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7-22 12:47:5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一)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影响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影响及对策研

摘要:当今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迅速,对我国整个金融产业尤其是银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先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基本内容,进而简述现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传统银行业的影响,并针对发展情况和具体现状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传统银行业

当前,我国金融创新业务蓬勃发展,支付宝、余额宝、网上银行、云金融等新兴业务的受众度越来越广,由此逐步开启我国金融探索的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它在国内的迅速发展将大众带入数据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甚至对生活方式改变产生了影响。互联网金融因其快捷支付、操作方便等优势,与传统金融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使金融业内展开激烈竞争,同时也对传统的金融模式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1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它是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使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在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使其成为一种新的参与形式,而不是传统金融技术的简单升级。

1.1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技术需求水平高。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交易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易,它若要达到规模经济,释放出互联网的成本优势,必修要建立在大数据与云服务的基础之上。交易过程其中涉及到的在线支付全程电子化、数据收集、分析和处理等,都需要强大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支撑。

(2)受众较多的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无传统中介、无垄断利润、无交易成本,交易双方能够在时空几乎不受限制的前提下及时满足自身交易需求,能够让更多人参与其中。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更可被用来提高金融包容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3)资源配置去中介化。第三方支付组织崛起,加速了金融脱媒的进程,使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贷款、股票、债券等的发行和交易以及券款支付直接在网上进行,市场有效性提高,去中介化明显,这无疑是对传统金融业的巨大挑战。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4)信息对称。传统银行业主要经营信息不对称业务,而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信息交流更加畅通,交易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全面的了解对方的资料,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使金融业减少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由于信息传递便利,对交易对手违约的情况也可以做及时有效的处理,以减少违约损失。

1.2互联网金融的功能

(1)资源配置和平台功能。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着眼于个人和小企业客户,借助掌握

的庞大数据以及强大的数据处理技术,以更低的成本迅速发现客户,了解其消费行为和信用等级,极大的促成小微金融交易的发生。在这个由互联网创建的平台上,资金需求和供给双方可以自由、灵活、便捷的交易,彼此能够便利的掌握各方资料、更及时准确的获得收益防范风险,从而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2)支付功能。当前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不断发展壮大,极大便利交易双方的交易进程,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商业银行、传统支付平台的地位。

(3)信息搜集和处理。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人们利用“云计算”原理,可以将不对称、金字塔型的信息扁平化,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提高数据使用效率。

(4)价格发现。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的需求和供给双方都直接在平台上彼此选择,共同商议交易价格,实现了完全的交易自由化和市场化。随着参与度的提升和交易额的进一步增加,金融机构能够利用这一交易机制判断市场利率走势,找寻符合市场的价格,从而更加精确制定自由市场下的借贷利率和价格基础,为日后实现真正的利率市场化积累经验。

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2.1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传统银行业出现生存危机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不断发展,其交易量和交易规模都有了极大幅度的增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第三方支付交易量增长迅速。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我国第三方支付企业交易规模(线上、线下交易规模总和)达到6.91万亿元,完成2012年全年交易量(104221亿元)的66%,行业增速稳定(赛迪顾问数据)。2013年以来,第三方支付大力拓展新兴行业的业务,其中支付宝与天弘基金联手推出的余额宝,因为短短几天内便带来高达超过百万级的客户以及几十亿的销售,令业内受到极大震动。2012年,互联网支付总金额累计达到830万亿元。这些数据另一方面也表明,电子交易量与交易额的增长极大的挤占了传统金融业的交易份额。

其二,互联网信贷规模迅速扩大。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阿里巴巴集团为例,其在2012年完成贷款数额达40亿美元,2013年更是累计贷款额达1500多亿元,小微信贷的客户数量有已经达到64万,不良率不到1%(中国电子研究中心数据)。

其三,P2P网络贷款平台出现。自2011才出现的P2P贷款平台,目前已有上百家不断发展壮大,其中以人人贷、拍拍贷最为典型。整个借贷过程中,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其四,互联网企业业务扩展。现今众多互联网企业不只局限于第三方网络支付,而是借助信息、数据的积累和技术的增强创新,不断向融资领域扩张,未来可能冲击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抢夺银行客户资源、替代银行物理渠道,颠覆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 短短几年,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让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压力。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模式,更加开放和透明,同时在信息对称、传递、处理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都比传统的银行业更具优势。它的出现和发展,无疑对传统银行业的生存带来巨大挑战。 2.2促使传统银行业服务内容、方式发生转变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巨大挑战和冲击,传统银行业势必会在其业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渠道方面进行调整和转变。客户是商业银行开展业务的基础资源,针对日益成熟的互联网平台,传统商业银行可以即发挥自身优势,又创新开发新型支付、结算等服务方式,从而使得其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和推动下实现自身传统价值创造和实现方式的转变和发展,以更好适应技术、信息时代的特点,提供快捷、低成本服务的金融机构会得到市场青睐,同时也促进整个金融行业的变革。

2.3使金融脱媒速度加快

传统银行业作为资金融通的借贷机构,其中介角色已逐渐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状况。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则改变这一局面,加速金融脱媒的进程,削弱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互联网金融只需有一个互联网信息联络平台,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在此信息中介上寻求有用信息,一旦达成交易协议,之后的融资交易都是由交易双方自己完成,不再需要传统银行中介来促成交易。

3传统金融业的应对措施

3.1调整战略,积极革新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无疑对传统银行业尤其是大银行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为小银行的发展提供机会。传统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应该在激烈的竞争中摆正位置,积极创新,汲取互联网金融在技术、客户、时效、信息等方面的有利特点,并与自身传统业务相结合,推出更多新兴业务,开发电子银行平台,在满足客户更多需求的同时形成优势。从这一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出现也推动了传统银行业的运作模式,从而推动金融行业向更电子化、便捷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3.2拓展互联网业务,实现服务升级

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巨大,已超过5亿,这无疑是金融业巨大的客户资源,互联网也将是最有前景的交易平台。面对互联网金融吸引广大客户的绝佳优势,传统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开发互联网新业务,吸引更多客户,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服务升级,以更细致、便利的服务留住更多客户。

通过互联网拓展金融业务,使传统物理网点优势弱化,让银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目标客户群,而是吸引更多追求多样化、人性化服务的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参与各种金融交易。

3.3以数据、信息为根基,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通过数据库和网络信用体系,使得信息快速传递,交易成本大幅减少,资源配置效率极大提高。对此,传统的银行业也需要加大对技术的研发,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据库,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发布信息,借助其优势推动自身业务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向数据驱动型银行方向迈进。

3.4明确市场定位,强化专业化、差异化竞争优势

随着金融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更多网络金融企业发展起来争夺现有市场,传统银行业更要重新定义或巩固自身市场定位和业务拓展方向,提供更专业化的服务,注重某一业务的扩展和深化,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应加强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和整合,针对不同风险偏好、信用水平的客户设计不同金融产品并制定合理价格,让目标客户的需求得到最充分的满足。同时要勇敢面对在专业化技能和水平上面临的重大考验和挑战,最终建立绝佳竞争优势。

3.5完善综合化服务【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尽管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优势显著,但其主要目标客户群体是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主营小额贷款业务,而传统商业银行则具有更雄厚的资金、广阔的的客户资源和发展经验,基础设施完善,网店分布广泛,深得客户的社会的认可与信任。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传统银行业逐步探索出一条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的发展模式,这比仅靠效率、便捷取胜且业务单一的网络金融公司更具优势。这些都是一个大银行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对此,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应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完善综合化的服务体系,加强对客户全方位金融需求的满足。

参考文献

[1]谢子门.当今步入互联网金融时代的进一步思考[J].中国商贸,2013,(13).

[2]刘新海.互联网金融新模式探析[J].金融电子化,2013,(4):4749.【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3]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5):023.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二)
关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传统银行业变革的文献综述

论文编号____________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论文

关于互联网金融冲击下我国传统商业银

行变革的文献综述

姓名 尤文诺 张伟

学院 国际商学院

专业 会计学 金融学

时间 2014 年 04 月 29

摘要: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 网络信贷、众筹融资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正以强劲的势头迅猛发展,迅速占领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给传统商业银行带了空前的挑战和压力。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以及资本流向多元化的宏观形势,也暴露出了传统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和利润结构上的漏洞。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传统商业银行该如何做出改变?本文从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以及传统商业银行的现状入手,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从中看到我国金融、银行业未来的变革之路。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商业银行、金融、银行业变革

目 录

摘要......................................................I

正文......................................................1

一、关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1

(一)关于第三方支付的研究.............................1

(二)关于P2P网络信贷模式的研究........................2

(三)关于金融信息化的研究............................3

(四)关于众筹的研究..................................4

【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二、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的研究............................4

(一)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研究..................4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结构和盈利模式现状..............4 (三)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影响因素的研究..........5

三、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务冲击的研究....................6

(一)融资领域.......................................6

(二)支付领域.......................................6

(三)资源配置.......................................6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传统银行应对策略和变革方向的研究......7

五、总结..................................................8【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

参考文献 .................................................9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日趋深化,作为现代信息科技金融应用主力军的互联网金融已经以其势如破竹的姿态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重大影响。互联网与金融的深度碰撞、现代信息科技与金融的渗透融合已成为现代金融业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直接推动着传统银行业的深刻变革。本文从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以及传统商业银行的现状入手,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从中看到我国传统银行业未来的变革方向。

一、关于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

谢平(2012)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以及云计算等,将会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可能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即‘互联网金融模式’”。不得不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确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征,同时也显示很强的创造性和竞争性。能否据此断定互联网金融将给传统金融模式带来巨大冲击,甚至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的影响呢?判断之前还是应该对互联网金融模式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研究。

(一)关于第三方支付的研究

1、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研究

对于第三方支付理论研究的时间晚于市场的发育,关于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学术界争议较大。李伏安( 2006) 认为,第三方支付类似于网上虚拟银行,实际上是在充当着网上银行其中一部分的功能和服务。阿拉木斯( 2007) 认为,第三方支付是不受管制的银行,客观上已经具备了某些银行的特征。而较多的学者趋同于将第三方支付定义为担负了金融服务中的资金结算中介角色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宋仁杰、袁海威( 2008) 从暂留货款成为第三方支付性质界定的争论焦点入手,根据第三方支付的业务定位和商业银行法规定,认为第三方支付应定义为非银行金融机构。钟伟等( 2010) 从第三方支付的服务创新出发,分析了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借鉴了国外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思路,建议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定位为从事“货币服务机构”的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置于央行和监管部门的双重监管。

2、第三方支付的安全监管研究

国内学者早在21世纪初就对网络化电子商务带来的信用风险进行了研究。周纳( 2003 ) 提出了电子商务的信任问题是建立在广义信用概念基础之上的概念。而与信任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信息流、资金流和货物流,信任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发展电子商务必须解决电子商务的信任问题。庞川等( 2004) 实证分析消费者网络信任影响因素,通过统计分析寻找出影响消费者网络信任的主要路径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商业因素和技术因素影响,并提出了增强消费者网络信任的措施。吴晓光( 2011) 指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信用风险包括交易双方的信用风险、第三方机构自身的运营风险和洗钱风险,并提出利用信用专家系统,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的思路。

第三方支付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是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韩宝明( 2004 )《电子商务安全与支付》着重研究了电子商务支付方面的安全要求与相应对策,从技术角度对网络支付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和系统安全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介绍。杨英梅( 2010) 认为电子商务安全主要包括信息安全问题、信用安全问题、安全

管理问题、安全的法律保护问题,为解决电子商务安全问题就要从技术、法律、制度、道德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特别注意网络道德规范的建设。马桂琴( 2011) 认为第三方支付的信息安全保障是一个安全体系的建设问题,技术不应该作为惟一的因素,应该从系统安全保障,信息安全保障、法律体系建设、道德约束机制,以及第三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加以建设。

在第三方支付发展过程中,沉淀资金一直是各界争论的焦点。部分学者研究重心集中于沉淀资金的来源及诱发的风险。郭明( 2010) 从第三支付行业的发展状况分析,认为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隐患主要为客户资金独立性缺少保障、资金挪用和扰乱金融秩序的风险。最后提出一系列完善监管政策法规的建议。张春燕( 2011 ) 以支付宝为样本,探讨第三方支付平台沉淀资金及利息之法律权属。并给出初步结论:沉淀资金的所有权应当属于消费者,第三方支付平台无权享有对沉淀资金所产生的孳息的受益权和处分权。还有部分学者提出了防范沉淀资金风险和保证金制度监管的具体措施。王莹( 2009) 运用博弈论方法,在对第三方支付的现状以及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保证金制监管制度。通过建立委托代理博弈模型分析了保证金制的效果,建议监管部门实行分级监管,提出应确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法律地位和监管主体、建立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的模式、明确惩罚力度和安全可靠的客户结算资金管理机制。

(二)关于P2P网络信贷模式的研究

Meyer和Heng(2007)将P2P信贷(Peer-to-Peer)定义为:在没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中介情况下,以提供信贷中介服务的网络平台为媒介而进行的个人之间的直接借贷活动。Berger (2007)认为提供中介服务的网络平台可以降低借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借款人和贷款人互惠双赢的借贷交易。可以说,P2P网络借贷平台结合了微型金融、信J自、技术和社交网络,是金融服务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国内外关于P2P信贷模式的研究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P2P网络借贷行为研究

借款人和贷款人是P2P平台上的主要参与者。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和借款需求,对贷款人的决策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贷款人的决策模型又会影响到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平台上的借贷行为研究实质上是探讨促进交易成功的影响因素。

从借款者角度来看,影响借款成功率的信息可以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两类。Herzenstein等(2008)发现借款人的经济实力(借款/收入比,负债率,信用状况等)是决定借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Ravina(2008)的研究表明,借款人的种族和外表也会影响P2P借贷市场的借贷行为。Pope等(2008)进一步证实了Ravina的结论,人口特征对借款成功率和借贷利率有显著的影响。此外,一些学者认为网络借贷过程中,信息筛选是有成本的。基于Prosper平台上的“客户组”团体贷款,Kumar (2010)分析了群组的信誉在PzP借贷市场上对借款成功率和违约率的影响,发现它对“好”的借款人的行为P2P网络借贷模式研究没有显著影响。

从贷款人的角度来看,Kumar (2010)分析了Prosper上6个月的交易数据,发现贷款人的行为基本是符合“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的,能够根据借款人的信用状况确定合理的风险溢价。然而,此研究也表明,两者有时候也会出现不匹配现象。这种不匹配主要来源于非财务因素的干扰。Sonenshein等(2010)分析了社会资本对贷款人决策行为的影响。此外,一些学者将金融行为学的一些理论运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290048/

推荐访问:互联网金融下银行对策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影响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