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7-22 12:29:3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一)
浅谈茶文化进校园

浅谈茶文化进校园

廖顺军

贵州省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564100)

【摘要】本文探讨茶文化进校园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中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情感得到深化,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自信心,集体意识和道德观念得到改善。茶艺表演作为一种集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茶文化、中学生、素质教育

茶文化,即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道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艺等在内的都属于茶文化知识。中国作为茶叶的发源地,茶文化知识当然也是博大精深的。同时,茶文化与校园文化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浅谈茶文化进校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学生通过学习茶文化,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情感得到深化,提高了审美能力和自信心,集体意识和道德观念得到改善。茶文化作为一种集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茶文化知识之茶道进校园: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例如自嘉茶的茶道“品尝甘醇味道,享受天然滋养”,正是品鉴出了茶的自然甘醇之美感。因此,茶文化有助于中学生增长文化知识,从而树立信心,让精神不再空虚。

茶文化知识之茶德进校园:茶德是指茶自身所具备的美德。茶有八德——康、乐、甘、香、和、清、敬、美。“茶德”的概念自唐代从中国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丰富了这些国家的茶文化内涵。所以,在中学生中普及中国茶道、茶德,推广以和为贵的人伦思想,有助于敦睦人际关系,引导他们学会做人。【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

茶文化知识之茶道精神进校园:当代中国茶思想或由于立场不同,或由于诉求对象互异,或由于理念差别,故旨趣相差甚远,兹枚举四家略作说明中国的茶道精神:中华茶艺业联谊会『静、美』;中华民国茶艺协会『清、敬、怡、真』;陆羽茶艺中心『美律、健康、养性、明伦』;高雄市茶艺协会『中庸、俭德、养气、品味』。总之,以清、静、雅、和的中国茶文化精神陶冶中学生,对培养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能起到一般德育无法比拟的作用。

茶文化知识之茶联进校园:茶联是以茶为题材的对联,是茶文化的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茶的对联,茶店对联,茶庄对联,茶文化对联,茶楼对联,茶馆对联,等等,都是茶联。以茶为题材的对联,由来已久。例如茶中店的对联如:“瑞草抽芽分雀舌,名花采蕊结龙团。”雀舌、龙团都是名茶。如今兴起的网络茶商也有茶联,例如中国高山有机茶领导品牌自嘉茶的茶联是这样的“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自嘉。”因此让每一个自信心不足的或丧失自信心的中学生在茶文化里再树立信心,并把这份自信心带到生活中,也能让那些早已把本专业知识学的得心应手的孩子找到精神的寄托,结合所学知识,发挥想象,写写茶联,让自己的课余不再精神空虚,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茶文化知识之茶书进校园:我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方志、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让茶文化进校园,让中学生步入“轨道”,将来完全可能成为有用之才。

茶文化知识之茶具进校园:现代人所说的“茶具”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按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具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其中“茶坞”是指种茶的凹地。“茶人”,按照现代观点,不应纳入器具。茶文化知识之茶具进校园可以培养中学生的想象能力,雕刻艺术能力,为茶具的进化翻开崭新的一页。

茶文化知识之茶画进校园:茶画,在中国茶文化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茶人所青睐,从表达方式上属于传统水墨国画,但是从内容上细分,又可归属于文人画。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茶含敬意,以茶敬客。茶重德性,以诚待人。茶画教学能培养中学生人际沟通和集体意识,特别是美术生,茶画更多时候能点燃艺术生的创作灵感。

茶文化知识之茶艺进校园:茶艺是一种茶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实践证明,茶艺教学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培养了中学生良好的信心,茶艺活动培养中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

总之,从小到大,学校、家长和孩子都耳濡目染的几个字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茶文化进校园,可以补充当下学校家庭教育的一些不足。社会有“德”这方面的需求,让孩子通过学习茶礼仪、茶艺表演等,能更好地学会尊重他人。现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差,照顾服务别人的意识不强。茶文化课基本上是体验式教学,通过茶艺的练习,不仅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培养有好茶分享给别人的意识。泡茶、品茶是一种心静的文化,学生们都意气风发,做事时往往容易心浮气躁。通过茶的洗礼让每个人懂得总结和反思感悟自己,在紧张之余安静自己的内心。培养品茶的好习惯,往大里说是弘扬中华茶文化,往小里说对个人一生的发展有很多益处。茶文化进校园,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际上是借茶沟通人际关系,以做到人与人的和谐、融洽。

【本文为贵州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湄潭茶文化进校园”的研究与实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为2015A020】

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二)
茶文化进校园教育纪实

弘扬千秋茶香,争当四好少年

——平水镇中心小学茶文化教育纪实

巍巍会稽山,悠悠若耶溪,青青御茶湾,平水镇中心小学这一座百年老校就座落在这美丽的山水间。近两年来,我校的茶文化特色课程不断地深化与发展,走过的是一条研究探索、实践反思、提升创新、发展共赢之路。

第一部曲——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开发茶艺学校课程

(一)立足学生需求,确定课程主题

2007年7月,我校学校课程开发小组通过家访、座谈、问卷等多种形式,对本校学生的需求,家长的期望,以及社区、学校、师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通过分析,学校将学校课程定位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把目标锁定在学校附近的青山茶场、鸿华茶厂。让学生利用我镇特有的茶文化学习资源的学习资源,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基于以上认识,确定了我校第一门学校课程——《少儿茶艺》。

(二)立足学生发展,选择课程内容

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坚持知识性与实践性、趣味性、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那些趣味性、实践性强,便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内容。学校制订了《茶艺课程纲要》,并依据纲要编写了《少儿茶艺》读本,设计了45个学生喜欢的活动主题,内容包括茶的历史、茶的分类、茶与文化、茶与健康、饮茶与品茶等几大类。为了突出实践性,我们丰富了学生的活动方式。

从学生能力形成的角度出发,设计了10个“我会”,如我会问、我会想、我会尝、我会做、我会观察、我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将观察、实验、操练、调查、讨论等学习方式和家庭及社区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第二部曲——以师生发展为目标,探索综合教学模式

(一)教法学法综合运用模式。

以《设计茶包装》一课为例。就知识方面涉及到茶艺、劳动、美术、语文等各方面的知识要求。就技能方面涉及到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就情感态度方面涉及到感受茶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操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法上应体现综合性原则。既有知识的讲授,又有实践的操作;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实地的考察;既有文化的体悟,又有审美的熏陶;既有资料的整理,又有交流中共享。学生充分挖掘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将搜集整理、社会调查、信息技术、文字表述、设计绘画、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等多种学习方法综合应用,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模式。

学校成立了由茶艺、语文、数学、美术、音乐、英语、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教师组成的茶艺教研组。把“如何实现《少儿茶艺》的综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教师们结合茶艺课教学内容,找到能与本学科结合的单元课题,分别承担茶艺课教学。如,《茶艺实践课》中涉及的《茶歌茶舞》

【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

等单元由音乐老师执教,与文学有关的《茶诗》、《茶联》、《茶故事》等单元由语文老师执教,《可爱的茶具》、《探究茶服》等单元则由美术老师执教,《实践调研的统计与分析》单元由数学、信息技术教师执教……这样的教学,既解决了由于教师专业局限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同时又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来。

第三部曲——以学校整体发展为目标,构建特色课程文化

(一)茶文化培训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

学校以茶文化为内容,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校本培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茶文化培训模式。概括为:学习沙龙,理论交流模式——老师们阅读茶艺书籍,开展读书沙龙、网上论坛等多种活动。互动分享,亲和共赢模式——学校利用教师会时间,由茶艺专职教师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茶艺知识、茶联的创作、茶与名人等专项培训,并在教师中开展“共颂茶联,共赏美文”等活动。直观感悟,亲历调研模式——学校组织老师们去茶店和茶馆学习茶艺表演,定期邀请国家级茶艺师来校指导,组织教师赴上海、杭州等地参加各类茶文化研讨、观摩活动。

(二)茶文化研究推动学科教学发展

茶文化研究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首先,教师自身丰富的课程文化知识,儒雅的气质就是一种资源,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师借助学生参加茶艺实践活动所获取的信息、知识、技能、资源,充实学科课程教学。

第三,茶艺实践课的实操性、情境性、合作性,为其它学科教学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

(三)茶文化教育创新学校德育活动

学校特别提出了“以茶修德,以茶促规”的育德理念。以这一理念为指导,引导学生在茶艺活动中,感悟和规范自己的文明行为,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他们热爱家乡、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实现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学生多次受邀在中国茶文化节开幕式、市健康消费现场会、县少代会、县城镇文明生活联欢会等活动中,为现场领导、来宾、小伙伴们进行茶艺表演,培养了他们服务社会,传承文明、宣扬健康的消费理念的责任感,也养成了学生文明有礼的好习惯。

(四)茶文化宣传营造高雅校园环境

学校精心设计古香古色的茶文化馆,为学生的茶艺实践活动提供场所。门厅、楼道、宣传窗等地展示学生创作的各类茶艺作品。去年,我校把《少儿茶艺》整本教材的内容做成墙体展板,在学校二楼中厅全部展示出来,分批带领三至六年级学生参观和学习。去年年底,我们邀请了专业设计师,对我校的茶艺室进行了专业设计,并于今年7月全面动工装修了茶艺室,集学习知识、动手实践和涵养情趣于一体,为学生参观学习、实践体验、展示交流提供了场所。

第四部曲——以特色课程研究为依托,全面发展提升品位。

(一)师生水平有效提升。

近两年的茶文化特色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观察模仿、参观走访、合作交流、实践体验、筛选整理中领悟习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提高,能够积极的探索研究,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实现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根本的转变。特别是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们感到开发茶文化特色课程的过程充满了创新与乐趣。教师们在开发课程内容、编写教材、实施课程和评价课程的过程中,综合素质得到了不断的提高。【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

(二)学校声誉不断提高。

这两年多,社区、家长对学校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校的办学声誉不断提高。学校先后承办了县学校教育工作质量交流会、县少先队活动现场会、接待了市政协、市消保委、市工商局等领导和专家到校开展茶文化交流研讨活动,参与了市、县组织的各种庆祝、实践活动。浙江卫视、绍兴电视台、《绍兴晚报》、《绍兴县报》、《浙江教育报》等媒体对学校的茶艺活动多次进行了报道。在茶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我校教师尉卫英等所撰写的案例《莫让绿色宝地中的“黄金”流失》获得县一等奖。尉卫英老师应邀在绍兴市茶文化研究讨论会上作了《弘扬茶文化,争做好少年》的专题汇报。尉卫英老师同时被邀请参加绍兴市少儿茶文化读本的编写、修稿工作。学校茶文化特色课程获县二等奖,茶文化优质课评比获市二等奖,学生茶文化研究成果多次获县一

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三)
茶文化进校园工作计划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茶文化进校园工作计划

一、 指导思想

我校以区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工作指导,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以增进广大师生对信阳青山绿水,悠久人文,自然风物和信阳毛尖的了解,感受其中蕴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为宗旨,继续开展“茶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学生从小树立起知茶性、明茶理、爱家乡的意识。

二、 工作目标

通过学习茶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信阳毛尖和信阳红茶,感受其蕴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以活泼新颖的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助推剂,让茶文化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中,使学生从小树立起知茶性、明茶理、爱家乡的意识。

三、 具体措施

根据我校实际采取以下措施:

(1)、开设茶文化课

学习茶文化,可以引领学生走进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殿堂,了解信阳毛尖,感受其蕴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学校开设每周一节的茶文化课,向学生系统介绍华夏茶史、茶叶分类、制作鉴别、茶道茶俗等。使茶文化课和学校的德育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成为学生学习了解茶文化的主渠道、主阵地。

(2)、成立茶文化宣传小分队

成立茶文化宣传队,每班选任一名口才出众的茶文化宣传员,利用每周的茶文化课宣传信阳茶源远流长的历史,带领学生了解信阳茶文化是怎样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健康的身体需要茶的陪伴。信阳毛尖茶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也是河南省著名的土特产之一。因其条索细秀、圆直有峰尖、白满披而得名“毛尖”,又因产地在信阳故名“信阳毛尖”。以及信阳研发成功的“信阳红”红茶的特点,和其的发展与功效。

(3)、建立文化长廊

为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信阳毛尖,感悟中国茶文化,学校给孩子们建立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设立茶文化长廊。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自己动手绘制的图案,有小组热烈讨论的结晶,有班级集体智慧的展示。用自己的方式向全校师生介绍茶的历史、茶的礼仪、茶的作用等,更能营造出浓厚的茶文化氛围。

(3)、开展主题队会

茶文化进校园,旨在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培养热爱家乡的意识。因此,以少先队为依托在学校各年级、各中队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队会,如:通过优美的茶舞表演,来激发学生了解信阳毛尖的兴趣;借助自编的茶诗节目,来加深孩子们对家

乡的热爱;通过师生同台的茶艺展示,使让学生领略行茶的礼仪风范;还可以现场发出倡议,表达对茶乡的美好祝愿,等等。

(4)、经典诵读比赛

中国的茶文化起源久远,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品茗弄诗,留下了流芳百世的名句佳篇。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茶的历史,领会茶的精髓,开展“经典诵读茶文化”活动,通过对茶与诗词、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与故事的学习,领略茶文化的内涵,以此陶冶师生情操,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谈茶文化在校园的育人功能(四)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摘要]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精神内核和特色文化。在育人方面,高校校园文化对在校大学生具有价值导向功能、规范约束功能、情操陶冶功能、身心调节功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水平、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因此,在实现高校育人功能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加强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基础平台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从而不断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新途径。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育人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5-0100-04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育人功能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独一无二的特质,主要是由大学生、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等校园文化群体传承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不同时代保持一所学校连续性和同一性的内核基因,是一所学校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校园人的精神和智慧的历史积累和凝聚。”[1]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社会主体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是立足高校自身特点,结合高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潮流逐渐发展起来的,适应于某一特定人群的文化共识。
  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主要是指高校在长期建设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富含文化蕴味的实体景观,是一个高校校园的硬件环境,如教学楼、实验室、校园雕塑等。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能够营造健康、和谐、向上的文化氛围,“对帮助大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大有裨益”[2]22。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是指大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价值体系。[2]22精神文化是高校赖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高校的校训、校风等都属于它的范畴。制度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中层结构,主要包括学校规章制度等,是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等顺利进行的保障机制,是规范校园活动、引导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撑。高校校园行为文化主要是,在校师生在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影响作用下形成的自觉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是高校各种文化资源作用于人的最直接的体现。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第一,价值导向功能。“在校园文化的功能中,价值引导功能是最核心的功能。它以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要求,以多种形式为载体,体现在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进而对师生进行精神、行为塑造。”[3]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处于不稳定阶段,面对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网络媒体影响扩大化的现实,他们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做出一些过激行为。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通过其长久积累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逐渐熏陶大学生的心灵、培养其审美情趣、规范其行为方式,逐渐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更加自信地面对人生的挑战。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0月
  第30卷第5期杨武成: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第二,规范约束功能。高校校园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共识,也是师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作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的主要表现,规章制度以十分明确的内容规范了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使正面的得到加强,反面的受到抑制。在制度文化的感染下,会使学生对正确的行为模式形成集体认同感,自觉地规范和调整自身行为。高校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主要通过“外部强制约束”和“内部自觉约束”两种方式实现。外部强制约束就是指学校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强制学生作为和不作为;而内部自觉约束则是学生根据对校风、校训等校园文化形成的价值判断标准,自觉地选择作为或不作为。两种行为规范模式相互补充,使以“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共同培养学生文明健康的行为模式。
  第三,情操陶冶功能。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不仅集合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凝聚了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大学生不仅能接触到先进的科学理念,更能接触到人类文明的思想。在先进思想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大学生的心灵和情操会得到不断的净化,潜移默化地认识、接受并自觉地传递校园文化的正能量。
  第四,身心调节功能。高校不仅是大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他们生活娱乐的场所。随着高校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学生社团活动的日益丰富,高校校园文化的身心调节功能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强健了他们的体魄,更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方式,使之获得更多课堂外的知识
  二、发挥高校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途径
  (一)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育人,是大学的基本职能;特色,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生命。世界上越是知名的大学,其精神文化就越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个性。目前,大多数高校都以建设“研究型、综合性、国际性”的大学为目标,千校一面。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校园文化功能,实现育人目标,必须加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彰显高校的独特个性。
  第一,立足校情,传承并弘扬学校特色文化。特色是一所高校的生命,是其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最本质的内容。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953年因油建校,后又因油发展,60年的风雨历程使之逐渐形成了以“石油人”、“油文化”为主导的特色文化。无论是“惟真惟实”的校训还是“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都是对石油工业光荣传统一脉相承的具体体现。“石油人”、“油文化”是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以此为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不断传承、丰富、创新它们的内涵。   第二,扎根现实,丰富创新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历史在发展,时代在变化,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要与时俱进。突出高校特色文化,必须将校园文化植根于社会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不断吸收社会文化的营养,使校园文化融合时代精神,进而促进校园特色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在建设发展高校特色文化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赋予校园精神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第三,融合地域文化,增强校园文化生命力。建设高校精神文化,必须重视地域文化特色,将校园文化特色与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地方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根基和力量源泉,任何高校都是处在不同特色的文化区域之中,学生一旦长期处于某种特殊的地方文化氛围之中,也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该地域文化的影响,会对该地区的文化传统产生兴趣和亲和感。”[4]对于发展、丰富校园特色文化而言,吸收地域文化的优秀资源尤为重要。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1年由东营迁至青岛,地域文化特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扎根青岛地域文化,推动石油文化与青岛海洋文化相结合,吸收青岛文化的精髓,不仅会为学校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而且会增强学校校园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
  (二)加强高校相关制度文化建设,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规范约束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制度作保障,而制度的完善要求高校建设者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何谓文化自觉?说简单了,就是对文化的本质、规律和大学的文化职责有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认识,对本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虑。”[5]
  第一,整体把握,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总体规划。就目前而言,虽然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但是,这些发展规划主要涉及科研、财务、师资队伍、实验室建设等,却很少将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其中。“由于割裂了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学科专业设置等的紧密联系,没有放在学校的整体布局和发展规划中,势必使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全局性和长远性,不能够很好体现和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作用。”[6]64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需要在整体上把握校园文化建设在推动学校发展和人才成长中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资源与人才培养方案等的联系,并将之列入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校园文化育人的目标。
  第二,发扬民主,建设科学有效的校园制度文化。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是实现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可靠保障,会不断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了推动校园文化育人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在制度建立之初,要提高师生的参与度,“要充分发扬民主,完善教代会、学代会制度,确立现代大学制度”[6]65。在充分考虑学生、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及育人制度,实现有“法”可依,以强制手段推动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规范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从而为顺利推进校园文化育人保驾护航。
  第三,加强监督,规范管理,建立起有力的约束机制。监督和管理是为了使制度能够得到充分的贯彻实施。通过监督、管理,对合理的要发扬,对脱离实际的要摒弃,使制度得到不断落实和完善。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引进奖惩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健康和谐的校园制度文化”[6]65。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情操陶冶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需要校园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氛围的活跃也需要校园活动的调节。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校园活动以其丰富的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生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不同需求。
  第一,以学校为主导,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开展。首先,要发挥学校的思想引导作用。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时,要做到愉悦性与发展性的统一、自主性与教育性的统一。缺乏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正确引导,最终会使校园文化活动流于肤浅,出现混乱,因此,学校要以调节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将高雅艺术引进校园等,能与学生自主创办的活动相互补充,在保证活动愉悦性、自主性的同时,实现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其次,要发挥学校的保驾护航作用。要积极制定关于校园文化活动的相关制度和政策,使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制度保障、政策支持。与此同时,在校园活动的未来发展问题上要给予前瞻性指导,以保证校园文化活动未来发展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学生在自主创办校园文化活动时少走弯路,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实施。
  第二,以学生为主体,推动校园文化活动有效开展。任何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否则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变命令式为倡导式,变禁止式为诱导式,变接受式为参与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7]15鼓励学生自主创办各种社团和兴趣小组,如乐团、书法社、文学社等,鼓励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大学生科技节、志愿服务节、体育健身节、文化艺术节等全校性的活动为依托,集思广益,创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情操陶冶功能。
  (四)加强校园基础平台建设,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身心调节功能
  第一,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学生发展的“硬”平台。基础设施是学校物质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它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准,也直接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审美水平。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当坚持三个原则:结合学校实际、体现学校特色、融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结合学校实际是指,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以学校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历史特色为出发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实现学校发展具体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体现学校特色是指,高校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不能“人云亦云”,应当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特色,将学校的特色文化和独特精神内涵融入学校基础设施中去,明确标志性建筑的文化意蕴,完善相关设施的文化内涵。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例,在进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时,必须首先突出“创造太阳”雕塑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同时建立抽油机等模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校园内的石油文化氛围。
  融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是指,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具有长远历史意义的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基础文化氛围,在建设时需要高度重视,“必须渗透思想教育的成分,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同时要精心设计,严密组织,使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富有艺术性,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物质文化建设要有艺术性。”[7]15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第二,建设第二课堂,搭建学生自觉发展的“软”平台。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在推动校园文化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同的社团具有不同的社团文化,不同的社团文化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文化需求。在进行社团建设时,需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指导。
  一是路线指导。所谓“路线指导”是指加强社团文化建设,引导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坚持走高雅、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之路。学生社团作为吸引和凝聚学生的重要力量,它的发展方向和文化特色直接影响着社团内部的大学生。为促进社团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引导教育,必须在学校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结合社团自身的特色,逐步形成健康、独特的社团文化,走符合校园文化育人制度和学生文化需求的社团发展道路。
  二是思想指导。所谓“思想指导”是指提高社团活动的思想性、时代性。社团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要有先进的思想作为社团建设的指导。在提高社团活动思想性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增强社团活动的时代感,不断丰富社团文化,增强社团的生命力和活力。
  三是格调指导。所谓“格调指导”是指提倡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活动。积极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同时使高雅艺术深入学生群体,加强其在校内学生之间的普及。通过选拔艺术骨干在校园开展高雅艺术走基层的培训工作,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并学习高雅艺术,进而带动整个学校文化氛围的改变,在提升校园文化层次和质量的同时,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文化熏陶和感染。
  三、结语
  总之,高校校园文化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一种隐性渠道,以其丰富多样、灵活自主的形式,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及道德环境,通过价值引导、规范约束、情操陶冶、身心调节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使学生将外在的文化熏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判断标准,进而生成一种行为自觉。这为完善高校育人模式,促进高校校园文化育人的顺利开展,培养健全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学洪.提升大学校园文化育人软实力[J].高校理论战线,2012(8):2730.
  [2] 叶晓藜,夏向东.略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
  [3] 吉昌化,郑永泉.略论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9598.
  [4] 杜长冲.地方文化资源与高校育人功能的实现[J].实践与探索,2011(11):224.
  [5] 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J].求是,2004(18):2830.
  [6] 宋清华.试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完善[J].教育评论,2011(5).
  [7] 李红霞.试论校园文化建设及育人功能[J].卫生职业教育,2010(9).
  [责任编辑:赵玲]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289820/

推荐访问: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书香校园育人功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