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刘克庄咏茉莉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8-17 10:32:2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唐人刘克庄咏茉莉】

唐人刘克庄咏茉莉(一)
千古长沙贾太傅 唐宋诗情各不同

  摘 要:唐宋两代是我国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咏贾”诗作数量众多,佳作叠出,但各具特色。本文试就唐宋咏贾诗作创作情形加以综述,考察咏贾诗涉及较少为人关注的一面。

  关键词:唐诗 宋诗 贾谊 咏贾诗
  笔者每读贾谊散文,都被贾谊的文学才华所倾倒,尤其是《过秦论》这篇鸿文更让人百读不厌,近人吴闿生评它“通篇一气贯注,如一笔书,大开大阖”。不仅如此,贾谊的政治才能可与管仲、伊尹相比,但就是这样一位绝世奇才却因为触怒权臣、拂意君王之故,终被当朝疏远而调出中央,先做长沙王太傅,再做梁怀王太傅。后怀王坠马死,贾谊常自责哭泣,岁余抑郁而死,年仅33岁。观其人生轨迹,可谓悲屈甚矣!惟其如此,才扣动了身后无数诗人尤其是唐宋两代诗人的心扉,留下了大量的吟咏诗篇,但是比较唐宋诗人的“咏贾”诗篇,情形却大不相同。
  让我们先来看几首唐人的杰作: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一天早晨,杜甫离开湖北潭州前往衡州。岸上春风轻飏,落花飞舞,似乎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人不若岸花樯燕!真是触目伤心。登上舟楫,面对湘水,他又想到以贾谊之才高无伦,被贬长沙;以褚遂良之书法冠绝,被黜潭州;自己疏救房琯,触怒当今而被迫流徙,正直之士命运何其相似!想到这里诗人伤心极了。这首诗通篇都充满着“伤感”之意。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这首诗作于刘长卿第二次被贬,路过长沙的时侯。那时正是秋冬之交的一个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故宅。面对贾宅,诗人感慨万千。第三联讽意极深:汉文帝乃有道明君,贾谊尚且遭忌被贬,何况后世明君难得?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今日自己又在贾谊宅凭吊贾谊,贾谊有情我亦有情,然而湘水无情,满腹心事有谁来倾听!末联的“怜”字,既怜贾谊,更是自怜。读完此诗,一个孤苦飘零、自吟自怜的失意文士形象浮现在读者面前。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力避前人已经写滥的角度,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景。首二句从正面着笔:汉文帝的访求贤臣,贾生的才调无伦给人以君臣遇合之感;接下来第三句描摹汉文帝“夜半虚前席”的情状,似在承首句进一步赞扬汉文帝的求贤若渴,读完最后一句才明白此句实是启下句“不问苍生问鬼神”——原来汉文帝并非重贤,而是故作姿态。这首诗借古讽今,尖锐地指出统治者不可能真正地重视人才,笔调辛辣之极。
  唐人“咏贾”类诗作题材丰富,佳作众多,以上所选仅是几首众人熟知的代表作品。
  总结以上几首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咏贾”诗,不难发现它们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唐代诗人同情贾谊、颂扬贾谊,以贾谊类比,皆为“不平之鸣”,这是因为诗人普感失意,所谓“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也。二是诗歌重在抒情,不管基调是怨愤而感伤,情感都非常地深厚浓烈。
  再看看几首宋代的咏贾诗作:
  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这首诗一开端就大发议论,亮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贾谊向汉文进献的治国之策,大都被采用了,谁说文帝薄待贾生?接下来就陈述理由: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达官贵人,虽然爵位很高,但其言论都被君王废弃了,相比之下,贾谊的一些建议能被采纳,难道他不是幸运的吗?
  王安石锐意改革,为贾谊翻案,歌颂汉文帝,是替变法张本,但这种说法惊骇世俗,引发身后许多诗人对贾谊的评议:王令指责贾谊汲汲于事功,不谙政治;张耒感叹贾谊“数奇”;朱淑真认为贾谊“三表五饵”是迂阔之计;陈普责怪贾谊不够豁达……苏轼的史论文《贾谊论》中更是出语新奇,他认为“非汉文之不能用生”而是“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因此是贾谊“不能用汉文”。
  但李纲却感于当时抗战臣子和求和官家之间的深重矛盾,指斥汉文和贾谊君臣关系“浇薄”。他的《汉梁怀王太傅贾谊》一诗说,贾谊之死,故然是由于哀伤过度所致,但根本原因是汉文帝虽赏识但却不重视人才,因此仅因“所言略施行”并不能说明贾谊“得遇”。本来以贾谊“孤忠本精诚”,文帝应宽仁不疑,如此贾谊才不会“泣涕伤生”,但事实相反。这一见解出人意表但确实符合史实,李诗当为宋代咏贾诗意义最精深者——
  贾生公辅器 弱冠游汉庭。高论帝王略,妙极理乱情。……文帝岂易遇,所言略施行。虽不位卿相,儒者良己荣。梁王坠马死,泣涕亦伤生。受任乃如此,孤忠本精诚。奈何君臣义,浇薄返不明。缅怀古人心,使我气拂膺。(李纲《汉梁怀王太傅贾谊》)
  宋人除了对贾谊事件多作指评外,也并不回避抒情,但宋人的抒情方式和内容有别与唐人。如:
  杂咏一百首·贾谊 刘克庄
  寄声谢绛灌,勿毁洛阳人。
  岁晚治安策,谆谆礼大臣。
  湖南江西道中十首(其二) 刘克庄
  贾生废宅草芊芊,路出长沙一怅然。
  今日洛阳归不得,招魂合在楚江边。
  前一诗缅怀贾谊。写贾谊在提出“列侯就国”的建议后,绛侯周勃被迫回到封国,后有人告周勃谋反,因逮之长安狱治。贾谊认为这样做有失大臣体面,应以礼对待大臣,“上深纳其言,养臣下有节”,不久绛侯即被释复爵。在这首诗里,诗人用对比手法,以绛灌之气度狭小,来反衬贾谊胸怀之宽广且见识明达。这种具体而微的抒情方式又不同于唐人的高蹈风格。
  后一诗抒写国难。这是刘克庄被贬途中路经贾谊宅留下的一首诗。当时贾谊的故乡洛阳已被金国占领,南宋小朝廷偏安一方,无心收复失地,所以作者说贾谊的魂魄想要回归故乡都难,何况今人。诗作一面哀吊贾谊,一面抒发亡国之痛。
  在议论抒情之余,宋人遭遇贬谪之时,也往往以贾谊遭遇反观,以自持、自适的态度淡化苦闷,安顿人生。如:
  “绛侯憎贾谊,白傅怨天涯。宣室终前席,浔阳暂种畲。升沉常自得,消息一何佳……但全蝼蚁命,敢斗虎狼牙。”(王禹偁《次韵和仲咸对雪散吟三十韵》摘录)
  又如:
  “莫嫌冯唐老,终胜贾谊哭。今年复为僚,旧好许重续。升沉何足道,等是蛮与触” (苏轼《袁公济和刘景文登介亭诗复次韵答之》摘录)
  面对贬谪,宠辱不惊,超然物外是宋代诗人一贯的处世哲学。
  从以上宋代咏贾诗,我们发现:宋代咏贾诗歌内容较为复杂,但能推陈出新,对贾谊事件有新的认识,对贾谊的角色也能重新定位,因此诗作已不再是“不平之鸣”,而是显得理性而旷达。
  通过梳理唐宋咏贾诗,我们发现,唐人咏贾诗更能激发人心,由此形成一道亮丽的咏贾风景线。宋代咏贾诗作虽然数量不菲,但传世佳作并不多。原因在于:唐人咏贾诗感性色彩偏重,抒情性强,个人身世与情感的共鸣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宋人的咏贾诗议论性强,理性色彩偏重,诗的情味、韵味相对淡化,艺术感染力不及唐诗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云:古人咏史,叙事无意,史也。非诗也。唐人实胜古人。如“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武帝自知身不死,教修玉殿号长生”“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诸句有意而不落议论,故佳。若落议论,史评也,非诗矣。宋以后多此病。
  纳兰的这点“杂识”也许能作为我们区别鉴赏唐宋诗歌的一个重要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1]全唐诗[M].上海.中华书局,2008.
  [2]全宋诗[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李大明.论贾谊不遇[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87,(2).
  (陈丽华 甘肃靖远师范学校 730600)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36162/

推荐访问:唐人歌词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