有什么惊人的表现(火烧博
望坡之事,与他无关).
刘备自己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个空头的“左将军”,虚有其号
的“宜城亭侯”,论实力仅有几千名兵士,在地位上仅是刘表所收
容的一员“客将”,既非州牧,亦非太守,新野一县也并非他的“防
区”,只是暂时的驻军之地.如此的一个刘备,怎么能给诸葛亮
什么官做呢?
诸葛亮在刘备的军营之中,倘若能有什么名义,也只能是所
谓“宾客”,相当于民国忉年的顾问、参议之流.
刘备对于这位二卜六七岁的宾客,确是十分器重,“情好日
密”,天天见面,谈个没完,老朋友关羽、张飞二人看不顺眼,说出
酸溜溜的话,刘备也就老实对这两人说:“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
水也”(封丁侯的人,自称为“孤”).刘备请关羽、张飞以后不必
发牢骚;关、张二人也就乖乖地不再说什么了.
刘、关、张都不是“一介武夫,未尝学问”.刘备作过经学家
卢植的弟子,也就是大儒郑玄的再传弟子;关羽生平手不释卷,
喜欢读《左氏春秋》(俗名《春秋左传》);张飞呢,字写得极好,而
且也善画美人.诸葛亮书读得当然不会很少,却也未必读得比
刘、关、张三人都多.为什么刘备极喜欢与诸葛亮交谈呢?可能
是,诸葛亮长于分析,不仅言之有物,而且“头头是道”,对当前的
局势与随时发生的大小问题,“独具只眼”.
在这个最初的一两年,诸葛亮除了陪刘备闲谈以外,有没有
替刘备办过具体的事?我想,不会没有.像刘备这样作过州牧,
打过仗,经常掌握着若干人马而有志于“打天下”的人,是不至于
找到了人才而仅仅以谈谈为满足的.他当然有“用”这个人才之
意,否则不能有耐心和他一谈、再谈、天天谈.既然有意于“用”
这么一个人才,自然就必须先拿一些小事来“试试”他的能力了.
可惜,《三国志》的《刘备传》与《诸葛亮传》,均没有记载诸葛
亮被“试用”的经过.
《诸葛亮传》仅记载了刘琦向诸葛亮求救的故事.刘琦是刘
表的大儿子,失宠.得宠的,是刘表的小儿子刘琮与刘琮的生
母,亦即刘琦的后母蔡氏.刘琦对自己的未来很焦虑,曾经向诸
葛亮请教了好几次,诸葛亮总是不肯给他出什么主意.最后,刘
琦骗诸葛亮上楼;上楼以后,刘琦叫人搬走了梯子,然后向诸葛
亮说:“今天你我二人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话从你的嘴里说出
来,只有我一个人的耳朵听进了去,机密得很.你现在可以说话
了罢?”刘琦的如此安排,在动机上确是为了保持机密,而不是有
意对诸葛亮威胁(诸葛亮也不是一个肯在威胁之下贡献妙计的
人).
诸葛亮对刘琦轻描淡写地说出下面的几个字:“君不见申生
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左氏春秋》,很多人都念过,刘琦
自然念过,然而别人与刘琦念了这申生与重耳的故事,只把它当
作古时候申生与重耳的故事而已;诸葛亮念了,却懂得把这个故
事的教训应用到“今天”刘琦与刘琮的实际问题上来.
诸葛亮劝刘琦,不要蹈晋献公前妻之子太子申生的覆辙,坐
待骊姬宰割,应该效法公子重耳,出亡.不久,刘表的江夏(武
汉)太守黄祖,被孙权击败,阵亡.刘琦就向爸爸刘表求得了江
夏太守的位置,离开襄阳,逃出了刘表后妻蔡氏的魔掌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66560/

推荐访问:苏轼写给弟弟的词 梦见弟弟快死了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