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以无事取天下;道隐无名,无为而无不为。人若无名,专心练意思是什么

来源:创业指导 时间:2018-10-25 18:00:1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指导】

上善若水,以无事取天下;道隐无名,无为而无不为。人若无名,专心练意思是什么(共10篇)

上善若水,以无事取天下;道隐无名,无为而无不为。人若无名,专心练意思是什么(一):

老子都说过什么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 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 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 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 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53.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 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 贵.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治大国,若烹小鲜.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 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7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 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8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 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 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上善若水,以无事取天下;道隐无名,无为而无不为。人若无名,专心练意思是什么(二):

英语翻译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
老子(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2),故几于道(3).
居善地(4),心善渊(5),与善人(6),言善信(7),正善治(8),事善能(9),动善时(10).
夫唯不争,故无尤(11).
--------------------------------------------------------------------------------
说明:
(1)上善若水,
【注】最完善的德性,好像水一样.上善,《辞海》:“犹至善也.上,高也.《尔雅·释亲》郭注:高者,言最在上也.善,伦理学名词.凡具有人格者之负责行为,其自身有绝对价值者曰善.”
吴澄说:“上善,谓第一等至极之善,有道者之善也.”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校】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乙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人之所亚”.傅、王本如此,从之.
【注】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私利,居处众人所厌恶的地方.
王安石说:“水之性善利万物,万物因水而生.然水之性至柔至弱,故曰不争.众人好高而恶卑,而水处众人之所恶也.”
吴澄说:“盖水之善,以其灌溉浣灌,有利万物之功,而不争处高洁,乃处众人所恶卑污之地.”
(3)故几于道:
【注】因此几乎同于大道.几,《辞海》:“微也,《易·系辞》:‘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近也,《易·小畜》:‘月几望.’庶几也,《汉书·东方朔传》:‘可几而见也.’通冀.”此处老子借水喻道,以水性喻道性,故庶几于道也.
肖天石说:“水之为德,善利万物而不争,不舍昼夜而不息,流行万古而不已,无远弗届而不竭,日趋下流而不止、处众人之所恶而不遗.道亦犹然,故曰几于道.”
(4)居善地,
【注】居处良善的地方.
肖天石说:“居善地,则顺世适性以为安,利人济物以为怀,故能无争而自得也.”
(5)心善渊:
【注】心神善于渊静,即心不外驰,静如渊泉止水.渊,《小尔雅·广诂》:“深也.《管子·度地》:‘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水.’《庄子在宥》:‘其居也.渊而静.’郭注:‘静之可使如渊.’”
范应元说:“心善渊者,中常湛静.”
肖天石说:“心善渊,则清虚湛澈以为守,潜龙勿用深藏,故能神鉴而自明也.”
(6)与善人:
【校】帛书甲本作“予善信”.“善信”系下句“言善信”中文,此处显有脱简;乙本作“予善天”.傅本如此,从之.王本作“与善仁”.
【注】相与善为道的人.
(7)言善信:
【注】说话善于信实.
范应元说:“言善信者,声不妄发.”
(8)正善治:
【校】帛书如此,从之.王本同.傅本作“政善治”.张松如说:“古书‘政’、‘正’本多通用.”陈鼓应此处作“政善治”,意为“为政善于完成良好的治绩.”谨按:此处“正”应按其本义解为是.《史记·太史公自序》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正善治,”,乃是“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从而“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
【注】正事善于治理.《辞海》:“正,常也.”老子说:“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四十五章)正者,奇之反.
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范应元说:“政善治者,德惟无私.”
肖天石说:“改善治,则能端拱无为而自治,化育万物而自然,故能安和百姓而无名也.”
(9)事善能:
【注】事业善于胜任.能,《辞海》:“胜任也.”范应元说:“事善能者,无所不通.”
(10)动善时:
【注】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时,《辞海》:“适合时宜曰时.”
司马迁说:“与时迁徙,应物变化.”
肖天石说:“动善时,则时然而善发以为几,与时偕新以为行,故能万世以便圣人而不惑也.”
(11)夫唯不争,故无尤:
【注】正因为它不争,因此没有怨尤.
范应元说.“夫惟不争,是以无过而全德尽善也.”
肖天石说:“夫无私则自无争,无争则自无尤.”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019062.html?si=7
.“上善若水”是《老子》“上篇”“道经”的“八章”.本章老子进一步讲述“以柔克刚”“不争无尤”的思想.
上(最 极)善(本是形容词,这里与‘上’和用意为‘人’或‘事’)若水(希腊有哲学家泰利思把水作万物的根本.中国古代道家也以水喻道《管子 水地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诸生之宗室也’).水善(此处的善意为乐意或愿意)利(滋养)万物而不争(夺 抢计较),处(居)众人之所恶(厌恶),故几(接近)于道.居(处世),善地(底);心(内心),善渊(深沉);与(和朋友交),善仁(亲爱);言(言谈),善信(真诚);政(治理国家),善治(有条理);事(为人处事),善能(灵活);动(行动),善时(识时务).夫唯不争,故无尤(错误).
译文:最善的人像水那样.水乐意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他甘心停留在众人所不愿呆的地方,所以他接近于道.处世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内心像水那样深沉;交友像水那样亲爱;言谈像水那样真诚;治理国家像水那样有条理;办事像水那样灵活;行动像水那样见机行事.正因为像水那样与物不争,所以就没有错误.
题外:
水,性至柔,而力至坚.抽刀断水水更流,天下至锐至利之兵莫可破之;而滴水却可穿石.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强者莫之能胜”;荀子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流则涌,若止则静.涌于九天之上,则万马奔腾、气势恢宏,一发而不可收拾,力能拔山者概莫能挡;隐于九地之下,则匿于无形、幽深莫测,明鉴秋毫者亦不可查.孙子曰:“水无常形.”
水,冷凝成冰,热散化汽,缥缈难定,瞬息相万千.
如果说老子所谓“上善若水 ”是指其“无争”的话,
那么在我心里,水最具力量的地方却在于“善变”、“无常”.
希望自己的身心修为也能够达到水那样的境界:
动如山涧流水,长流不息;静若渊泉止水,波澜不惊.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表面看水虽然能藏污纳垢,其实水的本质,水净沙明,至净至刚,不为外物污染.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144238.html?si=8

上善若水,以无事取天下;道隐无名,无为而无不为。人若无名,专心练意思是什么(三):

以“上善若水”为题,写一篇作文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老子[编辑本段]
释义
词 目:上善若水 朴实无华现本性 无须出世无须入世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发 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解 释:上善:至善,最完美;水: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了.
出 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周易》中也有兑卦与此义相同!
[编辑本段]
出处
出处是这样的:一日,孔子和老子出游,看到一条小溪,都是一番感慨.老子便说出了这一番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而孔子说了这样的一句话:“逝者如斯夫!”表现出两个不同学派对同一事物发出的不同感想.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说涡阳)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
【发现】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过两份手抄本帛书《老子》(《道德经》).
[编辑本段]
文章

原文
《道德经》第八章
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注释
①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②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
③几于道:几,接近.即接近于道.
④渊:沉静、深沉.
⑤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善仁,指有修养之人.
⑥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⑦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
⑧尤:怨咎、过失、罪过.
[编辑本段]
引语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水化身形于大地,融生命于万物.
[编辑本段]
评析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上善”.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老子并列举出七个"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朝逃往楚国,用今天的话说55岁的老子失业了,回到了家乡(可能是务农吧,这一段没看仔细).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孔子问礼”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信奉“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记载了孔子答弟子子贡问水的一段对话:"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洮洮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而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在此处,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这里涉及到德、义、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畴.这其中的观点与道家有显而易见的区别,但也有某些相似之处.可以此段引文与《道德经》第八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

上善若水,以无事取天下;道隐无名,无为而无不为。人若无名,专心练意思是什么(四):

道非道,非常道.这句话出自哪里,【上善若水,以无事取天下;道隐无名,无为而无不为。人若无名,专心练意思是什么】

  一章(45)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
  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章(46)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
  以不去.
  三章(47)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
  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
  四章(48)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
  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49)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六章(50)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51)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
  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5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九章(53)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
  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
  十章(54)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
  民治国,能无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十一章(55)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
  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十二章(56)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
  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57)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
  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
  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十四章(58)
  视之不见,名曰微;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夷.此三者,不可
  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
  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
  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十五章(59)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
  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
  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六章(60)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
  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十七章(61)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十八章(62)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十九章(63)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二十章(64)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
  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
  儿之未孩;儡儡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
  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淡兮,其若海,望兮,若无
  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二十一章(65)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
  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
  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二十二章(67)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
  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
  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二十三章(68)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
  ,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
  二十四章(66)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二十五章(69)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二十六章(70)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
  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二十七章(71)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神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二十八章(72)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
  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
  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二十九章(73)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
  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
  去泰.
  三十章(74)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
  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三十一章(75)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
  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
  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
  三十二章(76)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
  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三十三章(7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三十四章(78)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
  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
  三十五章(79)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
  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三十六章(80)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
  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三十七章(81)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三十八章(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
  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
  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
  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三十九章(2)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得一
  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
  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誉无
  誉.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四十章(4)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四十一章(3)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
  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
  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四十二章(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
  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
  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四十三章(6)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
  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十四章(7)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四十五章(8)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
  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9)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
  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四十七章(10)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
  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四十八章(11)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
  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四十九章(12)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
  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孩
  之.
  五十章(13)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
  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
  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五十一章(14)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
  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五十二章(15)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
  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
  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五十三章(16)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
  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竽.非道也哉!
  五十四章(17)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
  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
  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
  天下然哉?以此.
  五十五章(18)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
  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
  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峻(去‘山’换‘血’)〕zui1.
  五十六章(19)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
  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五十七章(20)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
  ,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
  五十八章(21)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五十九章(22)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
  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
  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六十章(23)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
  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六十一章(24)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
  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
  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六十二章(25)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六十三章(26)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上善若水,以无事取天下;道隐无名,无为而无不为。人若无名,专心练意思是什么(五):

像《老子》所说的轻诺必寡信的名言一样还有什么

  老子名言精选100句
  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的名言无数,习古堂国学网给喜欢老子的朋友精选老子名言100句,希望大家喜欢.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53.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治大国,若烹小鲜.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7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5.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7.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8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6.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名言精选100句
  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的名言无数,习古堂国学网给喜欢老子的朋友精选老子名言100句,希望大家喜欢.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35.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36.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39.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41.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42.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4.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49.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1.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53.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55.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56.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61.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64.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65.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66.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67.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啬.
69.治大国,若烹小鲜.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7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72.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73.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7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5.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76.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7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8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1.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8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87.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8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9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9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9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95.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6.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
97.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是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的名言无数,习古堂国学网给喜欢老子的朋友精选老子名言100句,希望大家喜欢.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
.

上善若水,以无事取天下;道隐无名,无为而无不为。人若无名,专心练意思是什么(六):

谁能告诉我”上善若水”的出处 意思和前后句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八章.原文如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成白话就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所处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原来这句话是老子用水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上善若水”四字却是和孔夫子有关的.
另外,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不争名利,关注自身;保持沉静,不受影响;愿意施与,不求目的;当断就断,顺势而为;自身发光,善于影响;认清优势,善于应用;时不赋我,静待时机.我等俗人,只能先参考水的品德修行自身,要达到自然的境界似乎还很远

上善若水,以无事取天下;道隐无名,无为而无不为。人若无名,专心练意思是什么(七):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句话你们怎么理解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实际说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尽管从总体上看,老子的处世哲学是消极、无为的,但如果剔除其消极成分,细细品味水的品性,我们还是能够从中发掘或引申出有益的道理或原则的.
一曰守拙.
水乃万物之源,论功勋当得起颂辞千篇、丰碑万座,炫耀的资本不可谓不厚.可它却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不仅不张扬,反而“和其光,同其尘”,哪儿低往哪儿流,哪里洼在哪里聚,甚至愈深邃愈安静.此等宁静和达观,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这的确是一种“无为”,但不是对“大我”的无为,而是对“小我”的无为,是在个人利益上的无为.
二曰齐心.
水的凝聚力极强,一旦融为一体,就荣辱与共,生死相依,朝着共同的方向义无返顾地前进,故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慨叹.因其团结一心,水威力无比:汇聚而成江海,浩浩淼淼,荡今涤古;乘风便起波涛,轰轰烈烈,激浊扬清.
三曰坚忍.
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停歇;浪击礁盘,纵然粉身碎骨也决不退缩,一波一波前赴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杀,终将礁岩撞了个百孔千疮;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千万次地“滴答”、“滴答”,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四曰博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水最有爱心,最具包容性、渗透力、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它养山山青,哺花花俏,育禾禾壮,从不挑三拣四、嫌贫爱富.它映衬“荷塘月色”,构造洞庭胜景,度帆樯舟楫,饲青鲥鲢鲤,任劳任怨,殚精竭虑.它与土地结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与生命结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从不彰显自己.
五曰灵活.
水不拘束、不呆板、不僵化、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它因时而变,夜结露珠,晨飘雾霭,晴蒸祥瑞,阴披霓裳,夏为雨,冬为雪,化而生气,凝而成冰.它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陡峭为瀑,虎啸龙吟;深而为潭,韬光养晦;浩瀚为海,高歌猛进.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
六曰透明.
虽然也有浑水、污水、浊水甚至臭水,但污者、臭者非水,水本身是清澈、透明的.它无颜无色、晶莹剔透;它光明磊落、无欲无求、堂堂正正.惟其透明,才能以水为镜,照出善恶美丑.人若修得透明如水、心静如水,善莫大焉.
七曰公平.
水不汲汲于富贵,不慽慽于贫贱,不管置于瓷碗还是置于金碗,均一视同仁,而且器歪水不歪,物斜水不斜,是谓“水平”.倘遇坑蒙拐骗,水便奔腾咆哮,此乃“不平则鸣”.人若以水为尺,便可裁出长短高低.
当然,以上只是水的部分优秀品格,还不是全部.但是,不论水有多少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其最根本的就是一条:“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才是真正的“上善”.
“厚德载物”是《易传》中的话,原文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至于厚德载物,什么是“德”,其实很简单.帮助别人要求回报,叫做交易.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就叫做“德”.如果有很多人得到你的帮助,而你都不要求回报,那你的德就厚了,就可以称作德高望重了.
再说上善若水,上善就是最好的,最好的处世方法就象水一样,水是怎样的呢?水善利万物,也就是水给万物带来益处.而不争,争就是争利益,所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帮助别人而不要求回报.
但是老子认为这还不够.老子接下去说,处众人之所恶.有一句话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所恶的是什么呢?是低位.所以处众人之所恶讲的是要处于低位,也就是讲的是谦虚谨慎.所以你不但要帮助别人,不要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以为人家受了你的恩惠,你就趾高气扬的了.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几于道”.也就是获得了接近于道的处世方式了.
补: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孔子云:水有五德,因它常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好像有德;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或方或长,必循理,好像有义;浩大无尽,好像有道;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好像有勇;安放没有高低不 平,好像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好像正直;无孔不入,好像明察;发源必自西,好像立志;取出取入,万物就此洗涤洁净,又好像善于变化.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上善若水,以无事取天下;道隐无名,无为而无不为。人若无名,专心练意思是什么】

上善若水,以无事取天下;道隐无名,无为而无不为。人若无名,专心练意思是什么(八):

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的意思

这是老子或者说是道家的主张
无为:以无为而无不为,不争到达莫能与之争.
居下:上善若水,人要像水一样,柔中带刚.
无我、无欲:道家庄子要求“坐忘”,彻底忘掉一切,不执着任何东西,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逍遥自得.
清虚、自然:“道”是道家核心.是万物的本源,也是一种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说道的自然而然的,因此人要符合道的规律,随其自然、自然而然的生存.不要妄加人为的因素.

上善若水,以无事取天下;道隐无名,无为而无不为。人若无名,专心练意思是什么(九):

老子的道具体指什么

道的含义和特征 道的含义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规律.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道的特征 道的客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 道的普遍性.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无时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水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循环往复.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从起点离开,越离越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园圈.这与太阳一天的视运动形成的园圈是很相似的,也与一个太阳年的周期类似,二者存在着同构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相认同.空间联系着时间,时间联系着空间,时空是统一的.从时间可以认识空间,从空间可以认识时间. 对立统一.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最大的矛盾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与此相联系的是“无”与“有”的矛盾,这二者是道的别名,道的化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无”.此外,还有一系列矛盾关系,诸如,难易、祸福、强弱、刚柔、美恶、善与不善等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法大师.他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 道虚.道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它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是万物的宗主;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道虚的作用就是无的作用.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与万物混而为一.

上善若水,以无事取天下;道隐无名,无为而无不为。人若无名,专心练意思是什么(十):

“道”这个字的含义应该怎样理解?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浑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规律.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道的特征
  道的客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
  道的普遍性.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无时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水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循环往复.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从起点离开,越离越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圆圈.这与太阳一天的视运动形成的圆圈是很相似的,也与一个太阳年的周期类似,二者存在着同构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相认同.空间联系着时间,时间联系着空间,时空是统一的.从时间可以认识空间,从空间可以认识时间.
  对立统一.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最大的矛盾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与此相联系的是“无”与“有”的矛盾,这二者是道的别名,道的化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无”.此外,还有一系列矛盾关系,诸如,难易、祸福、强弱、刚柔、美恶、善与不善等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法大师.他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道虚.道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它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是万物的宗主;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道虚的作用就是无的作用.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与万物混而为一.
  《吕祖明道说》对“道”字的解释
  《吕祖明道说》中吕洞宾认为“道”字从“首”从“辵”,“首”指“先天一炁”;“辵”义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圆,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说.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为造化之迹,而为二气之良能者,亦此道也.”“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义也;辵者乍行乍止也.”
  道,是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规律的一部分,所以老子道家提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不违背道的规则而妄为,也就是不违背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而妄自非为,因为不违客背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那为什么说道是不能说出来的,一说出来就不是恒常的道呢?因为人总结出来的道不一定是准确的道,比如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就是道,曾是自然客观规律的一条不可违背的法则,但后来爱因斯坦不也证明这条法则在微观世界中行不通.这不就是非常道吗?但我们人要认识客观规律,就要给它下个定义,定个概念,这个概念就叫名,而这个名不是更篇离了客观规律的实质了吗?但终究要比不下定义的好,这是我对道德经的一个感悟.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32169/

推荐访问:以无事取天下 道无为而无不为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