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其一》唐诗诗意配图赏析

来源:古诗词鉴赏 时间:2016-03-20 10:29:2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诗词鉴赏】

第一篇:《李白《古风》(其一)系年新辨》

第二篇:《李白《行路难》(其一)赏析》

积极用世,执著追求

李白——《行路难》(其一)赏析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李白《古风其一》唐诗诗意配图赏析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注释】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斗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形容酒美价贵。斗:古代一种容量单位,一斗等于十升,十斗等于一石(dàn)。珍馐:名贵的菜肴。直:同“值”。箸(zhù):筷子。茫然:若有所失的样子。塞(sâ):堵塞。垂钓碧溪:传说吕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pán)溪钓鱼,周文王外出打猎遇见了他,后辅佐周武王灭商。乘舟梦日边:相传商朝的伊尹在被商汤委以国政时,曾梦见自己乘船在日月旁边经过。不久他就受到汤的重用。歧路:岔路,大路分出的路。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南朝宋时宗悫(quâ)少年有大志。他叔父问他的志向,他回答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济:渡。

【译文】

金杯里的美酒,一斗要十千钱,玉盘里的珍贵的菜肴,也值一万钱。我放下杯和筷,不能下咽,拔剑起舞环顾四周,心里却茫茫然。想渡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大雪遍布高山。闲来坐在碧溪边钓鱼,又想象梦中在日边乘船远航。行路难啊!行路多难!岔路多啊,如今身在何处?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李白《古风其一》唐诗诗意配图赏析

【正解】

天宝元年,42岁的李白在道士吴筠的推荐下奉诏入京,本想有所作为,不料只能做个御用文人,加上权臣贵戚的谗言攻击,终于在天宝三年被皇帝赐金放还,离开朝廷。组诗《行路难》就写在离开长安时,这是第一首。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于是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他饯行。而面对美味佳肴,却只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象征了人生路上的艰难险阻。曾经在宫廷中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却因为小人进馋而“赐金放还”,远大理想无法实现。此时坐在宴席上的李白忽然想起了吕尚垂钓的故事和伊尹梦日的情景,又增添了以后返回长安的希望,认为有朝一日会像吕尚、伊尹那样,在闲居之时忽然被皇帝重用,以实现“天生人我才必有用”的理想抱负。“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当诗人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感到很迷惘,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与矛盾,都闪现于诗人脑海中:今后的路又在哪里呢?

最后两句,于积淀之中的火山爆发一般,横空出世,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以及乐观处世的态度。

全诗集中表达诗人感叹人生中的坎坷,而又从中得到人生哲理,即勇往直前,积极乐观的情怀。也从侧面突出他对压抑人才的社会的反抗,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感。

【抠字眼】停、投、拔、顾,写出了作者的忧郁与苦闷。在这里,对于“停”字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李白心情极坏,把酒杯摔碎了;第二种是李白苦闷忧愁,把刚刚到嘴边的酒杯又放下了。我认为第二种说法较为贴切。冰塞川、雪满山,借景抒情,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李白《古风其一》唐诗诗意配图赏析

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会有时,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以“会有时”,肯定这一抱负有施展的时候。其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表现得何等豪迈、直爽!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15岁始作文。胸怀大志,豪爽自负,喜剑术。性格傲岸奔放,不受任何清规戒律的约束;虽满怀才志,却不步科举入仕之途;蔑视权贵,尤其不把有权势的宦官放在眼里。他一生负志漫游,吟诗四方,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的诗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楚辞》以及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内容上主要表现为祖国山川的热情赞颂;向往着光明和自由;对统治集团的蔑视和鞭笞。艺术上吸取了古乐府健美、真挚、明朗的特色,结合诗人豪迈不羁的个性,形成自己清新奔放、雄奇壮丽的独特风格。以古风为佳,变擅长五、七言绝、律。

【诗人小故事】 铁杵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泪别汪伦

李白非常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他多次漫游长江南北,黄河上下。我们伟大祖国的版图上,几乎印满了李白的足迹。那些烂漫的山花发出一阵阵芳香,那些快乐的小鸟“啾啾”的叫着,大自然在李白的眼中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个千姿百态的世界。所以,他常常到各地去游玩。一天,他收到一个叫汪伦的人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上写着:“先生喜欢游玩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请您来我们皖南泾县玩吧。”李白看了这封邀请信十分高兴,马上收拾行李就向泾县出发。可是到了泾县以后,李白朝四周张望了半天也没见到什么十里桃花,更别提万家酒店了。正在纳闷,一个村民打扮的人走上前来说:“李白先生,见到你真是太荣幸了。我就是汪伦。”汪伦接着便解释说:“我信里所说的十里桃花,是指十里之外有个桃花潭,而万家酒店呢,是说有一家姓万的人开的酒店。”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好朋友。汪伦邀请李白在他家住一段时间,叫妻子做了好多乡喷喷的饭菜,还拿出了酿造多年的好酒热情地招待李白。他们边吃边聊,真是愉快极了。后来李白又到附近的几个朋友家住了几天。可还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李白去办呢。所以待了几天后,李白决定要离开了。但为了不给汪伦添麻烦,李白并没有专门向汪伦告别,他准备悄悄地坐船回家了。谁知就在李白已经上了船而船正要开动的时候,汪伦赶到了。要知道如果再慢一步,就来不及了。李白听到汪伦和村里的乡亲们手拉着手一边唱着为他送行的歌,一边用脚踏出节奏。李白又惊又喜,他没想到汪伦会和这么多村民一起来河边送他,这些老百姓对他实在太好了。他只觉得心头一热,眼泪差点掉了下来。就这样,李白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诗名叫《赠李白《古风其一》唐诗诗意配图赏析

汪伦》。诗的后两句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意思是:“桃花潭的水就算有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汪伦来送我的情谊深呀。”李白《古风其一》唐诗诗意配图赏析

这首送给汪伦的诗为什么会这么美好动人,为什么会流传这么广呢?因为它抒写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与普通人之间纯真质朴的友情。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李白能得到老百姓特殊喜爱的很重要的原因哦。

力士脱靴

李白过人的才华,使他成为一位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所以就连当时的皇帝唐玄宗也想看一看李白到底是个怎样厉害的人物。于是唐玄宗下诏书请李白到皇宫来相见,一起商谈国家大事。听到皇帝召见,李白迈着大步,仰天长笑着走进皇宫,没有一丝拘束紧张的样子。唐玄宗看见李白仪表非凡,气宇轩昂,双目炯炯有神,就像一片朝阳升起在东方。通过与李白亲切的交谈,皇帝发现这个李白可真是不简单,他的知识如此渊博,无论问他什么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并能提出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呢。

唐玄宗皇帝得到这样一个值得夸耀的文人在身边,高兴得合不拢嘴,立即邀请李白留下来和他一起吃饭。当时,谁如果能和皇帝一起吃饭,那可是一件非常非常荣耀的事。更何况,皇帝还用满桌的好菜亲自招待李白呢。于是,有很多人羡慕李白,但也有很多小心眼的人嫉妒他。可李白才不怕别人嫉妒他呢,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潇洒狂放。李白喜欢喝酒,与他同一个时代的另一位大诗人杜甫有一首诗曾经这样写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的意思是:“李白喝一斗酒就能作上百篇的诗,他倒在长安的酒店里就可以忽忽大睡。在李白喝酒的时候,即使是天子的召唤,他也不理,而自称自己是酒中仙。”

有一天,皇帝又召见李白,请他起草一份很重要的诏书。恰巧李白刚刚喝完酒,东倒西歪地走到大殿上。他眯着眼往四周看了看,看见站在皇帝身边的一个太监正在很不友好地盯着他。这个太监叫高力士,当时得到皇帝无比的宠爱,就连皇帝的儿子们也称呼他“阿哥”,王公大臣们也要称呼他“老爹”呢。高力士心里总想着:“我可是皇帝眼前的红人,谁敢得罪我!”所以他整天在皇宫里横行霸道,老欺负那些被他排挤的小官员。他发现皇帝喜欢李白,心里就很不舒服,还想着要找个机会整整李白呢。李白呢,其实早就看不惯这个欺软怕硬的太监了。于是趁着这天的酒性对皇帝说:“皇上,我有个小小的请求,不知您准不准?”皇上因为急着要李白写诏书,便着急地说:“你有什么要求,尽管讲。”李白说:“我刚喝了点酒,因此无法像平常那样很恭敬地写文章。请皇上准许我穿戴随便一点,这样我才能把这篇诏书写得符合您的要求。”皇上想了想,摸着胡子说:“既然这样,我就准许你随便一点吧。”于是,李白伸了个懒腰说:“我穿的鞋太紧了,要换一双松一点的便鞋。”皇帝便立即叫人给他取双便鞋来换。李白趁机向站在一旁的高力士把脚一伸:“给我把鞋脱了!”高力士平时作威作福搞惯了,没想到李白会来个突然袭击。在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高力士当惯奴才的膝盖便自然而然地跪了下去,竟给李白把靴子脱了。这一次,李白可给那些受高力士欺负的人出了口气,就连千百年后的人们听到这个故事也觉得痛快呢。

第三篇:《“质文相救”与李白《古风》其一的解读》

“质文相救”与李白《古风》其一的解读 内容提要 李白《古风》其一“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当是采用了今文家言, 即“获麟”不是世衰已极而不得不作《春秋》的触发,而是素王之法已详备于《春 秋》的嘉瑞之应。李白所希宗的孔子,是作为“素王”的孔子,其欲效法《春秋》, 不是对周道的中兴与回复,而是在“变周”基础上“拨乱发正”、开创新王之法。全 诗描绘了“尚文”周政日趋疲蔽,“文过其质”的过程,而要挽救周政之弊,则需“尚 质”。“圣代复远古,垂衣贵清真”体现了“以质变文”的用心,“文质相炳焕,众星罗 秋旻”的理想局面,并非是对周文“大雅”的简单回复,而是变革周文而开创的新文 明。《古风》“质文相救”的思路,与初盛唐政教观念中“从周”、“变周”之论的演变 有密切联系。唐玄宗在武则天大阐礼乐而入于虚饰的背景下,其政教措施,多有 “以质变文”之用心,玄宗朝士人亦多以改制革新看待本朝,认为圣代文明不是对 周文大雅的简单回归,而是在“文质彬彬”中建立的新文明。以“文质论”为核心, 带有改制革新色彩的政教观, 在汉唐时期十分流行, 涉及政治、 文学等多种领域, 李白《古风》其一是在此政教框架中阐述其文学理想与政治理想,因此此诗是谈 政治,还是谈文学的矛盾,可由此得到消解。 关键词 李白;《古风》其一;质文相救;变周;文质彬彬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具有复杂的内涵,前人多有讨论,而《古 风》其一则是讨论的焦点,特别是全诗结尾之“我志在删述,垂辉映 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这几句该如何理解,更是引发诸 多争论。本文认为,俞平伯、袁行霈诸先生认为此数句表达了李白的 政治追求, [1] 这一意见是很有道理的, 《古风》其一是李白文学理想 和政治理想的综合表达, 而文学与政治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这一联系, 要从初盛唐政教观的“文质论”来加以认识。概括地讲,李白在此诗 中表达了“质文相救”而达于“文质彬彬”的追求,他的理想不是简 单回复周文大雅,而是以“清真”之质,革周文之弊,而开创一文质 彬彬之新文明,这与玄宗朝的政教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一、“质文相救”与《古风》其一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龙 虎相啖食, 兵戈逮狂秦。 正声何微茫, 哀怨起骚人。 扬马激颓波, 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 珍。圣代复远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 相炳焕,众星罗秋旻。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 绝笔于获麟。”(其一) [2] 在《古风》其一之结尾,李白提到了孔子删诗书与作《春秋》, 而其中“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两句,是否只是表达了李白希望 像孔子那样作《春秋》呢?诗义并非如此简单,《春秋》三传对《春 秋》哀十四年之经文“西狩获麟”的解释有明显的差异,今文《公羊 传》与《榖梁传》以麟为祥瑞,呼应王者之德,而“获麟”则是王者 出现之瑞应,《公羊传》认为是“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何休 落实到“圣汉将兴之瑞”; [3]《榖梁》则认为是孔子有王者之德,故 麟为其瑞应,杨士勋疏云:“孔子有王之德,故亦感得麟来应之,故 斯应麟之来,归于王德者,谓孔子也。” [4] 古文《左传》则认为“西 狩获麟”,是时无明主而出嘉瑞的非正常现象,孔子因之感叹周道凌 夷,故有修《春秋》之举。杜预言之甚明:“麟者,仁兽,圣王之嘉 瑞也。时无明主,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 因《鲁史记》而修中兴之教。” [5] 《公》、《榖》和《左传》对“获麟”一事的不同理解,源于彼 此对孔子及《春秋》之性质的不同认识。今文家认为孔子是素王,而 《春秋》是孔子革周礼之弊而行其素王之法的产物,意在“变周”;

李白《古风其一》唐诗诗意配图赏析

这体现了今文家鲜明的改制之论,公羊家以“质文相救”的理论来阐 发“王鲁、新周、故宋”之旨意,认为孔子据鲁史记以明其素王之法, 用意在于以“尚质”革除周政尚文之弊端,实现“文质彬彬”之理想 政治。《春秋繁露·玉杯》“然则《春秋》之序道也,先质而后文, 右志而左物。„„是故孔子立新王之道,明其贵志以反和,见其好诚 以灭伪。 其有继周之弊, 故若此也。 [6]又桓十一年经 ” “郑忽出奔卫” , 传,春秋伯子男一也,解诂云:“《春秋》改周之文,从殷之质。” [7] 这一“文质彬彬”之政治蓝图,并非是周文大雅的中兴,而是一个 新的政治文明。 “获麟” 之嘉瑞的出现, 正是这一新文明实现的印证。 《公羊传》云:《春秋》何以始乎隐?祖之所逮闻也,„„何以终乎 哀十四年?曰:‘备矣!’”何休解诂曰:“人道浃,王道备,必止 于麟者,欲见拨乱功成于麟,犹尧、舜之隆,凤凰来仪,故麟于周为 异,《春秋》记以为瑞,明大平以瑞应为效也。” [8] 杜预为 《左传》 做注, 则力诋今文家之论, 认为孔子非素王, 《春 秋》之用意,在于中兴周道,其《春秋左氏传序》云:“仲尼曰:文 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此制作之本意也。 叹曰: 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 吾已矣夫!盖伤时王之政也。” [9] 从今文家来讲,“获麟”是孔子素 王之法在《春秋》中得到充分详备之阐述后的嘉瑞之应,而古文家则 认为“获麟”是嘉瑞无应,周道凌夷已极的体现,是孔子着手作《春 秋》的触发点。因此,今古文对“绝笔于获麟”的解释也是不同的, 今文家认为孔子所以绝笔,是因为《春秋》已详备其素王之法,有麟李白《古风其一》唐诗诗意配图赏析

李白《古风其一》唐诗诗意配图赏析

出嘉瑞之应为证;而古文家则认为“所感而起,固所以为终”, 意思是触发孔子作《春秋》的事件,也成为他搁笔的地方。 [10] 对比了《春秋》学之今、古两家的意见,再来看李白之“希圣如 有立, 绝笔于获麟” 应该说他的意见和今文家的见解更为接近, , “获 麟”不是世衰已极而不得不作《春秋》的触发,而是素王之法已详备 于《春秋》的嘉瑞之应。李白所希宗的孔子,是作为“素王”的孔子, 其欲效法的《春秋》,不是对周道的中兴与回复,而是在变周之基础 上“拨乱发正”、开创新王之法。如此理解,“绝笔于获麟”一语, 才能传达与“垂辉映千春”同样的豪迈气魄。 提倡改制说的公羊家所理解的《春秋》新王之法,是以质变文, 革除周文之疲敝而实现“文质彬彬”之理想,这种“质文相救”的改 制观念,在汉唐时期十分流行。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云: “王 者以制,一商一夏,一质一文。商质者主天,夏文者主地,春秋者主 人,故三等也。主天法商而王,其道佚阳,亲亲而多仁朴,故立嗣予 子,笃母弟,妾以子贵,昏冠之礼,字子以父。别眇夫妇,对坐而食, 丧礼别葬, 祭礼先臊, 夫妻昭穆别位。 „„主地法夏而王, 其道进阴, 尊尊而多义节。故立嗣与孙,笃世子,妾不以子称贵号,昏冠之礼, 字子以母,别眇夫妇,同坐而食,丧礼合葬,祭礼先亨,妇从夫为昭 穆。„„主天法质而王,其道佚阳,亲亲而多质爱,故立嗣予子,笃 母弟,妾以子贵。昏冠之礼,字子以父,别眇夫妇,对坐而食,丧礼 别葬,祭礼先嘉蔬,夫妇昭穆别位„„主地法文而王,其道进阴,尊 尊而多礼文。故立嗣予孙,笃世子,妾不以子称贵号。昏冠之礼,字

子以母,别眇夫妻,同坐而食,丧礼合葬,祭礼先秬鬯,妇从夫为昭 穆。” [11] 《春秋》桓十一年“郑忽出奔卫”《解诂》曰:“王者起, 所以必改文质者,为承衰乱,救人之失也。天道本下,亲亲而质省; 地道敬上, 尊尊而文烦, 故王者始起, 先本天道以治天下, 质而亲亲; 及其衰蔽,其失也亲亲而不尊,故后王起,法地道以治天下,文而尊 尊,及其衰蔽,其失也尊尊而不亲,故复反之于质也。” [12] 如果我们参照这个“质文代变”而达于“文质彬彬”的思路来观 察李白《古风》其一,会发现诗意的脉络,与“质文相救”的政教观 念十分接近。 全诗首先描述了周文大雅沦丧的过程, 而诗意对这一沦亡过程的 描述,突出了周文大雅这一“尚文”之政日益显现的弊端,例如“扬 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 丽不足珍。”扬马之放荡无垠,与建安以来的“绮丽不足珍”,都是 “文”过其“质”而出现的问题。周政的“大雅正声”还能保持“文 质彬彬”,但由于周政尚文的基调,因此在衰落的过程中,出现的问 题就是“文”过其“质”。要挽救周政之弊,则需“尚质”。《古风》 其一“圣代复远古,垂衣贵清真”则典型地体现了“以质变文”的用 心,此种崇尚“清真”之救弊措施,达到了“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 旻”的理想局面。而这样一个局面,并非是对“大雅”的简单回复, 而是变革周文而开创的一个新文明,李白最后表达要像孔子那样,作 《春秋》,明素王之法,这是他自身“乘运共跃麟”的体现,在“文 质相炳焕”的新的政教格局中,他自己也希望像孔子那样表现出勾绘

第四篇:《李白《古风其一》唐诗诗意配图赏析》

古风其一

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

偶蒙东风荣,生此艳阳质。

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

宛转龙火飞,零落早相失。

讵知南山松,独立自萧瑟?

李白《古风其一》唐诗诗意配图赏析


注释: [1]讵知:岂知。此诗一作:芙蓉娇绿波,桃李夸白日。偶蒙春风荣,生此艳阳质。岂无佳人色,但恐花不实。宛转龙火飞,零落互相失。讵知凌寒松,千载长守一。【李白《古风其一》唐诗诗意配图赏析】李白《古风其一》唐诗诗意配图赏析

《古风·桃花开东园》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全诗十句五十字,通过桃花与松树的形象的对比,嘲讽小人,赞颂君子。

作品译文

朝阳的花园里,桃花含笑开,太阳爷爷喜满怀。

有着春雨春风的滋润,桃花格外艳丽妩媚,光鲜亮丽。

的确佳人如花在皇宫,只是恐怕有花不结果,实用性很差。

皇上的宠爱也许须臾之间就失去,那时就只剩下冷清零落的感觉。

要像那南山上的青松,宠辱无惊,高风亮节,独自在风中吟唱。

赏析: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四十七首。萧士赟曰:“此诗谓士无实行,偶然荣遇者,宠衰则易至于弃捐。孰若君子之有特操者,独立而不改其节哉!”

李白此诗与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同工异曲。前四句叙述。【李白《古风其一》唐诗诗意配图赏析】文章李白《古风其一》唐诗诗意配图赏析出自

第五篇:《李白《赠汪伦》古诗配图赏析》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古诗配图赏析

传说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邀请信: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兴致勃勃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不知怎么回事,马上就明白了。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李白游览桃花潭时,汪伦常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李白做这首诗赠与王伦。【李白《赠汪伦》古诗配图赏析】李白《赠汪伦》古诗配图赏析

  2.踏歌:一种民间歌调,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这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唱歌方式。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手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

名家评点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作者介绍

  李白 (701—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得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可谓“呕心沥血”。从成就来看,二人不可相提并论。

  李白的诗歌今存990多首。有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李白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多次以大鹏自比,如“大鹏一日同风起,博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但李白在长安三年失意而归,使他激昂的政治热情,再受到现实的冲撞时,便转化为怀才不遇的悲愤狂歌,从胸中喷涌而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还以痛快淋漓的饮酒诗,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愁。【李白《赠汪伦》古诗配图赏析】文章李白《赠汪伦》古诗配图赏析出自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结合此时此地,此情此景,这两句诗也如脱口而出,感情真率自然。用水流之深比譬人的感情之深,是诗家常用的写法,如说汪伦的友情真象潭水那样深呀,当然也可以,但显得一般化,还有一点“做诗”的味道。现在的写法,好像两个友人船边饯别,一个“劝君更进一杯酒”,一个“一杯一杯复一杯”。李白酒酣情浓,意态飞扬,举杯对脚下悠悠流水说道:“桃花潭水啊,别说您多么深了,可不及汪伦的友情深呢!”口头语,眼前景,自有一种天真自然之趣,隐隐使人看到大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所以,清人沈德潜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

  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此诗自呼其名开始,又呼对方之名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是很有见识的。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看似寻常还奇蝴”,正所谓炫烂之极,归于平淡,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上面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

  我国诗的传统主张含蓄蕴藉。如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上述李白这首诗表情特点是:坦率,直露,绝少含蓄。【李白《赠汪伦》古诗配图赏析】古诗词鉴赏这首诗脍炙人口,在电影《风雨下钟山》中,毛主席接见国民党和谈代表张治中时还引用了这首诗。这首诗情真意初,妙在最后两句:采用比较手法,用桃花潭水之深,反衬汪伦的情深。(节选自《应用写作》1986年第6期《古诗与新闻(续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真率自然,诗人用水流之深比喻自己对汪伦的感情之深。此诗以自呼其名开始,又以呼对方之名作结,显得真率,亲切而洒脱,很有情味,为后世人所称道。

"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38374/

推荐访问:李白唐诗赏析 李白古风其一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