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丝绸之路观后感

来源:观后感 时间:2018-12-02 08:00:1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观后感】

中国通史丝绸之路观后感(共9篇)

中国通史丝绸之路观后感(一):

《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丝绸之路——永恒的记忆

[《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丝绸之路——永恒的记忆]

这篇是假期里写的,刚逛博客的时候看到其他人的博客里也有观后感,而且刚好也是假期里读的书,看着觉得帮助很大,《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丝绸之路——永恒的记忆.我就寻思着把这篇也放上来,虽然矫揉造作了一点,但也凑凑数.
丝绸之路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它不仅仅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一条甬道,还是历史长河中绚烂的一笔.那些经历了沧海桑田如今仍然赫赫有名的要塞,那些经历风霜雨雪如今仍然傲然伫立的物像,那些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如今仍然为津津乐道的人们,似乎都在诉说这一切从未走远.时间的车轮在此留下痕迹,而纪录片将这些痕迹一一还原,在百转千回且充满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中,成为了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一)那些要塞
丝绸之路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出玉门关和敦煌的古阳关西去,进入新疆后分成北道、中道、南道三条路线西行.北道经吐鲁番、吉木萨尔、伊宁前往里海沿岸;中道经楼兰、焉耆、轮台、库车、温宿、喀什,越过帕米尔高原,到达地中海东岸地区;南道是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且末、民丰、和田、莎车,翻越世界屋脊,过阿姆河到伊朗,最终抵达伊斯坦布尔城,也就是昔日东罗马帝国的首府.它们如同散落的珍珠,而丝绸之路将其串成一线,每一颗都光芒四射,每一颗都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历史.
丝绸之路上的要塞常常是古代诗人的重要题材.这些要塞壮丽的塞外风光,恶劣的生活条件,独特的民俗民风都在诗句中得以体现.王之涣在《塞外》中吟诵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维《渭城曲》中留下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将大雪纷飞的姿态描绘得生动形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羌笛声,胡旋舞使苍凉的塞外多了几分魅力.
长安.
纪录片最后一集名为《永远的长安》,作为十三个王朝古都的西安,如今仍为交通要道.“九宫格局,轴线突出”
,优良的城市格局自古以来广为诸多城市竞相模仿.历史的积淀,使如今的西安依然熠熠生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从那些历史遗存中遥想当年.这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地方.看着纪录片中时光交错,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这座城市承载了人们太多的记忆,它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开始,经历了朝代的更迭,更经受了战乱的洗礼.在这里生活过的人们来来去去,只有这座城永远伫立在此,任时光洗涤.
楼兰.
楼兰这座城如同它的名字一样神秘而又令人遐想.如今这座城在沙土之下沉睡千年,不复存在.人们只能从一点点遗存和历史资料中,凭吊它最初的模样.想象着曾经生机勃勃的繁忙景象,熙熙攘攘的城镇街市如今已被风沙所侵蚀.环境的恶化,楼兰人的迁徙……一幅幅画面在眼前流转,仿佛在向人类敲响警钟,想要永远拥有心爱的家园,就必须从身边的一点一滴保护起,才能使子孙后代不断地延续下去.
(二)那些物像
丝绸之路,是中西商贸交流的要道.而丝绸则成为了当时中国繁荣强盛的文明象征.高超的制作工艺使西方人叹为观止,人们纷纷争相购买.丝绸之路也因此愈加繁荣.纪录片中考古者发掘了大量的丝绸,依稀可见薄如蝉翼的丝绸上面的精美图案,使人感叹古人们的精巧做工.正是丝绸的传播使丝绸之路日久弥新,声名远扬.
丝绸之路闻名于世的不仅有丝绸,还有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令人向往的佛教圣地.精美的壁画,栩栩如生的彩塑都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财产,是全人类的骄傲.据说,把莫高窟的壁画连起来,整整长达60华里,观后感《《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丝绸之路——永恒的记忆》.多少画师几千个日日夜夜的不眠不休,呕心沥血才完成了如此杰作.镶嵌在山崖之中的莫高窟,显示出它的壮观气派,人们带着信仰前来,许下一个个心愿,祈求佛祖的保佑.上千个洞窟显示出磅礴的气势,庄严且肃穆.与周围漫天黄沙相比,巧夺天工的建筑更显出神秘的气息.一千多年的风雨洗礼,莫高窟看尽了世事的变化,愈加显示出它的珍贵.然而令人称赞的壁画、彩塑如今遭受着种种病害,深受人们关注.因此如何修复和保护这些历尽千年的壁画成了目前人们最急迫的问题.纪录片中这样感叹道:莫高窟一旦失去了作为其精神象征的壁画,就好比一个人的思想被抽空,生命就会变得苍白而无力.如果是这样的话,未来的敦煌将如何回首往事?
人们常说:和田有三宝:玉石、丝绸和地毯.其中,地毯西传而来,丝绸东传而至,唯有玉石产于和田本地.和田玉以它羊脂般的温润洁白闻名于世,看着和田人沿街叫卖做玉石生意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和田玉市场的欣欣向荣.“君子比德于玉.”自古以来,玉在中国人心中占有很大的份量,玉的高雅、包容、沉静仿佛都在诉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人们讲究玉如其人.纪录片中所描述的玉石商人阿里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辛勤经营着自己的生意,诚信买卖,从不贪财.赚的钱中,很大一部分都用来帮助村里的贫困人家.他的善心如同和田玉石般纯洁无暇,高尚的道德比玉石更加珍贵难得.阿里木作为和田人中的普通一员,使我们看到了如同和田玉般祥和的高尚品质.
(三)那些人
时间的车轮在丝绸之路上碾过,留下深深浅浅的痕迹.这些痕迹的主角们同样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得不提的是那些与莫高窟息息相关的人们.王圆箓,俗称王道士,那个发现满洞文物,却又将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拱手让给别人的千古罪人.斯坦因、伯希等西方探险家于20世纪初获取了大量藏经洞内的经卷、文书、绢画,最令人气愤的是,华尔纳用化学胶水将洞内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壁画剥离,留下了惨白丑陋的墙壁.他们是敦煌的强盗,以“美好”
的童话来骗取无知的王道士,赤裸裸地掳掠那些宝藏.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有这样一段话: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耻辱.然而,在当时那样动乱的年代,即使在京城也存在着令人揪心的画面:圆明园的烧毁、故宫内文物被掠夺……清朝官员的无能使京城的文物分崩离析,更别提远在几千里之外的敦煌.它远远在那里,被当时的人们所遗忘,然而它的光芒却被西方的探险家们所青睐.如今的我们唯有愤怒和叹息,敦煌研究者们唯有更加努力地钻研,保护那仅存的遗产.
与那些令人所不齿的人们相比,丝绸之路上同样存在着那么一群执着着自己理想的人们.他们不畏艰险,长途跋涉,只为心中的光.鸠摩罗什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用自己的一生演绎了一个人的龟兹.他的博学多才令龟兹的男女老少折服,他只身一人前来东方,辗转到达了长安,专心翻译浩繁的经文,同时带来了丰富的佛学文化.可以说他是佛学文化传播的先行者,是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同样,值得我们敬佩的还有另外一位僧人,玄奘.他从东方而来,一人一马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到达了天竺国.以他为蓝本的《西游记》为我们描绘出路途的艰辛.与书中不同的是,这是玄奘一个人的跋涉,难度可想而知.一个人的旅程,同样也是强者不断磨练的过程.没有强大信念的人,是无法做到的.他的一生立志于佛学的研究和经文的翻译,为人们带来了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这也注定了他的故事将长久留在人们的心中,同经文一样世代流传.
丝绸之路很长,丝绸之路很宽.它像一首诗,无论朗诵多少遍,仍然韵味十足;它像一幅画卷,无论临摹多少遍,仍然教人赞不绝口;它像一个谜,无论猜测多少次,仍然神秘如初.十集的《新丝绸之路》纪录片让我们体会了丝绸之路的魅力,但仍然无法面面俱到地向我们展示它的真面目.它等待我们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探索,它是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
  〔《新丝绸之路》观后感:丝绸之路——永恒的记忆〕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中国通史丝绸之路观后感(二):

丝绸之路的读后感

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辉煌的一部分,再这条漫漫长路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也因此得名.
  丝绸之路这篇作文讲述了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交流的过程,这代表了民族和谐共处,也因此让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公元119年,他们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从那以后,他们越过崇山峻岭,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制铁、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食品带到了我国,还有狮子、犀牛、良马等动物,也传进了我国.我国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由于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就像课文所写的,2000多年后的今天,每当人们凝望“丝绸之路”巨型石雕,无不引起对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我们今天凝望着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就好像看到了“丝绸之路”上商旅不觉得景象.

中国通史丝绸之路观后感(三):

我眼中的丝绸之路作文800个字【中国通史丝绸之路观后感】

《我眼中的丝绸之路》
今天,如果我们乘飞机西行,无论是去西亚、印度,还是欧洲,最多不过二十多个小时.然而,在遥远的古代,我们的先民们在西行时,不论是走陆路,还是走海路,都要花费不知多少倍的时间,也不知要克服多少艰难险阻.与外界交流的需要,促使我们的祖先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开通了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丝绸之路上,也流传着许多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佳话和传说.
  说到丝绸之路,人们自然首先会想到中国丝绸的西传.早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丝绸就已经大量转运到了西方世界.在古代罗马,丝绸制的服装成为当时贵族们的高雅时髦装束.因为来自遥远的东方,所以造价昂贵,罗马为了进口丝绸,流失了大量黄金.我们今天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轻柔飘逸,露体动人.丝绸服装的追求已经到了奢侈浪费和伤风败俗的地步,使得罗马元老院多次下令,禁止穿用丝织服装, 但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罗马帝国的古典作家们把产丝之国称之为“赛里斯”(Seres).公元一世纪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Gais Pliny the Elder,23—79)在《博物志》中说:“(赛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相对而言,在宋元之前,中国思想的西传远远不如她所接受的那样多,但中国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造纸、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等的西传,为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直到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到来,才将中国思想文化大规模地介绍到西方,同时也开启了西方近代文明进入中国的时代.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 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中国通史丝绸之路观后感(四):

丝绸之路对今天中国的发展的启示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促成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再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出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西行,经鄯善(今罗布淖尔附近),沿昆仑山的北麓,经过于阗(今和田)、莎东、蒲犁(今塔什库尔干),逾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地中海的大秦(今罗马共和国),或由大月氏向南入身毒(印度);北道是自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经车师前国(今吐鲁番附近),沿天山南麓西行,经焉耆、疏勒,逾葱岭,至大宛.再往南北方向到康居、奄蔡;向西南方向到大月氏、安息.这条横贯欧亚的大路交通线上运输最多的商品是丝绸,因此被称为“丝路”或“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 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中国通史丝绸之路观后感(五):

我想要一个读后感,最好是丝绸之路的

  今天老师生动形象的讲了《丝绸之路》这篇文章,同学们听得仅仅你津津有味,我为那些西域商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课文一开始就向我们介绍了丝绸之路两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当时那些驮着彩绸的一峰峰骆驼,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一个个精神饱满,栩栩如生.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伟大的路,还是一条艰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一个脚印,都记录着英勇的中国人为亚欧的友谊和文化付出的艰辛,正向文中写的:望着这群石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慢慢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因此取名为“丝绸之路”.在这条路上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我印象最深的是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欧内陆交通要道,于西域各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成了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我还知道投笔从戎的班超,他为了祖国的利益,再西域竟然住了32年,才使西域和内地连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还知道去西天取经的玄奘,热爱建筑的铁木尔.他们都为亚欧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看这些英雄的行为,想想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丝绸之路贸易所给东西方带来的巨大影响,让人惊叹.
  “丝绸之路”,一条贯穿东西方贸易的交流之路,从两千多年前到现在,丝绸之路一直担任着重要角色.在古代,他让文明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现代,像丝绸之路一样的开放之路也让世界变得更加繁荣.比如我国的改革开放就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好处.在遥远的西方,大量的中国商品涌向国外市场,随处可见:“made in china”.最为明显的就是美国商品市场,在美国,中国的商品市场份额占到了相当的比例,而且在不断的增长.在中国,文化交流,商品贸易也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比如电脑、电影、汽车等各种商品贸易,都为中国人民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总而言之,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还是现代的改革开放所获得的成就,都是各国人民沟通、来往、贸易的功劳,可见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开放交流之路都是社会进步必不可少的.

中国通史丝绸之路观后感(六):

怎样评价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另有以此为背景的电视剧、音乐、游戏等等.
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中国通史丝绸之路观后感(七):

要丝绸之路的读后感,时间不多

本文通过描写(丝绸之路)巨型石雕,回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情景,阐述了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中国通史丝绸之路观后感】

中国通史丝绸之路观后感(八):

丝绸之路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价值?

丝绸之路的道路漫长而久远,而且无始无终.在古代,它是传播友谊的道路,也曾经是被战争铁蹄践踏过的道路.今天,人们已经忘却昔日曾经有过的苦难, 而把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对于中国人民来讲,今天的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是奋进之路,是通向二十一世纪的光明之路. 今天的丝绸之路,除了商贸运输,已经承担了繁忙的旅游重任,大量的游客有感于这条古道悠久的历史,从世界各地涌来.

中国通史丝绸之路观后感(九):

“丝绸之路”对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有何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958413/

推荐访问:中国通史丝绸之路 中国通史观后感1000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