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乾坤的词

来源:古诗词鉴赏 时间:2016-11-15 12:00:3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诗词鉴赏】

【一】:诗词载乾坤韵满人间

诗词载乾坤韵满人间

诗词欣赏与审美情趣的培养

诗词载乾坤韵满人间

——诗词欣赏与审美情趣的培养

摘要; 古诗词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美的宝藏,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人生的浓缩,蕴含着丰富的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古诗词能开阔视野,加厚人生,滋润心田。 读一首诗词,无疑是一次审美的体验,心灵的润泽。鉴于此,在进行诗词欣赏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培养审美情趣,从自然之美、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哲理之美、艺术之美等五方面开掘诗词中的美育因素。

关键词:诗词欣赏;审美情趣;滋润心田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不无偏颇地迷信“:美将拯救世界。”虽然事实上美迄今为止并没有能够拯救世界,但是,我们应该承认,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 而是与美感有密切关系的特殊教育,即是通过美感来进行的教育。这是一种与美的感动相结合的有教育作用的思维活动。它能同时影响人的思想和感情,对改变人的整个教育面貌——思想修养、道德情操艺术趣味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古诗词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美的宝藏,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社会人生的浓缩。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培根认为“:读诗使人灵秀。诗词形象鲜明可感,情感细腻丰富,表现手法复杂多样,节奏鲜明,富于音乐性,蕴含着丰富的美,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优秀的古诗词能开阔我们的视野,加厚我们的人生,滋润我们的心田。 读一首诗词,无疑是一次审美的体验,心灵的润泽。

如今,

我们便从那些名流千古的诗词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吧。

一往情深深几许 江城子 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情深,哀思深挚。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

奈何情深缘浅!奈何只能天人永隔。情要多深方能厮守终身,爱要多久才能生死相随。

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 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 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 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 兰舟摧 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 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 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 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 ,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 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 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

相爱却不能相守,何处话凄凉!有多少爱多少回忆难堪回首,只能深埋心中。“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只有泪千行。情深几许方能执子之手柚子偕老呢!

一样柔肠万种情思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西风乍起,人间天上,除却我心而外,芸芸谁会秋凉? 不忍见萧萧黄叶,匆匆忙忙闭锁疏窗闭锁疏窗。几多旧事,几度思量。当年,春光窄窄,春睡足足,春意芳飞。与你诗词对垒,酒浓茶醉,胜如为你梳妆。而今只影空怀远,不解香魂何处,却晓得当时笑语、当时乐事,非是寻常。

我的所有情绪早已随你的逝去消散全无,只剩下那占据心底的留念,你我相逢的太过匆匆,来不及回味却只能成为回忆。当时不在意,过后才明白那才是最美的“寻常”。

点绛唇·寂寞深闺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全词情词并胜,神韵悠然,层层深入揭示了抒情女主人公心中无限愁情。这首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伤春、伤别,融为柔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写出了让人肝肠寸断的千缕浓愁:寂寞愁、伤春愁,伤别愁以及盼

【二】:二、昆明有乾坤

颐和园记录集解说词第二集 昆明有乾坤

高塔变高阁 千古留悬念

修园不修墙 背后藏玄机

南北风格 天下精华

盛世理想 集于一身

晨钟暮鼓 男耕女织

万寿昆明 自有乾坤

【简介】公元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清漪园建成。清漪园与香山静明园、玉泉山的静宜园、万寿山,连同它东面的畅春园和北边的圆明园一起,在北京西北郊连成了一片庞大的园林区,史称“三山五园”。 在清漪园里,流传着很多故事、传说和至今未解的谜团。佛香阁的所在地原本是一座九层的延寿塔,这个专为皇太后祝寿而设计的建筑,却在接近完工之际突然被拆除改建为佛香阁。据记载,建塔拆塔的花费几乎占据修园总花费的1/10。对拆塔建阁的原因,后人有多种猜测,但真相如何,依然是一个悬念。此外,世界上最长的长廊、与众不同的听鹂馆小戏台、造型奇特的建筑“扬仁风”、仿苏州山塘街的买卖街,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清漪园的山水建筑又如何体现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本集将一一呈现。

【正文】

公元1764 年,清乾隆二十九年夏季,一场大雨中荷花摇曳,湖光潋滟,山色空蒙,其实这并不是赏常见的江南景色,而是北京西北郊的清漪园雨景。清漪园的建成,让这一年的雨水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意义。西山、玉泉山上的雨水和泉水汇集成溪流,顺着纵横交错的水渠流到山下,灌溉着大片的水田。这里种植的稻米香糯可口,成为皇家专用的贡品。水流通过玉河注入清漪园的昆明湖,面积达三千三百余亩的昆明湖,实际上成了位于京西的人工水库。

就在清漪建成的同时,新增的万泉庄水系也完工了,自此,以清漪园为枢纽,北京西北郊五座皇家园林之中的四座都由水路连接起来。京郊的这个水利系统提供了周边农田和园林用水,从昆明湖通向护城河的长河,则让清漪园和紫禁城一脉相连。当年从紫禁城前往清漪园有两条道路,陆路是出西直门经圆明园向西,由清漪园大宫门进入园内。和陆路相比,走水路去清漪园更加快捷而且有趣,皇帝的龙舟从西直门外的倚虹堂码头出发,沿着长河行进大约九公里,可到达清漪园。今天的北京城依然保留着乾隆时期的这条水道,水道大部分狭窄而弯曲,最窄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过。在水道的尽头,一座拱桥映入眼帘,它就是清漪园的水上门户——绣漪桥,穿过绣漪桥,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出昆明湖开阔的湖面。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放眼前方,就看到了十七孔桥白色的桥身,它连接着昆明湖上

的南湖岛。透过十七孔桥的桥孔,可以看到湖东岸的一道石堤,蜿蜒到远处的城关。龙船穿过十七孔桥,向西掠过南湖岛之后,昆明湖和万寿山的全景就像一幅展开的画卷呈现在眼前,湖光山色一览无余。至此,清漪园山水一体的完整面貌才尽收眼底,一路走来峰回路转,令人目不暇接的视觉效果,来自于古典园林艺术中先抑后扬步移景换的设计理念。

何处燕山以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这是乾隆皇帝赞美清漪园的著名诗句,而清漪园留给后人的,除了无双的风景,还有古老的传说,有趣的故事和至今未解的谜团。

从水木自亲码头登岸,人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被万寿山上那个巍峨的高阁所吸引,它就是佛香阁,是万寿山的核心建筑。然而在清漪园的最初的设计中,这里并没有佛香阁,而是一座九层高塔。

当年乾隆皇帝陪同母亲下江南的时候,曾经游览了杭州的六和塔,乾隆母子对六和塔极为喜爱,所以决定在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中,仿照六和塔和南京报恩寺的延寿塔修建一座高达九层的延寿塔。施工过程中,乾隆不时亲自来园内查看,督促工程进度。乾隆二十三年盛夏,九层的延寿塔已经建到了第八层,高塔巍峨

耸立,分外醒目。八月初七,乾隆再次亲临工地视察,然而仅仅两天之后,主管工程的内务府总管大臣三和却突然接到圣旨,命其拆掉当时已建好八层的延寿塔。这道出人意料的圣旨让所有的人都大惑不解。根据清宫档案奏事档的记载,建塔拆塔共花费白银三十七万余两,接近修建清漪园总花销的十分之一。延寿塔为什么在几乎完工的情况下突然被拆除呢?后人对此有多种猜测,有人说是由于砖石结构的九层宝塔过于沉重,造成地基坍塌,只好拆除。还有人说,是因为在这里建高塔不吉利,所以拆除。令人奇怪的是,这样一件大事在相关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而作为惟一的知情人,乾隆对此事的解释也前后不一,含糊其辞。乾隆在自己的《志过》一诗中提到,延寿塔是自行倒塌的,但延寿塔分明是=他下旨拆除的。后来乾隆又说拆塔是风水的原因,因为北海曾经建过一座塔,第二年就失火烧毁了。乾隆还引用明代的《春明梦余录》一书的记载,说在北京的西北部不宜建造高塔,然而人们查遍了此书也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

随着岁月的积淀,拆塔的原因愈加扑朔迷离,对这个谜团的解读也日益变得五花八门,在乾隆《志过》一诗中有这样两句:南北况异宜,窣堵建未妥。意思是由于南方的佛塔建在北方,环境条件大不相同,以致延寿塔建而未成。有人据此从园林风景的角度对拆塔原因作了一番探究,南方的六和塔建在开阔平坦的地面上,与周围的环境显得很和谐,而移植到清漪园中,周边的环境则大不相同,作为核心建筑,万寿山前的延寿塔,本应是总揽全园景物的枢纽,如同画龙点睛,在园林艺术中称为点景。但实际上,九层之高的延寿塔高耸于万寿

山上显得孤立而突兀,与周边的建筑不成比例,同时,如果将延寿塔放在三山五园的整体环境中观看,西南方向以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妙高塔作为衬托,应该起到延展景观的作用,也就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但实际上由东向西望去,延寿塔与玉泉山上的两座塔,三点成一线,显得单调而重复,几乎无景可借。乾隆也许是在延寿塔建到第八层的时候才突然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决定不惜代价纠正自己的失误,以求园林的完美。大概是身为皇帝,为苛求景致的完美而浪费钱财,多少有些说不过去,所以乾隆对于拆塔的事情才始终语焉不详吧。当然,这种说法并没有史料证明,与其说是考证,倒不如说是以古典园林学为依据作出的一番演绎,延寿塔被拆除的真相,至今依然是这座园林留给今人乃至后世的最大的悬念。

延寿塔被拆掉之后,乾隆命皇家样式房在废塔的原址上,重新设计了一座木质楼阁,这就是后来的佛香阁。佛香一词,来源于佛经中对佛的赞颂。佛香阁建

造在一座石砌的高达二十米的方形台基上,陡峭的台基与湖面基本垂直,台基大大增加了佛香阁的体量,从而也大大增强了佛香阁的气势。佛香阁调幅四十一米,阁内有八根铁梨木大柱直贯顶部。佛香阁是八面三层四重檐的木结构建筑,和之前的延寿塔相比,根基稳固、厚重宏大又不乏开张变化之势的佛香阁与万寿山横向延展的走势,以及中轴线上密集的建筑群,显得更加协调。佛香阁背靠万寿山,面南而坐,就像统领着园内所有景观的君王,它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点景作用,而且成为整个园区风景的构图中心和灵魂所在,无论从万寿山前的哪个方向,哪个角度观察,几乎都能看到佛香阁的存在。在不同景物的衬托下,佛香阁显现出变化万千、气度不凡的大家风范。假如从昆明湖的西南方向,透过西堤看佛香阁则是另有一番韵味,江南景色和北国风光水乳交融,自然气息和皇家气派浑然一体,这一幅绝妙的山水画面之中,浓缩了清漪园造园理念的精华。

听鹂馆位于万寿山前山西部,因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优美动听而得名,清漪园时期的听鹂馆上下两层,面阔五间,中间是一个面积不足一百二十平方米的小戏台,小戏台看似普通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它与一般戏台的朝向相反,是坐背朝南。当年的戏台为何如此修建已无从考证,不过有一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皇太后喜爱听戏,乾隆陪母亲游园的时候常来这里,正在演唱的昆曲花子拾金,相传是乾隆皇帝自己编创的曲目,而今天粉墨登场为皇太后表演的正是皇帝本人,据说正是由于乾隆有时亲自上台为母亲唱戏,为了保证皇帝处于最尊贵的位置,听鹂馆的戏台才修成了坐北朝南。

从空中俯瞰,昆明湖很像一个桃子的形状,它似乎印证了关于园林的另一个传说。因为清漪园是乾隆为母亲祝寿而修建的,所以昆明湖就是献给太后的一颗寿桃。无论这个传说是否属实,清漪园的确处处蕴含着对孝心的宣扬。清漪园乐寿堂里栽满了玉兰树,因为乾隆的

母亲十分喜爱生长在南方的玉兰花,乾隆就命人从南方引进,种植在清漪园中。玉兰花盛开的时候香气袭人,被称为玉香海,成为清漪园中最著名的景观之一。北京城种植玉兰的历史也正是从那时开始的。

在清漪园的后溪河有一个街市,各种生意应有尽有,热闹非常,其实这些掌柜、伙计和顾客都是太监宫妇和大臣们扮演的,这条街也是乾隆送给母亲的礼物。乾隆奉母南巡的时候,曾经在苏州的山塘街游玩,这里的水乡景色和山塘河两岸的店铺给皇太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太后年事已高,江南路途遥远,不便经常出游,于是乾隆皇帝就在清漪园中为母亲修建了这条买卖街。后溪河买卖街又

叫苏州街,全长二百七十米,有二百多间店铺,它模仿苏州山塘街一河两街的格局,但它的店面多采取北方风格的牌楼形式,店铺的铺面都朝河而开,可以在船上购物。从此,皇太后不出京城也能随时享受到游江南的乐趣了。www.fz173.com_有关于乾坤的词。

百善孝为先,以孝治天下,清漪园中体现的孝心,不仅是乾隆作为儿子心意的表达,也是作为君王的一种政治姿态,以此将自己对儒家文化的推崇彰显于世,而这种道德的宣扬,在大江南北的汉族民众中更容易深入人心。

www.fz173.com_有关于乾坤的词。

太后游园的时候喜欢在长廊中漫步、赏景,长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中间建有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留佳代表春天,寄澜代表夏天,秋水代表秋天,清遥代表冬天。几个亭子走一趟就如同过了一年,每个亭子之间的间隔大约是三百步,这个长度正好是一般行人最佳的散步距离。这条长达七百二十八米的长廊,没有山体的倚靠,也没有砖墙的支撑,却能历经岁月,稳固如初,也得益于几座亭子的巧妙安排,这些间隔分布的亭子,既点缀了长廊的景观,又起到了支撑长廊的作用。位于山水交界处的长廊,沿着湖山的走向顺势而建,像一条蜿蜒的彩带横贯东西,它把前山各处分散的景点连接起来,长廊廊枋上绘制的一万多幅彩画与廊外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人在廊中游,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处处皆风景,而长廊本身也成为这座园林中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乾隆四十五年二月的一天夜里,清漪园发生了一次意外事件,巡夜的守卫在乐寿堂里发现了一个陌生人,原来这名叫侯义公的平民在酒醉之后擅自走了进来,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混乱。内务府大臣等若干官员因为此事被追究责任并罚了俸禄。平民闯入清漪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作为皇家禁地,普通人竟然能够轻易进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漪园除了文昌阁至西宫门一段筑有围墙之外,其余三面都没有围墙,这在皇家园林中绝无仅有。清漪园为什么不修围墙呢?一方面是由于帝后并不在此居住,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出于园林景观设计上的考虑。这是乾隆朝宗室画家弘旿所绘的《京畿水利图》,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清漪园时期,东堤之外是无垠的田野,点缀着大小园林和村舍,南面是开阔的平原,西堤之外是天然水域和稻田,园林的西面有玉泉山,更远处是西山的群峰。为了充分利用这个环境,清漪园不设围墙,使园林的景色与周边的自然景物有机地融为一体,无限深远地扩张出去,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借景。

对于清漪园来说,最有气魄的造园手法就是借景于山,清漪园往西,数十里外的西山可为远景,林木青葱的玉泉山及山上的玉峰塔可为中景,山下的绿野平

畴和园林连为一体可为近景。远中近三景如水墨画一般,景物由远及近,色彩由淡到浓。在远处西山群峰的屏障下,在近处玉泉山的陪衬下,只有五十八米高度的万寿山小中见大,显得气势非凡。放眼望去,西山群峰和玉泉塔影都凝聚在园林景色之中。

借景于山使清漪园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典范之作。

园林艺术是一个国家、以至一种文化的形象体现,而不同的文化也孕育了不同的园林风格。在清漪园之前修建的圆明园中,有仿西式的园林建筑,我们可以看到,西式园林布局工整,严格对称,精于雕饰,可谓巧夺天工。而中式园林则讲究顺应自然,把人为雕琢的痕迹尽量隐藏起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在万寿山的后山,现在还能看到清漪园时期修建的赅春园的遗址,赅春园沿着自然山势把建筑分为三层,各层之间用爬山廊或叠石踏步相沟通,利用地势的变化达到建筑高低错落的效果,使整座建筑拥有了丰富的形态和灵动的空间。位于赅春园第三层的清可轩,曾经是乾隆的书房,室内靠南侧的整面墙壁都是裸露的岩石,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在石壁上面镌刻的乾隆咏清漪园的诗句,这面天然的墙壁和人工建筑浑然一体,为这座书房平添了几分风雅。www.fz173.com_有关于乾坤的词。

清漪园中的建筑讲究与不同的环境和意境相配合,富于变化,不拘一格。园林中的桥,有平桥、拱桥、亭桥,形态各异,大小不一,高耸的玉带桥,龙舟通过绰绰有余,低矮的知鱼桥几乎贴近水面;彩虹般的十七孔桥有一百五十米长,小巧的半桥一步就能跨过。园中的三十多座桥,几乎汇集了中国古典桥梁的所有形式。坐落在十七孔桥东端的廓如亭,是清漪园里最大的亭子,亭子呈八角形,所以又叫八方亭。廓如亭由二十四根圆形的柱子和十六根方形的柱子共同支撑,向上攒尖的重檐使廓如亭显得舒展而又壮观。

清漪园中有四十多座亭子,各具特色,多姿多彩,它们既是山水之间不可或缺的点景之作,又是人们游园时的歇息之处和最佳的观景场所。

进入乐寿堂西边的一个小跨院,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低头俯视,地面上用石头做出的装饰造型,酷似一把折扇的扇柄,顺着八根扇骨向前望去,眼前的建筑正是一个扇面的形状,因为形似打开的折扇,所以俗称扇面殿,这大概是园内造型最为奇特的建筑了,它的名字也很

【三】:关于励志的古诗词

www.fz173.com_有关于乾坤的词。

关于励志的古诗词

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4、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528899/

推荐访问:病房有乾坤 昆明有乾坤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