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长号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9-27 09:54:1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长号(一)
家长课堂:十种适合孩子成长的乐器

家长课堂:十种适合孩子成长的乐器 (2014-05-05 14:59:36)

转载

转载 ▼ 标签: 分类: 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

原文地址:家长课堂:十种适合孩子成长的乐器作者:

孩子是很有天赋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很强。家长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培养他学习、探索是很重要的。乐器就是家长很好的选择,选择一种或几种孩子喜欢并且适合孩子的乐器不仅让孩子学习进步,还能为孩子成长增加乐趣。乐器能激发孩子的潜力和情感,从小培养孩子对乐器的乐趣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为大家提供十种值得孩子尝试的乐器。

1、小提琴

孩子可以小提琴独奏或加入一个群体演奏,或是加入一个管弦乐队。小提琴有各种各样的大小尺寸,让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能找到一把适合自己的小提琴。此外小提琴是相对较小的,便于孩子携带和保养。

2、钢琴

钢琴既可以作为一个独奏乐器,也可以伴奏或组建一个乐队。它不是一个便携式的乐器,而且购买一个也是昂贵的。或许电子钢琴可能会是一个更便宜,更方便的选择。如果你决定为孩子买一个电子钢琴,那建议你选择与钢琴的感觉和风格非常想似的乐器。

3、吉他【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长号】

吉他是一种很常见的乐器,也是最流行的。它对孩子很有吸引力,刚开始学吉他可能会有点难度,但一旦掌握的技能就很轻松了。学会吉他还能为学尤克里里琴奠定基础。

4、小号

小号是一种由黄铜制成的乐器,在形形色色的音乐风格包括古典乐、爵士、拉丁,你会发现小号发出来的声音尤其的与众不同并且强烈。孩子必须通过嘴吹气小号才能发声,也有很对人认为学小号是一种很大的挑战。

5、长号

长号是一种铜管乐器,使用滑动运动的孩子可能会发现乐趣。该仪器是比喇叭要大,对小的孩子可能不适合。一般来说,通常较少的孩子会喜欢长号演奏乐器,所以一旦你的孩子爱上长号,好好享受并融入它。

6、鼓

在很多乐队中,鼓是至关重要的部分,而且孩子在击打鼓的过程中能找到很多乐趣,虽然有时候周围人会忍受不了鼓带来的噪音。鼓也不是个便于携带的乐器,而且价钱相对昂贵。

7、邦戈鼓

邦戈鼓是一种更经济的工具,需要从小开始学习。邦戈鼓不需要其他配件,可以让孩子很快开始学习节奏和基本音乐。邦戈是一种为孩子介绍音乐和乐器最有效的工具。

8、长笛

笛子是一种竹制乐器。当人对了吹气时,它就会发声,长笛适用于很多种音乐风格,提供孩子们大量演奏长笛的机会。它也是最轻的乐器、便于运输,这也是使得它成为众多人选择学习的原因之一。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长号】

9、单簧管

单簧管是木管乐器的另一个成员。像长笛一样,单簧管也是一种便于运输和一般用于乐队和管弦乐队的乐器。单簧管通常成为人们的首选是因为它可以为学习类似的仪器奠定基础,如双簧管,巴松管和萨克斯管。

10、萨克斯管

萨克斯管有中高音之分,其实中音萨克斯风演奏最常见。萨克斯管是略大于其他木管乐器,但其丰富的声音在管弦乐队、爵士或音乐会乐队是非常受欢迎的。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长号(二)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

---专访奥数国家队主教练熊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代表队的来源在全国各地还比较分散,现在基本集中在北上广、武汉这些大城市了,中小城市偶尔出一两个天才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钱贺进| 上海报道

在7月末结束的第5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队以208分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6名队员获得5枚金牌和1枚银牌。

作为“奥数金字塔”的最顶层,奥数国家代表队无疑是众多家长关注的焦点。比如,如何才能学好奥数、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奥数成绩如何转为“升学红利”„„ 就这些问题,《瞭望东方周刊》日前专访了本届奥数国家代表队领队兼主教练熊斌。这位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从1988年开始任中国代表队教练,自2004年多次担任中国代表队的领队,还先后担任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华东师大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心主任等职务。

对于社会一再批判的“奥数热”,熊斌认为,这是因为奥数竞赛已经承担起升学选拔的功能。而在教育均衡化取得一定进步之前,这种情况“无解”。

光靠勤奋是不够的

《瞭望东方周刊》:你最近强调,中国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奥数。从国家代表队这个层面讲,适合学奥数的孩子有何特点?

熊斌:这个数字的来源是因为国际上有个统计,资优生在同一个年龄段大概只有5%。资优生天赋比较好,更适合学奥数,智力上更突出。但他们不一定都要去学奥数。 我们讲适合学奥数,是学堂上数学学得比较扎实,学有余力,且对数学有一定兴趣的学生。适合奥数的学生之间也有差异,奥数学习要根据学生特点安排不同内容和难度,我觉得以上课能听懂、课后花点功夫就能掌握为准。【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长号】

当然他们本身还属资优生,要把数学学好还是需要一点天赋的,否则到不了一定的高度。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长号】

到了奥数国家队的这些孩子,天赋都是非常高了,越往后走,光靠勤奋是不够的。

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基本上既聪明又刻苦。我带的小孩很多从小学习奥数,外人看来成天做数学题,其实他们本身有兴趣,跟踢足球、玩电子游戏一样乐此不疲。

小学生学习奥数,更多出于家长安排;到了初高中,家长的作用已经没那么大了,孩子不喜欢可以不学。我接触到的奥数竞赛取得佳绩的学生,极少数可能带有功利性,但底线是他们至少不厌恶奥数。

我们是这么看孩子是否适合学奥数的:培训期间,我们会找一些适合他们的题,看他学了多少东西,基础怎样。还要看毅力如何,有的小孩做不出就算了,有的还会琢磨,来找我们讨论。也要看他的喜欢程度,有的小孩从小对数字敏感,看到数学题就有兴趣解决。

此外,他们的兴趣还比较广,有的喜欢物理,有的对建筑感兴趣。我今年带的一个学生从小就喜欢建筑,后来保送选了清华建筑系。而且这几届学生基本上不偏科,拿金牌的学生都是上海中学总分第一或前五的。

另外,偏好社交的孩子也不少,每年国家队6个人,那种内向沉静的孩子基本也只有一两个。

《瞭望东方周刊》:你带过的国家代表队成员中,是否存在地域特征?

熊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代表队的来源在全国各地还比较分散,现在基本集中在北上广、武汉等这些大城市了,中小城市偶尔出一两个天才。像黄冈中学我带过的最后一个学生是在2005年,江苏的启东中学是2001年。

我个人觉得,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优秀人才纷纷往大城市汇集。从遗传学角度,出现天赋好的学生概率高些。优秀教师也被大城市吸引,启东中学、黄冈中学这些年流失了不少优秀教师。

大城市优势还在于高校优势,奥数、物理等竞赛都离不开高校支撑。大学老师会到学校讲座,指点迷津,帮他们少走弯路,而很多问题并不是中学老师能解答得好的。

《瞭望东方周刊》:这些国家代表队的成员,成年后的情况如何?

熊斌:2000年之前,分布在各行各业的都有,到大学后专业选择宽泛,有的去华尔街做金融,有的进入企业。2000年以后,八九成的孩子读大学还是进了数学系,出来后做数学科研与教学偏多。尤其近几年,在美国、加拿大,或在北大、复旦这些国内知名高校做数学教

师的人挺多。

我想,这背后的原因是,2000年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算好,考虑工资因素多点。2000年之后,学生家境不错,更加遵从自己的兴趣了。

“奥数热”是必然现象

《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看待奥数目前在中国的情况?奥数在中国既然这样热,肯定有一定的原因。

熊斌:奥数1894年发源于匈牙利。1956年由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引进来,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人才。当时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个城市举行了奥数竞赛。

现在的“奥数热”偏离了当年的初衷。变味是从1998年开始的,因为那一年义务教育减轻负担,取消小升初统考,奥数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小升初人才选拔的角色。

当前的“奥数热”,一是因国内名牌高校会让很多金牌选手免试入学,而各地的重点中学也把奥数成绩作为入学测试的标准之一;二是很多师生又把“奥数题”和数学考试中的“压轴题”混为一谈,为了解决“压轴题”,就要学习奥数。

我想主要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大家都想上重点学校,学校也希望招到优质生源。升学压力如此巨大,奥数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后,必然出现大家挤独木桥的情况。大概5%的人适合,处于6%~10%的人就白白放弃上重点中学的机会吗?以此类推,家长和学生都不甘心,奥数就热起来了,学生负担也就重了。

从这个角度讲,奥数过热是一种社会的必然,这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问题。

因为奥数是目前选拔人才相对较好的途径。毕竟还是数学题,不允许统考了,学校希望从数学、英语、作文等特长生中招些好的学生。相对而言,数学好的学生进入中学后,理科课程所占比重大些,所以学习好的概率也大些。

而且奥数学得好的学生一般也是聪明的、出类拔萃的,受过奥数训练的学生比没经历过的考得好,包括高考。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更深刻。

所以培训班、协会、报社等会承办一些民间奥数比赛,学校与他们达成某种默契,看竞赛组织得怎样,考什么样的题,挑选生源。

“奥数热”的问题,中小城市相对好一些。大城市生源多,家长对孩子期望高,重点学校又比较突出,所以“奥数热”更明显。中小城市如果几所学校都差不多,也没多少保送名额,“奥数热”的问题就不那么明显。

上世纪70年代,韩日曾经出现课外特长择校热,后来做了一些促进教育均衡化的努力,公立教育有所改观、私立教育变得发达,才得以缓解。我们是自然而然地走到了这一步。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伴随出现这些问题。我觉得,现阶段这些问题是无解的,但是会随着社会进步而消减。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国家代表队领队,你如何看这些奥数培训班?【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长号】

熊斌:现在到处办奥数培训班,我从报纸上了解,上海的培训班还是挺多的。至少我身边朋友的小孩,周末基本都要去上奥数培训班。平时跟一些家长聊天,看他们带来的讲义,也聊聊孩子在奥数班的学习,感觉有些奥赛培训班打着奥数的旗号,可能只是学校课堂内容的重复,或者随便找些书来讲一讲。也许连老师都不清楚什么是奥数。学习奥数的学生多了,培训老师也很多,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讲,题越难就是奥数题;学校考试,题目一难就说是奥数题。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奥数竞赛的目的是发现数学人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设题会有些区分度,并非所谓难题、偏题才是奥数。

奥数是平时课堂数学的拓展和延伸,仍然属于数学这门科学。奥数就是平常教学课上所不讲、也没有时间去讲的一些数学分支的基础内容,比如图论、组合数学、数论,以及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些领域的方法和简单应用不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奥数还有一些是现代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知识和内容。这些中学内容就可以掌握,对开拓中小学生思维和知识面都有帮助。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长号】

所以,奥数是有趣味的东西,有现代数学思想,有课堂内容拓宽,不仅仅是难题。所谓难题的标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也不一样。

进入全国集训队的60人可保送名校

《瞭望东方周刊》:奥数国家代表队是如何选拔的?

熊斌:每年10月,通过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从10多万人中选出300多人。这300人在第二年1月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通过两天考试选出60多个人。这60多人选入国家集训队。

我们在3月份上课、考试集训两周,再通过考试选出6人组建国家队。出国竞赛前再集中培训,这几年都借的上海市市北中学的地方。

《瞭望东方周刊》:什么样的奥数成绩可以保送名校或加分?

熊斌:保送至少要获得全国高中联赛一等奖。以往每年都有1200个保送名额,2014年起只有进入奥数全国集训队的60名学生才有保送国内名校的资格。加分情况还是比较多,比如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加30分、60分等等,各大学自主招生,每个学校给的政策不同。当然,学习奥数对高考数学也是有帮助的。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的奥数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什么位置?

熊斌:中国的金牌数是世界第一,团体第一有18次,也是最多的。这十几年,团体总分始终是第一、二名。我们中小学基础教育做得好,人多能选出优秀人才,学校也重视。

不过,在数学研究领域中,尚未有中国人获得菲尔兹奖、奈望林纳奖等最知名的数学奖项。俄罗斯、匈牙利、以色列、英、法等国的科学家比较多。

欧美国家的奥数竞赛也很系统化的,很多都是大学教授在参与。尤其欧美跟我们不同,的确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在参与,所以也不会很冷。相对来说,功利性的东西少了点。这次美国代表队原来的队员,因为对一个夏令营更感兴趣,就放弃了参加奥赛。

一些国家是从国家层面加以重视。像以色列等国,都是用培养科技精英的模式,国家立法投入巨资,大学集中培养。以色列科技人口比是世界第一,我还是比较认同他们的奥数理念。

韩、日奥数名次也比较靠前,韩国原来第五第六,2012年第一,2013年第二。日本一般也在前十名,都是走国家投巨资、大学参与、培养精英、科技强国的道路。我们国家还没有将“培养科技精英”很明确地提出来。

《瞭望东方周刊》:成都、北京曾经出过严厉的“禁奥令”,你怎么看这类措施? 熊斌:这个比较敏感,奥数过热,适合的、不适合的都在学。教育主管部门的本意还是减轻学生负担,取消挂钩。这个矛盾很难解决,好的学校要招优质生源,学生要进重点中学,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很难解决。怎么办?有人呼吁恢复小升初考试,其实一样,大家还是补课应对小升初考试,希望考入理想的中学。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长号(三)
什么样的儿童比较适合学习声乐?

1、什么样的儿童比较适合学习声乐?

声乐是一种歌唱艺术。儿童声乐就是教育儿童怎样唱歌,怎样唱好歌。什么样的儿童比较适合学声乐呢?其实,凡是能说话的孩子,都能唱歌,但是如何唱好歌,这就是一门学问。声乐学习要想取得一定成绩,首要的条件是声音要明亮、音质好,乐感要强,这样的孩子可以选择声乐专业学习。

2、几岁的孩子比较适合学声乐?

我们认为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进行声乐初级训练。首先演唱一些儿童歌曲,简单的发生练习,音准和节奏的练习、歌表演以及简单的五线谱和简谱的学习,在此基础上,8岁以后可以进行中级班的训练,学习一些有难度的歌曲,老师根据孩子们每人不同的声音条件,选择一些适合个人演唱的曲目练习、训练表演、较为复杂的节奏、音准练习、音乐欣赏等内容,经过几年学习,孩子们的演唱技巧和音乐修养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为成年后学习声乐打下基础。

3、什么叫变声期?变声期应注意哪些问题?

孩子的嗓音在12岁以前基本都为童声,不分男女,约12岁左右,开始变声,男孩子比较明显,变声期一般要一至两年或更长的时间。在变声期内,特别是学声乐的孩子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大声叫喊,以防声带病变;

2)尽量预防感冒或其他咽喉疾病;

3)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适当地轻声唱些歌曲或发音练习,只要科学练习,可以缩短变声期的时间。变声期并不可怕,切忌不要劳累。男孩子变声后变化较大,女孩子变化小一些。变声后仍可以进一步学习声乐、希望变声期的孩子都能如愿以偿。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习长号(四)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

  在7月末结束的第54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中国队以208分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6名队员获得5枚金牌和1枚银牌。

  作为“奥数金字塔”的最顶层,奥数国家代表队无疑是众多家长关注的焦点。比如,如何才能学好奥数、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奥数成绩如何转为“升学红利”……
  就这些问题,《瞭望东方周刊》日前专访了本届奥数国家代表队领队兼主教练熊斌。这位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从1988年开始任中国代表队教练,自2004年多次担任中国代表队的领队,还先后担任中国数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华东师大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中心主任等职务。
  对于社会一再批判的“奥数热”,熊斌认为,这是因为奥数竞赛已经承担起升学选拔的功能。而在教育均衡化取得一定进步之前,这种情况“无解”。
  光靠勤奋是不够的
  《瞭望东方周刊》:你最近强调,中国只有5%的学生适合学奥数。从国家代表队这个层面讲,适合学奥数的孩子有何特点?
  熊斌:这个数字的来源是因为国际上有个统计,资优生在同一个年龄段大概只有5%。资优生天赋比较好,更适合学奥数,智力上更突出。但他们不一定都要去学奥数。
  我们讲适合学奥数,是学堂上数学学得比较扎实,学有余力,且对数学有一定兴趣的学生。适合奥数的学生之间也有差异,奥数学习要根据学生特点安排不同内容和难度,我觉得以上课能听懂、课后花点功夫就能掌握为准。
  当然他们本身还属资优生,要把数学学好还是需要一点天赋的,否则到不了一定的高度。到了奥数国家队的这些孩子,天赋都是非常高了,越往后走,光靠勤奋是不够的。
  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基本上既聪明又刻苦。我带的小孩很多从小学习奥数,外人看来成天做数学题,其实他们本身有兴趣,跟踢足球、玩电子游戏一样乐此不疲。
  小学生学习奥数,更多出于家长安排;到了初高中,家长的作用已经没那么大了,孩子不喜欢可以不学。我接触到的奥数竞赛取得佳绩的学生,极少数可能带有功利性,但底线是他们至少不厌恶奥数。
  我们是这么看孩子是否适合学奥数的:培训期间,我们会找一些适合他们的题,看他学了多少东西,基础怎样。还要看毅力如何,有的小孩做不出就算了,有的还会琢磨,来找我们讨论。也要看他的喜欢程度,有的小孩从小对数字敏感,看到数学题就有兴趣解决。
  此外,他们的兴趣还比较广,有的喜欢物理,有的对建筑感兴趣。我今年带的一个学生从小就喜欢建筑,后来保送选了清华建筑系。而且这几届学生基本上不偏科,拿金牌的学生都是上海中学总分第一或前五的。
  另外,偏好社交的孩子也不少,每年国家队6个人,那种内向沉静的孩子基本也只有一两个。
  《瞭望东方周刊》:你带过的国家代表队成员中,是否存在地域特征?
  熊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代表队的来源在全国各地还比较分散,现在基本集中在北上广、武汉等这些大城市了,中小城市偶尔出一两个天才。像黄冈中学我带过的最后一个学生是在2005年,江苏的启东中学是2001年。
  我个人觉得,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优秀人才纷纷往大城市汇集。从遗传学角度,出现天赋好的学生概率高些。优秀教师也被大城市吸引,启东中学、黄冈中学这些年流失了不少优秀教师。
  大城市优势还在于高校优势,奥数、物理等竞赛都离不开高校支撑。大学老师会到学校讲座,指点迷津,帮他们少走弯路,而很多问题并不是中学老师能解答得好的。
  《瞭望东方周刊》:这些国家代表队的成员,成年后的情况如何?
  熊斌:2000年之前,分布在各行各业的都有,到大学后专业选择宽泛,有的去华尔街做金融,有的进入企业。2000年以后,八九成的孩子读大学还是进了数学系,出来后做数学科研与教学偏多。尤其近几年,在美国、加拿大,或在北大、复旦这些国内知名高校做数学教师的人挺多。
  我想,这背后的原因是,2000年前,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算好,考虑工资因素多点。2000年之后,学生家境不错,更加遵从自己的兴趣了。
  “奥数热”是必然现象
  《瞭望东方周刊》:你如何看待奥数目前在中国的情况?奥数在中国既然这样热,肯定有一定的原因。
  熊斌:奥数1894年发源于匈牙利。1956年由华罗庚、苏步青等数学家引进来,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现数学人才。当时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个城市举行了奥数竞赛。
  现在的“奥数热”偏离了当年的初衷。变味是从1998年开始的,因为那一年义务教育减轻负担,取消小升初统考,奥数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小升初人才选拔的角色。
  当前的“奥数热”,一是因国内名牌高校会让很多金牌选手免试入学,而各地的重点中学也把奥数成绩作为入学测试的标准之一;二是很多师生又把“奥数题”和数学考试中的“压轴题”混为一谈,为了解决“压轴题”,就要学习奥数。
  我想主要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大家都想上重点学校,学校也希望招到优质生源。升学压力如此巨大,奥数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后,必然出现大家挤独木桥的情况。大概5%的人适合,处于6%~10%的人就白白放弃上重点中学的机会吗?以此类推,家长和学生都不甘心,奥数就热起来了,学生负担也就重了。
  从这个角度讲,奥数过热是一种社会的必然,这不仅是教育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的系统工程问题。
  因为奥数是目前选拔人才相对较好的途径。毕竟还是数学题,不允许统考了,学校希望从数学、英语、作文等特长生中招些好的学生。相对而言,数学好的学生进入中学后,理科课程所占比重大些,所以学习好的概率也大些。   而且奥数学得好的学生一般也是聪明的、出类拔萃的,受过奥数训练的学生比没经历过的考得好,包括高考。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更深刻。
  所以培训班、协会、报社等会承办一些民间奥数比赛,学校与他们达成某种默契,看竞赛组织得怎样,考什么样的题,挑选生源。
  “奥数热”的问题,中小城市相对好一些。大城市生源多,家长对孩子期望高,重点学校又比较突出,所以“奥数热”更明显。中小城市如果几所学校都差不多,也没多少保送名额,“奥数热”的问题就不那么明显。
  上世纪70年代,韩日曾经出现课外特长择校热,后来做了一些促进教育均衡化的努力,公立教育有所改观、私立教育变得发达,才得以缓解。我们是自然而然地走到了这一步。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伴随出现这些问题。我觉得,现阶段这些问题是无解的,但是会随着社会进步而消减。
  《瞭望东方周刊》:作为国家代表队领队,你如何看这些奥数培训班?
  熊斌:现在到处办奥数培训班,我从报纸上了解,上海的培训班还是挺多的。至少我身边朋友的小孩,周末基本都要去上奥数培训班。平时跟一些家长聊天,看他们带来的讲义,也聊聊孩子在奥数班的学习,感觉有些奥赛培训班打着奥数的旗号,可能只是学校课堂内容的重复,或者随便找些书来讲一讲。也许连老师都不清楚什么是奥数。学习奥数的学生多了,培训老师也很多,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社会上很多人都在讲,题越难就是奥数题;学校考试,题目一难就说是奥数题。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奥数竞赛的目的是发现数学人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设题会有些区分度,并非所谓难题、偏题才是奥数。
  奥数是平时课堂数学的拓展和延伸,仍然属于数学这门科学。奥数就是平常教学课上所不讲、也没有时间去讲的一些数学分支的基础内容,比如图论、组合数学、数论,以及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些领域的方法和简单应用不需要专门的数学工具,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
  奥数还有一些是现代数学思想方法,而不是知识和内容。这些中学内容就可以掌握,对开拓中小学生思维和知识面都有帮助。
  所以,奥数是有趣味的东西,有现代数学思想,有课堂内容拓宽,不仅仅是难题。所谓难题的标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也不一样。
  进入全国集训队的60人可保送名校
  《瞭望东方周刊》:奥数国家代表队是如何选拔的?
  熊斌:每年10月,通过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从10多万人中选出300多人。这300人在第二年1月参加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通过两天考试选出60多个人。这60多人选入国家集训队。我们在3月份上课、考试集训两周,再通过考试选出6人组建国家队。出国竞赛前再集中培训,这几年都借的上海市市北中学的地方。
  《瞭望东方周刊》:什么样的奥数成绩可以保送名校或加分?
  熊斌:保送至少要获得全国高中联赛一等奖。以往每年都有1200个保送名额,2014年起只有进入奥数全国集训队的60名学生才有保送国内名校的资格。加分情况还是比较多,比如获得一等奖、二等奖,加30分、60分等等,各大学自主招生,每个学校给的政策不同。当然,学习奥数对高考数学也是有帮助的。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的奥数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什么位置?
  熊斌:中国的金牌数是世界第一,团体第一有18次,也是最多的。这十几年,团体总分始终是第一、二名。我们中小学基础教育做得好,人多能选出优秀人才,学校也重视。
  不过,在数学研究领域中,尚未有中国人获得菲尔兹奖、奈望林纳奖等最知名的数学奖项。俄罗斯、匈牙利、以色列、英、法等国的科学家比较多。
  欧美国家的奥数竞赛也很系统化的,很多都是大学教授在参与。尤其欧美跟我们不同,的确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在参与,所以也不会很冷。相对来说,功利性的东西少了点。这次美国代表队原来的队员,因为对一个夏令营更感兴趣,就放弃了参加奥赛。
  一些国家是从国家层面加以重视。像以色列等国,都是用培养科技精英的模式,国家立法投入巨资,大学集中培养。以色列科技人口比是世界第一,我还是比较认同他们的奥数理念。
  韩、日奥数名次也比较靠前,韩国原来第五第六,2012年第一,2013年第二。日本一般也在前十名,都是走国家投巨资、大学参与、培养精英、科技强国的道路。我们国家还没有将“培养科技精英”很明确地提出来。
  《瞭望东方周刊》:成都、北京曾经出过严厉的“禁奥令”,你怎么看这类措施?
  熊斌:这个比较敏感,奥数过热,适合的、不适合的都在学。教育主管部门的本意还是减轻学生负担,取消挂钩。这个矛盾很难解决,好的学校要招优质生源,学生要进重点中学,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很难解决。怎么办?有人呼吁恢复小升初考试,其实一样,大家还是补课应对小升初考试,希望考入理想的中学。
  小升初这些问题,既然有竞争,总归有压力。相对来说,通过考试入学,还是比较公平的。也有人说共建生、条子生的事,一些现象是没办法改变的,也很无奈。其实和高考一样,进入好的大学,就是要竞争就是要学习。一方面要和学生一起顺应这种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切合孩子实际,不要由于面子和其他因素,人为加重孩子负担。当然,这些都已不是奥数本身的功与过,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问题了。
  《瞭望东方周刊》:你心中的奥数是怎样的?
  熊斌:不要太热,就是学生的课外活动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428318/

推荐访问:孩子吹长号 长号学习教课题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