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3-22 10:13:4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第一篇:《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小组合作学习

宿城区屠园中心小学 伏卫兵

《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随着学校的实验装备不断普及和完善,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科学课堂教学中要经常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科学的奥秘。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来培养学生在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是更有效呢?

一、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以“探究”为核心,努力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预测”——“设计研究方案”——“探究实验”——“分析整理数据”——“获取探究结论”的全过程。把课堂让给了他们,让他们自己学会表述,学会如何解释自己的设计意图和想法,这不仅仅是小组合作的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更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

二、合作学习要实施合作的策略。

1. 科学地分组分工。分组为学生合作提供前提,集体活动应分组分工合作完成。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2.要科学地指导合作学习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这些活动大多需要分组、分工合作来完成。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3.要有充足的时间。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4.要有科学的准备。要科学地准备好合作学习的内容主题。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把这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并使之分层结构化。其次要提供充分的有结构的教学材料。提早地布置好学生需准备的材料;充分地准备好针对主题或问题的有关的实验器材、学具、图片等,要让合作学习活动成为“有米之炊”。

三、合作学习增强合作的实效性 。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确定活动的课题后,在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协商进行分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任务,特别是要兼顾那些平时在班里处于弱势的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能力和自信。1.明确职责。小组明确了合作探究的方向和要求后,就要考虑每个成员间的合理分工。各小组在明确各自分工的提前下有利于形成探讨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的气氛,最终完善计划并参与实践,达到理想的合作效果。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科学课的合作学习要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3.平等对待,多元评价。对小组学习的评价应该坚持以评集体为主,评个人为辅;以评全面为主,评特色为辅;以评过程为主,评结果为辅通过鉴别评定小组学生的参与行为与效果,给予价值肯定,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如何不断“碰撞、对接、融合”,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性。

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

1.要让学生学会表达。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想法,却又不一定能够很好的表达。因此出现一些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发言有种种顾虑,自己的发言能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同?对这样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帮助,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感觉到小组中的快乐,愿意与小组合作交流。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2.要让学生学会取长补短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合作中,当小组内有了多种意见时,必须要得出一种在大家心中都能认可的最合理的结论,这就要让学生会倾听别人的发言,理解别人发言的意思。学会判断意见的正误,想想哪些意见是合理的,自己应该吸收,哪些意见是不合理的,为什么不合理。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宿城区屠园中心小学 伏卫兵

摘 要 “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共同探究科学的奥秘,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关键词 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 农村

一、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县小学科学课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将小学科学纳入全县教学质量监测范围。但实际上我县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落实得并不尽人意,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因教学资源短缺、实验器材不足、无专职教师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县农村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举步维艰,困难重重。科学课堂教学只是以教师说教、学生倾听为主要形式。可以想象,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上科学课的情形,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改为学生看图口述,试问这样的科学课学生们会喜欢吗?学生们又能从这样的科学课教学中学到什么呢?

面对上述现状,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只能提高认识,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器材,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力争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能亲历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实验过程,使其科学素质得到培养,感受科学研究的乐趣。

二、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合作学习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尽量多一些。”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对待科学学习指出了”愿意合作与交流”的具体要求。由于农村小学实验器材短缺,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为主。考虑到小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还不强,一般组成4至6人的合作小组,让学生在试验中互相交流,互补长短,互相监督,共同探究科学的奥秘。

(一)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这些活动大多需要分组、分工合作来完成。比如我在教学“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中,让学生合作探究改变“小铁块、橡皮泥、皮筋、塑料”四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合作、交流、争辩以后,开始做实验,合作状态下的学生思维显得特别活跃,他们仿佛能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启发,课堂上他们合作得很好,想法也非常出色。如:将橡皮泥捏成“碗状”;将小铁块放在橡皮泥做的“碗中”; 将皮筋和小铁块捆绑能下沉;将塑料和小铁块捆在一起也能下沉„„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在小组合作的科学探究中,小组成员相互支持、配合,促使他们积极承担起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真刀真枪的去探究,从而相互激励,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和相互配合的良好品质。

(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合作学习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是平等的、开放的、民主的。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变得发散、流畅、敏捷,灵感很容易浮现,在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声音的产生》一课,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时,每组学生都迫不及待的拿出事先准备的各种材料进行实

验,大胆猜想,畅所欲言后提出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敲击、摩擦等假设后,我紧接着提醒学生应如何来验证假设,小组讨论后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用什么方法?怎么来证明自己的假设成立?如果假设推翻怎么办?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去向不同的方向考虑,从而积极的和小组成员讨论设计出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在这种研讨过程中我充分满足学生的表达愿望,并给予鼓励,因为这些奇思妙想中隐藏着学生创新的因素,让学生在合作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可以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地积极性,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建立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在科学课上,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中,我感觉有的自己都没有想到,或是自己也从未看到过,从这种角度来说,教师也是一个初学者,与学生是完全一样的。再说,在科学世界中,无所不有,没有一个人敢说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教师要放下操纵学生探究思维活动的指挥棒,脱去课堂法官那令人压制的黑色衣袍,走进学生中间,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合作者。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用“希望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大胆提出问题、认真思考问题、积极解答问题,展示自己的聪明智慧,让我们一同度过这愉快而又令人兴奋的40分钟!” “同学们,关于种子,你想研究哪些问题?” “大家在动手之前需要先动脑,研究一下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小组内讨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共同制订一份实验计划,然后开始实验。” “你能给大家讲一讲你的想法?” 之类的话语,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让小学生参与以科学探究为目的的研究活动,使他们同老师和同学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全程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动手、动脑,而非代替学生探究、代替学生思考,做小学生学习科学权利的保护者、合作者。

总之,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充分照顾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学会表达,正确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挥,发挥潜能,有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形成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增强集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一旦掌握的内容很难忘掉了,因为他是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做去学的。

三、如何在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并不仅仅意味着安排小组坐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它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尤其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

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但是在我们农村小学科学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或者教师提供实验器材未说明目标、要求就让学生分组实验,或许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或分组实验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场面混乱;有的小组只是个别学生主宰“合作”过程;有的小组汇报积极,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充其量是各行其是罢了,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形同虚设。所以作为科学教师,不能单纯地认为将几张桌子凑在一起就算是小组合作,有“合作探究”就算是科学课,有讨论交流才能热闹。事实上,在这种表面上的合作讨论中,学生很难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悟。面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研究,除其弊端,扬其所长,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

(一)实验前,讲清目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心理学研究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玩”的兴趣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的实验活动其实是他们认为很好玩才被吸引的。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就难以收到成效,所以必须在实验前讲清目的。首先让学生清楚科学实验和玩的区别,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和计划的,是科学研究活动,而玩是一种无目的的消遣。其次在活动前要清楚为什么实验,怎么实验,注意些什么。作为教师,在实验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把能预测到的都交代清楚。实验的先后程序,观察的重点要十分明了,尽量把指导工作做细做扎实,为学生成功实验做好铺垫。

新课程注重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提倡解题方法的多样性,这一理念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主要体现为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一个问题通常有很多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从不同途径去解决问题,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特色。在实施时,教师的指导就要因材施教,要善于对学生的方法进行归类,会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并对确定的各种方法一一作指导。学生实验前一定要汇报操作的方法,把实验方法说清楚,明白后再做。例如:在溶解实验中,学生根据经验提出通过搅拌、加热、磨细的方法可以使食盐溶解得快。这时就让学生对每个方法提出验证的方法,说怎样去实验,说需要注意什么,说出每个对比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实验时要注意的方面,再让学生选择喜欢自己的实验进行操作。这样的过程既保证实验方式的多样,也能为学生实验方法的科学性把好了关。

(二)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的好处,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当一个问题产生后,很多人一时无法回答,这时教师往往是会依

第二篇:《如何使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如何使科学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教学活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三种基本形式:班级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体活动。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开展学习活动,组内所有成员都参与到明确的集体任务中的活动,它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小组合作学习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已得到了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的验证,所以对科学课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的探究是有具体而实际意义的。

本文从小组的组建与分工、有效合作内容的选择、组际竞争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等四个方面来探究小组合作学习这种组织形式,以期望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下仅为我个人的经验,为老师们在今后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供参考。

一、小组的组建与分工 小组活动分组与分工应强调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1、合作小组的组建:首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就是要让学生按共同的兴趣自主分组,但学生在组合时又往往缺乏理性思考,仅根据个人喜好来分组,有时可能会出现“强强联手”和部分学生“没人要”的现象,这时就需要教师的集中指导和调整,教师做调整工作时,尽量尊重学生意见,并让学生明白分组时应考虑的问题,一般考虑:1)、小组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不同年级、不同合作内容,所需人数也不一样,三、四年级的合作一般为较简单,如《认识岩石》、《土壤里有什么》、《怎样加快溶解》等活动,一小组4人即可,人数太多将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五、六年级的合作内容趋于复杂,如《太阳能热水器》《摆的秘密》《静止和运动》等,一小组可安排6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活动的开展;2)、各小组力量均衡,为合理分工做好准备,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2、合理分工的开展:在分组后,小组要推荐活动小组组长并进行分工,这时需要教师在方法上做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合作分工技能,分工的基本原则是遵循优势互补原则,要尽量考虑个性差异,让每个同学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

如在学习《热的传递》单元时,《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怎样使水变热的》是两个连续的合作活动,学生提出四人小组人太少了,我也建议6人一小组,其中有一组的分工安排如下: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记录员应选责任心强、书写能力强的人,他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中心发言人应选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因为他的职责主要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

通过合理调配及教师对各项任务的负责人做了一定的指导和培训,小组合作活动做到责任到人,并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他人共同完成任务,以此让每个组员的价值作用都得到了发挥,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加有效,对于高段年级的同学,不同的合作活动还可采用动态轮换的分工方法,这样可以保护每个同学的积极性,也保证了给每个同学平等发展的机会

3、建立和谐的小组关系:在做好组建和分工工作后,还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小组活动氛围,它是完成合作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和谐的小组关系需要所有小组成员一起维护,小组内的成员要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首先合作小组成员要学会相互沟通,教师要提供学生一定的交流时间,小组成员要掌握一定交流技巧,没有一定的小组交流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没有一定的交流技巧,合作活动也一定会崎岖不平;通过组内交流能增进互相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上的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动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其次要及时处理合作小组内的问题与矛盾,在合作小组活动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一些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小组成员推卸责任,或在活动中不积极配合的情况,这样就会使合作活动陷入困境,这需要教师及时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要要求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学会诚恳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会在坚持真理的同时,认真虚心地听取接受他人的意见,这样定能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活动小组,从而发挥出小组团结的力量。

二、组际竞争的开展

学生拥有合作意识时还应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在开展小组内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班级内各小组间的竞争,可以激发组内同学的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在《摆的秘密》一课学习中,在小组合作活动开展前,我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小组竞

争意识,提出了竞争的规则,如下:1、纪律:哪个小组活动过程最安静、最有序;2、思考:哪个小组自主选择的课题最有效、最有自己的想法;3、效率:哪个小组完成完整实验所用时间最短;4、参与程度:哪个小组的全员参与程度最高。以上的竞争规则以活动的展开为线索进行制定,使学生活动有了约束,也是合作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当然只有规则却不执行是没有发展性的,所以在活动进行时我会给予及时的评价,营造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良好氛围,在活动结束后的综合性评价中,师生依照以上规则进行评选,共同评出“纪律最佳组”“思考最佳组”“配合默契组”等,这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为下一次有效的小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有效合作时机的选择

小组合作是教学活动的一种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选择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在有需要和有条件时才引导学生去合作。

在三年级上册《怎样认识物体》一课中,在介绍完自己带来的树叶后,我引导“如果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把你们的的树叶放一起,你是否会有新的发现呢?”我话音刚落,前后四个同学就迫不及待地凑到一块儿,唧唧喳喳地讨论起来,在讨论结束的交流中,学生甲说“我们小组共有32片树叶,来自8种不同的树”同学乙说“我们的树叶又多又不一样,它们的颜色有黄的、绿的、红的、紫红的等好多种呢!”同学丙说“我们有四片树叶像扇子,还有9片像手掌,这种树叶数量最多了,”……在三年级上册这个刚刚起步的年级,合作活动较为简单,教师没有必要可以要求合作,只需要选择好有效的合作内容,就能激发学生合作的兴趣,并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又如《哪杯水热》一课中,测量哪杯水热时,我先让学生讨论了小组合作是否需要,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必要性,这时学生对合作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更为细致,这种合作内容的选择更有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合作活动开展更有效。

但科学学习中的许多内容没有开展合作的必要,它们更适合于全班性的或个体学习方式,如学习《太阳和影子》一课时,我曾让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观察,但我发现观察结果不容乐观,有些小组的同学依赖认真的同学,甚至趁机偷起懒来,使得一堂课的学习效果下降,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年级低而合作能力薄弱,另一方面这一内容本身就不适合开展小组合作方式,而更适合于个体学习方式,由此,我也总结出,要选择有效的合作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否则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可能使部分学生养成偷懒的习惯,使合作活动变得毫无效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开展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查合作学习的过程与效度,从而有效促进小组合作的开展,及时而有效的评价能使每位成员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合作学习兴趣。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包括了小组内成员自评、他评,小组间的互评,教师的评价等多种方式;评价的内容全面,包括了小组合作活动各个阶段的各方面的评价;评价注重小组的整体性和全程性,有效的评价定能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更有效的开展。小学科学课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

在《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研究太阳能热水器怎样使水变热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涉及多个课时,我强调评价的全程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小组组建与分工阶段,进行安排的合理性评价;在设计、制定计划环节进行可行性评价,是小组的计划更完善;在热水器的制作环节,对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行评价;在评价热水器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环节,对学生数据记录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在数据分析和成果汇报阶段,进行小组发言评价;最后进行以小组集体为单位的总结性评价,评出“集体智慧奖”“共同进步奖”“最佳科学小组奖”等,这让学生经历了一次丰富、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同学们的合作学习兴趣,也使评价本身成为学习的一部分。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重要组织形式,但也并不是唯一的形式,我们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积极的措施,更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将它与班级集体活动和个体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来使用,使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更有效地开展。

第三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

龙源期刊网 .cn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

作者:郭立凤

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2015年第03期

〔摘要〕在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下,合作学习正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 小组合作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在倡导“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下,合作学习正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经过不断地自主、合作、交流,使他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从而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探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团队精神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 合理分组保障成功合作学习的前提

在日常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或六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因此,我们觉得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即: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二是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以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互换或流动,可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提高新鲜感和合作学习兴趣,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 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才能使之形成习惯

第四篇:《《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林堡学区王辛庄小学 张素芳

2月3日我参加了“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研活动,在教研中各位老师各抒己见谈自己的想法和实践经验。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认识到要想打造高效益的课堂,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

一、做好课前充分准备。

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我们首先要确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深刻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应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有利于学生做探究为原则,选择实验操作的材料,设计恰当的课堂形式。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我们利用导学案的优势指引学生自己去找适合课堂中所需要的实验材料。对于学生不常见的比如像《细菌和病毒》这样的课,我们可以利用课件来辅助学生学习。不同的学习内容我们要设计恰当的课堂形式,让学生贴近科学,不感觉生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二、改进科学探究措施,保证有效课堂。

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是实现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攻坚战。如何通过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促进学生科学探究力发展的措施尤为重要:一是依据探究程序,明确课堂探究的重点。探究教学的一般过程是“形成问题——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作出结论——交流评价。”虽然不必环环紧扣,或在一节课中让学生经历所有的步骤,但内在的程序不能颠倒;二是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探究时间。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时间提出问题、有时间作出各种猜想、预测、假设、需要有时间进行设计方案、计划、实验、需要有时间进行表达与交流、需要有时间相互评价……与此同时,教师应合理分配时间,规划好小组学习、个别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的时间之比,策划好每一单位时间学生做什么、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从哪里入手予以帮助和支持。三是把握好探究的开放度,实现由扶到放。实际上,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年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第五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总结5篇》

总结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总结

“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通过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多层次的问题,教师巡回观察,及时指导,实时反馈,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以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的目的。

具体做法如下: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在组建合作小组时,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以3—4人为一组,按学习成绩优、中、差搭配,合作,在这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配,从而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的群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学习小组的建立,是合作学习的基础。

二、培养合作组长

在建立小组之前,先提出当小组长的要求、职责,然后实行民主竞选,或毛遂自荐,或我来试试看等办法产生小组长。培养小组长关键在于培养他组织小组活动的能力,如怎样进行预习检查,怎样组织讨论,怎样提问同学,怎样指挥操作等领导小组协作互助和掌握小组的秩序等,尤其要关心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向老师汇报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同时,要树立小组长的威信,并教育他们在偶尔犯错时,要勇于自我批评改过,消除同学间的意见隔阂,这样更有利于小组合作,有效地调动团队精神力量。有一个得力的小组长,是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

三、合理安排合作学习的时间

在课堂上要保证学生有合作学习的时间。一般情况下,把前10—15分钟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也是一个引路人,同时也是参与者。

四、科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合作

首先,在学习新课时,问题的设计要具有目标性、问题性。“目标性”指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而适度,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的愉悦感,从而不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问题性”是指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能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激情。

其次,在新的知识、技能形成时,小组讨论要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的组建锻炼机会,使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在“质疑”和“辩论”的过程中,及时暴露学生知识、技能的缺陷,再借助集体的智慧,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思考、交流,充分展示自己和集体的力量,发挥个性特征,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成为学习的主人。

分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的学习,它能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自觉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全面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通过小组的互助,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尝到合作成功的喜悦,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总结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心得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出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观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但是在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理性的认识,从而导致操作上流于形式,实效性不强。

1、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很好地解决矛盾冲突。

2、教师为了体现整堂课的合作性,不管出示什么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而每一次的合作讨论都是急急开场,又匆匆收场,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更何谈进行合作讨论了。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3、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成了一言堂,在反馈时听到最多的是:我认为……我的意见是……而不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思维的敏捷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4、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已是我们教学改革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呢?下面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巧设情境,诱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需要教师巧设悬念,精心设疑,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自己解答不了,或者自己得出结论确定不了是否准确,急需和别人交流,听取别人意见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就使学生恰到好处地进入合作学习的情境,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我一开始先让学生自己看着电视屏幕统计在5分钟内通过学校门口的车辆,学生兴趣较高,个个想做一个小统计员,在说开始后,同学们是一会儿看,一会儿记,弄得手忙脚乱。5分钟后,学生汇报出来的数据是各不相同,抓住这个机会,我就立即问学生:“为什么会也现这种情况呢?”同学们一下子议论开了,有的说我看了这辆,就忘了那辆;有的说,边看边记我忙不过来了……抓住这个契机,我就及时提问:“那你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这时在学生的心中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最好有同学跟我合作该多好呀!经过同学们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人统计一种车辆。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教师立即加以采用。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了统计,学生的兴趣高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创造条件,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氛围

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时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各展所长,协作互补。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出示了三个形状各异的三角形,有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问学生:“同学们,老师说这些三角形的面积都是相等的,你们同意吗?”学生有的说:“不同意。”有的说:“同意。”我又问:“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阐明理由,有一个学生说:“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不一,面积肯定不相等。【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总结5篇】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总结5篇。”又有一个学生说:“我用数格子的方法数了数,面积是相等的。”……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三角形的面积与它们各自的底和高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几人一组互相讨论,然后用你们自己的办法去证明。”学生互相讨论动手操作,通过剪、拼、量等方法,各自有了结论,交流汇报,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这种学习氛围中,真正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教学要求。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机会,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总结三:“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在较短的时间全面地研究它,对于我们来说恐怕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故将重点放在对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方面。

一、合作学习的意义及目标

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等为理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

二、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据调查,小学数学学生合作学习中,普遍存在且亟需解决的问题如下。

1.学生在小组讨论时,不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只关注自己的发言机会。学习好的学生成了“小权威”,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在小组间进行竞争时,将小组内妨碍获胜的同学排斥在外。

2.学生不会合作,缺乏合作必需的基本社交技能。小组活动没有明确的活动程序及策略安排,比赛失败后互相指责、埋怨。

3.合作之后经常有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在汇报时经常说“我认为怎么样”,而不是说“我们小组认为怎么样”。这说明在经过交流后发言人的意见没有得到完善,即不懂得反思与调整;也说明学生不会对别人的意见、答案进行补充,更不会把组内所有的意见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更全面、合理的方案,而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4.学生合作学习时,由于教师提供材料的思维难度过大、过小,或缺乏新颖度,致使部分学生在参与中受阻,不能全程参与,与邻座谈及其他,或成为旁观者,严重的则造成小组合作中止。

5.由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不甚明了,在小组合作时,就常常会出现看似非常热烈,其实十分混乱的场面,导致教师无法驾驭局面,教学目标也无法达成。

三、课题研究结果及讨论分析

1.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提倡“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格、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2~6名学生分在一个合作小组内。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且互补的,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

2.创设学习情境是开展合作学习的起始环节要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除了创设外在环境和氛围使学生敢于合作外,还必须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的内在动机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必要。

3.适时把握,激起合作学习的需要

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时机。当学习活动中产生不同意见时,研究结果多样化时,独立思考困难时,解决策略不同时,需要分工操作时等,都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好时机。

4.注意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

在合作学习中,一般来说,学生需要掌握三种类型的社交技能:一是组成小组的技能,包括向他人打招呼问候、介绍自己、介绍别人等;二是小组活动的基本技能。

5.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要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6.合作学习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结果与过程的关系。

(2)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3)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四、合作学习仍需研究的几个问题

1.进一步完善合作学习中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关系。

2.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培训。

3.深入研究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的意识和合作的技能。

4.探讨如何处理好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关系。

总结四:小学数学有效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42632/

推荐访问:小学科学小组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中的小组合作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