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一些人流泪读后感(4篇)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6-07-13 10:08:2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读后感】

第一篇:《遇见一些人,流泪 仓央嘉措》

第二篇:《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3篇》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3篇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一)

当我看到这本书时就被吸引了,湿漉漉的街角刚好映照书名《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条路,有人会陪你一时,有人会陪你一路。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微博上最会写>故事的张嘉诚所著,是一本让你笑出声来流下泪来的书。读过睡前故事的人会知道,这是一本纷杂凌乱的书。像朋友在深夜跟你在叙述,叙述他走过的千山万水。那么多篇章,有温暖的,有明亮的,有落单的,有疯狂的,有无聊的,有胡说八道的。当你辗转失眠时,当你需要安慰时,当你等待列车时,当你赖床慵懒时,当你饭后困顿时,应该都能找到一章合适的,从而触动你的心弦。 翻开这本书,可以看到让你哭让你笑的痴男恋女,管春、毛毛、荔枝、茅十八、小玉、马力„„他们的爱情离别让你流泪心酸。故事里,各色各样的主人公到处串场,却又转身不见。几个人物,一段故事,却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因为这些故事同样在我们身边上演„„嘻笑怒骂间,一股熟悉亲切之感由心底生出。

当你为情所困、所扰时,也许也会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当喝得大醉时在路上大喊某个人的名字,来实现情感的宣泄。大醉过后一阵酣睡,醒来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干过什么事,也许是记得的,可那又怎样,除了自己,在别人眼中那只是一个小插曲,当时被人提起两句或是笑一笑,不久就会被抛在脑后,因为他一个过路者。

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遇见不同的人。大家都会打个招呼认识一下,再聊几句,最后互道再见。不同的是有人聊的时间长,有人聊的时间短,可最终都会分手。就好像手机通讯录中,一段时间会频繁联系一个或几个人,可当通讯录中的名字消失,又会记得谁是谁。

“一个人的记忆就是一座城市,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把高楼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所以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只能往前走。” 当人的一生开始时就好似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执笔的人是我们自己,但是纸却只有一张,容不得我们反悔,只能继续一笔笔画下去。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也不可能重新来过。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有书中人物的经历,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无奈、困难,谁都无法预料到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更不会知道结果会是怎样,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自己,掌握好现在,不被过去所扰,不为将来所忧。

故事不只是故事,也许它会对我们的处境,对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有所提示。就像《老>情书》中母亲对胡言的教育:母亲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爱情教会了儿子“爱就去追,去争取,不然永远没资格去得到”。

只希望“如果你要提前下车,请别推醒装睡的我,这样我可以沉睡到终点,假装不知道你已经离开。”这样就不会留下离别的悲伤,而我的全世界就会少一些泪水。(计量中心分工会 魏彤珈)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二):路过而已

最初知道张嘉佳,源于人人网上一篇名为《老情书》的故事。故事中,豪气万丈的老太太挥着拐杖对一群小年轻说:“我上山下乡,知青当过,饥荒挨过,这你们没办法体会„不趁着年轻拔腿就走,去刀山火海,不入世就自以为出世„我的平平淡淡是苦出来的,你们的平平淡淡是懒惰,是害怕,是贪图安逸,是一条不敢见世面的土狗。” 彼时,面临毕业,生活笼罩着迷茫和懒散,故事中的这段话将我瞬间秒杀。今年春天暖风正吹时,我看到这本书,当即决定买下。初夏蝉鸣时,我断断续续读完了最后一个故事。绿树浓荫时,我在上海书展路过张嘉佳的签售会,却最终没有走进去——我喜

欢他讲的故事,与他的名字无关。秋雨绵绵时,我又翻开这本书,一气呵成读完后,终于提笔写下这篇文字,权当纪念与致敬,为那个给予我感动和思考的生命。

书中大多故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开头好笑,过程爆笑,结局悲伤。对这样的叙述方式,我恨的牙痒痒却又自虐般地读一遍又一遍,只因感同身受。坦而言之,作者文笔也没特别好,书中的故事那么矫情那么酸,无非是些老掉牙的情节,分分合合,离别或圆满,简直一本知音体的言情故事集。亮点在于,作者从不起眼的小事写起,这些事情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上,就发生在昨天,随着情节展开,慢慢将读者引入一段看似平淡实则韵味无穷的故事,越往后越沉重。这些故事真实又虚幻,结局心酸又完满,就好像在人心上一刀一刀切,总是莫名其妙戳中泪点。我也觉得感动,不是为充满泪点的故事,是为这故事里倾尽全力去爱的人心,爱生活、爱自己、爱那个他(她)。

作者大量采用白描和重复的写作手法,没有过多的言语修饰,却总能在细小琐碎的故事里,画龙点睛般地来一句引人深思的结语。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情境下,引发读者不一样的感悟;情景前后对比,既强调突出又物是人非,引发无限唏嘘。书中,作者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向读者叙述发生在他朋友身上的故事,我们跟随着作者,只看得到前因与后果,中间的过程或原因,全部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所有的猜想和感悟,都是独属于我们的财产。

这实在不是一本适合在睡前看的书,想多,太伤神。故事中,茅十八和荔枝爱的那么真挚而热烈,为什么最终分开?全校误会崔敏的时候,猪头为什么坚定的相信她?“我”在拒绝姜微后,为什么还要把口香糖包装纸放在枕头下?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不会知道,在看不到的地方,又发生了哪些或无奈或温暖的故事。所以啊,千万不要只凭表面轻易下结论,无端猜忌会伤害爱你的人和无辜的人。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如果看不到确定的天长地久,还要不要走进他人的生命?但是啊,不是每一次相遇都要追寻确定的结果,有时在相处的过程中,能够清楚看到自己想要的,或者不想要的,又何尝不是一种结果。命运会厚待用心生活人,努力去爱,好过一颗冷漠的心。【遇见一些人流泪读后感(4篇)】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我们路过别人的生命,别人路过我们的生命,人生即是一场又一场相遇组成的集合。所以啊,我们哭,我们笑,欢歌与眼泪,疼痛与感动,那是连上苍也无法复制的独特生命历程,只属于自己。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都值得我们静静地倾听。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生命相遇,路过而已。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读后感(三)

高二三班吕君玲

这是一本会让你笑出声,也有可能让你流下泪的书。

这是一本纷杂凌乱的书,是作者张嘉佳写的睡前小故事的合集。像朋友在深夜跟你叙述,叙述他走过的千山万水,每个篇章给你的感觉都不同。

张嘉佳是微博中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作者,他的故事在微博被转发超过1500000次,阅读量超过4亿,书里有几句较为经典的句子:

①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②一个人的记忆就是一座城市,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把高楼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所以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只能往前走。 书中讲述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很多故事,总有一瞬间你会在他的故事里看到自己。序言里有一句“一些人从我的世界路过,我从一些人的世界路过”我们有多珍惜现在,就有多害怕分别。作者故事里的他们也是我们,不同年代,梦想生活却惊人的相似,有

【遇见一些人流泪读后感(4篇)】

种不可抵抗的亲切感。

每个人都会在不同的时间遇到不同的人。我们握手,问好,然后互道再见。然而你并不会觉得有所惋惜,你已经变成了更好的你,然后继续勇敢地追寻下去,等待对的人,等待更好的明天。多听听别人的故事,多想想自己的故事,然后再试着告诉他们。 无论你想不想,你都要试着去改变这个世界,而不是一味顺从。以最温柔的方法,年华如风雪般凶猛飞过,人生的沟壑亘于时空。期待着你成为讲故事的人,退去所有棱角,和岁月握握手,心平气和。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并不是张嘉佳写的最好的文字,却是他最贴近大众的文字,他甚至创造了一种新的体例,一种方法,一种风格,一种新式的矫情范,他重新发明了讲故事的方法让读者感同身受。他的文笔,是最符合当下大众阅读习惯的,以假恶丑凸显真善美。在耍贱和煽情中自由切换,边飙脏话边抒情,上一秒还是安妮宝贝一样的感性,下一秒就变成了耍贫的留几手。【遇见一些人流泪读后感(4篇)】

飙脏话有什么好处呢?很多时候,感情宣泄不出来只有脏话才可以表达,脏话才能稀释矫情。

故事总的来说就是:屌丝也有希望,怪咖也有真爱。

第三篇:《人教版六语下 口语交际习作四、回顾拓展四》

第四篇:《《走在行知路上》读后感》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2010-05-26 10:10:56

这学期我阅读了杨瑞清先生撰写的《走在行知路上》一书,读后真是受益匪

浅啊!

平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艰深的说教;平

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我却感到书中有种无形的力量,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心。从那些朴实的话语中,从那些通俗的描述中,我深深感到杨瑞清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他的信念、他的执着、他的激情,他那平实而挚朴的叙述,深深地打动了我。【遇见一些人流泪读后感(4篇)】

杨瑞清——一个赋予生命不平凡意义的平凡人!

1981年,从农村走出来的杨瑞清从南京晓庄师范毕业。毕业时,他放着城

市里的工作不争取,主动要求到最偏僻、最贫穷落后的乡村小学当教师。在被分配到江浦县五里村五里小学后,又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不懈地从事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之路。自从走进乡村小学那天起,他就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激励自己,安心在乡村小学扎根。1983年,一纸调令曾把他调到江浦县团委任副书记,但他始终无法割舍对乡村

孩子们的牵挂。考虑再三,他还是向组织提出:“做共青团工作不缺我一个;但扎根农村教育不能少我一个。”经过努力,他终于又回到了五里小学的讲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地实践着“让农民的孩子也能受到最好的教育”的诺言。有人因此说他傻,他不介意。20多年来的义无反顾,终于为教育农村孩子闯出了

条新路。

在二十多年的行知路上,杨瑞清校长在回乡与进城之间, 选择了回乡;在从

教与从政之间,选择了从教;在坚持与逃避之间,选择了坚持。他通过创办行知实验班、创建行知小学、打造行知学校,实施行知工程,大力弘扬行知精神。如今他的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把一所开始只有7名教师、150多名学生、几间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板凳的、教学质量低下的村小,办成了一所设施设备现代化,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广大家长、教师所想往,参观、学习“门庭若市”的“省级模范学校”,用热血创建了一所新型的农村小学。他先后获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

有人说:没有经过艰辛付出的过程而得到的结果是不会让人感动得流泪的。

如果是出身豪门贵族,如果是在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的学校里搞出一点成绩,只能算是锦上添花,似乎是在情理之中,不会让人太过感动,而杨瑞清校长出身穷

苦,开始时工作环境极差,他是在“信念”、“坚持”、“感激”中不断“成长”,最终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反思自己的工作,应该自惭的太多:首先是平时不太注重学习,书读得不多,又不太喜欢外出,外界的信息吸收得少,只知道闷起头来,“办„„办„„

办„„”;其次是在自己的潜意识里还有一种因循守旧思想,认为我们学校的人力、物力现实条件就是如此,很多事是无力回天;再者,自己还有一种“小富即安”的满足感,总认为自己不管在哪个学校,都是以校为家,总是一步一个脚印,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自己认为是问心无愧了。

探寻杨瑞清校长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感觉到,他的成功之路,很大的原因

还在于他吃透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是片言只语地学,而是在实践中真学、真干、真发扬光大。初为人师,他便以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为引领,走访了不知多少位学生,“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不让一个学生留级”、“不让一个学生厌学”,从而感动了村民,感化了村干部,全村集资20万元建新校舍改善了办学条件;他以陶行知“赏识教育”为借鉴,“优点分享,让学生成为心灵的主人”,“全员管理,让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自主选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他以陶行知“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的思想为先导,开辟了实验农场,创立了行知基地,整合农村教育优质资源,让行知精神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是什么让他这般执着地走行知之路呢?是那份理想和激情,正如他说的“青春不能没有理想,事业不能没有激情相伴”。

正因为杨老师真学行知,认真做事,坚持不懈,真正学到了本质上,所以才

能在全国学行知的千千万万学校中,明确地提出了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发扬光大,实现了与时俱进。【遇见一些人流泪读后感(4篇)】

读完《走在行知路上》,他那温暖的师德,快乐的教育;他那守住宁静的心

家,经营温馨的小家,融进和谐的大家,奉献伟大的国家;他那善解人意发现美,与人为善表达美,善待自己享受美,积德行善弘扬美;他的不图回报,真诚追求,让我心底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家。他热爱教育,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心地纯正,热爱生活,享受生命。看了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让我的心变得更明净,让我觉得教师这一职业真好,孩子们真可爱,生活真幸福,这世界真美丽„„此时我深刻明白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含义之所在。任何一个人只要肯把10年、20年的生命集中起来做一件事,一定会有一个大气象。小里可以见大,平中可以出奇,把小事做深,做精,做到极致,就是大事。【遇见一些人流泪读后感(4篇)】

回想自己从教十多年来,也曾有短暂的激情,有奋斗的回忆,有迷茫的痛苦,也有成功的喜悦,但更多的时候是平静。慢慢的我习惯了平凡,我失去了进取的欲望,更可怕的是我失去了思考的习惯,面对工作,面对社会,面对人生甚至有点麻木,也许这是许多教师共同的悲哀。看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内心也有隐隐的冲动,想有所作为,但更多的时候是浮躁不安,原地不动。看到社会的飞速变革,我想融入其中,可却有一种找不到根的感觉。其实想来: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而战胜自己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

杨瑞清老师以他的成长道路和心路历程告诉了我们:人生该追求什么?人生

又该舍弃什么?“坚持”是他人生的根基和立足点,而成长是他永远追求的生命状态。

读一本好书,犹如跟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通过这次“对话”,我的工作中又新添了一盏指路明灯!她让我对生命的意义有了重新的思考,对人生的定位有了重新的认识。人应该有一种信仰,人也需要对一种精神力量的崇拜,我会以杨老师为榜样,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推荐 | 评论(0) | 引用 | 阅读(135)

读《走在行知路上》

前不久,我有幸在学校图书室借到了《走在行知路上》这本书,当初在众多的教育名著中选择这本书,或许是被这个题目所深深吸引了吧!陶行知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大教育家,究竟是谁在如今这个追求名利、趋炎附势的社会,还执着地追随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一路走在行知路上呢?他这一路好走吗?带着心中的种种疑问,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了这本书。

《走在行知路上》为南京浦口行知学校杨瑞清校长所著,因为对杨校长人格魅力的景仰,所以怀着虔诚的心读完了这本书,收获颇多。我感觉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更是一个教育实干家。这一路走来,他凭着对农民的爱,对农村的爱,对教育事业的爱,对生活的爱,对社会的爱,对生命的爱,怀着一颗赤子情怀,谱写出了美丽的人生篇章。 中国最广大的是农村,最多数的是农民,最薄弱的是农村教育。20世纪初,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郊外创建了著名的晓庄师范,立志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通过乡村教育来改造中国。这在当时激励了

一大批有识之士投身于中国乡村教育。半个多世纪后他的思想依然感召着许多热血青年,南京江蒲县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就是其中一个。

20年前,杨瑞清在他的毕业志愿书上写道: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无法心安理得地进城读书。他立志一生追随陶行知的理想,让教育像空气一样,人人有得呼吸,但在80年代的中国农村,这种空气还显的十分稀薄。当年,风华正茂的他有着多次人生选择。然而,他怀着“向陶行知学习,走行知之路”的理想,选择了教育,选择了农村,象一颗种子——选择了双重的贫瘠!他辛勤耕耘与播种,内心充满激情,历经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而痴心不改„„其间,有过进城做官的机会,但他毅然选择了离开,扎根于那块贫瘠的土地上。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留级”,他设计了“弘扬主体、扬长避短、耐心等待、促进转移”的16字思路,在贯彻中,他把满腔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让多少孩子得到关爱,让多少孩子学习的更加扎实,更加快乐,而在变革的同时,自己却承受着来自社会的压力。他初为人师,以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思想为引领,走访了不知多少位学生,“不让一个孩子失学”,感动了村民,感化了村干部,让全村集资20万元建新校舍改善了办学条件;以陶行知“赏识教育”为借鉴,“优点分享,让学生成为心灵的主人”,“全员管理,让学生成为集体的主人”,“自主选择,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让一个孩子厌学”;以陶行知“生活既是教育”、“社会就是学校”的思想为先导,开辟了实验农场,创立了行知基地,整合农村教育优质资源,让行知精神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是什么让他有这般执着地走行知之路呢?是那份理想和激情,正如他说的“青春不能没有理想,事业不能没有激情相伴”。

书中,杨瑞清关于“家”的概念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他认为组建一个“温馨的小家”是幸福美满的必要环节,但是他觉得光靠有这么一个小家庭,还保证不了幸福美满,还要给自己再建几个家。就是有一个“和谐的大家”。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单位里面,生活在朋友中间,要跟亲朋好友打交道,你的这个人际圈就是你的大家,在这个大家里面能够和谐相处那是你幸福的一个重要源泉。然后我们心里面还要装着“伟大的国家”,这是更大的家了。国家看起来好像是一个概念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享受着丰盛的晚餐是因为我们在和平的环境里面,在没有通货膨胀的社会里面,在经济繁荣的日子里面。这一切是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在发展,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和平的国家,一个繁荣的国家,所以每个人在过上好日子的时候,必须要明白地想到这一层。读罢他的思想,我自认为跟他相比,相差很多。一直以来,全然是为了自己的小家忙碌、奔波着。如此一比,自感甚是惭愧。我想,正因为好多人做不到、想不到的事在他身上都发生了,这或许正是他跟我们普通教师不一样的地方吧!

我19岁从当阳师范毕业,一直在农村工作,一干就是十一年。我这十一年,有短暂的激情,有奋斗的回忆,有迷茫的痛苦,也有找不到支撑的感觉,总感觉自己所处的工作岗位实在是太平凡、枯燥不过了,更谈不上去实现什【遇见一些人流泪读后感(4篇)】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267104/

推荐访问:遇到一些人流泪读后感 遇见一些人流泪目录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