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古诗词鉴赏

来源:古诗词鉴赏 时间:2016-03-21 11:41:0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诗词鉴赏】

第一篇:《古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教学目标:

1、明了诗歌考查情况

2、明确主攻方向

3、掌握常用分析方法

教学要点:

一、2004年考试情况:

2004年全国十五套试卷的诗歌鉴赏题,没有雷同,难度适中,易于发挥考生水平。2004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以下一些特点:

1.诗歌内容的选择。十五首诗歌(广义)中,诗十首,其中唐代六首,宋代三首,明代

一首;词五首,其中唐代一首,五代一首,宋代三首。所选诗歌基本圈定在唐宋两代,这是符合唐诗宋词的实际情况的,也是符合人们对诗歌的认知要求的。所考内容如下:

全国卷I 秋思(诗) 唐·张籍

全国卷Ⅱ 木兰花(词) 宋·宋祁

全国卷Ⅲ 鹧鸪天(词) 宋·晏几道

全国卷Ⅳ 江城子(词) 五代·欧阳炯

北京卷 红梅(诗) 宋·苏轼

上海卷 赤壁(诗) 明·杜庠

天津卷 昕蜀僧涪弹琴(诗) 唐·李白

重庆卷 东溪(词) 宋·梅尧臣

辽宁卷 蝶恋花(词) 宋-苏轼

江苏卷 征人怨(诗) 唐·柳中庸

浙江卷 菩萨蛮(词) 唐·李白

湖北卷 次固山下(诗) 唐·王湾

湖南卷 听邻家吹笙(诗) 唐·郎士元

福建卷 秋夜(词) 宋·朱淑真

广东卷 江汉(诗) 唐·杜甫

2.作者的选择。2004年十五首诗词中,影响大的诗人只有李白(两首)、苏轼(两首)、杜甫(一首),其他十人都属于二三流的诗人,影响不大,有些不要说学生,就是老师也不熟悉,如唐代的郎士元、五代的欧阳炯、明代的杜庠等。

3.题型题量的选择。十五首诗词中,除上海有填空题外,其他都选择了简答题(北京卷加了两道选择

题);题量一般是一个大题(一至两首诗歌),后分设2~3个小题。

二、预测

1.唐诗宋词依旧会是2005年考试的重点。首先,唐之前可能性不大,虽然也有一些影响大的诗人,如三曹(曹操、曹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等,但毕竟人数少,好诗也少,因此可供命题人选择的余地也就不大。其次,宋之后可能性也不大,虽然可选性比唐代之前要大,诗人多诗歌也多,但因宋代之后的文学重心不是诗歌,而是其他文学体裁,元为曲,明清为小说。

全国卷一向以“稳中求变”著称,而四套全国卷的诗歌鉴赏题,诗与词的比例是l:3,我们推测2005年单独命题的省(市)很有可能把重心放到词上,而词的首选肯定是宋词,也就是说,明年诗歌鉴赏的重中之重,将会是宋词而不是唐诗。

2.由名诗人转移到非名诗人。我们一向注意一些大诗人大词人,如唐代王维、孟浩然、送湖南部曲①,【宋】辛弃疾,古诗词鉴赏送湖南部曲①,【宋】辛弃疾,古诗词鉴赏

李白、杜甫、自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等,宋代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等,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我们仅仅捧着一些名家名诗去复习去考试,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为此,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些,把视野拓宽一些,做到不惟人,而惟诗惟词。

3.蕴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歌,会是命题的首选。2004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4.简答题是主流题型,具体设题一般从单方面人手,或字词的运用,或名句的内蕴,或诗歌的内容,或诗歌的表现形式,等等。

三、高考例析

(2004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风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像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

[解析]这是一种新的考查形式,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在对前三句鉴赏的基础上,对第四句进行鉴赏,难度有所下降。回答时一定要利用已提供的鉴赏文字,这样才能回答到位。送湖南部曲①,【宋】辛弃疾,古诗词鉴赏

[答案]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像;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亦真亦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四、复习要点

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水平,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然而诗歌鉴赏实在也难,虽然《考试大纲》把诗词鉴赏的要求仅仅定位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上,但在实际考试中,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准备又不充分等原因,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2004年的情况也一样。送湖南部曲①,【宋】辛弃疾,古诗词鉴赏

要使复习达到高效,同学们需要积累一定量的诗歌,同时还要积累一些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与技巧。

一、了解诗人生平和时代特点(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就是“知人”,这样会有助于对其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杜甫的诗中处处体现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心志,风格多沉郁顿挫,如广东卷《江汉》一诗就是他的风格的体现。再如,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乐观旷达,因此他的词风多为豪放达观,鉴赏辽宁的《蝶恋花》一词就有帮助。又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人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难怪在他生命的后期,会发出“想

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而到如今“凭谁问,廉颇老矣”的浩叹,他的词风豪放悲凉,与苏轼自然有所不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适当了解这个时代的风貌,即“论世”,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诗歌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中,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斗志,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诗人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二、懂得一些意象和典故

1.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2.典故。典故是约定俗成的,意思上是共通的。如上海卷《赤壁》中的“赤壁”,一说到赤壁,许多与赤壁相关的故事和诗文就会涌现出来,司马光的《赤壁之战》,杜牧的《赤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等,只要稍作筛选,对试卷中提的问题就能轻松回答了。再如浙江卷《菩萨蛮》中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中“长亭短亭”。原来古代驿路上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路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常见的典故还有“折柳”、“尺素”、“鸿雁”等等。

三、多读一些蕴含哲理的诗歌

国家考试中心的张伟明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命题之所以选择古代诗歌作为考查内容,一是从能力出发,古诗和新诗鉴赏,在考查的能力要求上是一致的;其次,古代诗歌从命题、选择范围上来看,古代诗歌比现代诗歌可选择的余地要大得多;第三,古诗中有不少诗句或脍炙人口,或蕴含哲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非常有益。”我们从张伟明先生选择古典诗歌考查的第三点理由中不难发现,“脍炙人口”与“蕴含哲理”这两个要素,便是诗歌鉴赏材料的选择标准。具体对照2004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应该说基本体现了这个选择标准,如《木兰花》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鹧鸪天》中有“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东溪》中有“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蝶恋花》中有“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等等。

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多去读一些带有“脍炙人口”“蕴含哲理”的诗歌,这样的复习效果会更好一些。可能有人觉得这样的诗歌难找,其实不难。其中有一种方法——你可以由名句而诗歌,也就是说,你可以顺着名句,追本穷源地去找诗歌。如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顺着名句去寻找,知道是来自宋代的三首不同的词,分别是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蝶恋花》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如此进行,有血有肉,诗歌鉴赏会落到实处,效果自然就好。

四、明白诗的类别和特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因此,分清诗歌类别往往是理解和鉴赏诗歌内容的一个突破口。分法可以有很多,这里仅就内容的分法来讲,一般可分为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人物诗、咏怀诗、咏史诗等等。下面择要地讲几种。送湖南部曲①,【宋】辛弃疾,古诗词鉴赏

1.山水诗:是诗人借助山水风光来表现自己的心态、理想、爱憎,把山水人格化,情景交融。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柳宗元的《江雪》,景中的情怀是什么呢?在了解这首诗的背景之后,便不难发现,该诗是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寄托自己孤傲不羁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愤恨。

2.咏物诗:这种诗往往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即诗人通过对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使诗人笔下的物具有美感,并寄寓了作者的情怀和志向。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作者借梅来表明自己的心志。即孤高不群和矢志不移的品质。这类诗很多。又如于谦的《石灰吟》,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3.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如全国卷I《秋思》,这是一首典型的怀乡诗。见秋风而怀乡,而怀乡之情最后都落在一个典型的细节上,“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如全国卷Ⅲ《鹧鸪天》,怀乡之情浓缩在“杜鹃的啼叫声”中,“十里楼台”也好,“百花翠微”也好,还是阻止不了他对家乡的思念。前年考的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也是因闻笛而思念家乡。

4.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如全国卷Ⅳ《江城子》,明写金陵实景,暗寓历史沧桑,此词与李白的《越中览古》、刘禹锡的《石头城》非常相似。又如上海卷《赤壁》,这跟杜牧的《赤壁》也有相似之处。要品味咏史诗,读一读刘禹锡、杜牧的诗帮助很大。刘禹锡的咏史诗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杜牧的咏史诗如《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登乐游原》、《题乌江亭》等,仔细品味这两位代表人物的咏史代表作品,对于鉴赏同类的其他作品不无裨益。

五、熟悉一些表达技巧

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作者往往会采用一些表达技巧。分析表达技巧一般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等。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很多,主要有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反复等,有的还用了赋比兴手法。表达方式在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有虚实结合;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写作技巧常见的有衬托、对比、象征、渲染、卒章显志、联想想像、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等。

六、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

诗歌鉴赏的方法总的来说就是披文入情,知人论世、感知妙悟,但高考的要求是初步鉴赏,我们认为鉴赏的切入点要小而精,才能说得深而透。下面介绍常见的一些快速切入的方法。

1.从标题入手。题目是作品的眼,它往往是作品的灵魂,或是作品的线索,它暗示了作品的主旨和情感,体现了作品的构想。如陆游的《书愤》,文题就意味着抒发自己心中的激愤,而全诗正是以“愤”贯穿的。

2.从作品中所选取的物景入手。古诗词中许多物景都被赋予特定的意义。如“柳”(“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就与送别留恋有关,“月亮”(“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就与思家想人、盼望团圆相关,“鸿雁”则大多和书信传情有联系。

3.从作品中所暗示的关键词语入手。诗是感情的结晶,因而诗中最能显现感情的字眼,恰恰是窥视该诗内蕴的窗口。如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

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个“愁”字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我们窥视作者内心世界的窗口,缘何而愁?细品上下诗句便可知晓。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题中的“喜”与诗中“好”字最能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又如“多情”是《念奴娇》中的词眼,“空城”是《扬州慢》中的词眼。

4.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入手。往往这类诗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共三段,第l段写对越人介绍的高大雄奇的天姥山强烈的向往;第2段写“因之梦吴越”的离奇变幻,五光十色,令人惊心动魄的梦境;

第3段写梦后醒后的感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正是在前两段基础上的内心世界的表白,点明写作意图——政治上失意,感到平生抱负无法实现,内心苦闷无法排遣,为表示对权贵的鄙视,诗人借对非现实的美好的神仙世界的向往,把美好的梦境与丑恶的社会现实进行对照,抒发了自己向往自由天地和反抗权贵的思想感情。又如杜甫的《兵车行》中的“点行频”三字,就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园荒芜的根源。

5.从作品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入手。古代诗歌中色彩的选用也往往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暖色(红、橙、黄)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所表达的思想的感情常是欢愉快乐的,而冷色(白、绿、蓝)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所表达的感情大多是凄苦悲哀的。

6.从联系作者生平情况以及艺术风格入手。知人论世.不同的作家其人生道路、所处时代不同,他们作品所表现出的感情、所体现出的风格也不同。李白的豪迈奔放与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不同;苏轼的豪迈奔放与柳永的细腻缠绵迥然不同;陶潜闲适自得的田园诗与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也大相径庭。即使是同一个作家因为所处的时期不同,其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李清照前后期诗的风格就明显不同。

7.从作品中的议论抒情句入手。诗言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在诗中有直接的表露,这比通过写景句来找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容易得多,并且也更为准确。如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一问就表现了作者还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思想。

8.从分析表达技巧入手。一首诗除了内容健康、意境深远或形象具体外,大都与运用的表达技巧有关,如“比喻”、“兴”、“拟人”等。有些作品还涉及到情景结合的方式:即景抒情、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这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的运用。

9.从分析文学形象入手。《考试大纲》中也涉及文学形象的鉴赏。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评价文学形象时要从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并通过分析环境描写和一些细节描写来赏析文学形象,并对诗歌的内容作出正确评价。如元稹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垂死病中惊坐起”一句中“惊坐起”这一细节描写就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听到好友白居易遭贬后受刺激之强烈和心情之悲愤。

10.从分析诗中的数字人手。在古代诗歌中数字与诗也有着联系,有助于写景状物。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数字就有意境。翠柳中的一对黄鹂儿,清啭和鸣,情趣浓烈;万绿丛中两点黄,色彩绚丽,掩映如画。这里如写成“一”个黄鹂,则其形太孤,如用“几”个黄鹂,则其声太乱,“两个”为一对,是雌雄双栖,所以和鸣相亲。蓝天之下,白鹭高翔。联成一线,升腾而上,色调清新,景象优美。正因为这个数字用得好,就构成了黄鹂、白鹭之“小”和翠柳、青天背景之“大”的对比,形成了别具风味的艺术境界。数字入诗还可刻画人物。自居易的《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千”、“万”、“半”字写出了琵琶女不愿露面、十分羞赧的神态。

当然还可以从文章的章法、语言的特点、情景的关系、动静结合等方面加以赏析,这里从略。

第二篇:《2013高考古诗词鉴赏总汇》送湖南部曲①,【宋】辛弃疾,古诗词鉴赏

第三篇:《2013高考古诗词鉴赏总汇》

第四篇:《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阅读答案》

送湖南部曲

辛弃疾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阅读答案】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阅读答案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注:①部曲:即部属。古代大将的军营都设有各司其事的属官,称之为“部曲”。②急急符:紧急命令。【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阅读答案】文章送湖南部曲① 辛弃疾 阅读答案出自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第五篇:《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②“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收起 ︽

(1)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2)【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听我楚狂声”出于《论语?微子》(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表达了作者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富贵非吾事”出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意为自己此次奉召赴临安并不是追求个人营利,并且也不想在那里久留,表明自己的心迹。

  附【赏析】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送答之作可以说是多得不可胜数,然而真正能千古流传的佳作,却并不多。辛弃疾的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答别之作。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初,辛弃疾出任福建提点刑狱。【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这年底(1193年2月),他由三山(今福建福州)奉召赴临安,当时正免官家居的陈岘(字端仁)为他设宴饯行,遂慨然而作此词。

  此词上片分两层,前两韵是第一层,直接抒写诗人的“长恨”和“有恨无人省”的感慨。作者直接以“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句开篇,乍看似觉突兀;其实稍加思索,就会明白其深刻的感情背景。由于北方金朝的入侵,战乱不息,被占区人民处在金人统治之下,而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却非但不图恢复,还对主张抗金北伐的人士加以压制和迫害,作者就曾多次受到打击。这对于一个志在恢复的爱国者来说,怎么能不为此而感到深切的痛恨呢?如此“长恨”,在“饮饯席上”岂能尽言?所以词人只能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把它“裁作短歌行”。“短歌行”,原是古乐府《平调曲》名,多用作饮宴席上的歌辞。词人信手拈来,融入句中,自然而巧妙地点明了题面。“长恨”而“短歌”,不仅造成形式上的对应美,更主要的是显示出那种恨不得尽言而又不能不言的情致。“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一句,合用了两个典故。据《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由于留侯张良设谋维护太子,此事只好作罢,戚夫人因向刘邦哭泣,刘邦对她说:“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中表达了刘邦事不从心、无可奈何的心情。又《论语?微子篇》载,楚国隐士接舆曾唱歌当面讽刺孔子迷于从政,疲于奔走,《论语》因称接舆为“楚狂”。辛弃疾在这里运用这两个典故,目的是为了抒发他虽有满腔“长恨”而又无人理解的悲愤,一个“狂”字,更突出了他不愿趋炎附势、屈从权贵的耿介之情。从遣词造句看,这一韵还妙在用“何人”呼起,以反诘语气出之,大大增强了词句的感人力量;而“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反复咏言,又造成一种一唱三叹,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词人在直抒胸臆以后,紧接着就以舒缓的语气写道:“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一韵三句,均用屈原《离骚》诗句。前两句径用屈原原句,只是“兰”字后少一“之”字,“畹”字后少一“兮”字。【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文章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古诗词鉴赏出自古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40048/

推荐访问:辛弃疾的古诗词 古诗词鉴赏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