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片段教学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6-08-29 10:53:5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片段教学(一)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摘要】:随着我区课程改革工作的推进,信息技术已经与学科教学逐渐结合、并在教学实践中以其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特点,打破了“一言堂”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焕发出崭新的活力;但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结合,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仍旧是当前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就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作简单的论述。以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能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合

在学生的成长中,课堂无疑占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传统教学方式单调而枯燥,尤其是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学生们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了——见多识广的孩子们对于机械化课堂的感觉越来越乏味——一旦学生失去兴趣,课堂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如何让课堂实现他在教学生活中应该起到的作用?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似乎为这个僵局带来了新的生机。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提倡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学习方式的转变与改革。他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由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的学习方式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

实现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令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令学生从被动到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前人们早就为我们准备了答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发自本心的去努力把这件事情做好,学习更是如此。一个人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那么他自然就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燃烧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现有的教育方式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血脉——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性。一副图画、一段声音、甚至一部视频短片,教师通过这些手段将某个情境在学生面前重现、令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新的事物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从而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主体变成课堂的主人、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支粉笔写到底的单箭头授课方式。

(二)信息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

粉笔黑板的模式无疑曾为教育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弊端逐渐开始暴露出来。

记得曾经看过某位老师的一堂公开课视频记录。那真是相当的精彩有效的一节课,然而却有一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在课程开始、导入阶段结束的时候,教

师开始板书课题。课题比较长,他写得很慢,一字一划——这位老师的板书无疑是非常漂亮的,无可指摘。然而,这却使得课堂却产生了大约半分钟的停顿。刚刚通过课程导入为学生营造起来的学习氛围顿时消失大半。那个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能使用电子板书,效果岂不是更好?

传统的教学板书不仅是在书写方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还有关联性不强的问题——毕竟是一块静态的黑板,教师即使是绞尽脑汁,又能“玩”出什么“花样”?

信息技术却不是这样。它有丰富的显示内容、3D化的动态水平,无论是什么内容,都能够通过电子白板、以及图片、短片来重现。老师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教学要素与教学环节经过重组、整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真正达到融会贯通。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有效,何乐而不为?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能有效提高课学生效率

传统的课堂教学几乎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极少能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参与到学习之中。被动的接受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且仅靠空泛的语言描述也很难传达出教学情境所包含的情感和内容。这样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的直观教学模式则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参与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抽象化的内容具体化,给予学生直接的、感官上的刺激。课堂不再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语言堆砌而成。它变成了一个生动、活泼、清晰而具体的情境。

它成为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催化剂。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使用,学生开始熟悉并了解信息技术与学习的联系。在遇到问题时,他们不再只能求助父母和老师而有了第三种选择——网络平台。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充分的发挥出来。

然而,将信息技术引入学科教学之中虽然有其优势,却并非没有问题和缺陷。如果使用不当,非但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与初衷背道而驰。

(一)信息技术的滥用使得教学丧失重点思路不清

大量图片和影片堆砌的课堂对学生而言可能是极其有趣的。他们的思维也着实围绕着影片然转动。然而这样“有趣”的影片,其教育价值有没有得到体现?

课件的使用是为辅助教师的教学。如果将这个辅助手段变成了教学目的。将创设情境引入教学变成了一个看图片、动画、电影的过程,那就是得不偿失,本末倒置了。

很多老师理解的信息技术就是依靠课件教学,这就是喧宾夺主了。这样不仅不能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反而会令学生的注意力被“精彩纷呈”的课件内容分散,无法集中到授课内容之中,从而令课堂大打折扣。

所以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更加应该注重教学思路的简洁、清晰。否则“精彩纷呈”的课件不仅不能成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从而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二)错误理解信息化课堂使得教师的引导作用难以体现【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片段教学】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导与学习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其根本目的依旧是为了使得这个教与学的过程更加的有效。其本质,依旧是一个教师授课、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动摇,同样的教师的引导地位也不可忽视。其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然而有些教师理解的信息化即是用电脑课件授课,从而直接把课堂变成了一个课件播放的过程。学生要做的只是看课件、做笔记、自行思考讨论,而完全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其说是一名授业者,不如说是一名电脑操作员。而对于学生来说,课堂却依旧是机械的——不同者,只是从前是老师的填鸭式教育,现在则变成了电脑课件。

咸宁地区的课程改革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中。信息化课堂开始真正走近所有孩子们的身边。我们既需要信息技术给陈旧的教学模式带来活力与生机,又不可迷信新技术。须知万事万物都是在矛盾中发展前进的,有益者也必有其害。如何扬长避短则是我们需要再三思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之中。教师必须准确的把握其分寸。做到学科内容与信息技术的合理整合、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让信息技术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主动学习的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完美融合。

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片段教学(二)
谈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

谈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主要课题之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融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把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教学融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形象化、视觉化。以可视的静态或动态的画面、悦耳的声音和丰富多彩的图像映入学生眼帘,传入学生耳中,以新颖和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感受视觉听觉形象的同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达到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效果。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根据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声、色、图、文等多种媒介创设情境,让学生从上课开始就进入一个具有魅力、引人入胜的数学境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来启发、丰富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诗文生辉,为课堂增色,能极大的活跃课堂气氛。为实现这种教学设想,可以制作四组图片,第一组图片:配乐朗诵《春江花月夜》(欣赏音韵美,并由此入境);第二组图片:放飞想象,再现诗情画意之境。在整体感知诗文的基础上,放飞想象,以散文手法再现第一层春江花月夜之境。第三组图片:展示三组图片:江月图、问天图、思妇游子图。(用画面启发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深入体会诗文的景物美、哲理美)。第四组图片:合作探讨,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鉴赏明月、江水 、落花三个意象在这首诗中蕴涵的情感及一般寓意。第五组图:播放郎朗钢琴曲《春江花月夜》,“听到的音乐美,听不到的音乐(画面)更美”,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沉入《春江花月夜》的美好遐想,在这种遐想中获得所需的知识,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以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片段教学(三)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深度融合的行动设计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深度融合的行动

设计【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片段教学】

黑河市五大连池市团结乡中学 梁志丰

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有效深度融合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样的整合为我们化学学科 开拓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深度融合的教学背景

目前,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就是要在化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改革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实践、思考和综合运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所以我们在整合过程中,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毫无痕迹”地融合在课程实施中,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将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学生交互式学习研究。【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片段教学】

在具有网络教室设备的学校,利用局域网或Internet的条件和资源,统筹新课标规定的学习目标和教材,为学生创造交互式学习的条件,旨在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的侧重点在“学法”。

2.多媒体示范性教学研究。

根据新课标规定的学习目标,充分利用教材和信息技术资源制作生动、直观的教学课件以及建立和运用教学素材库,实现单一媒体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为化学教师的示范教学开拓新路。减轻了化学实验的危险性。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本课题的理论价值: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优化整合,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促进了教学现代化发展;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将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变化,导致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本课题的实践价值:在于其实施的实用性、实效性。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育行为方式。

四、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深度融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相应地,我们可以把教育、教学中的整合理解为“教育、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整体协调、相互渗透,以发挥教育系统的最大效益”。

五、 自我分析,查找问题

1. 交互式白板及液晶电视的使用还不够熟练。

2. 没有良好的交流平台及优质的资源库。

3. 理论还没有上升为实践的高度。

4.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理念还深度不够,有待于提高。

六、 行动步骤

第一阶段:白板的使用,解决技术的问题;

第二阶段:和电教馆领导增加沟通的机会,建立属于自己的资源库;

第三阶段:结合本校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阶段:实践中总结经验,制定下一个阶段的行动设计 。

七、日程安排

5月31日——6月 6日,制定规划,理论学习和白板使用。

6月7日 ——6月10日,与同伴成立课题小组,形

成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

6月11日——6月末, 初步建立一个资源库,逐步完善,扩充。

6月初——6月末,在教学中进行实践,获取第一手材料,进行调查,分析研讨,反思,找到更好的方法,总结经验。

6月初,积极思考上一阶段的经验,准备下一阶段的行动。

八、预期目标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要实现熟练掌握基本的工具,运用白板如臂使手;建立建成资源库,为课程的实施和开发奠定基础;印证自己的假设,形成个性化的关于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理论框架;总结使用白板的基本技巧,走上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之路。

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片段教学(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编者按:为了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促进刊物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从今年开始,本刊邀请了编委专家、知名学者、研究机构和优秀企业进行教育信息化热点问题的专题研究。内容包括最新政策的全面解读,以及教育管理信息化、大数据、 MOOCs、高校云服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大家关注的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将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陆续刊登在杂志上,供广大读者研究和探讨。本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专题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供稿,选录了6篇不同主题的论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该中心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和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启示性,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者与实践者们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随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促进我国教育创新和变革、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教室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教室中开展课堂教学和学习仍然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践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作为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并指出了“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像Word、PowerPoint、Flash等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普适办公软件,以及像Authorware等适用于各个学科的通用教学软件大行其道。这类普适软件本是为从事某项具体业务提供方便的,而这种业务是普遍存在于多个行业或多个学科之中的,所以在设计之初,它们考虑地是多个行业应用或多个学科教学上的共性需求,更多的是强调兼容并包,而不是为某一个具体学科的教学做针对性的设计。这类软件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难如人意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事实上,教学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对信息技术有不同需求。只有深入到具体学科中去,才能发掘出真正的需求,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该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和开发出真正为教师和学生欢迎的工具软件和教学资源。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开发的《几何画板》就是一款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学科工具软件,它是专门针对数学学科而进行研发的,具有绘制几何图形、函数作图以及动画、变换、轨迹、测量等动态几何功能,操作便捷,交互性良好。《几何画板》充分考虑了中学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功能和用户体验上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因此,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研究基地和数字化学习领域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产品中试、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的专门机构,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立了学科工具研究团队,专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理论创新、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示范应用工作。
  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技术的指导下,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于不同学科的学科规律和教学需求,将自动推理、虚拟仿真、符号计算、动态几何、三维可视化和交互技术、移动GIS、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英语和音乐等学科教学工具的研发之中,开发了一系列学科教学工具。这些学科工具在全国100多所中学、50多个应用创新示范基地和教师教育改革示范区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在中央电教馆组织的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及武汉市骨干教师培训等系列活动中培训了近万多名教师,以期能减少教师的重复性劳动,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优点赢得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深化我国学科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片段教学(五)
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初中化学教学初探

  摘要:时下,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对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结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初中化学;多媒体;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以其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交互灵活的优势,参与到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笔者从教经验,对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初中化学教学总结如下体会。
  一、把计算机技术结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优势
  (一)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突出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比如分子、原子、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核外电子排布等大量微观现象的教学。长期以来教师只能靠形象比喻或展示模型来教学,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却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效果并不理想。但是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可以使不可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抽象性具体化、感性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过程特征,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例如:第三章课题2《分子和原子》的学习中“如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我用两种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球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通过计算机的flash动画功能,动态的模拟出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的运动过程,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再分,原子重新组合。Flash动画把微观世界宏观化,形象化,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微观结构,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再例如,利用多媒体演示一滴水中分子个数之多及水分子质量极小、碘分子间隔增大或缩小引起物质状态的变化以及氨分子运动导致酚酞变红的实验事实,使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发现分子的特性,从而达到利用分子的性质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热胀冷缩、湿衣服能晒干等自然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把一些单调、枯燥,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教学重点、难点很容易得以突破,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水平
  自主探究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多媒体与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它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直观动态的演示,强有力地吸引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个崭新的学习境界。多媒体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不仅能创造出激动、高昂、活泼的合作化获取知识信息的氛围,还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尝到创造、追求真知的乐趣,把学生带入自主探究的合作化学习空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爱好。”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爱好。”浓厚的学习爱好,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爱好是探求知识熟悉事物的推动力。化学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化学,最重要的是了解化学的学科魅力。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课件制作时要注意的问题
  结合教学经验,认为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化学课件的制作时应注意遵循如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违背了该原则就偏离了教学方向,教师在使用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遵循心理。科学、教育科学及化学科学的规律,不能出现一些不符合事实的多媒体课件。例如:在利用FLASH动画演示酸、碱指示济变色的实验中,本来是要变红的而没有变红,这就违背了实验的科学性,不但不能使学生信服,且还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二)目的性原则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应该选择能够满足教学目标的媒体,将多种媒体的优势组合起来为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服务。切不能为了形式的多样化,为使用多媒体而滥用媒体,否则,即使多媒体课件多么精彩,亦是无效的,达不到教学目标。
  (三)启发性原则
  多媒体教学不能变成多媒体组合下的满堂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在多媒体组合条件下,自主、互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过程中起主导或指导作用,总之,多媒体组合教学的目的是增大教学有效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绝不能走向片面追求形式的误区。
  三、结语
  处在教育一线的我们,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真正使用者,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为优化课堂教学敢于尝试探索,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胡美玲.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九年级 上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化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片段教学(六)
浅谈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合作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以新知识来武装自己,以便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践性很强.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能较便利地展现感性材料,激活化学课堂,展示化学的魅力。那么如何巧用多媒体手段,让课堂“活”起来、“亮”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运用多媒体,生动展示化学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许多学生之所以对化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化学实验感兴趣,进一步再对化学这门学科感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中,传统的演示方法,对一些带有燃烧、爆炸等明显现象的实验,往往效果是比较好的。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思维。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前提。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巧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适时的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材料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营造真实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多通道的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揭示物质结构、化学变化,变枯燥为生动,就能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引起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
  三、运用多媒体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集成功能,把图像的、声音的、文字的教学材料融合在一起,向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化学知识信息,也可以提供一些有关化学教学方面的文化背景认识材料,增强化学教学的人文性、趣味性,使学生从多方面获得化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引发对化学学科的知识的关注,提高学子的注意力。如象有机化合物绪言、煤和石油、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等内容的教学,采用形声兼备的录像片辅助教学就比教师的单纯语言描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运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对瞬间变化进行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可以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顺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例如:在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的认知,利用FLASH动画将钠原子、氯原子的化合过程展示出来。开始在一定空间中钠原子和氯原子自动相遇,在一定条件下,钠原子最外层上的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最外层电子层上,融入并绕氯原子核运转,同时显示出负电性,此时,钠原子最外电子层消失,使次外层变成了最外层,同时显示出正电性,在静电的作用下,两离子相互作用形成NaCl。这样运用多媒体把许多通常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形象、有趣呈现出来。
  五、运用多媒体,活跃课堂气氛,最大化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的本质是活动结构而不应是知识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尽可能都参与到活动中,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其结果往往是老师讲的辛苦,学生听的枯燥,乏味,效果也没有想象中的理想。而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出各种较为直观的情境,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充满趣味,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学生会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六、因课制宜、合理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有它一定的局限性,只是辅助教学。因此,多媒体的使用,应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真正为课堂服务,而不是为了追求形式,盲目使用。
  1、多媒体的使用要注意“度”的把握。多媒体仅仅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必须和板书、讲解、模型等各种手段相配合。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要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再有,多媒体的使用要因课制宜,不能滥用,不必节节用多媒体,时时用多媒体,例如:对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计算题,老师在黑板上一步步板书的效果会更好,这样更容易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知识内化。
  2、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和教师的教学有机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内容要紧扣教材,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画面要鲜明、生动、扼要,但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华丽,有的课件为了看起来更吸引人,用了很多动画或者声音,但是过多的装饰,反而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注意授课内容,冲淡了教学的重点,而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因材施教,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合理运用,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激活化学课堂,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定位应在于“辅助”二字,只是教学中的一种手段,不是教学的全部。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扬长避短,必须合理而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这样才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庄晓云.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运用[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版),2009(1)
  [2]《化学课堂教学方法指导》 国家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组
  [3]《现代教育技术技术基础》 国家新课程教学策略研究组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367006/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融合 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