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2000字读后感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09-16 11: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读后感】

活着2000字读后感(共9篇)

活着2000字读后感(一)

庄子今注今译 读后感,1500到2000字左右……今天8点前给出再给100……谢谢啦

原文: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译文:
无为,就能够利用天下,而感到闲暇有余;有为,就被天下所利用,而感到急迫不足.
理解和感受: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初中,那个时候并不是很明白,甚至有点迷惑.当时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使自己变得更加“有为”,而庄子在这句话中却告诫人们有时候“有为”会让你感到更加急迫疲惫,而“无为”却能让你闲暇有余,清闲自如.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越来越深,感觉庄子讲的确实很有哲理.当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有为”的时候,我们是否曾想过在这个忙碌过程中我们所失去的很多美好的东西.也许,只有在最后,我们才会幡然醒悟,原来,我们本可以不用活的这么累,原来,“无为”也是一种快乐.
当然,首先说明一点,我并不是从纯消极的意思上理解这“无为”两个字的.在我的理解中,庄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庄子的“无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人一生要做许多事,人一天也要做许多事,做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并不难,难的是不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不忌妒旁人的成绩,不搞无谓的攀比.自己做出一点成绩并不难,难的是没有庸人自扰的得得失失,没有自说自话的自吹自擂,没有连篇累牍的空话虚话.而所谓“无为”就是不干这样的事.“无为”就是力戒虚妄,力戒焦虑,力戒急躁,力戒脱离客观规律、客观实际,也力戒形式主义.无为就是把有限的精力时间节省下来,才可能做一点事,也就是“有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所以这种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有利于事物的自然发展和成长.
曾有过年青气盛匹马单枪独闯世俗的骁勇,曾有过踌躇满志披星戴月苦读寒窗的执着,曾有过争强好胜敢为人先无畏艰险的勇猛,曾有过功名利禄勾心斗角口蜜腹剑的逐……忆往昔,可谓豪情满怀,到头来,却是身心疲惫.昨天,有多少的得失功过;如今,不过是现在的轻轻一叹.的确,生活中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的不如意,每当有不顺心的事时我们就会抱怨自己是多么的不幸自己是多么的可怜,有时间在一边抱怨不如踏下心来好好想想自己都做了些什么呢?有多少失败是由于自己刻意强求自己去做力所不能及的事造成的?又有多少烦恼是由于自己和别人攀比所带来的?自己有多大能力,能做出多少成绩,应该有个自知之明.对于那些自己不能做成的事又何必强求自己去做呢?能够创造辉煌固然可喜,但成功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天时地利人和加机遇,缺哪一样都只能是功亏一篑,这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而一味的强迫自己去做自己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只能让自己活的更累更烦.所以何不抛开世间的干扰,踏踏实实的做点自己想做的事,不管最后是否“有为”你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追求的快乐,能“得鱼固可喜,无鱼亦欣然”也!.因为“无为”也是一种快乐,因为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亦是福!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何必处处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何必强迫自己处处“有为”!心的负荷如此沉重,何时才能让生命本色回归自然?何时在精神泥潭突围?何时能锁定新的人生坐标?何时让满是皱纹的心灵舒展?也许,亲情友情恋情都得伴随心累的历程?也许,所谓的傲骨与傲气,都得付出心累的代价?也许,人的灵魂在某个层面上看,真的是无可救药?也许,什么也许也不要去想,方可减轻那生命难以承受之重.拥有一颗“无为”的心,拥有一种“无为”的态度,这样才能生活的更轻松.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涵义的时候,我们才能卸掉心灵的包袱,真正做到内心泰然、坦然.而惟有内心泰然、坦然,我们才能无往而不乐.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持有一棵平常心,对人生持有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坐看云起云落、花开花谢,就能获得一份云水悠悠的好心情.做平常事,做平凡人,保持平静的心态,保持平衡的心理,如果我们能以这种最美好的心情来对待每一天,那么我们的每一天都会充满阳光,洋溢着希望.
拿我自己来说吧,进入清华以来,在这个半国英才聚集之地,肩上所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在这里,每个人都十分优秀,每个人都有一股拼劲.所以,每天在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之间忙碌奔波,有时候想想真的觉得很累.当然,我并非在否认这种生活的意义.我承认,进入清华一年半以来,我确实过的很充实,也确实收获了很多东西.然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心灵的疲惫却也是不可避免的.如今,再次读到庄子所说的这句话,感觉真的很深刻.虽然选择清华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但我们却也没有必要处处要求自己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更没有必要将自己处处和别人比较,这样做会让自己生活的更累更紧张.所以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所需要做的事就足够了,我们就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说要不思进取.我只是觉得在清华这个卧虎藏龙的地方生活学习,我们更应该深刻的理解庄子所说的这句话的涵义,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那么累那么辛苦.
岁月蹉跎,时光荏苒,历史的长河流沙滚石,洗濯出几许清静,试问又有几人能跳出红尘逍遥自在呢?确实,人活着便注定奔波与劳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别让心太累.人只有在真正长大以后才会感觉到心灵的负荷,精神的压力.而庄子所说的这句话就是要告诫人们卸掉心灵的包袱,踏踏实实、平平淡淡的做一些自己喜欢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只有这样,才能收获那份最纯真的快乐.
  “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的确,“无为”是一种境界,“无为”是一种信心,“无为”是一种大智,“无为”是一种哲人的喜悦.“无为”是一种豁达的心态.理解“无为”的真谛,我们才能卸下心灵的包袱,拥有“无为”的心态,我们才能收获纯真的快乐!
“无为”我心,“无为”我行……

活着2000字读后感(二)

变相怪杰1的观后感,2000字【活着2000字读后感】

我校会集体观看《2008感动中国颁奖礼》,心中是一片激动与期待.看完栏目,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然而我想,真正的感动,的确伤神,可是它补心,并且化作继续前行的信心与勇气.有的时候,感动让人脆弱,因为它总是触碰你内心里最软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时候,感动让人坚强,因为当你看到身边还有那么多人,有尊严并善良而有质量的活着的时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气.
“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孟祥斌,一名中国的军人,在他的身上,我们读懂了军人的使命,读懂了人间的大爱.他为了救一名落水青年,不顾自己身有疾病,不顾自己的安慰,立即跳水救人.然而最后落水青年得救了,而这位可个可敬的英雄,却将生命舍给了冰冷和喝水.我仿佛看见孟祥斌的女儿提着爸爸的鞋用嘶哑的声音喊叫着“爸爸,爸爸……仿佛听见孟祥斌妻子悲哀的大叫“孟祥斌跳河救人死掉了!”在我看来他不仅是失去至亲的心痛,更是对未来生活的迷惘.我们为孟祥斌鼓掌,我们被孟祥斌感动,我们为这个人民的子弟兵,为这个人民的好儿子而骄傲.感动,长存……
“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陈晓兰,她无私无畏地坚守医德,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良知.陈晓兰曾是上海一家地段医院的理疗科医生.近年来她一直从事医疗器械行业打假,被她揭露的各种医疗器械超过20种,其中8种假劣医疗器械被查处. 在与假劣医疗器械10年的斗争中,为了取得一手证据,陈晓兰曾假扮病人,冒着危险“以身试针”.良知,这是白衣天使的良知,一个医生所具备的基本良知,然而我竟惊讶地发现,在中国,这种良知竟少得可怜.陈晓兰现在已经不能再穿上白大褂,不能她当她喜欢当的医生,不能帮助人们救死扶伤.然而这个勇敢执着的医生,却拥有着高于常人的品质和精神.在全中国人的心中,她是我们最负责,最好的医生!
其实我想,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在自己平凡的生命中感动着别人,也感动着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逐渐富强起来,也是因为这些有太多的有道德有品质的中国人.
也许我们身为中学生,无力是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而我们的家庭,集体,祖国也就越来越好了.

活着2000字读后感(三)

急需一篇2000字左右的名著读后感 【活着2000字读后感】

马丁•伊登:作者:(美)杰克•伦敦.类型:爱情/现实.这是让我看了之后很心痛的一本书.
让我在热血沸腾中度此一生!让我在梦想家的醇酒中沉醉.
主人公马丁是一位出身低微的水手,没有背景,没有积蓄.长得很帅,也很聪明.他无意中救了一个人,就是女主角罗丝的弟弟阿瑟,由此结识了处于上流社会的罗丝一家,罗丝与他一见钟情.
马丁生活的那个阶层,结识的都是一些卑微的工人,或是一些不务正业的人.马丁深感自卑,恨自己有过污点的历史.觉得自己配不上罗丝,罗丝是他心目中的女神.罗丝也因他的不清白而踌躇.在此期间,有一个女工玛利亚向马丁表示了好感,但马丁已经看不上她了.
坦率地说,罗丝的父母还是很不错的了.他们得知马丁与罗丝的爱情之后,虽然反对,但也没有拼命地阻挠,甚至提出可以为马丁谋一份体面的工作,看马丁之后的表现决定是否把女儿嫁给他(这父母太好了,还想让人家怎么样呢).但是马丁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愿依靠任何人的施舍,希望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光明正大地娶罗丝为妻.
为了能够跻身上流社会,马丁拼命学习,每天只睡五个小时(爱情的力量真是强大啊),不过是因为马丁的身体比较好,不然早就病倒了.可因为他长期不去工作,经济出现了问题.
长期的营养不良,马丁还是病倒了,差一点儿让流感夺取了生命.
罗丝为他的选择十分不解.但马丁还是执着地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作家.他拼命写作,拼命投稿,但始终没有回音,后来他的一篇作品得到了发表,但稿酬低得可怜,马丁明白靠写作这条路并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为了维持生活,他戒了酒,跑到船上去做熨衣工,并结识了同在一起工作的伙伴乔.乔的心愿是有朝一日,可以不用给别人打工,拥有一间自己的洗衣房.
船上的工作十分艰苦,炎热的夏季,他们要在气温高达四十多度的屋子里面熨衣服,所以只能光着身子(苦力).为的只是让那些上流社会的先生太太们能够穿上干净整齐的衣服,坐在船上晒太阳,喝清凉饮料(愤慨!).
顺便说一下,马丁还是一位无产阶级战士呢.
因为马丁始终没有出人头地,并频繁与共产党人混在一起,罗丝最终还是选择与他分手.马丁伤心不已.
马丁后来才意识到,比起虚伪且唯利是图的上流社会,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才是最真挚而善良的.在马丁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的姐姐瞒着丈夫拿出了自己所有的钱,并对马丁说“不管发生什么事,你永远是我最亲爱的弟弟!”
马丁无意间认识了一位好友,那位朋友写了一首叫做《蜉蝣》的诗,临终前叮嘱马丁,一定不要让《蜉蝣》发表,要把它毁掉,免得被世人糟蹋.马丁没有这样做,《蜉蝣》发表后反响热烈,但也引来许多恶意、曲解,马丁不禁后悔自己没有遵守朋友的叮咛,从而让《蜉蝣》这部凝聚了朋友一生热血的作品被世俗所玷污.
之后就是命运的嘲弄了,马丁从前投出去的稿一夜之间都发表了,马丁转眼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水手转变成为了一位当红、畅销、帅哥作家.有钱有势的人纷纷请他吃饭,以前看不起他的人都前来阿谀奉承.这让马丁心里非常难受,自己所追求的生活,原来如此虚伪,如此丑恶.
但对马丁丁最大的打击还是来自于罗丝,原本已经和他分手的罗丝主动前来投怀送抱,甚至说她可以和马丁同居(为了名利连名分都不要了,真高尚).
马丁终于明白自己心中幻想的那个完美女神其实并不存在,罗丝甚至不如他所生活的那个阶层的普通女工质朴.他和罗丝的矛盾,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所以,他们两个是不可能在一起的.马丁对罗丝进行了一番马克思式的批判(说得好),但同时他又可怕地意识到,自己一没变英俊,二没变聪明,罗丝之所以主动前来找他,不过是因为他成名了.
马丁又遇到了以前那个爱慕自己的女工玛丽亚,玛丽娅说她一直守身如玉,等着马丁.马丁很感动,但知道自己已不可能给她幸福了.但幸好,他已经有钱了,于是他帮助玛丽娅去学校念书,弥补遗憾.后又找到乔,帮助他开了一间自己的洗衣房,完成了他的心愿.
当然还有马丁的姐姐,马丁将钱加倍还给了他姐姐.可是他姐姐却很为马丁的状态担心,他姐姐认为成名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马丁生活得幸福(多么朴素的真理).
马丁很想看看读者对他这个帅哥作家有没有真正的崇敬,于是他故意发表了一篇胡说八道式的文章,但依然有出版商趋之若鹜,这使马丁对社会失去了信心.
马丁脱离了底层社会,但由于上流社会格格不入.曾经朝思暮想的一切都拥有了,到头来却发现梦想的一切根本就不是自己想要的(看来世界上最令人绝望的并不是理想实现不了,而是实现了理想,发现理想根本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
马丁心灰意冷地踏上了一艘豪华的游艇,他不禁想起,以前自己住在污浊不堪的底舱,干着艰辛无比的工作,却很快乐,因为那时拥有着对上等舱的梦想.而现在,自己睡在舒适的上等舱,却再也找不回原来的希望了(命运啊).
马丁曾找过一位医生体检,医生说他可以活到一百岁.然而,马丁的心已经死了.
在一个夜晚,马丁孤身一人投入到了茫茫无边的大海之中,因为马丁是一个水手,所以他不得不潜入到很深的水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意志已经死亡,但身体还在拼命挣扎.二十三岁,原本是一个人最好的年华,却以这样的方式画上了它的句号.
总觉得马丁或许可以不死,活着留下来反抗命运,或者娶了罗丝,再把她踹了(我太恶毒了).总之,马丁是一个好人,只有他死了,才是对所有虚伪、冷漠、丑恶最大的鞭挞.一提到结局,就不得不提它的作者杰克•伦敦,这个曾写出《热爱生命》,并拥有和马丁相似命运的作家(其实《马丁•伊登》是一本半自传体小说》),最终也选择了和马丁一样的结局,虽然原因可能不完全一样.
与杰克•伦敦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部书里也有着所谓“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比如马丁所写的《仙女与珍珠》得不到稿费,马丁去讨要,但对方人多势众,马丁还是不得不同意《仙女与珍珠》的著作权属于强势的一方.

活着2000字读后感(四)

求一篇读马克思书籍的读后感
要新的,我们班同学太多,不能要版本一样的撒,字数在1500至2000字,谢谢了哈 急 追加悬赏的哦!

我找了一些,看对你有没有帮助:
《共产党宣言》思想的胜利
“至于他们想使我们不能在德国居留,就让他们去得到这种满足吧:他们不可能把《新莱茵报》、《宣言》以及类似的东西从历史上一笔勾销,他们的一切号叫也无济干事.”[1]1851年5月9日恩格斯给马克思写这封信时,正值1848一1849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遭到镇压,欧洲反革命重新恢复统治,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遭到枪杀、监禁或被迫流亡.马克思一家在伦敦生活极度贫困,而恩格斯为了帮助朋友,从他当时尚属微薄的收入中省下了一个又一个先令.这是一个惨痛失败的时期.然而,恩格斯的这封信中表达了何等坚定的胜利信心!
从那时起,几代冥顽不化的人对工人阶级的觉醒及其日益壮大的解放斗争感到“惊恐万状”,从那时起,甚至直到今天,在那些蒙昧主义者的怒吼声中,不断能听到那些仅仅由于拥有或传递《宣言》而被剥夺了自由、受到折蘑和被杀死的人们的痛苦呼号.的确,在过去乃至今天,都有人为《共产党宣言》,为实现《宣言》的思想而慷慨就义,它属于少数创造了世界历史并正在创造着世界历史的书籍之一.什么东西使得普鲁士的警察和沙皇的宪兵、意大利和德国的法西斯分子对这部著作追踪不已?什么东西使得今天在南非、智利和其他地方的种族主义者和军事独裁者搜索这本小册子?特别是在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过程中,又是什么东西使得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学生和科学家为了得到这本小小的书,保护它不被收缴,阅读和研究它并进一步传播它的内容,而拿自己的自由和健康乃至生命去冒险?
《宣言》所包含的划时代的思想有着牢固的科学基础,它为任何时代、任何肤色或种族的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指明了争取解放、和平、人类尊严与社会公正的道路.该书首次揭示了人类的过去与未来,其认识在此期间已无数次被世界历史的进程所证实,这些认识的全面和透彻使得该书对劳动群众产生了无比的吸引力,而又令敌视进步的那些人害怕它.《共产党宣言》以文献的形式反映了历史上两个彼此密切相连的事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在这两个朋友的参与领导下,以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形式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这本外表十分不起眼、只有23页厚的小册子,是根据同盟的决议于1848年2月底在伦敦一家小印刷厂出版的,并立刻被送往该党在伦敦和大陆的地方组织.它不是一部学术著作,而是一份党纲,是经过长时间讨论、其基本内容于1847年12月被代表大会代表所接受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因此这一版以及1872年以前的再版在扉页上都未注明作者姓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概述了他们在1843年至1848年期间所获得的全部科学认识和政治经验――既有他们本人的经验,也有工人阶级的经验,扼要论述了他们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阶级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等学说.《宣言》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下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工人阶级斗争的道路和目标,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一种新社会制度的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使命,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
千百万人的共同纲领
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极其重视这部纲领性著作的传播.早在1848一1849年革命期间,他们就推动或指导了《宣言》的第一批翻译工作,他们帮助了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非法或合法方式进行的德文再版工作,并为其中一些版本撰写了专门的前言,他们两人,尤其是恩格斯,给1882年和1893年期间出版的部分俄文译本、英文译本、波兰文译本和意大利文译本写了详细的前言,其中一些前言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如果有人向这两位朋友请教如何去了解科学社会主义,他们会推荐以《共产党宣言》作为入门的教材.他们在以后的著作以及大量书信中一再谈到在《共产党宣言》中首次系统论述的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尽管在几十年的时间中他们不断发展和补充了它,然而没有任何重要问题需要修改.
恩格斯在晚年肯定地指出,《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已经成为衡量国际工人运动进步的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2]到那时为止,已经以14种语言出版了83个版本――这是一个胜利,一个在以后几十年中,尤其是在红色十月之后,不断扩大的胜利.
在过去70年中,仅在苏联就出版了大约400个版本,其中大量版本是用其他国家的语言出版的,它们是国际互助的标志.在德国,当我们的民族摆脱了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之后,德国共产党的出版社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出版社将《共产党宣言》作为1945年5月以后的第一部政治理论著作出版,各自印了10万册.目前,《共产党宣言》以远远超过750万册的印数成为柏林迪茨出版社印数最多的出版物.另外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其他出版社还出版了若干高印数的《宣言》版本.
《共产党宣言》出版140年之际,估计在全世界流传着约120种语言的1100多个版本――这反映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不断前进,但是这个数字同时也提醒人们,还有几亿人在等待着能够用母语阅读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生证.“《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恩格斯的这句话仍然是适用的.而今天比以往更为适用的是《宣言》的这位共同起草者1890年所补充的话:“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3]
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毕生致力于不断用阶级斗争的实践来检验《共产党宣言》的基本认识,并向国际工人运动的新生组织介绍这部纲领性的著作,那么列宁则将这一传统发展到了更高阶段.他不断研究《共产党宣言》,经典性地证明了一个我们今天的每一位马克思列宁主义者都会体会到的经验:由于人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经历,这就决定了他在重新研究《宣言》时会产生新的观点和认识.列宁的几乎所有比较重要的理论著作,乃至他的全部革命活动都证明了这一点.例如19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制订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纲领、策略和组织任务,列宁借助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所阐述的思想论证了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斗争目标的辩证关系,当1905年这一革命之年需要将俄国工人联合到具有战斗力的阶级组织中的时候,列宁向工人们呼吁道:“请回想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宣言中说,无产阶级变成阶级,不仅是由于他们的团结日益加强,也是由于他们的觉悟日益提高.”[4]又如,1917年夏未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已直接提上日程的时候,列宁拿起《共产党宣言》重新研究,为了撰写《国家与革命》,他从《宣言》中汲取必要的思想启示,用以进一步发展理论和以理论为基础的实践.
工人阶级的和平使命
即使在今天,《共产党宣言》中最重要的内容仍然有说服力地指明了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摆脱了剥削、压迫和战争的新社会的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使命――这种对社会的预测自1917年以来在世界上日益发展的地区(也包括民主德国)已经成为现实.关于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是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的不可动摇的基础,是我们为和平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的不可动摇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由于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最先向人类揭示了战争如何产生的秘密,这是他们的不朽功绩之一.同时他们指出了怎样才能将战争从人类生活中永远驱除出去的方法.我们已经在《共产党宣言》及其序言中看到了这两个彼此紧密联系的科学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青年时期就指出,战争不是劫数,而是人为造成的,他们发现了战争与剥削阶级的经济利益、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者的扩张性追求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用短短两句话概述了他们新获得的认识:“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5]换种说法就是:如果一个民族内部或多个民族内部人对人的剥削被消除了,这个民族内部以及相关民族之间也就失去了以战争、掠夺和奴役其他民族为指向的任何客观利益.
这在1848年是一个大胆、深远而又合乎逻辑的论证.历史证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是正确的,譬如: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和平法令”,苏联已经持续了70年的和平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国家联盟在40年中以保障和巩固和平为目标所开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历史也证实了恩格斯早在1845年所阐述的观点,即一个“十分明白,战争只会使它损失人员和资本”[6]的没有剥削的社会绝不会想到去进行一场侵略战争.
在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马克思立足于《宣言》同时又分析了1861年英国工人的反战游行示威,他要求各国无产者,反对“为追求罪恶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见并在掠夺战争中洒流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的对外政策”,“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用能用的一切办法反抗它……为这样一种对外政策而进行的斗争,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一部分.”[7]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在这里比在《共产党宣言》中更为明确地阐明,保障和平、反对掠夺战争的斗争是工人阶级世界历史使命的不可分割的部分.1870年夏天,第一国际的德国和法国成员以及其他具有阶级觉悟的工人就是以这一认识为指导抗议即将爆发的普法战争的.工人阶级对和平与民族互谅的责任的认识使奥?倍倍尔和威?李卜克内西在战争爆发后不久就强烈谴责了霍亨索伦王朝的阿尔萨斯一洛林兼并法令,也使德国左派在“主要敌人就在本国”的口号下进行反对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斗争,并且在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战争狂热的殊死斗争中加强了德国反法西斯主义者的力量.
今天,由于和平已成为人类继续生存的决定性条件,这一历史任务更为迫切!当然,今天所有的全球性问题都必须按社会进步的需要加以解决――并且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最终都以某种方式与能否以及能够多快地实现进一步裁军和持久地保障和平联系在一起.
历史证明,自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来并且由于他们的缘故,争取和平的斗争成为工人阶级的人道主义目标的一部分――这种渴望和平的要求将革命的工人运动与所有其他热爱和平和保卫和平的力量联结在一起,因此、自《宣言》那个时代以来,为社会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也合乎规律地涵括了为和平而进行的斗争;自1917年以来,现实社会主义每得到一次加强都有益于和平.
《共产党宣言》仍适用于当今资本主义
如果我们将《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状况所作的分析与今天的资本主义现实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共产党宣言》也具有持久的现实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写道:“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8]难道这一点对于目前的资本主义来说就不再适用了吗?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说:“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9]难道这一点对于存在着隐性大规模失业和可怕的“新的贫困”的帝国主义国家来说就不再适用了吗?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预测说,“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干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10]资本世界中越来越多的结构危机、股票行情暴跌、社会福利水平降低和成千上万人的生存受到威胁,难道不是每天都在证实着这个预言吗?
资本主义的现实表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分析的资产阶级社会,尽管一方面通过当前的科技革命,另一方面通过工人阶级为改善其状况而进行的斗争,在其表现形式上有所变化,但实质上并未改变.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依旧是私有制,尽管它是以多国康采恩的匿名形式出现.尽管有“生产剩余价值的技术”[11]这一无稽之谈,剩余价值依旧是资本家所占有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尽管美其名曰通过劳动的“灵活化”而“赋予劳动人性化”或“新的机会”[12],剥削依旧是剥削.工人没有任何社会权利,“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13]
早在1845年,《共产党宣言》的共同起草者恩格斯在离杜伊斯堡和莱茵豪森不远的埃尔伯费尔德就声明,“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便每个人都能自由地发展他的人的本性,按照人的关系和他的邻居相处,不必担心别人会用暴力来破坏他的幸福”,[14]这便是不可转让的人权.当时的这一预测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得到详尽、科学的阐释,并被证明是绝对现实的.
我们认为,今天《共产党宣言》的现实性和有效性首先在于,我们参与把《共产党宣言》中所确定的思想变成现实的过程.为此,我们不是刻板地去理解这一有效性.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每一种特定的经济形态都应当解决它自己的、从它本身产生的任务.”[15]因此,创造性地继承《宣言》中的思想财富的过程绝没有结束.
[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7卷第272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66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64页
[4]《列宁全集》第2版第12卷第10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第60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6卷第13、14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4页
[9] 同上,第278--279页
[10] 同上,第275页
[11] 参看奥.莱茵霍尔德《活着的马克思》,柏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86--87页
[12] 参看彼.德利茨《资本与劳动之争中的科学技术及社会进步》,载于《统一》杂志1988年第1期第70页以及以下几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9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卷第626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2卷第502页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50年前,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150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的先进思想,迎接着世界变局的挑战……
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浓缩了15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显示着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发展的辉煌.
80年旗帜高扬,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再到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80年与时俱进,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照亮征途,指引方向——80年来,《共产党宣言》的真理之火在中华大地始终高高擎起,指引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当我们以历史的目光洞察80年风风雨雨,回顾中华民族顽强奋起的历程,必然发现一个坚强的民族脊梁——中国共产党;必然发现一个伟大的思想灯塔——马克思主义.
1848年2月,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印出了一本字数不多却震撼世界、影响人类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这本小册子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是因为它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次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路在何方?这依然是中国志士仁人和先进知识分子苦苦求索的问题.
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8年艰苦奋斗玉汝于成,28年真理之火熊熊燃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蒸蒸日上……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面向新世纪,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对15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历史同样雄辩地昭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面貌,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经久不息的活力.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之火,之所以能穿越150多年的时空依然光芒四射、璀璨夺目,其原因就在于: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品格;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没有哪一篇能够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这不仅在于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还在于它鲜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数十年间,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注意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明了不断革命、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从而使自己的理论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严整的科学体系.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胜利的设想,探索出了一条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推到新的阶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一切从本本出发、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
面对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新考验.正确应对国际国内的新问题,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完成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关键取决于党的建设.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站在时代前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把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必须具有的先进性集中概括出来,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继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要求.这样,就使我们党从根本上获得了新的思想武装.
追溯“三个代表”的渊源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又是创造性的发展;是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要求我们始终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在不断开拓进取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150多年风风雨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基本方法,也随着实践的发展,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面对变化了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实践永无止境;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样永无止境;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时代条件的不断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变动,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对党的建设中遇到的新课题,不应当简单地找本本上怎么说的,而是要看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说原则,这就是根本的原则;要说标准,这就是根本的标准.
比如说,生产力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落后了就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先进的生产力所代替.就工人阶级的某一部分而言,也可能由于新的生产力不断出现,原先所联系的生产力变得落后了.为了从整体上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应该随时相应地加以变动,不断地向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转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也应该有不断前进的意识.
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一个执政党只有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创新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反映.党的生命活力是与党有无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代表”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处处体现出创新精神,其实质是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只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活着2000字读后感(五)

中年级上阅读年选2014写一篇读后感

其实,旅团才是最让人心疼的孩子
--------《猎人》读后感
一开始,只是想得到.
这是幻影旅团团长库洛洛说的.
“一开始”,就是旅团的开始,那么在那开始之前为什么想得到呢?
我想大部分的读者都从不曾想过这个问题.而我,也是在了解了流星街的情况后,才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猎人世界是一个杀戮的世界,而流星街,更是里面最黑暗的部分.它像一个被神所抛弃的地方,堆积着许多的垃圾、武器、尸体和那些被抛弃的人们.
每天,弱者就为了一块发霉的面包,一瓶过期的鲜奶这样子的“食物”大打出手,强者则为了干净的有水源的地盘厮杀着.
而旅团的成员,就是从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地方度过了自己充满挣扎的童年,成为一个强者.
当尝遍人生百态、世态炎凉的团员们解决了生存的问题后,就开始思考着关于抛弃的问题,想了很多很多,想着为什么流星街会被世人抛弃,想着为什么自己会被抛弃,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在这个世界上是不是存在着一些东西,会让人永远的珍惜和不抛弃呢?如果是,那东西又在哪里,又是什么呢?
于是,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组成了幻影旅团.
因为,在流星街找不到,所以他们走出了流星街,来到了那个不属于他们的彩色的世界.
一开始,是想得到,然后得到,接着抛弃,再去寻找下一个目标.不断循环着这样的过程,为的就是寻找一个答案.而在循环的过程中,他们打杀抢偷,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但这能怪他们吗?
我认为不能.因为,从不曾有人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而他们在流星街里活着,要想保住性命,就要会杀戮,不然今天看着太阳的就不是他们了.何况他们只是在寻找着一个答案去回答由那不公道的世界给予他们的问题.这样固执的像个孩子一样的他们,错了吗?
是不是说,他们杀过人也没错呢?
我认为,被杀死的人们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的罪,是他们亲手种下的因.如果有一天,这个因结出了致命的果实,那么我想他们也一定会爽快的把它吞下去,即使会死,也会毫不犹豫,因为那就是旅团啊!敢作敢当,就像个还怕苦却勇敢吃药的孩子.
有人说,酷拉皮卡是个让人心疼的孩子,但我却不这么认为.
酷拉皮卡的遭遇确实很让人同情,但他却不一定要选择复仇这条路来折磨自己,只因为他懦弱.他在害怕,他怕如果在这个已经没有了亲人的世界上,自己失去了复仇这么个支撑点,那他会没有勇气活下去.所以,他让自己的双手染上了鲜血,变得不再像以前的自己.
而旅团,他们从不为他们不公的命运埋怨过,愤怒过,就连看到不同于流星街的黑色的世界时,也只是感慨到原来世界不只是只有黑色而已.但是,当他们也还是像酷拉皮卡那样天真快乐的孩子,却被抛到了流星街那样黑暗的地方时,他们或许也让自己的双手染血,或许也曾改变,或许也曾,悲伤.
但到了最后却只剩下麻木了.
试问一个身世坎坷,被复仇折磨着的人,和一群同样坎坷过,最后除了寻找一个答案,对其他的事麻木到漠视的人比较,谁更让人心疼?
从1986年创建旅团,之后一直寻找到2000年,却还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只是在循环着一个过程.
记得库洛洛曾经说过:我是头,你们是手脚.原则上,手脚要忠实服从头的指示.不过……这是组织行动机能的原则,与生死无关.要是头死了,由谁来继承都可以.有时候,手脚也会比头更重要.这点要弄清楚,别本末倒置了……我的命令是最优先的,不过,我的生命却不是最优先的.我也是旅团的一部分,应该存活的,不是个人,而是旅团.不要忘记这个啊!
呐,库洛洛,其实应该存活的,是旅团呢,还是那被寻找的答案?
其实连聪明的团长都不知道,其实他们一直寻找的东西,就是曾经住在他们心里的,后来又被为了生存的他们所抛弃的,他们的感情啊!你说,他们还找得回来吗?
其实,旅团才是最让人心疼的孩子.
恩 图 报 ——读《一杯牛奶》有感
一杯牛奶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可是,正是这杯牛奶却挽救了两条宝贵的生命,这是怎样的一杯牛奶? 当我读完《一杯牛奶》的这篇文章时,我也被那个男孩的行为所感动了,虽然那位妇女仅仅是给了他一杯牛奶,但他却一直记在心中,并用实际行动报答了那位妇女.我们不也应该学习男孩知恩图报的精神吗?文章讲述是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为了积攒学费,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但他推销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疲惫万分,绝望地想放弃一切.
走投无路的他敲开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而这位妇女却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正是这杯牛奶,让男孩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许多年后,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男孩救治了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无意间发现妇女竟是那个在他饥寒交迫时送给自己一杯热牛奶的妇女,所以为了报答,他在手术费的单上写上了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如果这位妇女没有一副善良的心肠,她又会得到什么样的报偿呢;如果没有这位妇女当初的那一杯牛奶,男孩就不可能有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那么也就不可能有手术费:一
杯牛奶……这不都证明了知恩图报的重要性吗?
回想我们身边的许多事情,不都是如此吗?记得有一次,我帮助邻家秦奶奶打扫房子,秦奶奶开心极了.第二天,爸爸妈妈都去上班了,我正愁着午饭的问题呢?这是,秦奶奶便来到我家,给我做饭,洗碗,我连声说谢谢.可秦奶奶却说:“谢什么呀,昨天你帮我打扫房子我还没谢你呢.”听了秦奶奶的话,我开心极了,心想:如果没有帮助秦奶奶,也许我的肚子就要闹“空城计”了,给予别人越多,自己得到的也就越多!
今后,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乐于助人,还要知恩、感恩、报恩,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精彩!

活着2000字读后感(六)

白芳礼观后感
初一水平、字数不要太多.

一位年逾九旬的病弱老翁,一辆破烂不堪的旧三轮车 白芳礼
一个老人无私奉献的感人情怀,白芳礼老人生前照片(20张)一个二十年助学的惊人神话 白方礼长子白国富说:“媒体多将老人的名字写为“白芳礼”,应是笔误,老人身份证上的名字为白方礼.” 白芳礼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方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1974年白芳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白芳礼事迹感动人心(20张) 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 白芳礼
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 1987年,相当于绕地球蹬了几十圈的74岁的白芳礼正准备告别三轮车时,一次回老家的经历使他改变了主意,并重新蹬上三轮,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娃儿,大白天的你们不上学,在地里跑啥?”白芳礼在庄稼地里看到一群孩子正在干活,便问.娃儿们告诉这位城里来的老爷爷,他们的大人不让他们上学.这是怎么回事!他找到孩子的家长问这是究竟为啥.家长们说,种田人哪有那么多钱供娃儿们上学.老人一听,心里像灌了铅,他跑到学校问校长,收多少钱让孩子们上得起学?校长苦笑道,一年也就十几块钱的,不过就是真有学生来上学,可也没老师了.老人不解,为嘛没老师?校长说,还不是工资太少,留不住呗. 这一夜,老人辗转难眠:家乡那么贫困,就是因为庄稼人没知识.可现今孩子们仍然上不了学,难道还要让家乡一辈辈穷下去?不成!其他事都可以,孩子不上学这事不行! 在家庭会上,白芳礼老人当着老伴和儿女们宣布:“我要把以前蹬三轮车攒下的5000块钱全部交给老家办教育.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已定,谁也别插杠了!”别人不知道,可老伴和孩子们知道,这5000元钱,是老爷子几十年来存下的“养老钱”呀!急也没用,嚷更不顶事,既然老爷子自己定下的事,就依他去吧.随后,老人便分两次将5000元捐给了家乡白贾村,建立起一个教育奖励基金会.村里人为了表示谢意将一块写着“德高望重”的大匾送到了白芳礼家. 那以后,老人又蹬上了三轮车.像往常一样,儿女们在老爷子出门前,都要给他备好一瓶水、一块毛巾,一直目送到街尽头.白芳礼呢,一切还是那么熟悉,但心里却比过去多装了一样东西,就是孩子们上学的事.尽管一样蹬车挣钱,白芳礼却有自己的“生意经”.今年60岁的张师傅回忆说,16年前白芳礼经常在天津站附近拉活,那时就认识了同行白芳礼,别人拉车是为千方百计挣钱养家,而白芳礼却连续把劳动所得捐献给公益事业; 还特别在他的三轮车上挂起了一幅写着“军烈属半价、老弱病残优待、孤老户义务”字样的小旗,公开宣布对部分乘客实行价格优惠.1994年,时值81岁高龄的白芳礼在一次给某校的贫困生们捐资会上,把整整一个寒冬挣来的3000元钱交给了学校,校领导说代表全校300余名贫困生向他致敬.老人一听这话,思忖起来:现今家里缺钱上学的孩子这么多,光靠我一个人蹬三轮车挣的钱救不了几个娃儿呀!何况自己也老了,这可咋办?老人的心一下沉重了起来.回到车站他那个露天的“家”后,老人硬是琢 磨了一宿,第二天天还未亮他就把儿女家的门给敲开了.儿女们看老人气喘吁吁地挂着一身霜露,不知有啥急事.老爷子要过一碗水,拍拍衣襟上的尘土,说:“我准备把你妈和我留下的那两间老屋给卖了,再贷点钱办个公司.名字都想好了,就叫‘白芳礼支教公司’.”儿女们你看我,我看你,说:“爸,您老看怎么合适就怎么办吧.”老人乐不可支.“爸,我们嘛也不担心,就是担心您老这么大年岁还……”白芳礼朝儿女们挥挥手,说:“啥事没有,你们开口支持我办支教公司比给我买罐头、麦乳精强百倍.”老人猛地一按车铃,伴着清脆悦耳的“丁零零”声,消失在晨雾之中.不久,由市长亲自给白芳礼老人在紧靠火车站边划定的一块小地盘上,全国惟一的一家“支教公司”———天津白芳礼支教公司宣布正式成立.开业伊始,他对受雇的20来名员工非常简明地说了办公司的宗旨:“我们办公司要规规矩矩挣钱,挣来的钱不姓白,姓教育.所以有一分利就交一分给教育,每月结算,月月上交.” 别看称“白芳礼支教公司”,其实它起初只是火车站边的一个 8平方米的铁皮小售货亭,经营些糕点、烟酒什么的,方便南来北往的旅客.售货亭上面悬挂着一面南开大学献给老人的铜匾,写着“无私资助志在其才”,使这间售货亭显得格外光彩.凭着卖掉老屋的1万元和贷来的钱作本钱,慢慢地雪球越滚越大,公司由开始的一个小亭子发展到后来的十几个摊位,连成了一片.最多一月除去成本、工钱和税,还余1万多元的利润.不知道的人以为白芳礼老人当了董事长,这下可以坐享清福了.可是他不但照常蹬三轮车,而且加大了对自己的压力.他为自己规定了每月收入1000元的指标,每天要挣30到40元.“我还是像以前一样天天出车,一天总还能挣回个二三十块.别小看这二三十块钱,可以供十来个苦孩子一天的饭钱呢!”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的精神世界.他尽自己的全部所能,烘托着一片灿烂天空,温暖着无数莘莘学子.
白芳礼老人每月都会把自己省下来的钱拿到附近的学校给困难的学生当生活费,而已是风烛残年的他,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老人蹬三轮车的时候,从头到脚穿的是不配套的衣衫鞋帽,看起来像个乞丐.“我从来没买过衣服,你看,我身上这些衬衣、外裤,都是平时捡的.还有鞋,两只不一样的呀,瞧,里面的里子不一样吧!还有袜子,都是捡的.今儿捡一只,明儿再捡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我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穿着的东西没有一件是花钱买的.”除了不买衣帽鞋袜外,连吃的东西他都尽可能地节省.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就一点点咸菜.很多时候由于拉活需要,白芳礼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便是他睡觉前的全部准备“程序”. 为了能多挣一点钱,老人已经好多年不住在家里,特别是老伴去世后他就以车站边的售货亭为家,所谓“床”,只不过是两摞砖上面搁的一块木板和一件旧大衣.冬天,寒风习习,夏天,骄阳似火,在一层薄薄铁皮的售货亭里,老人度过了一个个酷暑严冬.后来市政府号召要整治车站街道环境,小卖铺、小亭子都得拆掉.老人带头响应政府的号召,拆了他的这些小亭子.没有“屋”了,他为了仍能够拉活,就用块摊开的塑料编织袋布和四根小木杆撑起了一个只有半人高的小棚.暴雨之后,经常能看到老人在太阳下晒被雨水浸湿的被褥. 白芳礼老人就是这样,节衣缩食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部捐给了教育事业.下边是老人捐献的不完全记录: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800元,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会捐款2000元,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00元.1992年 白芳礼
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 捐款1000元.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白芳礼支教公司”成立后,老人每月都向天津的几所大学、中学、小学送去数额可观的赞助费,这些所谓的赞助费实际上就是他的“支教公司”全部税后利润.南开大学学工部老师刘唯真回忆,白芳礼老人从1996年开始,每个月都要向学校捐款 1000元,总额近3.4万元,200多名南开大学的贫困学生得到了资助;此外,天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也都收到了白大爷捐出的不同数额的支教捐款. 曾经有人计算过,这些年来,白芳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 白芳礼从没想过要得到回报.捐助的款项,也大多是通过学校和单位送到受助学生手里的,老人从没有打听过学生的姓名.有人试图在老人那里找到曾经被资助的学生名单,但只发现一张他与几个孩子的合影———这是唯一的一张照片.当问老人对受他资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老人的回答很朴实:“我要求他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为国家做贡献.” 2001年,白芳礼捐出了最后一笔钱.年近90岁的他已无力再蹬三轮车,也无力再经营他的支教公司了,就在车站给人看车,还把一角两角的零钱装在一个饭盒里,存够500元后又捐了出去.捐出这笔钱以后,老人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女儿白金凤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父亲说打退堂鼓的话. 重病在身的白芳礼老人卧床不起,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躺在病床上的他最惦记的还是那些贫困学生,最想做的事还是支教.在2004年新年钟声敲响以前,老人对来看他的人们说下了这样的话:“我现在一个月只有600块钱的收入,能力有限,明年如果我的收入能再多一点,我一定会资助更多因为贫困上不起学的孩子.” 为了让贫困的孩子们能安心上学,白芳礼老人几乎是在用超过极限的生命努力支撑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先 白芳礼
后捐款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他为学生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是他每日不分早晚,栉风沐雨,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积攒出来的,来之不易,来之艰辛!照常理,像他这样的古稀老人不仅无须再为别人做什么,倒是完全应该接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可他没有,不仅丝毫没有,而是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方礼.这不是神话: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 白芳礼
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从1993年到1998年,老人资助了红光中学的200多名藏族学生,月月给他们补助,直到他们高中毕业.助学记录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那年冬天,老人蜷缩在车站附近一个自行车棚里,硬是给人家看了3个月的自行车,每天把所得的1角、2角、1元、2元的钱整整齐齐地放在一个饭盒里,等存满500元时,他揣上饭盒,蹬上车,在一个飘着雪花的冬日,来到了天津耀华中学.人们看到,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身上已经被雪浸湿.他向学校的老师递上饭盒里的500元钱,说了一句:“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老师们全哭了老人忘不了那一年他到南开大学给贫困学生捐款的一幕.当时,学校要派车去接他,他说不用了,把省下的汽油钱给穷孩子买书.他自个儿蹬三轮到了学校.捐赠仪式上,老师把这个事一讲,台下一片哭声.许多学生上台从老人那里接过资助的钱时,双手都在发抖... ... 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平凡中折射伟大“这种精神已经丧失殆尽.白方礼让我们从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一线希望...

活着2000字读后感(七)

活+生活+好生活+美好生活=2000 每个字是什么数字?
活+生活+好生活+美好生活=2000 每个字是什么数字?

5+65+465+1465=2000
美好生活:1465
推理过程:
4个活=20,推得:活=5
3个生+2=20,推得:生=6
2个好+2=20,推得:好=4(注意:好不能为9,否则美为0)
1个美+1=2,推得:美=1

活着2000字读后感(八)

求一篇道德经的读后感2000-3000字不等
不要太过好初一的水准就行求各位恩人,要开学了求解答,最好以其空、随意、无为、活好这些方面写
各位大神快点啊,就几天时间就开学了
【活着2000字读后感】

弈之「道德经」第一章
道须道,方可道.名须名,方可名.
无名,天地混沌﹔有名,万物清楚.
故观无,欲以寻分别;观有,欲以寻关联.
此两者,同出而异向,同谓之研.
研之又研,科技之门.
弈之「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说为你服务,斯假已.
皆说全体通过,斯失真已.
真尽则假,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一统则暴,二会则骗,三公则私.恒也.
是以公民享自由之权,因平等之法;
众星各归其道,自转公行,多而不乱,速奔而宁静.
夫唯各居,是以群聚.
弈之「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官,人人平等.
保障私家财产,使官不能侵.
中原无鹿,则可绝追逐.
是以当今之法:遵其宪,分其权,选其位,督其行.
常使官无贪无恶,使夫奸者无所倚也.
立法治,则无折腾.
弈之「道德经」第四章
道数,而积之见无限.
微兮,似万物之原;变兮,似长存.
吾未知能穷尽,象可永分.
弈之「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无仁,任万物自生灭.官家造仁,以百姓为鱼肉.
天地之间,其犹时空乎.空而不虚,动而无端.
计划吏治,不如守宪.
弈之「道德经」第六章
生灭不息,是谓永存.
永存之因,在于总不均.
现实如虚,取之不尽.
弈之「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因其不自停,永恒更新.
是以凡人变其身而成哲;哲者自封成愚.
非因有无自我,全因顺变否.
弈之「道德经」第八章
随机若水,水善和万物而无别.
为众生之所好,因遵于道.
居物体,向地心,传养分.
言路通,政路畅;进合宪,退依时.
夫唯无别,故自由.
弈之「道德经」第九章
花谢果发,果熟蒂落;林密引火,热极生风.
金玉满堂,枯骨漫野;富贵而骄,自取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弈之「道德经」第十章
省:抱神守一,能无离乎?运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清心寡欲,能无疵乎?为民执政,能无私乎?
日落月升,能宁静乎?博学明理,能虚怀乎?
生之育之,生而不占,育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天德.
弈之「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无木处,有轴之用.
揉陶以为器,无土处,有盛之用.
凿山洞以为室,无壁处,有居之用.
故有处以为利,无处以为用.
弈之「道德经」第十二章
七色令人知光;七音令人追声;百味令人开怀.
驰骋狩猎,令人识自然;难得之货,令人深研.
是故西哲求因以得果,终分科成学.
弈之「道德经」第十三章
宠辱不惊,贵自由若身.
何谓宠辱不惊?宠为下,得之不惊,失之不惊,是谓宠辱不惊.
何谓贵自由若身?吾所以有吾身者,为吾自由;及吾被下,吾何有身?
故贵以自由待人,若可行天下;爱以自由待人,若可平天下.
弈之「道德经」第十四章
视而不见,叫无色;听而不闻,叫无声;摸而不着,叫无形.
此三者不可思议,故统称为一.
其动如波,其用如粒,隐隐兮似有物,又复可思议.
依据实验可知,波粒二象,无容置疑.
迎之归纳其首,随之演绎其后.
推理之道:以不见见之、不听听之、不摸摸之.
弈之「道德经」第十五章
今之善为道者,显微知著,深入浅出.
夫不怕未曾识,只怕不愿识.
蛇兮视红外线;蝠兮听超声波;犬兮嗅味分子.
严兮其若考,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远兮其若星.
孰能浊以静之澄清?孰能碎以合之化生?
保此道者,不自满.夫唯不满,故能创新有成.
弈之「道德经」第十六章
趋均衡,守光速,事物灭生,永远重复.
夫物芸芸,俱各行其事.行事曰动,动曰生命.
生命曰神,知神曰明.不知神,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终身受用.
弈之「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选而有之;其次,党而霸之;其次,袭之;其次,腐之.
信不足焉,即重选焉.明兮,其坦言.市场繁荣,公民皆谓“我自由”.
弈之「道德经」第十八章
人权失,有领导;官媒出,有大伪;法治不行,有上访;政府昏乱,有群贪.
弈之「道德经」第十九章
私有神圣,民利百倍;自由平等,民复博爱;宪政法治,贪腐心惊.
此三者为普世价值.令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科技发达,生态繁荣.
弈之「道德经」第二十章
爱党爱民,相去几何?党营民营,相去若何?权在要贪,不可不贪.贪兮未见尽头!
众人熙熙,如赴公宴,如去公游.我淡泊兮未动心;混沌兮如婴儿未会笑;浪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不足.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汹涌兮若海;飘泊兮难停.众人皆有为,而我独顽且笨.我独异于人,因贵守洁.
弈之「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人权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原,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行如波;恍兮惚兮,其用如粒.
窈兮冥兮,实中有精,其精甚真,其实甚信.
自古及今,其名常新,以探众始.
吾何以知众始之状哉?以此.
弈之「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推起动,惯保直;灌方满,刷才新;少则长,老则衰.
是以哲人以变为天下式.
不自闭,故活;不自是,故彰;不自夸,故有成;不自大,故长.
夫唯顺变,故天下莫能与之逆.
今之所谓"变则通"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弈之「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施暴必反,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尊重人权者得人权.禁人者自禁;由人者自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有不可信,便有不信!
弈之「道德经」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封者无功,自大者不长.
以道观之,曰腐尸癌毒,人人厌恶.故有道者不为.
弈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万象灭生,同宇宙存.微兮宏兮,永分而无尽,随机而规整,可以为事物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事大,物大,人却微.域中有三大,而人暂居其中.
人法物,物法事,事法道,道法宇宙.
随机是微观粒子的基本运动方式,是其他我们看起来有规律的物体直线、弧线、分裂、融合、聚、散、碰撞、分离、环绕、喷发、震动、跳跃、辐射、化合、核裂、核聚等等运动方式的原发运动方式.即我们认为的规整运动都是随机运动累积后的外在表现.

活着2000字读后感(九)

基督山伯爵读书心得,300字以上

在这世界本无所谓快乐与痛苦,只是一个境遇与另一个境遇的比较.只有那些经历最深切的悲哀中挣扎过来的人才能体会到最大的快乐.人类最大的智慧都包含在等待与希望.
——基督山伯爵
轻轻合上书,呆呆的凝视着封面上的他.他的那双刚毅冷酷而又忧郁的眼睛啊,深深刻入了我的脑海,深深刺痛了我的心.心怀着敬意注视着他,口中默默地不停地重复着他的名字——基督山伯爵
爱德蒙,我敬爱的基督山伯爵啊!你是怎样一个男人啊?在大仲马的笔下,它赋予你生动的灵魂,给与你健美的体魄英俊的面容,刚毅果敢的性格,宽阔的心胸.早期的你是一个阳光自信善良的快乐水手,你有美丽可爱的情人——美帝苔丝,你有慈爱的老父,你有很好的口碑,你有强硬的本领,你即将成为船长,那时的你是那么的快乐与自由,快乐的连走路都哄着小调,那时的你似乎是上帝的宠儿.
当你手中还留着情人的余温时,当你嘴角还遗留着幸福的笑意时,当你脑中还沉浸在未来美好的憧憬时,天空忽然狂风大作,狂风暴雨轰然而至!他的优秀他的幸福受到别人的嫉妒,因此被诬陷入狱,命运实在可恶,这个玩笑开得实在太大!
如果说贫困饥饿是可以使人丧失尊严,那么失去自由对于一个常人来说就会失去理智,更何况是他——一个长年游走在海上的水手,一个充满追求和向往的年轻男子?那么这对于他比失去生命更为残酷.在伊夫堡那个人间地狱,那个暗无天日的地方.他在那度过了十几年的岁月,他由开始的相信法律会还给他清白,还给他自由.慢慢的开始绝望,他想到了死亡,用死亡来结束他的痛苦.也许对于一个失去自由的人没有比死去更好的方法能使他们得到解脱.可是仇恨的火焰却燃烧了这个念头“对我要活下去,我要复仇我要他们偿还我的痛苦”凭借这个念想他活了下来,可此时的他已失去了爱的能力,心中只有恨.无论爱也好恨也罢,现在他不再祈求真理,而是祈求记忆,记住每一个仇恨.
小说总是富有戏剧性的,在那看似丝毫无希望的监牢,却住着一个神奇的老者,他是圣者的后裔,有着巨大的智慧.在他的教导下,他有一个水手蜕变成一个博学儒雅深沉达练的伯爵.神甫的死亡,换来了他的重生,他成功的逃脱了,他自由了!如是他重回故里,获得了神甫的财产,应是王者归来!经历一个漫长的道路到他复仇的高峰以后,他的仇人都得到了双倍的痛苦,他站在山巅却看到了怀疑的深渊.每一次呼吸都唤醒了一种悔意,悔意与空气一同浮升起来,最后他还是选择了了宽恕,携上海蒂登上白帆离开那个让他伤心的地方.去一个远离仇恨远离悲伤的地方,那里只有纯洁与善良那里只有希望!
看完这本书给我最深刻印象并非基督山伯爵复仇时的那种快意感,也不是他那伯爵府的富丽堂皇.而是伯爵的两次流泪的场景,一次是当他逃出伊夫堡,换变成伯爵不再是爱德蒙的身份去参加海蒂苔丝的宴会,当海蒂苔丝双手奉上她亲手采摘的鲜果递给他时,他因为不吃仇家的果子,而婉言拒绝.看到海蒂苔丝,他曾经的挚爱,那双失望到绝望的双眼,他转过身去留下了一地清泪.那是为爱人而流的泪水,是圣洁而炙热的!第二次流泪是他携带上海蒂要留开时站在白色帆船上望着茫茫的海面,看到海的广博,是为人性而哭,是为而感动.站在船尾,他一个坚强的男人流下了眼泪,这种泪珠比古西拉和奥费亚两地的最圆韵的珍珠更为宝贵.
在古今中外的小说中,《基督山伯爵》是最热门的小说.最近我阅读了这部小说,跟着主人翁体会他的喜怒哀乐.《基督山伯爵》主要讲述的是19世纪一位名叫埃德蒙·唐代斯的大副在即将当上船长之时,被同船的格拉尔和爱人的哥哥菲尔南陷害,在他与爱侣的婚礼上被抓去审判,而由于假公济私的维尔福接手了这桩案子,唐代斯被判处了十几年的徒刑.在牢中,他遇到了一位囚徒神父,在与神父的交谈中,他获得了重生,并拥有了智慧与财富.出狱后,他先改名为水手山巴,报答那些施恩于他的人,再改名为基督山伯爵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在复仇路上,最终,所有的罪人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作者通过《基督山伯爵》这部小说向我们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同时小说也反映出了人的劣根性.为金钱、为名誉,维尔福夫妇甚至做出了灭绝人性的行为——维尔福先生为了名誉、前途不惜违背自己的父亲,为了金钱,他靠着“法官”这一身份不知冤枉了多少人;而由于维尔福夫人的拜金主义作祟,使她不惜毒死她的亲人以获得一份遗产.
而这,不正也提醒我们生活在“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年代的人们,行走在社会、人生道路时,要在身前放置一盏明灯——自我以及“出淤泥而不染,浊清莲而不妖”的品质.

他是一个复仇者.
他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这就是在我读完《基督山复仇记》后对他这个人物的感受.
他——故事的主人公——青年水手埃德蒙邓蒂斯——一个正直诚实的年轻人.本来应该是一个前程似锦的人——— 19岁就要被提升为船长,并且要与他的爱人美茜蒂丝成婚.但是在幸福的表面下正酝酿着一场阴谋.美蒂西斯的表哥弗男也想娶美茜蒂丝为妻,这位被邓蒂斯称作“朋友”的人,为了破坏邓蒂斯和美茜蒂丝的婚姻,就与觊觎船长之位的唐各拉尔一同设计了一个陷阱.婚宴上,当邓蒂斯正沉浸于幸福的光环时,被突如其来的警卫带走,在被法官维尔福审判时,由于涉及到维勒福自身的利益以及一个不可告人的原因,邓蒂斯成为了他的牺牲品,之后他被莫名其妙的关押在臭名昭著的伊夫堡监狱里一关就是14年.
他被夺走了一切,如果不是结识了法里亚长老,他只能带着痛苦和绝望一步步走向地狱.从囚徒变为自由人,从懵懂变为睿智,从一无所有变为拥有一切,从热情变为冷漠,从邓蒂斯变为基督山伯爵,他除了复仇还能干什么?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也是需要养精蓄锐的,并不是凭着一时的心绪就可轻举妄动的.而基督山伯爵,则是最具体的用自己的行动阐释了这句俗语的.在经历了噩梦般十四年的地牢生涯后,他的人生要义就是找寻曾经的亲人、曾经的恩人和曾经的仇人.在确认了所要寻找的人以后,他并没有如我们在武侠小说里所见的那样,于恩人抱拳云“赴汤蹈火,再所不惜”,于仇人一剑刺死.他选择了他自己的方式.对曾经有恩于自己的船主一家,他竭其所能,默默地支持着,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却从来不让他们知道其实自己就是为了报恩而来.如果说他的报恩令人感动,那他的复仇则是如此的淋漓尽致,在我们也有几度的叫好后不免有点心惊.
在基督山复仇的过程中,不断的卷入了一些无辜的人,有罪的人虽然得到了应有的报应,同时也造就了新的惨剧.————这是一幕人类复仇过度的悲哀,一声无罪人变为有罪人的慨叹.
马瑟夫死了,阿尔贝和美茜蒂丝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维尔福家中陆续死了3个无罪的人,尤其当爱德华和维尔福夫人死在他的面前,他想要救爱德华,却已经无力回天.这使他动摇了,他恍惚了,他开始责问自己究竟有没有权利这样做.他问自己:“够了,够了,已经够了,一个死了,一个疯了,我是不是做得太过分了呢?”
于是他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坚决了,在故事的结局他给与邓格拉斯严厉的惩罚之后,放了他一条性命,这样的结局大概会比人都死绝了的结局要好,毕竟邓蒂斯的本性是善良的,并不是天生的刽子手,而且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承受自己种下的苦果,一直到死才能得到解脱.
最终,他的三个仇人,一个妻离子散,身败名裂,自杀身亡;第二个全家老小相继死去,最后孤家寡人,也不成人样了,第三个倾家荡产,从富翁一下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糟老头.
死了,一了百了.
疯了,虽然痛苦,但是至少精神上解脱了.
清醒地活着,却又失去了自己看重的名利,这才是真正的活受罪.三个仇人的结局各不相同,孰轻孰重,自见分晓.
有时候,最严厉的惩罚并不是死亡,而是生存.
但他的复仇虽然成功了,却也失败了.复仇成功给他带来了什么呢?快乐吗?当然不是.大仲马借几近精神失常的维尔福之口说出:“瞧呀,看呀!你报复得够多了吧?.”基督山只能默然无语,他感到他不能再说“上帝与我同在”这句话了,他的报复超越了限度.冤冤相报带给人的,只能是愈加痛苦.它在现实及猛烈的鞭挞中清醒了.他找回了宽恕.
人拥有生命毕竟不是为了复仇的.
于是复仇的狂潮找到了它的归宿,无声的呐喊惊醒了灵魂最深处的人性.他宽恕了邓格拉斯,拯救了凡兰蒂,抛弃了所有的财产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当复仇的剑铸为宽恕的犁时,一个人才能懂得生活是幸福的.不能抛弃复仇的人最终也宽恕不了自己!
当复仇使我们不幸时,宽恕使我们落泪.
痛苦消融在人性中,便生出完美.
想直面人生,必须学会宽恕;向勇往直前,必须放弃痛苦.我们没有理由不善待这个世界,毕竟如基督山所说的:“人类的智慧全在这两个词语中,那就是:等待和希望.”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880826/

推荐访问:活着读后感800字 余华活着读后感2000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