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梅(刘克庄),古诗词鉴赏

来源:古诗词鉴赏 时间:2016-05-02 09:56:5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诗词鉴赏】

第一篇:《落梅刘克庄阅读答案》

落 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这首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诗人后来因该诗被贬官。

(1)本诗颔联的比喻新颖别致,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2)诗的尾联有何寓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参考答案:

14.(1)本诗颔联比喻的本体是“落梅”,喻体是“迁客”“骚人”,(1分)以人喻物,一反以物喻人的常规用喻形式,显得新颖别致,耐人寻味。(1分)凸现了“落梅”和历史上的“迁客、骚人”一样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凉命运,(1分)以及他们高洁的品格。(1分)

(2)表面上谴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1分)实际上暗讽那些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1分)寄托了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1分)以及对不重视贤才的时代的不满。(1分)

第二篇:《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语言

考点阐释:

1.炼字、炼句。结合全诗,看精练词语及诗句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2.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题型一:炼字题

炼字的定义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

炼字的作用

1、使刻画的意象更准确生动

2、使描摹的意境更富有韵味

3、使表达的情感更真切感人

方法点拨:

一、关注动词

例1: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例2: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二、关注修饰语

例1: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例2: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例3: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三、关注特殊词

例1、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例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例3、 暮 江 吟 白居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例4、 一剪梅 舟过吴江[宋]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潇潇。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筝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试身手:

1、请在横线上各加一个词,使之符合诗歌意趣。

[越调]小桃红 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__ 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__ 出蓬莱岛。 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落,梅(刘克庄),古诗词鉴赏】

2、

襄邑道中 宋 陈与义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问:你认为首句中的“飞”用得好不好?请说说理由。

提问方式: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题步骤:【落,梅(刘克庄),古诗词鉴赏】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手法, 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

该词有„„的含义,释含义

采用„„修辞手法,化„„为„„,明手法

写出了„„情形, 描景象

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表感情

同时在结构上还照应了(前)后文的„„

(或“为„„做了铺垫”)谈作用。

例题引路: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zhào]。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hú]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问:“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有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说说你的理解。

步骤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1、【落,梅(刘克庄),古诗词鉴赏】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

2、

步骤三: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真题演练:

(08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描写景象:

明手法:

结合情感点明作用: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方法总结: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摹情态

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谈作用/点意境/表感情

题型二:一词、一句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体:前人认为,某词(句)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有何看法?

解答分析:古时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句子就构成了全诗的线索。抓住这个句子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检测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思路要点:

(1)从该词(句)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考虑。

(2)从该词(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步骤:

1、通过语句结构的分析,掌握语句的基本意义;

2、结合其运用的手法技巧,深化语句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或效果;

3、通过语句的位置,分析其在行文思路上的作用。

例题引路: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答:步骤一:

步骤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

答:步骤一:

步骤二:

步骤三:

步骤分析:

一、明确回答自己认可的对象,绝不含糊;

二、解释手法、内容(考虑结构、表情达意、音韵等方面的作用。) 如在写景句,就勾勒其描绘的画面,

如在抒情句,就写出其能更好地抒发的情感

三、确定比较点,强调认可答案的优处。

(注:也可以适当分析相比较词语或句子的不足)

直击高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

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问:(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第三篇:《20120122高三期末诗歌鉴赏测验教师版》

高三期末诗词鉴赏复习测验(答案及解析)

一、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闲适诗)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

一 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作者形象题)

描绘了一个热爱自然,陶醉于美景,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细致地表现了只顾追求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2.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炼字型)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新颖地写出了夕照可触可感、轻软的美感,“涌”字化静为动,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瑰丽景象。

二、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羁旅诗)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意境题:景+境+情)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落,梅(刘克庄),古诗词鉴赏】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分析诗眼型:结构+主旨)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三、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黄庭坚(怀人诗)

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1】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1]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1)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析。(3分)

虚实结合(1分)。前句实写,汝水流动,诗人的心也随波起伏,思念着远方的友人(1分)。后句虚写,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兴致与皓月争高(1分,想象朋友在并州赏月怀我,亦可)。前实后虚,抒写对友人的怀念。(如果答“借景抒情”并作解析给2分)

(2)尾联写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有什么作用?(3分)

渔船载酒,水涨花落,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闲居生活图(1分),以景作结,寓情于景(1分),含蓄蕴藉地表现出诗人理想中的隐逸生活(1分)。

(3)结合全诗,说说诗歌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4分)

①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写朋友前不久在并州做了吏曹一类的小官,诗人见到河堤上的青草,想起了身着青袍的友人,他思友心切,心潮起伏。)

②知音难遇,怀才不遇的感慨。(“世上”一联借九方皋的典故,既是自叹,也是为友人不得重用而惋惜。)③归隐之思。(尾联描绘隐逸生活的美好,表达退隐的心愿。)(写出一点1分,2点2分,3点4分。)

四、《舟中夜起》苏轼 (声乐类诗词)

微风萧萧吹菰蒲,开门看雨月满湖„„寒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

1.描绘了哪些景色?

在舟中听到外面微风吹拂水草的萧萧声,以为下起了蒙蒙细雨,推开门,去欣赏雨景,然而,看到的却是满湖月色„„来自洲渚边的潮水在暗涨,声音幽咽,有如寒蚓蠕动的声音;挂在柳条之下的落月, 犹如悬在丝上的蜘蛛。

2.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声衬静、比喻、想象(本诗仅为摘录,此处不展开分析)

五、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声乐类诗词)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1.流人:流人江湖的乐人;2.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

1.找出诗中点明季节的词语。由该词语可以联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送别时描写环境的哪一句诗?(2分)

枫林。枫叶荻花秋瑟瑟。

2.第四句中“泪痕深”描写形象新鲜,简析“泪痕深”的原因。(4分)

一是晚年贬官远赴外地,离别亲人朋友,容易牵动愁情而落泪;

二是流落江湖的乐人演奏了哀切的水调子,与诗人被冷落的心境相吻合,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因而泪痕深。

3.一、三两句同为写景,写法和作用不同,请作简要说明。(4分)

第一句写景用孤舟、微月和枫林三个意象营造了凄清冷落的意境,奠定了的凄凉的感情基调;

第三句写景侧重描写音乐,运用想象,想象出“千重万重雨”的视觉形象,表达听音乐时的伤感孤独的心情。

六、《落梅》刘克庄 ( 咏物诗)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首联的作用?

描绘了令人断肠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凄凉忧愤的感情基调,引起下文对落梅的描写抒情议论。

2.颈联中“犹”有何妙处?

犹,依然。赞美虽然飘零但芳香依旧的梅花,以梅喻人,赞美梅花的高洁。

3.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诗歌主要采用托物言志(借物咏怀)的手法,借梅写人,传达出落梅的悲惨境遇。

表达了对梅高沽品格的赞美;诗人仕途不遇的感慨;对执掌权柄者嫉贤妒能、尸位素餐的的憎恶、悲愤。

七、《浪淘沙·重九》蒋捷 (羁旅诗)

明露浴疏桐,秋满帘栊。掩琴无语意忡忡。掐破东窗窥皓月,早上芙蓉。 前事渺茫中,烟水孤鸿。一尊重九又成空。不解吹愁吹帽落,恨杀西风。

1.描绘上阕的意境。

梧桐枝叶稀疏,露珠闪烁,明月皎洁,洒在帘栊和芙蓉花上,秋风吹动帘栊,发出萧萧声。 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月夜秋色图。

乐景衬哀情,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忧愁。

2.“掩琴无语意忡忡”中“忡忡”的原因?【落,梅(刘克庄),古诗词鉴赏】

悲秋;对往事的怀念;身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对亲人的思念。

3.赏析“不解吹愁吹帽落,恨杀西风。”

拟人,细节描写。将秋风比拟为不解愁的人,通过秋风吹落帽子的细节,无理而怨,生动细致地表达了诗人深重的忧愁。

八、月夜 杜甫 (羁旅怀人诗)【落,梅(刘克庄),古诗词鉴赏】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首联和颔联用了哪种艺术手法?结合诗句解析。

想象。首联中不正面说自己看着长安的月亮想念妻子,却想象在鄜州的妻子独自看着月亮,想念长安的丈夫;颔联不正面说自己思念远方的儿女,却想象儿女陪着母亲看月,还不懂得思念长安的父亲。突出了自己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

(反衬)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妻子儿女思念之情;对团圆的盼望;

羁旅愁思,身在他乡的孤独;

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身陷长安之时,表达了对国事的关心,对战乱的憎恨;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九、《蜀先主庙》 刘禹锡 (怀古诗)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1.颔联的表现手法?颈联的表现手法?分别有什么作用?

颔联用典,颂扬了刘备兴复汉室的英雄之志,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颈联对比,把刘备长于任用贤相和短于教子对比,把大臣贤能和儿子不肖对比,抒发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感慨。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感叹后主刘禅不肖;

对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嗟叹;

借古讽今,警示昏庸无能的唐朝统治者。

十、春日 南宋·吴锡畴(隐逸诗)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冢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无赋招魂难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1. 赏析颈联中的“逆”和“私”。

逆,迎接,私,偏爱。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的情感,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近,曲折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结合全诗分析首联中的“幽情”。

面对韶光匆匆逝去,目睹落花满地堆积,产生伤春之情;

年华老去的感慨之情。

身处南宋,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表达忧国伤时之痛。

十一、阮郎归 初夏 苏轼(闲适诗)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1. 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要想到从八种角度中选择)

从视觉、听觉、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夏日微雨后翻转的荷叶,红得像火焰的石榴花;听到幽咽的新蝉鸣声;感受到和暖的夏风。 在视觉上由高到低描写。

如果题目问:怎样描写初夏景色的?就属于表达技巧题。

选取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

描写角度:(同上);

运用色彩:绿槐、红色榴花,色彩鲜明亮丽。

2.赏析“燃”

燃,像火焰一样燃烧。运用比喻,化静为动,突出了榴花的红艳和生机,描绘了夏日雨后清新明丽的画面。烘托了主人公喜悦闲适的心情。

3.通过最后一句分析女主人公形象。

这位女主人公端著玉盆到清泉边玩水,水花飞溅,像珍珠那样圆润。

表现了女主人公喜悦、兴奋的心情。

刻画了单纯、天真、活泼和对自然、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少女形象。

第四篇:《高考诗歌鉴赏》

一、山水田园诗

1.手法: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2.常见山水田园诗的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57天 陆游《鹧鸪天》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玉瀣:美酒。 《黄庭》:道家经典。 元:同“原”。

赏析:居住的环境优美而又纯净,陶渊明《归园田居》 “蔼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 “苍烟”犹青烟。。”“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一二句写居处环境的优美,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体现了作者惬意的生活。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 “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难道不是在怨天吗?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二、边塞战争诗

1.连读战争诗常见的意象及其作用

1)大漠、黄沙、霜雪、碣石、瀚海、海(朔)风 等意象:边塞恶劣的自然条件,表现边塞苦寒。

2)金鼓、旌旗、羽书、烽烟、烽火等意象: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 。

3)云、月、笛声等意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

2.边塞战争诗表达的主要情感

1)对塞外那迥异于中原的风光的赞美之情。

2)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3)战争给将士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表现了征人的怨恨和厌战情绪。有时流露出对统治阶级的不满。

4)表现戍边将士忠勇敢战的献身精神和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48天 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黄龙戍, 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 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 良人咋夜情。谁能将旗鼓, 一为取龙城。【落,梅(刘克庄),古诗词鉴赏】

黄龙城: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

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赏析:首联叙事,交代背景:黄龙戍一带,常年战事不断,至今没有止息。一种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抒情,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宫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

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怎不倍觉惆怅!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将”是带领的意思。古代军队以旗鼓为号令,这里的“旗鼓”指代军队。希望有良将带兵,一举克敌,使家人早日团聚,人民安居乐业。

三、咏物诗

1.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咏物寓理)

41天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赏析: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这是他咏物寄情的上乘之作。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目睹此情此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真是万分痛心。作者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倍受排挤、迫害,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意象曲折地表达出来。

四、咏史诗

1.表达的思想感情:

1)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表达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表达爱国热情。

2)抒发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光阴虚度或怀才不遇的感叹、失意、郁闷;表达诗人对统治者、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为借古讽今。

3)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概,表达对历史兴亡(王朝兴衰)的思考与伤感、痛心,有“山河依旧,人事不同”的感慨。

4)对统治者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批判、鞭挞,或者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讽刺。

2.咏史诗常用的意象和手法

1)意象:古迹史事,如黍离、商女、城池、宫殿、寺庙、陵墓等;与古迹有关的景物,如江、山、流水、野草、燕子、明月等。

2)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借景烘托)、虚实结合、用典、对比、议论、直抒胸臆等。

45天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谢将军:东晋谢尚,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听到袁宏在船上吟哦自己的作品,大加赞赏。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赏析: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天空湛蓝湛蓝没有一丝游云。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徒然记起了东晋的谢尚将军。我也是一个善于吟唱的高手,但识贤的谢尚如今难得有闻。 知音难遇明早只好挂帆远去,前景宛若深秋枫叶飘落纷纷。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

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谢尚是谢鲲的儿子,鲲是东晋名士,以放纵不羁,善饮酒而名显一时。谢尚又是谢安的族兄 ,安是那位围棋间打败苻坚数十万大军的风流儒雅的宰相。谢氏一族,后来还出了谢灵运、谢惠连。这个家族中许多成员,都是李白崇拜的对象。在李白的诗里,多处提到谢尚、谢安、谢灵运、谢。现在,他来到了有过谢尚踪迹的牛渚,积存于心中的仰慕之情自然便涌上心头,怀古与叹今,一时融通在这秋夜的静静的江上。

五、送别诗

1.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2.常见的送别方式

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饯别。 踏歌、骊歌、劳歌、阳关曲

3.表达技巧: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衬托、各种修辞等。

4.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1)送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还有“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

2)送别诗中多出现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5.送别诗的主要情感

1)哀婉伤感,依依不舍之情;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2)豁达,劝慰之情。

3)表白坦诚心志。

《浪淘沙》

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

清泪浥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

赏析:首二句回忆昔日送别友人的情景。坐落在长江边上的浮玉亭,是词人经常涉足的地方。暮春时节,他曾多次到此送友远行。饯宴在绿树繁茂、浓荫蔽日的亭子里举行。词人不停地举起酒杯,向挚友频频劝酒,殷殷话别,但行人和送者皆心绪不宁,为离别在即而不胜感伤。“阳关”句即描写这种恨别之情。“阳关”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代称,亦名《渭城曲》。后作为“送别曲”、“友谊歌”而广为传唱,世称“阳关曲”或“阳关三叠”。词人这里说“阳关常恨”,是因为别时与友唱阳关,唱罢阳关别故人,而他经常与友分别,故谓“常恨”;正因“常恨”,故再听到阳关唱起,就“不堪闻”了。“不堪”,意为禁不起。词的四五句写词人远行时的情景。陆游这次离开京口赴南昌任职,正是冷落清秋节。从前于春残花尽时与人分别,对方是行人,自己已觉伤心;今日秋风萧瑟,草木摇落,自己是行人,将别故人而远去,其悲伤之情当然要倍增于过去了。因此,此时此刻,词人的离别之恨和远行之悲,充盈胸臆,溢于颜面。 下片仍写离情。饯宴将止,别离在即。居人和游子依依惜别,互相慰藉,想到别后天各一方,音讯难达,不禁黯然消魂,潸然泪下。“清泪”二句,生动地表现了居人和游子之间真诚而又深厚的友谊。下面“一江离恨恰平分”一句,语颇隽永,意蕴深邃。离愁别恨是十分抽象的东西,难以言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虽然以江水之无穷喻愁情之不尽的不计其数,但写得耐人寻味的佳句却殊鲜见。陆游的《浪淘沙》即景抒情,谓离别的悲愁犹如眼前的江水那么多,一半给你(居人),一半给我(游子)。如此描写,就把离恨的深重具体化、形象化了,能使人掂量离恨的轻重,体会分袂的痛苦,它和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词末二句,更是涉想新奇,匠心别具。词人幻想若能得千寻铁锁,把长江截断、锁住,使我不能远行,居人也可将我留住,这该有很好的事,但这是不可能的。这种幻想,表达了词人希冀与友人长在一处永不分离的良愿,也反映了词人与挚友不忍分别但又不得不别的痛苦。 这首小令,开篇回忆往昔我送友人,接着跌进一层,状绘今日友人送我,最后通过幻想来写不忍分离,

把别意写得缠绵悱恻,读来颇有余味。

六、羁旅怀人诗

1.羁旅怀人诗简介

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

2.羁旅怀人诗表达的主要情感

1)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

3)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3.羁旅怀人诗的主要特点

1)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渲染烘托、虚实结合、细节描写、以乐写哀等。

2)常见的字词:“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归”等。

3)常见的节日: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4)常见的意象: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秋风、秋霜、衰草、鸿雁、月亮、杜鹃、浮云等。

60天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赏析:黄昏送别,孤帆远征。回头重重烟柳,淡云暮烟。待到酒醒人静,只见狐枕残灯, 淮月朦胧。晨风轻浪,离愁更浓。 这首词抒写了离别之痛,相思之苦。风格柔丽,抒情宛转。语言美,意境尤美。

上阕以“孤雁”和“寒日”这些凄哀的景物,营造了一个悲凉的气氛,以此表达出作者离别之痛,相思之苦。语言美,意境尤美,抒情宛转。词末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想象了未来旅程中将要面临的顾忌,来表现出此时心中离别的哀愁。下半片以一问开头:“今夜画船何处”?问谁呢?当然不是问船夫,而只是问自己。以下各句所写,乃是想象中可能出现的情景,作为对问语的回答。船在淮水上行进,现在还未起风,“潮”该是“平”的;天空中“淡云”飘动,月光是“朦胧”的;离亭话别之际,为了麻醉自己,只管喝酒,但酒意终归要消失,一旦“酒醒”,,正当夜深“人静”,又有什么办法解愁;一个人躺在船里,“孤枕”、“残灯”,思前想后,哪能入睡?熬到五更天,也许会有点儿睡意,恍惚间梦见亲人;然而五更天往往有风,有风就起浪,即使是“轻浪”吧,也会把人从梦中惊醒;醒来之后,风声、浪声,更增愁烦,将何以为怀?这是多么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

第五篇:《古诗文鉴赏技巧和练习题材(含答案)》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再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清贫乐?村居》,使用的语言就属于清新明丽。 (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如陶渊明的组诗《归园田居》,用平淡的语言,如话家常,写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李煜后期的词《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一段等。 (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李清照早期的词《点降唇?蹴罢秋千》,白居易的诗《草》等。 (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咏史诗,李清照后期的词等。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答案 (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每点1分)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 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泊江州 陶 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释: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

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案 (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 (2)运用典故。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3.(内蒙古赤峰平煤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答案 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4.(宁夏银川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落 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本诗第二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运用比喻手法,寓意丰富,请简要分析。 (2)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有人指控本诗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而被罢黜,史称“落梅诗案”。请分析尾联中诗人是如何“讪谤当国”的。 答案 (1)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

“骚人”的坎坷人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 (2)尾联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表面看是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忌妒梅花孤高任意摧残它。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借此暗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5.(河北省正定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 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 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廖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2分。意思对即可。) (2)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  ㈠寓情于景。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 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

传达的是思乡的情绪。 ㈡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鉴赏参考】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诗人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觅声望去,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悠扬、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据《唐诗记事》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

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6.(河北唐山市开滦二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7.(江苏省赣榆中学、射阳中学、滨海中学2010届高三1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暑 旱 苦 热 王 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有人认为本诗首联“屠”“着翅”两词用得巧妙,请你分别说说它们的使用效果。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暑旱”?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屠”字用得新奇,本意为屠杀,也可引申为驱除、消除。“清风无力屠得热”,写清风本应能够驱热,此刻却无力驱除暑热。“屠”字以示对暑热的憎恨之深。 “着翅”一词用得生动,落日本来无翅,“着翅上山”,显其不肯降落。“落日着翅飞上山”,写太阳能够助热,此刻却应落不落。“着翅”以示盼望早日落山之切。 (2)艺术手法:①比拟 暑旱难耐,清风也无能为力,落日插上翅膀;②对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里的“天”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汉”(指银河)干涸,这与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或者首联的酷热与颈联的清凉构成对比;③虚实结合,诗人由现实中的“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表,突出了暑旱之苦。 思想:这首诗本因苦热而发,但诗中表现的是天下人的苦热。即或有清凉世界,如果不能提携天下人同往,自己也便不忍独游其间。诗人自恨不能拯天下人

第六篇:《落 梅(刘克庄) 古诗词鉴赏》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落 梅(刘克庄) 古诗词鉴赏】落 梅(刘克庄) 古诗词鉴赏

【注】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

(1) 本诗颈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又是从哪两个角度描写的?(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当年因这首诗而被罢官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收起 ︽

1)描绘了纷乱繁多的梅花凋零、散落于莓苔之间只有少许粘在人们衣袖之上的图  景。2意思对即可分别从视觉、嗅觉两个角度写梅花零落成泥及香气经久不灭2。【落 梅(刘克庄) 古诗词鉴赏】文章落 梅(刘克庄) 古诗词鉴赏出自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http://

第七篇:《刘克庄《落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迁客来过岭: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的典故。②骚人去赴湘:用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一事。

【大意】:

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背景

刘克庄(1187-1269)宇潜夫,号白村居士,又号后村。初名灼,宁宗嘉定二年(1209)补将仕郎,调靖安簿,始更今名。南宋莆阳(今属福建)人。刘克庄是诗词兼擅的作家,为江湖诗派的代表诗人。刘克庄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词家及史学家。他著有《后村大全集》196卷,曾任过建阳县令、知州等官职。他主张收复中原,在诗词中曾有“男儿西北有神州,莫洒水西桥畔泪。”“笑谈里,定齐鲁。”“问长缨,何时入手,缚住戎主?”等豪壮之句。从刘克庄先后名号的更易中,可以窥见他的不凡经历和曲折心路。刘克庄的诗词多有感慨时事之作,为当时“江湖派”重要作家。【刘克庄《落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刘克庄《落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

宁宗嘉定年间,时任建阳(福建)令的刘克庄写了《落梅》一诗,这是他咏物寄情的上乘之作。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目睹此情此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真是万分痛心。作者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倍受排挤、迫害,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意象曲折地表达出来。

刘克庄《落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赏析:

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面对如此凄凉的景象,自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颈联写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落梅虽零落成泥,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近旨远。

上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刘克庄《落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文章刘克庄《落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出自“飘”“坠”“点”“粘”等动词,逼真地写出了梅花飘然而落的动态;(1分),用飘落数量的多(“多莫数”)和落得很惨(“乱点莓苔”“迁客过岭…”“骚人赴湘”)(1分)来写落梅飘零的遭遇之惨。(1分)

2.诗歌主要采用借物咏怀的手法,写梅又似写人,(1分)传达了落梅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梅高洁品格的赞美,(1分)流露出了诗人的自我情感,寄寓了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和对嫉贤妒能者的憎恶,对压制人才的悲愤。(1分)

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零落成泥”,寂寞凄凉,与莓苔为伍。(1分)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1分)实际上托物言志,(1分)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1分)

4、尾联看似指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嫉恨梅花孤高。(1分)实际上是用比喻手法,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1分)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2分)

二:

(1)从诗歌体裁来看,本诗是一首___________。(1分)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3)“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4分)

  

试题答案:

(1)七言律诗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刘克庄《落梅》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古诗词鉴赏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121396/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