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研究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8-10-23 18:00:1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玻璃研究论文(共7篇)

玻璃研究论文(一)

英语翻译
这是一篇电力论文的题目,求达人帮忙翻译下这个题目.如果能帮忙解释一下什么是PV/T hybrid air collector就更好了.
The overall electrical efficiency of the photovoltaic (PV) module can be increased by reduc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PV module by withdrawing the thermal energ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In this
communication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develop analytical expression for electrical efficiency of
PV module with and without flow as a function of climatic and design parameters.The four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PV modules are considered for the present study which are defined as; case A (Glass to glass
PV module with duct),case B (Glass to glass PV module without duct),case C (Glass to tedlar PV module
with duct),case D (Glass to tedlar PV module without duct).Further,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for all
configurations under composite climate of New Delhi.
It is found that the glass to glass PV modules with duct gives higher electrical efficiency as well as the
higher outlet air temperature amongst the all four cases.The annual effect on electrical efficiency of glass
to glass type PV module with and without duct is also evaluated.The annual average efficiency of glass to
glass type PV module with and without duct is 10.41% and 9.75%,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electrical efficiency of the photovoltaic (PV) module can be increased by reducing the temperature\x05
整个电效率的光伏(PV)模块可以增加降低体温\x05
of the PV module by withdrawing the thermal energy associated with the PV module.\x05
PV模块的撤退热能PV模块联系在一起的.\x05
In this\x05
在这个\x05
communication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develop analytical expression for electrical efficiency of\x05
沟通聚酰胺纤维开发电气效率的解析表达式\x05
PV module with and without flow as a function of climatic and design parameters.\x05
PV模块与无流气候的功能和设计参数.\x05
The four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x05
四个不同的配置\x05
of PV modules are considered for the present study which are defined as; case A (Glass to glass\x05
光伏组件的被认为是目前研究的被定义为;案例(玻璃的玻璃\x05
PV module with duct),case B (Glass to glass PV module without duct),case C (Glass to tedlar PV module\x05
PV模块与风管)、案例B(玻璃,玻璃光伏模块没有总管)、个案C(玻璃tedlar PV模块\x05
with duct),case D (Glass to tedlar PV module without duct).\x05
用粗)、案例D(玻璃tedlar PV模块没有总管).\x05
Further,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for all\x05
进一步,进行了试验研究\x05
configurations under composite climate of New Delhi.\x05
在复合材料结构的气候新德里.\x05
It is found that the glass to glass PV modules with duct gives higher electrical efficiency as well as the\x05
研究发现,玻璃与玻璃管的光伏组件电效率提出了更高的\x05
higher outlet air temperature amongst the all four cases.\x05
更高的温度在所有的四个病例.\x05
The annual effect on electrical efficiency of glass\x05
一年一度的影响效率的玻璃.电子\x05
to glass type PV module with and without duct is also evaluated.\x05
对玻璃类型光伏模块与无风道进行了评价.\x05
The annual average efficiency of glass to\x05
平均效率的玻璃\x05
glass type PV module with and without duct is 10.41% and 9.75%,respectively.\x05
玻璃类型光伏模块与无管道中分别为10.41%和9.75%.【玻璃研究论文】

玻璃研究论文(二)

7、简述17世纪几何光学的主要成就. 8、简述19世纪对太阳光谱研究的主要进展. 9、静电力作用的平方反比定

7、简述17世纪几何光学的主要成就.6
1608年,李普塞制造了第一台望远镜.1610年,伽利略改进了望远镜,发现了土星光环.
8、简述19世纪对太阳光谱研究的主要进展.
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赫谢尔测量了太阳光谱中各部分的热效应,发现红端辐射温度较高.他注意到红端以外的区域,也具有热效应,从而发现了红外线.
※1801年,德国科学家里特(Ritter)发现在光谱紫色的外侧仍能使氯化银变黑,且比紫光的化学作用更强烈,从而发现了紫外线.
※1802年沃拉斯顿(Wollaston)观察到太阳光谱的不连续性,发现中间有多条黑线,但他误认为是颜色的分界线.
※1803年托马斯杨的干涉实验提供了测量波长的方法.
※德国物理学家夫琅和费对太阳光谱进行了深入研究,1814-1815年他向慕尼黑科学院展示了自己编绘的太阳光谱图,内有多条黑线,并对其中八根显要的黑线标以A、B…H等字母(称为夫琅和费线).这些黑线后来成为比较不同玻璃材料色散率的标准,并为光谱精确测量提供了基础.
1821年-1822年期间,夫琅和费详细地研究了衍射现象,在波动说的基础上导出了从衍射图形求波长的关系式,确定了主要暗线的波长,如λD=588.77μm.
9、静电力作用的平方反比定律是如何建立的?5
法国人库仑(1736~1860)早年从事摩擦和扭转的研究.1785年他用自己制作的电扭秤测定了电荷之间的斥力.结论为:两个带同种类型电荷间的排斥力与两球中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力学中的单摆实验给了他启发,他采取测定振动周期来确定力与距离的关系(P97页),克服了困难,并得到同样的结论.1785年库仑在法国科学院发表了他的研究论文,指出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其距离平方成反比,而与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的关系(库仑定律).
可见库仑得出电力随距离变化的平方成反比定律的关键实验不是电扭秤实验,而是电摆实验.因为同号电荷的斥力早有普利斯特利的论断.

玻璃研究论文(三)

关于化学趣味实验教学的论文,5000字左右

、小木炭跳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化学吧,那么你就自行动手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这个实验的题目叫小木炭跳舞.取一只试管,里面装入3一4克固体硝酸钾,然后用铁夹直立地固定在铁架上,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当固体的硝酸钾逐渐熔化后,取小豆粒大小木炭一块,投入试管中,并继续加热.过一会儿就会看到小木炭块在试管中的液面上突然地跳跃起来,一会儿上下跳动,一会儿自身翻转,好似跳舞一样,并且发出灼热的红光,有趣极了.请你们欣赏一下小木炭优美的舞姿吧.你能回答小木炭为什么会跳舞吗?
答案

原来在小木炭刚放入试管时,试管中硝酸钾的温度较低,还没能使木炭燃烧起来,所以小木炭还在那静止地躺着.对试管继续加热后温度上升,使小木炭达到燃点,这时与硝酸钾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使小木炭立刻燃烧发光.因为硝酸钾在高温下分解后放出氧来,这个氧立刻与小木炭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这个气体一下子就将小木炭顶了起来.木炭跳起之后,和下面的硝酸钾液体脱离接触,反应中断了,二氧化炭气体就不再发生,当小木炭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落回到硝酸钾上面时,又发生反应,小木炭第二次跳起来.这样的循环往复,小木炭就不停地上下跳跃起来.

2、白糖变“黑雪”


白糖,是大家经常食用的一种物质,它是白色的小颗粒或粉未状,象冬天的白雪.然而,我却能将它立刻变成“黑雪”.如果你不信,那就请看下面的实验吧.在一个200毫升的烧杯中投入5克左右的白糖,再滴入几滴经过加热的浓硫酸,顿时白糖就变成一堆蓬松的“黑雪”,在嗤嗤地发热冒气声中,“黑雪”的体积逐渐增大,甚至满出烧杯.白糖顿时变成了
‘黑雪”,真有意思,谁知道这里的奥妙在什么地方?
答案

原来白糖和浓硫酸发生了一种叫做“脱水”的化学反应.浓硫酸有个特别古怪的爱好,就是它与水结合的欲望特别强烈,它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水分,就是其他物质中的水分它也不放过,只要一相遇,它就非得把水夺过来不可.白糖是一种碳水化合物(C12H22O11),当它遇到浓硫酸时,白糖分子中的水,立刻被其夺走,可怜的白糖就剩下炭了,变成了黑色.浓硫酸夺过水为己有之后,并不满足,它又施展另外一个本领一氧化,它又把白糖中剩下来的炭的一部分氧化了,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跑出来.
C+2H2SO4=2H2O+2SO2+CO2
由于反应后所生成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气体的跑出,所以体积越来越大,最后变成蓬松的“黑雪”.在浓硫酸夺水的“战斗”中,是个放热过程,所以发出嗤嗤的响声,并为浓硫酸继续氧化碳的过程提供热量.
3、不用电的电灯泡

某中学的趣味化学表演大会正在热烈地进行着,其中一个节目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一根木杆上挂着一只200瓦左右的电灯泡,这个灯泡发出耀眼的白光,就亮度来说,一般的电灯比起它来是望尘莫及的.然而这个电灯泡并没有任何电线引入,因为它是一个不用电的电灯泡.请你们想一想,这个不用电的电灯泡的秘密在那里?
答案

原来,这个电灯泡中装有镁条和浓硫酸,它们在灯泡内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引起了放热发光.大家知道,浓硫酸具有强烈的氧化性,尤其是和一些金属相遇时更能显示出它的氧化本领.金属镁又是特别容易被氧化的物质,所以它俩是天生的“门当户对”了,只要一相遇,便立刻发生脱的化学反应:
Mg+2H2SO4(浓)=MgSO4+ SO2+2H20
在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量,使电灯泡内的温度急剧上升,很快地使镁条达到燃点,在浓硫酸充分供给氧的情况下,镁条燃烧得更旺,好象照明弹一样.
4、净水能手——明矾

说起明矾,人们对它是很熟悉的,也有人管它叫白矾,化学名称叫硫酸钾铝.然而明矾不只用作化工原料,它还是一个净水能手呢!有一次,我们下乡搞调查研究,在做午饭的时候,发现缸里的水太浑,不能用,正在为此而着急的时候,农技站的张技术员来了,他看见我们没有办法,立刻取出几块明矾,把它研成细未,然后撒在水缸里.不一会儿,缸里的水变得清澈透底了.这件事虽然时隔几年,但是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然而,我始终不明白是什么道理,请读者给我解释一下.
答案
原来,水中的泥尘被明矾“捉”住以后,一起下沉到缸底了.那么,明矾为什么能“捉”住水中的泥尘呢?这得先从水的混浊的本身谈起.水中那些特别小的泥土和灰尘,由于重量很轻,所以它们不容易沉淀下去,在水中“游荡”,使水变得混浊.另外,这些微小的粒子还有个特点,就是它很喜欢从水中把某种离子拉到自己身边来,或者自己电离出一些离子,从而使自己变成一个带有电荷的粒子,这些带电荷的粒子往往都带有负电荷.因为同性电荷排斥,异性电荷吸引,所以这些都带负电荷的粒子互相排斥而靠不到一起,它们没有机会结成较大的粒子而沉淀下来.明矾却有使这些彼此不能靠近的粒子跑到一起来的奇特本领.,明矾一遇到水,就发生水解反应,在这种反应中,硫酸钾是个配角,硫酸铝是个主角.硫酸铝和水作用后生成白色絮状的沉淀物——氢氧化铝.所生成带有正电荷的氢氧化铝,一碰到带有负电荷的泥尘颗粒,就彼此“抱”在一起.这样,很多粒子聚集在一起,粒子越来越大,终于双双沉于水底,水就变得情澈透明了.
简单的说是铝离子水解
5、石灰煮鸡蛋

南京小学的校舍需要重新维修,工人师傅往一堆的响声,好象开锅似的.慧清和艳丽两位同学站在一旁好奇地看着,一边议论.慧清说:“看这个热乎劲,准能将鸡蛋烧熟.”艳丽说:“根本不可能.”她俩为了弄个明白,就从家里拿来一个鸡蛋,埋到正在冒气的石灰堆里,不大一会儿,只听“啪”的一声,鸡蛋爆炸了.她们看到这种情形,更加纳闷了,她们想来想去也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谁能给她俩解释一下?
答案

道理很简单.生石灰化学名称叫氧化钙,加水后变成熟石灰,化学名称叫氢氧化钙,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白灰.把生石灰变成熟石灰的过程叫做“消化”这是一个放热反应:
6、不安定的卫生球

说起卫生球,大家一定很熟悉,经常用它来杀死衣箱中的蛀虫.然而,当你把它放到一个含有醋酸和小苏打的水溶液里一它会怎样呢?开始时,它一直沉睡在杯底,可是,过一会儿,它就不安静了,却在水里上下跳动,好象得了癫狂症一样.谁知道这是为什么?
答案

经过这种化学反应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了一个个很小很小的小气泡粘附在杯底或杯壁上,卫生球的全身也都粘满这种小气泡.二氧化碳比水轻,要往水面上升,一旦卫生球粘住的这种气泡达到了一定程度,就象溺水者拉到了救生圈一样,直往上升.当卫生球升到水面时,由于所受压力的减小,附在卫生球上面的小气泡破裂了,卫生球又恢复原来的比重,失去了“救生圈”,于是又沉回杯底,到再粘足够的小气泡时,又浮了上来.这样循环往复,卫生球便奔走不停.
7、“六六六”粉名字的来历

城郊一片小麦田发生了虫灾,为了抗灾灭虫,农民喷洒一种叫作“六六六”粉的化学农药.这时,爱动脑筋的甲同学一本正经地问乙同学:“你说,这种农药为啥叫‘六六六’粉呢?”“这还不知道,因为在发明这种农药的时候,科学家们实验了六百六十六次.”乙同学胸有成竹地回答.甲同学反驳说:“你说的不对,我听别人说,这种农药是用六百六十六种药配成的,所以叫‘六六六’粉.这两位同学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
请读者评一评,他俩谁讲的对?为什么?
答案
这两位同学说得都不对.这种农药是用一种叫作苯的化学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和氯气作用生成的.
C6H6十3C12=C6H6Cl6
从生成的“六六六”粉的分子式中可以看出:、它的分子是由六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六个氯原子组成的,所以叫作“六六六多,粉.
8、氯化铵的妙用——防火布

亲爱的同学,我将一块普通的棉布浸在氯化铵的饱和溶液中,片刻之后,取出晾千就成防火布了.将这块经过化学处理的布用火柴点,不但点不着,而且还冒出白色的烟雾.请你们说说,这是什么道理?
答案

原来,经过这种化学处理的棉布(防火布)的表面附满了氯化铵的晶体颗粒,氯化铵这种化学物质,它有个怪脾气,就是特别怕热,一遇热就会发生化学变化,分解出两种不能燃烧的气体,一种是氨气,另一种是氯化氢气体.
NH4Cl—>NH3(气)+HC1(气)
这两种气体把棉布与空气隔绝起来,棉布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当然就不能燃烧了.当这两种气体保护棉布不被火烧的同时,它们又在空气中相遇,重新化合而成氯化铵小晶体,这些小晶体分布在空气中,就象白烟一样.实际上,氯化铵这种化学物质是很好的防火能手,戏院里的舞台布景、舰艇上的木料等,都经常用氯化铵处理,以求达到防火的目的.
9、一个鸡蛋的沉浮


在一个大烧杯中装入稀盐酸溶液,然后往烧杯中放一个新鲜鸡蛋,它会马上底.不一会儿,鸡蛋又上升到液面,接着又沉入杯底,过一会儿鸡蛋又重新浮到液面,这样可反复多次.请大家分析一下,这是什么道理?
答案
由于鸡蛋外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遇到稀盐酸时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氯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
CaC03十2HC1=CaC12十C02(气)十H20
二氧化碳气体所形成的气泡紧紧地附在蛋壳上,产生的浮力使鸡蛋上升,当鸡蛋升到液面时气泡所受的压力小,一部分气泡破裂,二氧化碳气体向空气中扩散,从而使浮力减小,鸡蛋又开始下沉.当沉入杯底时,稀酸继续不断地和蛋壳发生化学反应,又不断地产生二氧化碳气泡,从而再次使鸡蛋上浮.这样循环往复上下运动,最后当鸡蛋外壳被盐酸作用光了之后,反应停止,鸡蛋的上下运动也就停止了.但是此时由于杯中的液体里含有大量的氯化钙和剩余的盐酸,所以最后液体的比重大于鸡蛋的比重,因而,鸡蛋最终浮在液体上部.
10、不是玻璃刀的“玻璃刀”

亲爱的同学,你想在一块玻璃上雕刻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吗?你可以使用不是玻璃刀的“玻璃刀’多来雕刻这幅图案.方法很简单,在这块玻璃上涂一薄层熔化的石蜡,待冷凝后,用针尖在石蜡上刻出你所需要的图案.另外,拿一个铅制蒸发皿,在蒸发皿内放入氟化钙和硫酸,在蒸发皿的边缘上垫一圈橡皮,然后把涂蜡的画朝下放在蒸发皿上,微微加热,用汽油揩去表面上的石蜡,此刻,玻璃上的美丽图案就雕刻出来了.你一定会感到有意思吧,那就请你想一想,这种不是玻璃刀的“玻璃刀”是什么东西?它为什么能在玻璃上雕刻出花纹来?
答案

这种不是玻璃刀的“玻璃刀”是氢氟酸.因为氟化钙和硫酸反应生成氟化氢和硫酸钙,氟化氢气体从溶液中挥发到玻璃上,又溶解于玻璃上面的水而形成的氢氟酸,氢氟酸是不和石蜡发生反应的,可是它有个非常奇特的化学脾气,就是专门和形成玻璃的主要原料——二氧化硅反应,反应后生成水和氟化畦气体,这种能“吃”玻璃的酸,人们称之不是玻璃刀的“玻璃刀”.这样,凡是没有被石蜡遮盖保护的玻璃表面即图案部分)都被这种酸“吃”掉了一层,清除石蜡后,玻璃上的图案就显示出来了.其反应如下:
4HF十Si02=2H20十SiF4(气)
11、玻璃棒点燃了冰块


玻璃棒能点燃冰块,你一定以为这是在说笑话吧.不过,我说的完全是真事.冰块可以燃烧,这会使人惊奇,而更使人惊奇的是不用火柴和打火机,只要用玻璃棒轻轻一点,冰块就立刻地燃烧起来,而且经久不熄.你如果有兴趣,可以做个实验看看.先在一个小碟子里,倒上1一2小粒高锰酸钾,轻轻地把它研成粉未,然后滴上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搅拌均匀,蘸有这种混合物的玻璃棒,就是一只看不见的小火把,它可以点燃酒精灯,也可以点燃冰块.不过,在冰块上事先放上一小块电石,这样,只要用玻璃棒轻轻往冰块上一触,冰块马上就会燃烧起来.请读者试验后,做出答案来.
答案

道理很简单.冰块上的电石(化学名称叫碳化钙)和冰表面上少量的水发生反应,这种反应所生成的电石气(化学名称叫乙炔)是易燃气体.由于浓硫酸和高锰酸钾都是强氧化剂,它足以能把电石气氧化并且立刻达到燃点,使电石气燃烧,另外,由于水和电石反应是放热反应,加之电石气的燃烧放热,更使冰块熔化成的水越来越多,所以电石反应也越加迅速,电石气产生的也越来越多,火也就越来越旺.
12、银中鉴铜

某工厂生产过程中需要高纯度的银丝.有一天,供销员从外地购回一批银丝,有一位技术员一看银丝便说:“这银丝不纯,里面掺铜了,不能使用.”但也有人不同意他的说法,认为里面没有铜,这两种说法谁说的对呢?请读者帮助他们用化学方法鉴定一下,看看这批银丝里倒底有没有铜?
答案

首先,取少量银丝溶解在浓硝酸中.然后取此少量溶液加入过量的盐酸中,这时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并滤去白色沉淀物.再向滤液中加入大量的氨水,如果有深蓝色铜氨络离子生成,证明有铜存在.反之,如果没有深蓝色的铜氨络离子生成,就证明没有铜.
13、神秘的图画
在一次趣味化学表演会上,表演者表演了一幅神秘的图画.他把一张白纸挂在墙上,然后拿起喷雾器把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喷洒在这张白纸上,转眼之间,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观众的眼前.在深蓝色的波涛里行驶着一艘红褐色的巨轮.他的这一表演,使观众大吃一惊!明明是一张白纸,为什么转眼之间却喷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亲爱的读者,你知道这位表演者所喷出的图画的秘密在什么地方吗?
答案

这是一种普通的化学反应.墙上挂着的那张白纸,已经由表演者事先处理好了,他在这张白纸上用一种淡黄色的亚铁氰化钾溶液先画出汹涌澎湃的大海,再用无色透明的硫氰化钾溶液在大海里画出一幅巨轮,晾干后,白纸上没有一点痕迹.原来喷雾器中装的是三氯化铁溶液,当把三氯化铁溶液喷洒在白纸上面时,在白纸上面同时发生两种化学反应.其一是三氯化铁和亚铁氰化钾反应,生成亚铁氰化铁(蓝色),其二是三氯化铁和硫氰化钾反应,生成硫氰化铁(红褐色).这样,蓝色的大海和红褐色的巨轮就“喷”出来了. 希望能提供给你一些有用素材!谢谢!

玻璃研究论文(四)

浅谈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急需这篇论文 请哪位帮帮忙
请给出摘要 以及论文的作者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微生物技术的发展
三、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四、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发展前景
如能给出好的答案 我会追加悬赏分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由于工业“三废”污染、农用化肥和农药的污染以及废弃塑料和农用地膜的污染,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使得水污染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一半城市缺水,农村则有8000万人和6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土壤污染严重,耕地面积锐减,近10年来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土地荒漠化日益加剧;森林覆盖面积下降,草场退化,每年减少森林面积达2500万亩;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疾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因此,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环境污染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已成为环保工作者的工作重点.
2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总称.现代生物技术不仅在农作物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工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也随着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在治理污染、环境生物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与传统方法比较,生物治理方法具有许多优点.
(1)生物技术处理垃圾废弃物是降解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降解的产物以及副产物,大都是可以被生物重新利用的,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减轻到最小程度,这样既做到一劳永逸,不留下长期污染问题,同时也对垃圾废弃物进行了资源化利用.
(2)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处理污染物质,最终转化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和甲烷气体等,常常是一步到位,避免污染物的多次转移而造成重复污染,因此生物技术是一种既安全又彻底消除污染的手段.
(3)生物技术是以酶促反应为基础的生物化学过程,而作为生物催化剂的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其反应过程是在常温常压和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大多数生物治理技术可以就地实施,而且不影响其他作业的正常进行,与常常需要高温高压的化工过程比较,反应条件大大简化,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廉、效果好、过程稳定、操作简便等优点.
所以,当今生物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有毒有害物质的无害化处理等各个方面.
3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3.1污水的生物净化
污水中的有毒物质的成分十分复杂,包括各种酚类、氰化物、重金属、有机磷、有机汞、有机酸、醛、醇及蛋白质等等.微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从而使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有益的无毒物质,使污水得到净化.当今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处理污水就是生物净化污水的方法之一.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是酶工程技术.固定化酶又称水不溶性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使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将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留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微生物细胞是一个天然的固定化酶反应器,用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直接将微生物细胞固定,即是可催化一系列生化反应的固定化细胞.运用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可以高效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无机金属毒物等,此方面国内外成功的例子很多,如德国将能降解对硫磷等9种农药的酶,以共介结合法固定于多孔玻璃及硅珠上,制成酶柱,用于处理对硫磷废水,去除率达95%以上;近几年我国在应用固定化细胞技术降解合成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直链烷基苯磺酸钠(LAS)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对于含100mg/L废水,降解率和酶活性保存率均在90%以上;利用固定化酵母细胞降解含酚废水也已实际应用于废水处理.

玻璃研究论文(五)

20世纪化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论文

公元1900年
英国E.卢瑟福和法国M.居里发现镭辐射由α、β、γ射线组成
德国F.E.多恩发现氡222
美国M.冈伯格发现三苯甲基自由基
公元1901年
美国G.N.路易斯提出逸度概念
法国 F.-A.V.格利雅发明格利雅试剂
公元1902年
法国M.居里和P.居里分离出90毫克氯化镭
德国W.奥斯特瓦尔德对催化下了确切的定义
公元1903年
英国E.卢瑟福和F.索迪提出放射性嬗变理论
公元1906年
俄国M.С.茨维特发明色谱分析法
德国H.费歇尔提出蛋白质的多肽结构并合成分子量为1000的多肽
公元1907年
美国G.N.路易斯提出活度概念
公元1909年
美国L.H.贝克兰制成酚醛树脂
德国F.哈伯合成氨试验成功
公元1910年
俄国C.B.列别捷夫制成丁钠橡胶
公元1911年
英国E.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模型
公元1912年
奥地利F.普雷格尔建立有机元素微量分析法
德国W.H.能斯脱提出热力学第三定律
德国M.von劳厄发现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
瑞典G.C.de赫维西和德国F.A.帕内特创立放射性示踪原子法
德国F.克拉特和A.罗莱特制成聚乙酸乙烯酯
公元1913年
丹麦N.玻尔提出量子力学的氢原子结构理论
英国W.L.布喇格和俄国Г.В.武尔夫分别得出布喇格-武尔夫方程
英国F.索迪提出同位素概念
美国K.法扬斯发现镤234
英国H.G.J.莫塞莱证实原子序数与原子核内的正电荷数相等
德国M.博登施坦提出化学反应中的链反应概念
英国J.J.汤姆孙和F.W.阿斯顿发现氖有稳定同位素氖20和氖22
公元1916年
德国W.科塞尔提出电价键理论
美国G.N.路易斯提出共价键理论
美国I.朗缪尔导出吸附等温方程
荷兰P.德拜和瑞士P.谢乐发明 X射线粉末法
公元1919年
英国F.W.阿斯顿制成质谱仪
英国E.卢瑟福发现人工核反应
公元1920年
德国H.施陶丁格创立高分子线链型学说
公元1921年
德国O.哈恩发现同质异能素
公元1922年
捷克斯洛伐克J.海洛夫斯基发明极谱法
公元1923年
丹麦J.N.布伦斯惕提出酸碱质子理论
美国G.N.路易斯提出路易斯酸碱理论
英国P.德拜和德国E.休克尔提出强电解质稀溶液静电理论
公元1924年
德国W.O.赫尔曼和W.黑内尔制成聚乙烯醇
法国 L.-V.德布罗意提出电子等微粒具有波粒二象性假说
公元1925年
美国H.S.泰勒提出催化的活性中心理论
公元1926年
奥地利E.薛定谔提出微粒运动的波动方程
丹麦N.J.布耶鲁姆提出离子缔合概念
公元1927年
苏联H.H.谢苗诺夫和英国C.N.欣谢尔伍德分别提出支链反应理论
德国H.戈尔德施米特提出结晶化学规律
公元1928年
印度C.V.喇曼发现喇曼光谱
英国W.H.海特勒、F.W.伦敦和奥
地利E.薛定谔创立分子轨道理论
德国O.P.H.狄尔斯和K.阿尔德发现双烯合成
公元1929年
英国A.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德国A.F.J.布特南特等分离并阐明性激素结构
公元1930年
英国C.N.欣谢尔伍德提出催化中间化合物理论
公元1931年
美国H.C.尤里发现氘(重氢)
美国L.C.鲍林和J.C.斯莱特提出杂化轨道理论
公元1932年
英国J.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中国化学会成立
公元1933年
美国L.C.鲍林提出共振论
E.春克尔制成丁苯橡胶
公元1934年
法国F.约里奥-居里和I.约里奥-居里发现人工放射性
英国E.W.福西特等制成高压聚乙烯
英国E.卢瑟福发现氚
W.库恩提出高分子链的统计理论
公元1935年
美国H.艾林、英国J.C.波拉尼和A.G.埃文斯提出反应速率的过渡态理论
美国W.H.卡罗瑟斯制成聚己二酰己二胺
英国B.A.亚当斯和E.L.霍姆斯合成离子交换树脂
公元1937年
意大利C.佩列尔和美国E.G.塞格雷人工制得锝
德国O.拜尔制成聚氨酯
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生产软质聚氯乙烯
公元1938年
德国P.施拉克制成聚己内酰胺
德国O.哈恩等发现铀的核裂变现象
公元1939年
法国M.佩雷发现钫
美国P.J.弗洛里提出缩聚反应动力学方程
公元1940年
美国E.M.麦克米伦和P.H.艾贝尔森人工制得镎
美国G.T.西博格和E.M.麦克米伦等人工制得钚
美国D.R.科森和E.G.塞格雷等发现砹
苏联Г.Н.弗廖罗夫和К.А.彼得扎克发现自发裂变
公元1941年
英国J.R.温菲尔德和J.T.迪克森制成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公元1942年
意大利E.费密等在美国建成核反应堆
美国P.J.弗洛里和M.L.哈金斯提出高分子溶液理论
公元1943年
美国S.A.瓦克斯曼从链霉菌中析离出链霉素
公元1944年
美国G.T.西博格、R.A.詹姆斯和L.O.摩根人工制得镅
美国G.T.西博格、R.A.詹姆斯和A.吉奥索人工制得锔
美国R.B.伍德沃德合成奎宁碱
美国G.T.西博格建立锕系理论
公元1945年
瑞士G.K.施瓦岑巴赫利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进行络合滴定
S.鲁宾研究出扣式电池
美国J.A.马林斯基和L.E.格伦丁宁等分离出钷
公元1949年
美国S.G.汤普森、A.吉奥索和G.T.西博格人工制得锫
公元1950年
美国 S.G.汤普森、K.Jr.斯特里特、A.吉奥索和G.T.西博格人工制得锎
苏联В.А.卡尔金提出非晶态高聚物的三个物理状态(玻璃态、高弹态、粘流态)
公元1952年
美国A.吉奥索等从氢弹试验后的沉降物中发现锿和镄
日本福井谦一提出前线轨道理论
英国A.T.詹姆斯和A.J.P.马丁发明气相色谱法
美国L.E.奥格尔提出配位场理论
公元1953年
美国J.D.沃森和英国F.H.C.克里克提出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联邦德国K.齐格勒发现烷基铝和四氯化钛可在常温常压下催化乙烯聚合
公元1953~1954年
联邦德国K.齐格勒和意大利G.纳塔发明齐格勒-纳塔催化剂
公元1954年
联邦德国E.G.维蒂希发现维蒂希试剂
美国R.B.伍德沃德合成番木鳖碱
意大利 G.纳塔等用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制成等规聚丙烯
公元1955年
美国A.吉奥索、S.G.汤普森、G.T.西博格等人工制得钔
英国F.桑格测定了胰岛素的一级结构
美国杜邦公司制成聚酰亚胺
澳大利亚A.沃尔什发明原子吸收光谱法
公元1956年
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生产活性染料
公元1957年
英国J.C.肯德鲁测定了鲸肌红蛋白的晶体结构
英国A.凯勒制得聚乙烯单晶并提出高分子链的折叠理论
公元1958年
美国A.吉奥索等和苏联Г.Н.弗廖洛夫等分别人工制得锘
联邦德国R.L.穆斯堡尔发现穆斯堡尔谱
美国古德里奇公司制成顺式-聚异戊二烯
公元1950~1959年
美国R.B.伍德沃德、英国R.罗宾森、英国J.W.康福思和美国W.S.约翰森等完成胆甾醇、可的松、表雄酮和睾丸酮等的全合成
公元1960年
美国R.B.伍德沃德合成叶绿素
美国R.S.耶洛等提出放射免疫分析法
P.B魏斯用分子筛做择形催化剂·P.B.哈密顿用液相色谱法分离氨基酸
公元1961年
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通过12C=12的原子量基准
美国A.吉奥索等人工制得铹
美国C.S.马维尔等制成聚苯并咪唑
公元1962年
英国N.巴利特合成六氟合铂酸氙
美国R.B.梅里菲尔德发明多肽固相合成法
公元1963年
美国R.G.皮尔孙提出软硬酸碱理论
公元1964年
苏联Г. Н. 弗廖洛夫等人工制得104号元素
公元1965年
美国R.B.伍德沃德和R.霍夫曼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
中国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制成聚苯醚

玻璃研究论文(六)

初中物理有关摩擦力的自制教具(利用身边的简单材料制作).本人正在写新课改摩擦力的毕业论文,
关于自制教具本人暂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尽量想一些简单的材料

摩擦力的教具(滑动摩擦)研究物:长方木块
f=uN
现阶段:通过匀速运动,得到F拉=f 通过判断F拉来得到f大小(弹簧称,橡皮筋等)
通过同质量的物块,分别放在研究物块上,来改变N
通过把研究物块放在不同表面来说明u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毛巾,玻璃,课桌)
其他好解决,难点,如何保证匀速运动.

玻璃研究论文(七)

法拉第的生平事迹

迈克尔·法拉第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化学家.在化学、电化学、电磁学等领域都做出过杰出贡献.他家境贫寒,未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但却在众多领域中作出惊人成就,堪称刻苦勤奋、探索真理、不计个人名利的典范,对于青少年富有教育意义.1、刻苦认真自学成才   迈克尔·法拉第,于1791年9月22日出生在萨里郡纽因顿的一个铁匠家庭.13岁就在一家书店当送报和装订书籍的学徒.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挤出一切休息时间“贪婪”地力图把他装订的一切书籍内容都从头读一遍.读后还临摹插图,工工整整地作读书笔记;用一些简单器皿照着书上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把自己的阁楼变成了小实验室.在这家书店待了八年,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我就是在工作之余,从这些书里开始找到我的哲学.这些书中有两种对我特别有帮助,一是《大英百科全书》,我从它第一次得到电的概念;另一是马塞夫人的《化学对话》,它给了我这门课的科学基础.”   在哥哥赞助下,1810年2月至1811年9月他听了十几次自然哲学的通俗讲演,每次听后都重新誊抄笔记,并画下仪器设备图.1812年2月至4月又连续听了汉弗莱·戴维4次讲座,从此燃起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愿望.他曾致信皇家学院院长求助.失败后,他写信给戴维:“不管干什么都行,只要是为科学服务”.他还把他的装帧精美的听课笔记整理成《汉弗莱·戴维爵士讲演录》寄上.他对讲演内容还作了补充,书法娟秀,插图精美,显示出法拉第一丝不苟和对科学的热爱.经过戴维的推荐,1813年3月,24岁的法拉第担任了皇家学院助理实验员.后来戴维曾把他发现法拉第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功绩而引以为荣.  法拉第1813年随同戴维赴欧洲大陆作科学考察旅行,1815年回国后继续在皇家学院工作,长达50余年.1816年发表第一篇科学论文.他最初从事化学研究工作,也涉足合金钢、重玻璃的研制.在电磁学领域,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出色成绩.1824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825年接替戴维任皇家学院实验室主任,1833年任皇家学院化学教授.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930113/

推荐访问:玻璃纤维论文 玻璃材料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