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锅的虾子――还想跳几下

来源:记者节 时间:2018-10-21 18:00:1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记者节】

客锅的虾子――还想跳几下(共10篇)

客锅的虾子――还想跳几下(一):

中,“我真想跳下去!”那句后面是什么?(要完整的)谢了

就像在黄山上想跳入云海,在太平洋岸边想踏上海波一样,我真想跳下去!当然只是想想而已.船慢慢地转身,回头看那宛如在天际的翻腾跃落如雪块般的水,因为太宽太高太大,一眼难以尽收.【客锅的虾子――还想跳几下】

客锅的虾子――还想跳几下(二):

初一的500字的作文
是关于金波《带雨的花》读后感,要手写不要网上抄,大约500字
诗是这样的:
《带雨的花》
我是您不听话的孩子,
我偷偷地跑出了家.
穿过树林,
走过小桥,
在明亮的湖岸上,
我尽情地玩耍.
我忘记了您,
也忘记了家,
请原谅我,妈妈.
我去追赶蝴蝶,
它飞进了树林,
躲进了一朵小花.
我不愿再去捉它,
因为那朵小花,
就是它香甜的家.
我在湖边,
看一位叔叔钓鱼,
一条条青绿的小鱼真像鲜嫩的豆荚.
我还看那位老爷爷,
用一根羊骨头做诱饵,
就网上来那么多蹦蹦跳跳的小虾!
我向叔叔要一条小鱼,
我向老爷爷要一只小虾.
我说,
我保证不会吃掉它,
我家有个大鱼缸,
给它们做家,
让它们在那儿长大.
忽然,
下起了雨,
雨点儿又急又大,
打在脸颊上,
又疼,又麻.
人们都在跑,
这时,我才想起了家,
想起了妈妈.
望着雨天,
我想起了妈妈最喜欢这带水珠儿的鲜花.
我在雨中,
采着野花,
采了一把,
又一把.
我那么高兴,
因为我能送给妈妈一束带水珠儿的鲜花!
我往家走.
我又有些害怕.
我是个不听话的孩子,
刚才,我真不该偷偷地跑出了家.
也许就因为这个我会挨妈妈一顿骂,
甚至一顿打?
望着手中带雨的花,
我在想,
妈妈,

《带雨的花》是儿童作家
的一首
,诗歌描述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尽情玩耍,又爱妈妈,不忘给妈妈采朵带雨的花,又怕回家挨打的愧疚心情.它写的是纯真的
,
因纯而真,因善而美,是一首自由与生命的礼赞.
诗的第一句就写出了孩子们的率真:“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开篇就将孩子纯净透明的
捧到了读者眼前.第一小节首先概述“我”因受到美好世界的诱惑而偷
出家,尽情地玩耍.第二、三小节具体的讲了“我”淘气的追赶蝴蝶,好奇的看叔叔钓鱼,看爷爷捉虾.第六小节写出了“我”淘气后的心虚与害怕.
整首诗语言精练,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很容易使人产生音乐的美感.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带雨的花》体现着诗人深沉的爱,一是对母亲的爱,二是对生活的爱,三是诗人对儿童的爱.诗歌的每一个字都洋溢着童心,都体现着诗人对儿童精神生命的重视.
诗歌中的孩子是我们每一个孩子的影子,诗歌所描述的内容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真实写照,这样一个
的孩子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追求.让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回到自然的怀抱里吧!

客锅的虾子――还想跳几下(三):

锅盖上有一个小孔冒着热的白气,锅盖有时还不停跳动

白气 是 壶内热的水蒸气出来遇到冷的空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锅盖有时还不停跳动 是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盖子的机械能 是水蒸气对壶盖做功
水蒸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少,所以你也可以看到 锅盖周围有白气

客锅的虾子――还想跳几下(四):

人从几楼跳下就会死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想要你的40分.如果不是跳水运动,不管从哪楼往下跳都很不好玩,所以你也不要去跳了.如果是想死的话,也建议你不要采用跳楼的办法,毕竟结果是血肉模糊,死得很难看,还是买罐安眠药一睡不起吧,给自己留个全尸,死得漂亮点,也好在阴间找个伴儿,你说是不?这么好的建议,你可一定要采纳呀!

客锅的虾子――还想跳几下(五):

蹦跳、铁锅这两个词有什么特点.还有几个这样的词?写出来

蹦跳是联合式的合成词,都表示动作.如:说笑
铁锅是偏正式的合成词,表示这个锅是铁锅.如:木门等

客锅的虾子――还想跳几下(六):

人类定居生活何时开始?
我想知道确切一点的~
还有要权威的~【客锅的虾子――还想跳几下】

  这里反映出一个深层重大的理论问题:对于文明起源时代起点的犹疑不决,偏重陶器技术,对于农业起源在文明起源物质前提中的决定意义认识不足,也没有注意到与农业起源直接相关的新石器革命.这个理论缺陷的产生,有一个理论根源,就是摩尔根在考察社会发展时有一个六项式:生存技术——政治——语言——家庭——居住方式——财产.其缺憾在于,他从比较表层的生存技术、生活资料出发,而没有更加深入注意到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妨碍了他把“农业起源——新石器革命”,提到野蛮时代——文明起源时代的出发点上去.
  在这里,我们需要一方面坚持发展唯物史观的文明起源论基本方法,另一方面根据20世纪考古学的新实践,对于恩格斯的个别提法作出修正与发展.从“三次社会大分工”的角度,来探究国家起源、文明起源的深层经济根源,唯物史观的这条基本思路是完全正确的.然而,关于“第一次大分工”的提法却值得推敲:“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问题在于,为什么这里只提畜牧业,而不提农业呢?恩格斯下文中摆出了当时掌握的考古学事实:“园圃种植业大概是亚洲的低级阶段野蛮人所不知道的,但它在那里作为田野耕作的先驱而出现不迟于中级阶段.在图兰平原的气候条件下,漫长而严寒的冬季,没有饲料储备,游牧生活是不可能的;因此,牧草栽培和谷物种植,在这里就成了必要条件.黑海以北的草原,也是如此.但谷物一旦作为家畜饲料而种植,它很快也成了人类的食物.”[1](P160-161)然而,由于这样的表述,就产生出一个逻辑上的矛盾,当下面讲到第二次大分工是“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时,并没有农业起源在先的前提,没有明确回答农业何时分化出来的问题.
  20世纪考古发现修正了这里的提法与判断,证实了北非与亚洲,包括西亚两河流域、东亚大陆的中国,同属于世界农业起源中心.在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明起源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农业起源是多元化、多中心的,最主要的农业起源中心是四个,四种主要粮食作物分别创造出来:
  大麦、小麦——首先起源在西亚两河流域以北的新月形地带的山前台地上,而后首先传播在北非的古埃及;
  稻米——首先起源在华南广西、长江中游、下游地区;
  粟子——首先起源在华北平原与太行交界的山前台地上;
  玉米——首先起源在中美洲.
  西亚两河流域的考古发现还表明,在这个西方文明发源中心,是农业起源在先,陶器起源在后,在陶器于距今八九千年前起源的时代以前,还有一二千年的“无陶新石器时代”,或叫“前陶新石器时代”.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尤其是农业考古学最新发现,我们有必要对“第一次大分工”的提法作出精确化,也对摩尔根提出的野蛮时代、文明起源理论,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补充:
  文明起源时代的历史起点和最初原点,是新石器时代起点上的第一次大分工,从根本上说首先是农业起源,再加上从农业起源派生出来的畜牧业起源、家畜起源,从原始的采集、渔猎经济中分化出来,人类定居、剩余劳动增加、其他文明质前提的确立、文明要素的萌生,全部建立在农业起源这个基点上.如果说整个文明大厦全都建立在剩余劳动这个物质基础之上的话,那么最初的剩余劳动,文明的第一块奠基石,必然首先产生在农业起源之中.这正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必然逻辑,也是经过考古学发现证实的科学事实.柴尔德所谓“新石器革命”,本质上首先是农业起源革命.
  农业起源必然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伴生物,也就是文明起源的第二大物质前提——新石器技术革命.为了农业起源中刀耕火种、割穗收获、研磨加工的需要,距今一万年至八千年间逐渐创造出新石器农具群.新石器的本质特征,按照西方长期流传的传统说法,就是从打制石器走向磨制石器,更科学地说是走向切、钻、琢、磨四大工艺综合运用于农用石器的深加工,由此引出工具上的大革命,生产力上的大革命,也为文明起源过程事先铺垫下第二块物质技术的奠基石.
  确立了“农业起源——新石器起源”在文明起源中应有的物质前提地位之后,陶器的发明创造也就有了应有的历史前提,又有了应有的历史地位.由于农业起源加上新石器,造成了生产力的大变革、大发展,由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出生活方式的变革:谷物产量大大增加,贮存粮食的器皿需要增加了,必需有较多的粮食贮存,才能度过冬季,贮备灾荒,饲养牲畜;农业起源之后,定居生活开始了,对于各种容器的需要增加了;随着农业起源、新石器起源,人们劳动实践活动、社会交往活动范围都扩大了,与自然水源的距离也拉大了,如何用人工容器保持人工水源,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随着农业起源、畜牧起源、新石器起源过程的展开,人们迫切要求发展熟食,从石烹时代发展到陶烹时代,出现了陶釜、陶灶、陶鼎、陶锅等一系列陶制炊具群.
  迄今为止,考古学、历史学,从西方到东方,大多数是把这个阶段排除在文明起源时代之外的,最多上溯到铜器、城市、文字起源.这里提出的新主张,是把“农业——新石器——陶器”这三大物质前提的奠定,作为文明起源时代第一阶段.
  三
  文明起源时代第二阶段——三大文明要素生成期:“铜器—城市—文字”的多元发生.
  “文明起源三大要素发生期”这个新概念,综合了摩尔根“野蛮时代中级阶段论”与恩格斯“第二次大分工”这两个概念的合理内核,又综合了世界考古学、中国考古学最新成果,力争有所创新.
  摩尔根《古代社会》已经提出了这样一种闪光思想,即把文明起源过程,区分为两个相互衔接而又相互区别的历史阶段——“文明要素发生时期”和“真正进入文明状态”.
  关于文明要素有哪些的问题,摩尔根的回答看来是初步区分了两个层次:“基本要素”与“诸多要素”.应当声明的是,他本人并没有使用这样明确区分的两个不同概念,但从《古代社会》全书看来,却蕴涵着这种区分的基本思想

客锅的虾子――还想跳几下(七):

季羡林 我的童年全文阅读

  我的童年
  季羡林
  我的童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七十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它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十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渝,业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拣落到地上的千枣充饥-最后还足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文化大革命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梁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坚煮水,崦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叫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腿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付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地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风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到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抬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拣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欢喜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是坑害子女.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四岁到六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现在还活着,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洑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宫庄来作案,“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我在故乡只呆了六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
  我六岁那一年,是在春节前夕,公历可能已经是1917年,我离开父母,离开故乡,是叔父把我接到济南去的.叔父此时大概日子已经可以了.他兄弟俩只有我一个男孩子,想把我培养成人,将来能光大门楣,只有到济南去一条路.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否则我今天仍然会在故乡种地(如果我能活着的话).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会有成为坏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中间,我曾有几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从故乡接到济南的话,我总能过一个浑浑噩噩但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只脚还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呜呼,世事多变,人生易老,真叫做没有法子!
  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梁饼子就苦咸菜.这种愿望当然只是一个幻想.我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龙,对我的教育十分关心.先安排我在一个私垫里学习:老师是一个白胡子老头,面色严峻,令人见而生畏.每天入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然后才是“赵钱孙李”.大约就在同时,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师附小去念书,这个地方在旧城墙里面,街名叫升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实际上“官”者“棺”也,整条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时“五四”运动大概已经起来了.校长是一师校长兼任,他是山东得风气之先的人物,在一个小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大人物,轻易见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几年以后,我大学毕业到济南高中去教书的时候,我们俩竞成了同事,他是历史教员.我执弟子礼甚恭,他则再三逊谢.我当时觉得,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啊!
  因为校长是维新人物,我们的国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话.教科书里面有一段课文,叫做《阿拉伯的骆驼》.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当时对我却是陌生而又新鲜,我读起来感到非常有趣味,简直是爱不释手.然而这篇文章却惹了祸: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课本,我只看到他蓦地勃然变色,“骆驼怎么能说人活呢?”他愤愤然了:“这个学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转学!”
  于是我转了学:转学手续比现在要简单得多,只经过一次口试就行了.而且口试也非常简单,只出了几个字叫我们认,我记得字中间有一个“骡”字.我认出来了,于是定为高一.另一个比我大两岁的亲戚没有认出来,于是定为初三.为了一个字,我沾了一年的便宜,这也算是轶事吧!
  这个学校靠近南圩子墙,校园很空阔,树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丽的.在用木架子支撑起来的一座柴门上面,悬着一块木匾,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循规蹈矩”.我当时并不懂这四个字的涵义,只觉得笔画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从这个木匾下出出进进,上学,游戏.当时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后来我才了解的意思,觉得他是非我族类.
  我虽然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个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梁杆编成的“盖垫”(济南话):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旧小说.《红偻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王整天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
  到了学校里,用不着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后,或者一个盖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来.常常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有时候到了天黑,才摸回家去.我对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当然也希望成为那样的英雄.有一回,一个小朋友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指头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二,一直到几百次,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砂粒,用手猛戳,最终可以练成铁砂掌,五指一戳,能够戳断树木.我颇想有一个铁砂掌,信以为真,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厂,鲜血直流,知道自己与铁砂掌无缘,遂停止不练.
  学习英文,也是从这个小学开始的:当时对我来说,外语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我认为,方块字是天经地义,不用方块字,只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还能有意思,简直是不可思议.越是神秘的东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对于我就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万没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楼般.
  综观我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到了正谊算是到达了一片浓绿的境界——我进步了.但这只是从表面上来看,从生活的内容上来看,依然是一片灰黄.即使到了济南,我的生活也难找出什么有声有色的东西.我从来没有什么玩具,自己把细铁条弄成一个圈,再弄个钩一推,就能跑起来,自己就非常高兴了.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我当时生活的写照.接受外面信息,仅凭五官.什么电视机、收录机,连影都没有.我小时连电影也没有看过,其余概可想见了.
  今天的儿童有福了.他们有多少花样翻新的玩具呀!他们有多少儿童乐园、儿童活动中心呀!他们饿了吃面包,渴了喝这可乐、那可乐,还有牛奶、冰激凌.电影看厌了,看电视.广播听厌了,听收录机.信息从天空、海外,越过高山大川,纷纷蜂拥而来:他们才真是“儿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是他们偏偏不知道旧社会,就拿我来说,如果不认真回忆,我对旧社会的情景也逐渐淡漠,有时竟淡如云烟了.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一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
  1986年6月6日

客锅的虾子――还想跳几下(八):

某人跳绳,3次平均跳了156下,要想使4次的平均数为165下,她第4次应跳几下?

【分析与解】前3次的平均数为156,要想4次的平均数达到165,就是说第4次跳绳要超过165下,并且使超过的部分平均分成3份后恰好把前3次拉平(都是165下).第4次应跳:
165+(165-156)×3
192下

客锅的虾子――还想跳几下(九):

缸中有一只青蛙,想跳出缸去,现知缸深2米,青蛙每次只能跳0.5米,问青蛙跳几次才能跳跳出缸去
算式

如果每次跳上后不会下落的话,那就要跳4次;如果每次跳上后会下落的话就永远也跳不出去.

客锅的虾子――还想跳几下(十):

关于 “蹦” 和 “跳” 的问题
蹦 和 跳 差不多,我想知道
能用”蹦“来做句子的时候不能用“跳”来替代的
还有”跳“来做句子的时候不能用”跳”来替代的
例子越多越好,也想知道它们的区别.
不要简单地说.

往上是蹦,往下是跳.比如蹦床,跳楼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jieri928318/

推荐访问:cf虾子跳 重庆虾子蝙还建房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