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教育基础网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8-09-12 08:00:1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大同教育基础网(共10篇)

大同教育基础网(一):

七年级上册历史里的孔子图有什么错误的地方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全人类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齐家、治国),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孔子重文轻理,或只教伦理道德而不教自然科学的说法是站不住的.儒家轻视自然科学是汉儒和宋儒们所为,是违背孔子教育思想的.在这点上必须将孔子代表的先秦儒家和以后的汉儒、宋儒划清界限.
尽管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显出它的某些不合时宜,但其中的基本原则永远不会过时.

大同教育基础网(二):

庆祝建校30周年的800字作文【大同教育基础网】

彩旗飘扬、鼓乐喧天,礼炮声声,12月16日上午,在绵绵的细雨中,在海内外校友的声声祝福声中,厦门市大同小学迎来百年华诞.市、区领导郭振家、裴金佳、王昆仑、江韵兰、杨益坚等,百岁老校友周东君以及来自海内外的校友和兄弟单位的代表一千多人参加了庆典.
副区长何瑞福,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江汉,校友、原厦门市教委主任郑炳忠,校友、著名作家谢春池分别代表区委、区政府、市教育局和广大校友对厦门市大同小学百年华诞表示祝贺,并高度评价了厦门市大同小学百年来对厦门教育发展所作的贡献.何瑞福说,经过百年风雨,大同小学已发展成为文化底蕴深厚、校园环境优美、教育设施齐全、师资队伍强大、教育质量优良、办学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性小学,在我区、我市乃至我省的初等教育中充分发挥了示范作用.在全面实现思明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建设全国强区和海峡西岸中心城区奋斗目标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希望大同小学全休员工继续保持和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为人师表,求真务实,敢于创新,为思明区发展的伟大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更优秀的人才.同时也希望大同小学的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各级领导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大同小学的发展和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大同小学又是一所文化积淀深厚,人材辈出的学校,从这里走出了童大林、李尚大、李赐爵、裴默农、舒婷、林江利┉┉等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人士.
庆典仪式上,大同小学陈婴校长、区教育局王振隆局长分别代表学校和教育局向捐赠人陈有鹏、侯昌财授予了捐资兴学纪念牌.陈有鹏是舒友集团董事长,也是大同小学的校友,此次他取消了厦门第八家分店开业典礼,并把省下的20万元捐给母校.侯昌财是源昌集团董事长,他代表集团向学校捐资520万,加上区政府投入200万建设"昌财教学楼".之后,还隆重地举行了“昌财教学楼”奠基仪式,随着这座楼的建成,大同小学将可以容纳48个教学班,成为厦门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小学之一.
最后,由大同小学艺术团、厦门知青艺术团、思明区少年宫艺术团连袂,表演了《大同小学校歌》、《百岁少年》、《百年大同》、《员当港之歌》等文艺节目,精彩的表演博得了观众和校友们的热烈掌声,为庆典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学,你可以借鉴下,如果你的问题得到解决,

大同教育基础网(三):

孔子最关心的是什么?A.仁B.政民思想 C.教育 D.大同 在线等,谢啦!

A.仁
孔子的思想的精髓用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大同教育基础网(四):

从古至今,还有哪些人曾提出过(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的社会理想
把人物说清楚,说点事迹,举例说

大同思想 一:历史背景
“大同”是中国古代对理想社会的一种称谓,相当于西方的“乌托邦”;大同思想,也就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这种思想源远流长.《诗经》中的《硕鼠》篇(产生于公元前 611年以前),把贵族剥削者比做一只害人的大老鼠,并且发出了决心逃离这只大老鼠的“适彼乐土”、“适彼乐国”、“适彼乐郊”的呼声.《硕鼠》是迄今保留下来的关于大同空想的最早的材料之一.
春秋末到秦汉之际的大同思想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新制度产生的分娩阵痛时期,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关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农家的“并耕而食”理想,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和儒家的“大同”理想,是这一时期大同思想的三种主要类型.
农家“并耕而食”的理想人人劳动,没有剥削;社会生产基本上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但存在若干独立的手工业,并进行着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之间的交换,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没有商业欺诈;不存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工,不存在专业的脑力劳动者,连君主也和人民“并耕而食”.农家的这种理想,实质上是农民小生产者对自己落后的经济地位的理想化.
道家“小国寡民”的理想人类分成许多互相隔绝的“小国”,每一个小国的人民都从事着极端落后的农业生产以维持生存,废弃文字,尽量不使用工具,人人满足于简陋低下的生活而不求改进;同外部世界断绝一切联系,即使对“鸡犬相闻”的“邻国”(实际上是邻村),也“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而舟车等交通工具是根本用不着的.道家的“小国寡民”理想,实际上是一种历史倒退的幻想.
儒家大同的理想没有私有制,人人为社会劳动而不是“为己”;老弱病残受到社会的照顾,儿童由社会教养,一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没有特权和世袭制,一切担任公职的人员都由群众推选;社会秩序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对外“讲信修睦”(《礼记·礼运》),邻国友好往来,没有战争和国际阴谋.
儒家的大同理想比农家、道家的理想更详尽,更完整,也更美好,更具有诱人的力量.因此,它在中国思想史上也有更大、更深远的影响.
儒家大同理想是在《礼记》的《礼运》篇中提出来的.《礼运》篇大概产生于秦汉之际或汉初,这时,新兴地主阶级已经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帝国,正在雄心勃勃地为巩固封建政权,发展封建主义经济基础而斗争,于是,它的某些思想代表人物就设计出大同这种理想社会方案,为自己的事业描绘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景.
[《礼记·礼运》(清嘉庆十一年刻本)]《礼记·礼运》(清嘉庆十一年刻本)
上述三种类型的大同理想,奠定了后代大同思想的发展基础,后代出现的农民小生产者的大同类型,基本上都是属于农家类型的;一切在王朝更替、农民战争中受到损害,企图用“避世”来寻求解脱的人,都憧憬着道家类型的理想境界;而儒家的大同理想,则往往为新兴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所汲取.
西汉以后的封建时代的大同思想西汉中叶以后至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社会发展一直停留在封建主义阶段,没有形成新的生产力和新的阶级,因而儒家大同类型的理想,未再出现新的模式.农家类型的大同理想,主要通过组织农民起义的宗教团体的某些生活制度体现出来,东汉末期张鲁的五斗米教是最早的典型.道家类型的大同理想,则在东晋陶渊明(365/372/376~427)的《桃花源记》中形成了新的、最有影响的典型.
五斗米教张鲁据有汉中后,废除官吏,设“祭酒”分管部众,各祭酒的辖区设义舍,放置义米、义肉,供行人无偿取用.对部众的管理强调用说服教育方式,对犯法的人也首先教育,宽恕三次不改而后处罚.
《桃花源记》陶渊明在文中幻想出一处同现实世界隔绝的人间乐土——桃源洞,那里没有剥削、压迫和战争,人们永远处于和平、宁静和温饱的环境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对外部世界几百年来的王朝废兴、社会动乱都一无所闻,自秦末进洞以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在中国大同思想发展史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此后一千多年,幻想逃避现实社会的苦难的人普遍地憧憬着“世外桃源”,它成了人间乐土的同义语.
中国近代的大同思想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逐渐由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
在中国近代,农家类型和道家类型的大同理想仍有所表现,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章太炎(1869~1936)的《五无论》分别是二者的典型.但是,在中国近代的大同理想中占主要地位的却是儒家的大同类型,它被许多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用来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康有为和孙中山的两种大同理想.
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康有为写了《大同书》,设想未来的大同社会是一种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剥削的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很高.国界消灭,全世界统一于一个“公政府”之下,没有战急.政治上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制度,没有贵贱等级.男女完全平等,家庭已消灭,不存在父权、夫权压迫.
孙中山的大同理想主要内容是:土地国有,大企业国营,但生产资料私有制仍然存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两个阶级继续存在;生产力高度发展,人们生活普遍改善;国家举办教育、文化、医疗保健等公共福利事业,供公民享用.
康有为和孙中山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压迫、贫富分化、危机、失业等现象有所批评,但他们的大同理想基本上都还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想化.康有为的现实主张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因而对自己的大同理想不愿立即实行,主张经过缓慢的改良在遥远的未来使“君衔……徐徐尽废而归于大同”(《大同书》).孙中山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则要求把他的大同理想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就付诸实施,要求“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孙中山选集》).
二:大同思想的价值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如何“化”和向何方向“化”都直接涉及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甚至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例如,全球化是统一于单一的西方模式,还是各种文化和文明的相互融合,求同存异?全球化是用军事的、经济的乃至文化的霸权征服世界,还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共谋发展?全球化对我们每个国家和民族价值观念和习惯做法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回答.
中国是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十分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其中包括对当今全球化本质内涵的最早追寻与赋予.当然,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两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全球化本质内涵的部分思想原先是特指内地和边疆、中原与边区、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处理国与国关系和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原则.二是当今时代已经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今天所说的全球化,无论从内涵还是到外延,都远比昔日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及的本质内涵要广泛丰富得多,但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当今全球化本质内涵的思想,依然是人类文明的魂宝.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涉及全球化本质内容的精华,对于推动当今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我们应特别关注并批判地汲取哪些有益的东西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
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也可以说,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对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本质内涵的最早赋予.2500多年前春秋末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所谓大同,就是指生产资料共有,人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没有剥削压迫、平等和睦相处、各有所得所乐.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与孔子几乎同时代的老子则设计了一幅没有欺压,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所谓理想社会蓝图.孔子、老子的大同思想主要是从伦理的角度出发,表现出对远古原始社会的一种怀念和追恋.但这种大同思想对中国历代思想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南宋康与之虚构了一个与封建等级制度根本对立的“计口授田”,人人耕桑,自食其力,劳动成果平均分配的乌托邦式社会景象.直到近代,中华民族的大同思想又不同程度地与西方传来的自由、平等、博爱观念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提出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社会纲领.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著《大同书》,提出破除国、级、种、形、家、产、乱、类、苦九界,实现 “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既无专制之君主,亦无民选之总统”的“大同之世”.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政治家、思想家孙中山明确指出中国五大种族扩充自由、平等、博爱于全人类,大同盛世则不难到来.中华民族不仅是胸怀远大理想的民族,而且是一个执著理想、为理想献身的民族.东汉末年五斗道首领张鲁在汉中立“义舍”、置“义米”、“义肉”,过路者量腹取食.南宋初钟相起义提出了“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的纲领.几乎历次农民起义都把贵贱平等、上下同一当作自己的旗帜,并为大同理想的实现进行了不掘不挠的斗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虽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但是,浸润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大同”思想中的全人类之间那种不分贫富贵贱,充满真正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崇高理念和精神,则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必然归宿,它和产生于古希腊斯多噶学派中的世界大同、人人平等的思想一样,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应当是当今全球化核心内涵中最可宝贵的东西,并永远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优秀传统伦理美德,可以说,这也是中华民族为实现大同之道而铺就的对外关系的基石.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友好相处、互助平等的精神,既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处理人际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其对外关系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尚无近代意义上的中外关系而言,但其有关静下、仁和的思想都是十分宝贵的.老子说:“大者宜为下”,“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这就是说大国尤其应谦下.大国象居于江河的下流那样谦下,天下就容易交融、雌顺,人类就容易和平相处.这是最早反对大国主义的思想胚芽.战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孟子提出的“交邻国以道”、“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智者为能以小事大”,则体现了他的“仁政”理论.秦汉以后各朝代对外交往逐渐频繁.汉代统治者主动采取了通西域的对外

大同教育基础网(五):

大道之行也中,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相同之处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大同教育基础网(六):

《大道之行也》“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到底是哪个?

用文中语句"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就可以概括了
如根据文中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人人都会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大同教育基础网(七):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用《大道之行也》中的原文回答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又特别提到,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地体现了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地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古代男耕女织,妇女在家也要从事蚕桑,这样才能丰衣足食.
以上两个方面主要是就物质生活说的.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这主要是就人们的思想观念说的,因为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

大同教育基础网(八):

《大道之行也》中表明政治纲领的句子是

《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述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

大道之行也
[1]
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含义,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前一个“亲”就有了“以.为亲”义,后一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
第一层
  (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第二至三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⒈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
  ⒉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⒊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编辑本段相关成语
  成语 天下为公


  发音 tiān xià wéi gōng
  解释 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出处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示例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万古千秋业,~器.陈毅《湖海诗社开征引》诗
  【近义词】:天下一家
  【反义词】:天下为家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近义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成语 老有所终
  发音 lǎo yǒu suǒ zhōng
  解释 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出处 《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示例 《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成语 矜(鳏)寡孤独
  发音 guān(guān) guǎ gū dú
  解释 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让年老的各有适当的归宿,年轻的各有一定的用处,年幼的各有应得的成长条件,鳏寡孤独和废疾人,都有受到赡养的权利.这是儒家设想的所谓“大同世界”的景象.)
  出处 《礼记·礼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概况 
  释义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只有实现天下为公,彻底铲除私天下带来的社会弊端,才能使社会充满光明,百姓得到幸福.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成语:物尽其用 【解释】:各种东西凡有可用之处,都要尽量利用.指充分利用资源,一点不浪费.
  【示例】:这家化工厂大搞综合利用,做到了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近义词】:人尽其才
  【语法】: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翻译】:to make the best use of everything; to let all things serve their proper purpose
编辑本段相关介绍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本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照录如下: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
  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上24课
方用了意译.

大同教育基础网(九):

与课堂同行 第六单元答案
- - 关于别的就算了 3edu教育网里根本没答案 能不能不忽悠人啊 我只要七颗钻石和蔚蓝的王国的答案- - 、

【成语】冬日夏云
--------------------------------------------------------------------------------
【拼音】dōng rì xià yún
【解释】冬天的太阳,夏天的云层.比喻人态度温和可亲,使人愿意接近.
【出处】宋·陈恬《程伯淳赞》:“本以正身,改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

大同教育基础网(十):

漫画《搓澡》启示我们
A.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消除差异,实现大同
B.文化交流应该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C.只有排斥外来文化的影响,才能保证民族文化的个性
D.教育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

B

根据漫画揭示主题,是盲目排外的表现,对待外来文化,应该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故B入选。A选项观点错误,文化交流不是要消除差异,实现大同,故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对待外来文化不能一味排斥,故排除。D选项观点错误,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是大众传媒,故排除。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874410/

推荐访问:大同基础教育资源网 山西大同基础教育网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