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来源:古诗词鉴赏 时间:2016-04-19 10:57:1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诗词鉴赏】

第一篇:《2015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高考上海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时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足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图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这套约定十分浅显,并为人们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这些约定。

⑩理论模型也离不开约定,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模型的约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模型。

⑪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有趣的问题:存在完美的地图吗?答案依赖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图‛。如果‚完美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所有特征进行完整、精确表征的地图,那么,这样的地图几乎不可能存在。

⑫表征所有的特征意味着不仅要表示出所有的街道、建筑的地点,而且还要表示出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甚至还要表示出全部的植物、被丢弃的自行车等等。所以,地图不那么完美的一个方面,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地图只是有选择地表示某些特征,如建筑的空间位臵,而忽略其他特征,如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等。另外,地图表示出来的特征有多精确?例如,上海地图能精确表示出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之间的距离吗?它精确到千米、米、厘米了吗?显然,没有一张地图能做到完全的精确。

⑬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不妨说,理论模型就是科学家为我们理解世界而绘制的‚地图‛。

1.如果要替换第⑥段中的“毕竟”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 B.况且 C.因此 D.也许

2.作者在文中设计的练习为什么只是一个把戏?请联系第⑨段加以分析。(3分)

3.全文以地图作类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2分)

4.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用汽车模型的例子是为了通过类比引出宴会模型。

B.第⑥段画线部分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把街道放入口袋绝无可能。

C.第⑩段写到“植物”“自行车”,不属于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D.举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为例是因为它们间的距离不易精确测量。

5. 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3分)

6. 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9分)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臵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⑩‚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⑪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⑫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⑬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⑭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⑮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⑯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__________

7.对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8. 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9. 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⑭段画线句。(4分)

10. 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分)

11. 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4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2. (1)_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总为浮云能蔽日,___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雾失楼台,__________,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5)__________,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6)德不孤,__________。(《论语·里仁》)

(7)风乍起,__________。(冯延巳《渴金门》)

(8)谁解其中味?___________。(曹雪芹《红楼梦》)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①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②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失匕箸③,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3.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1分)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14.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15.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8分)

①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②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州,如岐州法。邺都①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③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②’。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甚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④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③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相州人情险诐,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

[注]①邺都:邺城,相州治所。②饧:饴糖。③发摘:揭发。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当兴吾宗 (2)其俗颇质

(3)臣自分废黜 (4)聪令有闻者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儿有风骨 B.称其不能理化

C.无复衣冠之望 D.招致山东大儒

18.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9. 第③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的心理状态。(2分)

20. 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5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

静者居记 (明)高启

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子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③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失。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

第二篇:《2015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5年上海语文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时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足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图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

地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线条的纸。这套约定十分浅显,并为人们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了这些约定。

⑩理论模型也离不开约定,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炸这一理论模型的约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模型。

⑪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有趣的问题:存在完美

的地图吗?答案依赖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图‛。如果‚完美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所有特征进行完整、精确表征的地图,那么,这样的地图几乎不可能存在。

⑫表征所有的特征意味着不仅要表示出所有的街道、建筑的地点,而且还要表示出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甚至还要表示出全部的植物、被丢弃的自行车等等。所以,地图不那么完美的一个方面,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地图只是有选择地表示某些特征,如建筑的空间位臵,而忽略其他特征,如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等。另外,地图表示出来的特征有多精确?例如,上海地图能精确表示出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之间的距离吗?它精确到千米、米、厘米了吗?显然,没有一张地图能做到完全的精确。

⑬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不妨说,理论模型就是科学家为我们理解世界而绘制的‚地图‛。

1.如果要替换第⑥段中的“毕竟”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 B.况且 C.因此 D.也许

2.作者在文中设计的练习为什么只是一个把戏?请联系第⑨段加以分析。(3分)

3.全文以地图作类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2分)

4.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用汽车模型的例子是为了通过类比引出宴会模型。

B.第⑥段画线部分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把街道放入口袋绝无可能。

C.第⑩段写到“植物”“自行车”,不属于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D.举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为例是因为它们间的距离不易精确测量。

5.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3分)

6.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9分)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臵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⑩‚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⑪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⑫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⑬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⑭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⑮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⑯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__________

7.对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8.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9.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⑭段画线句。(4分)

10.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分)

11.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4分)

(三)默写。(6分)【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任选6空作答;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2. (1)__________,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2)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3)总为浮云能蔽日,______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雾失楼台,__________,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

(5)__________,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6)德不孤,__________。(《论语·里仁》)

(7)风乍起,__________。(冯延巳《渴金门》)

(8)谁解其中味?___________。(曹雪芹《红楼梦》)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3—15题。(8分)

隐净山中大雨 (南宋)张孝祥

①②青峰度云气,幽壑舞回风。山神助我奇观,唤起碧霄龙。电掣金蛇千丈,霆震灵鼍

万叠,汹汹欲崩空。谁泻银河水,倾入宝莲宫。 坐中客,凌积翠,看奔洪。人间应

③失匕箸,高处独从容。洗尽从来尘垢,润及无边焦槁,造物不言功。天宇忽开霁,日在五云东。

[注]①碧霄:隐净山有碧霄泉。②鼍:鼍龙,扬子鳄。③匕箸:羹匙和筷子。

13.这首词的词牌应是( )。(1分)

A.沁园春 B.水调歌头 C.雨霖铃 D.八声甘州

14.对上阕中的景色描写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青嶂”句写山中大雨来临之前风起云涌的情景。

B.“山神”句用碧霄龙喻雨,展现山中奇特的景观。

C.“电掣”句用金蛇、灵鼍来比喻电闪雷鸣的景象。

D.“谁泻”句想象丰富,写出山中大雨的磅礴气势。

15.下阕画线句借雨写怀,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8分)

①梁彦光,少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入太学,略...

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累迁岐州刺史。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②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州,.

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

②③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

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甚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③④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

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相州人情险诐,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

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

堂设馔。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于是人皆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

(节选自《隋书》)

[注]①邺都:邺城,相州治所。②饧:饴糖。③发摘:揭发。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当兴吾宗 (2)其俗颇质 ..

(3)臣自分废黜 (4)聪令有闻者 ..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儿有风骨 B.称其不能理化 ....

C.无复衣冠之望 D.招致山东大儒 ....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19.第③段画线部分反映了梁彦光当时□□□□的心理状态。(2分)

20.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5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2分)

静者居记 (明)高启

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子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③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失。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_________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矣 B.乎 C..耶 D.也

22.第②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2分)

23.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作者觉得要随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2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吾知其所勉

②居不静而静者

③居静而非静者

第三篇:《2010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汇总和答案》

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注:却关:打开门闩。

①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

②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

③诗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你是如何评价这种思想的,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①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种场景连接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②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聪明机灵、待人热情。

③悠闲自得、恬静闲适的思想。(山水田园诗多抒发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有的诗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追求闲适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常乐、安于现状的思想。诗人的思想是第一种。)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牡丹

韦庄

闺中莫妒新妆妇,陌上须惭傅粉郎。

昨夜月明浑如水,入门唯觉一庭香。

全诗用虚写的手法描写白牡丹,请结合诗中景物分析这种表达手法。

参考答案

2.诗人用“新妆妇”、“傅粉郎”等词语,比喻白牡丹的洁白,第三句明写明月,暗衬白牡丹,让月光与牡丹的颜色融为一体,难以辨别,所以入院后只闻其香。诗不正面描写白牡丹,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写白牡丹的声、色、香,很巧妙的利用了虚写的手法。

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送崔九

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朋友长久隐居,尽享山川之美。但同时暗寓了人们对待事情应持的态度,请分析。

参考答案

3.诗人用《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解朋友不能像武陵人一样,要“须尽丘壑美”。暗寓对待事情不能尝浅辄止、要坚持到底的哲理。语言虽浅白,含意却很深远。【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诗歌在景物描写和感情抒发上各据特色,试从表达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4.诗的前两句描写春季的绚丽美景(青青草色、鹅黄杨柳、缤纷桃花、芬芳李花),是欢乐的景象;后两句用比拟的修辞写自己的愁思(东风不能吹愁,春日添加遗憾),是悲哀的感情。诗人用乐景写哀情,利用对比,真切地表现出自己的哀愁。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瀑布联句

香严闲禅师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苦,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诗的前两句是香严闲禅师写的,后两句是李忱写的。

①香严闲禅师在一、二句中暗示了李忱当时的生活,试就描写的景物特征作一下分析。 ②李忱写的三、四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5.1、第一句写瀑布的出处(“千岩万壑”指经历曲折,“不辞劳”指其性格坚毅),含蓄地写出不经磨难,难成大业的哲理,第二句写瀑布气象高远,是对李忱生活的客观描述。

2、像瀑布一样,不甘寂寞,想有所作为,表现出作者一往无前的信心和气势。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题目是“观祈雨”,但写祈雨情景的只有一句: ,然后诗人用 的手法,写乡民与朱门对天气的担忧,从而揭露朱门 的社会现实,表达诗人对乡农的情感: 。

参考答案

6.“箫管迎龙水庙前”、对比、不顾劳动人民疾苦,终年贪图享乐、同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中秋夜【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峤

圆魂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诗人借助中秋月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诗歌分析。

参考答案

7.中秋之夜,月色明亮,但也有些地方可能正是刮风下雨的时候,利用同一时间的不同天气,表明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千差万别,不可能完全一样的道理。

8.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①诗中的“可怜”的意思是什么?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买炭翁》)”和“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中“可怜”意思是否一样?请作简要分析。 ②诗人对贾生(贾谊)的评价是什么?体现了诗人什么感情?

③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参考答案

8.①这首诗的“可怜”是“可惜”的意思;《卖炭翁》中的“可怜”是“值得怜悯”的意思;《孔雀东南飞》中是“可爱”的意思。

②贾谊有才华,但得不到重用。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③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①颔联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狂歌五柳前”中“五柳”是什么意思?

③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结合这首诗分析这个特点。

参考答案

9.①“倚杖柴门外”表明诗人年事已高,“临风听暮蝉”表现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②陶渊明写有《五柳先生传》一文,勾画出一个放浪形骸、安贫乐道的知识分子形象,诗人运用“五柳”的典故,说明自己就像陶渊明一样,隐居乡野,过恬淡的生活。

③诗人选取景物有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色彩鲜明,并利用色彩的合理搭配,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水墨山水意境,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商山早行

李商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①首联、尾联用对比的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试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这种手法。

②颔联脍炙人口,全部用名词描写景物,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中仿效这种写法的一句诗是什么?这样写法的好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0.①首联写早行的典型情景,表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悲故乡”很能引起游子的共鸣。尾联写诗人梦回故乡长安杜陵,那里凫雁满塘,已是春回大地,洋溢着喜人的气氛。诗人用尾联的喜景衬托首联的悲情,前呼后应,显示悲伤之切。

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村野小店,鸡鸣声唤起旅客,天空亮着残月,板桥白霜还没消退,留下行人足迹,)诗人用纯名词组合成一幅图画,一个词语表示一种景物,寓情于景,用景物体现悲伤的情感。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①首联从 和 两个角度描写景物,表现山村的 特征。

②尾联表现诗人何种心境,你如何评价这种心情?

参考答案

11.①听觉、视觉、宁静

②表现诗人看到“人烟”的欢喜之情。从诗人看到山村没有遭到战火时的愉悦情感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之情。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赠刘司户蕡

李商隐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

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

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

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①首联描写的内容是什么?有没有象征意义?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②颔联的“已”、“更”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③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刘蕡的友情,同时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2.①用浪打礁石、船下双锚描写大江(湘江)的惊涛骇浪,象征着当时的动荡、险恶的局势。

②两个虚词有力地将刘司户短时间遇到的事情连接起来,充满同情之心。

③全诗情景交融,有友谊、有愤怒、有讥讽,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友情,又表现出伤时忧国之思。

13.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清人纪昀在《瀛奎律髓》卷二评价这首诗说:“五六寓意深微,末二句语尤婉至。圣朝既以为无阙,则谏书不得不稀矣,非颂语,乃愤语也。” 充分肯定了这首诗的讽刺意义。请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

参考答案

13.诗的前四句,写真挚的友谊。五六两句, “悲花落”是悲叹时光空逝,无所建树;“羡鸟飞”是羡慕鸟可自由飞翔,自由鸣叫,反衬出没有言论自由。尾联有言外之意,反话正说,寓贬于褒,说明朝廷并不需要犯颜直谏的人,表现了诗人的愤慨之情。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①吴汝纶评价该诗“一气舒卷,复极高华朗曜,盛唐诗极感之作(《唐宋诗举要》)。”请从篇章结构上分析这首诗。

②何焯《义门读书记》说:“结句才非世情常语,乃嗟叹之极致也。”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评说:“结句贵在味外之味,弦外之音。“请简析尾联的思想意义。

参考答案

14.①诗的首、尾联是合写;颔联、颈联分写(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暗示李少府去的地方很荒凉,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的长沙也是偏僻的地方;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是再写李少府),同时描写两人贬谪之地的萧索、荒凉景色(猿啼、归雁、秋帆、古木),相互交错进行,情景交融,结构严密。既凄清缠绵,又慷慨悲歌,别意浓重。

②尾联劝解二人不要烦闷、犹豫,尽可放心去,不久就会被召还。以此劝勉二人不要为一时的得失伤心、哀痛,要努力为民做事。

1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情景交融是抒情诗最主要的表达方法,但这首诗却是情与景分开来写,试作简要分析。

第四篇:《高二语文限时训练(附答案)》

高二语文限时训练(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周末,菜市场里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 。

(2)要想让“公务员热”真正实现降温,不是 的事,简单依据考生人数下降

来界定“公务员热”进入降温趋势,或许言之过早。

(3)在巴黎只有一周多的日程,过客匆匆,谈法国实在有侈谈之嫌,只能 话巴

黎,权且充作巴黎的印象点滴吧。

A.不绝如缕 一蹴而就 走马观花

B.不绝于耳 一挥而就 走马观花

C.不绝于耳 一蹴而就 浮光掠影 D.不绝如缕 一挥而就 浮光掠影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尽管顶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莫言作品仍然遭到书店退货,这成为文学书籍市场滞销最新的、令人多少有点吃惊的案例。

B.仅仅把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记住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作为目标是不够的, 教师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C.2013年就在苹果商店上线的“芒果TV”移动应用,能够在近日引爆用户下载,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

D.随着各种手机APP的普及,无形中放大了人们对雾霾的焦虑,因为随手一划就能看到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坏天气带给人的压迫感让你躲无可躲。

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A.本人昨天在学生阅览室遗失英汉词典一本,务请拾获者从速归还。

B.你推荐的那家饭店菜品新颖,价格公道,下次我们一定还会惠顾的。

C.新业务的开展,承蒙贵公司鼎力相助,终于小有所成,不胜感激。

D.府上乔迁之喜,理当拜贺,只因琐事缠身,无法赏光,祈请海涵。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一种诗歌体式。他创作的无题诗颇多, 而这种寄寓又往往是模糊隐晦,在有无之间,所谓不便明言的情感隐秘。

①由于表达隐晦曲折,历代的研究者解说各异,更有不少穿凿附会。

②其中不乏直接写爱情相思的,但更多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抒发身世感喟。 ③往往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

④这些诗篇是诗人人生感受与情感的原生态的展现。

⑤辞藻精丽,意境要眇,情思婉转,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A.③①②⑤④ B.③⑤①④② C.④①②③⑤ D.④②⑤③①

二、诗歌鉴赏 从军行(杨 炯)

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牙璋②辞凤阙③,铁骑绕龙城④。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1)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2)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 颈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精妙,请找出来,并说明这样用的妙处。

(2)尾联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名著题(10分)

(1)请简述曹操赤壁败归时“笑”与“哭”的情节。(4分)

(2)试比较分析《家》中觉新三兄弟对家里人为免“血光之灾”的做法的不同态度。 (6分)

答案 C A C B

(1)本诗用“照”“辞”“绕”这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2)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杨炯《从军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杨炯《从军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雪暗凋旗画”从人的视觉出发,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天昏地暗,大雪弥漫,遮天蔽日,连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从侧面衬托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表现了战斗的残酷。“风多杂鼓声”,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悲壮。

(1)最好的是 “催”字(1分),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营造了寒气逼人的气氛,为悲秋和离愁的心境做了极好的渲染和烘托,(1分)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2分)

(2)尾联直抒胸臆(1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3分)

⑴败归途中,三次大笑(1分),笑瑜、亮无能,不设伏兵(1分),却先后引出赵云、张飞、关羽截杀(1分);败归南郡,却为郭嘉已死致使赤壁惨败而痛哭(1分)。

⑵觉新:虽不相信“血光之灾”的鬼话,但又怕担起不孝子孙的罪名,因此含泪依从;(2分)觉民:同意觉慧要反抗的说法,但希望觉新能去与他们讲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2分)觉慧:态度坚决,主张反抗。

第五篇:《秦观《踏莎行》鉴赏》

第六篇:《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此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3分)

(2)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3分)

(3)“此恨无重数”,此乃少游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说一说“恨”有哪几重。(4分)

(3)(4分)恨可概括为如下几重:孤身飘零之恨;贬谪不遇之恨;思乡怀人之恨。(答出1点给1分,2点给3分,3点给满分。)

赏析

这首词题为“郴州旅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前此,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出为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告他增损神宗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绍圣三年,再以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今湖南郴州市)。接二连三的贬谪,其心情之悲苦可想而知,形于笔端,词作也益趋凄怆。此作写于初抵郴州之时,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成为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他的《点绛唇》,诸本题作“桃源”。词中“尘缘相误,无计花间住。”写的当是同样的心情。“桃源”是陶渊明心目中的避乱胜地,也是词人心中的理想乐土,千古关情,异代同心。而“雾”、“月”则是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它们以其本身的虚无缥缈呈现出其不可言喻的象征意义。而“楼台”、“津渡”,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同样被赋予了文化精神上的蕴涵,它们是精神空间的向上与超越的拓展。词人多么希望借此寻出一条通向“桃源”的秘道!然而他只有失望而已。一“失”一“迷”,现实回报他的是这片雾笼烟锁的景象。“适彼乐土”之不能,旨在引出现实之不堪。于是放纵的目光开始内收,逗出“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桃源无觅,又谪居远离家乡的郴州这个湘南小城的客舍里,本自容易滋生思乡之情,更何况不是宦游他乡,而是天涯沦落啊。这两句正是意在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春寒料峭时节,独处客馆,念往事烟霭纷纷,瞻前景不寒而栗。【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文章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出自absolute; LEFT: -10000px"> 本文来自

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连用两则有关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分见于《荆州记》和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寄梅传素,远方的亲友送来安慰的信息,按理应该欣喜为是,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添其此恨绵绵。故于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一个“砌”字,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好像还可以重重累积,终如砖石垒墙般筑起一道高无重数、沉重坚实的“恨”墙。恨谁?恨什么?身处逆境的词人没有明说。联系他在《自挽词》中所说:“一朝奇祸作,漂零至于是。”可知他的恨,与飘零有关,他的飘零与党祸相联。在词史上,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秦观正是以这堵心中的“恨”墙表明他对现实的抗争。他何尝不欲将心中的悲愤一吐为快?但他忧谗畏讥,不能说透。于是化实为虚,作宕开之笔,借眼前山水作痴痴一问:“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无理有情,无理而妙。【秦观《踏莎行》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答案

第七篇:《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阅读答案》

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阅读答案

踏莎行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裹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 王静安先生吟诵至此,不禁挥笔题曰:“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阅读答案】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阅读答案。”(《人间词话》)前人多病其“斜阳”后再着一“暮”字,以为重累。你认为呢?

这三字表明着时间的推移,为“望断”作注。夕阳偏西,是日斜之时,慢慢沉落,始开暮色。“暮”,为日沉之时,这时间顺序,蕴含着词人因孤寂而担心夜晚来临更添寂寞难耐的心情。这是处境顺利、 本文来自学优高考网end#生活充实的人所未曾体验到的愁人心绪。因此,“斜阳暮”三字,正大大加重了感情色彩。

2、“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阅读答案】文章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阅读答案出自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87243/

推荐访问:秦观《踏莎行》赏析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