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尔论自由读后感

来源:读后感 时间:2018-10-26 11:00:0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读后感】

密尔论自由读后感(共10篇)

密尔论自由读后感(一):

关于约翰密尔的《论自由》
关于约翰密尔的生平,关于他的著作,主要思想,影响

- 由投票者2007-12-19 16:12:13选出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年5月20日-1873年5月8日),也译作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19世纪影响力很大的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家.他支持边沁的功利主义.
著作
《穆勒名学》严复译
《论自由》 许宝骙译 商务印书馆 2005 ISBN 7-100-02027-1/D·165
《论自由》,程崇华 译,1986,台北:唐山.
《代议制政府》 商务印书馆 1982
《论自由及论代议政府》,郭志崧 译,1961,台北:协志.
《政治经济学原理》
《功利主义》
姓名: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
出生:1806年5月20日 (英国伦敦)
逝世:1873年5月8日 (法国亚维农)
学派/流派:经验主义、功利主义
主要领域: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归纳法
著名思想:public/private sphere,hierarchy of pleasures in Utilitarianism,liberalism,early liberal feminism,first system of inductive logic
受影响於: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那,霍布斯、洛克、边沁、亚当·斯密、李嘉图、托克维尔、James Mill、圣西门
施影响於:约翰·罗尔斯、罗伯特·诺齐克、伯特兰·罗素、卡尔·波普尔、罗纳德·德沃金、H·L·A·哈特、Peter Singer【密尔论自由读后感】

密尔论自由读后感(二):

约翰·密尔 《论自由》,他对于自由的观点是怎麽样?

密尔划分了社会与个人的界限 :社会可以合法干涉个人自由的唯一理由是自我防御.他从功利主义出发 ,认为个性和绝对多样性能够促进人类达成共识 ,接近真理.他受到德国浪漫主义影响 ,坚持绝对多样性.《论自由》就是他论证一种不会损害多样性的自由的尝试.

密尔论自由读后感(三):

为什么严复先生要把密尔的名著 论自由 翻译为 群己权界论

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家、经济学家约翰·密尔的名著《论自由》(《ON LIBERTY》)出版于《共产党宣言》问世之后的第10年,即1859年.严复于1903年(光绪29年)将《论自由》译成汉文,并在临出版之时为译著取名《群己权界论》(意思是“群体与个人的权利界限”).
他为什么这样译:
说法1:
有人认为严复以“权界”来代替“自由”是对原著的误解;
说法2:
故意偷换概念 -- 严复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他的价值观仍是以纲常伦理为本位的.密尔的《论自由》是探讨政治知识的,而严复却把它误读成功利主义的道德文章,于是,他把个人自由当作实现国家自由(独立)与道德救亡的工具,他的“个人权界”当然是一种要受国家利益限制的对象,因此,严译与原著所提倡的价值观正好是南辕北辙的.
说法3:
因为当时的中国人根本不习惯“自由”一词,只有汉译佛经里有“自在”一词,选择“权界”是一种折中的办法.
但无论如何,是严复自觉地将西方的人文思想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为中国人确立了“自由”这一具有划代意义的观念.

密尔论自由读后感(四):

谁知道下列引文的英文原文(出处:约翰密尔《论自由》)
“假定全体人类统一执有一种意见,而仅仅一人执有相反的意见,这时,人类要使那一人沉默并不比那一人要使人类沉默较为正当”.

If all mankind minus one,were of one opinion,and only one person were of the contrary opinion,mankind would be no more justified in silencing that one person,than he,if he had the power,would be justified in silencing mankind.

密尔论自由读后感(五):

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出自英国约翰·密尔何书?

"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此句出自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逻辑学和经济学家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该书是自由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在西方被高度评价为“对个人自由最动人心弦,最强有力的辩护”.

密尔论自由读后感(六):

约翰密尔关于自由的两个基本原则是什么?

约翰·密尔认为自由可以概括为两条基本原则:
1,个人的行为只要不涉及他人的利害,个人就有完全的行动自由,不必向社会负责,他人对这个人的行为不得干涉,至多可以进行忠告,规劝或避而不理.这些就是社会要对他的行为表示不喜欢或非难时所仅能采取的正当步骤.
2,只有个人的行为危害到他人利益时,个人才应当接受社会的或法律的惩罚.

密尔论自由读后感(七):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100年前,中国还有凌迟,50年前,中国还在喊万岁,40年前,中国还在破四旧,30年前,中国还不许跳舞,20年前,中国还在争论姓社姓资,15年前,中国还没有普及互联网,10年前,中国还有收容遣送条例,5年前,中国还没有物权法,两年前,中国还没有微博,一年前,中国还没有通过城乡居民选举同票同权……社会终究是在进步.
  我们需要做的,只是点点滴滴的累积之功,每个人尽一份力——不是为国家,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尽一份力,我们的社会就会向善发展,“上世纪做不完的事情,可以这个世纪来做,那些一天永远做不完的事,可以用一生来做.”
《自由在高处》一书是《重新发现社会》的续篇或重要的补充,着力厘清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
  相较十六世纪法国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家拉波哀西抨击的“自愿奴役”而言,在一个正经受着新旧交替的国家,不自由的状态并非人们自愿,而在于适应与沿袭,得过且过.至于如何走出这种日常的甚至为许多人所不自知的奴役状态,既有赖于个人的勇气,也关系到个人对时代与自由的理解,以及时代本身的演变.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这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经典台词,用来做本书的标题再合适不过.一直以来,熊培云先生致力于推动社会多元化建设,倡导左右携手,共为民生谋福祉,用社会的进步来推动国家的进步,这些主张,正融入集体意识,正成为当下最亮色、最理性的声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自由,无自由则无边界,则必然失去责任与担当,最终不是与世沉浮,就是失去自己.当一代代人接续这份无奈时,民族的命运就永远无法被改变,而超越宿命就只能遥遥无期.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是《自由在高处》一书后记的题目,熊培云在后记中也阐明了自己的信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你即自由);相信时代在变,相信中国正在朝着一个自由而开阔的道路上走,没有谁能改变这个大趋势.与此同时,相信人类会有一个好的前途,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这既是一切共识的基础,也是我信心之来源.”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也是一个需要通过我们努力才能企及的方向,但是我们,总向着那个方向努力,向着高处攀登.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这样的理想努力.【密尔论自由读后感】

密尔论自由读后感(八):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爱和自由》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先要给孩子更多的爱,更多的自由,才会培养出更加独立的孩子;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源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大人往瓶子里"灌"什么东西,《爱和自由》读后感.可能很多家长不认可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孩子必须要"教",孩子就是个空瓶子,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这只是我们的传统填压式教育.儿童对所有东西的热爱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是一种熏陶,我们不强迫,但是我们不能不让她接触,孩子对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从她的触觉、嗅觉、味觉、视觉、听觉感知到的,在我们读给儿童听故事的时候,不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吗,不是听觉的一种享受吗?我们更多一定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每个敏感期,要学会尊重孩子.让儿童在爱和自由中成长!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自由走向独立.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虽然我们的父母也爱我们,但是回想这一路的爱,自己还是觉得有缺憾,虽然我们也很爱很爱父母,但是我们不能说他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自由的爱,宽容的爱和理解的爱!爱是恒久的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计算他人,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自由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又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读后感《《爱和自由》读后感》.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意愿,在这本书中的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书中有一段讲的是孙老师的儿子(辛辛).孙老师有个朋友来她家里玩,辛辛正抱着饼干在吃.朋友就想到要逗下他,于是找他要饼干吃,辛辛不给.朋友就假装说:"你不给,我抢了啊!"并做出抢的动作.辛辛一下子吓哭了.这个时候,朋友就跟孙老师说:"你儿子还是蒙氏的呢!这不行,这样就哭了,我家孩子就不哭,知道你是在跟他玩的."孙老师说:"我的孩子在蒙氏没有接触过这个,所以他不能理解,而且蒙氏的理念也不提倡家长做这样的事情来引导他,这对他没有好处.成人给对孩子的每个动作,每个语言,孩子都在吸收,家长,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事情和语言都应该是正向的,因为孩子没有辨别事情真假和好坏的能力.无论好坏他都会吸收.我们老师在孩子成长中的每个敏感期都应有关注和指导,我们要在儿童"自己发展"时给他们尊重,如果不做到尊重、孩子独到的思维能力就丧失了.就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他能够长久的沉思,他能够浪漫的联想,在这个时候如果远处钟声传来的话,那么他这种感觉会更好的加深,像诗一样.蒙特梭利说,一个优秀的蒙特梭利教师,她的杰出点就在于,当这个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个钟声,能够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加深.一名儿童如果在零至六岁形成了健全的品格,向善就成了他的自然内驱力,他一生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童年尤其是0-6岁,同成人相比是人生的两极.就像地球南极跟北极一样.7岁不是6岁的延续.实际上在6岁以前他所奠定的一切是为他整个一生做基础的,而不是为某种文化,或者某个学校,或者某种知识的转化作准备的.在爱和自由中成长的孩子是睿智的自信的快乐的.  〔《爱和自由》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密尔论自由读后感(九):

给孩子自由读后感

一直都很想看《给孩子自由》,《给孩子立界限》这几本书,刚好,童童妈妈和我交换了这本书。我得以真正的看到这本书。说实话,一直都不知道这是谁写的,只是单纯从题目上对它感兴趣。

看到“自由”两个字,想起了一些题外话:同事曾经感慨于一片qq的新闻——有很多北大的教授宁愿在国外隐姓埋名当保姆,为自己的孩子赢取一张绿卡,也不愿意回国。但是我的几点看法是:首先,这个信息的真实性有多少?现在网络新闻为了博取点击率,常常会有虚假的新闻出现。其次,即时真有这样的教授,那么也要看看当初他出国时候的年代,90年代初,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时候的民*主自由与现在是有差距的,可以理解他们做出这样决定的想法。最后,“存在既是合理”的,只要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精神层面的自由追求更甚。从而也可以看出文化对于自由的影响,中西方是有着完全不同看法的,西方育儿观念中对于自由也自然是充分肯定的。

而我本人对书籍的看法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也许是受从初中开始对于一些所谓的权威都敢于质疑的态度的影响,这本书也不例外了。

本来对于大鹅的教育态度,多半是从自我的成长经历中获取。每次我遇到问题和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想:“当初我是怎么想的,我希望自己的父母怎么做?”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笑:“你怎么知道自己很小的时候的想法呢?”这可能得益于我从青春期就开始记日记的习惯吧,不停的剖析自我,虽然痛苦,但是能很清晰的看出自己成长的足迹。正是这种剖析,让自己的性格没有成为父辈那样的狭隘,猜忌,偏激。

刚刚看了开头的部分,突然发现原来我和作者有这么多的观点是相似的,而我的观点来源并不是书籍,是我自己生活的经验。

最深有感触地是关于“首要幸福感和次要幸福感”的论述。

primary happyniess:首要幸福感,指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爱完全确认,是明确的,毫无疑问的坚信,父母无条件的爱自己

secondary happyniess: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快乐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首要的幸福感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侧重于次要幸福感的满足,这容易造成顺利起来就特别高兴,不顺的时候特别挫折,这样的人精神不独立,对人,物、事的依赖性特别强,长大以后不敢向自己依赖的人说不!

这是多么的深有体会阿,就像我现在以前不知道如何拒绝别人一样,我想这和以前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没时间照顾我是有一定得原因。但是随着大鹅的成长经历,在我给他赋予充分的爱的时候,也感受到他给我的爱,我可以坚定的对别人说不了,特别是当别人占据了周六周日本应该属于family day的日子是,我是那么理直气壮地拒绝。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为什么大鹅有这样的表现:比如他不愿意吃切开一半的苹果,为什么他坚持把褪上去的裤腿拉下来,为什么不愿意睡有蚊帐的床!

让我知道了“秩序感是儿童安全感的来源之一,是儿童对于事物作出正确分辨与判断的基础,实儿童建立道德的奠基石”

很多很多的看法、做法于小巫的一致,比如:“蹲下去看孩子”,三岁以前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共页,当前第页 12

密尔论自由读后感(十):

自由作文可不可以写读后感,

只要题目没有限制,就是可以的.
很高兴为您解答,祝你学习进步!
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
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932749/

推荐访问:密尔代议制政府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