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7-27 11:17:5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一)
高位嫁接 特色发展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

龙源期刊网 .cn

高位嫁接 特色发展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

作者:郑建岚【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4年第04期【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福建江夏学院是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新建本科高校。近年来,学校全面推进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本科大学,确立了“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加快发展特色工科、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发展定位,着力培养复合性创新性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1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分别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签署了省校战略合作协议。福建江夏学院紧紧抓住省校合作的宝贵机遇,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签署了合作办学备忘录,围绕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社会,采取“点面结合、务求实效”方式,高位嫁接、特色发展,快速推动学校内涵建设跨越发展,在学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构建高起点平台,精心培育优势学科

【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为落实《清华大学—福建江夏学院合作备忘录》,加强协同创新机制,2013年7月12日,清华大学与福建江夏学院签署了共建协议,在福建江夏学院共同组建“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土木工程材料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结合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和福建江夏学院的临海地理与土木工程学科特色优势,以海洋环境下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耐久性与结构安全性为主要研究方向,解决目前我国大型海洋工程超长寿命服役的关键技术。“土木工程安全与耐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环境土木工程材料研究中心”的顺利组建,为福建江夏学院联合清华大学、福州大学等单位共同建设福建省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混凝土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了坚实的学科研究平台,为福建江夏学院进一步建设好高水平土木工程特色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目前,福建江夏学院牵头的“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混凝土协同创新中心”已公示认定为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环保节能型高性能混凝土材料与结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获批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培育项目。

2013年9月24日,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与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签署了共同建设“海峡两岸互联网金融协同创新中心”合作协议;2013年10月22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院签署了支持建设“海峡两岸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的协议。合作协议的签署,将实质性推进清华大学金融学科与信息学科对福建江夏学院跨学科的支援合作,发挥福建江夏学院在两岸金融交流、金融研究、金融数理模型分析和福建金融改革实验区金融产品设计及产业化等方面的优势,在传统金融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相结合的新兴领域取得

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二)
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实现“百年名校”

【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同志们,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形势紧迫、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改革创新,开拓进取,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和谐舆论环境、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培育文明道德新风尚、创造良好文化条件,努力开创我校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科技大学,实现“百年名校”发展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1 —

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三)
着力打造适应应用型大学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深化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打造适应应用型大学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推进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修订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师德和教学工作质量考核,建立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师德考评体系,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职务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的重要依据。

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与岗位设置及聘用工作相衔接,开展2014、2015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做好各级各类岗位的聘任、考核和管理工作。

【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遴选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青年才俊培养对象、校以上名师等20名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一流研究平台开展学历提升、进修、专项技能培训等工作。选派50名教师进行实践锻炼及盯课,进一步落实“双师”型人才培养计划。选派10名优秀教师到国外高校进行访学进修。继续推进优秀青年才俊培养和龙江学者后备计划。修订人才引进政策,力争引进优秀博士20~30名。加强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积极推进省领军人才梯队535工程。创造条件,“走出去、请进来”,积极扩大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鼓励高层次人才积极参与国际高水平学术研究。

加强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保障能力

加强财力保障。抓牢财政拨款的主渠道,多元化组织收入,确保以“保运转、促发展、惠民生、防风险”为重点的财力

投入。编制财务规划,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创新资金配置机制,以“钱随事走、效率优先、集中力量、促进发展、关注考核”为原则,以“运行经费+专项经费”为资金投入模式,逐步建立以大学内涵建设绩效为导向的预算拨款体系。持续推进财务工作从“会计核算型”向“财务管理型”转变,提升资金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四)
关于地方高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思考和实践

  摘 要: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不仅是中央对“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提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地方高校提的要求。本文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例,探索地方高校如何建设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以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建筑大学为发展目标,强化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特色,强化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弥补科学研究这块地方高校发展中最大短板,夯实地方高校发展的学科基础,突破地方高校发展的人才瓶颈,推动学校特色发展、跨越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 特色发展 高水平大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因此,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不仅是中央对“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地方高校的要求,要求地方高校要在不同领域内各具特色,在不同层次上实现高水平。因此,任何层次、任何领域内的大学只要找准方向、集中优势,都可以办出高水平。北京建筑大学作为地方高校,近5年来,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水平建筑大学为发展目标,积极在以下方面强化特色、提高水平。
  强化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特色,履行好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基本职能,以服务强特色,以服务促发展
  地方高校的发展必须根植于地方,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的重要职责,是地方高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是地方高校建设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首先,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方面,聚焦地方需求,实现学科专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近年来,学校适应首都大力发展地下轨道交通的需要,加强地下工程专业方向的建设。其次,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广泛征求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用人单位的意见,确保培养的人才适销对路,符合市场需要,从而使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一直在北京高校中处于先进行列。再次,在科学研究方面,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和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联系,加强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工作。近年来,学校以参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及时转化和大力推广科技成果;积极推进“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大学科技园”建设,同时与其他驻大兴区高校和大兴区政府联合共建“京南大学科技园”;组织参加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落地区县项目,首批落地的10个项目中学校就获得2个项目。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以服务首都城乡建设为己任,形成了“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发展定位。特别是近几年来,主动对接首都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世界城市的需求,全面推进服务首都计划,为首都城乡建设提供人才支持、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持,增强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被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
  强化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坚持产学研结合道路,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特色办学的最直接体现。地方高校一般是行业性、教学型高校,只有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职能,走特色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在同类院校中争创一流的目标。学校始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注重实践教学的传统。积极构建以工程技术教育为主体,课内与课外实践教学两者相互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推进“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国家级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工程教育新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成了校内外实习基地百余个,市级校内外人才培养基地6个,基本实现了每个专业都建有产学研用一体化、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以新校区建设工程实践创新中心为平台,建立土木、环能、电信、机电、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计6个学生创新工作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探索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采取引进行业、企业师资与课程,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与学术单位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与专业实践,合作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措施,推进学校与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的学生培养模式。与承揽国际工程项目的建筑企业合作,选派学生到海外进行工程实践,拓展国际视野,积累国际工程实践经验。发挥与行业企事业单位联系紧密的优势,探索建设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联合体,在合作企事业单位建立固定的学生实习岗,安排学生以接力方式轮流实习,既固化实习基地,又拓展就业基地。所有刚入校的博士都将选派到企事业单位生产一线锻炼至少半年,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弥补地方高校发展的短板,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促进整体办学水平的跃升
  地方高校一般是教学型高校,与研究型重点大学相比,科研能力较差,科研水平较低,科学研究是地方高校三项职能中的短板,并严重制约着其他两项职能的履行。根据木桶原理,地方高校要想实现整体办学水平的跃升,必须加强科研工作。可以说,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没有高水平的大学。实施科技兴校战略,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是地方高校突破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瓶颈的必然选择。地方高校大多是教学型大学,或是正处于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转型期高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是地方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广泛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趋势。按照《中国大学评价》大学分类标准,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成功转型须满足以下5个指标:一是科研经费年到位量应不少于5,000万元;二是在国外及全国性刊物上年发表学术论文数不少于500篇;三是围绕特色学科形成学科群,有效覆盖面在4个以上;四是每年授予10个以上的博士学位、200个以上的硕士学位;五是社会声誉通过国家级奖励成果、科学创新基地、国家级基础性科研项目、学科带头人实力、特色优势学科水平等综合评价。可以看出,以上指标都依托于科研。因此,唯有加强科研工作,实现科研突破、转型方能成功。强化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道路,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科研工作正是强化办学特色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学校深入实施科技兴校战略,按照“组建大团队、搭建大平台,拿大项目、出大成果,得大奖、出大师”的思路,坚持以科研平台建设为支撑,以重大科研项目研发为纽带,以科研团队建设为根本,采取差异化和区域化的发展策略,构建产学研紧密合作的科研创新团队,面向首都城乡建设主战场,着力开展具有首都城乡建设特色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主要是抓住4个重点,推动科研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是构筑平台,筑牢科研基础。科研平台是承担科研项目的载体,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地方高校的科研平台体系集中体现着地方高校的教师、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的基础设施、创新的制度安排、创新的环境、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等,体现着地方高校的整体创新能力。地方高校只有依托科研平台建设,才能切实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逐步形成一些有较强相互渗透与综合实力的群体;才能扶持国家急需的新兴学科和新的研究领域,组建科研集团军,建设一批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联合体。学校一向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工作,提出了以平台支撑科技发展的思路。近年来,学校的省部级科研基地由1个增加到12个,位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而且布局合理,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行业部门设立的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与企业联合建设的工程中心等,基本上实现了面上的全覆盖。这些科研平台承担了一大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汇聚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术团队,产出了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逐渐成为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国家和地方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组建团队,汇聚攻关力量。在地方高校,教师开展科研往往缺乏团队依托,缺乏方向凝练,从而导致其所承接的科研项目级别低、经费少,出大成果的机率少,严重制约了科研实力的提升。组建科研团队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学校以学科为基础,以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为依托,从整合人力资源入手,创造条件,让各种自由、自发形成的科研团队不断成熟;加强整合,由校领导牵头,自上而下、有目的、有目标地组织建设注重学科交叉、能代表学校水平、将来在国内国际能形成一定优势的团队。这些团队都是学校承接大项目、拿国家科技奖励的主力军,学校获得的8项国家科技奖励全部出自这些团队。学校在组建大团队时注重“三合”,即注重整合,通过整合校内资源组建大团队;注重结合,侧重建设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注重联合,积极与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组建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大团队。此外,在团队建设中,学校通过在重点科研团队中建立党支部,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团队的战斗力;通过引进或培养团队中的学术权威,保持合理的团队结构,提升团队整体学术水平来增强科研团队的学术内聚力;通过培养团队成员坚定的共同理想和信念,营造团结、融洽、民主的合作氛围来提高科研团队的文化维持力。
  三是争取拿大项目,提升科研层次。大项目是体现科研层次的主要指标。学校积极主动深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找准建筑行业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积极整合科研资源,不断凝练科研方向,努力拓宽项目申报渠道,集中力量做好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争取工作。5年来,学校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400项。其中,获得重大水专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2007年的1项增长到2011年的13项。
  四是争取出大成果,提升科研实力。学校高度重视科研成果的培育,强化科研成果管理。定期跟踪研究进展,强化成果整合工作,对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总体效果最优。加强科研成果报奖的组织工作,通过重奖国家科技奖获得者等方式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加强报奖工作,固化了科研成果,凝聚了科研团队,汇聚了人才队伍,培育了优秀人才,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科研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5年来,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不断实现新突破,2009年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2010年主持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实现了主持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2011年获得国家科技奖励3项,其中1项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2012年又有1项主持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至此连续3年以第一主持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
  夯实地方高校发展的支柱,加强学科建设,打牢提升水平的学科基础
  学科建设是特色办学的标志和根本。学科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平台,承担了引领科研、凝聚人才、支撑发展的重要作用。优秀人才从优秀学科走出,优秀成果从优秀学科产生,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科才能真正支撑起一所优秀的大学。由于地方高校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相对不平衡,学校工科很强,其他学科门类相对较弱,很难像研究型大学那样形成多学科齐头并进的局面。因此,选准科研突破口,凝练学科方向,营造某一学科异军突起的局面,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对地方高校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地方高校要想有所作为,应坚持学科的龙头地位,以创新思维加强学科建设。地方高校依据自身传统优势发展部分重点学科,形成优势并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显著贡献,是地方高校形成特色的重要切入点。学校以申博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学科振兴计划。坚持不懈按照传统方式,组织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等6个一级学科,围绕申报博士点建设目标,加强学科建设,积聚学科实力,为将来政策允许时申报多学科博士点做准备。同时,积极抓住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决定采取项目制的新方式,支持国家有重大需求、办学水平高的学科设置博士培养项目的重大机遇,跨学院、跨学科凝练了“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大都市交通基础设施绿色与安全关键技术”两个项目,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住建部的大力支持。其中“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技术”项目,经过两个阶段的评审,从140多所高校188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首批30个实施项目之列。申博工程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申博项目的成功,为学校进一步凝练了学科特色,营造了传统优势学科建筑学一级学科的异军突起,带动其他学科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12年,3个一级学科增列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4个学科进入前15名,其中2个学科进入前10名。
  突破地方高校发展的瓶颈,加强人才工作,集聚提升水平的第一资源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办学的关键,人才短缺是制约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与部委高校相比,大部分地方高校没有博士点,甚至没有硕士点,教师发展空间较小;生源质量较差,教师“得天下之英才而育之”的自豪感不强烈;学生科研能力较低,不利于教师组建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因此,地方高校引来高层次人才的难度很大,甚至留不住人才。地方高校只有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举措、超常规的努力,才能做好人才工作。近年来,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立足自己培养,重点采取团队育人的方式,把所有教师编入适合自己的科研团队,通过科研团队高水平的科研锻炼队伍,促进骨干教师成大师,带动青年教师成长。2012年,学校的人才工作取得突破,1名教授入选长江学者,1名教授入选2012年度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1名教授入选北京长城学者。同时,学校设立1,000万元的人才引进基金,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在千方百计引才的同时,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的人才柔性流动方式,多种渠道借用外脑,促进学科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柔性流动对于地方高校从海外引进智力,推进国际化办学;从企事业单位引进智力,推进产学研结合,都是便利可行、低成本高效益的人才工作方式。
  (作者系北京建筑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蔡桂兰]

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五)
加快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党的十八大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

  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总体要求。高校贯
  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
  第九次党代会精神,首要的是加强和
  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
  学化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内蒙古大学
  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
  发挥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管方向、抓
  大事、谋全局、保稳定、促和谐,有力地
  推动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第一,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
  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校党委坚持围
  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党的思想建
  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
  反腐倡廉建设,牢牢把握党对高等学
  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为学校事
  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
  政治和组织保证。一是思想政治建设
  取得实效。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
  育家的要求,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
  点,通过中心组学习、务虚会交流、参
  加培训等形式,加强领导班子党性修
  养,增强战略思维,拓展国际视野,有
  效地提高了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政
  治水平和办学治校能力。二是领导班
  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坚持和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支持
  和保证校长依法独立负责地开展工
  作;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
  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集体领导与
  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按照
  “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
  议决定”的原则,完善了领导班子议
  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实行民主决策、
  科学决策和依法决策。进一步规范了
  干部选任工作,完成了学校党政管理
  人员聘任工作。实行任前考察、公示
  和试用期制,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加
  大年轻干部配备力度,统筹党外干部
  队伍建设,推进领导干部实绩考核,
  重视干部培训工作,干部选拔任用管
  理监督机制不断健全,结构进一步优
  化。三是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认
  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
  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高度重视抓
  基层、打基础工作。以开展创先争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
  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完成
  基层党组织换届和分类定级工作,选
  好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加强党支
  部书记培训,丰富党员教育载体,增
  强党员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加大
  在青年学生和骨干教师中发展党员
  的工作力度,注重优化党员队伍结
  构、提高党员素质。2007 年以来,共
  发展党员7397 名。积极推动党内民
  主建设,扎实推进党代会常任制和代
  表任期制试点工作,确保党员的知情
  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作风建设
  取得明显成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
  自治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
  群众有关规定,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
  师生员工服务的思想,主动贴近师
  生,深入一线,掌握实情,解决问题,
  切实转变文风会风,厉行勤俭节约。
  精心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抓
  好学习,广泛征求意见,聚焦“四风”
  查摆问题,敞开思想交心谈心,坚持
  边查边改,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
  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整改措施
  切实可行,建章立制取得阶段性成
  效,教育实践活动进展顺利。五是党
  风廉政建设深入落实。坚持将党风廉
  政建设与中心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
  实。注重廉政教育,认真开展廉政文
  化建设,对党员领导干部、重点岗位
  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警示教育。认真落
  实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和党
  员权利保障条例,加强对领导干部廉
  政责任制、“三重一大”制度执行情况
  的监督;坚持干部任职前征求纪委意
  见、廉政诫勉谈话、党员领导干部报
  告个人有关事项等制度,党内民主监
  督务实高效。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
  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加强科研经费管
  理,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六
  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
  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
  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致力于培养德
  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
  主渠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
  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
  师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
  观,增强理论自觉、理论自信。
  第二,凝炼办学理念,明晰发展
  思路。校党委深刻领会中央关于科教
  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   重大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
  自治区科技、人才、教育工作会议精
  神和中长期规划纲要,准确把握高等
  教育形势和学校发展现状,坚持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校党委紧紧抓住
  “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两
  个根本性问题,提出“开门、开放、开
  明”办学思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
  发展观活动,制定实施“争名进位”行
  动计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升
  综合实力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
  校发展的阶段目标和重点举措,丰富
  拓展了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
  思路,办学理念更加清晰。2013年12
  月,学校召开第九次党代会,立足新形
  势新任务新机遇,科学谋划今后一个
  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重点任
  务,更加明确提出了“建设有特色高水
  平大学”的发展思路,充分体现了自治
  区党委、政府对内蒙古大学发展的战
  略要求,着眼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
  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使学校的发
  展思路和发展脉络更为清晰。
  第三,抢抓机遇谋发展,集中精
  力抓大事。校党委把发展作为学校建
  设的第一要务,殚精竭虑抢抓机遇,全
  神贯注谋划大事,实事求是解决问题,
  一心一意促进发展,加强了对全局和
  重大工作的领导,开创了学校事业的
  新局面。一是加强对重大工作的领导。
  全力做好“211工程”、省部共建和“中
  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等重大
  项目,通过突破关键节点带动整体建
  设,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全面提高了学
  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二是显著改
  善办学条件。完成了建筑面积32.62
  万平方米的南校区一期工程并顺利启
  用,解决了学校办学空间不足问题和
  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三是不断完善
  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建立中国特
  色现代大学制度,着力开展学院综合
  改革、干部人事、财务、后勤服务等方
  面的改革,修订完善一系列管理制度,
  初步建立起促进学校事业科学发展的
  新体制新机制。同时,着手制订《内蒙
  古大学章程》,探索实行行政大部制改
  革和学术学部制改革。通过深化改革,
  学校各项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切实得
  到优化,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管理
  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四是坚持党管
  人才,认真落实管宏观、管政策、管协
  调、管服务的总要求,统筹抓好专业技
  术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建设与有特
  色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
  伍。2007年以来,新增博士393人,聘
  请院士5人、兼职教授156人,新评聘
  高级职称专任教师391人,全校教学
  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比例由
  2006 年的11%提高到2012 年的
  35.9%,师资队伍建设取得历史性突
  破。同时,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加大教
  育培训力度,优化结构,提高素质,提
  高了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五是坚持
  以人为本,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
  事。通过团购希望阳光苑、大盛魁文创
  园、内大翡翠城等商品房,为在岗教职
  工发放交通补贴,连续3次提高教职
  工岗位津贴发放标准,努力保障师生
  身心健康,健全教职工健康体检、疗休
  养等制度。建立健全了大学生心理健
  康教育咨询体系、毕业就业服务体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第四,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和谐发展。校党委
  认真做好统战群团工作,调动一切积
  极因素,形成发展合力。大力推进信
  息公开、党务公开,及时通报情况制
  度,积极搭建平台,畅通教职工参与
  学校重大决策的渠道,扩大了科学决
  策的群众基础,激发了广大师生员工
  投身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创
  造性。加强统战工作,帮助各民主党
  派、台联、侨联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发
  挥党外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
  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贡献才智等方
  面的积极作用。加强离退休工作,完
  善离退休工作机制,落实好离退休老
  干部的政治待遇、文化待遇、生活
  遇、社会待遇,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
  志在传帮带和关心下一代方面的独
  特作用。加强工会、教代会联系教职
  工的桥梁纽带、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
  作用。发挥共青团在培养青年学生骨
  干、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重要
  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生会、研究生会
  自身建设,支持学生社团活动,探索
  新形势下引导青年学生自我教育、自
  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作法

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六)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路径浅析

  摘 要: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质量和特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现实要求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概述了新时期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意义,并从大部制改革、管理重心下移、建设高素质专职管理队伍三个维度浅析了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路径。

  关键词: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 研究型大学 建设路径
  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概念。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这个概念是在2007年的首届“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上提出的。次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陈希提出希望把“高水平特色型大学”改称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特指原隶属于国务院某部门或行业,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归口管理部门发生变化,直属于教育部等部门主管,具有鲜明行业办学特色及突出的优势学科的高水平大学。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地区分布调整后,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整合、以工为主的院校组建到近年来由两部和省部共建,“211工程”、“985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协同创新计划”等重大项目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我国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得到了蓬勃发展。
  二、德国研究型大学与工科型大学的借鉴意义。
  德国大学模式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影响,柏林大学和柏林工业大学是德国高等教育研究型大学和工科类大学的两种主要代表模式。柏林工科大学以技术科学为核心,其发展与西方工业化密切相关,其学科设置、课程内容与工业化和科技研究紧密结合。在中国,蔡元培先生借鉴柏林大学办学经验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开拓性的改革和创新,马君武博士赴德留学回国后,创建了“独重工科”的广西大学。我国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既需要对西方国家(包括德国)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又要避免盲目跟从,一味生搬硬套。如何实现新时期我国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转型发展值得我们探讨。
  三、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机遇与挑战。
  1.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机遇
  一是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国家通过“211工程”、“985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协同创新计划”等项目强化了对行业特色高校的支持。高水平特色型高校需要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对自身的发展目标进行调整。二是质量和特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分层和极差化趋势明显,行业特色型高校因与行业和产业发展的天然联系,加之国家从政策和资金等多方面对办学特色培养的引导,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2.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的挑战
  首先,由于受行业办学的限制,基于原行业的固有联系,学校发展得到了有力支撑,部分高校自满、狭隘、僵化思想易影响其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步伐,其发展理念与先进的研究型大学存在显著差异。其次,行业特色型大学学科特色鲜明,但基础学科支撑总体较弱,不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最后,行业高校隶属关系划转后相对以前得到的原行业支撑力度明显弱化,沟通渠道减少,合作减少。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亦有所下降。
  四、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的路径浅析。
  1.探索大部制改革
  管理隶属关系发生变化后,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与普通综合类大学逐渐趋同,其行业特色弱化与原行业联系渠道减少,学科设置“大而全”,教师引进缺乏定位,导致其与部分综合类大学一样存在诸多问题,如非教师人员占教工总数50%,党务与行政管理的部门繁冗,其数量通常在20~30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如多部门共管降低效率;职能交叉多,管理成本高;政出多部,难于协调,人浮于事;管理重心下移无法实行;检查考核多,自主创新少。大学的大部制,即在大学的机构设置中,将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重叠的部门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高校行政机构职能交叉、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大学机构设置的大部制改革对于解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行政化趋势来说,其意义在于促进权力向学术系统分权,复归学术本位,提高管理效能。如何改革?笔者认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与综合类大学一样需要精简机构,重新梳理行政权力,强化高校行政管理的服务和保障功能,更需要各高校领导淡化领导者身份意识,凸显服务者的角色,逐步从微观管理者转变为宏观指导者,实现宽职能、少部门、高效率的管理目标。
  2.探索管理重心下移
  目前我国高校的决策权和管理权普遍集中在校级层面。院(系)对用人权、专业设置权、预算分配与使用权等都缺乏自主。这与其承担的责任不对等,易造成学校和学院间的权、责、利不够清晰。以二级学院单位为管理重心实现分层化管理,有利于减少管理环节和信息流动的阻滞,实现管理优化;使学校发展从上级行政驱动转为自我发展。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如何将管理重心下移?笔者认为首先要划清校院两级权责,实现集权与分权的结合,事权与财权的有机统一。涉及维持学校机关及公共资源、基础建设等权力不宜下放。学院可探索成立教授委员会,最大限度发挥其在重大事项上的咨询决策和监督制约作用。欧洲大学有教授治校的传统,学术人员力量强大;美国大学,虽存在代表社会利益的董事会和行政部门,但学术人员仍有较大的决策权。管理重心下移后,要明确不同的建设目标,强化校院两级资源配置。打破各研究中心的“山头地界”,实现资源共享。校级层面要发挥引领、协调、监管、整合等多种宏观指导作用,避免二级单位放任自流倾向;在学校发展的总目标下,可采取任期目标责任制等方式实现责任约束制度,量化责任目标。即学校把每个周期的总任务、总目标进行科学分解,分阶段考评。学院根据目标任务做出具体安排,把各项指标再次分解,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学校需要尝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高效的预算监督及财务管理体制,实现集权与分权的有效结合。管理重心下移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改革趋势,如何集权分权目前并无统一模式,需要各学校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不断完善。   3.探索建设高素质专职管理队伍
  行政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单元。美国高校普遍重视行政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首先,美国高校要求高级行政管理者把自己的管理织务作为专职,而非兼职。以往,院校两级的高级管理通常由教授承担,其管理职务往往是临时或兼职。尽管这种情况目前仍然存在,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体系趋向繁杂,对管理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者要实现管理高效,就必须把管理职位作为一种专职,而不能过多地兼顾其他。也就是说,即使是选择“双肩挑”干部,他们也应该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管理上。其次,在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聘用上,教育相关管理类专业的背景应受到重视。目前,美国已有50所重点大学设立了高等教育管理专业,为向有意谋求高校管理职务的人员提供学位教育或专业培训。这些经验是值得我国高等院校借鉴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打造专业的管理队伍是建设研究型大学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在坚持国家对高校的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可适当考虑加强专业协会和专业社团等第三方团体在我国高校管理中的监督和参与作用。事实证明,专业协会和专业社团对高等院校具有引导和协同等功能。尤其是在如学术标准管理等专业性强的管理领域。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国家可适当考虑把目前由行政管理机构执行的某些高校管理的职能以委托的方式交给部分专业协会或第三方机构来履行,或通过其来实施监督管理等职能。当然,引导和帮助此类第三方机构的建设和完善是实施有关管理监督职能的必要前提条件。教育管理部门应更多的以宏观指导的形式出现在教育管理领域而非插手分管具体事务。近年来,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过度强化科研应用,重视教学科研队伍建设,但对管理队伍的建设缺乏有力措施。有些高校甚至没有把教师队伍发展前景或无处安置的人员转移到管理部门中,其对高校管理效率的阻滞显而易见。就目前的条件而言,我国不可能像西方国家一样,要求高校高级管理人员具有高等教育博士学位或专业的教育背景,但仍然可以此为方向做适当改革,如把副校长和主管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职务专职化、专业化和对有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等。逐步实现高校管理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剥离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
  实际上,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会经历一个“过渡时期”,我们必须坚持有分析的借鉴发达国家高校管理体系中的有效因素和做法,为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党传升.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评价与培育研.北京邮电大学博士论文,2012.
  [2]全守杰.德国大学模式新’-论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与工科大学模式.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
  本文系2010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项目名称: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与控制机制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0SJD880132)。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00785/

推荐访问: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广东高水平大学建设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