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碧水惊秋秦观阅读答案鉴赏

来源:古诗词鉴赏 时间:2016-05-03 12:15:2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诗词鉴赏】

第一篇:《秦观贺铸词鉴赏练习含答案》

第二篇:《诗歌比较鉴赏习题答案版》

诗歌比较鉴赏习题

1.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问题。(7分)

苏 幕 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

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系 裙 腰

张 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

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

(1)两词都写到了荷这一意象,

其中《苏幕遮》所写的是_夏__之荷,《系裙腰》所写是_春_之荷。(2分)

(2)两词分别表达了主

《系裙腰》的下片主要

采用什么表达感情【满庭芳·碧水惊秋秦观阅读答案鉴赏】

?

(5分)

①《苏幕遮》表达的是词人长时间客居长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系裙腰》表达的是词人对爱人的相思,盼望与爱人团圆的情感。(2

分)

②A运用了双关手法。B末句“问何日藕、几时莲”中“藕”谐音双关为“偶”,“莲”谐音双关为“怜”。C该句表面写不知荷花何日生藕,何日产莲,实际写不知何时能与心上人团圆,得到心上人的

第三篇:《秦观《满庭芳·晓色云开》高考诗歌鉴赏》

秦观《满庭芳·晓色云开》鉴赏

趣味语文

0421 0756

满庭芳

秦观

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古台芳榭,飞燕蹴红英。舞困榆钱自落,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

多情,行乐处,珠钿翠盖,玉辔红缨。渐酒空金榼,花困蓬瀛。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

秦观善于以长调抒写柔情。本词记芜城春游感怀,写来细腻自然,悠悠情长,语尽而意不尽。此词的情调是由愉悦转为忧郁,色调从明快渐趋暗淡,词人的心情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换而在起着变化,却又写得那样宛转含蓄,不易琢磨,只好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了,“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

上片写景,起首三句写破晓前一阵急雨,不久雨霁云散,朝霞满天,词人满怀欣悦,在这旖旎的春光里旧地重游,但见尘封楼台,草满庭阶,已非昔年繁华景象;只有燕燕差池,欲飞还住,足尖频频踢下瓣瓣落花。“舞困”句形容风来榆枝摇曳,风停树静,串串榆荚犹如酣舞已久,慵自举袂的少女;自落是说风过后榆钱轻轻坠地,悄无声息。这里摄取了两个镜头,即“燕蹴红英”和“榆钱自落”,用以突出四周环境的冷落凄寂。词人乘兴而来,不能再见到“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的场面,不禁恍有所思,若有所失,其心情是与他在《望海潮》词中所说“重来是事堪嗟”相似,只是此处并不明言,而是以客观环境作为衬托,间接地反映出词人内心的怅惘和感喟。

“秋千外”四句,转静为动,那出墙秋千吸引了词人的视线。荡秋千,是闺中女子爱好的游戏,也经常出现在文人笔下,如“绿杨楼外出秋千”,“柳外秋千出画墙”;而苏轼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蝶恋花》)可说是和“秋千外、绿水桥平”同一机杼。小桥涨水,朱门映柳,这是墙外所见。然而使词人悄然凝思的,则是飘然而至的弹筝之声。从秋千出墙到风送筝声,由墙外古台到墙内佳人,引出种种联想,使词人心潮起伏,陷入沉思之中。

下片通过回忆、对照,在深化词意的过程中透露词人心情的变化。“多情”两句,承上接下。“多情”两字一顿,指当年在此行乐之人和事,如今人事已非,而行乐之处宛然在目。“珠钿”两句形容车马装饰的华美,想见那时“冠盖纵横至,车骑四方来”的情景。“渐酒空”两句追忆离别。金盏酒尽,仙境花萎,乐事难久,盛宴易散,真是“而今乐事他年泪”了,蓬瀛,即仙山蓬莱和瀛洲,借指歌伎居处。

“豆蔻”两句,隐括杜牧《赠别》诗意,记的是以往一段恋情,豆蔻梢头,点明伊人歌伎身份:“旧恨”照应行乐处及行乐之人,又引出身世之感。屈指十年,叹息岁月如流。如今人去楼空,不胜沧桑之感,所以说是“堪惊”。从人事的堪嗟到“堪惊”,意味着伊人不知何处,往事不堪回首,词人的心情也愈趋沉重。“凭阑久”三句,以景作结。“疏烟淡日”与起首“晓色云开”成明显对照;一灰暗,一明快,也反映了词人内心由怡悦转向忧伤的感情变化。(潘君昭)

第四篇:《秦观经典词作鉴赏》

满庭芳 秦观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写得极为哀婉凄恻,作者以男女恋人离别时的哀愁之情,寄托自己仕途蹭蹬不遇的感怀!纵目郊野,远方山脉被薄雾笼罩,若隐若现;满地枯草,铺向天际,彷佛有人故意把这枯草与天粘在一起了。“抹”字、“粘”字用得很是传神。“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烘托出了词人内心的空虚怅惘,凄迷恍惚。“画角声断谯门”不仅说明时间已晚,也交代了离别环境的孤寂凄凉。词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时间里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离别的。在送别的晚宴上,觥筹交错之际,词人想起了那些与心爱女子一起走过的日子 ,然而这些甜蜜的过往终将在今宵离别之后化为过眼云烟,自己也只能空回首罢了。夕阳西下,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一片苍凉豪迈景象。词人在这里将悲壮之景与凄婉迷离之情融为一体,化对立为相辅,可谓开阔了婉约词的意境,为词作增色不少!此情此

景更让作者黯然神伤,极度失落!消魂,当此际。罢了,罢了,那就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情从此逝,不可再追!而这样的离别,不仅给心爱之人带来无限伤悲,自己也徒留青楼薄幸名。今宵别离后,不知何时才能再见。词人思前念后,无可奈何,只能任凭泪染襟袖,离情达到高潮。正是伤心悲情的时候,不觉间,天色已晚,远方城楼上已一片灯火。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写闺中女子幽怨哀愁的情思。这是一个春日的阴霾早上,天空中飘着淅沥沥的小雨,薄薄的春寒弥漫无边,无声无息地侵袭着整栋小楼。让人感到“晓阴无赖似穷秋”,“无赖”二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表明了天气的阴冷以及闺中女子对这种天气的厌烦,颇为生动传神。自古逢秋悲寂寥,而如秋的春日无疑更让孤单的人儿滋生万千愁绪!春寒弥漫,淫雨霏霏,形单影只,作者开头就尽情的渲染着闺中人的哀愁寂寞,也为全词奠定了一种凄婉忧伤的感情基调!

阴雨不止,孤楼无依。无奈之下,女子只有面对画屏,独自发呆。而在闺中人眼中,就连画屏中的淡烟流水也幻化

的如楼外景色无二,更是无端惹出许多哀愁来。此时楼外,“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两句是历来被称道的名句,飞花婉转飘坠,轻盈无依,作者以无形之梦喻有形落红,可谓设想奇绝。当然,以丝雨写愁,也颇为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闺中女子内心愁思绵绵,难以断绝。

最后作者以“宝帘闲挂小银钩”收笔,将空间一下子分离开来,也把闺中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满腹情愁归于平静。这种结尾温润蕴籍,饶有余味,各种体会自在读者心中!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首词是秦观的词中名作。词中抒写了作者流徙偏远之地,前途迷茫的凄苦失望之情,以及思念家乡的惆怅之情!大雾漫漫遮蔽亭台楼阁,月色朦胧隐没河流渡口,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空叹桃源望断无寻处。其实这三句应该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隐晦表达,作者满腹才学,渴望功名,希望自己能像圣贤一样兼济天下,润泽万物。无奈时运不济,仕途多舛。不仅壮志难酬,而且一再遭贬。现实政治的残酷黑暗

令作者满心悲愤,颇感迷茫无助!作者借助“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隐喻社会公道被遮蔽 ,正义之士被困其中,难觅出路。 这既是对现实政治的无情嘲讽,也是对自己“独不得出”的无奈之情流露。孤馆、春寒、杜鹃声、斜阳暮,这些都是悲伤忧愁的意象,一系列悲伤意象的化用,将作者的忧愁孤寂渲染到极致。春寒肆虐,斜阳西挂,杜鹃悲啼,作者独处孤馆之中,凄凉之情可想而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更加深了作者的愁恨。在这里愁思已被具体化,作者赋予了其质感与量感,彷佛如砖块一样被堆砌无数,积压沉重而不得排解。最后两句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作者眺望远处绕着郴山的一弯流水;感到虽自己孤居于偏僻之处,但所幸还有流水陪伴自己,终于寻觅到灵魂的一丝安慰。然而这种安慰是如此的短暂,就连郴江水都无声地别离自己,流往潇湘,独留自己在这荒凉偏远之地饱受忧愁的侵蚀。最后以问句结束的方式,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词虽写到这里就结束了,然而哀愁凄厉之情却弥漫不止。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满庭芳·碧水惊秋秦观阅读答案鉴赏】

这首词可谓秦观词作中难得的“异类”。这首词中全然没有凄婉忧伤之情,作者用朴素的言语,轻快的风格描绘了一派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当然,这首田园词作也写得十分出色,读来别有一番情趣。开头作者就写到绿树环绕村庄,春水溢满池塘,仅仅几笔就勾勒出了田园轮廓。在这样的风光感染之下,作者自然兴致正浓,乘着春风流连于田园之中,尽情享受着自然所赋予的一切美好。田园虽小,却饱含天地春色,只见满园花开,争奇斗艳。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等等,让人目不暇接。这句可谓用语通俗,虽寥寥数语,却写尽无限春光,更让人真实的感受到了春之气息。接下来,作者纵目远望,看到布局错落有致的茅草房若隐若现于围墙之内。而流水桥旁,彩旗正在飘扬,引发无限遐想。作者乘兴步过东岗,看到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这句与上片结尾形成对应,越发让人感到生机无限,行笔至此,自然就完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田园风光图。整篇词可贵之处或许就在于语句平实,宛如随口道来,读来颇有一种清新自然之感。全词洋溢着一种未经雕琢之美,正可谓佳作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或许也是每一个创作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八六子 秦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念柳外青骢别后,

第五篇:《课文诗歌鉴赏练习及答案sjj》

课文诗歌鉴赏练习

阅读下列诗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1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2)最后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山居”二字点明居住环境,“暝”是傍晚的意思。

B. 首句中“空山”写出山中树林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此处有如世外桃源。【满庭芳·碧水惊秋秦观阅读答案鉴赏】

C.“竹喧”“莲动”两句是说浣女摇动竹枝,竹枝发出沙沙声;晚风吹来,莲叶摇曳多姿。

D.“随意”“王孙”两句是说春草任其凋枯,如此秋景,“王孙”亦可自留。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 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 中间两联摄取月、松、泉、石、竹、莲及浣女、渔舟八种景物,组合成宁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画面,诗中有画,寄寓涛人的高洁情趣。

D. 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沉情绪。

2、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颔联写了什么景物?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2)“秋”在诗人的眼中为什么是含“悲”的?

(3) “艰难”指什么艰难?为什么会让他愁白了头?诗人为什么戒酒?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4) 杜甫的《登高》诗,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

A. 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 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 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 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3、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 首联以问引起,开门见山,后面回答,开合自如。

B. 颔联写景,写阶前碧草,叶外黄鹂,突显寂寞荒凉。

C. 颈联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两朝”指西汉和东汉。

D. 尾联“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

(2)有人说“自”“空”二字是本首诗的诗眼,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4、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选出对该诗理解不当的项( )

A. 首句是说围绕着石头城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

B. 第二句是说潮水拍打着城郭,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

C. 第三、四句写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多情地从女墙后升起,风景优美动人。

D. 诗的语言含蓄凝练,诗境浑厚深远。

(2)《石头城》①②句写空城四周的景色:山和潮。“在”写山的状态,“回”写潮的状态。请问,难道山会不“在”,“潮”会不“回”吗?诗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故”“空”有什么含义?

(3)请结合诗句分析“景中寓情”的特点。

5、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世事艰”暗指什么?从章法上看,它有什么作用?下文哪一句和它照应?题为“书愤”,请结合背景说说作者为何而“愤”?

(2)诗人如何“以诗写志”?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满庭芳·碧水惊秋秦观阅读答案鉴赏】

(1)对《锦瑟》这首七律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满庭芳·碧水惊秋秦观阅读答案鉴赏】

A、诗的标题“锦瑟”,不仅为诗篇首句开头二字的客观摘录,并不具主观色彩—它既不能概括诗的主题,也未倾注诗人的情感。

B、诗篇首尾呼应。首联以锦瑟为喻,暗写诗人自己。大致意思是这样的—眨眼工夫,我已年届半百;追忆起已逝的青春年华,不禁百感交集,倍觉惘然。

C、颔联重在借人物典故来抒情表意—用庄周梦为蝴蝶的典故来表现自己昔日曾沉迷于美好境界;又用望帝化鹃的典故来抒写自己的爱心的寄托和殷殷的思念之情。(“望帝啼鹃”的典故,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让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

D、颈联仍化典入诗,寄寓深情—借南海鲛人的故事,来形容自己不住流泪的神态;再借“蓝田玉烟”的景象来描绘眼前的幻影:往日的生活依稀可辨。

(2) 鲁迅在致杨霁云的信(1934年12月20日)中曾说:“玉溪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这是对李商隐语言艺术的高度评价。从这首诗也可见一斑。请举例说明语言清丽的特点(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7、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春花秋月本是两种美好的事物,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而诗人为什么用“何时了”而生发感叹?

(2)这首词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效果?

(3)结合整首词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词的抒情方式。

【满庭芳·碧水惊秋秦观阅读答案鉴赏】

8、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雨霖霖》中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2)该词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请结合词意作简要分析。

9、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2)应如何评价这首词中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满庭芳·碧水惊秋秦观阅读答案鉴赏】

10、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

(2)“最难将息”的原因是什么?

11 1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2)作者写佛狸祠下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13、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jì)麦弥望。入其城,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jì)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扬州慢》化用杜牧诗句的作用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扬州慢》都写到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两人的感情有何异同?

课文诗歌鉴赏练习参考答案

1、(1)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2)明确: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满庭芳·碧水惊秋秦观阅读答案鉴赏】

(3)C 解析:浣女归而竹喧,划渔舟而莲动。故C项错。

(4)D 解析:D. 反映的应是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

2、 (1)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杀荒凉的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更重要的是我们从这两句这还能看出诗人那激荡不已的心情:叶落意味着一年将尽,韶光易逝,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是了(感伤)?而长江“不尽”,亘古如斯,也许诗人超越时空,联想到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共痛(悲怆)。两句诗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颔联:绘出一幅更辽阔的秋景,气象宏伟。——借落叶、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2) 一悲:离家万里;二悲:秋风萧瑟;三悲:长年漂泊;四悲:年岁已高;五悲 :百病缠身;六悲:孤独登台。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高远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是就空间方面说的,即所谓“横说”。 “常作客”,生动地再现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多病独登台”,是就时间方面说的,即所谓“纵说”。“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登台”前着一“独”字,已见其孤零;“秋”前加一悲字,足见其悲苦。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

(3) “艰难”指国家多难、自身潦倒。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正是时势的艰难,命运的坎坷,深恨巨痛使诗人愁白了双鬓,再加上因病戒酒,悲愁就更难排遣。这两句把穷途潦倒的根源,归结于社会的动荡,时势的艰难,从中也可以看出杜

甫忧国伤时的情操。由此可见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因而第七句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

(4) D 解析:D.“万里”指“离家万里”,是从横向(空间)着笔;“百年”指“人在暮年”,是从纵向(时间)着笔。

尾联两句诗分承五六两句诗,更深沉地表达了悲秋的情怀。诗人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足见诗人的矛盾心情。此联虽气势上不如前三联,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似未为不称也”。([明]胡应麟《诗薮》)。(板书:尾联:归结穷途潦倒的根源。——抒情 主旨:全诗写登高所见秋色,抒发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3、(1) C 解析:C. 诗中“两朝”指的是蜀国刘备、刘禅父子两朝。

(2)同意。读杜甫的《蜀相》,很多人往往忽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字,然而这两个字恰恰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悟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婉的情调。

不同意。此诗的诗眼当是结句,认为”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经历虽各有不同,可就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一点来说,他们的命运是颇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诗人落笔沉挚,力透纸背,写得苍凉悲壮,催人下泪”(盛广智《古典诗词名篇鉴赏集·献给壮志未酬者的颂辞和挽歌》中华书局1984年版)。如果从影响力来说,尾联自然远胜于颔联,它已成为对赍志而殁的仁人志士寄予痛惜与同情的格言警句;

但就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来看,它们是对”自”与”空”的具体阐释和升华,如果我们忽视”自”与”空”,那么对尾联内涵的感悟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认为把”自”与”空”作为诗眼来理解,更易把握此诗的深刻意蕴。

4、(1)C 解析:此诗是一首咏史诗,主题是金陵怀古。诗中句句是景,但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借助“旧时月”的多情衬托出今日古城的没落凄凉,使人感叹历史的无情,其景又何谈优美动人呢?

(2)“在”“回”有山河依旧,物是人非的含义。石头城曾是虎踞龙盘之地黄旗紫气,物华天宝,繁盛一时,它是六朝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象征着六朝繁华,而今繁华销歇六朝的帝王将相、风流人物也都杳无踪影,留下来的只有围绕着石头城的群山和那寂寞的潮水,多情的潮水依旧拍打着城墙,但它也无法忍受空城的荒凉,无精打采的默默返回。以“在”暗示六朝的不在,以“回”衬托六朝帝王将相的未回。

(3)诗人选取山水和明月,并把景物拟人化,通过写景来咏叹历史的兴亡。他写山,是写出周围静静拱卫的群山;写水,是写奔到古城墙下又寂寞退回的潮水;写明月,是昔日照着古城繁华景象的淮水东边的明月,现在仍旧多情地越过城头,照着残破的古城。诗人用“在”“回”“过”三个动词,生动的描写客观景物,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今衰昔盛、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苍莽悲愤,耐人寻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5、(1)“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也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也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斥责。由此可见,诗人为“投降派把持朝政”而愤,为“自己空有报国之志”而愤。

(2)首联写早年的壮志;颔联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将恢复之志具体化;颈联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尾联以诸葛亮自况,表明恢复中原的志向。通篇都是围绕“志”写的,透过诗篇,我们看到诗人虽已61岁,但恢复中原的志向不改,诗人那颗爱国之心炽热灼人。

6、(1)A (凡入诗的物象,均浸透了诗人的感情而成为意象。此处的锦瑟也不例外,怎能说它“不具有主观色彩”?当然,它未凝聚诗的主题是真的。)

(2)例如开头写诗人听瑟的演奏,用的只是“无端”“一弦一柱”等,语语清空如话,却使人可以想像出那音调的凄婉悲怨来。中间两联所描绘的图景也同样具有清新明丽的特点,其中有栩栩然而飞的庄周的化身——蝴蝶;有杜鹃的声声哀鸣;有海上鲛人的泪光珠光;有晴空下升腾着的玉气。每一幅都有浓浓的抒情气氛和丰富的意蕴,可以使人品味无穷。

7、(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景物,而对于亡国君主李煜却、勾起他对往事的伤心怀念,更更感到今天的无比凄凉。这种美景反成为惹人的烦恼,甚至可诅咒的了。因为他过去的那些快意的享乐生活,大都是同春花秋月联系在一起的。现在春花秋月年年相似,而昔日欢乐却一去不回,所以他发出哀怨的感叹。

(2)把抽象的“愁”比作富于变化、生动形象的江水,让读者确切地感受到作者感情的深度。

(3)作者把即景抒怀和抚今追昔自然交织在一起,形成心潮的波澜起伏而抒发感情。“何时了”充满哀怨;“知多少”感慨无穷;“又东风”织进复杂的心情;“回首”而“不堪”,沉痛已极;“应犹在”的推测,出自辛酸的眷恋;“朱颜改”的悲叹,满腹凄凉。句句言愁,而无一个愁字。直到最后,才取滔滔不尽的江水为喻,尽情地倾吐满腔的悲愁。

全词由写眼前之景,转入虚写故国明月再由虚写想象中故国图景,转入实写词人现实之愁。整首词感情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8、(1)寒蝉雨歇,长亭送别,不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写出所见、所闻、所感,而且酿造出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和情调。试想:在树上寒蝉凄惨的叫声里,在暮色苍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别时面

第六篇:《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阅读答案及赏析》

满庭芳·碧水惊秋

秦观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1.词作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2.词中流露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融情入景,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在层层铺叙、描写中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或词作开篇描绘碧水放冷光,黄云聚集,大地苍茫,落叶满阶,又有砧杵声声入耳之境,视听结合)(动静结合)(2分),营造衰飒、萧索的意境(1分) 渲染气氛,烘托出词人此时此地的悲苦心境(2分。

(手法答出拟人,可酌情给分。)

2.(1)故人故园之思。(1分)飘泊异乡,秋天日暮听到砧杵声时,很自然地会起故园之思,“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阅读答案及赏析】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阅读答案及赏析。”在写景中透露出怀人的情思。(2分)(2)时光流逝的慨叹。(1分)惊秋,砧杵声催让诗人不觉生出时光飞逝的慨叹。(2分)(3)贬谪之后知音难觅的慨叹。(1分)“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婉转地表达出在遭贬谪以后的生活历程的孤单,“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流露知音难觅无人理解的悲苦。(2分)(答出两条就可给6分)

赏析:

《满庭芳·碧水惊秋》是北宋文学家秦观的词作。 此词融情入景,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在层层铺叙、描写中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

此词融情入景,以景语始,以景语终,在层层铺叙、描写中表达了伤离怀旧的心绪。明董其冒《评注便读草堂诗馀》谓此词:“因观景物而思故人,伤往事且词调洒落,托意高远,佳制也。”开头三句:“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一片碧水放出了冷光,寒气袭人,不觉惊叹时序变迁之速;又有几片黄云在逐渐凝聚,掩没了微弱的阳光,大地呈现出苍茫的暮色,台阶上堆积着零乱的黄叶。浓重的衰飒气氛,烘托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心境。“惊”、“凝”二字集中地表现出词人对一片萧瑟景象的主观感受,加重了所写景物的感情色彩,反映出他的凄苦心情。“黄云”一句,语本于李义山诗“秋风动地黄云暮”,而着一“凝”字,就比原句显得沉着有力。“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人静”,而词人不静,他心思潮涌,在斜月照耀之下,徘徊不定,陷入了沉思之中。“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阅读答案及赏析】文章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阅读答案及赏析出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123804/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