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6-09-19 13:24:3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读后感】

【一】:《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道德是立身之本

《道德情操论》是苏格兰经济学家哲学家亚当·斯密的的一部伦理学著作。他一生共修订过六次,可见其对这本书的重视。在这本书亚当·斯密从人类共有的情感和同情心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入浅出的讨论了克己、正义、责任、仁慈等一系列道德范畴和产生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为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示人类行为应当遵守的一般道德准则。

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的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身处其中不能自已,不可避免地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诸多定义为不道德的情感所操纵,因而促使人们更加向往感恩、慷慨大度、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对于这所有不道德和道德,以及从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种种人类情感正是——亚当·斯密耗尽毕生心血所研究的。后世评论认为比起他的另一部巨作《国富论》斯密似乎更重视自己的《道德情操论》。即使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写完《国富论》之后,斯密一直没有转移对人性道德情操的思考焦点。

他写成了这本《道德情操论》是十分罕见的。细数在人类历史上全面系统性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该作独一无二。亚当想告诉读者的是,市场经济体系下,人们无可厚非地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要受道德概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需要永远地植根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 在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一句名言——“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众所周知,但他在《道德情操论》中也写道,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怎样才叫‘利己’,读完《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对于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而言,这有着重大意义。在这场变革中每个个体都应当从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协调发展。尤其需特别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防止公正这一杠杆的倾斜,动摇社会安定。

此外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内容中,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人性情感和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理论说明。

首先第一卷中,他认为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如他本人书中所言“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会多么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存在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得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我们也常为别人的悲哀而感伤,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换而言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是社会生活中天然形成的也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接着,他引出论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一定程度增加快乐也能适当减轻痛苦。在人际关系联系中,旁观者根据当事人的原始情感与自己表示同情的情绪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亚当因此认为,在当旁观者努力体谅当事人情感和当事人努力把自己的情绪降低到旁观者所能赞同的程度这样两个基础上,就确立了两种美德。“前一种的努力基础上确立了温柔有礼,和蔼可亲、公正谦让,宽容仁慈等多种美德;而崇高庄重、自我克制这些使我们出乎本性的一切活动服从于我们自己的尊严荣誉以及行为所需规矩的众多美德,则出自于后一

种努力基础。由此亚当开始引出对各种感情合宜程度的分析以及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评论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

其次,第二卷撇开第一卷中情感产同激起它的原因或对象间的关系的研究,着眼于从它意欲产生的结果和往往产生的结果的原因的关系的研究。亚当从中谈到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确定无疑的赞同或反对的对象,从内心情感同它意欲产生的或往往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优点(受赏)与缺点(受罚),即是所谓的功过感。并扩展引到正义感和责任感的论述。然而亚当也指出某一情感或者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后果往往和理论认定后果有出入,这也会对我们对于行为的优点和缺点的判定产生影响。所以亚当引入了论命运这种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以及程度,并最后从人的内心以及社会认可方面分析了这种评判波动出轨的最终原因。

第三卷开始阐述我们评判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起点。根源起于自我赞同和不自我赞同的原则,亚当再次指出,“如果我们不能离开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从一定的距离或者他人的角度来看担待自己的情感和动机,就不可能对他们做出全面的评述”。因此我们无论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做出赞同与否的评价,都在一定条件下会和、或者是我们设想会和他人的判断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从最初针对别人的道德评判,我们才获取对自己的评判原则。往后亚当引出人类对赞扬的喜爱和对责备的畏惧,基于这种情感心理的影响,他开始对由此产生人类良心的影响和权威的分析。从反方面,天性中的自欺本质以及起效和作用也将不可被忽视。

第四卷是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作用。效用被认为是美的主要来源之一,就好像“任何设备或机器子要能产生预期的结果,都赋予总体一定的合宜感和美感,并使人们一想到它就感到愉快”。因此亚当指出,效用的表现赋予了人的品质和行为于美,以及关于这种美的概念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看成一种原始的赞同原则。

第五卷讲的是习惯和风气对有关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影响。社会习惯和风气不仅能对有关美丑的看法的影响,而且能对行为美(即道德情感的)不可避免产生影响。

在第六卷亚当深入论析优秀的品格,即有关美德的品质。当我们考虑任何个人的品质时,我们当然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它:第一,它对那个人自己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第二,它对其他人的幸福所能产生的影响。情感在对他人的产生的影响中,天性致使个人成为我们关心和注意的对象会依据一定顺序,以及乃至对社会团体成为我们慈善对象的顺序。

第七卷中则详细讨论了道德哲学体系中美德的体系本源,以及关于赞许的原理的本能出自。,亚当对美德存在在什么体系中以及其各种体系做出了讨论,包括合宜性体系,谨慎体系以及仁慈体系,乃至善恶不分的放荡不羁性体系。而对赞许原则的本能,亚当分析了自爱、理性。感觉这三种出自。

www.fz173.com_道德情操论。

通读这本书,斯密为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理出一条有秩序的思路。首先,他在认同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基础上,提出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建立在这种自发的内心同情,乃至往后更深层次的道德也是如此。接着,他引出一个类似公理的常识,即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最后,在第一卷第三、

四、五章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因为相互同情的愉快,为了产生一致的情感,如同天性教导旁观者去设想当事人的各种情况一样,天性也教导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去设想旁观者的各种情况。正是在这两种努力,即旁观者的努力、当事人的努力,确立了两种类型的美德;旁观者的努力中建立起和蔼、公正、宽容等美德类型,当事人的努力中则建立起崇高、庄重、自制等美德类型。当然,与美德相对负性的冷漠、鄙俗、下流品行等则确立于对上述“适

宜性”努力的失败、甚至反动。

www.fz173.com_道德情操论。

看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亚当·斯密对于道德美德原则,起因以及效用的分析给我们带来极大的启示。众所周知,日程生活中道德和法律一样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是市场经济社会下,处理人际关系评判行为标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则。自从炎黄起始,弘扬道德美德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也应当保持这样的美德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当下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乃至转型时期,在社会之中的各行各业间,每天一样处处都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人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情感。在处理这些情感联系的时候,我们有很多地方可以向这本书汲取智慧。这本书向我们阐述的道理和分析,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启发,让我们以后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得到源源不断的智慧来源以及精神动力,鼓励我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体谅,用遵守人性美德的原则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立身于社会网络中。

从宏观的方面来讲,《道德情操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社会如果人人都只追求个人利益将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正如前文所言“??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人是复杂的,人不仅有私欲,也应当有情操。无论人怎样自私,他都有一种“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的本性。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的关系网络,并用道德美德约束来方可维持其稳定,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以亚当来看,正因为人类懂得感同身受,拥有普世之爱,所以人才区别于动物;正因为守望相助,前人为后人栽树,小我为大我牺牲,社会道德约束下的人类社会才得以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存续至今。

引用百度词条的分析做结尾——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学习经济类的学生大多只知道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国富论》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但是人们却都忽视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国富论》这本书以“利己”为中心阐释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而《道德情操论》则宣扬了“利他”为基础的道德思想情操,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的: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可见《道德情操论》不仅对学习道德思想有很深的作用,对于理解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学习经济学问题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道德情操论》围绕“同情”这个中心,对整本书展开了阐释。在书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和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道德情操论》中很多段落的确很发人深思:

1,、第二篇中一段如此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是为了什么?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对财富、权利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归根到底,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和认同。”试想当今中国和世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基础几乎已经成为衡量人的成就的标准,致使一些人为了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为自己谋私利,不顾社会利益和社会道德,造成道德的沦丧,社会关系的疏远。因此经济利益并不应该成为一切准则,重要的是对社会道

德的培养,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于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社会价值才应该成为衡量其价值的准则。

2、“人性之尽善尽美,就在于多为他人着想而少为自己着想,就在于克制我们的自私心,同时放纵我们的仁慈心;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和谐共鸣,也才有情感的优雅合宜可言。”这句话中可以很深刻的体现出《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的中心,只有克制自己的私心,多为他人着想,最后受益的不仅是他人,同时更是我们。也就是说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

3、“喜欢值得赞美不仅绝非完全源自喜欢收到赞美,反倒是喜欢受到赞美,至少在相当大的程度内,源自喜欢值得赞美。”这句话在我们生活中是最常体现出来的,当我们真正的做到了别人所期望的,或自己觉得自己的成绩值得赞赏,我们在某种程度上会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或者会为别人的赞赏而喜悦。但是当我们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成就或者别人的赞美时,我们并不会发自内心的觉得欣喜。因此这也会使我们控制自己的贪慕虚荣的心。

4、“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这个思想对于当今世界特别是中国的建设都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贫富差距日益凸显。因此未来要尤其要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协调发展,关注群众的利益。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要让每个人都享受改革和建设的成果,把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

《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在西方的影响不亚于《国富论》,在当今经济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世界,道德缺失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对于道德的培养也变得至关重要。在《国富论》中调节经济有一个无形的手是市场,而《道德情操论》也作用于市场经济那就是市场经济应该是一个讲道德的经济,也就是说要用道德和法律规范每个人的行为,不能为获取个人利益而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没有诚信,没有道德,市场就会混乱,社会也很难发展。因此,《道德情操论》是每个经济人不得不翻阅的经典著作,而其中的道德情操思想也应该要发扬到整个社会中去,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和谐的社会。

【三】:《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

经济学之父的人生思考www.fz173.com_道德情操论。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读书报告

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用同情的基本原理

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一、著作基本状况

书名:道德情操论

作者:亚当·斯密

译者:谢宗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www.fz173.com_道德情操论。

版次:2011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二、著作中的价值之处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对于道德和情感的自然

值得人们去仔细领悟,基本上每一句都能让我回味很久。这本书我粗读了一遍后,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遍,的确缓解了我纠结的心境。下面几处观点是我觉得十分发人深省,值得仔细推敲的。

1.(1页第2-4行) 他人和我们自己在情感上的相互契合,似乎就是快乐的一个原因,而缺乏这种契合也似乎就是我们痛苦的一个原因。

快乐有时很简单,只是“你懂我”而已,这当中就包含了斯密所谈到的情感契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感叹“知己难寻”,我们的朋友可能很多,但是知己却很少、所谓“知己”,简单地说就是知道、了解自己内心的朋友。每个人在内心深处对

于“知己”其实还有其他主观的认定,如果不能先检视自己潜藏在心中对“知己”的想法,同时了解对方对于“知己”的看法,两者贸然地成为“知己”,最后通常会落得“因了解而分开”。成为知己,是双方相互认同、情感相互契合的一个过程。当然即使是知己也不可能做到情感上的高度相互契合,这也就是为什么原本相亲相爱、曾经很亲密、相处很好的两个人,最终的结局也许是老死不相往来,双方都为彼此无法相互认同而痛苦。这也让我联想到书中所提到的生气和气愤的人其实也值得同情,因为他们生气的原因不必定是让人痛苦的,但是我们无法对他们的情感感同身受,因而无法产生一定的同情感,更多的是对这种人的不理解。因而,在我们与人交往过程中,相互认同、多交流是极有必要的。

2.(第115页第21-23行) 怨恨心情的主要目标,与其说是要让我们的敌人也反过来感到痛苦,不如说是要让他意识到是因他过去的作为才感到痛苦,要让他后悔那个作为,要让他觉得他所伤害的人不该受他那样对待。

浮躁的人最易心生怨恨,一点点的小事也让他计较不已。最近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事件让人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该事件的犯罪嫌疑人就是因为一点点小事,慢慢地积累了他的怨恨情绪,最终以这样的行为作出了报复。这是一个失败的报复,死亡并不能让敌人意识到是因他过去的作为才感到痛苦,让他后悔那个曾经的作为。再者,若能够做到不过于斤斤计较、懂得宽容和相处之道,也许该研究生不会觉得室友的行为时多么不合宜,也不会心生怨恨,最终铸造悲剧。如若心有正直与正义感,就更不会这么简单地就怀有什么怨恨。因而,我们的判断他人功过得失的标准极为重要,再者清晰定义积极的怨恨心情的主要目标,“报复”才是成功的。

3.(第183页第22-24行) 本身安逸自在的人,最能够注意到别人的痛苦。本身暴露在苦难中的人,则最立即也最直接被要求注意并且控制自己的感觉。

在生活中,幸福的我们特别会被那些可怜和令人悲伤的事吸引并感到同情,从同情感中得到满足。而苦难的人,则渴望被关注、被同情,以达到他们分享悲伤时内心得到的满足感。满足感是很奇妙的东西,无论快乐还是悲伤,都需要这种感觉来支撑,虽然,满足感是该书最开始所提到的议点,但后面还是能够用满足感这一说法来解释问题。这不仅体现了斯密思维的连贯性,也体现了情感发展的相关性。

三、总体评价及读后启示

幼年的亚当?斯密聪明好学,14岁便进入格拉斯哥大学,主修拉丁语、希腊语、数学以及道德哲学。1740年,他获得了斯内尔奖学金,进入著名学府牛津大学学习,1746年毕业后回到故乡柯卡尔迪。1748年,亚当?斯密开始在爱丁堡大学担任讲师,主讲英国文学,几年后又开始讲授经济学课程。1751年,他回到母校格拉斯哥任教授,主讲逻辑学和道德哲学。在格拉斯哥大学任职期间,亚当?斯密公开发表经济自由主义的主张,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观点。1759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这是一部全面剖析人类情感的经典之作,为亚当?斯密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使他跻身英国一流学者之列。

《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是亚当?斯密整个写作计划和学术思想体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前者阐述的主要是伦理道德问题,后者阐述的主要是经济发展问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建立的经济理论体系,就是以他在《道德情操论》的论述为前提的。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十分推崇亚当?斯密的著作。2009年2月1日,温总理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主编巴伯的专访,这是温总理第六次在公开场合提到亚当?斯密,谈话过程中,温总理多次提到并引用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温总理指出:“《道德情操论》很长一段时间不引人注意,我觉得它的意义不亚于《国富论》,这两本书在我心目中具有同等重要位置。”其实,与《国富论》相比,

《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

《道德情操论》全书分为六卷(有的版本是七卷),一是论行为的合宜性;二是论优点和缺点兼论奖赏和惩罚的对象;三是论自我评判的基础,兼论责任感;四是论效用对赞同情感的影响;五是论习惯和风气对生活的影响;六是论有关美德的品质。作者从日常琐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发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絮叨家常,不知不觉之间令人深受感染。这种贴近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局限,打破了学术的高墙,让每一个普通读者都能受益匪浅。

《道德情操论》洋洋30万言,阐述的核心论点是:具有利己主义本性的个人如何控制他的感情和行为;怎样建立一个有道德行为准则的社会。

利己主义是人之本性,但人的自利行为不能没有法律的规范,可是仅有法律的社会缺少色彩,因此我们还需要道德(斯密笔下将它分为正义和同情心)。我们有必要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斯密认为是正义,就是把自已放到他人的位置上,考察自己对别人所做的事情,并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可以接受的,即孔夫子所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者也。它排除了许多我们所认为不正义的事情,如偷盗、杀人、占他人便宜、限制他人自由等等。显然,这种意义上的正义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游戏规则。斯密将正义和基于仁慈的道德进行了区分。斯密说:“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 “在追求名誉、财富和显赫地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尽其所能地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他要挤掉或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正义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它只要求人们保持对他人的尊重,但不要求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410918/

推荐访问: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道德情操论下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