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下)诗词赏析专项训练(附答案)(3)

来源:古诗词鉴赏 时间:2016-04-13 11:12:3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诗词鉴赏】

第一篇:《语文版七年级(下)诗词赏析专项训练》

语文版七年级(下)诗词复习专题

句解 饮 酒 陶渊明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见”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暗含规劝误入尘网中人回归之意。

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4“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作为全诗诗眼,对我们当今现实当也有指导意义,只要我们每个人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相对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欲人都有欲。人欲无忌,而人欲有异;人欲无边,而人欲有限。活到哪种年纪就有哪种欲望。无欲望便无希望。但欲因人生,人因欲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欲望造就不同的人。立欲必正,验欲必果。人生如何,重在立欲。欲系福祸,各自把握。唯非分之欲是过。欲壑难填,莫坠其渊!这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和偕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题解

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饮酒》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

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以景为诗源,以情为诗缘,以理为诗尾。前四句的“心”与“地”正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只要你“心远”,无论在何地都不会受世俗喧嚣的干扰。你,一边采着菊,一边赏着山,人景融为一体。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构成一幅美好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不是语言所能表达。可谓物我相融,意味无穷。

句解 次北固山下 王湾

1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写在下面:平(或绿)

2“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等)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3.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诗句在描述时序交替的景物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次北固山下》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6《次北固山下》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7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在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 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即可

8“海日和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9对下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DD1A2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A1.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1.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1.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1.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A2.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2.首联先写“客路”后定“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C2.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2.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题解

这首诗是作者旅途思乡之作,主要写诗人清晨在江面上的所见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客路”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此联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尾联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句解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作这首诗的时候,陈子昂正在武攸宜军中作随军参谋。武为人轻率,缺乏智谋,出征一年后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为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被采纳,反而被降职为军曹。陈子昂屡遭挫折,报效国家的志向难以实现,现实中受到严重打压的困窘难以拓解,一腔悲愤,无从宣泄。登黄金台上而追思千年前燕国君臣相得、风云际会的往事,心潮澎湃,难以自已,一股酸楚由心而发,冲旋而上,侠气铮铮的硬汉也泪水滂沱,不能自控。

2此诗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题解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

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句解 雁门太守行 李贺

1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压”的作用: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角 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3、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4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 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 的勇雄形象。

5.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 )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4、悲壮惨烈,以死报国。5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

6下面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人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A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7小练习(1)、本诗作者为,字,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 ”等,与 、 三人并称唐代“三李”。(2)、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 ,歌颂了 。(3)、全诗作者构思三幅画面,反映唐唐军的活动:白天,严阵以待;黄昏,刻苦练兵; , 。(4)、“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5)、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 。(6)、“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7)、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用了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1、唐 李贺 长吉 诗鬼 李白 李商隐2、一场边关战争 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3、中夜 奇袭敌营 4、①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②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5、局势的危急6、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7、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见前幽州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题解

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 “黑云压城城欲摧”,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连战鼓也擂不响,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句解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老树 、 西风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D1)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A1.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1.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1.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1.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题解

这首小令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句解 迢迢牵牛星

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2.《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这是写景句。,“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可望却不可即,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

4.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语文版七年级(下)诗词赏析专项训练(附答案)(3)】

5.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这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思念亲人的孤寂苦闷心情。

6.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夫妻分离。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泣涕零如雨.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动作和情态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7.下列对于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字面是叙写织女的天上愁思,实际却句句在抒发思妇的人间离恨。B."迢迢牵牛星"是说牵牛星很遥远,"皎皎河汉女"是说织女星很

明亮,这两句诗分别写出了这两颗星的不同特点。C.这首诗闪现着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它将天上的星星赋予生命,使它们具有细腻丰富的感情,读来真切动人。D.诗中六个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又自然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题解

这首诗叙述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题目为《迢迢牵牛星》,但本诗的主人公并不是牛郎而是织女。织女的形象源于民间传说。在人们的心目中,织女是勤劳、美丽、多情的化身。本诗着重刻画的是织女哀伤不幸的一面。

诗篇开头,由牵牛星引出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引出织女织作的场面,但这并不是本诗叙写的重点,“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句承上启下进行过渡,一下子将孤独、哀怨、痛苦、不幸的织女推到了读者面前,与她日夜相思的牛郎却因隔着天河而不能相见,天河水清且浅,两岸相距并不遥远,却无人给他们搭上一座小桥让二人相会,织女只能默默凝视,欲语不能,盈盈粉泪,柔肠寸断。这真是“凄凄惨惨戚戚”,让读者感慨哀叹,唏嘘不已。这首诗之所以流传久远,还在于它深刻的内涵,诗句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 句解 渡荆门送别 李白

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2.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3.“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4.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感情。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DC1A 2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A1.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B1.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C1.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D1.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A2.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B2.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2.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D2.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C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选项中“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的表述不准确,只说天未提水) 题解

此诗有二,一是思想内容:胸怀大志,想做一番事业;思念家乡;二是艺术特色:浪漫的手法,写壮阔的景色,工整的对仗

此诗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

第二篇:《语文版七年级(下)诗词赏析专项训练》

语文版七年级(下)诗词复习专题【语文版七年级(下)诗词赏析专项训练(附答案)(3)】

句解 饮 酒 陶渊明 1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 “见”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是说山里面自然的景观早晨和晚上都非常好,在傍晚时分飞鸟呼朋唤侣结伴而归,大自然是在这个很自然的气氛中飞鸟就回到鸟巢中去了。暗含规劝误入尘网中人回归之意。

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4“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作为全诗诗眼,对我们当今现实当也有指导意义,只要我们每个人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相对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欲人都有欲。人欲无忌,而人欲有异;人欲无边,而人欲有限。活到哪种年纪就有哪种欲望。无欲望便无希望。但欲因人生,人因欲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不同的欲望造就不同的人。立欲必正,验欲必果。人生如何,重在立欲。欲系福祸,各自把握。唯非分之欲是过。欲壑难填,莫坠其渊!这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和偕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题解

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饮酒》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以景为诗源,以情为诗缘,以理为诗尾。前四句的“心”与“地”正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只要你“心远”

,无论在何地都不会受世俗喧嚣的干扰。你,一边采着菊,一边赏着山,人景融为一体。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构成一幅美好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不是语言所能表达。可谓物我相融,意味无穷。

句解 次北固山下 王湾

1靖你从诗中选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写在下面:平(或绿)

2“风正一帆悬”的“悬”字,用得极妙,请简析。”“悬”是笔笔直直地高挂的样子“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等)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3.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诗句在描述时序交替的景物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次北固山下》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6《次北固山下》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7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在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 能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即可

8“海日和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9对下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DD1A2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A1.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1.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1.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1.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A2.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B2.首联先写“客路”后定“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C2.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2.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思乡愁绪。 题解

这首诗是作者旅途思乡之作,主要写诗人清晨在江面上的所见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客路”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此联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尾联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句解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

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作这首诗的时候,陈子昂正在武攸宜军中作随军参谋。武为人轻率,缺乏智谋,出征一年后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为前驱以击敌,武攸宜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被采纳,反而被降职为军曹。陈子昂屡遭挫折,报效国家的志向难以实现,现实中受到严重打压的困窘难以拓解,一腔悲愤,无从宣泄。登黄金台上而追思千年前燕国君臣相得、风云际会的往事,心潮澎湃,难以自已,一股酸楚由心而发,冲旋而上,侠气铮铮的硬汉也泪水滂沱,不能自控。

2此诗朗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题解【语文版七年级(下)诗词赏析专项训练(附答案)(3)】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语文版七年级(下)诗词赏析专项训练(附答案)(3)】

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句解 雁门太守行 李贺

1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压”的作用: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语文版七年级(下)诗词赏析专项训练(附答案)(3)】

3、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4这首诗用浓重的笔墨描绘了一幅 的战斗场面,勾勒出将士们 的勇雄形象。

5.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正确,为什么?( )

A孤城将破,将士们拼死守城B孤城将破,但将士们斗志昂扬,并趁夜出击

C孤城将破,远方援兵趁夜而至(4、悲壮惨烈,以死报国。5诗人把一个旷日持久的战争浓缩在一个昼夜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幅画面,一是在白天将士们严阵以待,一是黄昏前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兵出其不意袭击敌人故答案是(B))

6下面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人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A这是一首用乐府旧体写的边塞战争题材的诗,全诗用夸张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7小练习(1)、本诗作者为,字,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世称“ ”等,与 、 三人并称唐代“三李”。(2)、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 ,歌颂了 。(3)、全诗作者构思三幅画面,反映唐唐军的活动:白天,严阵以待;黄昏,刻苦练兵; , 。(4)、“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5)、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 。(6)、“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7)、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各用了一个典故,分别有什么作用?(1、唐 李贺 长吉 诗鬼 李白 李商隐2、一场边关战争 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精神。3、中夜 奇袭敌营 4、①运用比喻、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②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5、局势的危急6、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7、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见前幽州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题解

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 “黑云压城城欲摧”,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甲光向日金鳞开”,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连战鼓也擂不响,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才。诗人引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句解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老树 、 西风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D1)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A1.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B1.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1.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1.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题解

这首小令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句解 迢迢牵牛星

1.“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2.《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3.“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这是写景句。,“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可望却不可即,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

4.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

5.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这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思念亲人的孤寂苦闷心情。

6.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夫妻分离。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泣涕零如雨.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动作和情态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7.下列对于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字面是叙写织女的天上愁思,实际却句句在抒发思妇的人间离恨。B."迢迢牵牛星"是说牵牛星很遥远,"皎皎河汉女"是说织女星很

明亮,这两句诗分别写出了这两颗星的不同特点。C.这首诗闪现着浪漫主义的绚丽色彩,它将天上的星星赋予生命,使它们具有细腻丰富的感情,读来真切动人。D.诗中六个叠音词的运用,既增强了节奏的美感和音韵的协调,又自然贴切地表达了物性与情思

题解

这首诗叙述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题目为《迢迢牵牛星》,但本诗的主人公并不是牛郎而是织女。织女的形象源于民间传说。在人们的心目中,织女是勤劳、美丽、多情的化身。本诗着重刻画的是织女哀伤不幸的一面。

诗篇开头,由牵牛星引出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引出织女织作的场面,但这并不是本诗叙写的重点,“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句承上启下进行过渡,一下子将孤独、哀怨、痛苦、不幸的织女推到了读者面前,与她日夜相思的牛郎却因隔着天河而不能相见,天河水清且浅,两岸相距并不遥远,却无人给他们搭上一座小桥让二人相会,织女只能默默凝视,欲语不能,盈盈粉泪,柔肠寸断。这真是“凄凄惨惨戚戚”,让读者感慨哀叹,唏嘘不已。这首诗之所以流传久远,还在于它深刻的内涵,诗句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 句解 渡荆门送别 李白

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2.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3.“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4.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思乡的感情。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5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DC1A 2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A1.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B1.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C1.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D1.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A2.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B2.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2.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D2.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C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选项中“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云天图”的表述不准确,只说天未提水) 题解

此诗有二,一是思想内容:胸怀大志,想做一番事业;思念家乡;二是艺术特色:浪漫的手法,写壮阔的景色,工整的对仗

此诗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

第三篇:《(语文版)七年级下诗词赏析专项训练》【语文版七年级(下)诗词赏析专项训练(附答案)(3)】

七年级下诗词赏析专项训练

1、“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这句诗揭示了以下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走近细看,却又看不清有什么颜色。以此景描写早春再恰当不过。

3、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也透露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着力表现诗人陶醉在累累硕果的欢乐之中。

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6、《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诗句在描述时序交替的景物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8、《次北固山下》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 1

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这句诗揭示了以下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1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1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1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1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总写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15、赏析《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老树 、 西风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昏鸦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古道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②《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③“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2分)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④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 2

悲凉的心境。

16、赏析《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

②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③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④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⑤“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17、赏析《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是青山、绿水

②请描述划线诗句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18、赏析《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 的强烈思念。

②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或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③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④赏析千古名句“烽 3

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④ “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⑤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感情。那么,这首诗具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⑥《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伤感国事,怀念家人;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⑦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9、《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高兴呀!

20、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4

第四篇:《七年级下诗词赏析专项训练》

七年级下诗词赏析专项训练

1、“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这句诗揭示了以下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走近细看,却又看不清有什么颜色。以此景描写早春再恰当不过。

3、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也透露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着力表现诗人陶醉在累累硕果的欢乐之中。

5、“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6、《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诗句在描述时序交替的景物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8、《次北固山下》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9、“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这句诗揭示 1

了以下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1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1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1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1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总写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的艺术形象。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15、赏析《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老树 、 西风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昏鸦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古道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_”。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②《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③“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2分)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④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16、赏析《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

①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

②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③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④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⑤“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象? 两岸的山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诗人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17、赏析《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是青山、绿水

②请描述划线诗句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18、赏析《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 的强烈思念。

②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或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③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④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④ “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⑤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感情。那么,这首诗具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 3

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⑥《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伤感国事,怀念家人;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⑦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19、《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高兴呀!

20、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①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②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4

第五篇:《语文版七年级下诗词赏析训练》

语文版七年级(下)诗词赏析专项训练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是青山、绿水

4.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船行江中,和风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诗句在描述时序交替的景物中,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6.《次北固山下》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7.《次北固山下》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8.赏析“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象征大地回春的淡远草色,远胜过晚春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这句诗揭示了以下道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的萌生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9.“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走近细看,却又看不清有什么颜色。以此景描写早春再恰当不过。

雁门太守行 李贺【语文版七年级(下)诗词赏析专项训练(附答案)(3)】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 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10.“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压”的作用: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11.“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角声满地”,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2.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枯藤、 老树 、 西风 ; 与“夕阳”相呼应的是:“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人家”。 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13.《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12.“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13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不是形容水,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15.《迢迢牵牛星》中叠词运用的妙处: 这首诗一共十六句,其中六句都用了叠词,即迢迢、皎皎、纤纤、盈盈、脉脉。叠词的使用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16.“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这是写景句。,“河汉”既“清”且“浅”,而且也相距“复几许”,并不遥远,可望却不可即,咫尺胜天涯。这样就更加有力地突出了织女的情绪,更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

17.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诗句强调织女与牛郎虽只隔一水间,却只能用默默地眼神含情地相望来表达心中的渴念和爱慕情意。“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更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之间的缠绵情意。

18.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思念亲人的孤寂苦闷心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19.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随”字将群山语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20.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21.“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22.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怜”。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23.“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写望中所见,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国破”的断垣残壁与“城春”的生机蓬勃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突出勾画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的深沉感慨。

24.“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花因“感时”在溅泪,鸟为“恨别”而惊心。这看似不合理,其实是用了移情法。花、鸟本是自然物,现在由于诗人的特殊心境,把自己的感受移加到它们身上,觉得它们也通人情。花朵含露,是感伤时局在

落泪,鸟儿跳跃,是因为生死别离而心绪不宁。

25.“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26.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27.“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象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

28.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踪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以景抒情,言虽尽而意未绝。同时也表现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和惆怅之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9.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明月、清风惊动了喜鹊和蝉儿,使它们鸣叫起来了。“惊鹊”和“鸣蝉”两句以动写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3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也透露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着力表现诗人陶醉在累累硕果的欢乐之中。

3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大雨将至而终得“茅店”的惊喜之情。

32.《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高兴呀!

第六篇:《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既指自然界的东风,又指促人成功的机遇,诗中的周郎指周瑜。

2、这首诗是咏史诗,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议论感慨。

3、请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锅二乔”: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的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此句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以小见大,深刻警醒。也表达了这样的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的上片描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对月抒怀,结尾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2、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婵娟”指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这两句表明了情意的相通不受空间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美好祝福,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情怀,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情感,一方面都对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理想充满信心。不过贯穿始终的是词人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三、《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chú)。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曲子开头怎样描写潼关地势?作用是什么?

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吕,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作用:A引发历史兴亡之感慨。B极言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突出主题。

2、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议论针对什么事实而发?

历代王朝兴亡更替,“宫阙万间”修又毁,毁又修,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

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劳动人民的无比同情,对统治阶级无比失望和怨恨的复杂情感。【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

四、《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zh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1、第二句连用了停、投、拔、顾等几个动词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运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

用典。运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遇到明君建功立业的愿望,对前途仍抱有希望。

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苦闷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5、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的两句,表明诗人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对前途充满信心。

五、《白要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zhé),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狐裘不暖、锦衾薄、躬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都生动地说明了边地雪天的奇害叫人难以忍受。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表达了作者因作者返京而无限惆怅的思想感情。

3、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千古名句。

此句以春花喻冬雪,比喻新颖奇特,颇有浪漫色彩,不但给人以色彩的美,而且把视觉和嗅觉并用,给人以馨重,为千古咏雪名句。(望着披上银装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形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六、《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复杂心情:既有离别的伤感,也有回归的喜悦,更有继续忠心报国的信念。【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文章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出自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下列对诗词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八、《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1、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在原文上划分)。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九、《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如意,明朝(zhāo)散发弄扁(piān)舟。

1、诗中用比兴的手法表现作者绵绵无尽愁情的语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试描绘激起诗人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的万里秋空图。

秋高气爽,长空万里无云,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列,向南方飞去。

3、诗中诗人的心理变化历程是什么?

愁苦烦忧—振奋—更加愁苦。

4、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

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赏析试题及答案】古诗词鉴赏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从格律上看,这是一首律诗,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爱情诗。

2、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根据诗的内容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

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别等)

3、这首诗的前两节写暮春时节,男主人公触境伤情,怅恨别离。

4、请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赏析。

内容、情感:此联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现用来比输默默的无私奉献精神。语言、写法:此联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谐音的方法。“丝”与“思”谐音,暗指“相思”,下句写蜡炬燃烧时流下的蜡汁喻“相思泪”,两句诗比喻对爱的人思恋到死才能停止,表达对爱情的无比坚贞。

十二、《登飞来峰》王安石

1、   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千寻”突出塔高,为下文作铺垫。

2、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3、   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借景抒情。说明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表明作者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扰,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

第七篇:《广州市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考题汇编(附答案)(7)》

广州市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考题汇编(附答案)(7) 文章来自:

广州市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考题

一、近年广州市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题

2003年中考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7.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5分)

2004年中考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浣 溪 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7.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005年中考卷 出自九年级上课外必背诗

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5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2分)

参考答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3分)

参考答案: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2007年中考古诗卷

1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阙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文章来自:

广州市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考题

一、近年广州市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题

2003年中考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7.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5分)

2004年中考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浣 溪 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7.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005年中考卷 出自九年级上课外必背诗

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5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2分)

参考答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3分)

参考答案: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2007年中考古诗卷

1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阙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广州市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考题汇编(附答案)(7)】广州市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考题汇编(附答案)(7)。 (李煜《虞美人》) , 文章来自:

广州市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考题

一、近年广州市中考语文诗词鉴赏题

2003年中考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7.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其中的理由。(5分)

2004年中考卷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浣 溪 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7.这首词中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005年中考卷 出自九年级上课外必背诗

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5分)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2分)

参考答案:“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和深化。

(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3分)

参考答案: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2007年中考古诗卷

1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阙四句中有两句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请将它们找出来。

(2)下面两个句子都写了“愁”,请简要说出它们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文章来自:

2008年中考古诗卷出自八年级下课内必背诗

12.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⑴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

⑵“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2009年中考古诗卷 出自八年级下课内必背诗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2.这是一首述志诗,有人说,诗的基调由悲郁而昂扬,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选择诗中句子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

2010年中考古诗卷 出自九年级上课内必背诗

1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4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2011年中考古诗卷(附有答案) 出自七年级下课外必背诗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广州市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考题汇编(附答案)(7)】文章广州市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考题汇编(附答案)(7)出自

2012年中考古诗卷 出自九年级下课外必背诗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1)“更深”“阑干”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二、备战2013年中考古诗鉴赏题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出自八年级上课内必背诗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 本文来自凭危”是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回答。(1分)

(2)此诗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3分)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自七年级下课外必背诗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和“ ”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2分)

(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4分)

参考答案:(共6分)(2分)(1)凄凉地,弃置身

(4分)(2)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答“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也对)

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出自八年级下课内必背诗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什么? (1分)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6、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出自八年级下课内必背诗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押 韵,韵脚是 。(1分)

(2)、在这首词中,抒发守边将士思乡之情的词句是 , 。(1分)

(3)、表现了守边将士 的愿望。(1分)

(4)、这阙词通过描写塞外的 等景物,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和决心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1分) 文章来自:

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出自八年级下课外必背诗

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等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过故人庄》的作者是 代的 ,他与 并称为著名的

诗人,该诗一二两句写的是 ,主要表达方式是 ,三四两句写的是 ,主要表达方式是 。(注意表达方式的运用)

(2)、这首诗尾联的“就”字有什么作用?(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答:

(3)、分别用“/”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根据音节和意义)。

音节: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意义: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4)、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出自八年级下课外必背诗

(3分)

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⑴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1分)

⑵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3分)

⑴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1分)

⑵象征手法(1分)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意近即可) 文章来自:

9、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下列问题。(4分)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 、一个是 。(2分)

(2)指出下面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情感。(2分)

①“何事长向别时圆”中的“何事”表达的情感: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的情感:

参考答案:(1)又恐 何似 (2)①不能和亲人团聚的惆怅(或:抑郁、悲伤、痛苦之情;或:希望和亲人团聚的愿望) ②对亲人的美好祝愿;乐观旷达的情怀(只要答对一点即可)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心远地自偏(1分)

(2)、“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3)、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解答问题。【广州市中考语文诗词鉴赏考题汇编(附答案)(7)】阅读答案”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

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

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

参考答案:(1)、夕阳迟 欲暮时(2分) (2)、B(2分)

文章来自:

1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自九年级

雁门太守行

李贺[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来源:Zxxk.Com]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首句用黑云暗喻敌军,一个“压”字,把敌军的 情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2分)

(2)、最后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参考答案:(1)、(2分)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或交战双方力量悬殊)

(2)、(4分)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6分)出自七年级下课外必背诗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来源:学科网]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⑴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的前两句所写之景。(3分)

⑵“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中的“敲”字,写出诗人怎样的心境?(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小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这首诗是写给水部员外张籍的,他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B.这是一首律诗,它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C.这首诗的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易懂。

D.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

答案B。B项中“律诗”应为“绝句”,主题灵对早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2分)

答题示例:长安街上,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青青草色,走近了,却极淡极少、似有似无。

1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出自七年级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2分)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1) 杨花,子规(2分,如果答“杨花纷纷,子规悲鸣”等只可得1分)

(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答到一点得1分,答到两点或两点以上可得2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77353/

推荐访问:八年级下诗词赏析 诗词赏析七讲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