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礼仪

来源:礼仪大全 时间:2018-10-04 08:01:3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礼仪大全】

婚礼礼仪(共9篇)

婚礼礼仪(一):

同心缘婚庆礼仪有限公司的英文

Tongxinyuan Wedding Service Co.,Ltd
只是“同心缘”不好翻译啊.这是你们的公司名吧,真的不敢胡乱给起名,只好音译了.

婚礼礼仪(二):

谁帮我写一下这个文章很容易的
就是里面有 花甲..逢..切忌..忌讳..送终...葬礼.开始 庆祝
讲求 婚礼 表示 意思 国家风俗习惯.谁可以帮我写一下
如果没有一两个也可以
嗯楼下的..我去弄点分加你的谢谢了【婚礼礼仪】

我帮你编个吧,你要看着好得追加分啊:)))
一个年过花甲的傻子,很喜欢凑热闹,每逢镇上有婚礼或葬礼,他一定要参加,可是由于他比较傻,弄不清婚丧嫁娶的风俗习惯,经常犯忌讳.
这一天又有一家要办婚礼了,他老婆知道他一定参加,就提前告诉他切忌提死人之类的话,要讲求礼仪.于是他高高兴兴地去参加了,从婚礼开始到结束,他没有说任何话,表现不错,并且拿出500元表示一点小意思.最后他握着新郎的手说:“我今天是来庆祝你们结婚的,很好吧,我一句送终的话都没说!”

婚礼礼仪(三):

孔子对“礼”的见解

  孔子对礼谈的太多了.
  帖一段我的《论语》学习心得吧.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注释】
  (1)林放:鲁国人.
  (2)易:把事情治办周全.
  (3)戚:哀痛.
  【译文】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问的问题很大啊,很有意义!一般的礼仪,与期奢侈,不如节俭些;丧葬仪式,与其办的周全、尽善尽美,不如心里真诚悲痛.”
  【评析】礼有一个形成及演变的过程.人与动物有一些本质上的区别,比如直立行走、语言,有人说礼也是根本区别之一.据考古发现,有的远古时代遗骸旁边有粉未,据估计这就是一种生者对逝者的感情表达,是丧礼的雏形.一个人这样表达,就有更多的人效仿,于是礼就形成了风俗习惯,风俗日久就形成了文化.但是,礼一旦成为文化,在形式方面就可能丧失了最原本的情感表达,而是为了有礼而行礼,礼的制度也越来越繁杂.
  面对春秋时期繁杂的礼,鲁国人林放就提出了问题:礼的根本究竟是什么?孔子马上对他提出了表扬、赞叹,说他问的好!为什么呢?这个林放没有留下更多的生平资料,可见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也不是什么仁者贤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可能是一个普通官员,即使官比较大,也顶多是个省部级吧.然而,他就问出了这样一个有深度的问题,现在哪一个省部级官员能问出这样的问题呢?
  孔子于是答了,说礼与其奢宁俭,丧与其易宁戚.朱子曾注:俭者物之质,戚者心之诚,故为礼之本.我们为什么要有“礼”呢?是因为我们丰沛的情感、我们的心意需要一种方式来表达,“礼”就告诉了你这种方式,所以礼是内心精神境界的外面表现.如果只有礼的形式,而没有了礼的精神,那就失去了礼之本.我们中华号称礼仪之邦,是一种精神的东西,而不是形式.
  于是,礼的发展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就是从质朴的礼,发展成为风俗习惯,成为人人遵守的一种准则,然后上升为文化,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以此为礼的时候,可能礼之本已经失去了.比如说丧礼,规定出了穿什么,戴什么,怎么哭,居丧多少天,人们只是依礼去做这些事情,做的规规矩矩,圆圆满满,但是如果没有内心真正的悲痛,这些形式有什么意义呢?于是开始有人反思,要求去除这些形式的条条框框,呼吁回归到原来质朴的礼……回到原来,然后经过另一次的轮回……
  仿佛居士的一句话可谓道尽了礼的前世今生和来世:繁礼耗神,简礼损情;初礼则庄,久礼则戏;稀礼则厚,频礼则薄;严礼则烦,宽礼则怠.故礼生礼灭,随世流转,变伟千古,莫知其数.
  【故事】下面我举几个小事例,来理解孔子他老人家这句话.
  第一,礼与其奢宁俭,就举三个婚礼的事故吧.两个奢华的婚礼,戴安娜王妃与查尔斯王子燃起多少灰姑娘变白雪公主与王子偕手百年的梦,然而事实证明对神的誓言都脆弱的那么不堪一击;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礼够奢华,然而不需婚礼就注定这是一个悲剧.一个足够俭的婚礼,没有嫁妆,没有仪式,没有大宴宾朋,新房是男方的办公室,新娘因为被通缉远道投奔而来,于是就算结婚了,但是他们却偕首共同恩爱生活了五十多年,最后同用一个骨灰盒,骨灰都撒在一起,他们就是周恩来和邓颖超.
  然后再举一个红楼梦中的例子,就是元妃省亲,本来省亲就是回家与自己的家人团聚,然而,因了礼,元春只能高高在上的“享受”自己长辈的参拜,想拥抱一下自己的亲人都不能够.还有祥林嫂的故事,让鲁迅对“吃人的礼教”狠狠的鞭笞.这些,是礼的错吗?我想不是,这些礼已经成了耗神的繁礼,戏的久礼,频的薄礼,已经失去了礼之根本,不能反应人的内心情感.
  最后再举两个葬礼就更能理解孔子的话了.第一还是红楼梦中的故事,秦可卿的葬礼,这可以说是最“易”的葬礼了,被王熙凤办的非常完美,那么多人举行了那么多的仪式,花了那么多的钱,然而,有多少人是真正心里悲痛的呢?这种葬礼是对逝者的怀念与追思吗?另一个是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故事,一位母亲以为自己的女儿方登死于地震,为自己的女儿建了一个简单的墓,墓里放着一个新书包,每年开学母亲都会买了新课本埋进去,因而里面有所有的课本.这个葬礼不隆重,不奢华,但是,所有观众都能体会到母亲爱女儿的那一颗心.
  好了,让我们再来用上述例子来诠释一下孔老夫子的箴言吧:礼,与其像戴妃与王子的婚礼那样奢华,不如像周邓的婚礼那样俭朴,其根本在于是真的要偕首百年;丧礼,与其像秦可卿的葬礼那样治办周全,不如像方登的葬礼那样,有母亲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哀伤,那才是有内涵的礼,礼仪之邦的礼.

婚礼礼仪(四):

成语礼仪之邦下一句是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古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典籍依据:《诗》序:“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礼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以上是现今的意义。原意指的并不是什么礼节道德。礼:指的是国家的等级制度。所以礼指的是政治,而不是说什么讲文明懂礼貌的意思。也有人论证“礼仪之邦”应做“礼义之邦”成语资料【名称】:礼仪之邦【拼音】:lǐ yí zhī bāng【解释】:礼:国家的制度;仪:国家的法制; 邦:国家。指有先进的政治制度与法制的国家。【用法】:作宾语;指古代中国具有的先进制度和完善的法制。 成语示例中国是礼仪之邦。【用法】:作宾语;指讲究礼节和仪式的国家。 古代礼仪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这从礼记中就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整个东亚及东南亚的文化的精华均是传承华夏文明就是确证.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1]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项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等级制度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吸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良好个人素质的修养,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现试分述如下:[1]  尊老敬贤 一、尊老敬贤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礼制。《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老人创造方便条件。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仪尚适宜 二、仪尚适宜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礼遇 三、礼貌待人是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都十分注重的。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始终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2]  (一)与人为善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二)礼尚往来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四、容仪有整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仪表要求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三)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涵养的一面镜子。古人所谓“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注:《易·乾文》)。将诚恳地修饰言辞看成是立业的根基,有一定的道理。并且要“言必信,行必果”(注:《论语·子路》)。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能取信于人的。其次是慎言。古人说,上天生人,于舌头上下两排牙齿紧密围裹,又在外面包一层厚厚的嘴唇,就是要人们说话一定要谨慎。当然古人并是要求人们少言语,而是说话要视具体情况,当说则说,当默则默。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注:《论语·卫灵公》)。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以上几方面,是我国传统礼仪的精华。虽说时代不同了,但古人对仪容仪表的重视及整洁仪容要求,是值得今人借鉴的。外在形象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具有一个优雅的仪表,无论他走到哪里,都给那里带来文明的春风,得到人们的尊敬。毫无疑问,传统礼仪文明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一般说来,社会上讲文明礼貌的人越多,这个社会便越和谐、安定。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教养有素,礼貌待人,处事有节,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多一些愉悦,而国家、社会更多一些有序与文明。从这一点讲,礼仪对社会起着政治、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品牌文化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做一天人就要讲一天道德”;荀子在《荀子·修身》中说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左传》中讲到,礼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为政者“经国家、定社稷、立民人”的依据。《礼记·曲礼上》也讲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传为美谈;“岳飞问路”,深知礼节,才得以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程门立雪”更是为尊敬师长的典范。礼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文明程度、社会风尚、道德水准等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的主要标志。著名的史学家钱穆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礼是发于人性之自然,合于人生之需的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对对方发自内心的尊重、感恩和仁爱的外在表现。作为我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影响最大的流派——儒家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既讲礼仪,也讲奋斗。在我国的历史上,最早实行礼治的是周文王,他用道德收揽人心,励精图治,威信很高,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经历了八百多年。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体现了礼仪和奋斗的精神。今天,我们很荣幸能用“礼仪之邦”命名企业,并首创尊重收礼人的愿意和选择、以收礼人满意为结果导向的“收礼自选到满意”送礼模式,也就是想企业能通过礼仪的主要物质载体——礼品,去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礼仪文化,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不断进取,用心去传递、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成为兴盛祖国礼仪之邦、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贡献者。[3]  送礼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礼尚往来,不是礼“上”往来。礼尚往来,正确理解应该是,礼,尚往来。意识是,所谓礼,崇尚的是往来之道,有来无往,非,礼也。[2]  这句话,被扭曲成为“礼物”上的往来,见人送礼。这样的低级肤浅含义。例如: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商务往来都离不开“礼”字。古代的礼品包含礼仪、礼物、礼节,代表爱戴、敬仰,多是用来加深感情、增进友谊。而进入21世纪,礼品的内涵又更加丰富了许多。新时代的礼品要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工艺性和实用性,礼尚往来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感情,加强沟通和交流的一种良好方式。由此可见,在现代生活中,送礼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商务往来、朋友结婚、生日、逢年过节等等人们都会想到送礼,可同时送礼又常常会让人非常的纠结,逛了半天的商场却仍苦恼于不知道该送什么样的礼品,好不容易挑出一件礼品送出去,却不知道收礼人是否满意,传统的送礼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送礼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新型的礼品自选模式便应运而生,礼仪之邦推出的送礼方案便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它解决了送礼和收礼一系列的问题。 礼仪之邦礼义之邦与礼仪之邦礼义之邦,与儒家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很大的关系。就是说当国君的要符合当国君的要求与规范,当臣子的要符合当臣子的要求与规范;当国君的要懂得事事时时按当国君的道理去做人行事,当臣子的要事事时时按当臣子的道理去做人行事。治民先治心、齐民先齐心,“礼义”实则是立国安邦的基础。把“礼义之邦”译作“state of ceremony”,意即典礼之国,是不对的![3]  礼仪之邦,没有出处,更像是礼义之邦的笔误。礼仪,更多地应该是讲致敬、行礼的仪式:从招手、握手、鞠躬、请安等,到升旗、奏乐、鸣枪、红地毯等。希望可以帮到你!

婚礼礼仪(五):

西周时代的“五礼”具体是指什么?

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师.(2)祭地祗: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即诸小神.(3)祭人鬼:祭先王、先祖;禘祭先王、先祖;春祠、秋尝、享祭先王、先祖.
嘉礼: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
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凶礼的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1)吉礼
古代五礼之一.即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等的礼仪活动.如郊天、大雩、大享明堂、祭日月、大蜡、祭社稷、祭山川、籍田、先蚕、祭天子宗庙、袼禘、功臣配享、上陵、释奠、祀先代帝王、祀孔子、巡狩封禅、祭高禖等.历代兴革不一,但极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狸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其仪百五十有二.一曰吉礼,其仪五十有五:一,冬至祀昊天于圆丘;二,正月上辛祈谷于圆丘;三,孟夏雩祀于圆丘;四,季秋大享于明堂;五,立春祀青帝于东郊.五十五,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
2)凶礼
古代五礼之一.指用于吊慰家国忧患方面的礼仪活动.包括丧葬礼、荒礼、吊礼、恤礼、襘礼等.后多特指丧葬、持服、谥号等礼仪.《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凶札,以吊礼哀祸灾,以襘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五曰凶礼,其仪十有八:一,凶年振(赈)抚;二,劳问疾患;三,中宫劳问;四,皇太子劳问;五,服(丧服)制度;六,皇帝为小功以上举哀;七,敕使吊;八,会丧;九,册赠;十,会葬;十一,致猷;十二,皇后举哀吊祭;十三,皇帝太子举哀吊祭;十四,皇太子妃举哀吊祭;十五,三品已上丧;十六,五品已上丧;十七,六品已下丧;十八,五公已下丧.”
3)军礼
古代五礼之一.即国家有关军事方面的礼仪活动.如《周礼》所举大师(召集和整顿军队)、大均(校正户口,调节赋征)、大田(检阅车马人众,亲行田猎)、大役(因建筑城邑征集徒役)、大封(整修疆界、道路、沟渠),以及《开元礼》的告太庙、命将、出师、宣露布、大射、马祭、大傩等.《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之制五礼.四曰军礼,其仪二十有三:一,亲征类于上帝;二,宜于太社;三,告于太庙;四,祃于所征之地;五,軷于国门;六,广告所过山川;七,宣露布;八,劳军将;九,讲武;十,田狩;十一,射宫;十二,观射;十三,遣将出征宜于太社;十四,遣将告太庙;十五,遣将告齐太公庙;十六,祀马祖;十七,享先牧,十八,祭马社;十九,祭马步;二十,合州伐鼓;二十一,合朔诸州伐鼓;二十二,大傩;二十三,诸州县傩.”
4)宾礼
古代古礼之一.即邦国间的外交往来及接待宾客的礼仪活动.如天子受诸侯朝觐、天子受诸侯遣使来聘、天子遣使迎劳诸侯、天子受诸侯国使者表币贡物、宴诸侯或诸侯使者.此外,内个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见礼仪,也属宾礼.《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宾礼亲邦,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时聘曰问,殷兆曰视.”《仪礼.士相见礼》郑玄注:“士相见于五礼属宾礼.”《通典.礼六六》:“大唐开元年之制五礼.三曰宾礼,其仪有六:一,番国主来朝;二,戒番国主见;三,番主奉见;四,受番使表及币;五,宴番国主;六,宴番国使.”番,使西方边境各国.《新唐书.礼乐志六》:“二曰宾礼,以待四夷之君长作与其使者.”《清史稿.礼志二》:“宾礼:藩国通礼,山海诸国朝贡礼,敕封藩服礼,外国公使觐见礼,内外王公相见礼,京官相见礼,直省官相见礼,士庶相见礼.”
5)嘉礼
古代五礼之一.即国家具有喜庆意义及一部分用于亲近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礼仪活动.如君主登基、册皇太子、策拜王侯、节日受朝贺、天子纳后妃、太子纳妃、公侯大夫士婚礼、冠礼、宴飨、乡饮酒等.有时特指婚礼.《周礼.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清史稿.礼志六三》:“二曰嘉礼.属于天子者,曰朝会、燕飨.册命.经筵诸典.行于庶人者,曰乡饮酒礼.而婚嫁之礼,则上与下同也.”

婚礼礼仪(六):

英语翻译
When the marriage for men and women when married,marriage is a major event in life.
In China,this ancient oriental country,peopl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marriage ceremony."Book of Rites faint justice",saying "the wedding who,courtesy of this too."("昏礼者,礼之本也")Ancients to the wedding ceremony can be seen as the origin and originator.Chinese Marriage Culture embodie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unique oriental charm.The Western countries,because of geographical,ethnic,historical,religious and many other reasons,their concept of marriage rituals and customs are different in China,with a distinctive Western style.For example,the Western wedding ceremony usually held in the church and chaired by the priest,and then the bride and groom exchange wedding rings and recited marriage vows;The wedding in ancient China more than held in the groom"s family and parents Zhuhun by the man,then the bride and groom "one preparing for the wedding,two prayer Diocese,the couple pay worship."("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Through these interesting ritual,people can not help asking:"Why have these wedding etiquette?Why the West"s wedding will be such a big difference there?"So,to Western marriage customs,the concept of marriage as the entry point,by comparison,trying to analyz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behind it.
About thirty or forty year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Western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 gradually on the rise,and constantly open up new areas,Large areas of marriage and family issues involved,has achieved many important results of value.On the domestic point of view,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society brought about b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marriage and the marriage of certain changes in family patterns,With the New History of Western historians in the country spread,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marriage not only of great academic value,Has a very prominent,but also practical significance,So earlier by the attention of Western scholars,has made many important results.Although Chinese scholars have concerns in this area,but lack the depth and breadth.This paper attempts to Western marriage customs,ideas,compared to analyze the underlying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Want to do something for this area of modest means.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在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里,人们对婚嫁礼仪非常重视。《礼记昏义》曰“ 昏礼者,礼之本也。”可见古人把婚礼作为礼的本源和发端。中国的婚俗文化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而西方国家,由于地理、民族、历史、宗教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他们的婚嫁礼仪习俗观念与中国不尽相同,带有鲜明的西方色彩。例如,西方的婚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且由牧师主持,然后新郎新娘相互交换结婚戒指并吟诵结婚誓言;而中国古代的婚礼多在新郎家中举行且由男方家长主婚,然后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透过这些有趣的礼仪,令人不禁发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结婚礼仪?为什么中西方的婚礼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于是,以中西方婚俗、婚姻观念为切入口,通过比较,试图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Marriage happens to every man and woman,what"s more,marriage i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ent event in life.
In China,the country which has the longest histroy among all the east countries.Folks in China regard the docorum of wedding tremendously.
这是开头那些~
你是不是用机器翻译的啊~感觉好怪啊~嘿嘿 继续咯.
那个引用的古文我翻译不了(大实话~so skip)
Ancient Chinese people saw wedding as the root and the origin of all courtesy.

婚礼礼仪(七):

在典礼中ceremony前介词用什么【婚礼礼仪】

in
ceremony
n.
1.仪式,典礼[C]
The wedding ceremony was held on April fifteenth.
婚礼在四月十五日举行.
2.礼仪,礼节;(社交上的)形式[U]
3.虚礼,客套[U]
There need be no ceremony between us.
我们之间不必客套.

婚礼礼仪(八):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各方面习俗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下列各新习俗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西式婚礼.火葬.点头鞠躬.握手.

你这个是选择题吧.不属于这个时期的是点头鞠躬.
西式婚礼,这个不用说了,绝对是“新”东西
火葬,也是新的,因为中国传统是土葬
握手,也是近代的礼仪方式,以前等级观念严重,不是三跪九叩就是鞠躬哈头的
点头鞠躬,中国自古就有的礼仪,不属于近代生活习俗方面的变化.

婚礼礼仪(九):

求作文!《探访身边的礼文化》急!大手来啊
400字 我
400字 真
400字 的
400字 很
400字 爱
400字 你

讲礼仪,即便是汉礼仪,也不能不提到孔子.

周礼提出“以德配天”,渐渐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后,孔子便站了出来.孔子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适时地提出了“仁”的学说.“仁”字由一人两横组成.横指土,为薄土,较贫瘠;两横指中土,不厚不薄,正可融生万物;若为三横,则为厚土,厚土埋下,万物无活.所以,“仁”就是人要有中土一样可融万物之污、可生万物之命、可养万物之灵的美德.儒学中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包括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孔子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

“仁”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上“杀身以成仁”的典范人物举不胜举.苏武,北海牧羊19年,始终不愿叛国投敌,用不屈的民族气节诠释了“仁”;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的诗行是对“仁”的又一种诠释;邓世昌、李大钊等一大批有志之士,无不用鲜血和生命向世人诠释着“仁”的最高境界.

但孔子的“仁”说并没有在当时得以发扬,而是在几百年后的汉朝才得以发扬光大,并一举成为汉文化的主体.

汉礼仪的另一大精神内核:“和”

中华礼仪的另一大精神内核是“和”.当年北京奥组委成立之时,季羡林老人这样告诉张艺谋:“我建议在开幕式上将孔子‘抬出来’,因为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到处你争我夺,中国向来是一个追求和平、和谐的国度,奥运会正是一个展示我们国家和民族伟大形象的机遇.”果然,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千变万化的“和”字,引发了中外一片哗然与赞赏.

其实“和”并非孔子的原创.“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这句话曾经就直接指出阴阳相冲为“和”,用辩证法的思想指出“和”就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此后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差异、矛盾,在差异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竭.同时,“和”必须要与“中庸”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最深刻的解读,从而做到“执两用中”.“执两”是指把握事物的两端,明白矛盾的两个方面;“用中”则指在矛盾的对立面中寻找他们的统一、和谐和平衡.

这之后,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用“和”的理念与思想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四次融合.从春秋至秦朝,以中原为轴心实现与楚人、吴人、越人、东夷人等的第一次民族融合.从南北朝到唐初,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逐渐汉化,最后融入汉民族.从五代到明初,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进入西北和北部许多地区,也与汉民族融合.满清入关后开始了中华民族的第四次融合.

从汉朝开始,中国就与世界交流,除了与周边国家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有各种联系外,与南洋群岛、马来半岛交往也很频繁,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那时候开通的.越是大开放、大交融,就越有自己的特色.正是这种开放与交融,正是这种“和”的精神,塑造了中国的“和”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千年辉煌.

尤其是今天,中国通过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内强国力,外树形象,一个儒雅、强盛、团结、友爱的东方民族,日渐获取了世界的高度认可与礼赞.

中华汉礼仪在芒山人生活中的鲜活再现

山东是孔子的“父母之邦”,河南商丘夏邑则是孔子的“祖国”,即“祖先之国”.现代汉语中的“祖国”,是以国籍认定为标准.安土重迁的传统社会,我们的祖先往往把祖籍看得很重要,所以孔子一生中独对宋国(今商丘)念念不忘,多次谈到自己是宋国人、殷人,对故国魂牵神往.至今商丘境内保存有众多与孔子有关的遗存,立体地再现了孔子到此游学、祭祖、学习“殷礼”等的历史事实.

永城芒山的孔子避雨处、晒书台等几处经典胜景,向今人有力地表达着孔子的足迹曾经怎样遍布过这块土地.圣人的思想,尤其是礼仪思想曾经怎样影响过这块土地上的善良人民.
近年来,永城芒山旅游景区借助独特的汉民俗风情和汉民族文化,将一批批精品民族文化节目推向市场,使之成为新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2006年8月,景区首次为一批12岁至15岁的孩子按汉朝习俗举行了成童礼,教育他们知书达理、孝敬父母、回报社会.之后,每到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民族节日,这里都要举行成童礼、成人礼、汉婚礼、敬老礼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汉文化体验活动.现在,很多外地旅行社带团到这里旅游,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组织游客参加这里的汉文化体验活动.像这样的活动,景区每年要举行几十次.

记者在芒山旅游景区采访到了几位多次参与汉礼节目演绎的年轻人.长相帅气的景区导游部首席导游员罗帅告诉记者:“如今穿汉服,对于我来说,已经成了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非常喜欢汉文化、汉礼仪,看了大量相关书籍,越看越着迷.”记者又问他初次着汉服走在人群中,而且要在众目睽睽下表演,心情怎样时,一脸儒雅气质的罗帅想了想说:“刚开始在众人面前穿汉服,的确有些不好意思.慢慢地,我喜欢穿了,也习惯穿了,觉得穿汉服、行汉礼,向游人传播汉礼中的种种美德,已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群热情的芒山村民告诉记者,前不久,《走遍中国》剧组在此拍摄《叩问汉兴之地》,年轻的女导演刘观宏亲自扮演了一回漂亮的汉朝新娘,再现了汉礼仪中庄严、喜庆的婚俗礼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906972/

推荐访问:礼节 宁波婚礼礼仪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