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看望袁文才遗孀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7-21 09:13:3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毛泽东看望袁文才遗孀(一)
揭密早期革命领导人袁文才、王佐死于党内争斗

下篇:

揭密:早期革命领导人袁文才、王佐死于党内争斗

袁、王被杀是我党、我军早期革命历史上发生的一起冤案。建国后,他们两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井冈山时期的老同志、前中共江西省委书记陈正人回忆说:“1930年10月,在红军最后一次打吉安时,我见到了毛泽东同志,把袁、王被杀的事情告诉了他。他说这两个人杀错了,这是不讲政策。解放后,大概是在1950年,那时我任江西省委书记,向毛泽东同志汇报江西工作情况的时候,有时也还提到袁、王的事情,毛泽东同志的看法和以前一样,没有改变,还是认为杀袁、王是杀错了。” 1965年5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还特意会见了袁文才、王佐的遗孀,对袁妻谢梅香说:“袁文才、王佐不在了,他们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当时造成错杀袁文才、王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当时党内一些“左”的政策,是造成袁、王被错杀的主要原因

1928年7月在莫斯科召开党的“六大”通过的《关于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提出“与土匪或类似的团体联盟仅在武装起义以前可以适用,武装起义后宜解除其武装,并严厉的镇压他们,这是保持地方秩序和避免反革命的头领死灰复燃。他们首领应当作反革命的首领看待,即令他们帮助武装起义亦应如此。这类首领均应完全歼除。让土匪深入革命队伍或政府中,是危险异常的。这些分子必须从革命军队和政府机关中驱逐出去,即其最可靠的一部分,亦只能利用他们在敌人后方工作,绝不能置他们于苏维埃政府范围之内。”这为错杀袁、王提供了政策依据。“六大”精神传到井冈山之后,永新县委书记王怀、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等人,主张把袁、王杀掉;毛泽东等人则坚决反对,最终还是统一到毛泽东等人的意见上来。实际上,“土匪”和“绿林”是有本质区别的。“土匪”是不论贫富,皆为其压迫和抢夺对象,社会各阶级包括贫苦农民都是恨之入骨的。“绿林”则不同,“绿林”本质上是农民武装,是农民起义军,宗旨是“劫富济贫”,贫苦农民是支持和保护他们的,“绿林”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湘赣特委和一些县委把“土

匪”和“绿林”混淆起来,本来就是对袁、王队伍阶级性的模糊。

二、土客籍矛盾和地方主义的影响,是造成袁、王被错杀的重要原因

土客籍矛盾和地方主义是存在于边界、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土籍的本地人和数百年前从北方迁移来的客籍人之间有着很大的“界限”,历史上的仇怨非常深,有时发生很激烈的械斗。客籍人从闽粤边起,沿湘赣两省边界至鄂南,约有几百万人。客籍人来的晚,只能占据相对比较贫瘠的山地,被占领平地的当地土籍人所压迫,素无政治经济权利。大革命失败后,在湘赣边红色区域内,宁冈、遂川、酃县、茶陵,都有土客籍问题,而以宁冈最为严重。

在当时的井冈山地区,大约20%的土籍(原住民)占据了大量的土地,80%的客籍(主要是客家人)被迫成为佃农,受到土籍豪绅的压迫。而袁文才、王佐出身“绿林”,作为客籍民众领袖和客籍利益的保护者,得到广大客籍民众广泛拥护。可是,由于宁冈的土客籍矛盾由来已久,且结怨甚深,袁文才、王佐作为客籍革命派首领,在革命初期与龙超清、朱昌偕、王怀等土籍的永新县委及边界特委领导人之间关系还是很好的,袁文才的入党介绍人就是龙超清。但袁、龙等人都没有超脱于当地的土客籍之争,相处时间长了,他们之间的摩擦与纷争愈演愈烈,遂有“土籍的党,客籍的枪”之说。毛泽东率部上井冈后,采取了组织措施,化解矛盾,将龙超清调往莲花工作;任命袁文才为红四军参谋长,刘辉霄为前委秘书长,于1929年初随红四军行动;将何长工调任宁冈县委书记;同时,对边界县、区委干部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毛泽东率主力红军离开井冈山后,1929年下半年,湘赣边界特委与袁、王矛盾开始恶化。

当时在湘赣边界特委工作的杨克敏在报告中提到:“„„加速急谋能解决土匪首领,应是边界刻不容缓的工作”。1929年湘赣边界特委书记邓乾元在给中央的一个报告中也认为“„„照六大会议的指示解决之。”边界特委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不仅受党内左的思想的影响,而且还带着强烈的个人恩怨与成见,边界特委1929年5月至8月边界情况的一个报告也说:“现在土匪问题更加严重,袁、王对我们现在处处怀疑,袁有另找出路脱离我们的象征,王在袁的影响下,亦与我们的关系日趋恶化。”由此可见,边界地方党组织早对袁、王二人深恶痛绝,埋下杀机,边界特委对这场历史悲剧应负直接责任。罗克绍事件正好是条导火线,给了边界

特委以借口,这既是土客籍矛盾的延伸,也掺杂了地方党组织领导人与袁、王的个人私怨。【毛泽东看望袁文才遗孀】

三、袁、王自身的毛病及其部队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气,是导致事态恶化的主要诱因【毛泽东看望袁文才遗孀】

袁、王及其部队虽然已被编为红军,但长期的绿林生活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许多人过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松驰;袁、王两人性情高傲,只信仰个人,不相信组织,看不起宁冈当时的县委书记龙超清和永新县委书记王怀,认为他们二人年纪轻,本事不大。因此,他们之间有矛盾,合不来。袁、王曾当着部队和特委县委的面说过“毛委员有帝王之相,是个中央才,跟着他是有出息的”、“我只听毛委员的”,为了把毛泽东留在井冈山,他们主动做媒,促成贺子珍嫁给毛泽东。如今毛、贺结婚的象山庵已是井冈山的著名旅游景点,庵中一棵古树上,青年男女把象征美好爱情的红绸条挂满了枝桠。

袁文才本已随毛泽东率部队下山,却中途私自离队回到井冈山,虽接受了组织处分,但对队伍仍有影响,特别是对策反罗克绍这样的大事,既不请示,又不商量,擅自行动,是违反组织原则的。当然,这些问题均属于党内矛盾,有问题但也不至于要杀掉他们。【毛泽东看望袁文才遗孀】

1929年2月袁文才从赣南擅自离开部队跑回井冈山,袁文才、王佐领导的部队不服从地方党组织的调派,纪律松懈。杨克敏在报告中提到:“袁、王对党的认识很薄弱,小资产阶级意识非常浓厚,信仰个人,不相信群众,个性很强,不接受批评,边界因此称为‘特殊党员’。他们相信自己万能,枪杆子万能而已”,最后发展到要武力解决的地步。而且,袁、王作为客籍民众利益的代表,在处理土客籍矛盾时,始终难以超脱,最后导致与土籍的边界特委负责人直接对立,也为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四、中央巡视员彭清泉的错误指导决策,作出了用军事手段处理袁文才、王佐的决议,这是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

1929年下半年,彭清泉(即潘心源)作为中共中央委派的巡视员到湘赣边界巡视工作。潘和袁、王都没有谈过话,仅根据他近半个月的巡视,就偏听偏信边界特委、县委的意见,在遂川于田联席会议上,通过了武力解决袁文才、王佐的

决议。1930年7月22日《赣西南刘作抚同志(给中央的综合性)报告》中记述道:“这一问题是中央巡视员彭清泉同志办理的。”“解决了袁、王在政治上是有好影响,这问题完全由彭同志指定9位同志开会,CY(共产主义青年团(Communist Youth League)的英文缩写)完全没有通知,设法把袁、王骗到城里来”。足见于田联席会议作出杀害袁、王的决定是在彭清泉的指示下进行的,表现了当时党的一些负责同志只知机械地执行上级指示与决定,不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特别是将柏路会议已经议决过的事情重新推翻,更表现出极端的狭隘主义。

五、红五军领导人轻信了特委的错误意见,未作深入调查便草率派兵解决袁、王,对事件的发生也负有一定责任

当时,袁、王两部加起来有800余人枪,其战斗力与红五军不相上下。湘赣边界特委一班人知道,倘若用武力对付,非但达不到目的,弄不好还会反受其害。于是制定的策略,一是调虎离山,将袁、王诱至永新县城下手,二是借助红五军的力量。恰在这期间,红五军停驻在安福、永新边界地方。湘赣边界特委向中央和红五军领导人彭德怀反映袁、王的问题,有些问题并不是实事求是,但由于各种原因,彭德怀轻信了片面之词,同意借兵给特委解决袁、王。

如果红五军领导人能深察当时边界党和红军内的复杂情况,也许就不会听信特委的不实之词了。彭德怀后来回忆道:“朱昌偕(似乎还有王怀或其他人,记不清楚了)来我们军部,向军委报告情况。他们谈袁文才、王佐要叛变,袁、王有将参加边区县以上联席会议的同志一网打尽的可能。事情万分危险,请求五军立即出动挽救这一危局”。 “如果朱昌偕同志所反映的与事实不符,那么我们就犯了轻听轻信的错误。”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毛泽东看望袁文才遗孀(二)
毛泽东最欣赏的10位女性最终结局

毛泽东最欣赏的10位女性最终结局

第一位:江南第一才女陶斯咏

陶斯咏,即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的陶毅。她本是湘潭人,后举家迁至长沙。陶为富商家的小姐,周南女中的毕业生,与向警予、蔡畅合称为“周南三杰”。

她个子很高,才华横溢,是长沙着名的美女。1919年至1920年,同毛泽东一起在长沙共办“文化书店”。在此其间追求她的人很多,其中有两位才子达到了疯狂的境界,那就是毛泽东和彭璜。毛给陶写过很多情书,现在能查到的就有五封。1921年陶去南京金陵女大进修,经过慎重考察和思考,陶拒绝了彭,认为毛泽东是不可多得的精英。最后是她那个以商人眼光看人的父亲,感觉毛泽东书生气太浓,还有家境的原因,致使他们没有终成眷属。 陶斯咏终生未婚,1931年去世,年仅36岁。

第二位就是云锦师妹杨开慧杨开慧

毛泽东老师杨昌济的女儿,号霞,字云锦,1901年生于长沙板仓,比毛泽东小八岁。在长沙时,他们还只是纯洁的师兄妹关系,后来,毛泽东追随杨昌济到北大学习期间,与小师妹结下了深深的爱情。 1920年毛泽东同杨开慧结婚,留下3个儿子:毛岸英、毛岸清和毛岸龙。1921年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政治活动有很大帮助。1930年10月杨开慧被何键逮捕,同年11月14日被枪杀。

图为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母子三人照。

第三位:江西“永新一枝花”贺子珍

【毛泽东看望袁文才遗孀】

贺子珍,她原名贺桂圆,江西永新人,1909年9月生,曾任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中共永新县委、吉安县委副书记,1927年在参加组织永新农民武装暴动后,随袁文才部上井冈山,1928年在湘赣边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做机要和宣传工作。贺子珍当时青春貌美,激情活力四射,毛泽东对她十分欣赏和爱慕,彼此认识后不久即结婚。贺子珍时任中共湘赣边特委机关秘书、毛泽东的秘书,1929年1月随同红四军主力下山,后任机要科科长,1937年冬去苏联治病,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贺子珍于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逝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第四位:着名红色作家丁玲

丁玲,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省常德市,原名为蒋伟,字冰之。丁玲在少女时代曾经先后在桃源、常德、长沙等地读书,与杨开慧是岳云中学同学。1936年9月在党的营救下逃离了南京,经上海潜赴西安,不久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丁玲气质高雅,才华横溢,同时风骚惹人,属于时尚性感的新派女性,毛泽东一见倾心,还专门为她写了着名的词《临江仙》。建国后,丁玲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先后任《文艺报》主编、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和《人民文学》主编等职。1986年3月4日,丁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第五位:红颜知己吴莉莉

吴莉莉,1912出生,北京人,原名吴广惠,英文名LiLi(莉莉),遂成爱称,她是北平女师大高材生,英文特优。大学毕业后,吴莉莉去美国留学,认识了海伦、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战起,平津沦陷。吴小姐爱国心热,欲奔后方为抗日出点力,和史沫特莱一起去了延安。到延安后,史沫特莱引进一种新的娱乐——西方式的交际舞,吴莉莉成了交际舞的明星。陕北穷困,风气闭塞,吴小姐虽已脱旗袍改穿军装,而仍留着烫发,也常淡抹唇膏香粉,十分引人注目,当然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后来被毛泽东选为英文翻译。莉莉活泼、外向、热情,透着西方女人的性感和魅力,还经常为毛泽东译读英文报刊、教交际舞,有时唱中英文歌曲,给毛泽东从未有过的感觉,毛泽东经常用炽热的目光看着她。有一天晚上,史沫特莱已经睡下,突然听到隔壁吴莉莉的窑洞有吵闹声,她跑过去,只见贺子珍正用一个手电筒打毛泽东,毛泽东坐在桌旁的板凳上,仍旧戴着他的棉帽子,穿着军大衣。他没有制止贺子珍,他的警卫员立在门旁,显得很尴尬。贺子珍狂怒地大喊大叫,不停地打他,一直打到她自己上气不接下气才停手。毛泽东最后站起来,他看上去很疲倦,声音沉着严厉:“别说了,子珍!赶快回去吧。”贺子珍却突然转向吴莉莉(吴当时背靠墙),她走近吴莉莉,挥起手中的手电筒,另一只手抓她的脸、揪她的头发,血从吴莉莉的头上流下来,吴莉莉跑向史沫特莱,躲在她背后。后来,毛泽东命令警卫员将贺子珍送回了家。经过贺子珍大闹窑洞这件事,吴莉莉也无法再在延安待下去,被强行送往西安。吴莉莉到了西安之后,被国民党拘捕。此时,一直追求她的大学同学张研田(时为胡宗南第七分校的政治部主任)把她救了出来,两个人结了婚。吴莉莉1949年从成都去台湾,不仅与丈夫关系不好,还始终不能忘情于毛泽东。往往在吃饭时,她会站起身来,举杯高呼:“为那位北方的伟人祝福!”眼中放出异样的光彩。吴莉莉在1975年去世。

毛泽东看望袁文才遗孀(三)
毛泽东最钟情的十个女人

【毛泽东看望袁文才遗孀】

第二位:云锦师妹杨开慧

毛泽东老师杨昌济的女儿,号霞,字云锦,1901年生于长沙板仓,比毛泽东小八岁。在长沙时,他们还只是纯洁的师兄妹关系,后来,毛泽东追随杨昌济到北大学习期间,与小师妹结下了深深的爱情。 1920年毛泽东同杨开慧结婚,留下3个儿子:毛岸英、毛岸清和毛岸龙。1921年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政治活动有很大帮助。1930年10月杨开慧被何键逮捕,同年11月14日被枪杀。

图为杨开慧和毛岸英、毛岸青母子三人照。

第三位:江西“永新一枝花”贺子珍

贺子珍,她原名贺桂圆,江西永新人,1909年9月生,曾任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中共永新县委、吉安县委副书记,1927年在参加组织永新农民武装暴动后,随袁文才部上井冈山,1928年在湘赣边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做机要和宣传工作。贺子珍当时青春貌美,激情活力四射,毛泽东对她十分欣赏和爱慕,彼此认识后不久即结婚。贺子珍时任中共湘赣边特委机关秘书、毛泽东的秘书,1929年1月随同红四军主力下山,后任机要科科长,1937年冬去苏联治病,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贺子珍于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逝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

第四位:著名红色作家丁玲

丁玲,1904年10月12日生于湖南省常德市,原名为蒋伟,字冰之。丁玲在少女时代曾经先后在桃源、常德、长沙等地读书,与杨开慧是岳云中学同学。1936年9月在党的营救下逃离了南京,经上海潜赴西安,不久到了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丁玲气质高雅,才华横溢,同时风骚惹人,属于时尚性感的新派女性,毛泽东一见倾心,还专门为她写了著名的词《临江仙》。建国后,丁玲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先后任《文艺报》主编、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和《人民文学》主编等职。1986年3月4日,丁玲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第五位:红颜知己吴莉莉

吴莉莉,1912出生,北京人,原名吴广惠,英文名LiLi(莉莉),遂成爱称,她是北平女师大高材生,英文特优。大学毕业后,吴莉莉去美国留学,认识了海伦、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战起,平津沦陷。吴小姐爱国心热,欲奔后方为抗日出点力,和史沫特莱一起去了延安。到延安后,史沫特莱引进一种新的娱乐——西方式的交际舞,吴莉莉成了交际舞的明星。陕北穷困,风气闭塞,吴小姐虽已脱旗袍改穿军装,而仍留着烫发,也常淡抹唇膏香粉,十分引人注目,当然也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后来被毛泽东选为英文翻译。莉莉活泼、外向、热情,透着西方女人的性感和魅力,还经常为毛泽东译读英文报刊、教交际舞,有时唱中英文歌曲,给毛泽东从未有过的感觉,毛泽东经常用炽热的目光看着她。

【毛泽东看望袁文才遗孀】

有一天晚上,史沫特莱已经睡下,突然听到隔壁吴莉莉的窑洞有吵闹声,她跑过去,只见贺子珍正用一个手电筒打毛泽东,毛泽东坐在桌旁的板凳上,仍旧戴着他的棉帽子,穿着军大衣。他没有制止贺子珍,他的警卫员立在门旁,显得很尴尬。贺子珍狂怒地大喊大叫,不停地打他,一直打到她自己上气不接下气才停手。毛泽东最后站起来,他看上去很疲倦,声音沉着严厉:“别说了,子珍!赶快回去吧。”贺子珍却突然转向吴莉莉(吴当时背靠墙),她走近吴莉莉,挥起手中的手电筒,另一只手抓她的脸、揪她的头发,血从吴莉莉的头上流下来,吴莉莉跑向史沫特莱,躲在她背后。后来,毛泽东命令警卫员将贺子珍送回了家。经过贺子珍大闹窑洞这件事,吴莉莉也无法再在延安待下去,被强行送往西安。吴莉莉到了西安之后,被国民党拘捕。此时,一直追求她的大学同学张研田(时为胡宗南第七分校的政治部主任)把她救了出来,两个人结了婚。吴莉莉1949年从成都去台湾,不仅与丈夫关系不好,还始终不能忘情于毛泽东。往往在吃饭时,她会站起身来,举杯高呼:“为那位北方的伟人祝福!”眼中放出异样的光彩。吴莉莉在1975年去世。

第六位:山东诸城人江青

江青,原名李云鹤,1914年出生,山东诸城人。她1929年春在济南入山东实验剧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个月后失去党的关系,1934年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获释后以蓝苹为艺名做过电影演员。1937年7月中旬,“七七事变”爆发不久,蓝苹离开上海,抵达西安,8月到达延安,改名为“江青”,11月入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学习。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江青担任戏剧系指导员,演出话剧《被糟踏了的人》、《锁在柜子里》。8月改演京剧《打渔杀家》,得到毛泽东的肯定。江青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吸引了毛泽东,他虽然日理万机,但有江青的演出,几乎都要到场。随后江被调任军委办公室秘书,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照顾毛泽东起居(毛泽东当时的妻子贺子珍正在苏联“长期养病”).1938年11月20日,经康生做媒,中共中央批准,江青与毛泽东结婚,1940年生下女儿李讷。江青是毛泽东晚年时代的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1969年中共九大上,江青进入中共中央政治局。1971年林彪事件后,她与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结成联盟,即后来被中共所批判的“四人帮”。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等人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将四人帮和毛远新等人逮捕、隔离审查。1977年7月,中共第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江青被永远开除党籍。1991年5月14日江青于北京公安医院上吊自杀。

第七位:孙中山夫人宋庆龄

宋庆龄,生于1893年1月27日,与毛泽东同年。年轻时,毛泽东只能仰视宋庆龄,那时他就被宋庆龄美丽和高贵所征服,同时他也十分欣赏宋庆龄的为人,认为她是完美的女性。直到1945年9月,毛泽东才得以在重庆上清寺张治中住所见到宋庆龄。从那以后,他们书信往来频繁——宋庆龄是毛泽东在书信中除了家人以外唯一称呼“亲爱的(大姐)”的女人。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冠心病、肝癌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宋庆龄病逝于北京。

第八位:刘少奇妻子王光美

王光美,生于1921年,她父亲王治昌,字槐青,曾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律系。1945年,王光美在辅仁大学理科研究所获科学硕士学位,回国后,1946年8月赴延安。王光美属于大家闺秀,举止优雅,很有贵族气质,一到延安就引起了广泛关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江青欲借文革置之死地,毛泽东得知后,迅速做出批示,坚决保护王光美。后来王光美致力于慈善扶贫事业。2006年10月13日凌晨3时许,王光美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第九位:生活秘书、机要秘书张玉凤

张玉凤,1944年出生在东北牡丹江的一个清贫之家。家中有八个子女,她排行第四。因为家庭太穷而无法完成学业,1958年就成为了铁路客运列车的一名列车员。1962年被调到毛泽东车厢任服务员,1967年与同在铁道部工作的刘爱民结婚。因得到毛泽东的欣赏而于1970年7月被调入中南海,随后成为了毛泽东的生活秘书,后兼机要秘书,陪伴垂暮之年的毛泽东走完其伟大的一生。毛泽东去世,江青以主席夫人的名义,提出要清理主席的私人财产。不料,在江青向张玉凤索要保险柜钥匙时,张玉凤却说:主席留下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的财富,若要清理必须经华主席批准。这让江青大为恼火。随后,张玉凤如实地向华国锋汇报了情况,说明了这批文件的重要性,引起了华国锋的高度重视,使得江青的算盘落空。可以说,作为毛泽东晚年最信赖和依靠的人,识大体、顾大局的张玉凤对形势的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张玉凤离开中南海之后,先是被安排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工作,后来,在她自己的要求下,又调回到铁道部,做了一名普通干部。2000年,她从铁道部老干部局退休,安享十分幸福的晚年。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284451/

推荐访问:袁文才简历 袁文才的后代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