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0字左右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09-07 11:00:0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读后感】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0字左右(共10篇)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0字左右(一):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
1000字左右

意识流、荒诞派、虚无主义,其实这些名词我都只是听说过罢了,很难理解其中的涵义.我先是看了塞缪尔·贝克特《等待戈多》,但是第一幕没结束我就忍不住了,说实话我真的没有太看明白.于是,我又读了《判决》,的确是看《变形记》时熟悉的感觉,这篇小说也依旧是对现实的讽刺与不满.最后在搜索《墙上的斑点》时,意识流三个字映入眼帘,我突然记起作文讲评时一位同学用这个词来形容自己的文章,我马上提起了兴趣阅读了《墙上的斑点》,看看真正的意识流到底是怎样的.
文章一开篇就提到了墙上的那个斑点,接着作者展开联想,写出了思绪万千.读到一半时,我也不免自己思考起来,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意识的任意流动.一个人的时候,看到某样东西,一直发呆的我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吧,那是脑海中一支漂流着的帆船,没人知道它的彼岸在哪里,思绪就随着它飘啊飘,也许不一会儿它就靠岸了;也许就这么一直飘下去;也许终点与起点相差十万八千里,自己也会笑话自己乱想;也许最后又回到了起点,然后恢复了意识继续工作.
作者先由一个斑点引出自己的猜想,再由自己的猜想又联想到了很多其他事情.“一棵树?一条河?丘陵草原地带?惠特克年鉴?盛开水仙花的原野?”这些看似不着边际的事物都是由墙上那一个小小的斑点引发的,我曾经猜想这些事物是否暗含着某种深意,比如对社会的影射和讽刺、对现实的不满,这些情绪多少是有的,但最后我还是觉得那仅仅是臆想,只是人在最宁静的时刻一些随心的想法.我觉得还是不要把这些意象冠上太过现实的帽子,即便这里面带着一些负面的情绪.我的眼前只有一个安详地坐在木椅上,眼眸望向墙壁的妇人,窗外的阳光会透过玻璃映射下来,一切都已经远离喧嚣,都是那么宁静,跳动的只有脑中的意识.
结尾的“蜗牛”真的是出乎意料,似乎有种被骗了的感觉.全篇都是由联想构成,这样的联想是华丽的,但并不世俗.现实也许并不令人满意,但是人们最本真的意识应该都是纯洁的.意识流也许是很深奥的,但这篇文章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经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后带来的欢愉.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0字左右(二):

《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1000字左右

别让一粒沙成为成功的障碍——《没有任何借口》读后感 每一天,我们仿佛都在焦躁地等待.等待我们被委以重任,来施展我们的抱负,尽显我们的才华,而不甘于庸庸碌碌,平平凡凡了此余生.诚然,这无可厚非.但是,当每一天我们所做的依然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时,我们开始自怨自艾,怨天尤人.对待平凡琐碎的工作,缺少热情,敷衍了事.然而,殊不知机会就在这些无谓的嗟叹中悄悄地溜走了."每个人所作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构成的……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事".这是《没有任何借口》中的一段话,听来平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其实,人生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的.从孔子的"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注重细节"自古以来便是名学大儒们所奉行的行为准则.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就是从妥善处理点滴小事的过程中,你的能力及工作态度就可能被领导和同事认可,你优良的个人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构造,反之亦然.就好像露珠虽小,但是折射出的却是整个世界.智者善于以小见大,从平淡无奇的琐事中参悟深邃的哲理.他们不会将处理琐碎的小事当作是一种负累,而是当作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过程,当作是做一番宏图伟业的准备.不厌其烦地拾起细碎的石块,日积月累构筑起来了却是高耸雄伟的城堡.只有站在城堡俯瞰脚下的壮美景色时,你才会体味到这些小事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相反,那些对琐事不屑一顾,处理问题时消极懈怠的人,鲜有成功者.这类人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成功对他们来说就是等待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其实更让人痛惜的是另一种人,他们平时勤勤恳恳的工作,并且卓有成效,成功已经指日可待.可就是因为一时的疏忽麻痹而与几乎已经唾手可得的成功失之交臂."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就因为一次失误从前所作的种种努力都付之东流.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位勇者发誓要排除万难攀登一座高峰.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他出发了.然而,他却没能不负众望实现理想,他放弃了.出人意料的是,使他放弃的原因只是鞋中的一粒沙.在长途跋涉中,恶劣的气候没有使他退缩,陡峭的山势没能阻碍他前行,难耐的孤寂没有动摇他坚定的信念,疲惫与饥寒没有使他畏惧,不知何时他的鞋里落入一粒沙,起初他并没在意,他原本有时间和机会把那粒沙从鞋里倒出来的,可是在我们的勇士眼中,它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的确,比起勇士所遇到的其他的困难来讲,那粒沙的存在简直可以忽略不计.然而越走下去那粒沙越是磨脚,终于每走一步都伴随着锥心刺骨的疼痛,他终于意识到这粒沙的危害,他停下脚步,准备清除沙粒,但是却惊异的发现,脚已经被磨出了血泡,沙被清除出去了,可是伤口却因感染而化脓.最后,除了放弃他别无选择.听完这个故事我们总会替他的遭遇惋惜,然而就在我们惋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不要重蹈覆辙.不要轻视你身边的任何一件小事,即便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也要把它做到完美,极致,别让一粒沙成为你成功的阻碍.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0字左右(三):

求《海底两万里》的读后感 1000字左右

  《海底两万里》
  在这本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十分鲜明,我最喜爱的人物是时而古怪阴郁,时而又和善大方的尼摩船长,他英勇顽强,带领着一队出色的船员在海中找寻生活必须品,碰到猛鲸,奋不顾身冲往保卫船员水手同它战斗;他聪明正直,将海制品制成各种物品,烹饪美味佳肴,反对压迫,一视同仁,渴看和追求自由.另外,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是个知识渊博、献身科学的人,他的仆人康塞尔是个镇静、忠心耿耿的人,正与康塞尔的镇静相反,有超高技艺捕鲸的兰德十分暴燥、易怒.当然,这些品格高尚的人无一不具有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性主义精神.
  《海底两万里》被堪称是“科学与幻想之旅“,可见“科学”和“幻想”这两个关键词在本书中是表现突出的.在科学方面,很多关于海底美景的描绘中都巧妙穿插了阿基米德定律、光的折射等知识,也有很多关于压力和密度关系的计算.不仅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而且在幻想方面也引人进豕.很多险象迭生的情节都仿佛让我身临其境.在潜水艇中缺氧的那节,尼摩船长没吸进一口氧气和阿龙纳斯等人缺氧时的场面连我不禁都感到胸口发闷,立即大口呼吸.还有斗鲨那段,采珠人不幸被鲨鱼发现,使我心头一惊,好在尼摩船长用短刀刺向鲨鱼,我便将心放下了,可始终刺不住要害,而且那鲨鱼正将尼摩船长反压着,我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正在千钧一发时刻,兰德娴熟地将鱼叉刺进鲨鱼的心脏,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作者除了幻想一些惊心动魄、跌荡起伏的场面,还有五彩缤纷、竹苞松茂的海底美景进行描绘.将海星比作星宿,将满是小虫的海盘车比作仙女手绣的花边,有带乳白色或淡玫瑰红的伞,套天蓝框的月球水母,有碧绿柔软的海藻在底部及上方缓缓轻拂着,将海的蓝组合起来这将是多平美的一幅画,一首乐章啊!而那成群结队的斑谰的鱼儿就是那些灵动跳跃的音符.
  跳出本书的内容,我们不得不钦佩这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作者凡纳尔的巨大的想象力.人们常说久盛不衰的经典小说往往是“七分虚构,三分真实”.在那里的创作时代,本书完全凭借想象虚构出来的,但此书仍流传多世,深受人们喜爱岂与人们常说的不符?除了作者巧妙致密的构思与绚丽细致的描写外,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书中的事物如今已成现实,如水下潜艇、海洋发电等.
  实在《海底两万里》不仅仅就是海洋探险,那么出色就会让我们过把瘾,更是隐含着作者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奴隶制的压迫者的进步思想,而且还在宣扬着要保护海洋,保护海洋生物,谴责那些肆意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人.所以作为《海底两万里》的读者,我们更有责任往保护海洋,坚持正义,为地球变得更加美好出一份力.
  再次读完这本书,心中还是存在这个愿望,就是希望随尼摩船长一起探尽海底所有的秘密,可恨没有阿龙纳斯教授的好运.
  故事起于1866年一件闹的满城风雨的怪事,许多船只在海上发现了海怪,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教授受邀追逐怪兽淮知,落入水中,与同伴一起周游四海,最后不堪海底的沉闷,想方设法,重回陆地.
  写到这里,竟然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而此书的价值远远胜过前者(就我个人而言),毕竟在1870年能写出这样奇幻小说并流传至今是极为珍贵的.135年千千万万读者还有时光流逝的考验并没有使它的锐气磨减,反而更肯定了它的价值,而我觉得它在文学史上这所以屹立是因为它从头至尾贯穿的两个字”幻想”.幻想自古以来便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而至今天,事实证明作者儒勒.凡尔纳的一切幻想或是推理都是有现实作为基础的,例如:海底森林,穿越海底隧道(阿拉伯海底地道,苏伊士下面一条通往地中海的地道),一块沉没的陆地(大西洋洲),在未来世界,一切幻想皆成为了现实.在中,尼摩般长说了一句话:”人类进步的实在是太慢了.”幻想其实便是进步的翅膀.100多年前的人的幻想在100多年后成为现实,探索是无止境的呀!
  赞美了那深蓝的国度,史诗般壮丽的海洋,一个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地方,那里有数不清的珊瑚,植藻,游鱼,矿产,正是一幅瑰丽的锦图,我无法用语言来赞美或形容它.”诺第留斯号”不管在哪个时代都是一部不朽的神话.是它揭开了海洋中无限神秘的一切,对于船长尼摩来说,更是精神的家园.
  终于说到尼摩船长了,这个谜一样的人物一样为此书增色不少,他可以为法国偿还几百亿国债,看到朋友死去会无声的落泪,会把上百万黄金送给穷苦的人,会收容所有厌恶的陆地的人,会把满口袋的珍珠送给可怜的采珠人,会逃避人类,施行可怕的报复,他对人类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这个弃绝人世天才,我一向都是由衷喜欢这类人,对于尼摩船长无尽的痛苦,我总想探个究竟,我不明白,这样的人有着怎样的经历和出身.但我相信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委实是一本经典名著,而在现代,却很少见到这样的经典的名著,那些浮华的东西倒是很多,真是可惜得很!
  这次春假期间,我看了许多书,其中我最爱看的一本书的书名是《海底两万里》,这本书非常有意思,我两天就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讲的是:阿尤纳斯教授和助手康塞尔,鱼枪手尼德为了抓海怪竟被潜艇鹦鹉号的舰长尼摩软禁,并开始惊险的海底之旅……
  本书作者--儒勒.凡尔纳是一位杰出的科幻小说家,本书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写书时,人类不但还没有发明潜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问市,可他在小说中,却活生生的创造了一艘潜艇--鹦鹉螺号,让书中人物搭上了一艘想像中的鹦鹉螺号,在短短的不到十个月的时间内航行了太平洋、大西洋、红海、地中海、北极海等,航程共行了六千万海里.目睹了无数的海底奇观,并发现了海底煤矿和沉船的宝藏.凭着坚忍的意志力与过人的智慧,终于克服了所有的困难.经历了难已想象的海底冒险.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搭上这艘奇妙的潜艇,去看看海底森林、珊瑚王国、神秘的宝藏和沉船,并且勇敢地和大章鱼作战,设法从南极冰壁间脱险.还有很多很多新鲜、刺激的遭遇等着我们去领略.来吧!我们一起去探索.【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0字左右】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0字左右(四):

《墙上的斑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描写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后来发现,那个斑点不过是爬在墙上的一只蜗牛.作者通过描述人物头脑中的这种意识流动的状况,来表现她所认为的人类真正的生活状态. 本文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意识流小说家崇尚人的思想意识是变幻无端、纷繁复杂的流动体的意识流动的观念,摒弃情节,让笔触始终追随着人物的意识流动,通过象征暗示、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表现人类的“内心真实”.【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0字左右】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0字左右(五):

写三篇观郭明义这部电影的观后感,1000字左右,

爱的奉献——看电影《郭明义》观后感
昨天观看了一部弘扬时代主旋律题材的电影《郭明义》,看后自己深受触动.
影片中讲述了郭明义的几个典型事迹,一个是他将自家的电视机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小学,让在那里上学的孩子能够看到电视,能够了解外面的世界,能够看到自己的偶像.而且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把家里的电视捐出去了.另一是为救治两名白血病人而四处奔走,能够医治白血病的方法就是找到相配型的骨髓进行移植,郭明义就是为了帮助一位白血病人找配型骨髓,不辞辛苦,坚持不懈根据得到的一点点线索,找了三年终于找到了有配型骨髓的人,及时挽救了那名白血病的生命,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郭明义的事迹给我们做出了完美的回答,那就是多献出一点“爱心”,多奉献一些“公德”.只有献出“爱心”,为社会做些事情,才能修成崇高的情感,换来人生的愉悦,获得生活的幸福,得到社会的尊重.只有尊敬与爱戴别人,才能换来别人的尊重,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才能“为我”的道理.在当今追求文明的世界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增加,人类社会的文明才会得到发展,我们这个世界才会变成文明的天空,和谐美好的人间.
在影片中,郭明义的女儿问他一句话“爸爸,你怎么总能发现比我们更困难的人”.郭明义回答是:“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是啊,在我们的身边你可能也会发现需要你来帮助的人,但你会去做吗?在郭明义的眼睛里,总能看到比自己更困难的人.然而,他送给与自己生活了二十多的妻子的节日礼物,却是一枚价值二十八元的戒指.
有一首歌的歌词是这样写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啊!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像郭明义一样,这个社会将会更加温暖!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雷锋精神还在,我们都需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向郭明义同志学习,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默默奉献,争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0字左右(六):

墙上的斑点猜测你有什么领悟

呵呵,感悟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强大.
时间,空间,在我们的意识里,会变得异常的渺小和无力.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0字左右(七):

一篇读后感 [ 1000 字左右]
一篇对( [甚麼都可以] )故事/书的读后感 [1000 字左右]
最好是自已写的!

  读后感
  漫画、卡通、寓言、童话和小人书曾让我百看不厌,此外,我也喜欢看励志方面的书,吃过各种版本的“卡耐基”、喝过各种各样的“鸡汤”.眼前这本《谁动了我的奶酪?》似乎综合了它们所有的口味,着实叫人喜欢.
  从表面看,《谁动了我的奶酪?》和其他众多装祯精美的书没大区别,只是薄了些,约4万字,写的是个可爱的寓言故事,每页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爱个性鲜明的漫画形象.可就是这本不起眼的小书,在欧美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自1998年9月由美国普特南出版公司出版后,两年中销售2000万册,雄踞亚马逊网上书店第一名约80周,同时迅速跃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最畅销图书排行榜第一名.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博士是美国知名的思想先锋和畅销书作家,此外,他还是一位医生、心理问题专家,也是将深刻问题简单化的高手.在他清晰洞彻当代大众心理后,便在该书中制造了一面社会普遍需要的镜子———怎样处理和面对信息时代的变化和危机.
  当代的一位诗人说,“今天,全世界都需要安慰”.作者正是迎合了世界性的巨大心理需求,用一个小小的寓言打开了人们的心扉,给人带来一种内在的勇气,去直面“软心理问题”(即医学病态心理之外的个人心理问题,又叫“正常人的心理问题”)这种每个人都肯定存在的心理障碍.
  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0字左右(八):

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是要表达什么意思?

《墙上的斑点》的篇章结构体现了伍尔夫小说的独特形式——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的意象,是小说的一个“结”,整篇小说由对“斑点”的六次心理猜测连缀而成.这个特点是众所周知的,只是人们一般认为作者的六次心理猜测是毫无联系、支离破碎的.通过对这篇小说的深入研读,笔者发现了其结构上的一些新特点.  小说的六次心理猜测大致分为如下几个层次:第一次心理猜测独立成章;第二、三次心理猜测阐述的都是关于生命的问题,可以划为一层;第四、五次心理猜测都谈论到人类的活动,也可划为一层;第六次心理猜测则表明了作者向往的生存状态,是主旨部分,独立划为一个层次.  我们先从第二次心理猜测看起.第二次心理猜测,叙述者由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为起点,想到了贵妇人的肖像画,想到了以前的房客……这些内容很明显地表现了叙述者对生命的感悟——“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第三次心理猜测,叙述者由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想到了生命的神秘,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的飞快速度,想到了来世.叙述者用自己的话感慨了生命:“生命是多么神秘”,“这些比拟可以表达生活的飞快速度”.由此可知,第二、三次心理猜测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生命的特点,作者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后文作铺垫,为后面阐述自己向往的生活状态准备了一个大前提.  第四、五次心理猜测主要反映人类的无知.叙述者由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想到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查理一世,想到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由斑点是凸在墙上的圆形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以及学者.这些都是人类的活动,其中莎士比亚和查理一世的出现表现正统的思维,“标准的,真正的事物”;由伦敦的星期日和惠特克序列表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制定的规则,“尽管谁都不喜欢这么做”,但“每件事都有一定的规矩”;而上校、牧师、学者则是对历史的否定,他们认为历史“不知道它到底证明了什么”.人类总是通过正统的事物、每个人要遵守的规矩、历史等来限制自己,限制自己的“非法自由感”,而这些又是多么的可笑,这并不能证明什么,也不能表现什么.如果“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没有这些规矩、规则,人们就可以得到愉快的思想.  作者设计第四、五次心理猜测的目的是从反面为表述自己的主旨作准备:现实中人类为自己设定各种规则的做法是无知的,它不能证明什么,同样也是不可取的.由此顺利过渡到第六次心理猜测,也就是表现叙述者向往的生存状态,当然这也是作者向往的生存状态.其实这种生存状态在第四次心理猜测中就用“非法的自由感”表现出来了.在第五次心理猜测中,作者通过叙述者的思维也对自己向往的世界进行了描述:“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和湛蓝的花朵”,“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在第六次心理猜测中,作者又通过叙述者之口具体描绘了真正的生存状态:“炎热的午后,母牛在树下挥动着尾巴;树木把小河点染得这样翠绿一片,让你觉得那只一头扎进水里去的雌红松鸡,应该带着绿色的羽毛冒出水面来……”这些就是自然,就是自由的世界,也是作者内心感受的真实表露.  作者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我不愿意变得‘著名’‘伟大’.我要继续冒险,继续变化,开阔思想和眼界,拒绝被打上戳记和纳入模式.重要的是要释放自我:让它不受制约地找到自己的空间.”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她在日记中的表白可以发现,文章的主旨是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然的怀念.  综合上面的分析,《墙上的斑点》中六次心理猜测的顺序就很清楚了,简单说就是一个“三段论”.第二、三次心理猜测是为整个推论布置了一个大前提:生命是神秘的、偶然的、飞快的.第四、五次心理猜测是从反面揭示了一个小前提:人类过去的行为是可笑的,没有真正了解生命真谛,因而也不能证明什么.到第六次心理猜测,则顺理成章地得出了推论:我们应该理解生命、享受生命,那就是回归自然,寻找自由.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第一次心理猜测.叙述者由斑点想到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从红旗、骑士的画面我们隐约可以感受到与战争有关的信息,而文章写作的时间——1919年,恰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年,战争的恐怖还笼罩着世界.这一点在最后一段话中更直接地表露了出来:“不过买报纸也没有什么意思……什么新闻都没有.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这就是当时的现实,是一切心理猜测,一切幻觉转动、下沉、滑开去、消失后的现实.由此可见,小说的第一次心理猜测与小说结尾构成首尾照应,而整篇小说的思路就是由开头的现实转入心理猜测,最后又从心理猜测回到现实,经历了一个“现实—猜测—现实”的循环过程.  《墙上的斑点》以叙述者“我”的意识流动来组织材料,什么外在的东西也左右不了它,它任意地倾泻、流动着.从细节上看,有的小节似乎并无深刻的含义;从印象上看,有的显得是那样的不经意.然而,所有的跳跃形成了一种整体感,所有的意象构成了对生命理性的分析,从而牢牢地牵动着读者.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0字左右(九):

要《让世界充满爱》的观后感,1000字的,少一点也行

《让世界充满爱》观后感
那天蓝天静的没有一丝白云.上完体育课我们就去远程播放室了,看了一个节目讲的是邹跃老师在南京市的演讲,题目是“让世界充满爱”.
使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位外国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学走路,孩子摔倒了,如果是我们中国妈妈一定会跑上前去,说:“宝贝,摔疼了吗?”而她不是,也学着孩子的样子摔倒,当孩子回头要哭时,妈妈说:“宝贝像妈妈这样爬起来.有时溺爱是一种致命的伤害”,没错,当你要妈妈给你洗一件衣服时,妈妈说:“宝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许你会责怪母亲,你错了,有时溺爱是一种致命的伤害.
当你手中握着你爱吃的零食时,你是否想过为你每天操劳的母亲.父亲是否吃过?当你和别人打架时你是否想过父母会让吗?当你徘徊在游戏厅门口时,你是否想过父母知道了会多伤心?
孟郊说过: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让我们好好读书吧!我们是世界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社会的未来;我们是父母的未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小草都有报答阳光的心愿,难道我们没有报答老师.父母.祖国的心愿吗?回家以后你是否对父母说过:“你们辛苦了”如果没有,你今天打算说了吗?如果没有,那你就大声对父母说:“你们辛苦了!”

墙上的斑点读后感1000字左右(十):

红色经典书籍读后感1000字以内

点亮心中一盏明灯———《林海雪原》读后感
在众多红书中,最先吸引住我目光的是《林海雪原》,是曾经我和爸爸一起观看过的电视剧,但《林海雪原》这本书是我第一次阅读,带着以往的回忆我翻开书.
一开始就把我带到了一个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平原,这里有一支东北人民解放军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的率领下,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这股匪徒是原国民党的败兵,流窜到我军后方.侦察英雄杨子荣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打进威虎山内部,探得敌情,配合小分队里应外合全歼座山雕匪帮.一场斗智斗勇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书中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像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情节一环扣一环,精彩纷呈,我沉浸在这群英雄的故事里,跟着他们一道跨谷跳涧,滑雪飞山.跟杨子荣一起打虎上山,跟少剑波一道指挥战斗……我被这些英雄的故事深深地打动着.
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那么活灵活现,个性十足.如年轻有为的军事将领少剑波,他的沉着冷静、不骄不燥、英勇善战、足智多谋都令我钦佩.在我印象里最深还是杨子荣,从我观看过《林海雪原》的电视剧起,他就一直是我崇拜的英雄人物.为了彻底消灭最后也是最顽固的威虎山上的顽匪,少剑波和杨子荣数夜未眠,共同上演了一出机智壮烈的“智取威虎山”……
对他们来说,死,毫不可怕,鲜血,更是为着这一片他们深爱着的土地,为着他们那可亲可爱的乡亲们所流的.无论在多么危急的情况下,都吓不退他们,因为心中的一个信念——真正地解放人民,支持着他们在狂风暴雪中一次次站起,直至最后的胜利.他们对自己人生的目标,执着地追求着,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也甘愿拼死一搏,也许他们认为:面对自己的人生,唯有拼过,才了无遗憾.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便会对自己的前途、要走的路感到迷茫,徘徊不定,成为迷途的羔羊,在黑暗中消逝.
体会到作为青年,一定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具备坚强的意志力、勇于拼搏的气魄,决不放弃的信念,那么在精神上永远是无法被击倒的,不会因中途的失败而放弃自己的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灯塔,更是人生的彼岸.有了理想这盏明灯的指引,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前进的方向.
细细品味《林海雪原》一书,发现它讲述的不仅是解放战争初期的剿匪斗争,它所表现出的更是一种智慧,一股勇气,使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867544/

推荐访问:墙上的脚印读后感1000 目送读后感1000字左右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