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意义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9-08 11:16:5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一】:西安事变的影响及意义

《西安事变的影响及意义》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张杨两将军发动事变是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时就建议:“根据我两年来的观察,蒋可能抗日,他错在先安内后攘外,你们在外面逼,我在里面劝,内外夹攻,定能扭转过来。”当张杨起事时明确表示:“捉了(蒋)之后,只要他答应抗战,我们还拥护他作领袖。”但是东北军、十七路军内部对如何处置蒋介石议论纷纷,统一内部思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中共中央坚持和平解决。中共中央得知西安事变的消息后,感到又突然又欣喜,接连召开会议研究。在统一思想后,派周恩来等领导人前往西安谈判,一直坚持和平解决争端。

西安事变也教训了蒋介石。成为阶下囚的蒋介石看到如内战再起,他难免不死于南京的狂轰滥炸,因而于17日下令何应钦停止对西安的讨伐。事变的成功发动使他认识到人心向背,抗日的怒潮非几十万大军所能阻挡,不得不正视历史发展趋势,择善而从,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因而派宋氏兄妹同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并当面向周恩来表示: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恩来解决一切。他回南京后,周恩来可直接去谈

判。

他离开西安后,虽然违背诺言,扣押张将军,陈兵潼关,但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发动内战。而是以军事为后盾进行政治分化。顾祝同进入西安后,未动兵刃,蒋介石又速派张冲赶赴西安,参加和周恩来的谈判。随后,蒋介石一在杭州,二在庐山,最后在南京和周恩来多次谈判,终于于1937年9月建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这一切变化都与西安事变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对西安事变一直评价很高,认为是挽救国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动抗战的一个历史上的转变关键”。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西安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是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已有历史定论,西安事变的许多细节也长随张学良将军于地下,但那场惊天事件的所谓“内情”绝不是一个谜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在国际国内各方势力的角逐与博弈

中产生。党派、地方势力甚至国际力量都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www.fz173.com_西安事变的意义。

在西安事变周年之际,让我们重返1936年的西安,重返那个虎踞龙盘的时代,重温那场改变了中国命运的博弈。

历史不仅是戏剧,更是一面镜子。身处历史的分岔口,每个人都需要作出抉择„„

【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及其意义

西安事变是一个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它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时局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西安事变是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民族战争的转折点,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共产党联蒋抗日,国民党由内战转向抗战,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形成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是由各方面因素促成的,有张学良、杨虎城的作用,有共产党的作用,也有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作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中国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其历史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西安事变简介:

1936年12月,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中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越来越高。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要求,继续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将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和杨虎城统领的西北军调到陕甘一带攻打红军。张、杨由于受到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认识到“剿共”没有前途,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但是,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其反共内战政策,拒绝接受张、杨多次提出的“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建议。12月初,蒋介石再度到西安督战,逼迫张、杨加紧“剿共”。张、杨出于爱国热情和对蒋介石倒行逆施的激愤,在“哭谏”无效后,毅然决定采取军事行动,于12日清晨在华清池扣留了蒋介石,囚禁了十几名国民党军政大员,并随即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救国主张。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进攻西安,企图取蒋而代之,进一步扩大内战。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形势,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应张、杨的邀请,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等前往西安调停。周恩来等向各方面耐心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并同蒋介石进行谈判,12月24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红抗日”的条件。25日,蒋介石被释放回南京。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经过: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存亡面临新的严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下,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

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但蒋介石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坚持“围剿”红军。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张杨的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盲目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之后,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张、杨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都均被拒绝。蒋蒋介石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使其继续进攻红军,蒋介石盲目的内战更加坚定了张、杨联共抗日的决心。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蒋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十余人;并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八项主张:(1)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2)停止一切内战;(3)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4)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5)开放民众爱国运动;(6)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等一切政治自由;(7)确实遵行总理遗嘱;(8)立即召开救国会议。随后,张、杨又采取了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由张、杨担任正副委员长的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解散国民党省党部,成立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等重大军政举措。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映,形成了极其错综复杂的紧张局面中国内战大有一触即发之势。首先,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一直是虎视眈眈盯着中国局势的发展,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磨刀霍霍乘机大肆侵略中国。第二个集团是以国民党南京政府中汪精卫、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立即调遣军队,竭力策动“讨伐”张、杨,轰炸、进攻西安,扩大内战,汪精卫、何应钦等企图取代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南京政府于16下令讨伐张、杨,任何应钦为讨伐军总司令,汪、何蠢蠢欲动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第三是亲英美派

的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希望和平解决事变,同时英美为使其在华利益不受损害,也主张与张、杨妥协,继续保持蒋介石的领袖地位。亲英美派的蒋介石亲属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则不顾何应钦的反对,并派出代表团赴西安谈判,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营救蒋介石而积极努力。

另外,中共中央从民族利益出发,应张学良、杨虎城电请,派代表周恩来、叶剑英等到西安调停。中共中央在对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之后,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引起的问题,反对新的内战。周恩来等于16日到达西安以后,做各方面的工作,提出:只要蒋答应抗日就释放他。并于15、19日通电南京国民党政府,促其接受张、杨主张,和平解决;同时中共中央还主张用一切方式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派,反对亲日派,以推动南京政府走向抗日。

南京方面在弄清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并不想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此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谈判。 12月23日,周恩来与张学良、杨虎城同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举行谈判。周恩来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项主张:双方停战,中央军撤至边关以东;改组南京政府,肃清亲日派,吸收抗日分子;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共产党公开活动;召开各党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国方针;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实行合作。如蒋接受并保证实行上述六项,中共红军赞助他统一中国,一致对外。经过以后的几次谈判,南京方面基本同意接受这些主张,于24日达成了以周恩来提出的六项主张为基础的协议。24日晚,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当面向蒋介石说明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尖锐地指出,目前的形势是非抗日无以图存,非团结无以救国;坚持内战,必自速其亡;只有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停企内战一致抗日,才是惟一的出路。蒋介石表示接受谈判达成的协议,同意“停止‘剿共’,联红抗日”,并允诺“只要我存在一日,中国决不再发生反共内战”。 25日蒋介石获释,由张学良陪返南京,“西安事变”到此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关键,它对推动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和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作用。西安事变成了国内革命战争走向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1.“西安事变”迫使国民政府停止剿共、联共抗日

如果不是西安事变,蒋介石将会继续剿共,但共产党并不会象哈蒋派认为的那样轻易被国军剿灭,因为共产党既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又有成熟高明的领导人,还有境外共产国际的支持(长征北上的重要目的之一)。尽管当时的处境有些困难,但被彻底消灭是不可能的。有人曾拿抗联的结局举例,但并不贴切。关内不是东北,中共不是抗联,国民党也不是关东军。如果这样,双方的战争就会长期持续下去,把国家打烂。内耗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日本人渔翁得利。www.fz173.com_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局出发毅然捐弃前嫌,将原来的抗日策略调整为“联蒋抗日”;并在1937年2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四项保证”,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之后,又与国民党进行多次秘密谈判,终于促使国民党在“七·七事变”后公开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使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www.fz173.com_西安事变的意义。

在全国人民抗日怒潮的推动下,蒋介石不得不暂时放弃反共内战的错误政策。西安事变促使了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客观上迫使蒋介石停止了剿共内战之举,争取到了蒋介石抗日的承诺,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

2.西安事变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西安事变”前,蒋介石已经有了抗日思想的萌芽,“西安事变”起了催化的作用。

1935年“华北事变” 发生,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日本对华的侵略进一步加深,日本问题已成为国民党急需解决的问题。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确认了自1931年以来国难并未解除,而且更加严重的事实。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蒋介石在大会上作关于对外关系的演讲时说:“和平未到完全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和平有和平之限度,牺牲有牺牲之决心。„„若到了和平绝望与牺牲之关头,即将听命党国,下最后之决心。”这些都可看出,蒋介石已经开始有抗日想法。蒋介石也曾积极采取措施与中国共产党联系,他指出,“在如下基础上,同共产党达成协议是可能的,红军承认中央政府及司令部的权威,同时保持自己目前的编

www.fz173.com_西安事变的意义。

制,参加抗日战争”。1936年爆发了两广事变,蒋介石再次阐述国民党的内外政策时表示:“吾人对外惟有以最大容忍与苦心,求全国国民之团结,对外遇有领土主权被侵害之事实发生,如用尽政府方法而无效,危及国家民族之根本生存时,则必先以最后牺牲之决心,绝无丝毫犹豫之余地。”蒋介石虽然已经认识到抗日的重要性,但并未完全放弃剿共。仍派张学良、杨虎城围剿红军,张学良、杨虎城在围剿中屡遭失败,而与中共接触,不愿再攻打红军,蒋介石不惜亲自到西安督战,结果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

“西安兵谏给了蒋介石沉重一击,使他对人心的向背有所领悟。”蒋介石逐步改变了其“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7年1月,国民党军队停止了“剿共” 行动。2月,蒋介石决定当前“五项方针”:避免内战,集中国力,一致对外;不说排日,而说抗日;加强军队训练,迅速完成对日抗战之一切准备工作;分别物色品行方正之人才,共同救国;保障言论、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在南京召开,蒋介石指出对外的方针是:“如超过忍耐之限度,则决然出于抗战”。对内承认“停止内战,和平统一”。这次会议国民党虽然没有放弃“根绝赤祸”的立场,但已发生明显的变化,由“武力剿共”变为“和平统一”,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主张,标志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已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蒋介石最后在日本的大规模进攻下,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走上了抗日的道路,这对以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3.西安事变提高了国民党的声望

蒋介石通过抗战不仅提高了国民党的声望,还得到了许多实际的收获:各地各派的军阀消灭的消灭、削弱的削弱,连新疆都回归了中央,杂牌军的比例大大下降,中央军的比例大大上升,蒋介石的统治力大大增强。

通过西安事变,国共合作,中华民族才真正团结起来,共同御侮,使得民族灭亡的悲剧没有发生。它促使全国各种势力不得不聚集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各反蒋势力明确表示拥蒋抗日,准备投入抗日第一线。它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4.通过西安事变,国共合作,中华民族才真正团结起来,共同御侮,使得民族灭亡的悲剧没有发生。

【三】: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www.fz173.com_西安事变的意义。

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历史学1202班郭建光

内容摘要: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又叫“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一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就西安事变本身讲,它是国民党内部在抗日问题上与国内改革问题上,因政见不同而发生的,但是促成这次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则是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一次伟大胜利。

关键词:西安事变,统一战线,第二次合作。

正文: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存亡面临新的严重危机。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一方面响应国情,争取民意,一方面借以自保。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但蒋介石继续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坚持“围剿”红军。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和以杨虎城为首的十七路军被蒋调到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张,杨的这两支军队均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屡受排挤,对此,他们极为不满,尤其是东北军,过去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弃守东北,遭到国人唾弃,后又被命“剿共”蒙受重大损失,全军上下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强烈要求抗日,收复东北国土。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会议之后,通过种种渠道,大力开展对这两支军队的工作,张、杨因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人民抗日运动的影响,与红军实现了停战。张学良认为应该立刻停止“中国人杀中国人”的政策,枪口应该一致对外而蒋介石坚决拒绝统一战线的提议,继续“先安内后攘外”的路线,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而完全不顾当时东北领土的沦丧。

张学良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均被拒绝。蒋介石不仅拒绝了张、杨的要求,而且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使其继续进攻红军。1933年5月,杨虎城与红四方面军签订了“巴山为界,互不侵犯,联共反蒋,共同抗日”的“巴山协定”,这就是我军第一个有效的统战协定。它坚持了两年之久,对西北革命形势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乃至引出了后来的“西安事变”,宛如一段序曲引出了一首战歌。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飞往西安督战。7日,张学良到临潼华清池向蒋“苦谏”,请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遭拒绝,蒋坚持不改“剿共”政策。9日,张向游行示威的学生表示,一周内用事实答复他们的爱国要求。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在华清池武装扣留了蒋介石,囚禁陈诚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十余人;并立即向全国发出通电,提出八项主张:(1)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2)停止一切内战;(3)立即释放上海被捕之爱国领袖;(4)释放全国一切政治犯;(5)开放民众爱国运动;(6)保障人民集会、结社等一切政治自由;(7)确实遵行总理遗嘱;(8)立即召开救国会议。②此次兵谏史称“西安事变”。“西安事变是逼出来的”③23日、24日,宋子文、宋美龄代表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正式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参加谈判,并会见了蒋介石。经过两天的谈判,达成六项协议:(一)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

日派,容纳抗日份子;(二)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人民的自由权利;(三)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四)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五)与同情中国抗日的国家建立合作关系;(六)其他救国的具体办法。蒋介石同意,而不采取签字的形式,以他的人格担保履行六项协议。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胡适说:“我刚从海外回来。我在国外,眼看见美国的舆论对中国的态度在最近几个月之中逐渐好转。到十月以后国家的统一形态更明显了,对强邻的态度更强硬了。11月9日美联社的社长何华德先生从马尼拉发出一个长电,对新兴的中国表示惊异的赞叹,他说:‘对这更生的,统一的中国,欧美人的评判必须改变修正了,向来外国人认为不可能的统一,今天已是无疑的事实了’。我自己也抱着这样的乐观回来,万不料回国刚刚十二天,就遇着了张学良在西安叛变劫持统帅的恶消息!我个人精神上的大打击自不消说;全世界的震惊,我们的国家民族在国际的地位骤然低落,只有我们刚从国外回来的人才能充分感觉到。我们又要许多时不能抬头看人,不能开口说响话了!张学良和他的部下这一次的举动,是背叛国家,是破坏统一,是毁坏国家民族的力量,是妨碍国家民族的进步,——这是毫无意义的,最奇怪的是今日还有一部分的青年人表同情于张学良,那些人不是居心危害国家,必是无知无识。居心危害国家的人,唯恐国家不乱,因为只有纷乱的状态之下他们可以在浑水中摸鱼,达到他们危害国家的目的。那种人我们可以避开不谈,因为他们的头脑已经硬化了,什么话都听不进去。至于知识幼稚的青年,他们本是抱着爱国血诚的,只因为情绪太兴奋,忍耐力太薄弱,总疑心到政府的领袖有对不住国家的心思。这种错误的感觉到现在可以消除了„„”④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事变能够和平解决其经过是复杂多变的,推动事变和平解决的思想基础主要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团结。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符合当时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不仅使得第一次国共内战大体停止下来了,两党关系得到发展,对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团结抗日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抗战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西安事变的伟大意义在于:首先,这一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虽然这次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总的方面尤其是事变的和平解决,完全是依照客观规律而发展的。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只有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国内团结统一的就局面,才能驱逐日本帝国主义,以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这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张学良、杨虎城的转变,特别是张学良从“子报父仇”、“拥蒋反共抗日”到“逼蒋联共抗日”的转变,蒋介石从“攘外必先安内”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转变,都是由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造成的。而中国共产党把统战的范畴从“同下层”的联合,扩大到“同下层和上层的”联合,从“反蒋抗日”发展为“逼蒋抗日”,正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其次,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所促成的“西安事变”对中国革命的转机起到的作用也是十分重大的。“在西安事变里获益最多者是中国共产党,蒋介石失去了身为国家元首的面子,张学良种下了被监禁半个世纪以上的开端,杨虎城也导致了被惨杀的命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90850/

推荐访问:学习西安事变的意义 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