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地评价组织官僚机构的相对优势和局限性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7-21 13:19:1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批判性地评价组织官僚机构的相对优势和局限性论文(一)
参评论文1

新课标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作为一名从教数年的高中英语教师来讲,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常常听到不少学生及家长抱怨说高中英语难学。中考150分怎么说也考了140分左右,高一刚入门怎么定语从句就无从下手呢?考到单词的用法咱就束手无策了呢?初中我们也写作,怎么高中书面表达总分25分,咱只能得14-15分呢?教师也抱怨高中学生怎么就不得入门, 不会学习呢?这个知识点我讲过多少遍了,咋还不会呢?还加上一句以前我也这么教的,怎么……。有些老师平时不注意学习研究,对现代教育理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一无所知,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满足于现状,把学生禁锢于他们设计的框框中,授课往往流于从语言到语言,乏味单调,使学生处于一种“学外语就是读,记、背”的思想状态,跟不上教学要求,妨碍了教学顺利进行。真是一番苦心,但收效不佳。在新课标下怎样走出这一困惑,使学生成功地从初中英语学习过渡到高中英语学习,尽快适应高中英语学习的特点与方法,掌握高中英语学习规律,使教师乐于教,学生轻松地学呢?我认为我们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分析原因,查找问题

学生之所以觉得高中英语难学,实际上是由初中升到高中后,他们对英语学习还不适应,尚未习惯。在初中阶段,教材浅易,对话丰富有趣,大多阅读课文篇幅较短,那么课堂上就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不需要课前花时间预习,学生对所学内容格外熟悉,一些简单的词组和句型如:would like to do sh;be busy (in)doing sth;It takes sb. some time to do sth;The park is south of the mall.等等能倒背如流。即使他们不能说出语法上为什么,他们能依葫芦画瓢地运用,在考试中能得分。

但是到了高中,情况却不同了。教学内容颇多,阅读材料篇幅较长,课时相对减少。对于阅读理解材料往往是篇幅很长的课文讲两课时才能结束。加之词汇量增多,语法较为集中,写作要求提高,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较多。而且,课后自习时间不足,没有计划,不做合理安排就不能及时有效组织预习和复习,几单元过后心中便没底了。再者教材的不衔接,初中用的是人教版,高中是牛津版。这样就无形的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这只是客观原因。从初中到高中在学生的心理上也是一个质的变化,许多学生一反初中在课堂上主动积极、踊跃发言、主动参与的好习惯,而变得腼腆、沉默寡言的被动接受。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养成不善交流的自闭的坏习惯。试问这样的状况能学好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摆在我们教师的面前,这就需要我们教者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做一些适当的调整改变。

二、转变观点

1.树立正确的教师观

由昔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认为教师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就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而存在着。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这种看法已经开始改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对此,《学会生存》一书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得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现代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与学会商讨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

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

我国传统教育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常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

“容器”,认为他们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对象;强调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个性发展得如何,是不言而喻的。而新课程提倡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观,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

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和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由于年龄的优势,我和学生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有些学生也愿意跟我谈谈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困难,生活上有困难也会向我求得帮助,当然我也乐意帮助他们,从而使他们能更好的学习。

2、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在不少教师观念中,认为教材、计划、大纲就是课程,是既定的和封闭的,其实不然。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批判性地评价组织官僚机构的相对优势和局限性论文】

【批判性地评价组织官僚机构的相对优势和局限性论文】

新课程启动的同时,英语又换了教材,许多英语教师都反映教材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教法出新,对新教材的把握有很大的困难,甚至极可能完不成教学内容。这是因为过去在我国实施单一的课程和单一的教材的时期,教师把教材当成“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文化”。不少外语教师把“统编教材”当成“圣经”,不敢增删,盲目遵循其规定的教法,不敢越雷池一步。由此可见,课程改革中,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我们知道:哪怕由最新理念指导编写的教材,如果由理念陈旧的教师来上,就不能或很少会体现这种新的理念。

的确,教材的更新会使我们一时难以适应,但是我们应认识到: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因此,教师不应该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对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

首先,要善于灵活地运用教材。恰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言,对教材要进行适当的、有科学性的补充和删减,或者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或是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及调整教学顺序等。正如新教材的编者龚亚夫先生所说,“教材上有的并不一定要全部教;教的并不要求全教会;会的并不要求全部考”。 其次,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新教材以单元为单位,以话题为主线,因此,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话题进行教学资源的积累,甚至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经历调查资料的积累,并进行加工,从而为更高效地使用教材打下良好基础。

再次,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学科整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外语最终是为了用语言吸取和处理信息。因此,英语教材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目前,新版的人教版英语教材已突破了日常交际活动的范畴,渗透着其他学科,如思想品德、社会、自然、体育、音乐、医学、历史、地理、人口教育、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信息技术、航天技术、天文气象等。具有学科融合特点的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在与其它学科教师讨论后,再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

最后,以教材为基础,开发教材。教师和学生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开发教材,是在教师及学生的实践、反思中进行的。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新思维,在师生互动,共同开发教材,

【批判性地评价组织官僚机构的相对优势和局限性论文】

为更好地利用本教材进行有益的探索。

由上可见,教师只有从原来的教材观中迈出来,要清楚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平台,如何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教材是要靠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创造的。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批判性地评价组织官僚机构的相对优势和局限性论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以学科为本”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性,这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就要求高中英语教学要面对每一个学生,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态度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现在的班级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人数多且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而每一个学生对英语的需求不同,在学习成绩的体现上也不同。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达到同一基本目标,教师要组织好课堂的各个环节,要设计好各种活动,要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我们要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新课程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发展、蓬勃向上的新天地,使我们的教育学都能开辟出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新思路。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完全有赖于我们的教师带着新思想、新认识、新做法去耕耘、去发挥、去创造,去呈现新的气象、新的风尚、新的成效 。 4培养正确的学习观

面临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对教师提出了更开放的的要求:“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自主学习机即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会”到“学会”,再到“会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再为能满足或裹足于过去“蜡烛”角色,例如:“教师是蜡烛”的隐喻给教师定位太高,几乎将教师抽象为“圣人”,似乎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而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一味地燃烧只会越烧越短最后也只能以熄灭告终。更何况教师也是自然人,也要重视自己生活和发展。与其比喻成蜡烛,不如比喻为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再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隐喻表明教师的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似乎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没有思想任人摆布的钢块,可以任工程师按自己的蓝图塑造成产品,但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可以按自己既定的方案塑造学生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表明教师缺乏必要的自主权,然而,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工作不能完全被规范,必须给予一定想象和创造空间。

“教师是园丁”反映的一种农业模式,则似乎隐含着学生的发展类型和阶段基本上是不变的。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助其生长,他们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无论怎样努力浇水施肥,也无法将一株玫瑰培养成一棵紫荆。与其比喻成园丁,不如比喻为太阳,是一个充盈的、热情的、开朗的、充满了光和热的载体,它的情怀和快乐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

综上所述,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体、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相互启迪,相互作用,相互协作达到更高的认知目标,各组学生要在互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他们必须朝着小组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而要成功地达到这个目标,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进行有效的独立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的活动。首先,我帮助学生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将班内学生按其学习成绩从最高至最低排名次,而后将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与两名成绩一般的学生和

一名成绩较差的学生安排在一起,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四人分别担任主持人(Leader),记录员(Secretary),报告员(Spokesman),检查员(Inspector)的角色。其次,我经常改变他们的排列方式,使之有利于小组合作于交流。第三,确定对各小组学习结果的评价。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我多采取个人评估和集体奖励相结合,并以集体奖励为主的方法。第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给学生一定的协作技巧,如怎样相互表达赞扬、同意、建议和如何进行提问和应答等。

合作学习形式可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多种变化。我在进行课文教学时:①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依据课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性的表演;②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通过分组讨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并尽可能地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能开拓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尽管《新课标》已实施了一年多,鉴于2 1世纪教材的渐进性,我们只能从如何认识新课程标准的角度,努力从思想上首先向21世纪教材的内涵靠拢。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障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批判性地评价组织官僚机构的相对优势和局限性论文】

批判性地评价组织官僚机构的相对优势和局限性论文(二)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思考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 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心理和生理支持;新课程改革 为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了理念支持; 课程与教学本身的特点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供了载 体和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新型的 “教学文化”;注重文本的多层解读,培养参与意识;改革教学评价,激励批判性思维;关注 心理品质,培养批判性思维习惯。 关键词: 批判性思维;教学; 教师;学生 作者简介:李学书,男,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 究及比较教育研究(上海 200234) 。 知识经济时代是崇尚“批判性思维”的时代,因为它是人类思维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推动 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所谓“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指“为决定信什么或做什 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1]。大多数专家认为它包括情感意向和认知技能。[2]批判 性思维是学生智能素质和创造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是提出并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然而由于 长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状况并不容乐观。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同推进“素质教育”的方 针格格不入。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批判性思维是与非形式逻辑相提并论的一种思潮, 它不仅是一种思维形式, 更是一种优 秀的思维品质, 与问题解决并称为思维的两大技能。 [3]它已经成为 21 世纪教育的基础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指出: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 助于青年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及能力[4]。自杜 威提出“反思性思维”概念以来,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逐渐成为美国教育改革的核 心。1996 年美国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也规定,“学校教育的重点应是帮助学生掌握 每天使用的多种技能, 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在工作中具有合作精神。 ”[5] 在我国, 对青少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创造力的开发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 它不仅是个体 发展的基础,同时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 批判性思维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 健全人格是指人格的社会、生理、心理、道德和审美各要素完美统一、协调、平衡,是 一种既有鲜明个性,又有很强社会适应性的理想社会化人格。[6]它要求个体具有思想开放、

独立自主的品质, 尊重他人、 诚信交往的良好道德情操。 然而, 今天的学生承受很大的压力, 有经济、家庭、生活、学习以及未来就业方面的,还有难以抗拒的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有 些学生缺乏良好的思维,在面临困难时,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而是做出了简化问题的缺乏 理性的决定,以至造成了无可挽回的遗憾。由于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判断能力,学生心理 障碍人数上升,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虽然在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方面,学校 和社会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但突发恶性事件总是时有发生,中国上半年几起“杀童”事件 和美国不断的“校园枪声”骇人听闻。因此,当今健全人格的培养显得格外重要,这就要求学 生学会用批判的、审视的眼光来看待一切问题及做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批判性精神表现 出的独立自主、充满自信和尊重他人等特性都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本要素。 (二)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 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曾指出“思维的批判性品质,来自对思维活动各个环 节方面进行调整、校正的自我意识;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在创造性活动和创造性思维过程 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素。”[7]所以,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是创新 思维的基础与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能引发新的或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思维方式, 批判性 思维是对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检测, 以保证其效力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引发新 观点的产生, 而批判性思维则检测这些观点的缺失。 这两种思维方式对有效解决问题而言都 是必要的。首先,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迷信书本、标准答案和权威,在论证过程 中批判地接受知识信息,而且,学习和掌握知识是为了构建新知识体系,从而使知识成为创 新的平台。其次,批判性思维是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前提,因为创新的原动力在于问题情景, 而问题情景的本质是现状与主体追求的差距。 然而, 发现这种差距正是通过对现状的批判性 分析。再次,批判性思维是突破思维定势的关键。批判性思维意味着“批判地审视我们的先 入之见,让我们避免自欺欺人和故步自封”[8],也即是强调反省、质疑自己的思维框架。因 此只有突破思维定势,创新才成为可能。另外,批判性思维为甄选评估创新结果提供技术手 段。 (三)批判性思维是信息素养的组成部分 21 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信息素养已 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更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

” 的必备素质。 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知识的创生和传播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 信 息高速公路、国际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不只增加了知识创生和传递的速度,也使知识的良莠 不齐、陈词滥调的现象更为严重。而且,即便互联网能快速地对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 到的任何一个问题提供无数的答案, 但是如果人们不理解答案的确切意蕴, 无数的答案只会 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缺乏足够批判性思维的学生, 就会真正地被信息时代浩如烟海般的知识 所淹没。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意味着每个个体(人) 对信息活动必须具有积极的态度以及 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判断、传播等方面的能力。[9]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提 高能增强学生对信息的选择、消化、解读和评价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形形色色的信息的辨别 与区分能力,使他们能够增强对新时代的适应性,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影响。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可能性 我们认为在课程改革中将人文与科学相融合, 以课程为载体, 以教学活动为主要手段是 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主流方式,将批判性思维结合到课程中是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动 力。 实践证明, 通过批判性思维教育内容与课程知识的融合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可行 的、有效的。 (一)学生的年龄特征为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心理和生理支持 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等方面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思维 已经理性化,求知欲强,对新奇、具有刺激性的事物怀有热情,对未来既憧憬又忧虑,不轻 易相信他人,总是爱挑剔,希望自己的观点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林崇德等的研究成果表 明,高中学生的辩证思维已日趋占据优势地位,他们的思维特点具有更大的组织性、深刻性 和批判性, 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高度发展。[10]他们的智力接近成熟,抽象思维已从“经验 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了辩证思维,掌握了人生观、世界观等普遍性的概念,有了 很多的社会经验,能够根据一定价值观判断善恶、公私、美丑、荣辱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287303/

推荐访问:批判性思维论文 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