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屠呦呦的作文

来源:作文 时间:2016-03-01 09:04:1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作文】

第一篇:《作文素材 屠呦呦》

190多次失败成就中国小草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 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屠呦呦,女, 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 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 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 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 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 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我们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用于在小白鼠身上的抗疟疾检测,但进展并不顺利。“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籍中细细翻找,突 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牢牢抓住她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一语惊醒梦中人,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 “水煎”法上,因为高温会破坏青蒿中的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追梦人,求索之路无止境。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 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

“青蒿素治疗疟疾在动物实验中获得了完全的成功,那么,作用于人类身上是否安全有效呢?为了尽快确定这一点,我和同事们勇敢地充当了首批志愿者,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在当时没有关于药物安全性和临床效果评估程序的情况下,这是用中草药治疗疟疾获得信心的唯一办法。

“在自己身上实验获得成功之后,我们课题组深入到海南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在21位感染了疟原虫的患者身上试用之后,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临床效果出奇之好。” 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获得拉斯克奖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天下,当时已81岁的屠呦呦首次在国内公开亮相。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在当时的采访中,屠呦呦表示,“青蒿素的发现,不是一个人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参与这项研究,都做出了贡献。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青蒿素的发现不仅找到了一个抗疟新药,而且为寻找抗疟药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由此带动国际 抗疟领域工作的新进展,也促使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青蒿素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

第二篇:《屠呦呦作文专辑》

淡薄无私 名垂青史 404班 朱星宇

屠呦呦,这个不曾被世人熟知的名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中国获科学类诺贝尔奖金第一人”、“青蒿素之母”……铺天盖地的名誉与赞扬纷至沓来,她只淡淡地留下了一句话:“我觉得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以身试药,让她的肝脏伤痕累累;放弃照顾女儿,使女儿体会不到母爱的温暖。她的淡泊名利、她的无私奉献,早已让她心灵升华,让她人格闪光,让她名留青史。

我不禁想起了你——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排八阵,演七星,东结孙吴,西和羌族,北抗曹魏,南平蛮夷。为了辅佐明君一统天下,拯救黎民百姓,你没有丝毫怨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你奉献了自己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尽了人臣的责任。你忠贞职守,从未要求过荣华富贵,“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你用生命诠释了无私与淡泊的重量。

三十年间,你遍尝百草,时常在生死之间徘徊,但你始终没有放弃,不知奋笔疾书多少个日夜,不知忍受了多少苦涩的味道,你终铸成这部中国医学史上的煌煌巨著——《本草纲目》,在中国医药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你本着一颗医者仁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治病救人的崇高事业,但却不求回报,一生简朴,你的无私淡泊已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千古流传。关于屠呦呦的作文

为了杂交水稻,你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默默奉献。研究条件的简陋艰苦、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冲击、他人的冷嘲热讽,都没有让你动摇,你的愿望是让全球人民都能吃饱饭,但当你终于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后,你仍穿着过去的衣服,仍吃着简单的饭菜。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乃是你做人的准则,每一个受到你恩惠的人都会将你刻记于心。

……

行走在历史的河畔,我看到了淡泊与无私无处不在。把诺贝尔奖章当作女儿玩具的居里夫人,放弃外国优越条件毅然回国的钱学森,将毕生财富献给慈善机构的比尔盖茨……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淡泊与无私,永远闪耀着耀眼的光芒。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灵魂高尚;只有无私奉献,方可名垂青史。 用淡泊和无私铸就成功

404班芦鑫荣

屠呦呦半生研究中药青蒿,最终成功提取青蒿素,获得了极高的荣誉。面对诺奖殊荣,她淡化个人荣誉,将无私奉献的精神看得更为重要。正是因为她的淡泊,她的无私,才使她走向成功。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天雨人悲,月黯神伤的困惑都将离人而去,世间的一切都将美好起来。时代变迁,人心永恒。拥有淡泊的心境和无私的精神,方可走向成功。

淡泊的心境和无私的精神给人精神力量,带人走向成功。居里夫人专注科学研究,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最终成功地发现了镭。她虽曾获过两次诺贝尔奖,但她从不为此陶醉,一生淡泊名利,专注研究,无私奉献。她的淡泊心境和无私奉献给予她巨大的精神力量,让她一直努力研究,让她明白“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你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你将一事无成。”正是因为居里夫人的淡泊和无私,才使她的科学事业走向了顶峰。她的美貌虽被侵蚀,但她的精神值得人传颂。 淡泊的心境可无私的精神给人无限动力,带人走向成功。身为名人的王选有一串串闪光的头衔,但他唯独对“老师”这个称谓看得比其他任何荣誉都重要。在他看来,教书才是他的本行。在他个人事业的巅峰之际,他毅然决定将舞台和荣誉让给青年才俊而自己回到本行,甘当人梯,为基础性教育做贡献。在王选的那个领域,他虽有名利,有权威,但他没有陶醉于此,而是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将无私奉献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淡泊的心境和无私的精神给予王选动力,让他甘当人梯,让他成就自我。

淡泊的心境和无私的精神给人心灵支柱,带人走向成功。世人皆知我国有神一到神六,但谁知这些成功是如何而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从神一到神六,这一次次的成功都是中国航天人用淡泊和无私铸就的。当成功来临时,这些航天员依旧待在科研室里,不陶醉于任何成功,只是默默的为国家付出。正是因为这些航天员的淡泊和无私,才有了通向太空的成功之路。淡泊的心境和无私的精神给予了航天员心灵支柱,让他们走向了成功,让中华民族走向了成功。

淡泊是一种信仰,无私是一种精神。冰山雪莲,洁白无瑕;满山杜鹃,情满人间。懂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不管生活如何,都会唱响属于他们自己的歌,都会拥有一个美好的心境,都能走向成功。

淡泊中无私,无私中淡泊,用淡泊和无私铸就成功,用淡泊和无私创造人生,创造未来。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404班 谢志荣

一心只系国家,埋头于研究,耗尽青春年华,终得功成身就。耄耋之年,首获诺贝尔奖,但她从未想过争名逐利,只为解救疾苦中的人们,她就是值得万人敬仰的科学家——屠呦呦。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先贤的这句格言一语道出了大部分国人真实的人生追求。然而屠呦呦却将名利置之度外,甘愿承受清贫,潜心研究,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淡泊名利、无私奉献造就不凡人生。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学子开启一扇窗。龚全珍无论是在新疆兵团还是在江西农村,无论是作为将军夫人还是作为小学教师,她的最可贵之处就是能够真正做到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用她丈夫甘祖昌将军的名言来说就是“甘当革命的傻子”。她放弃优越的城市环境和政策保障的优越生活待遇,默默无闻扎根农村60年,为了山区学子们能够受到教育,她坚持达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正是因为她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才为山区的学子们开启了一扇窗,让孩子们发现新的世界。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科学开启一扇门。居里夫人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研究,她的美貌被放射性物质无情的侵蚀,最终成功发现了“镭”。在丈夫去世后,她一个柔弱的女人仍然不懈的进行研究。她曾获过很多令人羡慕不已的奖章,但她从不因此而陶醉。她还把英国皇家协会的金质奖章给他的小女儿当玩具玩,以此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的守着它,否则将一事无成。正是因为她的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才为科学世界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创造了科学奇迹。关于屠呦呦的作文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为众生创安定生活。杜甫身处茅庐,却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范仲淹遭受贬谪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他们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将个人的得失甚至生死都抛诸脑后,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写就了他们平凡、真实而又光辉、伟大的人生,他们都在为天下众生创造安定生活而努力。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我们都应学做一个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人,淡泊之中怀有大志,清贫之中向往奉献。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造就不凡人生。

无私亦淡泊

404班 芦悦

85岁的屠呦呦因在中药青蒿素中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但在她40年工作以来,她未曾想过会得到这些荣誉,也不为争名争利而科学研究,她把荣誉归功团队,归于国家。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方可受人敬仰,名垂青史。

屠呦呦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青蒿素的研究,却从未叫苦,从未放弃,只为成功后为人类健康作贡献;面对诺奖殊荣,她淡化个人荣誉,认为贡献是大家的。她的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让我敬佩不已,她理所应当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喜看稻田千重浪,淡泊名利一农夫。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为寻找特优品种,从早到晚栽头于稻田,只为解决人民饥饱问题,工作起来忘了吃饭,患上了肠胃病,却从未放弃,最终成功,在一次受人评估自身身价时,他不屑地说:“用金钱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太低级,太庸俗。”他奉献自己的一生给稻田,不求金钱回报,只为人民吃饱;虽有很多财富却仍忙碌于稻田。他无悔奉献和对金钱的不屑令我折服,令世界折服。

真菌林业齐并进,无私奉献一先驱。中国真菌学家邓叔群在国家需要时果断放弃自己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回国;他手提竹篮深入山中,一样一样采集禾真菌标本;他拒绝就任高官,冒风顶日做研究;他生活俭朴,不图物质享受,主动提减薪,捐房捐积蓄给国家......邓叔群一生的选择都从人民和国家出发,无私地奉献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科学报国理想,他淡泊名利,拒绝高官厚禄,是我们的楷模,是国家的骄傲。

镭放射线闪光芒,淡泊无私一伟人。科学家居里夫人一生忙碌于镭射线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的她把金钱和奖章给孩子当玩具,这件事虽被传得不甚新鲜,但我们却不得不从心底佩服这位伟大的女性,她为科学甚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她的无私与淡泊将永久地使她活在我们的心中。

世界上有三种人,第一种人庸碌一生,无所作为,生来被人忘记,死去无人关心;第二种人放荡一生,做恶多端,被世人唾骂,遗臭万年;第三种人则是像屠呦呦、邓叔群等这种人,他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受人敬仰,被人铭记,名垂青史。而我们就是要做这第三种人,他们的无私与淡泊给予我们更大的动力,让我们去做更大的贡献。

因为无私,所以奉献。

因为淡泊,所以富有。

举起无私和淡泊的火把关于屠呦呦的作文

404班 闫智聪

我看着照片上的那位老人。时光遮住了她的面庞,盖住了她的青丝,使他满面皱纹、鬓白如雪,但他的眼神仍是那么清澈,映着阳光闪闪发亮。时光染白了她的双鬓,却染不白她的一颗赤子之心,四十余载风雨,到她口中却只剩云淡风轻。面对镜头,她没有谈及自己的功绩,而是说着不争名利。

我从她身上看到了无私和淡泊,我不禁想着:在这繁华的世界上,我们该不该无私?我们该不该淡泊?我的脑海中飘过几个模糊的影子。

没有人会忘记大亮山上满山墨绿是谁染上的,也没有人会忘记那个人的满头乌黑是如何花白的,没有人会忘记那位老公仆——杨善洲。他本该退休,到一处安逸的地方安享晚年,但他却没有,而是一头扎进了大山里;他为林场争取的近千万奖金他本该拿走一部分,但他却没有,而是仍然只接受每月七十元的伙食补助。他的无私将被人们永世传唱,他的淡泊将被人们世代纪念。

蘑菇云在千里荒漠中腾起、膨胀、扩散。一个已不再青春的男人,望着这朵他辛勤培育出来的蘑菇,不禁潸然泪下。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美国留学的朱光亚听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决定当即回国。他朝着祖国的方向,走的毅然决然,全然不顾此一行将是风雨兼程。他把自己的大半辈子都献给了祖国的核领域。当核弹氢弹引爆时,他笑了,纵使尘满面、鬓如霜。他的灵魂留在了大漠,留在了这片热地。

一根网线,这一端是一个神采飞扬的年轻人,另一端,则是一群学生,他们睁着大大的眼睛,眼中满是渴望,对知识的渴望。萨尔曼·汗,这位被称作“数学帝”的年轻人,用网线连接了自己和那些对知识怀着渴望的少年。当风投要他投资时,他拒绝了,他说,他只想为孩子们传授知识,给那些没钱上学的孩子们一个学习的机会。他因此被称为美国的数学教父。相信多年以后,那些听过他的课的少年们功成名就时,仍会记起这个年轻人,这个无私的,不为名利的年轻人。

第三篇:《最新作文素材:屠呦呦》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诺贝尔医学奖

2015年10月05日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央视记者王薇薇)

“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低调。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中国人获诺贝尔医学奖#【她曾亲自试药 得中毒性肝炎】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当时,屠呦呦和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屠呦呦因此得了中毒性肝炎。但她们坚持亲自证实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最终,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屠呦呦通过央视正式发表获奖感言:获诺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也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是个入口。

呦!

中国人首获诺贝尔医学奖 1

疟疾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的药物均源于两种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国科学家19世纪初从植物金鸡纳树皮上提取出的奎宁,二是我国科学家20世纪70年代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

屠呦呦的名字本身并不“沉默”,呦呦,是鹿鸣的声音,典出《诗经》。打开《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是那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个名字和这种植物,两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增添了几分令人遐想的诗

意。

一、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自本世纪六十年代起,氯喹等原有抗疟药因疟原虫对此产生抗药性而失效。时值越南战争,促使国际上迫切寻找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在国内(曾由“523”办组织全国七大省市筛选中草药,国外(合物达三十万种)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基础上,归纳编篡成《抗疟方药集》,又从中选200多方药,组织筛选。经研制380多个样品,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 发现的有效部位和有效单体—青蒿素,对鼠疟、猴疟均具有100%的抗疟作用。

二、首先发现双氢青蒿素

在研究青蒿素化学结构中,屠呦呦于1973年首创其还原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这在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上意义是很大的:(一)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二)由双氢青蒿素结构中的羟基得以制备各类青蒿素衍生物,增效并扩大生物活性,促使当今国内、外对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不断深入,更好为人类保健作贡献;(三)经屠呦呦负责的科研组七年努力,得以创制出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又复燃率低至1.95%的新一代抗疟药,其片剂具有更突出的“高效、速效、安全、剂量小、口服方便、复燃率低、研制简廉”等优点,特别是经药效学及临床研究,证实最便于病人口服的片剂,在“安全、有效”上,胜于当前注射给药的同类衍生物,被认为是当前青蒿素类药物之优选者!该药于1992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已大批生产,经销国际市场,反映良好,被认为是“国际上治疗各型疟疾的较理想口服治疗药”。

屠呦呦为什么落选院士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2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关于屠呦呦的作文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是该检讨、改进两院院士的评选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时候了。

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新华网北京10月5日电 (记者王思北吴晶)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5日晚间,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当晚,受有关党和国家领导人委托,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和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前往屠呦呦家中表示祝贺。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对屠呦呦获奖的贺辞中表示,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屠呦呦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的一半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5日电(记者付一鸣和苗)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 3

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引发疟疾的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再次肆疟东南亚,疫情难以控制。科学家们重整旗鼓,开始寻找对付这种疾病的新药。在这股新浪潮中,传统中药青蒿脱颖而出。青蒿是一株救命草。找到它的人,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1961年5月,美国派遣军队进驻越南,越南战争爆发。交战中的美越两军深受疟疾之害,减员严重,是否拥有抗疟特效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美国投入巨额资金,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但没有找到理想的药物。越南则求助于中国。1967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一个旨在援外备战的紧急军事项目启动了。因为启动日期是5月23日,项目的代号被定为“五二三项目”,这是一个集中全国科技力量联合研发抗疟新药的大项目,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参与,屠呦呦是其中一位。

此前,国内其他科研人员已经筛选了4万多种抗疟疾的化合物和中草药,没有令人满意的结果。屠呦呦决定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开始,也四处走访老中医,她整理了一个64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的草药《抗疟单验访集》。

但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效果都不是最好的。她再次翻阅古代文献,《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原来青蒿里有青蒿汁,它的使用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在摄氏60度的温度下制取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她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今天,疟疾仍然是危害人类最大的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亿人罹患此病,100多万人因此死亡。

“青蒿是一种作为青蒿素来源的中药植物,用于生产最有效的抗疟药物。”2007年3月12日,世卫组织在发表专著《青蒿种植与采集指南》的新闻稿中如是说。

世界上青蒿素药物的生产主要依靠中国从野生和栽培的青蒿中提取,但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只有0.1%~1%,非常低。专门种植青蒿也占用了大量土地。

青蒿素与中医是什么关系?

“受传统医学启发”是非常严谨、恰当的表达。张大庆也表示,青蒿素不能说与中药毫无关系,“还是受到了启发,获得了一些灵感的”,但是,它的研发其实遵循的是现代药理学和化学的方法,经历了非常严格的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优化-生产工艺的制药流程,“这和我们传统所说的中药不一样,疗效和毒性都是非常明确的,不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是说中国人吃了能治疟疾,非洲人吃了就不能治疟疾”。

首先中医药典籍记载长期以来都存在着“名实分离”的问题,也就是说,古人所说的青蒿,其实是一个大类,包含了许多植物。如今我们所说的“青蒿”是不含青蒿素的,倒是“臭蒿”或“黄花蒿”才含有青蒿素。

其次是化学方面。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倍半萜内酯过氧化物,倍半萜内酯的特点是脂溶性较高,这就意味着,传统中药加热煎服的方法,将对青蒿素造成破坏,使其失去治疗作用。但是,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所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倒的确有可能提供成功的线索,这里的关键在于,没有经过加热煎服这一过程。

用“砒霜成分治疗白血病”可能会是下一个受到关注的重大成果

用砒霜治病,中药有传统,西方也曾用过。含砷的中药有砒霜、砒石、雄黄、雌黄等。北宋的《开宝详定本草》、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砒霜的药性。在上世 4

纪六、七十年代,在巡回医疗过程中,中国医学人员在从民间中医得知可用砒霜、轻粉(氯化亚汞)和蟾酥等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后,通过一系列艰难的研究加上许多后来者的卓越贡献,尤其是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张亭栋的贡献,最终揭示了砒霜的化学成分三氧化二砷对白血病的治疗可以起关键作用。

这个成果曾获得葛兰素史克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其重要性可能以后会获得更大的承认,饶毅教授认为,张亭栋的成果足以获得诺贝尔奖。

5

第四篇:《关于屠呦呦的议论文800字》

  【篇一】

  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值得祝贺。屠呦呦获得诺奖,并不令国内舆论感到惊讶,因为早在2011年,她获得具有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就被誉为“距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人”。但是,她获得诺奖,还是给我国科技、学术界带来诸多启示和值得反思之处。

  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后,她的身份迅速引起网友关注。其实,早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她的身份,就曾引起舆论关注,由于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经历以及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三无科学家”获得国外授予的学术最高奖,这表明,无论是克拉斯奖,还是诺贝尔奖,都不看重学者的“身份”和头衔,而是看真实的学术贡献,这和我国近年来的学术界,在课题评审、项目设立时,特别看重申请者的身份,院士、长江学者等拥有一定学术特权,是很不相同的。

  作为青蒿素的发明者,获得诺奖的屠呦呦却不是院士,是耐人寻味的。据媒体报道,屠呦呦曾多次参评院士,但都没有成功,具体理由不清楚,但知情者透露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青蒿素的成果界定不明。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曾指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是,却存在成果归属难以确定的问题,进而,这一成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而在长达40年的时间中,屠呦呦的成果在国内也没有被得到公认。虽然在这一成果中,她扮演了三个“第一”的角色:当年是她最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是她最先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也是她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但是,在中国医学界,不少人认为,523项目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很多人做了贡献,是不能把奖给屠呦呦一个人的。而直到拉斯克奖颁给屠呦呦,这种争议还没有平息。很显然,既然有成果归属的争议,屠呦呦要在中国这样的学术环境中,评上院士,是不太可能的——其他人会反对,为何给她院士,功劳难道都被她一个人占了?

  二是屠的同事评价她,“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这种“性格”在院士评审中,显然也是不受欢迎的。关于屠呦呦的议论文800字关于屠呦呦的议论文800字。类似屠呦呦这样,有重大学术贡献,却没有评上院士者,在国内并非个例。“吃香”的是那些善于搞人际关系,讨好领导者。这是一种不好的导向,会引导学者不安心学术研究,而去做一些追名逐利的事。诺奖奖给一直默默做事的屠呦呦,也告诉我国学术界,学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要踏踏实实做出来。

  那么,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为何就能把成果归为屠呦呦呢?这与国际学术界的学术规则有关,在团队和个体之间,团队的整体贡献很重要,但并不能否认个体,个体的学术贡献,如果在团队取得的成果中,起重要的启发性、决定性作用,应该把主要成果记给个体,而不是由团队平分成果——成果人人有份,并不能保护原创积极性,在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颁奖者看来,屠呦呦的贡献是最关键的,因此,可以把奖颁发给她个人,诺委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屠呦呦获诺奖并非是是对中药的奖励,而是为了表彰她在受到中药的启发下对一种药物的寻找过程。”

  而我国在评价学术贡献时,团队和个体的关系,并没有处理好,以往,十分强调团队贡献,而忽视个体,否则就是自私自利,而近年来,一些领导,不管是不是课题组的实际负责人,都动不动成为成果的第一作者,把团队的贡献作为个体的成果,并没有真正重视第一作者的原创贡献。屠呦呦取得的成果,属于几十年前的,为此,对其成果的评价,奉行的是团队原则,即使有关学术机构意识到屠呦呦的学术贡献最大,可也不愿意按照学术规则去界定,担心触碰了既得利益。

  我国当前的学术评价,包括院士评审在内,都存在被利益因素纠缠的问题,学术评价存在行政化和利益化的倾向,在院士评审中,存在跑要、公关现象,青蒿素的成果归属几十年没有定论,有学术贡献而缺人脉资源者,被边缘,反映出我国的学术评价体系并不健全,并没有坚持按学术原则和学术标准,处理个体和团队的关系,真实评价学者个体的贡献。从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我们应该反思学术评价体系,在学术评价中,要对个体在团队中的贡献实行学术同行评价,这样,个体的原创价值和集体的贡献,都会得到客观评价,从而激励个体在追求学术理想的同时,与团队进行紧密合作,更重要的是,评价针对的是个体真实的学术能力与学术贡献,不是看其身份和头衔,谁有能力,就把学术研究给谁做,谁取得的贡献大,谁就获得更大的肯定。

  屠呦呦当年发明青蒿素,并不是冲着获得诺奖而去的,而是为解决现实的医学难题。盯着功利的获奖目标去搞科研,只会与奖励渐行渐远。踏踏实实做研究的屠呦呦获得诺奖,会给中国科学界、学术界,带来更多的信心,只要能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制度,让更多科学家能安心投入科研,在国家加大科研投入的背景下,我国科学家会获得世界级的科研成果,也有更多问鼎诺奖的可能。

  【篇二】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关于屠呦呦的议论文800字文章关于屠呦呦的议论文800字出自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打破了几个记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无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最高年龄当选博导的科学家,工作发表到获奖间隔最长的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当上了院士。不过,屠呦呦今天却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且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奖。可见在中国做院士可能与你的科研能力无关。

  在当今的中国,杰青、长江、院士、这个计划那个计划获得者、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各类奖励获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实学者?一旦上靠旁门左道上了某一个台阶,成为所谓的"没有良心的专家(砖家)"就开始为"钱"(经费、灰色收入)而奋斗,利益交换、权钱交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而且这些学术败类一旦上台就会肆无忌惮地提拔徒子徒孙和与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学霸甚至学匪了!当然在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专家,但他们对力量甚微,伪币驱逐良币,但愿良币能幸存一二,这才是中国学术界未来的希望。

  估计屠呦呦教授这次获得诺贝尔奖后,中国科学院相关部门估计现在忙于增补她为院士了,这真是自打嘴巴。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位和留洋背景是"文革"前的历史条件所致,落选院士则值得探究。据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

  像屠呦呦这样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而落选院士的,在我国并非个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统所研究员李爱珍,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

  这些人是因为学术水平不高、科学贡献不大而落选院士吗?答案显然不是。从上述几位"落选院士"的治学为人风格中,人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示。袁隆平至今仍 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扎在水田里研究超级水稻;李爱珍数十年如一日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如果不是因为她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 士,恐怕还不为社会所知;屠呦呦除了"不善交际",还"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话, 就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老同事李连达院士语,笔者注);饶毅则是出了名的"敢讲话",研究之余还在自己的博客和国内外媒体上撰 文,批评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教授不听讲座的浮躁学风等。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稳坐院士的宝座;相当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顺风顺水地当上了院士,风光于政、学、商诸界。

  作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两院院士的评选无异于风向标、指挥棒,具有无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其评选是否客 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关于屠呦呦的议论文800字建造师考试_建筑工程类工程师考试网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传递了怎样的信号?给公众造成了怎样的印象?

  追求权利、鄙视知识!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绊脚石!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从事基础教育的人群中,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但是这些专家和学者,甚至高级教师、高级讲师。又有几人是真正的在一线教育战线上从事教学研究的?用现在时髦的一句话回答您:您懂得!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一个人的人生成长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本人也仅仅是一个相当于高中学历的中专生,但是可以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让很多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艳羡不已。其实靠的就是在小学和初中打下的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够举一反三的去领悟许多繁杂的知识结构。可是现在的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人潜意识中的鸡肋。甚至有学生也认为当老师是"最没出息的人"才做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和我国现在的制度有紧密的关系,天天奋战在教育一线,但是每每晋级评职称,却被主管部门用各种名目的打分政策所打倒。因为打分靠的是证件,而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上的教师又有多少时间去搞这些所谓的证件?结果和屠呦呦一样,成为"三无"教师。

  今年屠呦呦的获奖,应该引起决策者的反思,不仅仅是院士的评选制度,也包括教师职称评定制度在内的人事造成的评定!

"

第五篇:《关于水果的说明文作文》

  【篇一】

  水果,大家都品尝过。苹果啊,梨子,葡萄……然而,我却喜欢吃榴莲。

  一听到榴莲,有的人可能会说它臭如猫屎,不堪如鼻。起初,我也不敢吃,最后还是迷上了。现在一闻到,就会觉的香,恨不得咬一口,可是这里的榴莲昂贵,不能经常吃到。

  给你们介绍爱之者赞其香,厌之者其臭怨榴莲吧:

  榴莲叶片长圆,顶端较尖,聚伞花序,花色淡黄,果实足球大小,果皮坚实,密生三角形刺,果肉是由假种皮的肉包组成,肉色淡黄,粘性多汁。榴莲果肉中含淀粉11%,糖分13%,蛋白质3%,还有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相当丰富。滋阴强壮、疏风清热、利胆退黄、杀虫止痒。可用于精血亏虚须发早白、衰老等症。关于水果的说明文作文关于水果的说明文作文。可用于风热等症,治黄疸,治疥癣、皮肤瘙痒等症。榴莲皮的食用是只食用里面白色的部分,用榴莲的白色的皮肉加点瘦肉或者是鸡一起来煲汤,味道十分的鲜甜,而且很清热,在炎炎的夏天能起到降火的作用,具有补血益气、滋润养阴等的作用。就连榴莲核也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民间就有用榴莲核煲汤的做法。相对榴莲果肉,榴莲的核质较温和,晒干煮汤有补肾、健脾的作用。

  但是不可多吃。因为其丰富的营养,肠胃无法完全吸收时会上火。应立即吃几个山竹化解,因为山竹属至寒之物,可克制榴莲之热。(榴莲和山竹同时吃能避免上火,但却有可能引起便秘)也可用榴莲皮+盐水煎服。喜欢吃榴莲的人也不要因此而讨厌,只要控制食量就行啦。关于水果的说明文作文文章关于水果的说明文作文出自【篇二】

  苹果,一种大家都熟悉的水果。它胖乎乎的,全身都是红色。苹果是一种生活在北方的水果。每当你走过一片苹果林时,它那种诱人的味道就会伴着微风进入你的鼻孔甚至全身,久违的舒畅感会从你那深埋已久的神经中迸发而出。这世上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轻松的呢?下面就让我来向你们介绍一下可爱的苹果吧!

  苹果的小枝光滑,叶序为单叶互生,椭圆至卵圆形,叶缘有锯齿呢!它是伞房花序,花瓣呈白色,含苞时是带粉红色,它的雄蕊有十二个,花柱有五个。它的颜色及大小因品种不同而不同。它的树干是灰褐色的,开花的苹果树落叶过后变成了乔木,树的高度可达到十五米,栽培条件下一般高度为三到五米。

  苹果喜光,喜微酸性到中性土壤。最适于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心土通气排水良好的土壤。苹果含有大量的果胶,这种可溶性纤维可以降低胆固醇,还可以控制哮喘及慢性肺炎阻塞等病症。

  苹果不仅可以调节肠胃功能,降低胆固醇,降血压,防癌,减肥,还可以增强儿童的记忆力呢!苹果不但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质,矿物质,糖类等构成大脑所必需的营养成份,而且含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的细纤维和能增强儿童记忆力的锌。关于水果的说明文作文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中考作文-高考作文-节日作文及各类中小学生作文。锌是构成和记忆力息息相关的核酸与蛋白必不可少的元素,缺锌会使大脑皮层边缘部海马区发育不良。为了使我们的记忆力良好,所以我们应该多吃苹果。

  我的爸爸很胖,为了减肥他坚持每天吃苹果,为了能增强我的记忆力,我也很爱吃。有一次吃完饭后,我和爸爸都想吃苹果了,可是苹果只有一个了,我们开始都很谦让把苹果推来推去,推了好几次之后,我终于熬不住了,就大口大口的把那个苹果吃了,味道真是好极了。

  苹果是一种对人体有健康的水果,因此大家要多吃苹果,增加抵抗力。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5767/

推荐访问:关于屠呦呦的作文素材 关于屠呦呦的作文300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