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癌症有关的转录因子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9-27 12:35:5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与癌症有关的转录因子(一)
转录因子SP1对肿瘤转移的调控

转录因子Sp1对肿瘤转移的调控

闫隆鑫,刘波,任海军11*2*

摘 要 转录因子SP1(transcription factor Sp1,SP1)在人体细胞中普遍表达并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凋亡及胚胎发育等生理活动。实验证实SP1在肿瘤细胞中存在异常表达,并积极调控肺癌、胃癌、乳腺癌等肿瘤的转移、恶变,但对其参与肿瘤细胞转移的机制,尤其在不同细胞系中,SP1的表达量及蛋白修饰,对肿瘤转移各阶段的影响,还不甚明确。本文整理了近期关于SP1参与调控肿瘤转移的研究及SP1的协同调控因子,藉此探究SP1在肿瘤监测及治疗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转录因子SP1; 肿瘤; 转移

0 引言

肿瘤细胞的转移意味着肿瘤恶性程度增加,大部分肿瘤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已经存在肿瘤转移,常规治疗死亡率极高;而一旦诊断为肿瘤,由于不能确定其是否转移,往往会接受过度治疗,因此有关肿瘤细胞转移活性的检测是肿瘤治疗的关键。良性肿瘤发展为转移性肿瘤至少包括四个相互关联的过程:肿瘤细胞表面黏附分子减少,肿瘤间粘附能力下降;原细胞间基质分解,并在肿瘤细胞诱导下重建适宜肿瘤生长的基质;肿瘤细胞变形并生长出伪足,通过血管、淋巴管迁移到特定的侵入点;肿瘤细胞分裂增殖,在新区域生成血管,成为肿瘤组织[1]。转录调控因子参与调控相关蛋白的表达,往往存在异常表达的情况,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对肿瘤中转录调控因子的检测,能够在早期判断肿瘤转移的情况并对肿瘤转移的活性加以抑制。

SP1是人体细胞中广泛存在的转录调控因子,属于Sp/KLF锌指家族,通常作为主要的GC盒转录激活因子参与调控目标基因的表达。SP1的羧基端含有三个锌指结构,能够特异性结合DNA启动子的GC盒;SP1蛋白中段为其活化区,参与调控目的基因表达以及与其他转录调控因子的结合[2];氨基端有一蛋白水解位点,能够引起泛素化诱导的SP1分解[3]。SP1在结合到目的基因启动子的同时,可以招募其他调控因子及SP1本身参与表达调控,因而与DNA的结合能力、转录调控区活性以及SP1在细胞内的含量对SP1参与的调控有重要的意义[4, 5]。SP1在肿瘤初期大量积累并积极调控肿瘤发展的各个阶段[6],过表达的SP1参与诱导肿瘤增殖、凋亡,但对肿瘤转移的调控,不同肿瘤细胞系对SP1过表达有着不同基金项目:大连市卫生局医学研究课题(WSJ/KJC-01-JL-01);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DUT15LK16); 作者单位:1.大连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辽宁省大连市,116024;2.大连市友谊医院普外科,辽宁省大连市,116100;

通信作者:任海军,E-mail:renhaijun369@163.com; 刘波,E-mail: lbo@dlut.edu.cn;

作者简介:(1996-),男,本科,在读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生物医学工程

的响应。因而,本文对肿瘤转移的不同阶段,SP1参与调控的机制及蛋白修饰的情况进行分析,探究SP1在肿瘤治疗、预防中的新方向。

1 SP1在肿瘤细胞中的积累

实验表明SP1在肿瘤形成初期大量积累并存在过表达,进而调控肿瘤相关进程[6]。文献表明肿瘤细胞中主要有三条通路促进SP1的表达与累积:低氧条件下,SP1的mRNA通过IRES(internal ribozyme entry site)对核糖体进行招募并快速翻译为SP1蛋白,SP1基于IRES的转录依赖于核仁素(nucleolin)的磷酸化及SP1的5'UTR对核仁素的招募[6];c-Jun氨基末端激酶1(c-Jun NH(2)-terminal kinase1,JNK1)、热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90,Hsp90)、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酸化SP1的Thr278、Thr739位点,增强SP1的稳定性并避免泛素化修饰诱导的分解[7, 8];Pin1(prolyl isomerase1)与Thr739磷酸化的SP1相互作用,深度磷酸化SP1的Ser720、 Thr723、Thr7377位点,改变SP1羧基端结构并使SP1在有丝分裂中期退出细胞核[9]。

除上述途径外,类泛素相关修饰(SUMO)的SP1能够招募RNF4作为E3泛素化连接酶,进而诱导SP1的泛素化导致水解,上文提到JNK诱导的Thr278、Thr739位点磷酸化可以抑制泛素化诱导的SP1水解。[10]。同时,部分非编码RNA,如miR-22、miR-335、miR-375等[11-13],能够结合SP1的mRNA序列,进而抑制SP1的表达。实验表明肿瘤中SP1的过表达能促进肿瘤组织的增殖,但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尚不明确;PP2A(protein phosphatase 2A)能够对SP1进行去磷酸化并调控SP1与DNA的结合能力[14],是否有类似的去磷酸化机制调控SP1的细胞含量以适应肿瘤转移进程还有待研究。

2 SP1对肿瘤细胞黏附能力的影响

细胞粘附蛋白包括钙黏素、整合素、选择素等多种蛋白分子。在上皮性肿瘤中,E-钙黏素(E-cadherin)表达的减少常作为肿瘤入侵性增强的标志[15],E-cadherin的启动子包括SP1、ZEB(zinc finger E-box binding homeobox)结合位点在内的多个转录调控区[1]。虽然SP1能促进 E-cadherin的表达[16],但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细胞中E-cadherin启动子存在去乙酰化[15]以及甲基化[1]修饰,并抑制SP1对E-cadherin表达的促进。除了直接调控E-cadherin的表达,SP1对其余调控因子,如转录激活因子Slug[17]、miR200b[18]等,调控E-cadherin的表达起到重要作用,实验表明SP1可能参与其余调控因子结合E-cadherin启动子的过程。对肿瘤中E-cadherin的表达SP1能起到促进作用,但根据细胞基因型不同促进程度也不尽一致。高入侵性肺癌细胞中,SP1表达降低并伴随着E-cadherin表达降低,促进β连环蛋白(β-catenin)核易位并发挥其相应调控功能[16]。

【与癌症有关的转录因子】

除E-cadherin外,SP1同样调控其他细胞粘附蛋白的表达:结肠癌、胃癌

及肝癌细胞中,ZEB增强SP1的稳定性并与SP1协同上调cadherin-11 、整合素α5的表达,提高肿瘤的入侵性[19];乳腺癌细胞中,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 α)对整合素α5的调控同样依赖于对SP1的招募;缺氧条件下,SP1与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共同参与调控跨膜糖蛋白CD147的表达,同时CD147通过诱导其下游的PI3K、MAPK/ERK磷酸激酶通路调控SP1的磷酸化及其活性,形成正反馈调控机制并促进肿瘤的转移[20]。对SP1表达及功能的抑制能降低细胞粘性蛋白在肿瘤中的表达,就此而言SP1对肿瘤转移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临床数据表明高表达的SP1往往伴随着极差的生存预期[21],因此SP1对肿瘤表面粘附因子的调控可能并不是SP1参与肿瘤转移的关键,不过这也意味着可以通过药物激活SP1对肿瘤细胞黏附因子调控,实现对肿瘤转移的抑制。

3 SP1对细胞间质重建的影响

与细胞粘附因子不同,细胞间质不仅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与转移,还能在肿瘤细胞的调控下分解并重建,使肿瘤细胞可以通过重建的细胞间质进行转移[22]。肿瘤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作为主要的细胞间质分解酶参与细胞间质重建,实验表明其表达含量与肿瘤入侵性成正相关[23]。MMP家族中的MT1-MMP、MMP-2、MMP-9是强力的细胞间质分解酶,对SP1的抑制能起到降低MMP家族含量及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的作用[23-25],但现有文献只对胶质瘤细胞进行实验分析,并证明SP1含量升高对应胶质瘤转移性的提升并伴随MMP-2表达的升高[23];上文提到,SP1参与调控CD147的表达,而CD147在肺癌细胞中诱导下游MMP家族表达升高[26]。同时通过分析酪氨酸蛋白激酶等参与MMP家族的调控机制,磷酸激酶通路对SP1的磷酸化对其参与MMP家族的调控起到重要作用[25, 27, 28]。

另外一种细胞间质分解因子,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质(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uPA)及其受体uPAR,在肿瘤中表达升高并伴随肿瘤转移能力增强[29]。SP1对uPA的调控能力不仅体现在直接结合其启动子并促进其表达,部分调控因子对uPA的调控也需要招募SP1参与[30-32];除此之外,实验发现辐射诱导的uPA启动子低甲基化[33]以及JNK、ERK等激酶通路诱导的uPA表达升高[30]与SP1参与调控密切相关。值得关注的是,已有实验证明uPAR参与调控uPA表达以及下游ERK、JNK激酶通路[34],ERK 、JNK又通过影响SP1的磷酸化调控uPAR、uPA的表达[29, 30],因此在肿瘤入侵性增强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有关uPA表达的正反馈调控机制[35]。对于SP1参与的细胞间质分解,磷酸激酶途径对SP1的调控起重要的作用,相对的SP1表达含量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起到主要作用,因此SP1可能通过招募其他调控因子来调控细胞间质分解而不是SP1本身进行调控。

4 SP1对血管生成的影响

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时,新血管的形成既为肿瘤转移提供途径,同时能够保证肿瘤继续生长。肿瘤组织的增殖、转移往往伴随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36]等的异常表达,通过增强血管通透性及内皮细胞活动促使血管生成。VEGF的启动子包括SP1、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37]、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38]等多种结合位点,其中五个SP1结合位点有一个与其余四个位点距离较远,SP1参与 VEGF的调控可能既通过招募其余调控因子到VEGF启动子,又在结合位点聚集区形成SP1特有的群聚调控[37]。与SP1参与uPA调控类似,磷酸激酶途径调控SP1的磷酸化同样影响SP1对VEGF的调控能力[39-41],包括SP1与DNA的结合能力以及转录功能区的活化。有研究表明缺氧是诱导VEGF在肿瘤中表达的重要因素,COX-2[42]、P53[43]在缺氧状态下诱导血管生成同样基于SP1对VEGF的调控。

VEGF与COX-2的上游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能够激活下游磷酸化通路,并参与调控SP1对COX-2[44]、VEGF[45]启动子的绑定。同时,EGFR的表达同样受到SP1的调控[46],有趣的是SP1能与HDAC结合并参与调控EGFR启动子的去乙酰化,这种去乙酰化机制可能对肿瘤中EGFR的异常表达起到重要作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热点,而SP1与肿瘤内微血管的密度密切相关[47]。目前并不清楚SP1参与调控原位肿瘤生长还是转移瘤的生长或两者均有,但SP1毫无疑问是调控肿瘤组织血管生长的重要因子,在肿瘤转移进程中是否存在激活-抑制-激活的方式调控血管生长还有待研究。

5 总结与展望

以往的研究中,SP1的过表达被认为能够促进肿瘤的增殖和凋亡[48],但在肿瘤转移的过程中,SP1起到的作用尚不明确。尽管对肿瘤转移的多个过程,SP1都参与调控,但对于肿瘤转移的关键步骤,即肿瘤细胞的迁移,却鲜有SP1参与调控的报道。肿瘤细胞迁移包括细胞骨架的改变以及伪足的形成等,虽然暂无SP1直接参与肿瘤细胞迁移的报道,但有研究表明SP1调控PTEN、波形蛋白、转移关联蛋白(Metastasis-associated protein,MTA)等与细胞骨架相关的蛋白表达[49-51],对肿瘤迁移能力的实验也显示SP1影响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可以预见SP1同样参与细胞骨架等肿瘤细胞迁移的调控,但具体机制还有待研究。对于SP1表达含量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在部分肿瘤中,如胶质瘤、结肠癌等,抑制SP1的表达能降低肿瘤的转移及入侵[23, 49],但在肠型胃癌、肺腺癌细胞中对SP1的抑制导致肿瘤入侵性增强[16, 21, 52]。前文提到,SP1存在两种调控转录的方式:SP1招募SP1本身形成多聚体促进转录开始,以及SP1招募其他调控因子并依据该转录因子的功能进行调控[2];因而对于单独存在的SP1结合位点,SP1的结合可能不再起到促进转录的作用。磷酸激酶通路对SP1的磷酸化也影响SP1的蛋白稳定

性、DNA结合能力以及转录调控能力[19, 35, 39],而肿瘤细胞中磷酸激酶途径,如Akt、MAPK等存在SP1参与的异常调控,可能对于肿瘤转移过程存在基于磷酸激酶的正反馈以促进肿瘤的转移[35, 53]。除了对SP1蛋白的修饰,对DNA的修饰也影响SP1参与转录,DNA的去甲基化能够增强SP1对启动子结合,进而调控目的基因的异常表达[54, 55];同样DNA组蛋白乙酰化影响SP1与DNA的结合,但乙酰化同时也影响SP1蛋白的稳定性,暂时没有系统的实验表明哪一种对SP1参与肿瘤转移影响较大[46, 56]。

SP1在早期胚胎中表达并促进胚胎有序发育[57],而在肿瘤细胞中,异常表达的SP1同样促进癌细胞的增殖、转移。有实验报道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对抑制肿瘤生长转移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各种迹象表明肿瘤细胞与胚胎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58]。那么SP1在胚胎组织中是如何开启表达,如何终止表达,是否参与胚胎细胞诱导分化,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明确肿瘤产生及恶变的机制。虽然不太可能利用SP1彻底治疗或者抑制肿瘤生长、转移,但通过诱导SP1通路向类胚胎发育的良性方向发展,进而降低肿瘤对人体的危害,可以作为SP1对肿瘤调控的研究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Liu YN, Lee WW, Wang CY, et al. Regulatory mechanisms controlling human E-cadherin gene expression. Oncogene, 2005, 24(56):8277-90.

[2] Samson SLA, Wong NCW. Role of Sp1 in insulin regul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Journal of Molecular Endocrinology, 2002, 29(3):265-79.

[3] Bouwman P, Philipsen S. Regulation of the activity of Sp1-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s. Molecular and Cellular Endocrinology, 2002, 195(1-2):27-38.

[4] Deniaud E, Baguet J, Chalard R,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Sp1 Leads to Gene Expression Perturbations and Cell Cycle Inhibition. Plos One, 2009, 4(9).

[5] Chuang J-Y, Wu C-H, Lai M-D,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Sp1 leads to p53-dependent apoptosis in cancer cel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2009, 125(9):2066-76.

[6] Hung C-Y, Yang W-B, Wang S-A, et al. Nucleolin enhances internal ribosomal entry site (IRES)-mediated translation of Sp1 in tumorigenesis.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Molecular Cell Research, 2014, 1843(12):2843-54.

[7] Wang S-A, Chuang J-Y, Yeh S-H, et al. Heat Shock Protein 90 Is Important for Sp1 Stability during Mitosis.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09, 387(5):1106-19.

[8] Chuang J-Y, Wang Y-T, Yeh S-H, et al. Phosphorylation by c-Jun NH(2)-terminal kinase 1 regulates the stability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Sp1 during mitosis.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 2008, 19(3):1139-51.

[9] Yang H-C, Chuang J-Y, Jeng W-Y, et al. Pin1-mediated Sp1 phosphorylation by CDK1 increases Sp1 stability and decreases its DNA-binding activity during mitosis.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4, 42(22):13573-87.

[10] Wang Y-T, Yang W-B, Chang W-C, et al. Interplay of 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s in Sp1 Mediates Sp1 Stability during Cell Cycle Progression. 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 2011, 414(1):1-14.

[11] Yang J, Li W, Li H, et al. MicroRNA -335 regulates proliferation of breast cancer cells MCF -7 by

与癌症有关的转录因子(二)
肿瘤与癌症文献综述

肿瘤与癌症

摘要:癌症是一大类恶性肿瘤的统称。癌细胞的特点是无限制、无止境地增生,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癌细胞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癌细胞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以及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等等。与之相对的有良性肿瘤,良性肿瘤则容易清除干净,一般不转移、不复发,对器官、组织只有挤压和阻塞作用,但癌症(恶性肿瘤)还可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到了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癌症并非不治之症。致力于自然医学研究的医学专家们研究发现:负离子对抑制癌细胞转移有令人鼓舞的效果,重要的是利用自然因子负离子对癌症患者治疗对机体无任何损害,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关键词:肿瘤与癌症、预防、诊断、治疗

1、 引言【与癌症有关的转录因子】

癌症是医学术语,其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但也有人将癌症和恶性肿瘤混合使用。中医学中称岩,为由控制细胞分裂增殖机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细胞除了分裂失控外,还会局部侵入(英语:Infiltration (medical))周遭正常组织甚至经由体内循环系统或淋巴系统转移到身体其他部分[1][2]。

癌症有许多类型,而病症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癌细胞所在部位以及恶性生长的程度,以及是否发生远端转移。医生可以根据受检查者的活体组织切片或经手术取得的组织,甚至是生物标记的含量做出诊断。多数癌症根据其类型、所处的部位和发展的阶段可以治疗甚至治愈。一旦诊断确定,癌症通常以结合手术、化疗和放射疗法的方式进行治疗。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开发出许多针对特定类型癌症的药物,也增进治疗上的效果。如果癌症未经治疗,通常最终结果将导致死亡[3]。

癌细胞持续生长而不受外在讯息调控,可能是原本正常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将细胞引入到癌变状态,但主要还是因为一些与控制细胞分裂有关的蛋白质出现异常,如肿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失常。导致这种局面,可能是为该蛋白编码的DNA因突变而出现了损伤,转译而出的蛋白质因此也出现错误。要将一个正常细胞转化成一个恶性肿瘤细胞通常需要许多次突变发生,或是基因转译为蛋白质的过程受到干扰[2]。

引起基因突变的物质被称为致癌物质,又以其造成基因损伤的方式可分为化学性致癌物与物理性致癌物。例如接触放射性物质,或是一些环境因子,例如,香烟、辐射、酒精。还有一些病毒可将本身的基因插入细胞的基因里中,激活癌基因。但突变也会自然产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触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无法完全预防癌症的产生。发生在生殖细胞的突变有可能传至下一代。

各个年龄层的人都有可能产生癌症,由于DNA的损伤会随着年龄而累积增加,年纪越大得到癌症的机会也随之增加。美国每年逝世的5个人当中有一人是因癌症致死,这一数字在世界范围则是十万分之一百到三百五十[1]。癌症在发达国家中已成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2、名称由来、分类、辨析与命名

2.1分类

现今癌症分类主要以肿瘤来源组织的细胞类型和其生物学行为作为依据。在病理学上,每一个系统和器官的肿瘤都有详尽的分类。分类一方面是为了诊断的需要,统一术语。另一方面则是出于预后方面的原因。以下的类别较为一般所接受:

根据肿瘤的发展,可分成: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良性肿瘤指肿瘤细胞未发生转移与侵入周遭组织的情形,反之则称为恶性肿瘤,多数会影响生理功能的肿瘤都是恶性肿瘤。

若是依据生成肿瘤的来源组织细胞分类,可分成四类:上皮细胞、间叶细胞、血液干细胞、神经上皮细胞。

虽然几乎各类型的细胞都有可能转变成为肿瘤细胞,但是人类的癌症绝大部分都是源自于上皮细胞所产生的恶性肿瘤,这个类别包含大多数和许多常见的癌症,包括乳癌、摄护腺癌和肺癌。恶性上皮细胞肿瘤又可进一步分成恶性鳞状上皮细胞肿瘤(一般的上皮细胞所转变),与恶性腺瘤(来自于构成腺体的上皮细胞)。

其他并非源自于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有:

肉瘤:由结缔组织或来自中胚层的细胞所转变而成的肿瘤。

淋巴瘤和白血病:源自血液或骨髓细胞的肿瘤。

间皮瘤:从位于腹膜或肋膜上的间皮细胞转变的肿瘤。

神经胶质瘤:由神经胶质细胞变化成肿瘤,神经胶质细胞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脑细胞类型。 生殖细胞瘤(英语:germinoma):肿瘤来自生殖细胞,通常位在睾丸及卵巢。【与癌症有关的转录因子】

胎盘瘤(英语:choriocarcinoma):从胎盘细胞变化的肿瘤。

2.2癌症的命名

肿瘤,癌和癌症的关系

正常组织转变成肿瘤需经一连串的过程。从最初期的细胞增生,多半可借由身体本身的防御机制加以清除或保持稳定。到成为一团肿块的良性肿瘤,此时身体已无法自立将其去除,而只能选择共存。但是也并非所有良性肿瘤都会转变成为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是指当增生的细胞侵入周遭组织,并获得新生血管供应养分后,开始快速生长且转移到其他组织的时候,也叫做癌症。

肿瘤可为良性或恶性。而在肿瘤里面,那些内不含液体与囊状结构的异常新生组织块被称为固态瘤(英语:Solid tumor),白血病则不属于固态瘤[3]。在中文,肿瘤、癌和癌症的定义可以写作以下两条公式:

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癌症)

恶性肿瘤(癌症)=癌+肉瘤+癌肉瘤[12]

良性肿瘤在西方语言里使用-oma作为词尾。而在中文领域,则一般是在细胞类型或组织名后面加一“瘤”字[12],例如,发生于子宫平滑肌上的良性肿瘤即名为子宫肌瘤。然而命名原则并不总是一致的,有些“恶性”肿瘤的名字也使用-oma作为字根,例如neuroblastoma(英语:neuroblastoma)、lymphoma以及melanoma。

恶性肿瘤的命名通常使用其发生器官的拉丁文或希腊文作为字首,上述类别则作为字根来命名。对于常见的癌症,有时会使用英文的器官名来代替希腊或拉丁文名。例如,最普遍的乳癌类型即名为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或者是mammary ductal carcinoma。而在中文领域,则分为两种情况。如果该恶性肿瘤是上皮组织来源的,则在上皮名称后面加一“癌”字。如果是间叶组织来源的,则被称为肉瘤。例如,生长在肝脏的恶性肿瘤命名即为肝脏上皮细胞肿瘤(英语: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或简称为更常见的“肝癌”;发生在脂肪细胞则称作脂肪肉瘤(英语:liposarcoma)。而骨肉瘤则是间叶组织来源的。如果一恶性肿瘤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成分,则被称为癌肉瘤。

但在上述的这些命名规则之外,则有一些特殊命名的例子,例如:

白血病,精母细胞瘤,虽然被称为病和瘤,却是恶性肿瘤。

有些恶性肿瘤,并不被称为癌或肉瘤,而是以“恶性„„瘤”的名词出现,如恶性黑色素瘤。 有的肿瘤以最初研究者的名字命名,如霍奇金淋巴瘤。

有些肿瘤以其细胞形态得名,如透明细胞肉瘤。

神经纤维瘤病,血管瘤病和脂肪瘤病指肿瘤多发的状态。

畸胎瘤是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发生的肿瘤,常发生于性腺,一般含有两个以上胚层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430819/

推荐访问:癌症因子检查 核转录因子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