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专题民主生活会

来源:民主生活 时间:2018-09-30 11:00:2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民主生活】

如何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专题民主生活会(共9篇)

如何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专题民主生活会(一):

论述当代大学生应如何承担历史使命?(不少于400字)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所谓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人物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人的历史使命.
  历史使命不能超越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而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③〕不同时代的青年面对不同的历史课题,承担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20世纪的中国历史告诉人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开辟的,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成功之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继续破浪前进.
  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位同学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同学们要珍惜历史机遇,自觉把人生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在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不懈奋斗中,创造无愧于人生的业绩.
  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发展还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这些挑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挑战,也是对当代大学生的挑战.
  一是面临着世界技术文化发展的挑战.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给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地推动.未来的科学技术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各种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相互激荡,有吸纳有排斥,有融合有斗争,有渗透有抵御,对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发展本国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增强科技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面对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缺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斗争,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这样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法非学习、刻苦钻研、努力成才,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发展我国科技文化的历史重任.
  二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是时代的潮流.国际局势正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清醒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做一个有理想、有远见的人,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
  三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在世纪之交,江泽民曾向全国大学生明确提出:“从二十世纪进入二十一世纪,你们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一代.我们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将在你们这一代手中实现.你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学到什么样的知识,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对于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关系重大.”〔④〕能否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直接面对的带有根本性的挑战.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面临着挑战,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只有敢于迎接挑战、战胜挑战,才能把握和创造机遇,才能把握和创造未来.同学们应该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珍惜年华、刻苦学习,磨练意志、砥砺品格,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 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历史使命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同学们从进入大学校园起,就应当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智育方面,同学们需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在体育方面,同学们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
  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育方面,同学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健康发展、和谐发展、主动发展的一代新人.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当代大学生承担历史的重任,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生命力的群体.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同学们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地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奉献的形象,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同学们生逢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极好历史机遇,理应树立起“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把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
  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当代大学生应当发挥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多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断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努力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人民.没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就不能发展经济,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⑤〕,就是说,只有用“德”来统帅“才”,才能保证“才”的正当发挥;只有以“才”支撑“德”,才能真正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社会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知行统一、脚踏实地.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将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塑造“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良好形象.“知行统一”式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能否做到言行一致,是他能否在立身处世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任何人的相处中,既要重视言,更要重视行.要看他能否做到言行一致.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时时提醒自己,比如应该做的事情,认识到了,但是是否做到了;应该改正的错误,认识到了,但是否改正了.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做到言行一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的道德人格必然会不断完善.

如何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专题民主生活会(二):

(25分)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铁路飞速发展,现已迎来高铁时代。高铁的陆续开通影响着中国经济的运行节奏,推动着中国经济格局进行深刻调整;高铁也将进一步推动城乡协调和谐发展。
材料二 由新华社发起、全国多家网站与地方都市报、手机报共同参与的“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评选活动,通过网络、平面媒体、移动媒体的结合,让虚拟世界中的人物走入现实。参加此次评选的候选人,均由网络推荐,都是原本散布民间、默默无闻的草根英雄。但一个个平凡、坚韧、善良、敢于担当的“小人物”的不平凡事迹,透过媒体,牵动着无数人内心深处最敏感、最脆弱的东西——人性最本真的情与爱。
材料三 宁波“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荣获由中央党校、民政部等有关部门组织评选的首届“中国社会创新奖”。宁波市社会融合组织是由区(村)党支部、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管理和协调,具有民间性、社会性、共建性、公益性、融合性等特点,成为新老市民交流沟通、政治参与、共同服务、组织动员和融合共进的桥梁和纽带。这一模式使宁波市外来人员实现了由“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到“新宁波人”、“新市民”的转变,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髙铁的快速发展对实现国民经济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6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网络人物评选活动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启示。(6分)
(3)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宁波实践“新老市民共建共享融合模式”的意义。(7分)
(4)简要分析宁波外来人员称呼的改变给我们的哲学启示。(6分)
【如何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专题民主生活会】

(1)①高铁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和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扩大国内经济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2分)②有助于促进就业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以人为本”理念的落实;(2分)③影响经济运行的节奏,推动生产力布局优化,为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提供动力;(1分)④推动经济格局的调整,促进经济薄弱地区和薄弱环节快速发展,有利于整个经济的和谐发展。(1分)
(2)①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应充分运用大众传媒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分)
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主体作用;(2分)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应开展融入时代性、广泛性、多样性的文化活动,宣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2分)
④应发展反映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分)
(3)①该模式坚持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分)
②该模式创新了公民民主管理的形式,完善了基层民主制度,提高了公民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意识。(2分)
③该模式体现了中共产党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做到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发挥了领导核心作用。(2分)
④该模式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1分)
(4)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称呼要与客观的社会现实相适应。(2分)
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认识也必须与时俱进。(2分)
③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对外来务工人员称呼的转变。(2分)

如何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专题民主生活会(三):

新时代年轻人应该会些什么?
作为新时代的80后的年轻人.
应该会些什么.
最好是文章哦· 要具体一点的哦· 还会提高悬赏地···谢了·

  80后的年轻人真是茫然的很,不知道生在这个不幸的年代是喜还是忧.喜的是这个时代发展飞速,不必再去承担不属于自己这个年龄段的义务,可以说是幸福的,侥幸的心理使自己得意忘形.又可说是忧,你看现在市面上找工作的,哪个不是满脸疲倦,像似被猎人追疯了的狗,夹着尾巴不敢放一个响屁.
  所以80后很难在这个时代站稳脚根.这种说法也不能完全肯定,比如家里老爷子出人头地的,肯定义不容辞的双手往天上托自己的宝贝疙瘩,终于拖到了天上自己也累垮了,还没安享晚年,两手空空抛弃尘缘.不料自己生前的辉煌好似躲在墙角里生长的小草,即使再茂盛也没阳光下的可爱清幽.
  也有很多80后好胜者,认为自己手中有两把刷子就可以随意给这个世界渲染颜色,只可惜终久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染料,于是只能尝试其他染料,结果把世界渲染得狼藉不堪.上帝总是好捉弄人,即使你再优秀也未必会一帆风顺,即使在川流不息的小河顺水而下,又能到哪里去呢,没有方向飘到哪里都是一样陌生一样功败垂成.
  我是属于80后的,所以我和80后所有的年轻人一起来探讨生活,一起来开创生活,一起来完美生活.
  首先,学会独立.80后的大部分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虽然孩提时接受的教育比较成熟,但是在父母关爱的教育上却导致了娇生惯养的毛病.你看以前60年代的孩子,虽然生活很贫苦,但是很争气,这让我想到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好似只能适用于70年代以前,如今很多农村的穷苦孩子却没有那么争气,小偷小摸的毛病随处可见,这只能证明80后的年轻人在意志上落后了.不懂得独立是什么一种概念.看到钱财倒是学会独立了,贪是唯一暴漏一个人素质的最好见证.我们要的独立是不依靠任何人也能把事情办好,但是不要出格,出了格独立完成的事情是见不得光的,这只能隐藏自己更多所存在优点.
  自己去独立完成某件事情是由一定困难的,但这至少可以证明自己本身存在的价值.我并非说为了完成某些事情不去依靠自己的朋友,朋友是人生最宽阔的一条路,但是我们不可能任何事情都要去靠朋友的援助,即使朋友之间再好,你没有理由在他的伞下呆得更长久.朋友今后要成家立业,自己也是一样,要慢慢学会独立,学会里面使自己得以应用的东西,这样才能创造更多属于自己的财富.
  第二,要学会坚强.80后的年轻人是很不坚强的,经受不住太多风雨的打击.比如一些在学校受了气的大学生,一气之下拿把刀就把人给砍了,或者受了一肚子委屈跳楼了.又比如那些高考失利的人,一时想不开就自杀了.这些都是因为心理的承受能力太差的因素.其实学会坚强并不难,日常生活中不尽人意的事情太多了,一咬牙也就过去了,不是有句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事实也确实如此.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被一时的困难击倒,再艰难的事情也会过去,最终也会得到解决,即使无路可退也应当保持清醒的大脑,车到山前必有路,即使没有路,自己去开采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礼物.愚翁都能移山,我们又何尝不能,至少我们还有年轻的资本.
  第三,学会宽容.我的手机开机问候语就是这句话.对自己对亲人对朋友对熟悉的人对陌生的人都应该有着一颗宽容的心.我们不能因为不能接受某个人的建议就窝一肚子气,这只会害了自己.旁人的意见我们可采纳 可不采纳,对的事情我们欣欣然接受,不对的事情也不能一时气盛而毫不留情面的乱批一通.或许我们认为不对的事情恰恰正是旁人认为队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有尊重他人的权利.我们可以先听听旁人的见解,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大家互相改正总比一个人的主意要强,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嘛.
  所以对待任何人我们要学会宽容,只有使他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尊重,使他们有台阶下,有面子脸上有光彩,我们才能从他们那里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第四,学会谦让.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颗健康的身心,防人之心不可无,但害人之心也不可有.做任何事情我们应该都要学会谦让.
  不要过于计较一些小事情,小不忍则乱大谋.属于自己的东西尽力去争取,但不属自己的东西不要过于强求,否则这样只会使自己失去太多东西.也不要在他人面前把自己表现得太张扬,如果那样很少有人会愿意与你做朋友.说明白点,你不让旁人脸上有光,旁人也不会让你有台阶下,这样只会使两人闹得不欢,时间久了你会多一个不必要的敌人.也许对你来说这没什么,或许有一天你的一项大计划就毁在你的这个敌人手里.
  请大家记住这样一句话:你敬别人一尺,别人会敬换你一丈.
  第五,学会诚信.这是做人最重要的一点.不要欺上瞒下的做人,我们做人是做给谁看呢?我们不能只局限于某一方面,做人是做给所有人看的.这样说或者有有些人不同意,80后的年轻人都讲究个性,认为自己就是自己,自己只属于自己.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自己属于自己不假,但自己的形象呢?你不给他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就会失去在他们心中的位置.
  做人一定要学会诚信.将来自己做了老板,自己的企业和周边的企业合作,如果自己是一个说话不算数的人,那样就会失去很多合作伙伴.你可以说我去和一个陌生的企业合作,但是你要明白每个企业的老板都不是傻子,他们既然要和你合作,就会通过一些小道消息去了解你这个人,也许你的这种缺点就会被他们当作你致命的弱点,结果会被反咬一口.
  现在市面上谁都想和诚信的人做朋友,这让他们感觉安全,不会互相被猜疑被利用,所以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缺点也就寸步难行了.所以一定要讲究诚信,把自己最真诚的一面给别人,别人也会给你他最善良的一面.
  最后,学会快乐.我发现现在大多数走出校门的80后都是苦闷着脸的,因为面临着在这个残酷竞争激烈的社会找工作.何必和自己过不去呢,快乐是最自私的,快乐永远不属于他人,它是属于自己的.
  学不会快乐就会天天哭丧着脸,试问有哪个企业不注重于形象美呢!你哭丧着的脸在他人面前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自己要学会快乐自己.每天都想一些令自己高兴的事情,或者一些事情是只能想的,但是每一件事情你不去想有怎么可能会去做呢!
  让阳光每天都去抚摸你的脸,让笑容时刻装扮你的容颜!
  我是属于80后的,80后,我的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
  注:以上是鄙人的几点不成熟看法,希望同大家一起分享,也同样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

如何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专题民主生活会(四):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只生活在温饱阶段如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归纳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这是总的特征.这种不发达不仅表现在生产力上,而且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二)、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过去,我们曾经以为可以在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越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认识到,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 (三)、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和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现代化进程又是以人的现代化为基础的.因此,有必要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的过程和科学发展的过程来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四)、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这里说的是人民生活从贫困经过温饱,小康逐步走向富裕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本质逐步充分体现的过程. (五)、这个过程,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中国的经济文化不仅总体落后,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一部分比较发达的地区同不发达的地区同时并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不平衡的基础上,由发展较快的地区,带动发展较慢的地区,逐步实现相对地区平衡,逐步实现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过程. (六)、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曾经经历了二十年的动荡,停滞和缓慢发展,起根本原因就是在体制上存在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巨大发展,其根本原因是体制改革推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过程. (七)、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阶段.这里说的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说的是整个阶段需要什麽样的精神状态. (八)、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时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这是从世界历史比较中和从中国历史发展中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担当的历史任务.曾经为古代文明作出伟大贡献的中华民族,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定将对世界现代闻名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wsw.ylangel.com

如何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专题民主生活会(五):

作为新世纪的一代,肩负着祖国未来的重任,你打算如何去做?
要符合实际 别太夸张

我打算努力的壮大自己后,再去就助社会【如何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专题民主生活会】

如何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专题民主生活会(六):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的题纲 是2015年这一届的,要按照一下问题的题纲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1 什么事责任?
2 责任来源于哪里?
3 为什么要承担责任?
4 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有哪些?

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1为什么要关爱集体?
2 怎样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
3 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
1 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怎样的?
2 我国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是什么?
3 党的基本路线核心是什么?

第四课:了解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 怎样坚持对外开放?
3 我国的人口国情是怎样的?
4 我国的环境国情是怎样的?
5 我国的科技国情是怎样的?
6 我国的资源国情是怎样的?
7 我们应该怎样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名族精神
1 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 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请速速回答,好的再加200
快点 有加钱

第一课:责任与角色同在
1、责任就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情或不应当做某些事情
2、责任来源于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
3、对于人的成长来说,承担责任,是自尊自信的具体表现,是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4、回报的含义: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方面,更重要的是无形的财富,如良好的自我感觉、他人的赞许,获得新的知识或技能等.
承担的代价:感受到沈甸甸的分量,承担责任不仅意味着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还意味着可能因做不好而受到责备,甚至受到处罚.这就是承担责任的回报与代价、
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1、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维护集体利益,个人利益才有保障.保障个人利益是集体的责任,而集体利益是集体中每个成员努力的结果.
2、(1)维护集体的尊严;(2)为集体分忧,勇担重任,与集体共渡难关.(3)热心公益,服务社会集体.
3、
①、慎重许诺、坚决履行诺言;
②、当我们做错事时,承认错误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③、我们要自觉承担责任,做责任的主人,享受承担责任的快乐.
④学会反思自己的责任,在承担责任中不断成长.
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
1、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
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所以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政治基石),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活力源泉)
第四课:了解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1、(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2)中国要发展、进步、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
(3)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所有国家、各个方面的开放.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我们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既要积极敞开国门又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3、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其他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人口的分布不平衡,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等.
人口过多和过快增长,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的一项基本国策.
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4、我国的环境问题表现在许多方面,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
5、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必须加快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
6、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损失、浪费严重.
7、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以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状态走向世界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
2、
国家:
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②、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青少年:
①、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②、我们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体现在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之中.

如何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专题民主生活会(七):

6. 如何理解《论语》的“仁”与“礼”,对现代生活有什么参考意义?

《论语》中礼与仁的关系是外部规范与内心自觉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主流意见一直认为在这对关系中仁居于主导地位.这种意见始终忽略一个起点处的问题,孔子为什么无条件地相信礼应该是人生的引导规范?本文由追踪这个起点问题入手,一步步探讨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发生的观念运动---礼如何取代神成为精神支柱,这种取代的意义是什么,孔子如何继承这个观念运动并加以改造.以此思想史背景的梳理为依据,本文指出礼与仁之间一种特别的双向关系.
关键词 礼 精神支柱 古典教育 仁
《论语》中礼与仁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学术界已有许多讨论.这个问题之所以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以往的讨论充分注意了仁的内涵的丰富性,对礼的理解则过于简单.由于礼的内涵不能充分理解,礼仁之间关系的真实涵义,并未被我们完全认识.
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礼是外部规范、行为准则;仁是内心自觉,成德的志愿.多数学者相信,在礼与仁之间,孔子更重视仁.因为孔子虽然尊崇礼,却反感礼的虚文化和形式化,要追求礼的实质,仁就代表了追求礼的实质的态度,也代表了礼的实质的体现.对于仁体现了礼的实质本文并无异议,但认为在礼仁关系中,有一个本来应该在起点处的问题一直被漠视了,这就是礼作为外部规范为什么是必须遵守的.这个问题从"仁"的观念求不到答案,仁是要揭示和履践规范中的本质,这个态度已经预先确定了礼是好的,问题只是要把礼中虚浮的东西抛掉,把好的东西提取出来.可是,孔子为什么相信礼是好的,这就是起点处的问题.事实上,孔子对礼的信念有另外的渊源,这渊源先于仁观念.这另外的渊源深刻地影响了礼仁关系.仁固然是实质,礼却是一个"先验"(先于个人体验、知识、意愿)的尺度,在礼仁关系中,不仅有仁体现礼的本质("人而不仁如礼何"),而且有礼规定仁的方向("克己复礼为仁").正因为漠视了"礼为什么是必须遵守的"这个起点处的问题,礼仁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双向关系,长期被主流观点理解为以仁释礼的单向关系.
一、起点处的问题
在礼与仁关系中,礼处于某种"前定"的位置.礼先于我而存在,是历史积累而成的规范.礼仪规范既有组织社会秩序的效用,又有训练个人品行的功能.礼仁关系主要涉及个人品行的训练与修养.关于个人品行的修养,《论语》有一个态度是人所共知的,就是主张以礼为准则和前导,一个人开始学习做人时,他还没有学识作为判断的基础,先要无条件地遵循礼的规范.孔子相信礼仪规范是引导人成就德性的正确道路和衡量尺度,这个信念逻辑上处于"仁"的意识之先,仁是要防止礼的虚浮和外在化,要追寻礼的本质,让我的内在生命与这个本质一体.这个意识的前提就是预先肯定了礼是正确道路和衡量尺度.
这样,我们在研究《论语》中的礼仁关系时,首先就要面对一个起点处的问题:孔子为什么认定礼是修身的正确道路,为什么相信礼代表了最根本的人生价值?这个起点处的问题表现为孔子师生对话中随处可见的一种信念:相信古典礼仪提供了人生的意义基准.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以往从未被提到的问题,这种对礼仪的信念,是一个很特异的精神现象,历史上并不常见.礼仪准则是常见的,礼仪准则受到尊奉,能或深或浅地介入人类生活,这也是常见的.可是人们观念上把礼仪视为人生的意义根据,视为精神支柱,这情形却十分罕见.《论语》中对礼的信任就是这种自觉以礼为精神支柱的情形,而不是一般提倡尊奉礼仪准则.孔子何以会形成这样对礼的信念呢?如果不回答这问题,我们就无法理解礼观念的真正含义.也无法真正深入探讨原始儒学中外部规范与内在自觉之间的关系.
然而如果要回答这问题,就不能不追溯到孔子之前.如果孔子之前只有礼的制度尚无礼的观念,那我们就要探究,孔子何以会形成这样的观念?如果孔子之前礼的观念已经形成,那我们就要研究,这种观念为什么会形成,它的意义是什么?孔子的礼观念与这个此前就已经形成的观念之间是什么关系?总之,《论语》中对"礼"的前定地位的信念不能只作为无需讨论的事实,这信念的起源和意义是要探究的,只有先解决这起点处的问题,礼仁关系的研究才可望真正深入.
有一种流行意见,把"礼"的渊源追溯到西周,这不能算错,却没有能区分开礼的制度和礼的观念.《论语》中尊奉的礼确实来源于西周$! %,但以礼为精神根据这种态度和信念,却不见于西周.西周有礼仪制度,西周中后期是礼仪系统建设的时期,西周贵族当然也有尊奉礼仪规则的习惯,但是直到西周后期,我们在可靠文献中仍然找不到礼的观念,也就是说,找不到以礼为解决政治和人生问题的根据的说法.西周的观念是信神的,天神祖神以及山川百物之神是贵族精神世界中的支柱.那么,相信礼仪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以礼仪为精神支柱的信念是何时形成的呢?如果《左传》所记材料可靠,那么我们可以明确回答,这种历史上不常见的观念是形成于春秋时期.《诗经》晚期的诗如小雅和国风,已经可以见到礼观念的萌芽,《左传》所记贵族言论,则全以礼为中心.从最基本的意义上可以说,《左传》中关于礼的观念,与《论语》中礼的观念是前后相关联的.孔子的礼观念首先可以理解成是对春秋前期开始形成的一场精神运动的坚持.
我们从确切的文献可以肯定,以礼为意义根据的看法形成于孔子之前的春秋早期.在此之前的西周时代,贵族是尊奉礼仪的,但他们观念上却以神(主要是天神与祖神)为精神的支柱,恰当的礼仪是通向这个支柱的途径,并无另外的意义.在此之后,贵族已不只是通过礼仪求告神,更重要的是把礼仪视作了独立的精神支柱.春秋时代贵族大谈礼,当然是有维系贵族社会秩序和身份地位的意思,但礼成为精神支柱,意义决不止于此.贵族实际上是在礼仪中发现了某种更深的原则,在神的信仰不能维系人心以后,这个原则便成为给人类生活提供意义的源泉.这原则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古典教育,只有经过古典文化教育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能制约自己的性情欲望,担当大任;才能简朴谦抑,对优美的东西有鉴赏力.礼仪的最深刻的说服力,来自它代表合宜的教育途径.对礼仪的信赖是对特定文化指向的教育路径的信赖,这特定文化指向便是古典的德性气质.实际上不止是礼仪,其它的古典遗产,诸如诗歌、乐舞、文诰、格言、圣贤传说、英雄故事等等,全都是这种古典文化气质的教育路径的源泉,礼仪最有代表性,可视为这场重新审视古典遗产的观念运动的的象征.
春秋时礼仪观念的兴起,是古代思想史上一场深刻的精神转变的起点.在此之前,礼乐诗书在观念中没有独立价值,它们是祭祀文化的附属物,以礼乐诗书的古典气质教育人的意识也从未成为自觉的意识.在此之后,礼乐诗书的独立观念和以古典文化教育人的意识逐渐形成,并进入到早期儒家起源与形成的过程之中.依据雅思倍尔斯"轴心时代"的概念,作这样一种对比也许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精神转变的宏观特征.在公元前世纪以后的古代犹太,上帝信仰出现危机,犹太先知以一种神与人关系的新解释重建信仰,这一解释最终导出了基督教;公元前# 世纪以后的希腊,传统诸神的信仰出现危机,希腊哲人以形而上学的探究建立对宇宙秩序的新信仰,这种探究引导出古希腊的哲学;公元前# 世纪以后的中国,传统的天神与祖神信仰出现危机,贵族思想家以礼的观念为依据重建社会与人生的精神支柱,这一观念运动引导出了先秦儒学.如果要简洁地概括礼观念代表的精神转变的特征,那么可以认为是一种人文教育的观念取代敬畏神灵的观念成为人们心灵上的支柱,从此形成一个绵延到儒学中的信仰,必有古典文化的教育,才有健全的人和良好的政治.
春秋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精神转变?礼为什么会取代神成为精神支柱?因为以往的研究一般不注意区分礼的制度和礼的观念,往往认为春秋礼观念是西周旧观念的延续,所以对此问题从未注意.实际上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平王东迁以后贵族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以及夷狄入侵带来的巨大压力,本文不能对此展开讨论.这里只说明一点.礼观念兴起是有特殊历史背景的,孔子思想的形成,有一部分重要的背景因素学术界至今仍未充分了解$ % &.
二、孔子礼观念的使命
春秋时代"礼"观念兴起,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标志一种关于人的根本价值的信念开始萌芽,这就是古代人文主义的信念.中国古典人文主义是以"人"为中心,这一点过去许多人提到,但这样说并没有抓住关键.古代以礼为标志的人文观念不仅是以人为中心,而且是以人的教育为中心.礼实际上是一个有关古典教育的概念,礼是合宜的途径,使人受到纪律的训练和规范的约束,同时礼仪象征一种古典的德性,这种德性被认为是人的理想和政治的支柱.世俗生活意义上的"人"在中国古典思想中一直没有重要地位,古代只有对作为国家基础的"民"的重视,没有对世俗意义的"人"的重视$ " &.这其实是一个明显的事实,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澄清,由此引出颇多研究上的混乱,对古代人文思想的理解就是一例.
当春秋礼观念兴起时,以古典教育为中心的人文观念已经萌芽,但是这个观念的表达并不明确.春秋贵族在对礼的热烈赞美中,赋予了礼过多的意义,而所有这些意义又与贵族特别的身份讲究混合在一起.那时贵族相信,一个在会盟场合注重礼典的人是他们国家的干城,一个娴熟礼乐诗书的人可以统率三军;反过来,一个在外交或祭祀场合礼仪不规范的人将会把国家弄垮,或者他本人的寿命也很快会完结$ ( &.在所有这类说法中,关于古典教育是人的精神根据的意识都已经出现,但都和贵族特别的身份讲究混合在一起.到春秋中后期,随着贵族对礼仪的重视成为时尚,讲求礼典的人处处受到赞美,又渐渐产生出礼仪形式化空洞化的弊病.在一般尊重礼仪的社会,礼仪的讲究决不至于导致这样的弊病,在那里人们要做的只是,遵礼而行就可以了.只有在礼仪超出一般习俗的意义,成为更深层次上的精神根据和价值担当系统时,才会有群趋追捧而变成形式虚文的弊端.我们看中国乡间礼俗,看现代欧美社会的礼俗,(现代中国城市是礼仪习俗最贫乏的社会),就觉得那根本不可能变成泛滥的虚文,因为根本不存在那样的动力.使礼仪成为虚文有特别的动力,就是观念上对礼特别重视.春秋中后期,正是因过于重视礼仪而使礼仪虚浮之风盛行的时代,孔子的礼观念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孔子礼观念的使命,一是从贵族特别的身份讲求中把礼的普遍意义挖掘出来,一是从形式化的虚浮风格中把礼的本质拯救出来.
前面提到,《论语》中孔子师生有关礼的对话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礼的权威和价值有一种不言自明的确认.孔子从不解释,为什么个人成德必须要以礼为规范,为什么不可以有别的途径.美国哲学家芬格莱特在其影响甚大的着作《孔子:即凡而圣》中,把第二章标题定为:"一个没有十字路口的大道",意指孔子思想中没有"选择"的问题.如果单就《论语》本身而言,似乎芬格里特说的是对的,在确认最高的根本性的规范这一层次上,《论语》中没有选择性的讨论,这一规范是已经被确认的.
但是如果把《论语》与《诗经》、《左传》等典籍联系起来看,把孔子的思想与此前贵族"礼"观念联系起来看,我们就会明白,古代人文思想在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在根本规范问题上是经历过选择的,"礼"观念兴起取代"神"成为中心观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孔子对礼的不证自明的确认,严格地说并不是对根本性规范不加选择,而是在确认前代贵族思想家所作选择的基础上,进哲学研究江苏社会科学!""# 年第# 期一步把这个选择的意义明确化.礼的深层含义是教育,是相信必须以古典文化的精神规模来培养人的品格.《论语》对礼的尊崇,实质是对古典教育理念的尊崇.孔子与此前贵族思想家不同的是,他要以更简洁也更有普遍意义的形式把这个意识表达出来,这一重新表达的要求造成孔子对礼观念的改造.孔子对礼的改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民化,二是实质化.
什么是平民化?在春秋贵族礼观念中,礼是贵族的规范,贵族通过礼仪寻求贵族层级之间的合作,寻求在纪律,自我约束和教养中锻铸品质,所有这些都与平民无关,是一个特权阶级自我确认高贵身份的方式.孔子却把礼扩大成人本身的规范,通过古典教育成就德性不再是贵族集团的身份标识,而是所有人的目标.固然孔子推行礼乐教化是从少部分人开始,不是直接从大众开始,但是首先,这少部分人并不是贵族出生,而是好学上进的平民青年,事实上孔子寄以厚望的弟子绝大多数都不是贵族出身,而是来自平民阶层;其次,少部分人修行礼乐,成就德性,最终目标是要以礼治民,让所有人都依礼的途径成就德性,所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把礼的规范推向平民,实质是认为礼仪规范中包含的精神价值不只是某个集团的价值,而是人类的价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尺度.在这样的理解中,古典教育不再是少部分人的要求,而是人之为人的普遍要求.春秋贵族礼观念中的人文意识到孔子这里从集团意识的束缚下解放成一种人类意识.
什么是实质化?礼的实质化是针对形式化与虚文化.礼仪的形式化与虚文化有两层含义,其一,贵族礼仪本是一些复杂的仪式,演行仪式往往需要精美的物资,从青铜器玉器到车马礼服之类,若这样的讲求不变,则礼仪不可能走向平民,不可能转变为普遍意义的人类规范.所以孔子要求简化礼仪中的器物,保留行为的虔敬.不过这一点在《论语》中并未十分强调,战国时的儒家文献也有不同的说法.毕竟礼仪是与身份等级有关,即使转变为普遍的人类规范,也是由品格优秀的君子(不论他原先的出身是什么)在一个层级结构的社会中领导大众,所以关乎阶层身份的器用物资不可能全免.孔子肯定要求仪文器物简化,但适度的简化标准是什么则始终没有明确说出.其二,春秋中后期贵族讲求礼仪常常变成排场,春秋早期礼观念兴起时的内在热情普遍衰退,鲁国有一些"小人儒"乃至以礼仪知识为谋食之具$ % &.孔子由此提出仁为礼仪之本,要求从礼的规范仪文中寻求精神实质,不要徒以仪文排场为目标.孔子改造礼观念,此点最具深意.《论语》中的礼、仁关系,仁居于主导地位,实际上是孔子提出一种特别的途径,从人的理解、意愿、情感诸内在因素出发,去寻求礼的真生命的展示和表达,此为礼的实质化.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本文开头提出的《论语》礼仁关系研究"起点处的问题",礼为何是一个不言自明的规范?简单的答案就是,从春秋前期到孔子,有一个以礼为中心的精神运动旨在建立古典教育为支柱的意义世界.孔子是这个观念运动的传人,孔子的使命是把这个观念运动从贵族小圈子引导到平民之中,把这个观念运动的内在本质揭示出来,孔子处于这个观念运动走向成熟的时期,他的问题不是置疑这个运动的根本预设,而是把这个预设以新的更简捷有力的方式表述出来.
所以礼的权威性是无庸置疑的,礼所代表的古典文化对生命的引领意义是无庸置疑的,全部问题是,礼的权威或者说引领意义的本质是什么?由此而引导出仁的概念.
三、"光源"与"辨识"的双向关系
仁也是一个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的概念,但出现频度不高,在《左传》所记录的春秋贵族观念中,仁的重要性远不能与礼相比.在《论语》中,仁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至少可以确信,仁与礼一样重要.孔子在各种情境下反复说到仁,仁的确切含义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学术界对"仁"的涵义的讨论,也远比对"礼"涵义的讨论深入.概略地说,仁是指人的内心状态,与礼指外部规范形成对照.仁所指的内心状态极为丰富,但有两个基本的意思比较突出,其一,仁是指主观意愿,我愿意或者说我立志成为一个有德的人,这种内心状态便是"仁"者心态;其二,仁是对他人的关心,我愿意和立志成为有德的人,也要帮助关心他人成为有德的人,或至少不能把我所不愿的事强加给别人.这两个基本意思是相互配合的,第二层意思是第一层意思的题中应有之意.
我立志成德,我不是孤立的个人,我的志向中自然就包含与他人的关系.但这两层意思又各有特别的问题,可以分开讨论.本文探讨礼仁关系,与第一层意思关系密切,与第二层意思关系较远,故暂不涉及第二层意思$ " &.
仁是一种内在的态度,是一种成德的意愿.与礼相对照来看,就是我愿意或立志按礼的规范尺度做人.到了礼仪虚浮化形式化的风气下,这个态度和意愿具有决定性意义,它使得礼仪内在价值直接地呈现出来.所以不少学者认为在礼仁关系中仁是主导性的,这样的判断本文完全赞同.
实际上,在孔子之前贵族礼观念的发展中,要求从礼仪形式中把握本质的努力就一直存在.这种努力是礼观念作为一种思想运动本身所要求的.
这里的关键就是礼观念是一场思想运动,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提倡尊重礼俗.礼观念作为思想运动赋予了礼重大的意义,这形成特别的动力,一方面引发了对礼的群趋追捧,导致礼仪的形式化虚浮化,这一点已如前文所述;另一方面,这种动力也同样要求把礼仪的本质从虚文中解脱出来.在孔子之前,已有贵族思想家不断尝试解脱虚文把握礼仪本质# $ %.孔子提出的仁观念是最成功的一次思想努力,仁观念不仅把礼仪的价值由贵族圈子引导到整个社会,而且立足于内心的丰富精神世界,使春秋礼观念思想运动对古典教育价值的认识得到最有人类意识深度和情感深度的表达.
若无孔子仁观念出现,礼观念运动将随过分的虚文而耗竭内在生命之源,原初的内在预设将无从实现.所以从礼观念本身的发展也可证明"仁为本质"这一判断.
但是学术界在对《论语》礼、仁两个概念的讨论中,往往对仁的主导意义作出过强的诠释,在这种诠释中,礼作为外部规范的独立意义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以致礼、仁不能构成一种"关系".礼的独立意义之所以容易被忽略和消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礼往往只是被理解为行为规范,而未注意其古典教育的深层含义.作为行为规范,具体的仪式规定总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形调整,虽然孔子似乎仍然坚持许多旧的仪式,但从理论上说,这些仪式都是可以根据仁的原则加以调节的.可是,礼所代表的古典教育,却指示着一个不可动摇的方向,就是以古典气质为人的典范.礼所指示的这个方向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复古,不是回到贵族社会,而是把从贵族文化遗产中抽取出来的精神,作为人的尺度.换句话说,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由历史性的"前定"的精神尺度引领的.在《论语》的对话中,我们常能感到孔子师生被一种人生的宏大境界感召鼓舞,把修身努力作为日夜不息的功课,"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种人生的宏大境界正是植根于古典文化精神对个人生活意义的引领.原始儒学整个地可以说就是在历史积累的文化价值中汲取意义,古代的礼仪、诗歌、乐舞、圣贤传说,英雄故事,所有这些构成对个人生命的引领,礼的规范就是这种引领的象征.因此孔子虽然反对礼的虚浮,但始终保持对礼仪作为一种外部规范的敬意.在礼、仁关系中,礼作为外部规范的具体仪节是可以简化的,可是礼作为古典教育的"前定"的权威性和引领意义却是不能被消解的.
仁是遵礼而行的内在意愿,同时也是拒绝礼仪虚文和把握礼仪本质的实践态度.拒绝虚文和把握本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精神内在理解的过程,是发现伟大精神矿源而激动喜悦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发现真实自我的过程,但尽管如此,这个过程仍是由古典文化的独特气质所引领的.礼仪规范的意义要从仪文形式中提炼出来,这个过程由仁的意愿态度主导,在这个意义上,仁是内在本质;可是仁的意愿态度归根结底又是发源于古典文化对生命意义的引领,在这个意义上,礼又是仁的前导.我们在这里提出一个象征性的词:光源,用以对比礼仁的相互关系.孔子和弟子"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定是有一个精神光源在引导.这光源在何处?是源于礼的外部规范,还是源于"仁"的内在自觉?我认为最初的光源是在礼仪规范中,礼是历史文化的象征,历史文化中的古典气质,是孔子所确认的理想社会的意义之本.当然,人内心的情、意、智是接引和辨认光源的主体,没有这个主体,源于历史文化的光源就会被过多的形式埋没.从孔子以后,儒学思想史上就有一个一再出现的精神运动,即在坚持历史文化价值的同时,一次又一次回到内心的知、情、意世界,这些回归运动充满寻找简朴真理的激情.极大地荡涤了由于崇尚外部权威而形成的僵化虚伪繁琐种种毛病.但回归内心感知的简朴真理,并不是回归单纯的内心感觉,而是回归内心对古典文化价值的最真切的把握.孔子是第一个发起回到内心感知真实性运动的人,《论语》中的"仁"就代表了这个回归心灵世界的诉求.但同时孔子强有力地坚持了对礼代表的外部规范的敬意.《论语》中礼与仁的关系就是这样相互支持,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儒家思想后来的发展中.
四、结语
本文认为,《论语》中的礼仁关系是一个始终未被准确把握的关系.学术界一向把注意力倾注于仁的内涵,以为礼仪作为行为规范并无深意.
其实问题的复杂性首先来自礼.一套上层社会的行为准则为什么会被赋予那样重大的意义,竟可以成为孔子心目中人生价值的引领原则B是什么历史机缘使贵族传统礼仪在原始儒学创生过程中发生那样大的作用B这个问题若不能回答,我们则对《论语》以至整个早期儒学的精神本质都始终有一层隔膜.
对《论语》中礼仁关系的误读,一定程度上来自孟子以后心性天道学说的有力影响.孔子以后,孟子是再次强调回到内心感知真实性的精神导师.孟子思想很大程度上代表脱离贵族古雅气质的简朴化运动,他把引领人培养德性的最初光源,从古典文化的古雅魅力转移到内心的情意系统.后来的《中庸》又以天道作为这个情意系统的形而上根源,由此形成儒学一个新的富有深刻哲理含义的"关系",即心与性之间、人于天之间的关系.这一对新的关系出现,使儒学思想的发展出现新的格局,但是新关系的出现并未取消从孔子开始的外部规范与内心自觉之间的关系,只是不同的"关系"之间从此处于微妙复杂的交互渗透影响之中.这已经超出本文的论域,本文要说的是,《论语》中礼与仁的关系,实质是古典文化的引领之力与内心感知体认之间的关系,这一组关系的内涵及其在儒家思想史上的长远影响,至今未被学术界充分认识.
注释《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由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西周之礼当然还有更古老的渊源,但周礼是夏商礼仪的集大成,孔子明确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所以大体可以说,孔子尊奉的礼仪制度,来源于西周.

如何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专题民主生活会(八):

求10篇读书笔记 200字,不准在书中介绍主要内容
条件是:什么书都可以 写的是读了好书后的感谢,收获或哪些句子让你有所想.禁止在文中介绍主要内容 这太难了 求大神来10篇200~300字的啊!可以是450字左右 但不要太深奥 毕竟只是初中的作业

1《目送》作者龙应台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龙应台《目送》里的一句话,她感动了无数人,当然,也包括我.
流畅的文笔,细腻的情感,是这本书给我印象,也给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反思,和父母生活的日日月月,我们可曾珍惜,和邻里之间的抬头碰面我们可曾感激,和朋友的长久相处,又可曾在意?
我们从不缺乏关爱,爱就在细微处,它在我们的身边涌动,我们之所以忘了感动,正是因为身在其中,
在生活中,我们为一些看似重要的事情,忽略了太多.静下心来去欣赏一幅画,和朋友一次长谈、和亲人共餐一次,这些真正可以温暖我们灵魂的却被我们抛弃,怎样都是生活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快乐一下?
2《花田半亩》作者田维
我总是觉得生活对我不公,觉得自己付出的辛苦那么多,而得到的却那么的少,而在书 中读到一句话,另我茅塞顿开---------"迎接所有安排,而无所怨恨和悲戚,从容淡定.这样的
生命,将是骄傲而尊贵的."
其实生活什么都不应该给你,可一旦给你就是情分,就是感恩,如果心中有对生活执着 的爱,和感恩,那么还有什么可以使你灰心,使你绝望,使你 悲戚呢.
我多么幸运,我有健康的身体,我有奋斗的明天,我有青春的骄傲,那些颓废、‘迷茫、抑郁 怎么可以出现在我的脸上,那不是我的表情、珍惜每时每刻,美好的光阴,我们不要辜负
以书中的一句话作为总结:“多想在一个结了冰花的晨早,醒在你的梦里,我们都是留恋人间的 天使,万物美好,我在中央.”
3《小王子》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我们都曾抱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人间,还记得自己的童年么,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想象,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欺骗,什么事权利,更不懂什么是欲望,可当我们逐渐长大了有所担当了,也要学着长大了,以大人的面孔行走于世,学着左右逢源,学着看人脸色,学着阿谀奉承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长大了,但其实错了,这离我们心中最初的愿望越来越远了.
若是我们以最真挚的感情,最纯洁的面孔,最朴素的愿望,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就一定是失望么,这不一定,世界对我们是温柔慈爱,还是冷酷无情,都取决于自己,自己心中那最真挚的愿望.
我已经记不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了,那些玩伴,那些梦想,还有那些小欢喜.而现在还为时不晚,诚挚的去爱身边的人,每个人都像天上的星,即使群星灿烂,但仍是唯一.
4《瓦尔登湖》 梭罗
人可以生活的很简单,也可以生活的很复杂,梭罗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露珠从草尖滑落,嫩芽从土地钻出,莺鸟都在婉转歌啼,这是多美恬静美好的画面、、、、、、
城市四通八达的马路间隔了我们的心灵,乡村潮湿而蜿蜒的小路逐渐荒芜.我们何不释放自己,让自己的双足沾上芳香的泥土.我习惯了随波逐流,却忽略了内心真实的渴求.我多么可渴求在落英缤纷处灵魂落叶归根.清澈宁静的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我真正向往的不是那一所临鲁迅水而建的林间木屋,而是那一颗甘于平淡的心,让生命可以再世俗的浪潮中从容跌宕、、、、、、
5《鲁迅全集》
读那个时代的文章,尤其是鲁迅的文章,看到眼睛里的仿佛不是文字,而是血液流淌后的凹凸我庆幸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而我又在忧惧现在或者将来会不会重复那种悲剧.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鲁迅的这句话让我多么感动,天下兴亡,我辈岂能无动于衷,爱国情怀不必到生死存亡.我们的国家建设在分分秒秒,我们不要等到自己学富五车时去报国家,投身建设,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而去影响身边的人,时刻记住,自己并不卑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小善举体现的是大美德,小人物也可以带有大情怀.
当今社会,有无数的“最美”构成的正能量还不足以我们效仿么,只要每个人都心中爱国,手中行动.我们的国家一定会强大,在物质与精神上一同强大.
6《论语》 孔子
现在人总是教导青年人做一些“有用”的事情,可什么事“有用”的呢?废寝忘食的学习工作,没有价值利益的梦想就算不得梦想,可有房有车真的可以使我们快乐么?除了这些之外我们是不是还需要其他的?
就像 孔子当年带学生游历各国,他得到了什么?还被世人笑曰:“丧家之犬”
可孔子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所做的无用的事成全了儒生百万华夏千年,有时候我们就需要做一些无用的事,让生命饱满,灵魂充盈.

7《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
我一向不喜欢历史,感觉研究历史的都是那些正襟危坐的老学究,无趣之极,但|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的想法有所转变,原来历史可以这么读,原来老祖宗的事还这么有趣.
明古鉴今,历史不应是自作姿态的卖弄,而应该是避免我们重蹈覆辙的教科书.我们应该懂得历史,一则这是我们的宝藏,我们应该继承.二则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明白很多道理,前人为我们总结了很多经验,受用不尽.
历史如同一个舞台,不同的人物粉墨登场,你方唱罢哦我登场,到最后谁得了满堂彩,谁有被轰下台?

8《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之所以受到全世界读者的喜爱,是因为它表达了我们内心的愿望,渴望拥有一种力量,超出自然的力量.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哈利波特要快点成长,拥有了最令人羡慕的强大魔法力量才可以胜利,可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真正打败伏地魔的是,哈利与伙伴的团结,哈利父母对他的祝福,以及自身的勇敢,和无数人的舍身成仁.
哈利波特的结束,我也完成了自身的成长,我不再渴盼自己瞬间拥有强大的力量,而是渴盼,岁月的温柔可以细水长流.

9 《肖申克的救赎》
书中有一句话很鼓励我“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希望像海市蜃楼,它可以让人奔劳致死,也可以让人顽强生活.当我们遇到绝境时是自暴自弃还是顽强不息,想必每个人都愿意选择后者,可这做起来多么难啊,有多少人因为破产而自杀,因为考试失利而萎靡不振、、、、、
书中主人公从不放弃希望,即使生活给予最沉痛的打击,他也能把这化作对抗困难的张力,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除了坚毅的性格,我们还要有自己的追求,不要被种种规矩“体制化”一旦没有人要求规范自己,自己就手足无措.只有被希望赋予的力量才能生生不息.
10《当你途径我的盛放》扎西拉姆多多
这是一本诗集,我在一个娴静的午后翻开它,充满灵性和虔诚的文字使我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诗人的眼总那么敏锐,诗人的心总那么敏感,诗人的脚,总行的那么远,我们的生活需要诗,诗让我们变得柔软,变得温柔.变得善良.因为有诗歌陪伴,在困难面前我们才有了面对新生活的勇气和处于逆境中的举重若轻.
“若灵魂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一种流浪”世上总有我们双脚无法到达的地方,却没有心灵无法抵达的地方.生活给不了的就在书中找,在诗中找吧.
当我们行走,我们要努力地与世界相处.当我们盛放,我们要努力地与自己相处.唯有如此,外在与内在的一切,无论是苦与乐,都只会成为我们的力量.所以,当你途经我的盛放请不要停留.
十篇全是原创 ,写了一下午,希望你满意

如何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专题民主生活会(九):

请以下面的文字作为文章开篇第一段,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60分)
标题:心灵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低的载体,有人心念苍生,悲天悯人,有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


继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之后,高考的作文命题如何寻求形式上的新变?本文变换命题形式,给出第一段要求学生续写,实际上已有了立意的限制和思考的指向。
本题意旨在于强调人要有高远的心胸,高尚的心灵,而其高下之别,则在于是心怀悲悯还是自私自利。开头涉及两个方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文应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阐述。既已用议论性文字开头,本文便于建构议论性篇章。行文应注意起承转合的结构。
【素材金库】
◎什么是悲悯?悲是慈悲,悯是体恤,悲悯是源于同情、高于同情的一种博大的情怀。什么是同情,北大教授曹文轩这样告诉我们,同情就是一个人处在一种悲剧性的境况中,另一个人面对着,心灵忽然受到触动,然后生出扶持与援助的欲望。当他在进行这种扶持、援助之时或在完成这种扶持、援助之后,心里感到有一种温热的暖流流过,并且因为实施了他的高尚行为,从而使他的人格提升了一步,灵魂受到了一次净化,更加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去实施这种高尚的行为。
◎悲悯情怀不但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人类情感中弥足珍贵的一部分。在很多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悲悯,风雪中脚步蹒跚的祥林嫂、身穿单衣却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心弦会在酸楚中被重重地拔动。
◎古代,有一个学士叫周豫,一次在烹煮鳝鱼时,发现热锅里有只鳝鱼总向上曲拱身体。他甚为不解,剖开鳝鱼,发现肚里有子。原来,这条母鳝极力向上曲折身体避烫是为了保护腹中的子。母鳝护子的举动触动了周豫悲悯的心弦,从此他不再烹鳝。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悲悯情怀。
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悲悯情怀,作家庞进概括了三句话:“疮痍在目的忧愤感,飞蛾扑火的壮烈感,钢刀剜心的痛彻感。”他又进一步说:“就是普遍的老百姓的、民族的、国家的以及人类的苦难能否全方位地进入你的眼?你是否对这些苦难忧心忡忡,常常长夜难眠,心泪潸然?”
◎白居易是晚唐的一个知识分子,是封建时代的一个官员,他的悲悯情怀是为世人称道的。
元和二年(公元807年),白居易时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他目睹了农民割麦、贫苦者拾麦的情景写下了《观刈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农民的同情和怜悯,之后他发出愧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在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发出的愧叹和他的悲悯情怀让他的灵魂升跃到了一个个安享吏禄的为官者难以企及的高度。
◎悲悯者,悲天灾而悯人祸。人类是与灾难并存的,当异地遭遇灾难或他人身处不幸时,人类所表现出的悲悯不只是给受困者以安慰,更高的一层是它诠释了“人”字的结构是相互支撑。◎患白内障失明的人所承受的痛苦是明眸善睐者所不能体会的,“白天不懂夜的黑”,但湖南一个叫余彭年(原名彭立珊)的老人懂。他决定用5年的时间出资5亿元,让全国20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当东南亚地区地震引发海啸时,北京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孔靳为灾区小朋友捐出了自己24.3元的零花钱。在捐助上,余彭年的5亿元与孔靳的24.3元,一个厚重,一个绵薄,但在悲悯情怀上,他们都是具有崇高境界,都实施了援助的高尚行为。
伟大的哲学家罗素在《我为何而生》这篇文章中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他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情感。爱情与知识引领他到天堂的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把他带回现实世界。是的,在现实中,依然有食不果腹的贫困者,有身处危难期待援助的不幸者。面对他们,我们是应该为自己的富足感到沾沾自喜,还是带着慨叹抱以悲悯和同情?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悲悯不能被前进的车轮辗碎,不能被奔涌的激流冲淡。愿世人都能多一些悲悯情怀,少一点看客心态,没有悲悯,所有关于美好世界的描述,无疑都是空中楼阁。
◎悲悯之情是温暖人间的薪火,是人类共同传承的良知,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两千多年前,孔子携弟子周游列国,在山中碰到一位老妇人正在哭被老虎吃掉的丈夫和儿子,原来是一家人交不起苛捐杂税而躲进深山,但最终逃不脱家破人亡的噩运。孔子非常同情老妇人的遭遇,感叹“苛政猛于虎”,对统治者的苛政发出抗议。鲁迅则在他的作品中对下层社会的人们如闰土、祥林嫂、华老拴等寄予深深的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以手中的笔为匕首和投枪,唤醒人民觉醒起来,呼唤“于无声处听惊雷”,共创美好的生活
◎悲悯之情在当代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的交往少了,赤裸的金钱交易淡薄了亲情和友情,这就更需要我们常怀悲悯之心,伸出友爱之手,去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感人的事迹。河南襄城县农民牛振远老人靠手工艺辛辛苦苦赚了十几万元钱,看到农村一些孤儿虽然天资聪明,却因失去父母没有经济来源而辍学,老人毫不犹豫地拿出全部积蓄,盖房、买学习生活用具,把方圆几十里的孤儿接到家中,免费提供食宿,包下了他们的学习费用,给孤儿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仅去年就使十几名孤儿考上了大学。世界上不少富豪都乐于从事慈善事业,如巴菲特、李嘉诚都将自己很大一笔财产献出做慈善事业,回报社会。在刚刚闭幕的政协全国十届五次会议上,2006年胡润中国富豪榜女首富、全国政协委员张茵向媒体表示:“等到时机成熟,我肯定会做更多的慈善事业,像李嘉诚那样。”是悲悯之情帮助弱势群体克服眼前的困难,重塑生活的信念。
◎如果世界上没有了悲悯之情,人与人之间将变得冷酷无情,生活将充满磨难。一些腐败分子没有了悲悯之心,同时也失去了廉耻之心,没有了做人的底线,更是把党的宗旨和人民利益置于度外,所以才贪得无厌,巧取豪夺,为了所谓的政绩,也为了高额的回扣,可以和开发商勾结在一起,强拆民房建所谓的开发区、商业区和高档住房,而牺牲拆迁户和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失去悲悯之心的医生不管病人死活收受红包,掏光病人家属的腰包,使很多人生了病不敢进医院。失去悲悯之心的城管对进城出卖农产品的农民、摆摊设点的小贩大打出手,砸烂和抢走摊主赖以生存的工具和物品。失去悲悯之心的垄断部门动不动就提价,降低服务标准,不管消费者能否承受和接受,不管此举是否有利于社会和谐和进步。失去悲悯之心的某些官员不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问人民群众是否拥护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901528/

推荐访问:民主生活会担当作为 新时代担当作为体会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