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档案局官网

来源:主持词 时间:2018-11-30 11:00: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主持词】

山西省档案局官网(共10篇)

山西省档案局官网(一):

中文核心期刊有哪些?

《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主持.
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类
A/K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 1.中国社会科学 2.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4.学术月刊 5.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文史哲7.学术研究 8.江海学刊 9.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0.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1. 社会科学12. 社会科学战线13. 江苏社会科学14.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5.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河北学刊17.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8. 浙江学刊19.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 浙江社会科学21. 天津社会科学22. 社会科学研究23.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5. 求是学刊26. 人文杂志27. 江西社会科学28.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9.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学习与探索31. 江汉论坛3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4.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35. 求索36.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7.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8.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9.中州学刊 40. 南京社会科学41.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3.甘肃社会科学 44. 思想战线 45.山东社会科学 46.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7.社会科学辑刊 48.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49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改名为: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0.学术界51.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2. 广东社会科学 53.国外社会科学54.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5.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6.学术交流57. 东岳论丛58.东南学术59.学海 60学术论坛 61.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62.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
64.探索65.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6.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67.齐鲁学刊68.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9.湖北社会科学 70.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71.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72.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73.广西社会科学74.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5.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76.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77.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78. 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79.河南社会科学
80.湖南社会科学 81.学术探索82.探索与争鸣83.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改名为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84.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85.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86.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7. 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88.高校理论战线89.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0.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1.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2.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3.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94.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95.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6.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98.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99.北方论丛100.云南社会科学101.社会科学家102.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3.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4.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5.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06.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7.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8.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9.江淮论坛110.北京社会科学111.前沿112.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3.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14. 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为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5.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117.宁夏社会科学118.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19内蒙古社会科学120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21.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B(除B9) 哲学 l.哲学研究 2. 心理学报3. 心理科学4.哲学动态 5.世界哲学 6. 心理科学进展7. 中国哲学史 8.道德与文明9. 心理发展与教育10.现代哲学 11. 孔子研究 12.周易研究13.伦理学研究
B9 宗教 l.世界宗教研究 2、宗教学研究 3、敦煌学辑刊4、中国宗教5.西藏研究 6. 法音 7. 世界宗教文化8. 中国道教9.佛学研究10.中国穆斯林
C8 统计学 l. 统计研究2. 数理统计与管理3. 中国统计4. 统计与决策
C9l 社会学 1.社会学研究 2.社会 3.妇女研究论丛 4、青年研究
C92 人口学 l.人口研究 2. 中国人口科学 3.人口与经济 4.人口学刊 5、市场与人口分析(改名为:人口与发展)
C93 管理学 1. 管理科学学报 2.中国管理科学 3.管理工程学报4.领导科学.
C96 人才学 1.中国人才
C95 民族学 1.民族研究 2. 世界民族3、广西民族研究 4、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改名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5、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黑龙江民族从刊 7. 西北民族研究8.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9. 贵州民族研究10.回族研究11.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3. 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14.中国民族
D1,3,5,7,8国际政治 1.世界经济与政治 2. 现代国际关系 3. 欧洲研究 4. 国际问题研究 5.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6. 美国研究 7. 国际论坛8. 当代亚太9. 国际观察 10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11. 国外理论动态12.国际政治研究13.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14.世界知识15.外交评论 16. 当代世界17. 日本学刊18. 西亚非洲 19.太平洋学报20.俄罗斯研究
D0,2,4,6 ,A中国政治 1. 中国行政管理 2. 政治学研究3. 求是4.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5. 教学与研究.6.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7. 马克思主义研究8. 社会主义研究9.半月谈10.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11.理论前沿12.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3.了望14. 科学社会主义15.中共党史研究 16.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7.毛泽东思想研究 18.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1. 新视野 22.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3.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4.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5. 理论探讨26. 党的文献27. 理论与改革 28.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9. 长白学刊30. 求实31. 理论探索3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33.理论月刊 34.前线 3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36. 思想教育研究37.湖北行政学院学报38. 党建研究39. 行政论坛 40.理论学刊41.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42.人民论坛4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4.中国青年研究45. 理论导刊46.南京政治学院学报47.红旗文稿
D9 法律 1. 法学研究2. 中国法学3.法学 4. 法商研究 5. 政法论坛6.现代法学 7. 中外法学8. 法学评论9. 法律科学10. 法制与社会发展11. 法学家 12. 比较法研究13. 环球法律评论14. 当代法学15. 法学论坛16. 政治与法律17.河北法学 18.法学杂志 19. 法律适用20.行政法学研究 21. 中国刑事法杂志22. 人民司法23.华东政法学院学报(改名为: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4.人民检察25.知识产权26.中国法医学杂志27.中国司法鉴定
第二编 经 济
F 综合性经济科学 1.经济研究 2. 经济学动态3. 经济学家4. 经济科学 5. 经济评论6. 南开经济研究 7. 当代经济科学8. 当代经济研究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10. 经济纵横11.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12.经济问题 13.现代财经 14.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15. 经济经纬16.贵州财经学院学报17.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8.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19.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改名为: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F11(除F12) 世界经济 1.世界经济 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3. 外国经济与管理4. 世界经济研究5. 国际经济评论 6. 世界经济文汇 7.东北亚论坛 8. 亚太经济9.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F0,12,2(除F23,27)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1. 管理世界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4. 改革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6. 开发研究 7. 上海经济研究 8. 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20.中国经济问题21. 南方经济22.现代城市研究23.消费经济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26.中国流通经济27.开放导报28. 特区经济29.现代经济探讨30.宏观经济管理31.运筹与管理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4.中国经贸导刊
F23 会计 1.会计研究 2.审计研究 3.审计与经济研究4.财务与会计 5.财会通讯.综合 6.会计之友 7. 财会月刊 .会计8.中国审计9.商业会计10.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11.财会研究12.中国注册会计师13.事业财会
F3 农业经济 1.中国农村经济 2.农业经济问题 3.中国农村观察 4. 中国土地科学5. 农业现代化研究6. 农业技术经济 7. 调研世界8.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9.农村经济 10.农业经济 11.世界农业12. 林业经济问题13.中国土地14.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15.绿色中国.B版,理论版(改名为:林业经济)16.中国渔业经济
F4/6工业经济
(含F27,除F59) 1.中国工业经济 2.南开管理评论 3.经济管理 4.管理科学 5.工业工程与管理 6.管理评论7.企业经济8.预测9.软件学 10.工业工程11.企业管理 12.管理现代化 13.经济与管理研究
F59旅游经济 1.旅游学刊
F7 贸易经济 1.国际贸易问题 2. 国际贸易3. 财贸经济4.商业经济与管理 5.国际经贸探索 6. 商业研究7. 销售与市场8.广东商学院学报9.商业时代 10. 中国商贸11. 价格理论与实践12.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3. 国际经济合作14.对外经贸实务15.江苏商论 16. 国际商务研究17.中国物流与采购
F81 财政. 1.税务研究 2.财政研究 3. 涉外税务4. 税务与经济5.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6.财经论丛7. 当代财经8. 财经研究9. 财经问题研究10. 中国财政11. 财经科学 12.中国税务 13.财政监督
F82/84
货币/金融、银行/保险 1.金融研究 2.国际金融研究 3. 金融论坛4. 金融理论与实践 5. 保险研究 6. 证券市场导报7. 中国金融8.武汉金融 9.上海金融 10.金融与经济 11. 财经理论与实践12.财经 13. 投资研究14.新金融 15.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16. 浙江金融 17.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经济导刊 19. 南方金融
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

G0 / G21信息与传播,新闻学、新闻事业 1. 新闻与传播研究 2. 国际新闻界3. 现代传播4. 新闻记者5. 新闻大学6. 当代传播7. 中国记者8.新闻界 9. 新闻战线10.传媒11. 传媒观察12.中国报业 13. 新闻与写作14.新闻爱好者15.新闻知识
G22广播、电视事业 1.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电视研究
G23出版事业 1.编辑学报 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3. 编辑之友4. 出版发行研究5. 中国出版 6. 科技与出版7. 编辑学刊8. 出版广角9. 中国编辑10. 中国图书评论11. 读书
G25,35 图书馆学,情报学 1.中国图书馆学报 2.图书情报工作 3. 情报学报4. 大学图书馆学报 5.图书馆杂志 6. 图书馆论坛 7. 图书馆8. 情报科学 9. 图书馆建设10.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11. 图书情报知识12.情报资料工作 13.情报理论与实践 14. 情报杂志15.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16.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7.图书馆学研究18.图书与情报19.国家图书馆学刊
G27 档案学 1.档案学通讯 2. 档案学研究3. 中国档案 4.档案与建设 5.浙江档案 6. 山西档案7. 北京档案8. 档案管理 9.档案 10. 兰台世界
G3 科学,科学研究 1. 科学学研究 2.科研管理 3.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4. 研究与发展管理 5. 中国软科学 6. 中国科技论坛 7. 科技进步与对策8.科学管理研究 9. 科技管理研究10. 科技导报
G4教育综合、教育事业 1.教育研究 2. 比较教育研究3. 全球教育展望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5. 教育理论与实践 6. 教师教育研究7.外国教育研究 8.清华大学教育研究9.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0. 教育与经济 11.中国教育学刊12.教育科学 13. 当代教育科学14.中国电化教育15.教育学报16.电化教育科研 17. 教育探索 18.中国远程教育 19. 教育评论20.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1.开放教育研究 22.教育导刊 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3.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4.江西教育科研(改名为:教育学术月刊)
G61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 1.学前教育研究
G62/63 初等/中等教育 1.课程、教材、教法 2. 人民教育3.教学与管理4.上海教育科研5.教育科学研究 6.教育研究与实验.理论版(改名为:教育研究与实验)7.教学月刊.中学版 8.外国中小教育 9. 中小学管理
G623.2/633.3初等/中等教育(语文) 1.中学语文教学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G623.3/633.4初等/中等教育(外语) 1.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中小学外语教学
G623.4/633.5初等/中等教育(历史地理) 1.历史教学2.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G623.5/633.6初等/中等教育(数学) 1.数学教育学报2.数学通报
633.2初等/中等教育(政治)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思想政治课教学
633.7初等/中等教育(物理) 1.物理教学2.中学物理
633.8初等/中等教育(化学)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化学教育
633.91初等/中等教育(生物) 1.生物学教学
G64 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研究(武汉) 2. 教育发展研究 3.中国高等教育 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5. 江苏高教6. 中国高教研究 7. 现代大学教育 8.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9.高教探索 10.黑龙江高教研究 11.复旦教育论坛12.中国大学教学13.辽宁教育研究 14.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G7各类教育 1. 中国特殊教育2. 民族教育研究3.职业技术教育 4. 中国成人教育5. 教育与职业6.职教论坛 7.成人教育 8.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9.继续教育研究
G8 体育 1.体育科学 2. 中国体育科技3. 体育与科学4.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 体育学刊6.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7.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8. 体育文化导刊9.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0.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1.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5.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6.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H0/2 语言学/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1.中国语文 2. 当代语言学3. 中国翻译4. 语言教学与研究5. 语言研究 6. 世界汉语教学7. 语言文字应用8. 汉语学习9. 方言 10. 语文研究 11. 古汉语研究12. 民族语文13. 语言科学14.修辞学习 15.上海翻译 16.辞书研究 17.中国科技翻译18.语文建设
H3/9 外国语 1.外语教学与研究 2.外国语 3.外语与外语教学 4. 现代外语5. 外语界6. 外语学刊7.外语教学 8.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9.外语研究 10.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1.山东外语教学 12国外外语教学(改名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3中国俄语教学
I1,I3/7 世界文学 1.外国文学评论 2.外国文学研究 3. 外国文学4. 国外文学5. 当代外国文学 6. 世界文学7. 俄罗斯文艺8.译林
I0,20,210 文学理论 1.文学评论 2. 文学遗产3. 文艺研究 4. 当代作家评论 5. 文艺争鸣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7. 文艺理论研究8. 鲁迅研究月刊9.南方文坛10. 红楼梦学刊11. 小说评论12. 中国比较文学 13.文艺理论与批评 14. 民族文学研究15. 中国文学研究16.当代文坛17. 明清小说研究18.新文学史料19. 文艺评论20. 名作欣赏
I21/29(除I210) 文学作品 1.人民文学 2. 当代3. 收获4. 十月 5.上海文学 6.中国作家 7.钟山 8. 作家杂志(改名为:作家) 9. 花城10. 长城11. 大家12. 山花 13. 天涯14. 解放军文艺15.清明16. 芙蓉17. 北京文学.原创版 18. 诗刊19. 青年文学 20. 莽原21.飞天 22. 剧本23.小说界 24. 时代文学25. 民族文学
J0/1艺术综合 1.艺术评论 2.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3.云南艺术学院学报4.民族艺术
J2,3,5 绘画,书法,工艺美术 1.新美术2. 装饰3. 美术研究4. 美术观察5. 美术6.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7.世界美术 8.美苑9.书法10.中国书法
J4 摄影艺术 1.中国摄影
J6 音乐类 1.中国音乐学 2.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3. 音乐研究4. 中国音乐 5.人民音乐 6. 音乐艺术7. 黄钟8.音乐创作
J7 舞蹈 1.舞蹈 2.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J8 戏剧艺术 1. 戏剧2. 戏剧艺术3. 中国戏剧4.艺术百家 5.戏曲艺术 6.戏剧文学 7. 上海戏剧 8. 当代戏剧9. 中国京剧10. 四川戏剧
J9 电影,电视艺术 1.电影艺术 2.当代电影 3.世界电影 4.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5. 电影新作6. 中国电视7.中国电影市场 8. 电影文学9.当代电视
K(除K35/87/9) 历史(除文物考古) 1.历史研究 2. 近代史研究3. 中国史研究4. 史学月刊 5. 史学理论研究6. 世界历史7. 史学集刊8.中国文化研究 9. 清史研究10. 史林11. 安徽史学12.抗日战争研究 13.史学史研究 14. 民国档案15.中华文化论坛 16.文献17.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8. 当代中国史研究 19. 历史档案20. 中国农史21.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2. 中国史研究动态
23. 中国典籍与文化24.西域研究25.中国藏学
K85 /87文物考古 1.文物 2.考古 3.考古学报 4.考古与文物 5. 中原文物 6. 华夏考古7. 东南文化8. 敦煌研究9. 中国历史文物10.四川文物 11. 江汉考古12. 农业考古13. 故宫博物院院刊14. 北方文物

山西省档案局官网(二):

中国近代为什么要禁烟【山西省档案局官网】

  内容提要:中国近代烟毒泛滥异常深重,是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十年来,中国近代毒品史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关于禁毒政策与禁毒运动、禁毒运动经验教训、鸦片贸易与走私、日本毒化中国等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成绩斐然,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完善的方面.
  中国近代鸦片烟毒泛滥成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成为中国近代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因而研究近代鸦片烟毒问题,有助于我们从另一个侧面透视近代中国真实发展的过程,有助于扩大近代社会史的研究视野.关于近代中国鸦片问题和禁烟禁毒问题的研究,较早的著述是1896年刊印的李圭《鸦片事略》(上、下卷).民国时期有关的著述主要有于恩德《中国禁烟法令变迁史》(1934年出版)和罗运炎《中国鸦片问题》(1929年出版)、《中国烟禁问题》(1934年出版)、《毒品问题》(1936年出版).1949年后陆续有一些涉及近代中国烟毒问题的成果发表.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对鸦片烟毒问题的研究有所增多.近十年来,近代毒品史研究硕果累累,成绩斐然.本文拟对目前的研究状况作一简要梳理,以期对促进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
  近十年来,有十多部近代毒品史论著问世,兹将主要论著介绍如下.朱庆葆、蒋秋明、张士杰《鸦片与近代史国》(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从社会史的角度对近代中国的烟毒问题进行了分析考察,阐明了鸦片泛滥的原因及危害,剖析了鸦片对近代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影响,从总体上揭示了鸦片问题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关系,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鸦片问题的力作.蒋秋明、朱庆葆《中国禁毒历程》(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阐述了从清政府颁布第一部禁烟法令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禁烟禁毒工作的曲折历程.马模贞、王yuè@①、钱自强《中国百年禁毒历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对中国近现代禁毒历史进行了简略回顾,展示了中国自清朝中后期以来在禁毒斗争中的各种努力及挫折,呼吁人们提高今日的反毒意识,自觉抵制毒品侵袭.王宏斌《禁毒史鉴》(岳麓书社1997年版)对各个时期的禁毒运动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启发今人以史为鉴.此外,马模贞《毒品在中国》(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王金香《中国禁毒简史》(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苏智良《中国毒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刘志琴主编《烟毒兴灭》(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7年版)、王东林《鸦片之祸》(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版)以总括研究的方式,概述了中国近代烟毒泛滥的历史、历届政府禁烟禁毒政策的演变及经验教训.上海禁毒委员会编写的《清末民初的禁烟运动和万国禁烟会》(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反映了清末民初禁烟运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秦和平《云南鸦片问题与禁烟运动(1840—1940)》(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区域性鸦片问题和禁烟运动的专著.
  近年来,有关禁烟禁毒史料的整理和出版,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马模贞主编的《中国禁毒史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浓缩了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至民国38年(公元1949年)长达221 年毒品倾销与反倾销的历史,是目前第一部最全面的禁毒史料专集.《文史精华》编辑部推出的2卷本的《近代中国烟毒写真》(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选编了全国157篇史料.
  二
  近十年来关于近代毒品史研究的论文发表了110多篇. 这些论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就学者们研究较为集中的几个问题予以综述.
  一、关于禁毒政策与禁毒运动研究
  1.关于禁烟政策研究
  近代历届政府从统治集团的利益出发,一直主张禁烟,颁行一系列禁烟政策法令.因此,禁烟政策的宏观研究成为研究近代禁烟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王宏斌《试论中国禁止鸦片烟毒的经验与教训》(《中州学刊》1995年第1 期)根据禁烟政策与立法精神的演变将近代禁毒史分为九个时期:1729年—1858年清政府实施完全禁绝鸦片烟毒政策或称“断禁政策”;1859年—1906 年是清政府采取“寓禁于征”政策时期;1906年—1917年是中国政府对鸦片实行“渐禁政策”时期; 1918 年—1927年是各地军阀为筹措内战军费,籍“寓禁于征”为名纵烟纵毒时期;1924年—1927年广东革命政府主要为北伐筹措军费,对鸦片采取的是“寓禁于征”政策;1928年下半年—1934年春,国民政府对于鸦片采用“断禁政策”;1934年—1940年国民政府实行“渐禁政策”; 1941 年—1949年国民政府采取“断禁政策”;1948年—1952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严厉禁烟禁毒时期.
  宏观研究之外,学者们对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禁毒举措也作了具体探索.
  朱庆葆《论清代禁烟的举措与成效》(《江苏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阐述了清代禁烟政策的演变,认为从禁烟的动机和效果看, 清朝的禁烟经历了初禁、严禁、驰禁、渐禁四个不同时期.张建辉《清代鸦片政策简述》(《历史教学》1990年第12期)指出清代的鸦片政策历经合法、非法、内禁外不禁、合法四个发展阶段.王开玺《鸦片战争前后清统治集团禁烟方针错位略论》(《安徽史学》1998年第2 期)认为清禁烟政策发生了三次错位,并就错位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作了深入的论析.王金香《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禁烟政策》(《民国档案》1994年第2期)分析有关章程和条例的特点及作用, 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禁烟政策是由“寓禁于征”向以禁烟为主的过渡,这种过渡与国内民众和国际形势的推动及当局的政治经济政策有密切关系.另文《广州国民政府鸦片政策探略》(《山西师大学报》1997年第4 期)指出了广州国民政府的禁烟政策以筹饷收税为目的,禁烟并未收到实效.吴永明《南京国民政府禁烟述略》(《江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7期)考察了1927 年—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禁政,认为南京国民政府对于烟毒的治理作过一定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始终无法肃清烟毒.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禁烟禁毒政策研究开始起步.周志斌《陕甘宁边区政府禁毒政策述略》(《学海》1996年第1 期)和齐霁《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查禁烟毒政策》(《党史文汇》1998年第5 期)阐述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严禁种贩售吸烟毒、查缉烟毒方面的政策,认为这些禁烟禁毒法令措施的颁行,基本上遏止了毒品的蔓延,保卫了边区人民的身心健康,维护了边区政府的声誉,指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禁烟禁毒政策和实践在中共的禁毒史上应占有重要的地位.田利军《论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禁毒斗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 期)总结了中共在禁毒斗争中完善法律制度和动员民众参与禁毒斗争的成功经验,认为中共把禁毒政策作为抗日根据地的基本政策,制定完善的禁毒法律法规,使禁毒有法可依;把禁毒斗争变成广泛的群众运动,使群众性禁毒运动深入持久,取得了巨大成绩.
  2.关于禁烟运动研究
  晚清时期禁烟运动研究.王金香《清代第二次禁烟运动探略》(《史学月刊》1990年第2期)阐述了20世纪初年清代第二次禁烟运动, 指出这次禁烟运动以英印鸦片停止输华为标志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力除积弊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结果.王宏斌《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运动》(《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阐述了清末禁烟运动的背景、起因、 经过及成效,认为清末禁烟运动胜利的原因是:清除鸦片烟毒得到了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清朝各级政府重视禁烟并制定比较完备的禁烟章程;存在有利于禁烟的国际环境.王金香《近代国际禁烟会议与中国禁烟》(《史学月刊》1997年第4 期)阐述了近代国际禁烟会议与中国禁烟运动的互动影响,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吴春梅《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与清末的禁烟运动》(《江海学刊》1998年第4 期)认为清末禁烟运动之所以能够得到各阶层的支持与拥护,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贯穿其间的民族主义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禁烟运动研究.王宏斌《民国初年禁烟运动述论》(《民国档案》1996年第1期)阐述了民初禁烟运动的经过、 成效及其胜利原因,认为民初禁烟法令措施的颁行、全国禁烟联合会的成立、海牙国际禁烟会议的召开等因素促使民初禁烟运动取得重大胜利.王金香《二三十年代国内鸦片问题》(《民国档案》1992年第2 期)《北洋军阀时期的鸦片泛滥》《民国时期的鸦片税收》(《山西师大学报》1993 年第7期、1998年第4期)三文对军阀与鸦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认为军阀纵烟纵毒、收取鸦片税导致国内鸦片空前泛滥,给中国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王金香、吴贵民《近代南洋华侨禁烟述评》(《山西师大学报》1994年第3期)探讨了鸦片祸害南洋华侨和华侨禁烟等问题, 认为30年代国内禁烟之际,海外华侨奋起响应,革除积弊,为国争光,在华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二、关于近代禁烟运动经验教训研究
  进行近代毒品史研究,总结近代鸦片泛滥及禁毒运动的经验教训,为当代禁毒斗争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是史学工作者的着眼点和出发点之一.王宏斌《试论中国禁止鸦片烟毒的经验与教训》(《中州学刊》1995年第1期)指出外国侵略强盗、 不法的官僚军阀与土匪流氓团伙是破坏中国禁烟的三大邪恶势力,认为维护国家独立、防止政治腐败、严惩不法种贩售吸毒品分子、加强社会宣传、促进国际合作是中国近代禁烟禁毒斗争沉痛的经验教训.王金香《近代中国的禁毒运动》(《光明日报》1998年3月13 日)总结了许多仁人志士的禁烟主张和历届政府的禁烟措施,认为近代禁烟运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政府坚定不移的禁烟政策是革除烟毒积弊的保证;只有依靠人民群众和各国相互合作支持,才可望禁毒成功.苗长青《晚清和民国前期烟患述略》(《东岳论丛》1993年第5 期)也总结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政府的毒品政策与毒品问题的兴衰具有至关重要的联系;只有禁毒戒毒成为人民强烈的愿望和自觉的行动时,禁毒斗争的成功才会成为可能;对毒品犯罪的定刑不但要重,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执法;提高执法者的素质和加强对执法者的法律监督和约束也是取得反毒品斗争胜利的一个重要方面.
  朱庆葆《近代中国鸦片泛滥的历史教训》(《光明日报》1995 年5月22日)认为鸦片泛滥给近代中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不亚于战乱、灾荒,给近代中国造成的广泛而又复杂的影响已远远超过鸦片问题本身,指出鸦片流毒的禁绝取决于国家政令的统一与政治领导的决心.傅建成《近代中国鸦片种植与农村经济的危机》(《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探讨了近代的鸦片种植及其对农村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认为普遍广泛的鸦片种植给整个农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农业基础因受到削弱而极为脆弱和不稳定.王守恩《近代华北农村社会的毒品问题》(《晋阳学刊》1998年第5 期)述及近代华北农村毒流涌动的轨迹及毒流起伏的缘由,认为毒流起伏的直接原因与社会控制的主体——行政机构对毒品问题的态度、政策及控制治理的程度有关;毒品问题存在发展的社会根源就是传统农业文明的衰落和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吸毒是一种社会病态,与转型社会的精神状态、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的水平及人们的心理特征密切相关.
  三、关于鸦片贸易与走私研究
  徐凯希《鸦片贸易与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的烟禁》(《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河北学刊》1991年第5期)两文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把罪恶的鸦片贸易强加给中国,导致鸦片烟毒横流百年,成为对中国近代化发展进程最直接的负影响,指出鸦片贸易侵占大量社会游资,阻碍了民族资本原始积累的正常发展;同近代社会政治结构中最为反动的部分相结合,成为军阀连年混战的渊源;造成民族体质的普遍下降,毒化了社会风气;破坏农业生产力,加深了社会经济的病态发展.李明银、武树帜《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的灾难》(《liào@②望》1990年第37期)指出,通过鸦片贸易榨取财富是西方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削弱中国的主要手段,鸦片贸易给中国造成极为严重的恶果.鸦片贸易合法化是近代鸦片毒祸中国的重要转折点,是鸦片贸易研究中的一个焦点.傅娟《19世纪中英鸦片贸易合法化探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认为鸦片贸易合法化, 既是英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又被清政府作为一种国家政策予以接受,其最终实现是中英双方在客观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鸦片输华合法化》(《历史档案》1998年第2 期)认为清政府在内外双重压力下作出了鸦片驰禁的重大决策,鸦片输华合法化给清王朝提供了一个重要财源,但使鸦片的贩运吸食全面合法化,刺激了中国鸦片种植的普遍化,给中国带来灾难性的恶果.
  我国近代烟毒泛滥与国际毒品走私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薄弱,近年来有一些文章相继发表.邓开颂《鸦片战争前澳门的鸦片走私贸易》(《学术研究》1990年第3 期)介绍澳门的鸦片走私状况.蓝振露《试探太平天国时期的鸦片走私入口》(《安徽史学》1 994年第2 期)阐述了在太平天国坚持禁烟政策的情况下鸦片的走私入口,分析其原因,认为应该看到太平天国辖区的有限性及其对鸦片输入影响是有限的,更要看到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郭小东《鸦片战争前夕的伶仃走私基地》(《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第6 期)对鸦片战争前夕伶仃走私基地的形成、扩展和功能进行了详尽论述.
  四、关于日本毒化中国研究
  这是近年兴起的一个热点.魏宏运《三、四十年代日本的鸦片侵华政策》(《档案史料与研究》1993年第4期)、 韩文宁《日本帝国主义对华鸦片侵略内幕》(《南京史志》1995年第4期)、 黄明华《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鸦片侵略》(《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1 期)三文论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鸦片侵略的罪恶史,指出伴随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不断扩大,鸦片侵略亦不断加强,成为对华鸦片侵略的最大祸首,日本帝国主义对华鸦片侵略具有计划性和垄断性,是其侵华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对华鸦片侵略的重点在台湾、东北、华北等地区,学者们对日本毒化中国的研究也集中在上述地区.连心豪《日本据台时期对中国的毒品祸害》(《台湾研究集刊》1994年第4 期)探讨了台湾鸦片专卖制度的由来、日本毒化中国政策的实施状况,认为日本据台后以鸦片专卖制度作为统治台湾的重要工具,是日本对华鸦片侵略的张本.何忠诚《东北沦陷期间日伪推行的鸦片政策》(《辽宁师大学报》1994年第3 期)、 王祥滨《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推行的鸦片政策》(《北方文物》1996年第3期)阐述了日本在东北推行鸦片专卖政策, 认为日本大量种植鸦片,掠夺东北财富,并诱使民众吸食鸦片,达到既为日本侵略战争提供军饷又以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双重目的.孙修福《从华北禁烟总局档案看日本帝国主义毒化政策》(《北京档案史料》1995年第4期)、李恩涵《本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日本对华北的毒化政策》(《近代史研究》1997年第4期)、 王明星《日本侵略者对山东的鸦片毒化政策》(《抗日战争研究》1998年第3期)阐述了日本在华北各地实施的毒化政策、毒化活动及其危害.李文认为,在中日全面战争开始前,日本在华北乃至整个中国实行毒化政策的目的,主要是籍贩毒、制毒筹集财源和籍毒品以搅乱与弱化中国社会与人力资源.在战争开始后,除上述目的外,还作为一种“软式战争手段”,与日军的屠杀掳掠、细菌战、化学战等“硬式战争手段”互为配合,作为实现日本总国策分割中国与征服中国对日本之反抗意志之下的“分国策”.王文指出这一政策是日本有预谋、有组织的国家犯罪行为.
  此外,近年来区域性烟祸研究逐步兴起.学者们撰写论文20余篇,就西南、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烟毒泛滥状况及禁烟运动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探讨,并展开了有益的学术争鸣.禁毒人物研究也是毒品史研究不可或缺的方面.在研究鸦片战争前后禁烟人物道光、林则徐、黄爵滋、邓廷桢、琦善等人的基础上,学者们拓宽研究视野,对洋务派代表人物郭嵩焘、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禁烟主张加以评述;同时对孙中山的禁烟思想进行了可贵的探究,使相关论文30余篇见诸报刊.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
  综观近十年来,关于中国近代毒品史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出版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专著;相关的论文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从前;在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学术界也颇多努力.这些论著逐步摆脱长期以来把近代毒品问题研究仅仅作为鸦片战争的背景、时间主要集中在鸦片战争前后的桎梏,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中国近代毒品史的总括性研究、清末及民国时期禁烟研究、日本毒祸中国研究等内容,使这一问题的研究日益趋于深入广泛,并呈方兴未艾之势.但从学术发展的需要看,中国近代毒品史的研究还存在着有待我们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地方,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这一领域开拓余地很大.这里就中国近代毒品史的深入研究提出几点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首先,要加强对中国近代毒品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认识.
  中国近代鸦片烟毒泛滥异常深重,是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烟毒问题既然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史家就不能不加以正视.这一问题极富学术价值,它的研究价值不仅在于鸦片烟毒泛滥对近代政治、经济、文化、民众生活等各方面产生过广泛而又复杂的影响,而且在于本身即凝结着中国近代社会的种种特殊矛盾,因而透过鸦片烟毒问题审视近代中国社会,为认识和分析近代中国提供了新的领域、新的视角.而且只有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才能使近代社会史的研究真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深处,揭示近代中国若干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扩大近代社会史的研究视野.从毒品史的角度去诠释中国近代史,有助于丰富近代史研究的内涵,推动诸如近代经济史、中外贸易史、军阀史的研究,而且毒品史研究提供的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也有助于推动近代史的深入研究.近年来,近代毒品史的研究蓬勃兴起,但与近代社会史其他方面的研究相比,还很不够.这说明史学界逐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学术价值,但还需深化.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近年来我国吸毒人数有所增加,毒品犯罪也有蔓延趋势,全国正在开展一场新的禁毒斗争.现实斗争对学术界提出了更为迫切的希望和要求.通过近代毒品史研究,为当前禁毒斗争提供历史借鉴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因此,无论从学术价值,还是从现实意义上讲,都应该加大对近代毒品史的研究,史学工作者更应站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上,大力宣传近代毒品史研究的时代价值,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
  其次,应不断加强薄弱环节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力度.目前,近代毒品史研究存在倚轻倚重的现象.研究主要集中在阐述禁烟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历届政府的禁烟政策及总结禁毒史的经验教训等方面,而其他方面的研究则寥若晨星.一些专题性研究仅限于史实的描述、考证或因缺乏关键性的资料而不够深入.今后应不断加强薄弱环节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课题.例如:“毒品走私问题研究”、“毒品与政治研究”、“毒品与近代军阀研究”、“毒品与黑社会研究”、“毒品与农村饥荒研究”、“毒品与社会心理研究”、“毒品与社会变迁研究”、“区域禁毒研究”、“中共禁毒研究”、“近代戒毒问题研究”等等,都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探讨.此外,史料的整理出版工作有待加强.中国毒品史史料内涵丰富,包括历届政府颁布的各项禁烟禁毒法令法规、禁烟措施、禁烟报告等档案;外交文档有关禁烟交涉档案;当时的官书、政书、史书、文集、杂著、方志以及各类报刊所载的禁烟内容;解放后各地政协文史资料.目前虽然一些禁毒史料已经面世,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史料已成为制约毒品史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使得今后整理出版毒品史料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中央、各省禁政史料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毒品史的研究是开放性的.在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的今天,毒品史研究借鉴社会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医学等研究理论和方法,对拓宽研究者的思路和理论视野,是大有裨益的.总之,我们期待史学界形成更为浓厚的毒品史研究的学术气氛,把近代毒品史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

山西省档案局官网(三):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究竟在哪里?

杨国选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他那篇清新、飘逸、光彩而恬淡的《桃花源诗并记》中,憧憬了一个自由、安乐的理想社会,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风光尤其令人神往和称羡. 一千多年来,有人指责这桃花源是不存在的“乌托邦”,有人却能数说出桃花源的许多模特儿…… “桃花源”究竟是纯属虚构,还是有它真实的原型? 湖南桃源县西南十五公里的水溪,俯临沅水,背倚青山,景色绮丽,松竹垂阴,被人称作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唐代人开始在此建有寺观.宋代更加兴盛,并建造了渔人遇仙的“延请楼”.元末毁于火.明代景泰六年(1455),又在此建造了殿宇,明代末年又毁于火.直到清代光绪十八年(1892),又重修了“渊明祠”,并顺着山势以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观、祠、亭、洲、诸如“桃花观”、“集贤祠”、“蹑风亭”、“水源亭”、“缆船洲”等. 《学术月刊》一九八四年第七期载刘自齐所写《与湘西苗族》的文章,认为“《桃花源记》所描绘的那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的美好社会生活图景,并非作者的凭空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的当时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 据《苗族简史》: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开始了“铁犁牛耕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了自耕农的私有制,创造了父系氏族初期的物质条件.但由于生产力还比较低,所能提供的剩余生产品极少,因此,还产生不了突出的富户和显贵人物”,呈现出了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社会现象:“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如此世外仙境一般的苗家社会,初当作“异闻”传播.除了陶渊明有所闻,并见之他的诗篇外,还有一个东晋文人刘敬叔也在他的《异苑》中记叙道:“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这简直是又一个“桃花源”,所不同的是一位是渔家,一位是猎户罢了. 其他如武陵地区苗族人民素有对桃树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等等,都能说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指武陵地区的苗家社会. 然而,“杂取种种,合成一个”,这是文学作品塑造典型的成功手法.除了桃源县或苗家寨,被大诗人陶渊明选作《桃花源诗并记》原型的现实境界外,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呢? 古代海州即今连云港市地区也有两个武陵的地名,一个是载入《魏书》的“武陵郡”,故城遗迹犹存,在今赣榆县沙河城子村;一个是云台山脉的宿城山西麓,至今保留有武陵古邑的地名.清咸丰元年以前,这里一直地处五羊湖的东岸,由水路顺山麓向南,直至海边山尽处,有一小径通入宿城山凹. 江苏连云港的宿城山凹,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这样一个僻在“东海隅”天然巧成的“坞壁”堡垒,中间却是一片坦荡美丽的川原,山畔竺篁摇曳,地名大竹园.东面临海处,有一座半身浮浸与海中的峻峭山峦,状如大船,故称船山.山脚转弯处,也有一条经过拓宽的石峡,逶迤通向高公岛.这样的世外乐土,陶渊明来到郁洲以前,早就闻名.陶渊明在写入桃花源情景时说到:“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峡,方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有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足以使我们产生有趣的联想了.而更重要的是:诗人陶渊明曾实实在在地亲身到过这个地方.他在著名的《饮酒诗》里唱道:“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根据《晋书·地理志》的记载,郁洲山于晋世应称东海,当时的海州称临朐,隶属于东海郡.所以陶渊明所说的“直至东海隅”的“远游”,正是处于东海一角的宿城高公岛之行. 隆安三年(399年),农民孙恩起义于海上.隆安五年,第三次登陆,以水路攻京口(今镇江市),直指建康(今南京),攻克广陵(今扬州).后浮海至郁洲,打败了镇守在高公岛上的东晋将领高雅之.高公岛即因高雅之而名.最后,起义军又为东晋镇军刘牢之所败.由陶渊明的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丹阳)作》得知,陶渊明从隆安四年开始任镇军刘牢之的参军,他“往来海上”,高公岛战争期间,必亲赴战场,“登降千里余”.然而,他“目倦川途异,必念山泽居”,身在宦途,也只是“暂与园田疏”,依然时刻怀念他的田园生涯.最后还是要“终返班生庐”——返回他退隐的居处. 在这种心境里作刘牢之镇军参军,当然有觅求桃花源的心愿,看到高公岛云山武陵郡中这秀丽的渔村,夹岸的桃林,鲜美的芳草,一径通幽的石峡“小口”,他必然会像作品中的渔人一样“舍船从口入”,去游历那“良田美池”、“桑竹垂阴”的宿城山凹.南唐诗人李中早就意识到陶渊明到过宿城山.他在郁洲山之游以后,写了《春日书怀寄朐山孙明府》诗,发出过“犹怜陶靖节,诗酒每相亲”的感叹.苏东坡也知道陶渊明吟咏过郁洲山.他在回忆海州朐山之行的诗中摹仿陶渊明“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的诗意,写出过这样的诗章:“我昔等朐山(今连云港市海州锦屏山),出日观沧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 清末两江总督陶澍自称陶渊明的后裔,也是研究陶渊明的专家,他曾著有《陶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一书.并于道光十六年亲自向道光皇帝旻宁讲述了高公岛、宿城一代“鸡犬桑麻”的“太平景象”.旻宁也认为:“此景与桃花源何异?”这位封建皇上的“金口玉言”引起“海州人士逖听腾欢,咸以郁洲”为“乐郊”. 陶澍在宿城法起寺旁建起了“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绕以长二十八尺,广二十尺的西回廊,长三十二尺,宽二十五尺的东回廊,合《五柳先生传》的文章,仿陶渊明故居的特点,在门前植五棵柳树,并栽桃花,使陶祠“倚天照海,朱霞霭霄,云台倍觉鲜明”.陶澍还为陶祠书额:“羲皇丘人”,对联是:“此间亦有南山,看云归欲夕,鸟倦知还,风景何输栗里;在昔曾游东海,忆芳草缘溪,林花夹岸,烟村别出桃花源.”“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隶书刻石的匾额至今尚存饮誉中外的宿城山水,丰富了诗人桃花源的叹咏,沧桑十五世,昔年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今已出入通达. “桃花源”原型的取材,还可能不只是笔者所上陈述几处,严格地说,它还是一个仅仅被猜测出来一部分的尚存中国文化之谜.新浪文化博客收录的部分文章中国文化之谜:陶渊明故里究竟在何方?中国文化之谜:陶渊明是汉族还是奚族人莫雄促使红军长征,拯救了红军我国唯一的状元驸马郑颢也是拉郎配当年毛泽东身边叱诧风云的王海容千年前,汉族的对手匈奴人去了哪里?嘉庆皇帝诛清朝大贪官和珅前后秦始皇寻长生不老药死在车内臭如鲍鱼文粹探源 名妓董小宛的下落之谜史海探秘:我国唯一长着胡须集权于一身的太监中国文学史之谜:骆宾王的下落之谜史海回眸:《红岩》“双枪老太婆”解放后的遭遇 韶山毛氏族谱:毛泽东与杨开慧有四个儿子中国历史上的弑君冠军宇文护毛泽东临终前留给李敏的终身难解之谜“中华民族”的历史由来档案解密: 震惊中外的新疆近七万边民大叛逃中国唯一只有一个老婆的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绝对权力下 举报人何以安身立命? 中国官位值多少钱?... 中华文化难解之谜:《周礼》是何人的著作? 《春秋》是孔子所作吗?宋庆龄为何不与孙中山合葬?《孙子兵法》的作者是不是孙武?中国文化之谜 “离骚”二字怎样诠释?文革风云人物谱 “文革红人”毛泽东的侄儿毛远新今昔彭德怀元帅之死中国文化之谜《诗经》应分“三体”还是“四体”? 中国文化之谜历史上有没有孟姜女哭长城?中国文化之谜:屈原为什么选择“鬼节”投江?毛泽东与杨开慧鲜为人知的浪漫“试婚”结合张玉凤:毛泽东也要让三分

山西省档案局官网(四):

最终灭亡北宋的是哪一个民族政权?


靖康之变
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金将宗望率军匆匆北撤以后,一面继续在黄河以北攻打尚未占领的州县,一面作再次大举攻宋的准备,宋朝却恢复了文恬武嬉的故态.宋徽宗赵佶被接回了东京.宋徽宗、宋钦宗赵恒父子以为,天下从此太平了,一头栽进了酒肉声色之中.
在宗望率金兵渡黄河退却时,老将种师道向宋钦宗建议发动一次袭击,将金兵消灭.宋钦宗不但不采纳种师道的建议,反而还撤了他的职.
宋朝统治者不作任何防御金兵再次进攻的军事准备,各路勤王军队也被下令遣还.他们想入非非,企图暗中联络在金朝的辽降将耶律余睹等人,里应外合搞垮金朝,以求获得意外的成功.于是,金朝以此事和宋朝不履行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的诺言为口实,于靖康元年八月,再次出兵南侵.金太宗命令宗翰为左副元帅,宗望为右副元帅,分东西两路进军.
宗望率领的东路军从保州(今河北保定市)出发,连续攻陷真定、庆源,并经恩州(今河北清河县),由大名府魏县(今河北魏县西南三十里)取李固渡渡过黄河.宗翰率领的西路军继续围攻太原.北宋朝廷一再破坏河东的抗金部署,太原外无援兵,内无粮草,被围困250多天后,终于在九月间被金兵攻破.接着,宗翰率军越过无宋兵守卫的险隘南北关(在今山西灵石县),直逼黄河北岸的河阳(今河南孟县).守卫河阳对岸的宋军有12万人,金军不敢渡河.金军将许多战鼓集中起来,敲了一夜,宋军吓得连夜溃逃.西路金兵顺利渡过黄河,进占西京(今河南洛阳市)、郑州.两路金兵同时进逼东京.
金统治者对宋朝采取的是“以和议佐攻战”的策略,一面加强军事进攻,一面又不断派使者同宋朝磋商议和条件.金军渡过黄河以后,宗翰派使臣到宋朝,提出划黄河为界,河北、河东(今山西省)的地方全部归金国.宋钦宗对金国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他立即派门下侍郎耿南仲和开封知府聂昌去办理割地事宜.钦宗还下诏给河北、河东的军民,令他们开城降金.
河北、河东的人民异常愤怒,立即掀起了反割地的怒潮.聂昌走到绛州(今山西新绛县),被绛州人民杀死.耿南仲和金使臣到卫州(今河南汲县),卫州人民要捉拿金使臣,金使臣吓得仓惶出逃.耿南仲再也不敢提割地的事了.
靖康元年十一月底,金兵东、西路军会师汴京城下.金兵再次包围了宋朝京城.这时京城危在旦夕,宋钦宗还在幻想与金求和.汴京虽然还有7万宋兵,但宋钦宗根本不组织这支军队进行有效地抵抗.汴京城中的百姓坚决要求抵抗金兵,自动起来杀死抵抗不力、有奸细嫌疑的东壁统制官辛康宗.宋钦宗一伙害怕京城百姓造反,在杀死辛康宗的事发生后,赶忙把参加守城的汴京百姓赶下了城头.
宋钦宗不让汴京百姓抗金,却想依靠汴京的市井无赖,组织所谓“六甲正兵”、“六丁力士”、“北斗神兵”来保卫汴京.闰十一月二十五日,自称懂得“六甲法”的郭京命令由一帮无赖组成的7777个“六甲正兵”,大开宣化门出战.这帮“神兵”一出城就被金兵击溃.郭京见势不妙,推说下城“作法”,带领残兵南逃.洞开的城门还未来得及关闭,金兵就蜂拥而入.汴京失守了.
汴京城破后,宋军将士和城中百姓纷纷要求与敌人进行巷战.他们宣誓:人在城在,誓与京城共存亡!宋钦宗吓得面无人色,哪里敢抵抗.他狠狠地说:“巷战巷战,无异于加速死亡.君不见精通‘六甲法’的郭京也被打败了?金胜宋败,这是天意!”钦宗派宰相何栗去金营求和.何栗吓得连马背都爬不上去,手中的马鞭一连落下来三次.
何栗到了金营,宗翰、宗望对他说:“我们不想灭掉宋朝.请宋朝皇上前来商议割地.谈妥了,我们立即退兵.”宋钦宗带领几个大臣赶到金营,向宗翰、宗望交了降表.钦宗交了降表,可金兵还是不撤退,他们提出要废除宋钦宗的帝号,另立一个宋国的国君.钦宗回到京城,痛哭一场,觉得一切都完了.接着,金军派人进城,查封府库的金银财物,抢去金1000万锭,银2000万锭,绢1000万匹.宋钦宗还派出24名官员帮金兵在皇亲国戚、官吏、和尚道士等家里前后查抄了二十多天,金兵除了搜去大量金银财宝之外,把珍贵的古玩文物、全国州府地图档案也一抢而空.
靖康二年(1127年)正月,宋徽宗、宋钦宗被拘押在金营.金太宗下令废掉了宋徽宗、宋钦宗.四月初一,金兵把钦宗父子连同后妃、宗室、朝官3000多人俘虏北去.北宋王朝覆灭了.
这次事变是在北宋靖康年间发生的,所以历史上称作“靖康之变”.
金兵退走前,立宋朝投降派头目张邦昌做傀儡皇帝,国号楚.

山西省档案局官网(五):

交通安全在我心 作文

交通安全在我心

人们的生命是世间最宝贵的,没有了金钱,可以去再赚,没有了工作,可以去拼搏,没有了学业,可以去学习,但是,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

在剥夺人类生命的恶魔中,有的是病毒,有的是灾害,可多数是车祸。病毒无法抗拒,灾害不能避免,但车祸是人祸,不是天灾。所以,我们可以控制,可以防范。2009年2月1日,山西省公安厅交管局通报了春节长假期间全省的交通事故情况。七天长假期间光一个省,就有32人死于交通事故,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均有所下降。

在意外事故中,以车祸占首位,占意外死亡总数的50%以上。仅以汽车交通事故为例,全世界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比世界大战所死亡的人数还多。在交通事故中,以青少年的死亡人数最多,其次为老年人。值得指出的是:不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的资料均表明,自行车交通事故所导致的伤亡,儿童青少年是其高危人群。 据估计,当今世界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约为25万~30万人,受伤者约3000万人,永久性伤残者约300万人。有人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因车祸而死亡的人数以15~24岁的青少年居多,且仍在继续增加。我国城市每万辆车死亡率为50——108人左右,与国外相比较,为日本的26.5倍;美国的17.8倍。若以万辆车的死亡率作比较,则我国车祸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皆居世界之首位。车祸主要危害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18万以上的15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数十万的儿童致残。交通事故在青少年发生意外伤害死亡中占首位原因。车祸后果轻重不一,多见头部受伤、骨折、内脏出血、休克、死亡。在步行交通事故中,危险人群为5~9岁儿童;在驾车事故中,危险人群是10~14岁儿童和15~24岁青少年。

查阅公安交通部门的交通事故档案可以发现,儿童类交通事故的责任方多半是受害儿童,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的车祸在交通事故中占大多数。例如低龄孩子穿越马路时没有成年人带领,不走人行横道,骑自行车技术不熟练或逆行,在公路旁玩耍,红灯亮时横过马路,骑自行车带人,在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12岁以下儿童骑自行车上马路,骑车下坡不减速、猛拐,在马路追逐,走路是不看前方等等。然而正是这些少年儿童们的疏忽大意,高度麻痹,使交通事故这个大恶魔越来越张狂。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同维护交通治安,拒交通事故不再张狂,把事故率压到最小,共建一个美好家园。

汽车就像一潭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使人方便的同时,又给人类带来了危险,可是我坚信,只要大家共同维护,汽车一定会当“载舟之水”,绝不会作“覆舟之水。

城北中心六街小学

五(1)班

何晓宇

山西省档案局官网(六):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长城赞》全文及解释
快一些,马上要学了.

长城赞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注:对联中的“黎庶百工”指秦朝百姓;“烽垛”指城墙;“太空遥见”,据美首次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报道,从空中回望地球,长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筑物中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
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 年后,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赞》、《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山西省档案局官网(七):

徐霞客的名人小档案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其一生志在四方,不避风雨虎狼,与长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足迹遍历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福建、山西、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贵州等16省,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山西省档案局官网(八):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长城赞》全文及解释
快一些,马上要学了.

长城赞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数不清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巍峨丰碑.
跨峻岭、穿荒原、横翰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望不断长龙烽垛、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成江山锦绣.起伏奔腾、飞舞盘旋、太空遥见,给世界增添壮丽奇观.
(注:对联中的“黎庶百工”指秦朝百姓;“烽垛”指城墙;“太空遥见”,据美首次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报道,从空中回望地球,长城是地球上人工建筑物中最为明显的标志之一.)
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 年后,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赞》、《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里,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山西省档案局官网】

山西省档案局官网(九):

历史学是什么 2000字摘录

我假定你是想了解历史学专业,似乎单纯想了解历史学是什么问题就显得好没意义~
大学历史学专业介绍:历史学
 主干学科:历史学
  主要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导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与选读、中国断代史(从先秦到当代)、专题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史(美、英、法、日、德、俄等国、拉美、非洲、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中外关系史.
  专业概况:
  教学实践
  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史学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家机关、文教事业、新闻出版、文博档案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
  就业方向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2.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4.熟悉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音韵学、训诂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学及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开设院校:
  按高校热度排序
  [广东]中山大学 [上海]复旦大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河南]郑州大学
  [江苏]南京大学 [吉林]吉林大学
  [江苏]苏州大学 [天津]南开大学
  [重庆]西南大学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广东]暨南大学 [广东]广州大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河北]河北大学
  [辽宁]辽宁大学 [安徽]安徽大学
  [广东]华南农业大学 [辽宁]大连大学
  [河南]河南大学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
  [江苏]扬州大学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
  [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广东]华南师范大学
  [浙江]宁波大学 [湖南]湘潭大学
  [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师范大学 [湖北]中南民族大学
  [黑龙江]黑龙江大学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
  [山西]山西师范大学 [贵州]贵州大学
  [北京]北京联合大学 [浙江]浙江师范大学
  [新疆]石河子大学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
  [吉林]延边大学 [湖北]湖北大学
  [浙江]杭州师范大学 [山西]山西大学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 [福建]福建师范大学
  [山东]聊城大学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内蒙古]内蒙古大学

山西省档案局官网(十):

要是有关他不断探索的故事
沈括的故事

沈括出使
--------------------------------------------------------------------------------
自从宋真宗以后,宋朝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银绢,维持了几十年跟辽朝暂时妥协的局面,但是辽朝欺宋朝软弱,想进一步侵占宋朝土地.公元1075年,辽朝派大臣萧禧到东京,要求划定边界.
宋神宗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双方争论了几天,没有结果.萧禧一定说黄嵬山(在今山西原平西南,嵬音wéi)一带三十里地方应该属于辽朝.宋神宗派去谈判的大臣不了解那里的地形,明知萧禧提出的是无理要求,又没法反驳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谈判.
沈括,原是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官员.沈括不但办事认真细致,而且精通地理.他先到枢密院,从档案资料中把过去议定边界的文件都查清楚了,证明那块土地应该是属于宋朝的.他向宋神宗报告,宋神宗听了很高兴,就要沈括画成地图送给萧禧看,萧禧才没话说.
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上京(辽朝的京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沈括首先收集了许多地理资料,并且叫随从的官员都背熟.到了上京,辽朝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谈判边界,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和官员们对答如流,有凭有据.杨益戒一看没有空子好钻,就板起脸来蛮横地说:“你们连这点土地都斤斤计较,难道想跟我们断绝友好关系吗?”
沈括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背弃过去的盟约,想用武力来胁迫我们.真要闹翻了,我看你们也得不到便宜.”
辽朝官员说不服沈括,又怕闹僵了,对他们没好处,只好放弃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沈括带着随员从辽朝回来,一路上,每经过一个地方,把那里的大山河流,险要关口,画成地图,还把当地的风俗人情,调查得清清楚楚.回到东京以后,他把这些资料整理起来,献给宋神宗.宋神宗认为沈括立了功,拜他为翰林学士.
沈括为了维护宋朝边境的安全,十分重视地形勘察.有一次,宋神宗派他到定州(今河北定县)去巡视.他假装在那里打猎,花了二十多天时间,详细考察了定州边境的地形,还用木屑和融化的蜡捏制成一个立体模型.回到定州后,沈括要木工用木板根据他的模型,雕刻出木制的模型,献给宋神宗.这种立体地图模型当然比绘制在纸上的地图更清楚了.
宋神宗对沈括画的地图和制作的地图模型很感兴趣.第二年,就叫沈括编制一份全国地图.但是不久,沈括受人诬告,被朝廷贬谪到随州(今湖北随县)去.在那里,环境虽然很困难,但是他坚持绘制没有画完的地图;后来,他换了几个地方的官职,也是一面考察地理,一面修订地图,坚持了十二年,终于完成了当时最准确的一本全国地图——《天下郡国图》.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anjiang957134/

推荐访问:晋档在线 山西省档案局网站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