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歌①,,罗与之,,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来源:古诗词鉴赏 时间:2016-06-08 09:37:1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诗词鉴赏】

第一篇:《20道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塞上秋望——(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3分)

(2)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直抒胸臆的句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个诗句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共同点是:(2分)两句诗是:(1分)末句感情:(2分)

3.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8分)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6分)

看叶-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诗人所说的“意味长”,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如何表现的?

答: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灵澈上人①-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②-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灵澈上人是中唐时一位著名诗僧。②刘长卿,唐代诗人,曾登进士第,但终不得志。 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但其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感情又有区别,请简要分析作答。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歌-(宋)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商歌》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题式。春秋时的宁戚就曾唱过两首自鸣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1)作者巧妙地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3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 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

(2)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每小题4分)

馆娃宫①怀古(其一) 吴宫怀古②

皮日休 陆龟蒙

绮客飘香下太湖, 香径长洲尽棘丛③,

乱兵侵晓上姑苏。 奢云艳雨只悲风。

越王大有堪羞处, 吴王事事堪亡国,

只有西施赚得吴。 未必西施胜六宫。

①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造的行宫。②吴宫:吴王夫差昔日的寝宫。③香径,长洲:采香烃,长洲苑,昔日吴宫里的处所。

(1)同样是写吴官,两位诗人笔下的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皮诗中,将吴灭亡的原因说成“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4分)

(2)同题材的怀古诗,两位诗人却运用了不同的写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4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答:

(2)诗的二、四句写景,其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4分)

答:

1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有什么不同之处?

(2)两首诗均写了秋色秋味,又表现了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1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黄词想象奇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曲,做后面两小题(6分)【诗歌鉴赏答案__商歌①,,罗与之,,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双调] 沉醉东风 秋景 (元)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① 这支曲子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态情绪?

②请自行选定一个角度,简要赏析曲子写作上局部的或整体的特点(不超过60个字)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 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

第二篇:《诗歌鉴赏练习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6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答: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诗歌简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诗歌鉴赏答案__商歌①,,罗与之,,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诗歌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在情景处理上,用极富特征的荒凉景物抒发了对唐王朝国势日衰的悲叹。颈联采用拟人,写景细致入微。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四库全书》

炼字(1)第三、四句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 炼句(2)请结合全诗,赏析“雨势骤晴山又绿”一句。(3分)

(3)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二、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三、不好,开篇写骤雨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艺术效果。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初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试题分析】第一题考查炼字。第二题考查对某一句的赏析。第三句考查谋篇布局。

【高考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易错提醒】第二问使用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出,主要是平常对表现手法的理解主要局限在大概了解上,没有做到具体分析。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有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薄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等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3分)

【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天空也刚刚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远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嫩绿铺在地面。诗人所写的这些景物都独具初春的特点。)(写出“早春”,1分;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分)

(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在作者眼中,早春显然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应该倍加珍惜。花还没有开放人就会老去,时光易逝,不要等春天过去后悔,因而不要浪费时光,要在这个时候“醉倒”。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把握青春年华、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青春年华的感情,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指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各2分)

【诗词浅析】

这首词的大意可以结合韩愈的《早春》来理解:“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不过苏轼也真是偷懒,一首当中差不多有一半化用或者直接引用韩愈的诗,只有下阕表达了自己的一点思想感情。

整首诗可以这样解:“黄莺才刚刚懂得开口唱几句春天的歌,这是一年当中春色最好的时候吧。天空下着如酥的小雨,嫩嫩的草尖刚刚冒出地面,在微雨里,眼前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只有遥远望去,才发现有一层的绿铺在地面。 不要推辞会醉倒在这个季节。花是不经开的,人是容易老的。不要等到浓烈的春天回到大地时再触目伤怀,你我颠倒唏嘘、百般感慨在红英凋零、绿苔如茵之间。”

如果把春天分成早春、阳春、晚春的话,那么在花开花落的特征上,与人生的兴衰就有可比性。根据韩愈的意思,早春显然是春天中最好的时令,苏轼采用了这一说,并且说要在这个

时候“醉倒”,不要等待落花时节,触目伤怀,颠之倒之。那么,我们可以揣测: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 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大概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解析: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其次,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代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审好题,方能答好题。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晓至湖㈠上

[清]历鹗

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

折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㈢。

(选自《清诗选》)

[注]① 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

(1)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做分析。(3分)

(2)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

分) 。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解析】第一小题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络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第二小题的诗句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答案】(1)答题要点: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帐:“安得”。(意思对即可。)(2)答题要点:①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②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它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安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立意】【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歌-【诗歌鉴赏答案__商歌①,,罗与之,,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宋)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商歌》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题式。春秋时的宁戚就曾唱过两首自鸣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1)作者巧妙地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3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6.(1)(3分)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

(2)(4分)这首诗多用烘托对比的手法。(2分)一方面渲染春天无处不在,一方面又用“独无春”来表示并不属于所有的人;写“贫家独无春”,言外之意是唯有富室有春;写“负薪”,同时又写“花下”,这就使对比鲜明,动人心魄。(2分)

夜泊钱塘-(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

(2)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

7.(1)(3分)“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

一个“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

(如果对两个“字”均有解说,按前一个答案给分)

(2)(4分)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只是说说“抒发情感”0分)【诗歌鉴赏答案__商歌①,,罗与之,,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第三篇:《语文诗歌鉴赏试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试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塞上秋望——(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3分)

(2)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直抒胸臆的句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1)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1分);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1分)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 。(1分)

(2)下阕“飞蓬”一句,借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暗喻戌边将士行孤苦无依的漂泊感;“迷鸟路”“白雁哀鸣”即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苦”;“绝寒”“孤城”一联则通过写与世隔绝的边寒黄昏、闭门孤城,暗示了戌边将士们孤独寂寞的思归愁绪。(能结合具体文本,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可得4分)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个诗句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

共同点是:(2分)

两句诗是:(1分)

末句感情:(2分)

2.(1)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 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 (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2)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置在具有欢 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分)

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置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3.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8分)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3.(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人的衰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下。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明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2)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无可奈何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6分)

看叶-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诗人所说的“意味长”,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如何表现的?

答:

4.“意味长”所包含的人生哲理;美丽如花的事物却易于凋零,平凡如叶的生命似更为长久。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像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生命顽强而长远。(哲理,3分;表现3分。)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灵澈上人①-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②-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灵澈上人是中唐时一位著名诗僧。②刘长卿,唐代诗人,曾登进士第,但终不得志。 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但其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感情又有区别,请简要分析作答。

答:

5.《送》诗即景寄情。诗以僧人远归青山为构图中心,描绘了苍翠竹林、清幽晚钟、落寞残照等,为送别营造了一种清淡、幽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或因失意而归于山水、向往出世的淡泊情怀。《重》诗言事抒情。诗直陈同为逐臣江边送别悲远之事。叙事中穿插“猿啼”“流水“孤舟”等颇有悲情色彩的意象,借以表现仕途失意、朋友别离的苦闷、伤感情绪。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歌-

(宋)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商歌》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题式。春秋时的宁戚就曾唱过两首自鸣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1)作者巧妙地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3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6.(1)(3分)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

(2)(4分)这首诗多用烘托对比的手法。(2分)一方面渲染春天无处不在,一方面又用“独无春”来表示并不属于所有的人;写“贫家独无春”,言外之意是唯有富室有春;写“负薪”,同时又写“花下”,这就使对比鲜明,动人心魄。(2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

(2)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

7.(1)(3分)“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

一个“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

(如果对两个“字”均有解说,按前一个答案给分)

(2)(4分)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只是说说“抒发情感”0分)

“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每小题4分)

馆娃宫①怀古(其一) 吴宫怀古②

皮日休 陆龟蒙

绮客飘香下太湖, 香径长洲尽棘丛③,

乱兵侵晓上姑苏。 奢云艳雨只悲风。

越王大有堪羞处, 吴王事事堪亡国,

只有西施赚得吴。 未必西施胜六宫。

①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造的行宫。②吴宫:吴王夫差昔日的寝宫。③香径,长洲:采香烃,长洲苑,昔日吴宫里的处所。

(1)同样是写吴官,两位诗人笔下的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皮诗中,将吴灭亡的原因说成“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4分)

(2)同题材的怀古诗,两位诗人却运用了不同的写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4分)

8.(1)皮诗:以想象写当年吴宫奢华盛景;陆诗:着重写眼前吴宫残败凄凉之景。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他的观点,不是浮在字句的表面,要细味全篇的构思、语气,才会领会诗的意蕴。诗人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斥高明得多了。

(2)皮诗用对比。“绮阁飘香下太湖”,这句完全从侧面着笔。它写馆娃宫,仅仅用一个“绮”字状“阁”,用一个“飘”字写“香”,这样,无须勾画服饰、相貌,一个罗彀轻飘、芳香四溢的袅娜倩影,便自在其中了。特别是“下”字很有分量。从“绮阁”里散溢出来的麝薰兰泽,由山上直飘下太湖,那位迷恋声色的吴王如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以至对越王的复仇行动,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就不言而喻了。

“乱兵侵晓上姑苏”,这句省去越王卧薪尝胆等过程,单写越兵夤夜乘虚潜入这一重要环节。“乱兵”,指吴人眼中原已臣服现又“犯上作乱”的越军。侵晓,即凌晨。吴王志满意得,全无戒备。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直到爬上姑苏台。吴人方才察觉。一夜之间,吴国事实上就亡了。这是何等令人心悸的历史教训啊!

前二句胜对起,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含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

陆诗用虚实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想象和回忆,以及设想之境。实写的是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虚写的是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用“奢”、“艳”修饰“云雨”,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批评态度。并指出,吴王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足以亡国,未必西施就是六宫中最漂亮的,言外之意讽刺吴王。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答:

(2)诗的二、四句写景,其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答:

9.(1)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1分)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酒醒之后,才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这样写强化了送别的愁情。(情感1分)

(2)第二句写红叶青山的美景,色彩艳丽,景色优美,更觉离别的难堪。以乐景写情,反衬了离愁别绪;(答出“乐景写哀”、“反衬”2分)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答出“烘托”2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4分)

答:

10.(1)热爱自然、思乡。

(2)①对比、动静结合②拟人、比喻③喧染(色、味)④远近结合(二联远景、三联近景)(注:答出两点给全分)

1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有什么不同之处?

(2)两首诗均写了秋色秋味,又表现了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11.(1)白诗写室外景,写了月下虫声,荞麦花如雪,动静结合(2分);朱诗写室内景,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是静景(2分)。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全诗意境宁静恬淡(2分);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突出月在“缺处”朗照的凄清(2分)。

1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黄词想象奇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12.(8分)

(1)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相同即可)

(2)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长茂盛的春草那样,细碎浓密,无边无际,浩渺无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离恨的深远不尽。

第四篇:《高考诗歌鉴赏精选试题》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精选试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塞上秋望——(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3分)

(2)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直抒胸臆的句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1)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1分);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1分)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 。(1分)

(2)下阕“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即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苦”;“绝寒”“孤城”一联则通过写与世隔绝的边寒黄昏、闭门孤城,暗示了戌边将士们孤独寂寞的思归愁绪。(能结合具体文本,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可得4分)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个诗句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 共同点是:(2分)

两句诗是:(1分)

末句感情:(2分)

2.(1)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 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

(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2)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臵在具有欢 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分)

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臵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2分)

3.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8分)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3.(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人的衰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下。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明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2)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无可奈何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6分)

看叶-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诗人所说的“意味长”,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如何表现的?

答:4.“意味长”所包含的人生哲理;美丽如花的事物却易于凋零,平凡如叶的生命似更为长久。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像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生命顽强而长远。(哲理,3分;表现3分。)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灵澈上人①-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②-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灵澈上人是中唐时一位著名诗僧。②刘长卿,唐代诗人,曾登进士第,但终不得志。

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但其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感情又有区别,请简要分析作答。

答:

5.《送》诗即景寄情。诗以僧人远归青山为构图中心,描绘了苍翠竹林、清幽晚钟、落寞残照等,为送别营造了一种清淡、幽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或因失意而归于山水、向往出世的淡泊情怀。《重》诗言事抒情。诗直陈

同为逐臣江边送别悲远之事。叙事中穿插“猿啼”“流水“孤舟”等颇有悲情色彩的意象,借以表现仕途失意、朋友别离的苦闷、伤感情绪。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歌-

(宋)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商歌》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题式。春秋时的宁戚就曾唱过两首自鸣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1)作者巧妙地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3分)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6.(1)(3分)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

(2)(4分)这首诗多用烘托对比的手法。(2分)一方面渲染春天无处不在,一方面又用“独无春”来表示并不属于所有的人;写“贫家独无春”,言外之意是唯有富室有春;写“负薪”,同时又写“花下”,这就使对比鲜明,动人心魄。(2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

(2)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

7.(1)(3分)“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

一个“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

(如果对两个“字”均有解说,按前一个答案给分)

(2)(4分)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只是说说“抒发情感”0分)

“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每小题4分)

馆娃宫①怀古(其一) 吴宫怀古②

皮日休 陆龟蒙

绮客飘香下太湖, 香径长洲尽棘丛③,

乱兵侵晓上姑苏。 奢云艳雨只悲风。

越王大有堪羞处, 吴王事事堪亡国,

只有西施赚得吴。 未必西施胜六宫。

①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造的行宫。②吴宫:吴王夫差昔日的寝宫。③香径,长洲:采香烃,长洲苑,昔日吴宫里的处所。

(1)同样是写吴官,两位诗人笔下的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皮诗中,将吴灭亡的原因说成“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4分)

(2)同题材的怀古诗,两位诗人却运用了不同的写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4分)

8.(1)皮诗:以想象写当年吴宫奢华盛景;陆诗:着重写眼前吴宫残败凄凉之景。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他的观点,不是浮在字句的表面,要细味全篇的构思、语气,才会领会诗的意蕴。诗人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斥高明得多了。

(2)皮诗用对比。“绮阁飘香下太湖”,这句完全从侧面着笔。它写馆娃宫,仅仅用一个“绮”字状“阁”,用一个“飘”字写“香”,这样,无须勾画服饰、相貌,一个罗彀轻飘、芳香四溢的袅娜倩影,便自在其中了。特别是“下”字很有分量。从“绮阁”里散溢出来的麝薰兰泽,由山上直飘下太湖,那位迷恋声色的吴王如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以至对越王的复仇行动,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就不言而喻了。

“乱兵侵晓上姑苏”,这句省去越王卧薪尝胆等过程,单写越兵夤夜乘虚潜入这一重要环节。“乱兵”,指吴人眼中原已臣服现又“犯上作乱”的越军。侵晓,即凌晨。吴王志满意得,全无戒备。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直到爬上姑苏台。吴人方才察觉。一夜之间,吴国事实上就亡了。这是何等令人心悸的历史教训啊!

前二句胜对起,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含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

陆诗用虚实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想象和回忆,以及设想之境。实写的是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虚写的是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用“奢”、“艳”修饰“云雨”,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批评态度。并指出,吴王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足以亡国,未必西施就是六宫中最漂亮的,言外之意讽刺吴王。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答: (2)诗的二、四句写景,其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答:9.(1)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1分)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酒醒之后,才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这样写强化了送别的愁情。(情感1分)

(2)第二句写红叶青山的美景,色彩艳丽,景色优美,更觉离别的难堪。以乐景写情,反衬了离愁别绪;(答出“乐景写哀”、“反衬”2分)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答出“烘托”2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4分) 答:10.(1)热爱自然、思乡。

(2)①对比、动静结合②拟人、比喻③喧染(色、味)④远近结合(二联远景、三联近景)(注:答出两点给全分)

1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有什么不同之处?

(2)两首诗均写了秋色秋味,又表现了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11.(1)白诗写室外景,写了月下虫声,荞麦花如雪,动静结合(2分);朱诗写室内景,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是静景(2分)。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全诗意境宁静恬淡(2分);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突出月在“缺处”朗照的凄清(2分)。

1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第五篇:《诗歌鉴赏练习》

诗歌鉴赏练习一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商歌 (宋)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商歌》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题式。春秋时的宁戚就曾唱过两首自鸣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国古

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1)作者巧妙地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

(3分)

答: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仗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本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大丈夫形象。(2分)

答:

(2)本诗颈联以譬喻言志,试加以赏析。(4分)

答:

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③题。(8分)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 王维【诗歌鉴赏答案__商歌①,,罗与之,,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 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g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

①这两首诗都以诗人都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2分)

②这两首诗描绘了相似的情境,但感情基调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后者 。(2分)

③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

析。(4分)

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淮中晚泊犊头[宋]苏舜钦【诗歌鉴赏答案__商歌①,,罗与之,,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

答: (2)请从动静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后两句“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3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①台 城 韦 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①韦庄(82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3分)

答: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3分)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陆游①

懒向青门学种瓜②,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渺,舻呕哑。酒如清露鲜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释]①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四十二岁时因主战被弹劾,免职归家,此词即于此时。②青门种瓜:汉初邵平弃官后在长安青门外种瓜,其味甚美,传为佳话。

(1)有人说“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是全词“最妍美”的句子,为什么?请简析。(3分)

答:

(2)从“送年华”“笑指”这些词语看,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7.读下面两首诗及相关典故,回答问题(6分)

绝 句 漫 兴① 春 日 杂 兴②

杜甫 王禹偁

手种桃李非无主, 两株桃杏映篱斜,

野老墙低还是家。 装点商州副使家。

恰似春风相欺得, 何事春风容不得?

夜来吹折数枝花。 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①该诗为杜甫流寓成都时所作。 ②该诗为王禹偁因得罪宋太宗而被贬为商州团练副 使时所作。

(1)两首诗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说明。(3分)

(2)有人认为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语颇相近,是王禹偁暗合了杜甫,你是否同意?请从思想情感方面加以分析。(3分)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南乡子 陆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它乡胜故乡。

【注】这首词是作者自蜀东归故乡,靠近武昌时于舟中所作。

(1)后人评价词的首句说:“‘寄梦’一事,措语新奇。”请扼要谈谈你的理解。(3分)

答:

(2)试简要分析“却恐它乡胜故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答: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闻鹊喜·吴山观涛

周密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明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注:鳌:海里的神龟。

⑴阅读上阕,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钱塘江大潮的。(3分)

⑵下阕中词人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景物,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图景后,写了“隔江闻夜

笛”一句,说说这句在词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话枝舞,蛛网田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2分)

(2)诗歌开篇便点出了环境的“清”,试联系全诗,分析诗人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这一环境特点的。(2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2分)

11.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一鹭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⑴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2分)

⑵赏析诗句“雪衣公子立芳洲”(4分)

1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后面的问题。(6分)

杨 花 黄任

行人莫折柳青青,看取杨花可暂停。

到底不知离别苦,后身还去作浮萍①。

[注]浮萍,古人有杨花变浮萍的说法。杨花,即柳絮。

(1)古人有“折柳相赠以表挽留”的习俗,可这里诗人为什么反对“折柳”?(3分)

(2)诗人写了这首诗后,一举成名,得了个“黄杨花”的雅号,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3分)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

(2)(3分)这首诗多用烘托对比的手法。(1分)一方面渲染春天无处不在,一方面又用“独无春”来表示并不属于所有的人;写“贫家独无春”,言外之意是唯有富室有春;写“负薪”,同时又写“花下”,这就使对比鲜明,动人心魄。(2分)

2.(1)本诗刻画了一个大丈夫仗剑远游,无常人告别亲人时的悲戚之态,威武潇洒、豪情满

怀的壮伟刚毅的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

(2)“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本义是说:毒蛇咬手后,为了不让蛇毒攻心而致死,壮士

不惜把自己的手腕斩断,以除毒去患,保全性命。(1分)作者运用此比喻说明:诗人不是

不重离别,但为了远大的理想,必须控制自己的感情,必要时,也只能舍去儿女情长。(2分)此联形象地体现出壮士为了事业和理想,为了建功立业在所不惜、不怕牺牲的雄心壮志和顾全大局的胸襟。 (1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202011/

推荐访问:别云间诗歌鉴赏答案 清平乐诗歌鉴赏答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