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附答案8分)

来源:古诗词鉴赏 时间:2016-05-03 12:36: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诗词鉴赏】

第一篇:《【山东省2013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三:古诗文阅读(二)》

8.专题三:古诗文阅读(二)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①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②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关中一带大雨,六十余日不止,庄稼遭受了很大损

失。玄宗很忧虑,宰相杨囯忠挑选一些未受灾害的禾苗献上,说:“雨虽多,不害稼。”杜甫

这时候正困守长安。②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

答: 。

(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 。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这首诗二、三两联写山居景色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唐多令

(南宋)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②南楼,在武昌黄鹤山上,一名安远楼。南宋时“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蓼园

词选》),很多词人登临黄鹤楼时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

(1)作者在这首登临之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词中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江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

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

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记功。③治安:贾谊曾给汉文帝上《治安策》。

(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①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灞原:即灞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②致此身:这里指身体为国家效力。 本诗表现了诗人一种孤独的心情,请具体阐释诗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阿道中晚望①

袁宏道

东风吹绽红亭树,独上高原愁日暮。

可怜骊马②蹄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

青山渐高日渐低,荒原冻雀一声啼。

三归台③畔古碑没,项羽坟头石马嘶。

【注】①此诗为袁宏道从京都至吴县任县令途经东阿所作。两年后,诗人辞官。②骊马:纯黑色的马,多为达官贵人所骑。③三归台:齐国名相管仲所筑。

(1)请鉴赏颈联中“冻雀”这一意象。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形象。

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附答案8分)】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8.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阅读下面两首唐诗《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附答案8分)】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两首诗的结句都有“使人愁”三个字,请指出两首诗中“愁”的内容各是什么?

(2)两首诗在构思上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诗作内容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生查子·独游雨岩【阅读下面两首唐诗《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附答案8分)】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此词乃辛弃疾削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所写。雨岩位于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博山脚下。

(1)作者是如何写清溪的?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2)“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10.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

上 太 行①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轻骑遍历部所,延访父老”。而且年年出巡。

(1)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请结合诗的后两句简要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11.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阅读下面两首唐诗《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附答案8分)】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参考答案】1.(1)用秋日风雨中“烂死”的百草反衬决明的“颜色鲜”,把决明的叶与花分别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2)①“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②“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已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附答案8分)】

2. 用了远近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第二联写路见,是近景,先静后动。古树苍老,根系盘错缠石,山泉湍急清澈,泉底沙子显露。第三联写遥望,是远景,先动后静。雨罩千峰,幽暗空濛,一条山径曲曲弯弯,通向烟云深处。

3. (1)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岁月不再、昔是今非、交游零落、忧国伤时等悲慨感伤之情。二十年过去了,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新愁”满怀,难以尽述。(2)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

4. (1)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2)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②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5. 首先写萧瑟的秋气,营造了一种低沉的情感氛围;接着写落叶飘飞,诗人对寒灯,默默沉思,以显一种凄凉孤独的心境;然后用烘托手法,强化诗人处境的孤独;最后直抒胸臆,道出了怀才不遇是苦境和晋升希望的渺茫。此诗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使诗的感情

一步步升华。

6.(1)冻雀既是眼前之景,也寄托着作者心中之情,冻雀生活环境寒冷荒凉,啼叫表达了它对环境的抗争,作者以冻雀自喻(或者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甘堕落官场的孤傲。(2)鄙弃功名,性格孤傲。三归台旁纪念管仲历史功绩的古碑已湮没于荒草之中,而今日山下达官贵人在众人人眼里不过如烟雾一般过眼即散。冻雀虽寒,依然以破空的啼叫表达对环境的抗争,英雄项羽功业未成乌江自刎,仍以石马的嘶鸣表达不甘被命运征服的高傲。作者以冻雀自喻,以项羽自慰,表达了诗人鄙弃功名睥睨官场的孤傲。

7. (1)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8.(1)催诗抒发游子飘泊天涯的思乡之愁;李诗则抒发自己爱国忧国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愁。(2)两诗首联都从楼台命名的传说落笔,然后展开想象;颔联通过古与今、幻想与现实的对照,把古今盛衰的历史变化和人事兴亡的悲哀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为全诗定下吊古伤今的基调;颈联则由古及今,极目远眺,着笔于眼前实景的描绘;尾联即景生情,都以“愁”字作结。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颇有章法。

9.(1)行走在溪边,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甚至连自己也在随水中的流云移动。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溪水之“清”,而是巧妙地用水中的倒影来衬托溪水的清澈透明的。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溪水纤尘不染,透明见底的特点。(2)词中写自己“高歌”而问“谁和余”,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闻有人和,只有“空谷”中响起的“清音”,表达了作者心境之孤独、寂寥。作者一生力主抗金,但却和者甚寡,作为一名驰骋疆场的抗金将领,却遭受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内心充满强烈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0. (1)夕阳、西风、衰草、秋空、薄云、飞鸟。以肃穆空阔的自然风光衬托诗人不畏肃杀、勇于进取的豪情。用孤鸟还巢衬托诗人应有的思乡之情。(2)诗人在任上年年出巡,现在两鬓斑白又一次登上了太行山,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勤政不倦、为国奔忙的政治家形象。

11.(1)①比喻。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一至六句两两为一组对偶句;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①从写景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侧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12.(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篇:《《登金陵凤凰台》诗歌鉴赏题》

《登金陵凤凰台》诗歌鉴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①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②半落青天外,一水③中分白鹭洲。

总为④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①凤凰台:在南京凤凰山。相传南朝刘宋元嘉年间,有许多凤凰飞集此山,因而筑台称凤凰台。一说天宝年间,李白被逐出长安,到金陵游历时写下此诗。②三山:山名,在南京市长江边。③一水:指秦淮河。

1、“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如何理解本诗末句中“愁”字的?

解析:本题以李白的诗歌《登金陵凤凰台》为背景材料,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语言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大意,并且很好地掌握和正确使用文学鉴赏的专业术语。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浮云”指小人(奸佞),以白“日”比喻君主(统治者)。“浮云蔽白日”指奸邪的小人,围绕于君王四周,向君王进谗言陷害贤臣,使忠臣没有机会向皇帝进谏言。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沉痛的伴随着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尾句中的一个“愁”字,既包含着遭贬的悲凉,又蕴藏着失意的幽愤。他极度蔑视权贵,又慨叹报国无门;他痛恨奸侫当道,又苦闷寻不到光明,可见其超然之中隐藏着的无奈。

答案:(1)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步)“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第二步)通过这种比喻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步)

(2)一个“愁”字,既包含着遭贬的悲凉,又蕴藏着失意的幽愤。(第一步) 表达皇帝受奸臣蒙蔽而自己报国无门的的伤痛,以及对“安史之乱”后,唐朝局势动荡的不安与担忧,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渴望得到重用一展抱负的情怀。(第二步)

2、分别概括这首诗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明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

的感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要求考生读懂诗歌大意,并且很好地掌握和正确使用文学鉴赏的专业术语。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答案: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律诗(第一步)。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第二步)。寄寓了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第三步)。

第三篇:《【山东省2013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三:古诗文阅读(二)]》

8.专题三:古诗文阅读(二)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

秋雨叹三首(其一)①

杜甫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附答案8分)】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②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天宝十三载(754年)的秋天,关中一带大雨,六十余日不止,庄稼遭受了很大损

失。玄宗很忧虑,宰相杨囯忠挑选一些未受灾害的禾苗献上,说:“雨虽多,不害稼。”杜甫

这时候正困守长安。②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诗歌塑造了“决明”怎样的形象?

答: 。

(2)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

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 。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这首诗二、三两联写山居景色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唐多令

(南宋)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作为辛派词人,与辛弃疾、陆游、陈亮等人有着较深的交往,他们“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②南楼,在武昌黄鹤山上,一名安远楼。南宋时“武昌系与敌分争之地”(《蓼园

词选》),很多词人登临黄鹤楼时都留下了深沉的作品。

(1)作者在这首登临之作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词中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

4.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江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

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

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记功。③治安:贾谊曾给汉文帝上《治安策》。

(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①风雨定,晚见雁行频。【阅读下面两首唐诗《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附答案8分)】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灞原:即灞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②致此身:这里指身体为国家效力。 本诗表现了诗人一种孤独的心情,请具体阐释诗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阿道中晚望①

袁宏道

东风吹绽红亭树,独上高原愁日暮。

可怜骊马②蹄下尘,吹作游人眼中雾。

青山渐高日渐低,荒原冻雀一声啼。

三归台③畔古碑没,项羽坟头石马嘶。

【注】①此诗为袁宏道从京都至吴县任县令途经东阿所作。两年后,诗人辞官。②骊马:纯黑色的马,多为达官贵人所骑。③三归台:齐国名相管仲所筑。

(1)请鉴赏颈联中“冻雀”这一意象。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形象。

7.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8.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两首诗的结句都有“使人愁”三个字,请指出两首诗中“愁”的内容各是什么?

(2)两首诗在构思上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诗作内容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生查子·独游雨岩

辛弃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此词乃辛弃疾削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期间所写。雨岩位于江西永丰县西二十里的博山脚下。

(1)作者是如何写清溪的?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2)“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10.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

上 太 行①

于 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晚年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轻骑遍历部所,延访父老”。而且年年出巡。

(1)前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请结合诗的后两句简要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11.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参考答案】1.(1)用秋日风雨中“烂死”的百草反衬决明的“颜色鲜”,把决明的叶与花分别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决明在风雨中花开灿烂,香远益清,坚毅挺立,借以塑造出资质美好却身处乱世、命途多舛的君子形象。(2)①“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句传达出对于富有才华,却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更是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②“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句见出诗人对自已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体现了他的忧世情怀。

2. 用了远近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第二联写路见,是近景,先静后动。古树苍老,根系盘错缠石,山泉湍急清澈,泉底沙子显露。第三联写遥望,是远景,先动后静。雨罩千峰,幽暗空濛,一条山径曲曲弯弯,通向烟云深处。

3. (1)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岁月不再、昔是今非、交游零落、忧国伤时等悲慨感伤之情。二十年过去了,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新愁”满怀,难以尽述。(2)作者在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或对比)的表现手法。词中实写眼前凄冷的景象,说自己不过是匆匆经过南楼,马上要回家乡了,满怀的愁绪无法用花酒来消遣,中间穿插虚写对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

4. (1)上阕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2)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②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答出任意两种即可)

5. 首先写萧瑟的秋气,营造了一种低沉的情感氛围;接着写落叶飘飞,诗人对寒灯,默默沉思,以显一种凄凉孤独的心境;然后用烘托手法,强化诗人处境的孤独;最后直抒胸臆,道出了怀才不遇是苦境和晋升希望的渺茫。此诗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使诗的感情

一步步升华。

6.(1)冻雀既是眼前之景,也寄托着作者心中之情,冻雀生活环境寒冷荒凉,啼叫表达了它对环境的抗争,作者以冻雀自喻(或者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甘堕落官场的孤傲。(2)鄙弃功名,性格孤傲。三归台旁纪念管仲历史功绩的古碑已湮没于荒草之中,而今日山下达官贵人在众人人眼里不过如烟雾一般过眼即散。冻雀虽寒,依然以破空的啼叫表达对环境的抗争,英雄项羽功业未成乌江自刎,仍以石马的嘶鸣表达不甘被命运征服的高傲。作者以冻雀自喻,以项羽自慰,表达了诗人鄙弃功名睥睨官场的孤傲。

7. (1)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8.(1)催诗抒发游子飘泊天涯的思乡之愁;李诗则抒发自己爱国忧国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愁。(2)两诗首联都从楼台命名的传说落笔,然后展开想象;颔联通过古与今、幻想与现实的对照,把古今盛衰的历史变化和人事兴亡的悲哀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为全诗定下吊古伤今的基调;颈联则由古及今,极目远眺,着笔于眼前实景的描绘;尾联即景生情,都以“愁”字作结。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颇有章法。

9.(1)行走在溪边,蓝天、白云清晰地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甚至连自己也在随水中的流云移动。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溪水之“清”,而是巧妙地用水中的倒影来衬托溪水的清澈透明的。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溪水纤尘不染,透明见底的特点。(2)词中写自己“高歌”而问“谁和余”,意在殷切希望有相和者。不闻有人和,只有“空谷”中响起的“清音”,表达了作者心境之孤独、寂寥。作者一生力主抗金,但却和者甚寡,作为一名驰骋疆场的抗金将领,却遭受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内心充满强烈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0. (1)夕阳、西风、衰草、秋空、薄云、飞鸟。以肃穆空阔的自然风光衬托诗人不畏肃杀、勇于进取的豪情。用孤鸟还巢衬托诗人应有的思乡之情。(2)诗人在任上年年出巡,现在两鬓斑白又一次登上了太行山,给我们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勤政不倦、为国奔忙的政治家形象。

11.(1)①比喻。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一至六句两两为一组对偶句;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2)①从写景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②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侧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12.(1)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①通过“群仙相妒”(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雨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②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的对比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③通过“重搅别离情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真挚和深沉。(注:举出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

第四篇:《语文考题答案》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期末试卷

提示:答案文档直接在学生平台提交

一、试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体现的忧乐观及其积极意义。(10分) 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请举例说明《荀子·劝学》篇“引《诗》”、“博喻”、“排比”和“散韵结合”的特点。(10分) 答: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时,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举了“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竟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荀子认为,要学有所成,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积累。一个人长期耕田(“积耨耕”),就会成为农夫,长期砍砍削削(“积斲削”),就会成为工匠;长期贩卖货物(“积反货”),就会成为商贾;长期学习礼义(“积礼义”),就会成为君子;圣人也只不过是“人之所积”。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样,习惯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这一思想观点的重要意义,我们就不难懂得,他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选择那么多比喻,不惮烦地对读者进行谆谆教导。、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一个方面。例如: “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听潮》) 上例用“细雨”、“朝雾”、“暮烟”三个喻体描绘海浪的形态,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是晓雾弥漫,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虚幻迷离的感觉。 二、用多个喻体描绘本体的几种状态。例如: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 上例中,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人们不是常说“牛毛细雨”吗;用“花针”喻春雨的晶莹透亮;用“细丝”喻春雨的轻柔。三个喻体合起来,写出了春雨的多、柔、细、密的特点。

三、请结合文本,分析欧阳修《朋党论》层层对比的写法。(10分) 答: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

一句作者就针锋相对、单刀直入地指出:"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既切中时弊,又为全文奠定了对比论证的基调。下文紧紧围绕着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步步展开: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小人无朋"是因其"所好者禄利,所贪者财货";"君子有朋'是由于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小人以利害相交,必然见利忘义,利尽残害。即使暂引以为朋,也是"伪朋",而君子重"道义",讲"忠信",惜"名节",才能"终始如一",才是"真朋"。其中,"君子"与"小人"、"同道为朋"与"同利为朋"、"小人无朋"与"君子有朋"、小人之"伪朋"与君子之"真朋",互相映照,相反相成。在前一部分从事理上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从第三段起,作者引证史实,层层对比,进一步深入论证。作者列举了从上古尧、舜之时直至唐之晚年各个朝代盛衰的大量历史事实,紧扣国家兴亡治乱与朋党的密切关系,进行了反复的对比。事与理的结合,对比手法的反复运用,起到了化深奥为浅显,令人不得不信服的艺术效果。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黄鹤楼》《登金陵凤凰台》(附答案8分)】

四、请结合文本,谈谈鲁迅的散文诗《秋夜》中象征手法的具体运用。(10分) 答:本文对鲁迅散文诗<秋夜>,从艺术角度入手,深入剖析,肯定了文章整体布局的构思精妙,艺术手法上,点出了当时历史背景的黑暗,作者不得不采用曲折隐晦的笔法来表达感情,这样采用象征手法非常恰当,以枣树象征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具有韧性战斗精神的勇士,并讴歌他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使文章中心自然展现出来.

五、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苦恼》中的主人公姚纳究竟为什么而苦恼?这反映了当时俄国怎样的社会现实?(10分)

答:姚纳的苦恼是妻子、儿子都相继去世,生活贫困、孤苦无助,他想向别人倾诉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好对着自己的小母马诉说。

2、理解小说用以小见大手法反映社会现实的特色。

这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借此提示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体现了以小见大的特色。

3、说明小说是如何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的。

小说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和心态。姚纳与军人、三个年轻人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而且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征,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内在心理活动,具有鲜明的修改特点和很强的表现力。

4、把握小说将人与马相类比的表现方法,联系课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作者运用了将人与马相对应、相类比的暗示手法,马的处境、神态和遭遇,使人联想到车夫

姚纳,暗示出社会下层人民的牛马一般的生活境况,充分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六、分析崔颢《黄鹤楼》诗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在平仄格律上的异同。(10分)

答: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邱。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一作“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唐诗三百首详析》评论道,太白此诗欲与崔颢争胜,所以就用黄鹤楼原韵(其中流邱二韵不同),而且开头句法似乎有意模仿前诗,其中最自然成趣的是“洲”字韵,湖北有鹦鹉洲,金陵有白鹭洲,真是天造地设。以太白的才气横溢,以此诗和崔诗相比真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然感事写景,而感慨淋漓,深得吊古诗意。盖为吴宫花草,晋代衣冠俱为陈迹,只三山二水依然流峙和上联台空江流又 自然照应,比崔诗中联有意义得多了。末联以“不见长安”暗点“登”字,意寓言外,一片爱君之忱,不免流露,即成为一种耐咀嚼而有意义的好诗。倘用寻常感慨作结,亦未见得胜过崔诗吧。这意思自然很明白,是说李诗胜过崔诗。

【 如果用严格的格律来衡量,这两首诗都不是真正的七言律诗。先说崔颢的《黄鹤楼》。《黄鹤楼》的第一句是平起仄收句,其第二联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而第二联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出句第四字应平而仄,对句的第五字应仄而平,弄成了三平调。三平调是律诗的大忌,是不能允许的。这样,这首诗就与律诗的格律相去甚远了。再说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此诗的第一句是平起平收句,第二联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而第二联诗却是“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邱。”很明显,这二联与第一联失粘,违背了正常规律,失粘也是律诗的大忌。由此失粘,以下各联依次违律了。由以上分析,可知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不是真正的七言律诗。】

那么,如何理解《唐诗三百首》等书把这两首诗列入七言律诗呢?一些诗集把这两首诗列入七言律诗,这只不过是依据传统看法而已。格律诗的格律是在中唐及以后逐渐定型的,崔颢、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在中唐之前,格律诗的格律还不严格,甚至还较模糊朦胧。

崔颢、李白的这两首诗有些是律句,又有对仗句子,当时就认为这是律诗了。这种认识形成以后,编辑诗集时,就按这种传统认识把这样的诗列入七言律诗中了,严格的律诗格律是以后形成的,所以先作的诗就不能完全符合后形成的格律了。

但是,在严格的格律形成以后,还把崔颢的《黄鹤楼》誉为“唐人七律第一”,应该是不妥的。因为第一它不是严格的七言律诗,第二就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比较而言,崔氏也未必第一。

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不是严格的七言律诗,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明白的认识,因为这两首诗不合格律,而又获盛赞,会有人以为这是真正的格律诗,初学格律诗的人有可能以这两首诗为格律诗的样板而误入歧途。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这两首诗都不是七言律诗,那《红楼梦》中林黛玉论诗的话主张有了好句可以不顾格律该如何理解呢?林黛玉的话,就作诗来说是正确的,但若作格律诗又要打破格律是不妥的。打破格律的诗可以起任何名称,但绝不可以律诗名之。

七、阅读《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然后围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旨,写一篇传递正能量的、篇幅为800—10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文中必须有自己的感悟。标题要贴切,材料要典型,观点要正确,中心要突出,条理要清楚,表达要流畅。(40分)

注:以上所需文本请自行查找。

提交截止日期:2014年6月23日

注:请将文档保存类型设为“word 97-2003 文档”。

雷同卷按0分处理!

第五篇:《黄鹤楼与登金陵凤凰台对比》

崔颢《黄鹤楼》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都是传颂千古的名篇,在中国古代诗话中对两诗之品鉴比较,其作为一个话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此,我觉得这两首诗都是同中有异、各擅胜境的佳作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所以在这里只是将我发现的两诗异同点拿出来进行简单的对比。 先看相同点,首先,从诗作的题材来看,二诗皆从虚处生发,登临抒怀。崔诗借黄鹤楼命名的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黄鹤楼因在湖北武昌的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王子安乘鹤过此,也有说三国时费祎在此驾鹤登仙。在无限的时空中有种仙去楼空、岁月不再的寂寞遗憾之情。后半首诗实写诗人在楼上眺望汉阳城还有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只是在烟波江上,何处是归程呢?思乡之情恰如眼前浩渺的一江水,顿时一股愁绪涌上心头。李诗由写凤凰台的传说起笔。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聚在金陵凤凰山,于是在此筑台,山和台由此得名。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一去不复返,唯有长江的水在不停地流着。此时李白的目光落在眼前的大自然和江水中,只是他非常遗憾不能回到长安一展其雄才大略。 其二,从体裁形式上看,两诗均为七言律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直至清人孙诛编选的颇有影响的《唐诗三日首》,还把崔颢的《黄鹤楼》放在“七言律诗”的首篇。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 其三,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其四,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得天衣无缝。《黄鹤楼》中,诗人面对“汉阳树”和“鹦鹉洲”时触发了个人羁绊异乡的旅怀愁思;《登金陵凤凰台》中作者在面对三山二水之时抒发出忧国忧民忧君的愁绪,含蓄而又深远。

第五,在写法上,两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崔诗的开篇以突兀的起势连续调用三个“黄鹤”入诗,并从虚处生发出去,意中有象、虚实结合。黄鹤楼故址在武昌黄鹤山(即蛇山)的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历代屡毁屡修。昔日楼台,枕山临江,轩昂宏伟,辉煌瑰丽,峥嵘缥缈,几疑“仙宫”。传说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齐谐志》),费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太平寰宇记》)。诗人登楼眺远,浮想联翩,诗篇前四句遂从传说着笔,引出内心感受,景寓情中,意中有象。仙人乘鹤,杳然已去,永不复返,仙去楼空,唯留天际白云,千载悠悠。这里既含有岁月不再、世事茫茫的感慨,又隐隐露出黄鹤楼莽苍的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而仙人跨鹤的优美传说,更给黄鹤楼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令人神思遐远。接着就写实景,隔江一派大好景色弥望:晴朗的江面,汉阳地区的绿树分明可数,鹦鹉洲上的青草,生长得十分茂盛。汉阳鹦鹉洲,原是今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的一个沙洲,相传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作《鹦鹉赋》而得名,后来渐被江水冲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代以前故地。眼前的胜景明朗开阔,充满着勃勃生气,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竟至于直到日落江中,暮霭袭来。崔颢南下漫游。离家日久,面对着沉沉暮色,浩渺烟波,便产生了思乡怀归之情:“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诗人纵笔顺势一路写去,既表现了作者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又展示出黄鹤楼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变化着的感情和变化着的景色,造成了一种优美动人的艺术意境。李诗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让人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三四两句就“凤去台空”进一步联想开去。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令李白感慨万分的是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李

白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再来看看不同点。首先,在体裁形式上,两诗虽同为七律,但崔诗前四句是古风句,并无古律可言,诗的前四句是怀古,崔颢以这首半古半律的七言诗,空前绝后地成为中华诗歌园圃中一株卓尔不群的奇葩。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则使登临诗作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凤凰台》成了既区别于《黄鹤楼》又与之并驾的另一座烁古炫今的诗坛巨碑。两诗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各领风骚、各尽其妙的扛鼎力作。

第二,从写作背景来看,开元后期崔颢出使河东军幕,天宝后又仕途不顺畅,远离家园,落拓飘泊,这样的人生经历驱使中年的他面对了人生更深刻的问题。这样的背景下他写出了令世人叫绝的《黄鹤楼》。而《登金陵凤凰台》一说是李白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作,一说是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写的。 第三,二诗虽都是触物兴感、登临抒怀之作,但却各有兴会,各抒其情,各擅胜境。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呈现出诗人关注现实、注意国家命运、渴望对国家有贡献的忧国伤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己年迈,现实生活中又遭受种种磨难,穷愁潦倒,生活十分凄凉,而他却在屡受挫折中依旧表现出执着的政治热情。与崔诗相比,李诗抒发的既是个人的、又是时代的、历史的感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深沉历史感带给人的是阔大深沉的思索。 崔颢之诗突出的是乡愁,确实其对乡愁的抒写动人情肠,将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怀乡情结表现得气概苍莽、出神入化,特别呈现出一种突破格律、“不法而法”的奇崛之美。李诗伤时忧国,指斥谗谄之徒,其气象与寄托,和崔诗作客之愁乡关之恋境界大小高下还是有别的,而且在艺术上也有“胜出于蓝”之美。

第四,两诗所表现的诗人的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崔诗在精神上是消极、悲观的。黄鹤楼上半首强调盛事难再,渗透无常之感,下半首则由此自然地引伸出世事不足为、不如归去的结论。但时日已暮,乡关何处?因而虽有美景当前,却仍哀愁难禁。李诗在精神上则是奋发、乐观的。其前六句强调的是:人事虽然短促,宇宙却是永恒的,因而虽然凤去台空,但长江却丝毫无损,仍自流动不息,孙吴、东晋虽均已成为陈迹,但青天、三山、长江、白鹭洲却并未消失。宇宙既然长在,则依附于宇宙的人类及其历史自也随之绵延不绝,是以世事仍大有可为。只是奸邪当道,诗人未能施展自己抱负,不得不令人悲愁。崔诗和李诗的结尾虽都是“使人愁”,但前者是勘破世事者的愁,后者是积极入世者的愁。

假如说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游子的绝唱的话,那么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就是一曲志士的悲歌。同是登临吊古之作,崔诗、李诗表情达意,各具风采,但都闪烁着璀璨的艺术光辉。一幅是天然山水图,则另一幅是精细的人工美卷。凤凰台不及黄鹤楼舒卷自如,黄鹤楼又不如凤凰台结构井然,这是两种相反的艺术风格,分属两种相反的艺术标准无法机械地评论他们风格的高低······

第六篇:《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两首登临诗结构上起承转合,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2.两首诗的尾联都提到“使人愁”,但所指不同。请结合作品简析“愁”的内涵。(4分)

参考答案

1.两首诗都是因楼名而起兴,紧扣题目;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

2.崔诗尾联写诗人于日暮时分,目睹江上烟波笼罩,发出“乡关何处是”的感慨,属于触景生情,抒发的是羁旅怀乡之愁;李诗尾联写诗人由浮云蔽日生发联想,感慨“长安不见”,既是写景,也是用典,抒发的是忧国怀君之愁。

二:

(1)两首诗的结句都有“使人愁”三个字,请指出两首诗中“愁”的内容各是什么?(4分)

(2)两首诗在构思上有着相似之处,请结合诗作内容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催诗抒发游子飘泊天涯的思乡之愁;李诗则抒发自己爱国忧国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愁。

(2)两诗首联都从楼台命名的传说落笔,然后展开想象;颔联通过古与今、幻想与现实的对照,把古今盛衰的历史变化和人事兴亡的悲哀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为全诗定下吊古伤今的基调;颈联则由古及今,极目远眺,着笔于眼前实景的描绘;尾联即景生情,都以“愁”字作结。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颇有章法。

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对比赏析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对比赏析。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前四句写登临怀古。昔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开了,此地只空余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来,朗朗碧空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几分繁华与热闹逝去后的失落与惆怅。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吟唱,似脱口道出,语言俗白,却一气呵成,文势贯通。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因而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白云千载,遐思悠悠。

  《黄鹤楼》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眼前美景如画,内心乡愁难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而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方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作为远景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即景生情,薄暮的柔美与思乡的幽怨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悄悄地在江心聚集,乡愁也在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气氤氲,乡愁依附在飘渺的烟波中。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

二: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文章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出自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古诗词鉴赏

第七篇:《“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赏析》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译文: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赏析

注解

1、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指当时名门世族。

4、成古丘:意谓这些人物今已剩下一堆古墓了。

5、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

6、半落青天外: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一作“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白鹭洲横其间,乃分为二支。

8、白鹭洲: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译文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

风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

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

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去遮蔽光辉的白日;

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赏析: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开头两句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用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畅顺;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但丝毫不使人嫌其重复,更没有常见咏史诗的那种刻板、生硬的毛病。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赏析】“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赏析。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李白用“凤凰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抒怀,而是别有机杼。从远古时代开始,凤凰便一直被认为有祥瑞的意义,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因此,凤凰鸟的出现,多半显示着称颂的意义。然而李白在这里首先点出凤凰,却恰恰相反:他所抒发则是由繁华易逝,盛时难在,惟有山水长存所生发出的无限感慨。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的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已经永远的过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长江之水与巍峨的凤凰之山依旧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凤去台空”的变化时空入手,继续深入开掘其中的启示意义。“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吴大帝,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以及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就连那巍峨的宫殿也已经荒芜破败,一片断壁残垣。煊赫与繁华并没有留给历史可以值得纪念的东西。这里含蕴着李白独特的历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功高不受赏,长揖归故园”的高士、哲人,获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时,李白敢于藐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偶像的精神束缚,以至于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所以,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接下二句表现出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三山亦为地点,旧说在金陵西南的江边。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又据陆游的《入蜀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恰好笺注说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隐若现的景象描写。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鹭洲”,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竟把长江分割成为两半。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赏析】文章“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翻译赏析出自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前半句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给人一种山天相接的雄浑气势。后半句说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颇有一种中流击水的气势。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将诗人那种看淡功名、看淡盛世的思想在天地之间进一步进行渲染。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124092/

推荐访问:登金陵凤凰台点击答案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